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难题破解广东经济神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13:50
2004年1-7月份全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统计中,长三角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全面超过珠三角。在此之前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有关珠三角与长三角的统计数字表明,珠三角外贸进出口总值为692.8亿美元,而长三角对应的数字为830.3亿美元。再具体到出口来看,珠三角一季度出口352.5亿美元,同比增长22.2%;进口340.3亿美元,比增26.6%。而同期长三角的出口为401.7亿美元,比增56.1%;进口428.5亿美元,比增60%。注意江苏的GDP和广东相差已不大,广东的GDP地位并无领先很大的优势。此处文字说的是两三角地区。
一直以来广东被认为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急先锋,经济一直遥遥领先其他地区.然而从2004年起,广东的发展开始被长三角省市超越,广东经济发展前景不明,产业升级乏力,持续的民工荒更是让人怀疑广东的经济怎么了?同时在去年广东的一直引以为自豪的外资也被江苏超越.一直互相竞争GDP的深圳也于上半年被苏州超过,广东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后劲,发展潜力面临全面危机.我们不禁要问,广东经济怎么了.
1.广东经济内部发展极不平衡,珠三角与两翼及粤北的差距太大.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严重制约广东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两翼和山区之所以相对落后,除了历史和区位条件之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城镇化的水平太低。珠三角内部城市化率很高,而其他地区却低的可怜。
2.民营企业力量不够,经济增长的内源性乏力.内源型经济,靠自己的资本、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人才、自己的市场发展起来的。浙江这几年的经济增长可谓突飞猛进,原因是它的经济增长后劲表现出来了,浙江的民营企业起来了。资料显示,从1990年以来,广东省内资企业从2.7万多家减少至不足1万家,相反,外资企业则从700多家迅速上升到近万家,超过了内资企业数量.由于资金,技术,人才与市场都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广东的工业化进程将受到外部力量的制约.
3.对外源性经济过分依赖(外来投资,外贸出口)的依存度过大,人均生产率低下.在中国连续几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的今天,风险可想而知。广东经济的外贸依存一向高,2002年超过150%,比位居第二位的北京还高出20个百分点.全部外源型企业的工业产值占该省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60%, 其中,港澳台企业工业产值又占了全部外源型企业工业产值的60%.从全国来看,这两项指标都超过60%的只有广东和福建.
据统计,1979年到2002年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000亿美元,其中广东占了1/4以上;同期,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大约在30000亿元左右,其中外资投入占了40%强.
东莞基本代表了珠三角。事实上,东莞的劳动生产率是很低的,只处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广东省的平均水平是1万元,东莞还略低一点。东莞现在政府公布的人均GDP是4万多元,这是按户籍人口来计算的。但东莞有1比3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在东莞的贡献能不算吗?所以还是一个算一个,这样算下来,东莞的人均GDP就下降了75%。
4.缺乏人才,不管是高端还是抵端,忽略打工者权益.广东的高等院校与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科研人才的缺乏,人文环境的不足,导致广东经济的发展后劲接近瓶颈.长期的三来一补使得广东对高端人才需求不是很强,但近年的转型使得广东的人才面临危机,仅有的高工资留不住高端人才,而广东20多年来的加工厂环境使得当地人文素质不高.在珠三角的打工者一般会受到当地政府的各种歧视。
5.产业升级乏力,由于三来一补的产业,投资权掌握在外商手里.外资是逐利的,它的目的未必是要在那长期待下去.广东的后劲是掌握在人家手上,香港人愿意投,愿意再扩大生产,珠三角的繁荣面就广一点,如果香港人不愿意了,经济就停滞了。外源型经济对广东的经济起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但如果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技术,市场甚至企业家都是由外资企业提供的,那么本土的草根经济很可能只能扮演工业化的局外人角色.
6.经济的先发直接导致一批二世祖(不知道的自己找点资料看看吧),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原住民需要提高素质.2000年后台商的北上使得广东面临尴尬。但现在不只是台商,有实力的私营企业主也纷纷到长三角开设企业,当然这边的企业短期内是不会放弃的,珠三角不会这么快就沉寂.但是当地投资环境的不好开始显现。比如虎门的出租车,上车绝对不打表,起步就要你20元,也没什么交警来管,因为交警数量太少了.珠三角的治安状况也令人但忧.因为珠三角的流动人口太多了,很难管理,但难管理并不说明是不能管理,关键还是要公安部门多化力气才行.
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公布的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的"政府管理竞争力"这一部分来看,苏州的政府管理竞争力排名为第2位,仅次于上海,而深圳的排名为第7位,排在无锡之后.而以往在这一方面的排名,深圳都在前三名.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是政府管理能力下降了还是提升的速度没人家快 .
改革开放当中,土地成为优势资源禀赋,为广东原住民赢得了致富的筹码,"土地把广东人养起来了",许多拥有土地的广东人在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欲望,成为食利阶层.同任何社会的食利阶层一样,它的特征就是低学习能力和低创造能力,对整个社会有负面的示范作用.要真正提高广东人的文化素质,可能还是要从这个分配制度着眼,打破一劳永逸的现状,培养广东人用双手和头脑创造财富的意识.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更没有持久的发展.这也是珠三角西岸一些城市发展速度偏慢的原因之一.
6.环境污染严重,这一点毫无疑问.看看那的水资源,生态,过度开发留下的恶果.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7.过于依赖港资.投资在广东的外资主要是港澳资本,规模小分散,总体上不如台资和跨国资本.港资所涉及的行业也以轻工业为主.广东经济总量中,外源型占了60%,而外源型中香港占了60%。全省是“两个60%”,而东莞恰好是“两个80%”。这证明了一点,虽然GDP是上去了,但钱都是人家的。而香港亚洲金融危机后就一蹶不振。香港自身的产业空心化和严重的失业率使得其对外投资能力大幅下降。
8.广东对外投资能力不强,泛珠前景堪忧.由于广东是外源型经济,这是广东天生独有的优势,靠近港澳,后来又把台湾引进。外源型经济的覆盖面、辐射力有多大,决定了它的繁荣程度有多大。外源型靠外源,源有多大辐射就有多远。实际上,香港这个源本身就出现问题了。香港打个喷嚏,广东就要感冒由于资金、技术、人才与市场都掌握在外源型企业手中,广东的工业化进程将受到外部力量的制约,至于产业转移之说更是有点意外。
9.加工厂的地位难以改变,处于产业连的下游,难以升级。珠三角的问题是,钱在人家手里,没有主动性。比如产业结构调整,为什么起色不太?很简单,香港人投资的这个企业,产业调不调整是投资者的事情,为什么要听政府的呢?另外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市场需求结构的调整,不是政府政治需求的调整。有些调整是政府提的,国内企业可能听你的,国际企业、香港企业肯定不会听你的。还有说加大科技和研发的投入,人家的研发机构都在香港,为什么要跑到你东莞来搞研发?看看珠三角有多少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就知道了。
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而广东大量的外源型企业都属于“三来一补”型企业,它们追求的是生产的低成本而不是技术创新,现有的高额利润又让外资企业普遍缺乏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因此,尽管10+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APEC及泛珠三角为广东企业提供了开拓国际市场的绝好机遇,但是,我们看到的结果是政府热、企业冷,其原因在于上述市场竞争规则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外企现有的产品市场,而广东内源型企业似乎还缺乏足够的力量走出去。
10.广东区域经济布局深受外源型经济的左右。长期以来,区域二元经济结构是广东的心病,导致这种地区发展失衡的原因,有人归结为自然环境的恶劣或人们观念的落后。其实,广东区域经济结构失衡的真正原因是因为选择了以发展外源型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
据广东省经贸委统计,截至2002年底,广东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1576亿多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35.19%;到2002年,世界500强企业中的254家已在广东投资或设立办事处.2003年1-5月,广东合同引进外资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了22%.广东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2002年,广东实现GDP11674.40亿元,占全国的11.40%;出口总额1184.65亿美元,占全国的36.4%. 有关研究表明,全省21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工业总产值)与外源型经济(外企工业增加值)的关系密切,哪里外资吸引得多,哪里的工业化进程就快,哪里的经济发展就好。
过分依赖外源型经济也给广东与周边省市的区域经济合作带来了困难。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提是分工,而分工是以技术、人才、资金的积累为基础的,在外源型经济占主导的情况下,广东在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就缺乏足够的合作资本,同样也没有充足的相关产业可以转移,因经济合作、产业转移的主动权都不在自己手中。广东经济的产业转移也会首先考虑转向两翼及粤北地区。
建议:
1.注意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2.发展民营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以内源性增长为主。
3.维护打工者合法权益。
4.文化立省,实现教育突破。把广东的传媒优势发挥好。
5.漫漫改变富而不进的思想。
6.脚踏实地作好规划,不用好高务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