上海书记面对两大难题 经济转型及历史遗留利益调节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56:52
(2009-08-04)
● 何惜薇
俞正声调任上海担任市委书记后,让他感觉最大的难点一个是上海的经济转型,第二个是历史遗留的利益调节问题,比如200万支边人员返回上海后,面临的养老水平差距矛盾,危棚简屋改造涉及的搬迁补偿矛盾等等。
何惜薇 报道
上海特派员
从湖北赴上海担任市委书记近两年,俞正声感叹上海“一把手”难当,指出仍面对两大难题,即上海的经济转型及“历史遗留的利益调节问题”。
俞正声不久前接受了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的专访,内容涉及世博会的准备工作,以及对上海和自身的期许等。他也认为上海房价高,应“增加供给”,这点备受中港媒体关注。
吴小莉在节目中这么解说:“俞正声告诉我说,事实上,调任上海之后,让他感觉最大的难点有两个,一个是上海的经济转型,第二个是历史遗留的利益调节问题,比如说建国以来,200万支边人员返回上海之后,面临的养老水平差距矛盾,危棚简屋改造涉及的搬迁补偿矛盾等等。而这两大难题也是他任内最希望解决好的两大课题。”
根据保守估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出去的支内(支援内地建设)、支边(支援边疆建设)人员和知青约有210万人,加上他们的配偶、子女,有600万人左右。近年来,这批人员陆续退休回申城定居,按劳动、医疗关系却还留在工作地,以致面临住房困难、收入低、看病难、子女就业困难等。
不过,一名不愿具名的观察人士认为,这问题非上海独有,其他响应号召支援外地建设的还有北京和天津等。
此外,因房屋拆迁而引发的赔偿矛盾,在中国多个城市屡见不鲜。这名观察人士指出,有人说,上海有“十万名专业上访户”,包括因产业“公有化”失去原来的住房或农业转非农业而认为赔偿不公的人,的确不容易解决。
他认为,历史其实为俞正声遗留下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上海的“干部集团”与他“还没磨合好”,使他更难解决眼前的难题:“许多干部都不听他(俞正声)的,这有如一把刀用起来不快、不灵。”
至于为什么干部不配合一把手,一般相信是过去的某些领导人留有“余威”,使新领导难以组织自己的团队。
俞正声2007年10月接替选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习近平,出任上海市委书记时,原一把手陈良宇腐败案子所牵扯出的官官相护和官商勾结等问题,余波荡漾,令上海官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了”。
提出廉政“十不”
坚信要改进干部自身作风,俞正声上任五个月后就提出廉政“十不”承诺,如不干预下级干部的任命和安排亲朋好友工作;不干预和插手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等;不收受礼金和贵重物品,即不配备超标准小汽车等。
这“十不”承诺“正”常委风气之余,也震动了上海政界,并让许多上海市民对俞正声寄予厚望。然而,全球金融危机令他面对巨大考验,加上中国国务院年初促上海于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俞正声更意识到当地非得调整产业结构不可。为此,他不只一次强调必须改革已经习惯了的体制、机制和做法。
他在访谈中重申:“要到2020年形成,跟我们国家的实力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相适应的、符合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件事是非常困难的,非常困难……”
被问及若离开上海,希望获得什么评价,俞正声说:“老想自己历史上留点什么,别人怎么评价自己,就会妨碍你做出正确的决策,你该触及的矛盾你不敢触及了,这个应该长远做的事情,非要挪到当前来,我不希望做这样的领导,要对历史负责,对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要负责,因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啊。”
或许这正是为什么回答上海房地产价格是否太高时,他不但直言是,还指出应增加供给量,与一些不惜代价令房价上涨以增加地方财政的做法,可说是背道而驰的。
事实上,为提高供应力度、稳定上海房地产,申城最近频频出台新措施,不但通过诸如出让郊区地块等加快大型居住地区的建设(包括经济适用房),而且规定商品房的销售方案须经备案并在售楼场所公示。另外,开发商要严格遵守每次申请预售面积不得少于3万平方米等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