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太行根据地研究述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44:14
   邓小平与太行根据地研究述评 田酉如           太行十年,是邓小平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十年中,他以太行根据地为基地,领导着华北最大的根据地晋冀鲁豫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分为四个战略区:太行区、太岳区、冀南区和冀鲁豫区)。邓小平领导了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发展和建设,为他30多年后设计和领导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邓小平太行十年的历史,对于更好地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研究评介

  在中国,对邓小平太行十年历史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抗日战争中全党整风运动期间研究太行党的历史时选编文献时期;新中国建立后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编写革命史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立党史研究机构开展党史、革命史研究时期;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后深入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时期。

  1.研究太行党的历史时选编文献时期

  对邓小平太行十年历史的研究,据笔者考证,最早开始于抗日战争后期,全党整风运动进入研究和讨论党的历史问题时选编文献时期。在研究太行党史中,中共太行区党委选择了邓小平在抗日战争各个时期的重点报告、讲话、文章,用以检查总结太行党的工作:

  (1)邓小平1939年11月3日主持召开太北军政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会上作了主报告,分析了太北区及整个晋冀豫区、华北区的对敌斗争形势,尖锐地指出了在党政军民工作中存在的未站稳阶级立场、未积极打击敌人、党政军民配合不好等问题,提出了从政策上及设施上争取民众,一切为着战争、发扬民力,巩固根据地,要使党的领导掌握在经过考验与锻炼的干部手中等方针。

  (2)1940年4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上发言,提出以农村党支部和农会作为改造基层政权的基础,党在根据地内财政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是自给自足、发展国民经济,统一收支。

  (3)邓小平在1940年12月15日出版的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刊物《党的生活》上发表《迎接一九四一年》一文,1941年又在4月28日出版的《党的生活》上发表《反对麻木,打开太行区的严重局面》一文。两篇文章都批评了党内存在的对已经形成的严重局面没有足够认识的错误思想,强调对工作发展中的不足、前进中的弱点,必须注意和警惕。

  (4)为了指导边区政府成立和加强党对政权工作的正确领导,邓小平在1941年4月15日出版的《党的生活》上发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阐述了根据地内的抗日民主政权实行的“三三制”的实质是民主,在政权建设中必须反对“以党治国”的观念,党对抗日民主政权的正确领导原则是指导与监督政策,党要通过民意机关和行政机关中的党团,把党的政策、决定变成抗日民主政府的政策、决定。

  (5)1942年1月15日,邓小平、刘伯承等发布《关于实施?551?邓小平与太行根据地研究述评精兵建设》的命令,提出减轻民众负担、积蓄民众力量,以继续坚持长期斗争与准备将来反攻。

  (6)邓小平在1942年8月23日写出《太行区国民党问题》一文,批评了在对待国民党问题上只斗争不联合、只联合不斗争和关门主义等错误政策,指出要从发动基本群众,开展减租减息上,从做知识分子的工作上,从锄奸斗争上,开展积极的工作,团结大多数,壮大抗日力量,才能解决好国民党的问题。

  (7)邓小平于1943年1月26日至2月20日主持召开了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在会议开始时做了《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与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的主题报告,会议结束时做了结论报告。这两个报告,提出了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实行民主政治、深入发动群众运动、强化普遍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发展生产、建设自给自足的经济、开展敌占区和游击区的工作、开展整风运动和加强一元化的领导。

  (8)1943年7月2日,邓小平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对抗战以来太行根据地经济建设进行总结。重点介绍了在敌后战争环境中从事根据地建设的对敌经济斗争与组织根据地生产两大重要的问题及经济建设中的政策问题。

  (9)1943年10月邓小平任北方局代书记后,于11月10日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发表动员讲话,阐述了整风的意义和重要性,对本期的整风工作做了部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这一讲话,对于推动根据地的党内整风,具有指导意义。

  (10)1944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太行区首届杀敌劳动英雄大会上发表总结讲话,概述了抗战以来太行区坚持抗战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成就,对会后的工作,他强调要贯彻毛主席指示把战争、生产、教育做得更好,以争取抗战胜利,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

  太行党在整风运动中重点学习和研究邓小平以上的讲话、报告、文章,对于深入开展整风运动,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结合太行根据地发展的历史总结、检查自己的工作和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时期,对邓小平及晋冀鲁豫边区的研究,还反映在1944年10月由延安新华书店出版的《中国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概况》一书中。书中收录了《晋冀鲁豫边区概况》一文。该文把晋冀鲁豫边区以平汉路为界,分为晋冀豫(包括太行、太岳)与冀鲁豫(包括冀鲁豫、冀南)两个战略区,介绍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发展的过程,认为“晋冀鲁豫全区军民在这七年的锻炼中,已成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坚强力量,待全国总反攻到来的时期,边区必将担负先锋任务,成为反攻前进的战略阵地。”1945年3月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编辑的《抗战八年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一书,也介绍了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一二九师在晋冀鲁豫边区的战斗业绩。当时,《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华北版等报刊上,也有关于邓小平的报告。此外,外国友人、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美国驻华大使馆参赞卡尔逊上校1940年在美国出版的《中国的双星》一书中,记述了他在1938年7月16日至19日访问邓小平时的情况,他称赞邓小平“头脑像芥末一样地灵敏”,“他掌握情况的广度使我吃惊”。

  2.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编写革命史时期

  新中国建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为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国内除各中等以上学校开设的政治课和革命史课程中涉及到太行根据地外,社会科学工作者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都开始研究太行根据地、晋冀鲁豫边区、一二九师、二野、太行军区、晋冀鲁豫军区战史,其中包括了对邓小平太行十年的研究。这一时期,没有专门研究邓小平太行十年的文章和著作问世。但是,在研究战史中整理、编印了邓小平太行十年的许多资料。对太行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比较有价值的著作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曲齐武著的《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这本由人民出版社1957年4月出版的著作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晋冀鲁豫边区历史的研究著作。作者长期在边区工作,又收集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对研究邓小平太行十年的历史有参考价值。刘伯承1961年6月21日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回忆文章《我们在太行山上》,以太行根据地创建者的身份,概述了一二九师创建、保卫、发展以太行山为基地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历史。1959年2月,刘伯承又发表了《二野在解放战争中》,以一半的篇幅概述了二野在晋冀鲁豫边区内线反击国民党军对我解放区的进攻。刘伯承的这两篇回忆文章,对于我们研究刘伯承、邓小平太行十年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在这一时期中,对研究邓小平太行十年最有参考价值的是编写军史战史过程中收集整理编写的二野战史材料。1949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全军编写军史战史的指示,1953年4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又发出关于全军战史编写工作的指示。根据这两个指示,1957年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由刘伯承、邓小平亲自任主任委员,开始编写第二野战军战史。1961年,编出《一二九师暨晋冀鲁豫军区抗日战争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两部草稿,同时于1962年编辑了附件之一《战例选编》和附件之二《资料选编》。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组织专门机构研究一二九师、二野历史及刘伯承、邓小平太行十年历史的研究成果。虽然这一成果没有公开出版,但是其研究水平和资料价值在当时是国内外最好的。草稿和附件,把邓小平太行十年的历史,以翔实的资料,系统深入地记述下来,真实地反映了邓小平和刘伯承一起,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指挥军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和爱国自卫战争以及领导创建、发展根据地中所表现出的非凡的才能和建立的卓越功勋。在附件之二的《资料选编》中,收录了665件资料,其中邓小平太行十年中所写的文章、作过的报告和讲话、发出的命令和指示共有92件,这些资料同中共太行区党委编辑的太行党史资料,为研究邓小平太行十年的历史,提供了系统的资料。1953年,山西省军区编出《太行军区战史》初稿,概略地记述了太行根据地内地方武装的发展情况,其中也有涉及邓小平太行十年历史的内容。在学校教材中,胡华主编的《中国革命史》、李新等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两书都有有关邓小平及太行根据地的内容,但都比较简略。这一时期对邓小平太行十年的历史研究工作,最主要的成果是二野编写工作中的资料收集和对一二九师、二野太行十年历史的研究。虽然这一研究工作仅限于编写人员,但他们的辛勤工作,为以后开展邓小平太行十年历史的研究,做了极有价值的基础工作。

  3.全国建立党史研究机构编写党史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研究革命史、中共党史的工作受到重视,对太行根据地的历史及对邓小平在太行的历史研究工作,逐步提到议事日程。最早提出研究太行根据地历史,是1979年3月中共山西省委召开的山西省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在这次会上,确定太行根据地史为山西省社会科学规划的重点项目,并在会后组成太行根据地史编写组,开始研究工作。1980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党史委员会、党史编审委员会和常设机构中央党史研究室,专门负责研究编写中共党史。5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专门负责党史资料的征集工作。此后,各省市区直至县区、部队陆续建立起党史资料征集研究机构,作为党委的工作部门。此后,邓小平太行十年中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党史工作部门都把邓小平在本地的历史作为研究的重点,其中由山西牵头同河北、河南于1984年共同成立了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在编写太行根据地史中,对邓小平太行十年的历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总编委会组织三省的党史工作者和原在太行根据地工作的老同志,历时11年,编写了大型历史丛书《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包括史稿、大事记述、画册及专题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土地问题、财经建设、群众运动、文化事业、交通邮政、公安保卫、冀南民训处与冀西游击队、豫北斗争等共13种著作,邓小平亲自审阅了《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太行革命根据地画册》,并为这两本书题写了书名,薄一波为《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作序。该丛书是第一部较为详尽地记述太行根据地从开辟、创建到1949年8月结束的著作。丛书中对邓小平太行十年的业绩,从多方面记述,是研究邓小平太行十年历史的重要参考书。从1989年起,山西省档案馆陆续编辑出版了七卷本《太行党史资料汇编》。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于1993年出版了《太岳革命根据地简史》。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工作组于1991年出版了《冀鲁豫边区革命史》。这些书中,都有关于邓小平太行十年的内容。

  这一时期中,军史、战史的编写工作也陆续展开。1985年,原一二九师参谋长、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回忆录《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出版,以其亲身经历生动地记述了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领导下,在八年抗战中转战晋冀鲁豫边区的历史。1988年,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1961年的二野战史草稿为基础,重新修订出版二野战史。在以原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为组长的修订领导小组领导下,1991年正式出版了两卷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在修订中,邓小平于1989年11月20日会见了参加修订二野战史的老同志,在谈话中回顾了二野的历史。原二野老战士杨国宇、陈斐琴于1988年出版了《第二野战军纪事》,1989年、1990年他们又出版了《二十八年间———从师政委到总书记》和续集,在续集中还附录了《邓小平抗日战争时期行踪录》。同一时期,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81年、1985年、1987年相继出版了三卷《刘伯承回忆录》。这些原晋冀鲁豫边区、一二九师、二野老同志撰写的回忆录和著作,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研究邓小平太行十年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内在这一时期研究邓小平的权威机构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1989年该组编辑的《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是最具权威性的。书中收录了邓小平太行十年中的9篇重要文稿。该书的文稿和注释,对于研究邓小平太行十年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1991年出版的由该组的汪作玲、冷溶主编的《邓小平的思想发展概述》一书对邓小平太行十年中的思想发展进行了论述,是一本专门研究邓小平思想发展轨迹及各个时期特点的著作。

  1987年,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在太行山中的武乡县兴建起“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以图片和实物,重点反映了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师部在太行根据地的活动。邓小平为该馆题写馆名时,将原准备写的“八路军纪念馆”的馆名中加上“太行”两字,更符合当时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在太行活动的实际。

  这一时期,全国各出版社、各地党史研究部门、地方志工作部门对邓小平在太行十年的历史研究,从收集整理资料到编辑出版书籍、发表专题研究论文,逐步地展开。在这一时期中,邓小平太行十年的历史研究,仍同研究刘伯承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研究,是符合历史上太行十年中刘、邓始终一起工作,紧密愉快地合作这一历史事实的。

  4.1992年以来的研究

  1992年十四大上确定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1997年十五大上进一步确定了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之后,对邓小平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虽然十四大以后的十多年中,研究的重点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思想,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为了更深入地研究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对邓小平太行十年的历史进行了考察研究。这一时期中专门研究邓小平的著作、文章、电视文献片越来越多,其中研究较为深入、史料价值较高的主要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电视台合拍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其中第三集《戎马生涯》中专门介绍了邓小平太行十年的辉煌业绩。1998年2月邓小平逝世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三卷本的《回忆邓小平》,太行时期曾在邓小平领导下的老同志陈锡联、李德生、秦基伟、李雪峰、张廷发、杨国宇、郭林祥、姜思毅、徐深吉、潘焱、钱信忠等及邓小平曾生活、战斗过的山西、河北、河南省委都撰写了回忆邓小平太行十年中令他们永远难忘的往事。1993年邓小平的女儿毛毛撰写了《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其中以五分之一的篇幅、10余万字记述了邓小平太行十年的经历。1994年田酉如出版了《刘伯承与邓小平》,专门记述刘伯承与邓小平在太行十年共同战斗的历史。1998年李雪峰(原中共太行区党委书记)出版了《李雪峰回忆录———太行十年》,书中对邓小平领导、指导太行根据地的工作有详尽的回忆。2001年宫力等出版了《邓小平在重大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郭胜伟出版了《邓小平军事谋略》(中央文献出版社),其中都介绍了邓小平在太行十年的业绩。这一时期,还出版了根据已出版和发表的图书、文章、文献片的材料摘编而成的介绍邓小平历史及思想的书籍,如1993年出版的由翟泰丰主编的两本书《邓小平著作思想生平大事典》(山西人民出版社)和《邓小平生平著作思想研究集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由刘金田主编的《邓小平的历程———一个伟人和他的一个世纪》(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由李君如主编的《细说邓小平》(河南人民出版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出版了一批外国友人写的有关邓小平历史的书籍,如1988年出版的由阚思静等译的匈牙利记者巴拉奇?代内什著的《邓小平》、1989年出版的由天力等译的原联邦德国作家乌利?弗兰茨著的《邓小平传》、1995年出版的由田酉如等译的澳大利亚教授大卫?古德曼著的《邓小平政治评传》、1996年出版的由武市红等译的由英国原驻中国大使理查德?伊文思著的《邓小平传》等。外国友人写的这几部著作中,都有关于邓小平太行十年历史的记述,其中《邓小平政治评传》中记述的较为详细,其他著作中记述的较为简略。

  二  研究中需展开探讨的问题

  在对邓小平太行十年历史的研究中,从目前已出版的中文著作中看,虽然已基本上把这一历史时期邓小平的主要活动和主要著述作了介绍,并在一些著作中(如《邓小平的思想发展概述》、《刘伯承与邓小平》)也进行了探讨分析;但是,总的看,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许多涉及到邓小平太行十年中重要的问题,有的只是提出,有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有的还没有涉及到,因此,还有待于展开深入的探讨研究。作者认为,以下一些问题,是研究邓小平太行十年历史应该重点注意的问题。

  1.关于邓小平调任一二九师政委的原因。在邓小平太行十年历史中,这是首先必须搞清的一个问题。一二九师是由原红四方面军的主力第四军、第三十一军,加上陕北红军一部编成的。八路军改编后,其他两个师一一五、一二○师最先出动到山西抗日前线,一二九师却暂缓出动,留在石桥镇进行整顿,以肃清张国焘错误的影响。当时刘伯承、张浩在1937年9月1日召开了干部会议,进行了初步整训。但是,由于山西战局吃紧,需要一二九师尽快开到晋北战线去,因此未在部队中深入系统地展开肃清张国焘错误影响的教育。开进晋北抗日前线后,一二九师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对日作战中。太原失守后,一二九师奉命进入太行山中,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1937年中央政治局十二月会议上,刚从苏联回国的王明提出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主张,干扰了党在洛川会议上提出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贯彻执行。在太行山中建立根据地,是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就提出的战略方针,1936年春红军东征时,毛泽东就设想红军在吕梁山脉站住脚后向东发展,在太行山中建立根据地。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朱德都强调要在太行山中建立根据地的问题。太原失守前中央原定一一五师到太行山中,太原失守后改为一二九师为主,加上一一五师一部在太行山,一一五师主力转到吕梁山中。以上这些原因及中央对邓小平能力的信任度,是否可以成为解释调邓小平到太行山任一二九师政委的原因?后来的历史证明,调邓小平到一二九师,同刘伯承一起雄踞太行,是英明的决策。

  2.关于邓小平抵制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问题。在临汾、洪洞北方分局和华北军分会传达中央十二月会议精神时,邓小平和彭真就对王明的主张提出了疑问。他们两人是一起从临汾到一二九师和中共冀豫晋省委所在地辽县西河头村的。一路上他们曾议论并达成共识:在传达十二月会议精神时,仍要强调洛川会议确定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重要性。彭真在西河头村曾召开过党内领导干部小型会议讲了以上意见,但是从目前的材料(文献、回忆录)中尚未见到邓小平讲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材料。这一问题,需进一步挖掘材料和进行研究。

  3.邓小平和刘伯承从1938年2月开始,长期合作,成为军队中少有的政委同司令员没有闹过纠纷、亲密无间的楷模。邓小平说两人的配合共事“我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他们和谐愉快合作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两人都是很有性格的人,到太行前都曾因抵制“左”倾错误受到过撤职处分。两个人都是具有独立见解的英才,从不违心地服从别人。但是,他们却能如一个人一样共事工作长达十几年,在太行十年中更是高度的一致。对他们之间的这种合作原因,应该作深入的探究。

  4.邓小平到太行后,从领导一二九师到全面负责晋冀鲁豫边区的党政军群文工作,抗战后期主持八路军前方总部和北方局工作,领导整个华北地区的工作,能够很好地把各方面的力量团结起来,没有发生过纠纷、矛盾,以致各敌后战略区主要领导都被中央召到延安参加整风时,唯独留下邓小平在前方,未回延安参加中央整风。邓小平是怎样把各方面的力量团结到一起的?中央为什么对邓小平给予极大的信任?这是应该下功夫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5.邓小平到太行山时,一二九师已打退日军在正太路南部晋中区对初创的太行根据地的六路围攻,奠定了创建根据地的基础。刘伯承虽然曾在中央革命根据地领导过军队工作,但他没有主持领导创建根据地的实践,他的长处在军事方面。因此,太行根据地在初创时期的工作没有晋察冀根据地搞的好。而邓小平有主持领导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瑞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因此他在1938年2月一到太行,就和中共冀豫晋省委领导一起,研究怎样在太行山上创建根据地的问题,明确提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武装、政权和群众。邓小平关于创建根据地的思想,同3个月后毛泽东在5月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提出的创建根据地的思想很接近。以后,邓小平多次阐述、总结建设根据地的问题,并将三个条件增加了一个党,成为武装、政权、群众和党四个条件。1943年2月又专门论述了根据地建设的规律和群众运动的规律。总结研究邓小平建设根据地的思想,是研究邓小平怎样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个问题,应作为邓小平太行十年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6.在敌后开展抗日斗争,要坚持游击战为主的原则。邓小平在阐述这一原则时,提出要把正规军为主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转变为包括正规军、游击队、自卫队多种武装相结合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他多次论述了游击战争的原则、形式与各种抗日武装之间的联系。在领导太行的抗日游击战争中,邓小平和刘伯承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提出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提出了“敌进我进”的方针,使太行根据地走出了困难的境地。研究邓小平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思想,可以看出邓小平是怎样根据太行的实际,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

  7.邓小平1943年1月26日在太行分局高干会的报告中总结五年来我党在华北进行对敌斗争的十条经验,是邓小平关于开展敌后抗日斗争思想的精华,是他领导太行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和根据地建设实践的总结。十条经验包括了我党领导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宣传等诸方面的内容,是邓小平把毛泽东关于抗日游击战争和建设根据地的思想创造性地具体应用到领导太行根据地工作中的经验总结,有独特的创新。例如,提出对敌斗争是全副本领的斗争,不仅斗力,更主要是斗智;对敌斗争首先决定于敌战区人民的态度;在根据地应切实注意巩固团结问题,群众斗争应在统一战线范围内进行;建设根据地与对敌斗争具有不可分离的联系性,企图关门建设根据地会影响到根据地存在;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以争取对敌斗争的主动;加强地方武装与人民武装建设;实行一元化领导;树立全局观念;精细研究中央和上级指示,使之适用于自己的工作环境。把邓小平在太行根据地的工作实践和十条经验联系起来研究,可以看出邓小平领导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战略策略思想,应作为重点研究的问题。

  8.邓小平在太行十年中一直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工作。从进入太行山开始,邓小平就直接领导中共冀豫晋省委的工作,指导省委发展党组织,培训党员,整顿大发展中迅速壮大起来、但组织不够严密、战斗力不够强的党组织。太行军政党委员会成立后,特别是太行分局成立后,邓小平任书记,对党的建设花了较大的精力,不仅抓根据地内的党的建设,而且抓了敌占区内党的建设,妥善处理了党与军队、党与政权、党与群众团体的关系,加强了太行根据地内党的一元化领导。邓小平亲自到晋中、太岳、冀西巡视了党的工作,并亲自帮助省委在辽县以北组建了特委,帮助特委开展这一地区的工作。在太行根据地,邓小平在1941年4月15日发表的《党与抗日民主政权》、1943年2月20日在太行分局高干会议作的结论、1943年11月10日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动员讲话等,都是有关党的建设的重要文献。从目前已发现的资料看,比较缺的是邓小平主持太行军政党委员会会议、太行分局会议、北方局会议、晋冀鲁豫中央局会议以及一二九师和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工作会议的记录。因此,关于邓小平太行十年的党建思想的资料,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9.在太行期间,邓小平对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十分重视。

  他到太行时,由于我党在山西与阎锡山建立了特殊的统一战线,因此晋东南地区根据地内的抗日政权归阎锡山的省政府领导。在冀西,杨秀峰以隶属于国民党的冀西民训处的名义建立抗日政府。虽然晋东南、冀西的地方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权由共产党员和抗日进步人士掌握,但名义上我党还不是完全的执政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邓小平代表北方局在1940年4月的北方局高干会上提出建立由我党领导的冀太联办以统一根据地内的政权领导的建议。1940年8月正式建立了冀太联办,使晋东南、冀西、冀南、豫北的抗日政权统一起来。1941年3月,邓小平代表北方局向冀太联办第二次行政会议提出正式成立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选举边区政府的建议。在他的主持下,北方局提出对晋冀豫边区目前建设的15项主张,并在7月召开了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邓小平被选为参议员并驻会。临时参议会选出边区政府,以15项主张为基础,边区政府制定了施政纲领。此后,邓小平一直直接指导参议会和边区政府的工作。1942年以后,邓小平领导了太行区的三次精兵简政,减轻了人民负担,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这些问题,应该展开研究。邓小平在太行领导政权建设的实践和思想,对于40年后邓小平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0.邓小平在领导太行根据地建设中,十分重视经济建设。在1938年2月同李雪峰第一次谈什么是根据地和怎样建设根据地及3月指导省委召开建立太行山根据地会议时,邓小平就提出要注意财政、经济问题。1940年4月和9月,在北方局高干会议召开时的发言、1943年1月太行分局会议的报告中,他都讲了我党在根据地的财政、经济政策。邓小平领导经济建设的材料较多,目前已发现不少相关的他主持的会议、写的文章、发表的指示、谈话等。1943年4月1日邓小平发表的谈话和7月2日发表的《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以及9月21日在边区政府与一二九师联合召开的生产动员大会的报告,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1944年4月,邓小平支持八路军前方总部代参谋长滕代远、副参谋长杨立三制定了《总部伙食单位生产节约方案》,即著名的“滕杨方案”,大胆地改革了生产品的分配,调动了机关、部队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在根据地中邓小平还领导了减租减息和土改,领导了抗灾度荒和大生产运动。邓小平后来提出的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的思想,最早来源于太行。深入研究邓小平太行十年领导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实践和思想,对于理解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领导中国的经济改革,有重要的作用。

  11.邓小平太行十年是在战争环境中度过的,他的主要任务是以一二九师政委、晋冀鲁豫军区政委的身份和刘伯承一起领导指挥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因此,研究邓小平太行十年的军事思想,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有关这一课题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较多,但大多是同研究刘伯承军事思想一起研究。毫无疑问,太行十年中刘邓的军事思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许多战役是他们共同指挥的,重要的战略战术是他们共同研究制定的。但是,邓小平和刘伯承毕竟是两个人,各自对战争、对战略战术、对军队工作,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意见,因此,不能也不应该以研究刘伯承来代替研究邓小平的军事思想。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展开。

  12.邓小平在太行十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抗日战争中,研究邓小平怎样在太行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地团结和调动所有抗日力量的积极性,使之团结一致、自觉参加到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上,是一个重要课题。邓小平在这方面十分重视三个问题:发扬民主、团结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正确对待国民党。在这三个问题上,他不仅注意在工作中按党的方针政策处理问题,解决矛盾,而且有不少精辟论述。在敌后各根据地中,太行根据地是处理团结问题比较好、矛盾纠纷比较少的地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邓小平善于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比较好地贯彻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这方面,应该进一步展开研究。

  13.邓小平对宣传、文化、教育工作十分重视,认为这三项工作不仅对党和军队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开展对敌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亲自抓新闻出版工作,重视通过报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工作,并揭露敌人的残暴和反共投降派的阴谋。他重视干部教育和民众教育,在太行根据地内开办了各级党校和其他干部教育学校,兴办中学、小学、大学,开展冬学运动。他对文化工作在教育军民、打击敌人中的作用十分重视,在1941年5月作了《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的报告,在1942年1月提议并指导一二九师师部和中共晋冀豫区党委联合召开了著名的太行山文化人士座谈会,并作了报告。他在两个报告中都强调文化工作要服从于政治任务,要为广大群众服务,要加强民族的、爱国的、科学的宣传,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宣传马列主义,反对愚昧无知、迷信落后。文化工作者要深入群众,发挥文化的批判性,使之成为有力的战斗武器。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同毛泽东在其后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是一致的。对邓小平太行十年中的宣传文化教育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史料,展开研究。

  14.注重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工作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指示,是邓小平一贯的作风和突出的性格特点。他从到太行的第一天起,就注意了解当地的实际,从军事政治经济,到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因此,邓小平的讲话、指示、决策总是符合实际情况。能够反映邓小平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的文献很多,如1939年初对冀南抗日根据地视察后作的关于冀南工作的报告、百团大战结束后对形势的分析、1941年4月接连发表的《党与抗日民主政府》和《反对麻木,打开太行区的严重局面》、1942年8月撰写的《太行区国民党问题》、1943年1月在太行分局高干会上的报告和总结、1943年7月发表的《太行区的经济建设》和9月在全区生产扩大会议上的报告以及10月在北方局党校作的整风动员报告、1944年1月和8月向彭德怀和毛泽东送上的关于根据地若干问题的答复材料等,都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对情况的熟悉程度和对问题剖析的尖锐、彻底程度。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邓小平在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时,是怎样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尖锐明确地抓住问题的要害,果断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维行动方式。情况明,决心大,是邓小平一贯的决策作风。对此,应下功夫研究。

  (作者系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当代山西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邓小平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