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风水大师、学者、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08:26
郭璞峰只是一座海拔绝对高度453.5米的山,位于景德镇市昌江区鲇鱼山镇,很多年以前,它还有个特别土气的名字——钵钵尖。这座山的传奇故事从晋朝开始。当地史料记载,东晋一个叫郭璞的人避难至此,从此在这里隐居,死后还葬在这里。
郭璞是历史上著名的学者、文学家、训诂学家,精通风水堪舆。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为了阻止王敦谋反被杀,可是至今人们发现的都只是他的衣冠冢。
与郭璞齐名的是风水大师杨筠松,杨公在江西留下不少得意之作,许多成了旅游资源。难道郭璞也相中了江西,把自己最后的栖息地选在了这里?

郭璞画像
谜题一 晋人郭璞
走进历史,看不清的人和事太多,郭璞就是其中之一。
在讲究门第的晋朝,郭璞的出身不错。他出生于公元276年,字景纯,祖籍河东闻喜(今属山西),相传闻喜郭氏是周朝周文王之后,其父郭瑷晋初任建平太守。
郭璞的一生漂泊不定,但是算得上官运亨通。
西晋末年,郭璞预测到家乡战乱将起,举家迁往东南避难;迁徙途中,先后在宣城、丹阳任参军;晋元帝即位后,任著作佐郎,迁尚书郎。他也算一位有知识、有个性、有头脑的臣子,是当时的名人,《晋书·郭璞传》说他“辞赋为中兴之冠”,评价很高。
据载,郭璞博学好古,精研古文字,花了18年的时间研究和注解《尔雅》,以当时通行的方言名称,解释了古老的动、植物名称,并为它们注音、作图,使《尔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他开创的动、植物图示分类法,也为唐代以后的所有大型本草著作所沿用;他一生的诗文著作多达百卷以上,数十万言,其中以《游仙诗》为主要代表,现仅存14首,是中国游仙诗体的鼻祖;他喜阴阳卜筮之术,精通数学和风水学,因为他时时审时度势,又常常先知先觉,所以善于禳灾避祸。
史料记载的郭璞之死,和他善卦有非常大的关系。
公元324年,王敦起兵反对朝廷,郭璞正好是他的记室参军,记室参军专门掌管军队里的文书起草、记录表彰等重要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主任。晋人崇信卜筮,王敦便让这位神算卜上一卦。郭璞本来就反对王敦谋反,就说是凶卦,还说王敦命不久矣,王敦一怒之下命军士收斩郭璞。
后来,王敦果然出师不利,可是被收斩的郭璞究竟死没死成了悬案。鲇鱼山镇的程仁修通过多年研究认为,郭璞逃了出来。
他指出,从郭璞丰富的为官经历看,郭璞并不属于“善为人谋而拙于谋己”的那类人,况且以郭璞的卜卦才能,应该能够预测自己的未来,他怎么会坐以待毙呢?还有一点就是,史料上还记载,晋明帝做太子时,与郭璞、温峤、庾亮“皆有布衣之好”,关系非常亲密。郭璞死后,皇室追赐其为“弘农太守”,其子郭骜封为临贺太守,晋明帝还在玄武湖边为其建了衣冠冢,名“郭公墩”。程仁修说:“以王敦的心狠手辣,郭璞的儿子不可能得以保全,如果他真的死了,皇帝一定会殓葬他,而不是建衣冠冢。”
程仁修的种种疑问,在昌江区的文史资料中找到了答案。他说:“王敦准备杀害郭璞时,郭璞确实早有防范。他在友人帮助下逃出罗网,之后潜心游历修道,来到了钵钵尖,看到此处风景秀丽,就隐居于此,炼丹修道且行医。郭璞和此地一位高僧交情很好,两人经常对弈,他仙逝后,高僧将他安葬于此,并将此处更名为郭璞峰。钵钵尖确实是从晋朝之后更名郭璞峰,主峰上还留有郭璞炼丹时的炉灶、对弈时的石头棋盘。”
谜题二 不明墓葬
最近在郭璞峰上发现的两座墓葬,更加坚定了程仁修的看法。这两座墓的葬制都非常独特,而且没法确定墓主身份。
其中一座墓葬在郭璞峰赵家坞,地势很好,当地人称其为“将军冢”。之所以取这么一个名字,除了墓葬的气派外,还因为它的葬制独特。墓葬格局类似于蒙古包,墓室、墓四周用青石砌成圆球状,石棺用铁索吊挂在墓室中,程仁修说:“悬棺,这一点也不像当地人的墓葬,它就是一个谜。可惜它没有得到保护,丢失了更多有研究价值的东西。”
但是当地人对将军冢一直有两种揣测。
一种说,这座墓安葬的就是郭璞。因为墓顶部用青石砌成了圆弧状,墓底部则是四方形,和古代“天圆地方”的理念十分贴切,石棺悬挂在墓室正中,好似静卧于苍穹宇宙中一般。郭璞深谙风水堪舆,他的巨著《葬经》至今仍被风水界奉为宝典,据记载,他曾将自己母亲的葬址选在水中,将自己的身后阴宅设计成“悬棺”也极有可能。
还有一种说法也很有趣。郭璞峰山脚下的龙源村里,徐氏是一个大姓,这里的徐姓村人相信,将军冢里安葬的是他们的祖先。
徐梅仁是徐氏族人,他当了多年郭璞峰林场的场长,和郭璞峰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感情。据他介绍,唐朝统一天下时,有个叫铁令君王的独立王,原本是满族人,战败后带着残部逃到郭璞峰,在这里安营扎寨以期东山再起。他派了一部分人在山脚下驻扎,取名“龙源村”。不料唐军探知此消息,朝廷立刻下旨派樊梨花带兵围剿,铁令君王全军覆没。当时他的第三个夫人姓徐,生了个男孩,恰又有孕在身,君王为保住血脉,命心腹带夫人和男孩逃走,并要求后代隐姓埋名改随母姓。他的后代得知身世后,为了将来报仇和纪念自己的父亲,把铁令君王用“吊葬”(即悬棺)安葬在郭璞峰山石洞内。
另外一座墓葬在郭璞峰左侧山洼,当地人称为“和尚墓”。圆包形墓室的墓壁均匀地分隔成屉状,墓葬设计了活动的出入口,传说当地高僧圆寂后,他们的舍利都葬入这个墓里。程仁修说:“这正好印证了郭璞和高僧相交甚厚的说法,而且这两个墓葬的葬制都是别出心裁。”
谜题三 摩崖石刻
郭璞峰的谜题并不仅仅只有两座不明身份的墓葬,沿小径登山会发现,小径石级大多随岩石凿就,在左侧是悬崖欲坠,右侧是藤萝溪涧的情况下,古人如何在大石块上凿出道路,至今仍是个谜。
同样身份充满悬疑色彩的,还有沿路悬崖上随处可见的石刻。
这些摩崖石刻上除了少数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外,最多见的是刻有“大元元统”字样的石刻,上面刻着“大元元统甲戌秋徐氏平险”或者“大元元统二年徐氏”,每一处都和大元元统年徐氏有关。伴随这些石刻的,是溪涧旁、悬崖上随处可找到的“愚谷次”、“罘封山”、“玉泉”、“挫马迹”等石刻,这些石刻的年代和意思鲜为人知。
但是徐氏一族相信,这些石刻是他们少数民族后裔身份的见证。原来,元统二年即公元1334年,是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统治时期。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时期,它的统治只有九十余年,但是它的等级制度相当森严,除了蒙古人,其他民族的地位都相当低。徐梅仁说:“这个时候,距离唐朝已经很远了,国家又处在少数民族统治下,我们的祖先不怕朝廷再来寻仇,才敢留下这些石刻。也许是为了提醒后人别忘本,也许只是一时兴起好玩。而且我们还相信,岩石上的路是徐氏祖先的杰作,这些摩崖石刻也许就是他们修路时留下的纪念文字。”
徐氏一族还能将郭璞峰上的每一处景色与石刻对号入座。比如说刻有“玉泉”的大石旁,就是一眼深不可测的潭水;“挫马迹”旁,则是一个状如马臀的深潭,程仁修说:“这是和樊梨花围剿有关的遗迹,说是她的神马在此处摔了一跤,摔出了这么一个形状的大坑,后来积水成潭。”
在将军冢附近的山坡密林里,最近还发现了青石小屋、古井,以及大片地基和空地。经过考证,这些遗迹的年代至少上溯至唐朝初年,所有遗迹由青色片石垒成,没有用到一颗钉子,小屋的窗户小而隐蔽。程仁修认为,这里极有可能曾经是铁令君王驻扎的军营。
因为郭璞峰的独特和神秘,它入选了景德镇新十景,所在的那片茂林成了省级森林公园。程仁修介绍:“过去镇巴佬过重阳节,一定要来郭璞峰登高望远,天气晴好的时候,从山顶可以望到鄱阳湖。”
历史留下的谜团,仍然有待破解。
文/图 记者童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