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是中国文化的创造方式-周可真的博客-科学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14:12
“杂”是中国文化的创造方式

中国文化具有“厚德载物”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最突出地表现在秦朝以后,先秦诸国各民族逐渐融合为一个汉族,此后,中原的汉族又陆续与其他地区的一些民族融合起来,直到清末把满族也差不多完全融合其中。

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一次又一次融合的过程,也是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的融合过程。另外,中国本土文化也曾接纳过外来的印度文化(佛教),并使这种异国文化逐渐融入了本土文化;近代以来,外来的西方文化也逐步被中国本土文化所接纳,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这种异国文化也逐渐融入了本土文化。

今天的中国文化,其实远不是清朝时候的文化了,更不是明朝或明朝以前的文化了,而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文化相“杂”而生的文化。

春秋史伯有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和”就是“杂”,“和实生物”就是“(五行)杂以成百物”。这里的“生”、“成”也可以理解为“创造”。中国文化的创造性是来源于它的包容(“和”、“杂”)性。

中国古来有“杂以成家”之说。“杂”是中国文化的创造方式,这种创造方式就是把许多不同性质的文化因素综合起来,融合成一种具有新质的文化——张岱年称之为“综合创新”。也因为如此,中国文化的大发展都是在主动或被动地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实现的。从历史上看,中国主动对外开放的情况并不多见,一般是在被动情况下(主要是在外族入侵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对外开放的。

所以,30年前邓小平力主的对外开放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破天荒意义的主动对外开放,这种主动型对外开放的持续进行,必然导致中国文化的大发展,而且必定是空前的大发展。但这种文化大发展不会在短期内见效,必要经过长期的“杂”才能最终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