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公信力漫长而艰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53:09
发表于 2009-08-03 10:25:59
(《华商晨报》专栏)
杭州飙车案 “替身门”事件看来是尘埃落定。受审时被广泛质疑乃“替身”出庭的肇事者胡斌,前两天在服刑场所接受媒体的采访。当记者采访报道及现场视频披露后,多数质疑声平息,公众倾向于认定此人乃真“胡斌”而非赝品。
细究“替身门”的前后演进过程,除了给我带来一丝荒诞剧的感觉外,便是深深的悲凉:当地的政府及司法机关公信力沦落至此!法院第一时间就对舆论的质疑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比如胡斌在看守所中发胖了,比如由于闯了大祸人变得更为温顺,等等。但这一切,不能冰释公众的疑窦,网友们拿出去年对付“纸老虎”的认真劲,从各个细节来“证明”出庭受审的就是替身,而且还“人肉”出替身乃杭城出租司机张礼礤,有鼻子有眼,不能不使更多的人被这种强烈的质疑情绪传染,当地政府和司法部门几乎陷于百口莫辩的境地。
其实,从“替身门”刚出来时,我和一些时评者认为雇替身出庭不可能。不是我太相信当地执法和司法部门,而是这样做不合情理,风险太大。即使胡斌的父母有瞒天过海的能量,当地执法、司法部门也予以配合,但充其量会在刑罚执行阶段运作------因为那时候罪犯已经在和公众视线隔绝的监狱里服刑,何必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庭审现场调包?可当即有人反驳我,说我太天真。他们认为当下,执法和司法部门做出任何匪夷所思的枉法事情,都不应觉得惊奇,对枉法的恶劣程度,不能以常理和逻辑度之。甚至有人说可能在肇事后,被警方抓进看守所的已经是“替身”了。话说到这个份上,我无言以对。
2003年湖南湘潭“黄静案”发生后,我曾发表过一篇评论《将对公权力的怀疑进行到底》,文中说:“对公共权力机关的怀疑,必须进行到底,否则一味地盲信,会使这个社会和公正渐行渐远。”才过去6年,现在看来,无论一些地方的公权力机关如何有理有据地解释,或者如何焦虑人民群众总是“不明真相”。公众根本不需要提醒了,他们根本不可能“盲信。”
这一切是如何造成的?陕西“纸老虎”是具有坐标意义的事件。这次事件中,表面上没有人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但这场曲折离奇、高潮迭起的连续剧,对政府公信力的杀伤实在太大了。尔后的“毒奶粉”事件更是雪上加霜,这次,信息的不公开执法不公正的恶果已经要用孩子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来承受了。至此,一些地方政府以及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基本上触底了。所以,想要让公众相信一个大小伙子进了看守所后不久便“躲猫猫”而死,不亚于让人相信看见了外星人。同理,河南杞县的百姓宁愿相信网上钴泄露的传言,也不相信当地政府在电视、广播中滚动播出的辟谣声明;湖北石首市数万群众上街守护尸体,他们不相信当地行政首长有关 “让权威部门进行尸检并将严肃调查事件”的承诺。
不过,我认为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和司法机关丧失了公信力,但情况还没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大多数群众对更高位阶的政府和司法机关,尚存信任。否则,就不会有群众越级上访了。石首事件中,当局势引起全国关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以及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亲临现场时,当地群众认为大领导出来了,会说话算话,才一一散去。杞人忧钴事件也是如此,最终是当地政府请来国家级核专家来说明、澄清,当地群众才放心回家。但是,如果各级公权力机构还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修复公信力。公信力的沦陷有如山体滑坡,决不会至于某处,可能会不断向纵深处破坏。
常言道,毁树容易种树难。公权力机构要修复公信力也是如此,必将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过程,不能过于功利,也不能太急躁,甚至到要群众必须相信的地步,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公权力机构,必须拿出诚意来,主动公开信息,虚心接受监督,不要把公开信息看成权宜之计,也不要把公正执法仅仅当成作秀。如此,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被破坏的公信力才可能被逐渐修复。
分享 浏览(11434)评论(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