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文章写作与修改》教学建议-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25:07
人教版《文章写作与修改》教学建议
作者:程 翔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59 更新时间:2009-4-9【我要加点】
更多课程+更多介绍>>点击进入
高考冲刺串讲课程--史地政 免费…
高考冲刺串讲课程--理化生 免费…
高考冲刺串讲课程--语数英(理)…
高三全科强化班课程 免费试听
高二强化课程:物理/化学 免费…
高二各科同步复习课程 免费试听
高二全科强化班课程 免费试听
高一各科同步复习课程 免费试听
高一课程:数学/英语 免费试听
高一全科强化班课程 免费试听
115名高考状元教您学习方法
编写高中生选修课教材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既没有可资模仿的样本,也没有可资借鉴的材料。好在编写《文章写作与修改》有章熊先生掌舵,经过大家的反复讨论研究,经过了第一稿的挫折之后,终于编成目前这个样子。《审查意见》中说:“该教材有闪光的地方。”我们心中总算得到了一点安慰。
《文章写作与修改》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编写出来的,是为高中生提供的语文选修课中的一种。本书内容共分4章,每章3节,总共12节,涉及个性化写作、材料的使用、认识的深化以及文章修改四个方面的内容。每一节由“话题探究”“知识导引”“例文借鉴”和“写作实践”四部分组成。本书既注意了与必修课的衔接,又避免了与必修课内容的重复,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提升,为具有写作兴趣和特长的高中生开辟了一块写作新天地,同时也为高中生参加高考提供了必要的提升空间。当然,这些内容是否与学生的迫切需求相吻合,还需要实践来检验。作为本书的主编,我们不敢奢望十全十美,期待着将来进一步完善它。
教材内容及特点
第一章是关于“个性化写作”的内容。
传统的写作教学更多地强调写作的共性,忽视个性。因此,学生文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比较严重。上个世纪末及本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大声呼吁写作要表现个性,提出了关于“个性化写作”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有的地方还进行了“个性化写作”的写作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作文个性化平台》杂志也应运而生。可以说,“个性化写作”的提出,既是写作教学理念上的突破,也是写作教学实践上的大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将“个性化写作”放在第一章,目的也是引起广大教师对这个问题的高度重视。
第一节“写出自己的个性”。“知识导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基本途径,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必然会留下个性痕迹,三是寻求表达个性思想感情的语言形式。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由思维到表达的写作过程。学生的个性是客观存在,他无论怎样写,都会打上个性的烙印,教师的作用在于尊重个性,并引导个性健康发展。“例文一”和“例文二”都是个性鲜明的文章。不仅文章具有个性,藏在文章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语言风格也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更要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文章的个性化特点,敏感地抓住其中闪光的地方,进行表彰和鼓励,并及时总结和归纳,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第二节“联想与想象”。它是“个性化写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联想与想象”是一个老话题,其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样是对“春”的联想,有的学生联想到第一个层次,有的学生联想到第二个层次,少数学生会联想到第三个层次。同样是论述“失败”和“成功”的关系,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进行复合联想的学生,其思维的个性特点应该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教师批阅学生作文,固然是在看布局谋篇、语修逻文,同时也是在看学生如何联想。鲁迅的《灯下漫笔》就是从一件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事情,联想到了中国人的奴性。这不正是鲁迅式的联想吗?抓住了这样具体的实在的写作环节,再对学生进行指导,才是有针对性的,才是切实有效的。
第三节“学会沟通”。这一节的内容与个性化写作是什么关系呢?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仔细考虑,两者关系非常密切。本节开始“话题探究”中的两个故事,不就充分说明了思维方式不同,解决问题的效果也会不同吗?当我们把写作当成心灵沟通的桥梁的时候,受思维控制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或风格,就直接影响到沟通的质量。因此说,归根到底,个性化的思维决定了个性化的写作,教师的作文指导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要从学生的思维内部做起,研究人的思维规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起来看,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个性化思维上,其次才是表面的个性化作文。这就是本书与传统的写作类教科书的不同之处。
第二章是材料的使用与处理。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中学生面对材料,经常犯的毛病是不善于筛选和提炼。所以本章第一节就从素材入手,训练学生提高筛选和提炼的能力。为了增强直观效果,便于学生理解,本书把油画《父亲》作为“话题探究”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看学生对本节设置意图的原始理解究竟是怎样的,然后再对症下药。作为高中生,应该从低幼年级的有趣写作上升到理性写作的高度,要对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认识、分析和把握,发现意义,找到联系,形成观点。这个过程,就是认识材料的过程,就是写作的准备阶段。当然,学生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要容许学生的低级幼稚,更要启发引导学生走向深刻。从幼稚到深刻,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修改调整的过程。本节的写作练习也应该体现这个过程。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认识规律,本节特意选取“中心印象”作为一个写作的突破口。这既有心理学的依据,也有写作学的理论支撑,教师要注意这一点。
第二节“材料的有机转化”是材料使用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也是传统的写作教学不怎么重视的问题。如果将材料比做一堆橡皮泥的话,那么因为写作表达需要的不同,就要对这一堆橡皮泥进行不同方式的抟揉。一旦掌握抟揉的技巧,也就具备了对材料进行有机转化的能力。比如材料向议论文中例证的转化,这是中学生写作的“软肋”。本节内容告诉学生,要注意材料与议论的连接,要学会使用“始发叙述”,要善于运用“连接句”等。这就把原来比较复杂的写作原理,变成了可以操作的写作技法。
第三节“材料的压缩与扩展”是材料使用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本节主要从“摘要”和“提要”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信息压缩的方法,从“强化”和“阐释”的角度探讨信息扩展的途径。本节的练习侧重局部,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片段的练习。上一节的写作实践也可以做片段练习。
总起来看,“材料的使用与处理”一章,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更具有实用价值,必须让学生有切身体验,加强写作练习,将写作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动脑、动手的实践过程。本章不必进行整篇写作,应重点进行片段练习。
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是对写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第一节“捕捉动情点”,是立足于学生认识的规律而设置的内容,相对容易些,便于学生寻找突破口。这里的“动情点”,是从认识的角度提出的,同时又是一个程序性写作知识。动情点确定之后,要写出动情者内在和外在的表现,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它,还要分析动情的原因。这就形成了一套写作程序,便于学生掌握。与“动情点”相匹配的“横断面”和“纵断面”的提法,也是从可操作的角度提出的。注重可操作性,注重程序性写作知识,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教师教学时要体会到这一点。传统的写作教学,更多的是传授陈述性知识,忽视程序性知识。本书将程序性知识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来对待,将许多抽象的写作理论变成具有可操作的程序性知识,实现了写作教学上的一大突破。这种变化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程序性知识很多,有待于进一步总结,本教材涉及到一部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为有些程序性知识属于必修内容,比如“善于使用脉络句”“善于选取空间参照点”等。当然,程序性的写作知识不是机械的僵化的,它应该灵活而多变。
第二节“理性思维的深化”。这是有难度的一节内容。考虑到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思想成熟度的欠缺,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具有比较成熟的理性思维,因此,本节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引领。教学要抓住这四个基本方面,结合后面的“例文”,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深刻的方向发展。
第三节“培养创新意识”。这是认识深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本节从“开拓思路”“变换视角”“寻求新的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引领。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其他方面的内容,以丰富创新意识的路径。比如教师可以把文学创作领域中的手法介绍过来,让中学生的写作适当借鉴文学创作的手法,拓展写作的天地。教师还可以将本节与第一章第一节“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内容结合起来。真正具有创新意识的文章,一定是具有个性的文章。
总起来看,本章在整本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这个环节抓好了,抓出成效了,既是前两章学习成果的体现,又为最后一章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议教师对本章内容精心策划。
第四章“文章的修改与完善”。
注重修改,是本书的又一大特点。编写本章不是说前面的三章不需要进行修改的练习,而是说每一章都离不开修改,本章相对集中做修改的练习。
第一节“整体的调整”,从“观点的发展”“内容的添加”“顺序的调整”“角度的转换”四个方面讲了整体修改的基本做法。要注意阅读书中提供的例文。为便于阅读,本章在编写上采用了边框对比式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前后对比,来感受修改的必要性和具体做法。
第二节“局部的完善”,虽然是侧重片段练习,但由于量比较大,学习的任务还是比较重的。
第三节“语言的锤炼”,内容也很丰富。重点从“整齐与变化”“句子的松和紧”“衔接与呼应”三个方面进行了设计,提供了较多的语例。估计本节教学课时会有些紧张,建议教师灵活掌握。如课时的确不够,可以适当删减有关内容。
课时安排及考试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本选修课共10周,9周(每周4课时,共36个学时)安排上课,一周复习考试。12节内容平均到36学时中去,就是每一节需要3个学时。估计课时数基本够用。建议每一节安排至少一节课的时间写作,这样全部授完就保证有12次(不是12篇)写作。这个量是比较合适的。建议:教师少讲,学生多看多讨论多写。教师的讲述要精当,针对性强,解决关键性的问题。
每一节3个学时,这就需要考虑写前指导和写后讲评的问题。写作训练应该是一个完整过程,即“全程训练”,包括写前准备阶段和写后讲评阶段。过去,我们对于准备和讲评重视不够,写作教学几乎只是写而已。这是写作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在本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全程训练。教材中的“话题探究”“知识导引”就是为这两个阶段设计的。教师在教学某一具体章节时,可以先安排学生讨论交流,阅读领会相关内容,在这个基础上确定写作题目,然后写作。讲评要有针对性,不必面面俱到。讲评最能显示教师的诊断和矫正能力,学生对写作的感悟往往由此产生。因此,教师对于自己的讲评课一定要精心设计,力争见效。
对课后“写作实践”的处理,教师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灵活掌握,可以选一篇来写,也可以选几个片段来练习,不要求全做。有些练习题如果觉得不合适,教师完全可以弃之不用,重新自拟题目。但不管怎样取舍,全程训练的每一个过程都应该保持一致,教学目标要相对集中。
本课的考试不要考写作知识,主要是考查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当然,考试的侧重点应该立足本书中的相关内容,不应另考一套。试卷中要考虑到整篇文章写作、片段写作和文章修改三个基本部分。
有的老师问,集中写作会不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我们认为,学生不喜欢写作的情绪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由来已久,原因很多。因此,不能断言选修本课的学生一定不会有厌倦情绪。我们想,既然学生自主选择了这门课,那就应该对此课怀有一定的兴趣。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是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
据我们了解,有些实验区计划将本课拉长为一学年,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便顺利通过高考。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充实本书的内容。目前的教材只是一个学段的教学内容,不足以支撑一个学年的教学,因此,可以适当将必修课中的内容改造后充实进来,也可以另外充实新内容。教材中的例文,多是学生习作,不一定符合所有学校所有班级的实际,教师完全可以把本班学生的习作充实进来。关于程序性的写作知识,本书只是开了一个头,还不成体系,建议教师可以充实其他的程序性知识点,来丰富和完善本书的写作知识体系。如果能将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的程序性写作知识点分布在一个学年中来进行,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拉长为一个学年,我们还希望能增加文学创作的内容。有些中学生喜欢写诗填词,喜欢小说、戏剧创作,我们不妨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搞一点文学创作。教师完全可以突破传统的“三大文体”的局限,朝着文学创作的道路迈进一步。选修课,应该在满足少数学生的写作需求上有所作为,我们期待着。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内容:第三章 第一节 捕捉“动情点”
课 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环节
老师总是要求同学们写文章要生动感人,这很正确。但是,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呢?有没有一种比较具体的管用的办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捕捉动情点”。
二、什么是“动情点”
所谓“动情点”,就是一个人自己的感情触点。大家同时在观看同一部电影,都被感动了,但是使每个人感动的镜头会有所不同,也就是每一个人的感情触点不同。大家看《噪音的世界》一文,作者的动情点是噪音,马达声、吊车声、哨子声、尖叫声让他心中烦躁不安。或许换了别人,会感觉到这里很有意思,多热闹啊!但是作者不是,那是因为作者心中怀念着幽静的山林,所以这些声音就触动了他的感情。
三、 对触点进行描述
如果触点是一种声音,就把这种声音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氛围。《噪音的世界》一文所进行的描述是很成功的。还要对动情后的内在外在表现进行描述,语言尽量生动形象,尽可能用些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手法,讲究句式的形式。请同学们阅读朱自清的《冬天》和刘倩的《回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描述语言。可以采用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
第二课时
四、根据“写作实践”中第二题的要求,写一篇文章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然后确定写作内容。笔者曾经听到两个学生的发言,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生1:每当我看到自己的语文作业本时,就会想起一件至今难忘的事情,那件事情让我感动不已。有一次,我在语文作业本上写错了一个字,老师罚我写一千遍。我的天,一千遍!能不能少一点?我向老师求情,但是老师没有答应。上课后,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全班同学同时站起来,向老师求情,同学们说:“别罚他写一千遍了,罚他写一百遍吧!”我被感动了,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生2:有一次,我们正上着课,突然一个同学的手机响了。老师大为生气:“谁的手机响?拿出来!”但是没有人承认。老师接连问了好几次,还是没有人承认。老师急了,说:“没有人承认,我就不下课!”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下课的铃声响了,吃午饭的时间到了,我们心里那个急啊,那个响手机的同学为什么不承认呢?害得全班同学都不能去吃饭,肚子咕咕地叫。就在这时,一个同学举手了:“老师,是我的手机。”老师严厉地说:“拿出来!”“老师,请您先下课,让同学们去吃饭。”老师只好按照他的意见,先下课。同学们一哄而出,他被老师留了下来。“你的手机呢?”“老师,我没带手机!”……我在门口听到这些话,心中顿时如大海的波涛掀起了万丈波澜,多好的同学啊,为了我们能吃上午饭,他竟然……
这是笔者亲自听到的两个例子,否则编也编不出来。我觉得这两个故事太生动了,学生的选材太好了。当时,我就让学生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得很生动。其实,每个人都有被感动的那一刻,紧紧抓住那一刻,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这个顺序是:捕捉动情点→描述情景和感受→说明被感动的原因。这里面有描写、记叙、抒情、议论等各种表达方式,组合起来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笔者还看过一幅获奖照片:一个车祸后的母亲,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头部缠满了绷带。她的幼小的孩子趴在她的乳房上吸吮着乳汁。看着这幅照片,我的眼泪几乎要流出来了,我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第三课时
五、作文讲评
讲评时可以结合“知识导引”中“横断面”和“纵断面”的阐述,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动情点的处理技巧,掌握叙事剪裁的手法并灵活运用。(具体内容从略)
以上是笔者对使用《文章写作与修改》选修教材的意见和建议,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北京大学附中 100080)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xuanxiu/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