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 致力于宏观经济研究的央行掌舵人(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02:07:48
返回首页
关于龙源
客服中心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我的阅览室投稿中心荐稿中心热点专题名家名作主编访谈
   期刊主页->财经界->2007年第2期
周小川 致力于宏观经济研究的央行掌舵人
余 玮
共4页 [1][2][3][4]
字号:【大中小】
二、从工程学到经济学:屡经磨砺,柳暗花明

作为央行行长,周小川广为人知,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学者,至于他的身世和业余情趣更是鲜为人知。
资料显示,周小川的籍贯是“江苏宜兴”,先祖是魏晋时代“除三害”的大名人周处。据说,宜兴历史上曾出过385个进士、4个状元、10个宰 相、8个大将军。周家旧宅所在地宜兴大人巷,过去是官宦聚居之地。据说,当年每当天气好的时候,这里必有很多人家在自家门口晒官帽。
在江苏宜兴,周氏是大姓。“周处后代在宜兴分为数支,周小川这一族是其中一支,”原宜兴市档案局局长汤虎君说,周小川的祖父有4个儿子,周 小川的父亲周建南排行第三。周建南193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历任一机部副部长兼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副总局长、一机部机械研究院院长等职。周小川 的母亲杨维哲解放前曾就读武汉大学,解放后在化工部任职。
周小川之所以从事金融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父母影响。他说:“我的父母长期都在工业部门从事经济工作,受他们的影响,我从小就对经济问题比较感兴趣。”
尽管周小川一直被外界视作省部级“海归”的代表,但周本人也经历过国内求学的艰辛。1968年,20岁的周小川与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下乡锻 炼,一干就是4年。“4年中,除了劳动,也有一些其他的接触,比如,对电话系统、载波广播系统进行一些工程设计,对机床作一些技术革新。”周小川说这些实 践对他后来从事研究工作很有益处。
1972年,作为第二届工农兵学员,周小川被送到北京化工学院读书。4年大学生活,除了系统地学习数学、机械、电子、电机、自动化、化工工 程以及英语和日语等,他逐渐对计算机,特别是对计算机软件工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毕业两年后,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周小川考上了机械研究院系统工程应用 工业的研究生,师从中国工程界的老前辈严筱均教授。
如果对周小川在经济学研究作一个时间段上的划分,1978年应该是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周小川只是对经济问题感兴趣;而在此之后,周小川开 始进入到研究的层面。应该说,这一大的变化与周小川所参与的两个涉及国民经济的大工程有关:“川汉输气工程”与“30万吨乙烯工程”。
“20世纪70年代初,很多人以为四川的天然气储量非常大,不仅每年可向武汉输送150亿立方米,甚至还有150亿立方米可送往上海。国务 院对此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输气管线办公室’,决定上马这一特大的能源工程。接下来,办公室就从全国调集了一大批技术人员。我也被列选其中,去搞管 线压气站方面的自动化设计。”周小川说,后来才发现,原先上报的数据水分很大,实际上四川的天然气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这样,‘川汉输气工程’也就成了空 中楼阁,所有进口的设备、材料,连同我们所作的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
“另一个是‘30万吨乙烯工程’。据考察比较,这样的工程,我国的设计制造能力与国际的差距并不太大。于是,有关部门决定准备将整个工程实 现设备国产化。可是,国内的石油价格太低,乙烯行业毫不费力就能赚取到高额利润,他们根本就不想购买国产设备。同样,设计部门和制造部门,也不怎么考虑经 济选择原则,关起门来一门心思搞‘国产化’。结果,费时多年,‘国产化’计划中途夭折。”
两次“劳而无功”的经历对周小川触动很大。他开始意识到,这些项目之所以劳民伤财半途而废,与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有关。恰巧当时,在钱学森 等一批系统工程学者的倡导下,学界有意运用系统工程解释社会发展问题、人口问题以及经济问题。在前辈们的指导下,周小川从那个时期开始从事经济方面的应用 开发。
1981年初,周小川研究出一个关于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模型。当时,正值中央提出在20世纪末经济翻两番的宏伟蓝图,这一模型配合中央的构 想,对发展、人口、环境以及部分经济政策问题进行了定量化、系统化论证。这一做法后来被证明,是国内用系统动力学和计量经济学在计算机上建立较大规模经济 发展模型最早的一次尝试。
同一年,周小川与合作者研究出一套研究中国货币流通规律的模型,采用定量的方法,借助网络来描述货币流通的途径以及货币在每个环节滞留的时间,并表明其流向。以通过数量化的模型来描述金融问题的方式,这在国内也是前所未有的。
对于周小川在这一时期的表现,经济学家吴敬琏的评价很高:“1979年至1980年,周小川曾构造了一个多部门动态发展的社会经济仿真模型, 并用于政策分析。和许多从工程界转向经济分析的学者一样,他们都是先从结构问题和动态发展,这种数量关系很突出的领域入手的。但周小川的结构分析一开始就 突破了单纯物质生产领域的传统框架。他的这项工作及事后产生的论文,至今对学术界仍有启发。”
三、从学者到官员:处变不惊,厚积薄发
周小川是一个温和而谦逊的人,发表演讲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并面带微笑”。仅仅从外表和谈吐上判断,周小川并不符合官员的特征,倒更符合他学者的身份。从一个学术精英跃进到政治精英,周小川似乎在不断调和身上激进与渐进的矛盾。
1985年,周小川于清华大学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博士毕业,毕业论文是《国民经济模型与经济大系统的分解途径》。毕业之后,担任国务院体改方案 领导小组成员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显然这不是一个权力职位,更多的是一个研究平台,周小川与当时中国顶尖的学者挥斥方遒。当时,具有良好经济 学素养的吴敬琏,对周小川的知识结构完善很有帮助。渐渐地,他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经济体制、宏观经济、金融、外贸、社保、财税、企业等多个层 面,在研究过程中他特别注意借鉴学习国外的经验,发表了很多有关国际经验比较的文章。
此后,周小川先后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1991年起开始担负金融管理的重任。1991年,周小川任中国 银行常务董事,1991年~1995年任中国银行副行长。曾是国家外汇专业银行的中国银行,在中国四大专业银行里很有特色。一方面,作为国家专业银行,中 国银行当时实行的体制还有很强的计划经济成份;另一方面,作为外汇专业银行,中国银行在海外有许多分支机构,这需要银行实行一定程度的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和 办法。此时,周小川的学术优势与对外经贸部部长助理的经历,使其在中国银行的领导岗位上得心应手。他本人也在中国银行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银行业的知识和 经验。
原来,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实际上由中国银行来管理。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外汇储备体制也进行了改革。1995年起,周小川出任国家外 汇管理局局长,第二年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主管外管局工作。这期间,经历了两件大事。一是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从1996年12月1日 起,中国成为IMF第8条款成员国,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标志着中国人民币自由兑换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也标志着中国市场化的程度加深。二是成功渡过 了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在承诺人民币不贬值的情况下,成功地抵御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最能说明周小川经济学家本色的是,在屡获升迁的同时,周小川所著《走向开放型经济》一书获1994年度“安子介国际贸易著作奖”,论文《企 业与银行关系的重建》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政策建议》分获1994年、1997年度中国经济学界最高荣誉“孙冶方奖”。其间,周小川还在国外发表了一 些英文论文。
1998年周小川接替王岐山,出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当时,建行在前任王岐山行长的管理下已很有起色,而且四大国有银行的商业化程度更高 了,学习国际先进银行的管理经验显得越来越重要。据说,周小川曾努力推动人事管理方面的激励机制改革方案的出台。遗憾的是,周小川在建行任期较短,很快他 就调任证监会主席了。
存入“我的阅览室”
龙源期刊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