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网→文章频道→查看文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10:10

 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基本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谐音

 

 

 3、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一、表达方式

 

 

 一、概念

 

 

 记叙:就是记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就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就是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观感情。

 

 

    【判断】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王昌龄《闺怨》      记叙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描写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议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抒情

 

 

 二、描写

 

 

 

 

 

 【描写的角度】

 

 

 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细节、白描

 

 

     【判断】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侧面描写)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绝句》 杜   甫           (动静结合)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约客 》 赵师秀              (细节描写)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白描)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三、抒情

 

 

 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判断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处处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托物言志)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4.情景交融  示例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另看一首写乐景的词:

 

 

                                   风人松·题酒肆

 

 

                                                  C宋)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 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欢乐的景象衬托人的哀伤:

 

 

                                 谢亭送别

 

 

                                              (唐)  谢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题金陵图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修辞手法

 

 

 一、 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气象,但这只是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龄58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浮。

 

 

 采莲子(其二)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析: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这个充满戏谑、挑逗和爱慕的一掷,进一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江南水乡姑娘大胆热情的性格。南朝以来,江南地区流行的情歌,常不直接说出"爱恋"、"相思"之类的字眼,而用同音词构成双关隐语来表示。

 

 

 3.拟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析: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析: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诗中以"杜康"代酒。

 

 

 赤壁     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石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再举几个例子: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他国都的代称。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其他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阳关""折柳"寄托离别,"鹧鸪""杜鹃"寓有悲愤;"石壕村"代穷苦百姓,"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5.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两句诗写了七种意象。莺啼是从听觉上感受的,春风是从触觉上感受的,红花、绿叶、水村、山郭、酒旗,是从视觉上感受的。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景物,逼真,有立体感,容易把读者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静景动景构成对比,画面更加生动。红绿相衬,色彩十分鲜明。所有景物都和"江南春"这个规定情境相适应,统一构成意趣盎然的江南春图

 

 

 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春残》翁宏)

 

 

 析:这两句写得细腻深刻而委婉含蓄,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堪称佳句。

 

 

 7.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析: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8.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 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9.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析: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10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1.用典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

 

 

 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12.通感

 

 

 塞上听吹笛    高適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析: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13.反语

 

 

 北齐二首     李商隐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中形容美女妩媚表情。"巧笑"与"万机",一女与天下,轻重关系本来一目了然。说"巧笑"堪敌"万机",是运用反语来讽刺高纬的昏昧。"知"实为哪知,意味尤见辛辣。如说"一笑相倾国便亡"是热骂,此句便是冷嘲,不议论的议论。高纬与淑妃寻欢作乐的方式之一是畋猎,在高纬眼中,换着出猎武装的淑妃风姿尤为迷人,所以说"倾城最在著戎衣"。这句仍是反语,有潜台词在。古来许多巾帼英雄,其飒爽英姿,确乎给人很美的感觉。但淑妃身著戎衣的举动,不是为天下,而是轻天下。高纬迷恋的不是英武之姿而是忸怩之态。他们逢场作戏,穿著戎衣而把强大的敌国忘记在九霄云外。

 

 

 14.衬托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析: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15.互文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析:颔联两句互文,意为: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门山。初日,点明送别是在清晨。汉阳渡,长江渡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郢门山,位于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两地一东一西,相距千里,不会同时出现在视野之内,这里统指荆山楚水,从而展示辽阔雄奇的境界,并以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为友人壮行色。

 

 

送梓州李使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析: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诗歌鉴赏教案(全)第四部

 

 

2007-02-15 15:20

 

 

三、表现手法

 

 

 1.白描: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用白描评论诗歌主要指即目状景、随心抒情、据实叙事、议论不著典故。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2.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彻上人》两首可谓是此中名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送灵彻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前者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这画境是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

 

 

 后者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苍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就是在这样的清幽环境下,在一个黄昏,诗人送灵彻上人远行,那份静寂,那份孤清,值得读者可以细细寻味。"带"字的活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动感。灵彻上人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尽的夕阳当中。最后一句写的是灵彻越走越远了,只有青山陪伴着诗人守着那份清幽。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但这韵味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下子很难说出来。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用心良苦。这就需要读者细细去品味诗中的含蓄蕴藉。诗人的"兴"就是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这两首诗写得含蓄空灵,启人深思。

 

 

 3.象征:象征指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它就象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

 

 

 比如松、竹、梅、菊花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或咏物诗。

 

 

虞世南《蝉》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4.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例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又如:

 

 

 绝句二首(其二)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这样看来全诗更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5.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6.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如上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7.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的《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7.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例:

 

 

《红楼梦》中《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过泰论》对陈涉的描写也是贬陈涉行军用兵不及向时几国,实则褒其用兵出奇制服。

 

 

 8.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9.正侧结合: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

 

 

    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1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12.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13.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14.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15.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16.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

 

 

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17.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8.以小见大   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司空曙的《江春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9.铺垫    既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必要的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如,

 

 

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21.点化    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

 

 

   

 

 

四、行文结构

 

 

    常见的结构方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起"是开端;"承"是承 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正面反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衔接、照应

 

 

 (一)层层渲染、铺垫,如: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