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草药图谱(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40:01
 
  • 蚶壳草-----主大热痧气腹痛,减肥

     

     又名积雪草、雷公根、老公根、崩大碗。英文名:HERBA CENTELLAE,拉丁名: Centella asiatica (L.) Urb.(伞形科)     性状常卷缩成团。根圆柱形,长2~4cm,直径 1~1.5mm ,表面浅黄色或灰黄色。茎细长弯曲,黄棕色,有细纵皱纹,节上常着生须状根。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近圆形或肾形,直径1~4cm,灰绿色,边缘有粗钝齿;叶柄长3~6cm,扭曲。伞形花序腋生,短小。双悬果扁圆形,有明显隆起的纵棱及细网纹,果梗甚短。气微,味淡。多生于路旁、沟边、田坎边稍湿润而肥沃的土地。

       味苦、辛,寒。归肝、脾、肾经。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味苦辛。” ④《本草求原》:“甘淡辛,寒。”具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于湿热黄疸,中暑腹泻,砂淋血淋,痈肿疮毒,跌扑损伤。成分含多种α-香树脂醇型的三萜成分,其中有积雪草甙、参枯尼甙、异参枯尼甙、羟基积雪草甙、玻热模甙、玻热米甙和玻热米酸等,以及马达积雪草酸。此外,尚含内消旋肌醇、积雪草糖、胡萝卜烃类、叶绿素,以及山柰酚、槲皮素和葡萄糖、鼠李糖的黄酮甙。其中所含的甙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安定作用。 对皮肤组织积雪草甙能治疗皮肤溃疡,如顽固性创伤、皮肤结核、麻风等。可促进皮肤生长、局部白细胞增多、结缔组织血管网增生、粘液分泌增加、毛及尾的生长加速等。汁液能溶解细菌的蜡膜有抗菌作用。积雪草甙能治疗麻风。能治疗传染性肝炎、黄疸、肝肿大。

    主治: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痧气腹痛,暑泻,痢疾,湿热黄疸,砂淋,血淋,吐、衄、咳血,目赤,喉肿,风疹,疥癣,疔痈肿毒,跌打损伤。
    ①《本经》:“主大热,恶疮,痈疽,浸淫,赤熛,皮肤赤,身热。”
    ②《药性论》:“治瘰疬鼠漏,寒热时节来往。”
    ③《唐本草》:“捣敷热肿丹毒。”
    ④《日华子本草》:“以盐挪贴,消肿毒并风疹疥癣。”
    ⑤《滇南本草》:“治子午潮热,眩晕,怕冷,肢体酸困,饮食无味,男妇童疳,虚劳发热不退者用之,利小便,水牛肉为引。”
    ⑥《纲目》:“研汁点暴赤眼。”

    ⑦《本草求原》:“除热毒,治白浊,浸疳疮,理小肠气。”
    ⑧《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利水和脾。治水泻及赤白痢。”
    ⑨《陆川本草》:“解毒,泻火,利小便。治热性病,头痛,身热,口渴,小便黄赤。”
    ⑩《四川中药志》:“祛风散寒。治肺热咳嗽,消瘿瘤,涂痈疮肿毒,消食积饱胀。”
    ⑾《闽东本草》:“治暑热痧气,腹痛腹胀。”
    ⑿《广东中药》Ⅱ:“清暑热,去湿热。治肝肿大,肋膜炎。

    另外:在传统民俗医疗中记载,食用蚶壳草可增强记忆力,并被用于治疗精神疾病及痲疯病。 2.兼具滋补,净化血液及降血压功能。 3.消除疲劳,增进活力,对抗失眠。 4.在印度,常用于治疗皮肤发炎及焦虑症。目前在欧洲也是知名药用植物,作为代替化学合成的镇静剂。中国「神农本草经」提到,蚶壳草可用于治疗肉体不适引起的情绪失调、解热、解除上呼吸道充血症状。作瑜伽冥想练习的人相信,食用蚶壳草,心灵较容易得到平静,而大象因食用蚶壳草,所以记忆力很好。 5.食用过量会造成昏沉,头晕 。台湾 甘伟松教授着《台湾药用植物志》中有描述:在Eeal Mindell博士著的《抗老化圣典》中认为:“此药对循环不良疾病有效,可强化静脉及毛细血管,并调整其弹性,故治静脉炎效佳。另可加速伤口愈合。Christopher Hobbs药草师认为,每天吃一片雷公根,活到一千年〈乃形容其在保健的身价地位〉。”

    验方:

    (1).外感暑热、鼻咽:雷公根、旱莲草、青蒿(均鲜)各适量,共捣烂取什,用冷开水冲服。

    (2).外感风热:鲜雷公根60克,白颈蚯蚓4条,共捣烂,水煎后取汁,一日分3次服。

    减肥瘦腿方法: 雷公根
    据说雷公根减肥的原理是这种植物有一定抑制食欲,加强新陈代谢的作用。女刊上登的雷公根减肥法如下:
    原料:雷公根(干品)150g,白果10g,水1000ml。
    制法:将雷公根和白果洗净,加入水,煮10-15分钟就可。
    服用:1天的量,口渴就喝。
    功效:一个月大腿至少缩减6cm。

    注意事项:
    1、孕妇和哺乳妇女应禁食雷公根。
    2、食用过多剂量,有可能引起恶心及晕眩。
    3、请置于室内阴凉干燥处,避免儿童自行拿取。
    4、雷公根适合单泡,不适宜搭配其他花茶。

  • 酢浆草--失眠.传染性肝炎,小便血淋二便不通。癣疮作痒。汤火伤:跌打新老损伤:水泻.喘咳:小儿肝热,惊风。

     

    释名:酸浆、三叶酸、三角酸、酸母、醋母、酸箕、鸠酸、雀林草、小酸茅、赤孙施。

    气味:酸、寒、无毒。

    主治:1、小便血淋。用酢浆草捣汁,煎五苓散服下。

    2、二便不通。用酢浆草一把、车前草一把,共捣取汁,加砂糖一钱调服。不通可再服。

    3、赤白带下。用酢浆草阴干,研为末。每取三匙,空心服,温酒送下。

    4、痔疮出血。用酢浆草一大把,加水二升,煮取一繁荣昌盛服下。一天服三次,有效。

    5、癣疮作痒。用酢浆草涂搽,数次即愈。

    6、牙齿肿痛。用酢浆草一把,洗净,加川椒(去核)四十九粒,同捣烂,捏成豆大小粒。每以一粒塞到痛处,有效。

    ⒉〖植物〗

    学名:Oxalis corniculata Linn.

    英文名:Creeping Woodsorrel,Creeping Oxalis

    科名:酢浆草科 Oxalidaceae

    多年生草本,全体有疏柔毛;茎匍匐或斜升,多分枝。叶互生,掌状复叶有3小叶,倒心形,小叶无柄。花黄色,1至数朵组成腋生的伞形花序,萼片长圆形,顶端急尖,有柔毛;花瓣倒卵形,微向外反卷;花丝基部合生成筒状。蒴果近圆柱状,5棱,有短柔毛,成熟开裂时将种子弹出。种子小,扁卵形,红褐色,有横沟槽。花果期4—8月。

    普遍分布,生于路边草丛或田野、家前屋后。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分布。

    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疾的效用,可治蛇虫蛰伤,也可治尿血、尿路感染、黄疸肝炎等。

    【别名】酸浆草、酸酸草、斑鸠酸、三叶酸、酸咪咪

    【来源】酢浆草科植物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的全草。四季可采,以夏秋有花果时采药效较好,除去泥沙,晒干。

    【性味归经】酸,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于感冒发热,肠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神经衰弱;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痈肿疮疖,脚癣,湿疹,烧烫伤。

    【用法用量】 0.5~2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酢浆草
    (《唐本草》)

    【异名】酸箕(李当之《药录》),三叶酸草(《千金方》),醋母草、鸠酸草、小酸茅(《唐本草》),雀林草(《外台秘要方》),酸浆、赤孙施(《本草图经》),醋啾啾、田字草(《百一选方》),酸浆草(《履巉岩本草》),雀儿草、酸母草(《永类钤方》),酸饺草(《滇南本草》),小酸苗(《品汇精要》),酸草(《摘元方》),三叶酸、三角酸、雀儿酸(《纲目》),酸迷迷草(《纲目拾遗》),斑鸠草、酸味草(《生草药性备要》),三叶酸浆(《植物名实图考》),酸酸草(《分类草药性》),酸斑苋(《岭南采药录》),咸酸草、酸酢草(《福建民间草药》),酸得溜(《江苏植药志》),铺地莲(《南宁市药物志》),酸梅草、三叶破铜钱、黄花梅(《江西民间草药》)、老鸭咀、满天星(《广西中药志》),黄花草、六叶莲、野王瓜草、王瓜酸、冲天泡、长血草(《湖南药物志》),酸芝草、酸批子(《闽东本草》),东阳火草、水晶花(《上海常用中草药》),蒲瓜酸、鹁鸪酸(《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酢浆草科植物酢浆草的全草。
    【化学成分】茎叶含多量草酸盐。另有谓叶含柠檬酸及大量酒石酸,茎含苹果酸。

    【药理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则无效;此植物据云对羊有毒。同属植物毛茛酢浆草能伤害家畜肾脏,使血中非蛋白氮明显升高。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消肿解毒。治泄泻,痢疾,黄疸,淋病,赤白带下,麻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疔疮,痈肿,疥癣,痔疾,脱肛,跌打损伤,汤火伤。

    ①《唐本草》:"主恶疮瘸瘘捣敷之,杀诸小虫。""食之解热渴。"

    ②《本草图经》:"治妇人血结不通,净洗细研,暖酒调服之。"

    ③《滇南本草》:"治久泻肠滑,久痢赤白,用砂糖同煎服。"

    ④《纲目》:"主小便诸淋,赤白带下,同地钱、地龙治砂石淋;煎汤洗痔痛脱肛;捣敷汤火蛇蝎伤。"

    ⑤《生草药性备要》:"杀螆止痛,散热消肿,理跌打,散瘀血,煲酒服;又干水止痒。"

    ⑥《医林纂要》:"补肺泻肝,除热气,去瘀血,敛阴。"

    ⑦《分类草药性》:"截疟塞鼻;酒炒敷鱼口。"

    ⑧《岭南采药录》:"治麻疹,蛇毒,疥疮。"

    ⑨《陆川本草》:"消肿止痛,去腐肉。治疮痈溃烂。"

    ⑩《贵阳民间药草》:"清热,利尿,接骨。治尿结,黄疸。"

    ⑾《中国药植图鉴》:"用红糖混煎服,治流火(丝虫病初期)。"

    ⑿《陕西植药调查》:"健胃止咳。"

    ⒀《湖南药物志》:"治发热咳嗽,心胃气痛,疮疡肿胀作痛,毒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鲜者1~2两);捣汁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捣敷、捣汁涂、调敷或煎水漱口。

    【选方】①治水泻:酸浆草三钱冲,加红糖蒸服。(《云南中医验方》)

    ②治痢疾:酢浆草研末,每服五钱,开水送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湿热黄疸:酢浆草一两至一两五钱。水煎二次,分服。(《江西民间草药》)

    ④治血琳热淋:酸浆草取汁,入蜜同服。(《履巉岩本草》)

    ⑤治尿结尿淋:酸浆草二两,甜酒二两。共同煎水服,日服三次。(《贵阳民间药草》)

    ⑥治二便不通:酸草一大把,车前草一握。捣汁入砂糖一钱,调服一盏;不通再服。(《摘元方》)

    ⑦治小便不通,气满闷:酸浆草一握。研取自然汁,与醇酒相半,和服;不饮酒,用甘草三寸,生姜一枣大,锉,同研,用井华水五分盏,滤取汁和服亦得。(《圣济总录》酸浆酒)

    ⑧治赤白带下:三叶酸草,阴干为末,空心温酒服三钱匕。(《千金方》)

    ⑨治麻疹:酸味草每用二钱至三钱。水煎服。(《岭南采药录》)

    ⑩治鼻衄:鲜酢浆草杵烂,揉作小丸,塞鼻腔内。(《江西民间草药》)

    ⑾治吐衄:酢浆草四钱,食盐数粒。水煎服。(《闽东本草》)

    ⑿治疟疾:酢浆草三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⒀治齿龈腐烂:鲜酢浆草和食盐少许,捣烂绞汁,用消毒棉花蘸汁,擦洗患处,一日三、五次。(《江西民间草药》)

    ⒁治咽喉肿痛:鲜酢浆草一至二两,食盐少许。共捣烂,用纱布包好含于口中;或煎汤漱口。并治口腔炎。(《闽东本草》)

    ⒂治喘咳:鲜酢浆草一两,加米少许煮服,连服三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⒃治疔疮:鲜酢浆草,和红糖少许,捣烂为泥,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⒄治乳痈:酢浆草五钱。水煎服,渣抖烂外敷。(《湖南药物志》)

    ⒅治腹部痈肿:鲜酢浆草二两。放碗内捣出汁,热甜酒冲,去渣服。(《江西民间草药》)

    ⒆治癣疮作痒:雀儿草擦之,数次即愈。(《永类钤方》)

    ⒇治痔:雀林草一大握,粗切。以水二大升,煮取一升,顿服尽,三日重作一剂。(《外台秘要方》)

    (21)治跌打新老损伤:一酢浆草根三钱,甜酒煎服。二鲜酢浆草四份,葱头二份,生姜一份,酒酿糟五份。同杵烂,炒热,布包熨之,俟温敷伤处。(《江西民间草药》)

    (22)治创伤青肿:鲜酢浆草二两。搓伤处;又用鲜草二两,加红糖五钱。开水炖服。(《闽东本草》)

    (23)治汤火伤:鲜酢浆草洗净捣烂,调麻油敷患处。(《闽东本草》)

    (24)小便血淋。用酢浆草捣汁,煎五苓散服下。
    25)牙齿肿痛。用酢浆草一把,洗净,加川椒(去核)四十九粒,同捣烂,捏成豆大小粒。每以一粒塞痛处,有效。

    【临床应用】①治疗失眠
    取酸浆草10斤、松针2斤,加水8000毫升,煎1小时,过滤去渣;另取大枣1斤捣碎,加水2000毫升煎1小时,过滤去渣。将两液混合,加适量糖及防腐剂备用。每服15~20毫升,每日3次。观察5000余例,有一定的镇静、安眠效果。

    ②治疗传染性肝炎
    取酢浆草1两,瘦猪肉1两炖服。每日1剂,连服1周。治疗20余例(部分病例配合中药复方治疗),均取得一定疗效。

    酢浆草有黄花和紫花两种!一般称为酢浆草的,是指黄花酢浆草,开紫花的则称之为紫花酢浆草。
    酢浆草属于酢浆草科,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多年生草本的球根植物,世界各地总共有将近三百个原生种。是多年生匍匐性草本,有走茎,叶互生,由3片小叶所组成,小叶倒心形,长约0.5~1公分,无柄,先端凹陷,尝之有酸味。
    酢浆草是爱尔兰的国花,而且童军也以它做徽章。一般的酢浆草只有三片小叶,偶尔会出现突变的四片小叶个体,称为「幸运草」,传说如果有四片小叶的幸运草就能许愿使愿望成真,幸运草之所以特别,其实只是一种突变现象,所以幸运草纯粹只是突变而来的。偶尔会出现突变的四枚小叶组成的个体,即俗称的 「幸运草」。
    四叶酢酱草一直都被当做幸运的象征,其实这和有些人有六根手指是一样的道理,有某个随机突变使植物长出第四根「手指」,就像遗传突变使人多长一根手指一样。
    美国农业部证实,产生这种四叶现象的酢酱草其学名是Trifolium repens L.,又称为白色酢酱草,是一种三叶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缓慢,但是大约每10,000株当中,会有一株长出四片叶子。
    据奥勒冈州立大学植物及植病系教授亚伦李斯顿(Aaron Liston)的说法,太阳的紫外线和肥料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是造成此类突变的重要原因。而去氧核醣核酸(DNA)发生错误也会造成突变,属于非外力因素。
    无论如何,许多国家确实都流传著四叶幸运酢酱草的传说,早期威尔斯的塞尔特人相信白色酢酱草可以对抗恶魔。1620年,约翰梅尔顿爵士(Sir John Melton)写道:如果有人在田间巧遇任何有四片叶子的草,就将会有好运降临。

    爱尔兰国花一说为白花酢浆草。属豆科植物的酢浆草是用来献给爱尔兰守护圣人——圣帕特里克的花朵,现在是爱尔兰的国花。爱尔兰为了争取独立曾经和英国长期浴血抗战。因此,它的花语是——爱国。
    另一说法为白车轴草。爱尔兰共和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的爱尔兰岛上,草地和牧场广阔,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80%,畜牧业在该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优良牧草白车轴草一枝独秀,被作为国家崇高的物语表达就不难理解了。酢漿草--夏天開花植株
     
    [生境分布]
     全台各地區都有栽培供觀賞,部份逸為野生。
    [栽培要點]
     野生品,尚無栽培者。
    [採集加工]
     1.全草:全年均可採收,尤以夏、秋季為宜,洗淨,鮮用或曬乾。
    2.根:秋季挖根,洗淨泥土,鮮用或曬乾。
    [化學成分]
     
    [藥理作用]
      
     
    [性味功能]
     1.全草:味酸,性寒。歸肝、小腸經。散瘀消腫,清熱利濕,解毒。
    2.根:味酸,性寒。清熱,平肝,定驚。
    [主治]
     1. 全草:
     主治腎盂腎炎,扁桃體炎,膽囊炎,失眠,尿路結石,跌打損傷,月經不調,咽喉腫痛,水瀉,痢疾,水腫,白帶,淋濁,痔瘡,蛇頭疔,癰腫瘡癤,燒燙傷。
    2. 根:
     主治小兒肝熱,驚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燉肉。外用:適量,搗爛敷。
    [附方]
     1. 治跌打損傷(末破皮者):
     大老鴉酸30g,小鋸鋸藤15g。拌酒糟,包敷患處。
    2. 治月經不調:
     大老鴉酸30g。泡酒服。
    3. 治扁桃體炎:
     鮮紅花酢漿草30~60g。米泔水洗淨,搗爛絞汁,調蜜服。
    4. 治咽喉腫痛,牙痛:
     鮮紅花酢漿草全草60~90g。水煎,慢慢咽服。
    5. 治慢性腎炎:
     (紅花酢漿草)鮮品15~30g。配雞蛋煎服。
    6. 治腎盂腎炎:
     鮮紅花酢漿草30g。搗爛和雞蛋炒熟服。
    7. 治蛇頭疔:
     鮮紅花酢漿草葉和蜜搗爛敷患處。
    8. 治燙傷:
     (紅花酢漿草)鮮全草適量,搗爛,用冷開水調敷患處。
    9. 治小兒急驚風:
     大老鴉酸根15g,魚鰍串、鐵燈草各9g。煎水服。
    10. 治小兒肝熱,骨蒸:
     (紅花酢漿草)鮮根15g。水煎服。
    11. 治尿酸痛風:
     本品鮮品搗汁加蜜服。
    12. 治痔瘡脫肛:
     全草燉豬大腸服。
    13. 治皮膚乾癢:
     本品加冇骨消頭煎服。
     
    [附注]
     1. 孕婦禁服。《中華本草》
     
     
     
     
     

  • 鸡屎藤--气郁胸闷,胃痛:中暑,小儿疳积:阑尾炎:关节风湿痛:失眠,久咳。农药中毒:

     

    【异名】斑鸩饭、女青、主屎藤(《质问本草》),却节(《李氏草秘》),皆治藤、臭藤根(《纲目拾遗》),牛皮冻(《植物名实图考》),臭藤(《天宝本草》),毛葫芦(《岭南采药录》),甜藤(《广西中兽医药植》),五香藤、臭狗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香藤、母狗藤(《四川中药志》),鸡矢藤(《上海常用中草药》),清风藤(《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鸡屎藤的全草及根。
       
    【植物形态】鸡屎藤蔓生草本,基部木质,高2~3米,秃净或稍被微毛。
       叶对生,有柄;叶片近膜质,卵形、椭圆形、矩圆形至披针形,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浑圆或楔尖,两面均秃净或近秃净;叶间托叶三角形,长2~5毫米,脱落。
       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扩展,分枝为蝎尾状的聚伞花序;花白紫色,无柄;萼狭钟状,长约3毫米;花冠钟状,花筒长7~10毫米,上端5裂,镊合状排列,内面红紫色,被粉状柔毛;雄蕊5,花丝极短,着生于花冠筒内;子房下位,2室,花柱丝状,2枚,基部愈合。
       浆果球形,直径5~7毫米,成熟时光亮,草黄色。
       花期秋季。
        生于溪边、河边、路边、林旁及灌木林中,常攀援于其他植物或岩石上。
       分布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北、湖南等地。
        本植物的果实(鸡屎藤果)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化学成分】含鸡屎藤甙、鸡屎藤次甙、车叶草甙等环臭蚁醛类化合物及γ-谷甾醇。
        叶含熊果酚甙0.86%及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鸡屎藤水煎馏液对小鼠有明显镇痛作用(热板法)。
       腹腔注射0.01毫升/克体重,即可提高痛阚,维持时间较长。
       其注射液与吗啡相比,开始较慢而持续较久。
       其醇制剂对麻醉动物(猫、兔及犬)有降压作用。
       印度产鸡屎藤提取物在体外试验有可的松样作用,而注入兔关节腔,可降低炎症病变;全草煎剂给大鼠口服共10天,对甲醛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
       
    【性味】甘酸,平。
        ①《岭南采药录》:味辛苦,平。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甘酸,平。
       
    【功用主治-鸡屎藤的功效】祛风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导滞,除湿消肿。
       治风湿疼痛,腹泻痢疾,肮腹疼痛,气虚浮肿,头昏食少,肝脾肿大,瘰疬,肠痈,无名肿毒,跌打损伤。
        ①汪连仕《采药书》:治风痛肠痈,跌打损伤,流注风火瘴毒,散郁气。
       洗疝,合紫苏煎汤。
        ②《李氏草秘》:煎洗腿足诸风,寒湿痛,拘挛不能转舒。
        ③《生草药性备要》:其头治新内伤,煲肉食,补虚益肾,除火补血;洗疮止痛,消热散毒。
       其叶擂米加糖食,止痢。
        ④《纲目拾遗》:中暑者以根、叶作粉食之。
       虚损者杂猪胃煎服。
       治瘰疬用.裉煎酒,未破者消,已溃者敛。
        ⑤《本草求原》:理脚湿肿烂,蛇伤,同米擂食并敷。
        ⑥《植物名实图考》:为洗药,解毒,去风,清热,散寒。
       敷无名肿毒,并补筋骨。
        ⑦《草木便方》:补虚劳,调理脾胃元气,治病后虚肿、耳鸣。
        ⑧《四川中药志》:治失眠,久咳。
        ⑨《重庆草药》:健脾除湿,益气补虚。
       常用于小儿瘦弱,脾弱气虚,食积疳积,及成人气虚浮肿,臌胀,耳呜,腹泻,遗尿,妇女虚弱白带,干病。
       并虚弱劳伤,虚痢,痒子瘰疬之由于气虚不愈者。
        ⑩《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
       治风湿酸痛,跌打损伤,肝脾肿大,无名肿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大剂量1~2两);或浸酒。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选方】①治气郁胸闷,胃痛:鸡屎藤根一至二两。
       水煎服。
        ②治食积腹泻:鸡屎藤一两。
       水煎服。
        ③治小儿疳积:鸡屎藤干根五钱,猪小肚一个。
       水炖服。
       (①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④治妇女虚弱咳嗽,白带腹胀:鸡屎藤根四两,红小芭煎头四两。
       炖鸡服。
       (《重庆草药》) ⑤治红痢:鸡屎藤根四两,路边姜二两。
       炖肉服。
       (《重庆草药》) ⑥治小儿脱肛:皆治藤近根之头,老者,酒蒸晒十次,和羊肠煮食之。
       (《岭南采药录》) ⑦治关节风湿痛:鸡屎藤根或藤一至二两。
       酒水煎服。
        ⑧治阑尾炎:鲜鸡屎藤根或茎叶一至二两。
       水煎服。
        ⑨治背疽:鲜鸡屎藤二两,酒水煎服;渣或另用鲜叶捣烂敷患处。
        ⑩治跌打损伤:鸡屎藤根、藤一两。
       酒水煎服。
       (⑧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⑾治有机磷农药中毒:鸡屎藤三两,绿豆一两。
       水煎成三大杯,先服一大杯,二至三小时服一次。
       药后有呕吐腹泻反应。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临床应用】①止痛取鲜鸡矢藤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5克。
       肌肉注射,每次2~5毫升,4小时后可重复用药或连续用药。
       适用于胃肠疼痛,胆、肾绞痛,各种外伤、骨折、手术后疼痛,神经痛等。
       治疗537例,疼痛消失328例,减轻197例,无效12例,有效率为97.7%。
       如将注射液加入10%葡萄糖液行痛点或穴位注射,可以治疗腰腿痛。
       实践中观察到,药物气味越浓,止痛效果越好,有些患者用药后,从呼气和尿中能闻到鸡矢藤味,可能因鸡矢藤有效成分为一种挥发性物质,由呼吸道和尿排出之故。
       注射时对局部有轻微刺激痛,加入适量普鲁卡因液可减轻;少数病人用量过大有头昏感,余无其他副作用。
       此外,亦可将鸡矢藤切碎用米酒浸泡7天,每次5~10毫升,日服3次,用于胃肠痉挛性疼痛。
        ②治疗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以鸡屎藤叶或嫩芽擦患处,每次5分钟,每日2~3次。
       11例神经性皮炎治疗后痊愈8例,好转3例;5例湿疹,10例周身瘙痒症,均治愈。
       治愈时间一般7天左右,短者2~3天,长者需2~3月。
        ③治疗慢性骨髓炎以牛皮消(即鸡矢藤)1两(鲜),红孩儿5钱,加红糖适量,每日煎服2次。
       同时用牛皮消叶、水莽根、麻兜适量,加少量食盐捣烂外敷,每天1次;创口脓尽后换用冰片、牛皮消粉外敷。
       观察10例,病程最长者20年,最短者5个月;结果8例痊愈,近期控制1例,好转1例。
       见效最快者2周,症状改善最迟者2月。
       内服无显著副作用及毒性反应。
        ④治疗瘤型麻风反应用鸡屎藤叶茎1000克加水过药面蒸馏,取蒸馏液1000毫升按制剂规程制成静脉注射液,每日静脉注射1次,每次30~50毫升,2~5天为一疗程,发高热时可用鸡屎藤60毫升加10%葡萄糖液200毫升静脉滴注。
       治疗中、晚期瘤型麻风反应37例,显效(用药第五天反应症状、体征完全消失)25例,好转(反应症状明显减轻、体温恢复正常)7例,无效5例。
       此药具有消炎利水作用,对麻风的关节反应、淋巴反应有较好疗效,对结节性红斑反应及神经痛疗效较差。
       
  •  

  •  

  •  

  •  

  • 牛筋草--高热,抽筋神昏,脱力黄,劳力伤,治瘵:湿热黄疸:小儿热结,腰部挫闪疼痛:疝气,预防乙型脑炎:,

     

    [牛筋草
    (《纲目拾遗》)

    【异名】千金草(《纲目拾遗》),千千踏、忝仔草、千人拔(《福建民间草药》),穆子草(《广西中兽医药植》),牛顿草、鸭脚草(《闽南民间草药》),粟仔越、野鸡爪、粟牛茄草(《闽东本草》),扁草、水枯草(《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油葫芦草,蟋蟀草、千斤草(《上海常用中草药》),稷子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牛筋草的带根全草。【采集】八、九月采收,洗净,晒干,切断。

    【性味】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无毒。"

    ②《闽东本草》:"味甘淡,性凉。"

    【归经】①《百草镜》:"入肝经。"

    ②《闽东本草》:"入肺、胃二经。"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治伤暑发热,小儿急惊,黄疸,痢疾,淋病,小便不利;并能防治乙脑。

    ①《百草镜》:"行血,长力。"

    ②《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清热,消疝气。"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强筋骨,治遗精。"

    ④《闽东本草》:"治小儿急惊,石淋,腰部挫伤,肠风下血,反胃,喘咳。"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活血补气。治脱力劳伤,肺结核。"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3两);或捣汁。

    【选方】①治高热,抽筋神昏:鲜牛筋草四两,水三碗,炖一碗,食盐少许,十二小时内服尽。(《闽东本草》)

    ②治脱力黄,劳力伤,治瘵:牛筋草连根洗去泥,乌骨雌鸡腹内蒸热,去草食鸡。(《纲目拾遗》)

    ③治湿热黄疸:鲜牛筋草二两,山芝麻一两,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④治下痢:牛筋草一至二两,煎汤调乌糖服,日二次。(《闽东本草》)

    ⑤治小儿热结,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鲜牛筋草根二两,酌加水煎成一碗,分三次,饭前服。(《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伤暑发热:鲜牛筋草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⑦治淋浊:鲜牛筋草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⑧治腰部挫闪疼痛:牛筋草、丝瓜络各一两,炖酒服。(《闽东本草》)

    ⑨治疝气鲜牛筋草根四两,荔枝干十四个,酌加黄酒和水各半,炖一小时,饭前服,日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⑩治乳痈初起,红肿热痛:牛筋草头一两,蒲公英头一两,煮鸡蛋一个服。并将草渣轻揉患处。(《闽南民间草药》)

    ⑾预防乙型脑炎:鲜牛筋草二至四两,水煎代茶。(《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预防用鲜草每日1两,1次煎服,连服3天;间隔10天,再服3天;或每天2~4两,1次煎服,连服3~5天,在184130人次预防服药中,发病仅2例,发病率为0.91/100000,与以往6年的发病率相比,是最低的1年。治疗每日用干草1~3两,洗净加水浓煎成50~100毫升,3次分服,7~10天为一疗程。以此为主药,治疗27例,除2例死亡外,其余均获痊愈。体温降至正常所需日数短者1天,长者12天,重症病例平均退热时间为3.2天。少数服药后有轻微短暂的腰痛、腹泻、头痛、恶心、呕吐等反应,对于血液及肾脏未见不良影响。(临床所用的牛筋草,有时与同科植物的鼠尾粟混用。)

  •  

  •  

  • 鸡蛋花---中暑、痢疾、腹痛、咳嗽

     

    鸡蛋花-实用价值

     鸡蛋花

    【来 源】 为夹竹桃科植物鸡蛋花的花朵。

    【功 效】 清热解暑、清肠止泻、止咳化痰。

    【主 治】 治中暑、痢疾、腹痛、咳嗽。

    【性味归经】 《南宁市药物志》:“甘,平,无毒。” 入肺、大肠二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4钱。外用;适量,捣敷。

    【用药忌宜】 凡暑湿兼寒,寒湿泻泄,肺寒咳嗽,皆宜慎用。

    【药物配伍】 配西瓜翠衣,清热生津;配马齿苋;清利气分热;配竹茹,肺热咳嗽。

    【别 名】 蛋黄花、擂捶花(《广东中药》Ⅱ)、大季花(《广西药植名录》)。鸡蛋花 ,又名:缅栀子(《植物名实图考》)

    【处方名】 鸡蛋花、蛋黄花、缅栀子、大季花 ,其花瓣洁白,花心淡黄,极似蛋 白包裹着蛋黄,因此得名。每年4、5月间,端庄高雅的鸡蛋花便陆续绽放,香气浓郁,沁人肺腑,5片花瓣轮叠而生,特象孩子们手折的纸风车。实际上,鸡蛋花除了白色的之外,还有有红、黄两种,都可提取香精供制造高级化妆品、香皂和 食品添加剂之用,价格颇高,极具商业开发潜力;也可将鲜花晒干后供泡茶之用,俗称鸡蛋花茶,有治热下痢、润肺解毒之功效。

    【选方】治痢疾,夏季腹泻:鸡蛋花干品四至八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鸡蛋花-食用方法

      鸡蛋花苦瓜瘦肉汤

    鸡蛋花苦瓜瘦肉汤 材料:

    鸡蛋花25克、苦瓜500克、猪瘦肉400克、生姜3片。

    烹制:

    鸡蛋花洗净;苦瓜洗净,切开去瓤仁,切为片状;猪瘦肉洗净,整块不刀切。在瓦煲内放进生姜和清水2000毫升(约8碗水量),武火煲沸后加入苦瓜和猪瘦肉、鸡蛋花,滚后改为文火约煲1个小时,调入适量的食盐和生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苦瓜和猪瘦肉可捞起拌入酱油佐餐用。

     

  •  

  •  

  •  

  • 禾雀舌---红白痢,捣敷肿毒,清热利湿,解毒。主治湿热痢疾,疮疖

  •  

    別名]
     小號豬母奶(台灣)、還魂草《廣西藥用植物名錄》、午時草、嘴草、日中花《新華本草綱要》、多毛馬齒莧《海南植物志》,半枝蓮《雲南種子植物名錄》。
    [來源]
     為馬齒莧科植物毛馬齒莧 Portulaca pilosa L.的全草。
    [形態特徵]
     直立或披散、分枝草本,高10~30cm。莖肉質。葉互生,近圓柱狀線形,長1~2cm,葉腋內被長疏柔毛。花小,無梗,為6~9片輪生葉包圍;萼片長圓形,漸尖或急尖,紅色或淡紅色;雄蕊20~25。蒴果卵形,蠟黃色,有光澤,蓋裂。種子小,黑色,表面有小瘤狀體。花期5~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於海邊沙地上,性耐旱,喜陽光。
    [栽培要點]
     野生品。種子繁殖。
    [採集加工]
     夏、秋二季採收,除去殘根及雜質,洗淨,略蒸或燙後曬乾。
    [[藥理作用] 
       
    [性味功能]
     味甘,性微寒。
    [主治]
     1. 清熱利濕,解毒。主治濕熱痢疾,瘡癤。《中華本草》
    2. "水煎服治紅白痢,搗爛敷瘡,能散毒。"《台灣藥用植物志》
    3. 全草治紅白痢,搗敷腫毒。 《花蓮縣藥用植物資源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附方] 
       [附注] 
       [參考資料]
     1. 《全國中草藥匯編》
    2. 《台灣藥用植物誌》
    3. 《花蓮縣藥用植物資源調查》
  • 旱莲草--各种出血:虚损百病,小便溺血:阴癣:白带、梦遗:

     

    学名鳢肠 Eclipta prostrata L.,系菊科Compositae植物。鳢肠,不好叫,也不好记,几乎被人忘却,倒是俗名旱莲草,更深入人心,为人熟知。还因搓揉其的茎叶时,可见黑色的汁液流出,所以又叫“墨旱莲”,异名又叫金陵草、墨水草、莲子草。

        一年生草本,高10~60cm,全株被白色糙伏毛。茎直立或倾卧,着土后节上易生根。叶对生,叶柄极短或近无柄;叶片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3~10cm,宽0.5~2.5cm,基部楔形,全缘或稍有细锯齿,两面均被白色粗毛。茎叶折搓后渐呈蓝黑色。头状花序有梗,腋生或顶生,直径约9mm;总苞绿色,2层,每层有总苞片5~6;花杂性;外围1~2层为舌状花,舌片小,狭线形,全缘或2浅裂,白色,雌性,多数发育;中央为筒状花,花冠筒顶端4裂,裂片卵形,黄绿色,两性,全育。筒状花发育的瘦果较短粗,三棱形,舌状花发育的瘦果扁四棱形,均黄黑色,表面有瘤状突起;无冠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性味] 甘、酸,微寒。入肝、肾经。
        [功能] 凉血止血,滋补肝肾,清热解毒的功能。
        [主治] 用于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阴虚血热,吐血、衄血、尿血、血痢,崩漏下血,外伤出血。 
    旱莲草为中医常用的养肝益肾、凉血止血药物。对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昏目眩、牙齿松动、腰背酸痛、下肢痿软诸症以及血热所致的多种出血证有良好疗效。《医方集解》中的二至丸便是以旱莲草、女贞子等量配制而成,是补益肝肾的传统中成药;《医学正传》治小便溺血方,便是以鲜旱莲草同车前草捣汁服。

        旱莲草含有挥发油、鞣质、皂甙、旱莲草素及维生素A等化学成分。动物试验有止血效果,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旱莲草在中医美容古方中使用频率极高,认为是乌须黑发,生长毛发的要药。《千金月令》中的金陵煎;《寿亲养老书》中的牢牙乌髭方、旱莲散;《摄生众妙方》的乌须固齿方;《太平圣惠方》的治眉毛脱落方,都是以旱莲草为主药。《新修本草》说用旱莲草“汁涂发眉,生速而繁。”《本草纲目》说它能“乌髭发,益肾阴。”《本草正义》认为旱莲草“入肾补阴而生长毛发。”明代名医缪促醇对旱莲草十分推崇,在《本草经疏》中说:“古今变白之草,当以兹为胜。”他认为在中草药中,能使白发变黑的最佳药物就算旱莲草了。

         运用旱莲草的方法,内服可用单味旱莲草,或与其他中药配伍制成汤剂、散剂、丸剂、膏剂。还有一种简、便、验、廉的使用方法值得推广,就是将新鲜的旱莲草洗净后,再用温开水浸泡片刻后捣烂取汁,加少量红糖,用开水冲服。这种服法,由于挥发油、皂甙、维生素等有效成分不被破坏,所以疗效较好。旱莲草鲜汁,也是外治的好药材。《太平圣惠方》中对治眉毛脱落方值得推荐。眉毛是眼睛的门面,眉毛脱落虽对身体健康无重大影响(麻风等疾病引起的脱眉除外),但影响面容美观,会造成精神苦恼。眉毛脱落方用新鲜旱莲草捣烂绞汁,再以汁磨生铁,用此汁涂在两侧的眉弓骨部位,并用手指沾药汁反复揩擦,以使药力渗透到眉毛的皮下。坚持使用数月,有较好效验。眉毛脱落、眉毛稀疏的人不妨一试。

    用药注意
    脾肾虚寒者慎服。
    《医学广笔记》:忌铁。
    《本草经疏》:脾胃虚败,饮食难消,及易溏薄作泄者,勿轻与服。
    《得配本草》:胃弱便溏、肾气虚寒者禁用。”

    旱莲草-常用配方

    旱莲草 清上补下,又能变白为黑,理腰膝,壮筋骨,强阴不足,酒色痰火人服尤更奇效:冬至日取冬青不拘多少,阴干,以蜜酒拌透,盦一昼夜,粗布袋擦去皮,晒干,为末,新瓦瓶收贮;待夏至日取旱莲草数十斤,捣自然汁熬膏,和前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临卧时酒送下。(《医便》二至丸)

    治虚损百病,久服发白再黑,返者还童:猪牙草(即早莲蓬)取汁,桑椹子取汁各以磁盘晒为膏,冬青子酒浸,九蒸九晒为末。上各等分,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六七丸,空心淡盐汤送下。(《简便单方》)

    固齿:七月取旱莲草(连根)一斤,用无灰酒洗净。用青盐四两,食盐一两腌三宿,晒干。将无油锅内炒存性,把原汁渐倾入炒干为末,擦牙咽下亦妙。(《慈幼心书》固齿方)

    治各种出血:旱莲草30g,檵木花12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治吐血成盆:旱莲草和童便、徽墨舂汁,藕节汤开服。(《生草药性备要》)

    治咳血、便血:旱莲草、白及各10g。研末,开水冲服。(《福建药物志》)

    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旱莲草、灯心草各30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治肠风脏毒,下血不止:旱莲草子,瓦上焙,研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普济方》引《家藏经验方》莲子散)

    治血痢:旱莲草、铁苋菜各15g。煎服。(《安徽中草药》)

    旱莲草 治血淋:旱莲子、芭蕉根(细锉)各二两。上二味,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二服。(《圣济总录》旱莲汤)

    治小便溺血:金陵草、车前子。上二物各等分,杵自然汁,每服半茶盏,空腹服。(《医学正传》)

    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鲜旱莲草、鲜仙鹤草各30g,血余炭、槟榔炭各9g(研粉)。将前二味煎水,冲后二味药粉,待冷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治刀伤出血:鲜旱莲草捣烂,敷伤处;干者研末,撒伤处。(《湖南药物志》)

    治白带、梦遗:旱莲草60g,白果14粒,冰糖30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治白浊:旱莲草15g,车前子9g,银花15g,土茯苓15g。水煎服。(《陆川本草》

    治肿毒:鳢肠、苦瓜同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治阴癣:鲜旱莲草揉成团,用穿山甲将癣刮破擦癣上,奇验。(《疡医大全》)

    治妇女阴道痒:墨斗草120g。煎水服;或另加钓藤根少许,并煎汁,加白矾少许外洗。(《重庆草药》)

    治白喉:旱莲草60~90g。捣烂,加盐少许,冲开水去渣服。服后吐出涎沫。(《岭南草药志》)

  •  

  •  

  • 乳薊(肝病)大蓟(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疗痈肿)小蓟(治急性肾炎、泌尿系感染、尿疼浮肿,传染性肝炎)

     

     乳蓟Silybum marianum),又称洋白蓟、牛奶蓟、北美奶蓟草,菊科草本植物,具有强力的抗氧化功能,能保护肝脏细胞免受自由基破坏,是目前已知的最有效治疗肝病的草本之一。

    乳蓟的茎和叶片被切开时会流出乳白色的组织液,故名乳汁树(milk thistle),历史传说,圣母玛利亚在喂乳的时候不小心滴了一滴在乳蓟上,所以乳蓟的汁液才会变成乳白色,故名“圣母玛利亚的乳汁”。乳蓟极耐旱与耐寒,可以减轻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炎症。古希腊人已经知道乳蓟有治疗黄疸的疗效,西元77年,一位罗马人Pilny the Elder已经发现乳蓟用于治疗肝脏疾病的效果,中世纪欧洲的医生已经用它来治疗肝脏和其他疾病,印度巴基斯坦的喀什米尔山区是乳蓟的产地,1968年有科学家从乳蓟中提炼出silibinin, silidianin及silicristin等三种成份有护肝作用的黄酮素,统称为水飞蓟Silymarin),水飞蓟有强大的抗氧化力,能增加肝脏内麸氨基硫Glutathione)的含量。德国的科学研究证实 Silymarin具有抑制体内 5-lipoxyenase(一种加速体内氧化作用的酵素)的作用,并增加肝脏细胞分泌 GSH(抗氧化酵素),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生,抑制癌细胞的分化及生长,其主要功能如下:1,强化及保护肝脏,阻挡毒性物质。

    2,促进肝细胞之再生及重建受损的肝细胞。

    3,保护肝脏细胞免遭自由基的破坏。

    华盛顿州贝斯特耳大学(Bastyr University)的董事长约瑟夫·皮佐诺(Joseph Pizzorno)表示:“乳蓟可能是目前已知最有效的肝脏保护剂。它的效果非常显著。”乳蓟没有太大的副作用,包括怀孕的妇女皆可安心使用,乳蓟甚至能帮助哺乳时期的妇女增加乳汁。

  • 【大蓟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 大蓟
    【类 别】: 全草类
    【英文名】: Japanese Thistle Herb
    【别 名】: 将军草、牛口刺、马刺草。
       
    【来 源】: 为菊科植物蓟Cirsium japokicum DC.的地上部分。
       
    【采 制】: 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 ,晒干或鲜用。
       
    【性 味】: 性凉,味甘、苦。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0.5~1m。
       根簇生,圆锥形,肉质,表面棕褐色。
       茎直立,有细纵纹,基部有白色丝状毛。
       基生叶丛生,有柄,倒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15~30cm,羽状深裂,边缘齿状,齿端具针刺,上面疏生白我丝状毛,下面脉上有长毛;茎生叶互生,基部心形抱茎。
       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外被蛛丝状毛;总苞片4~6层,披针形,外层较短;花两性,管状,紫色;花药顶端有附片,基部有尾。
       瘦果长椭圆形,冠毛多层,羽状,暗灰色。
       花期5~8月,果期6~8月。
       
    【生长地】: 生于山野、路旁、荒地。
       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化学成份】: 含挥发油、物生碱;鲜叶含柳穿鱼甙(pectolinarin)。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祛瘀消肿。
       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附注】: 根亦入药,功效同地上部分。

    大蓟 - 药理作用

    大蓟 1.对心血管的作用  

    1.1对离体心活动的影响蛙12只,按Starub法,制备离体蛙心,Ringer's液中加大蓟,浓度大于20mg/L时,心率无明显改变,浓度达200mg/L时,心收缩幅度变小,心率减慢,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如换以Ringer's液,可恢复正常心律的收缩幅度。  

    1.2对离体兔心灌流实验家兔6只,雌雄不拘,按Langendorff's法,进行离体心灌流,待心脏活动稳定后,从心脏插管的侧支注入大蓟0.5g/kg,立即记录给药后心率和心收缩振幅,并与给药前比较。  

    1.3在体犬心实验6只,应用3%戊巴比妥钠30mg/kg进行麻醉。开胸人工呼吸,应用生理药理多用仪同步记录血压和心脏收缩曲线,iv大蓟1.5g/kg后,血压明显降低,由原来的15.8±0.9kPa降低到11.8±0.8kPa(X±SD,n=6,P<0.05=。心收缩振幅由原来的100±1%降到39±7%,心率由原来的103±7%减到72±6%,全部实验过程中可见到这种降压效应。在给药后即刻升高趋势,而1分钟后开始逐渐下降,血压下降作用可持续近20±7分钟,而反复给药这种降压效应并不明显。  

    1.4大蓟的快速耐受性犬3只,血压为17.9±0.9kPa,第1次iv大蓟1.5g/kg后血压下降,12±1.1kPa,待血压恢复至原始水平后,再第2次iv同量本药时,有2只犬血压反下降3.7±0.8kPa,另有1只犬血压下降值与第1次iv降压值相同,提示其有产生快速耐受性的可能。  

    大蓟 1.5对闭塞颈总动脉(BCO)加压反射的影响麻醉犬,每隔5分钟用动脉夹闭塞双侧颈总动脉15s,如此共2次,测得大蓟前BCO升压值(从16.6±1.6升高到20.8±2.4kPa),然后大蓟1.5g/kg,当血压下降最低时,BCO使血压从9.1±2.1升到10.3±2.4kPa。按公式:加压反应值(%)=[血压升高值/原血压-60]X100加校正计算。结果在给药前加压反应为48%,而给药后为33%,提示大蓟有抑制BCO加压反射的作用。水浸剂、乙醇一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应用于等均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大蓟水、大蓟鲜根或干根水煎剂、根碱液、酸性醇浸出液及叶水煎剂对麻醉狗均有降压作用,叶碱液、全草碱液及全草水煎液作用不明显。  

    2.抗菌作用体外试验大蓟(品种未鉴定)根煎剂或全草蒸馏液,在1:4000浓度时能抑制人型有毒结核菌的生长。酒精浸剂1:30000时对人型结核菌即有抑制作用,但水煎剂的抑菌浓度要比此大。  

    3.对腹水癌细胞的作用取健康的小白鼠接种腹水癌细胞液0.1ml.7-8d后生长癌液较多,抽出癌液加1滴至玻璃片上,并加1滴20%大蓟煎剂以及1滴伊红台氏溶液,在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的死亡情况,如被杀死则细胞染成红色,未杀死则仍为无色透明状。同时,采用唾液腺细胞和精巢细胞2种正常细胞,进行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大蓟可全部杀死腹水癌细胞,并对精巢细胞亦有同样作用。但对唾液腺细胞无损害。

    大蓟 - 各家论述

    大蓟 1.《唐本草》:根,疗痈肿。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蓟兼疗痈肿,而小蓟专主血,不能消痈肿也。  

    2.《本草经疏》:大蓟根,陶云有毒,误也。女子赤白沃,血热所致也,胎因热则不安,血热妄行,溢出上窍则吐衄。大蓟根最能凉血,血热解,则诸证自愈矣。其性凉而能行,行而带补,补血凉血,则荣气和,荣气和故令肥健也。  

    3.《本草述》:大、小蓟类以为血药,固然。第如桃仁红花,皆言其行血破滞,而此味则曰止吐血、鼻衄,并女子崩中血下,似乎功在止血也。夫小蓟退热固以止血,而大蓟下气更是止血妙理,盖气之不下者,多由于阴之不降,以致阳亢而不下也,气下则血归经矣,此非气为血先之义欤。夫凉血者多滞,而此乃能行之,又不以降火为行,是从下气以为行也。即小蓟根,在《食疗本草》亦谓其养气,但力劣于大蓟耳。以故行血者无补,而此乃能保之,特大蓟健养之力胜于保血者耳,是所谓不就血以为止者也。  

    4.《本草求真》:大、小蓟,虽书载属甘温,可以养精保血,然究其精之养,血之保,则又赖于血荣一身,周流无滞。若使血瘀不消,而致见有吐衄唾咯崩漏之证,与血积不行,而致见有痈疼肿痛之病,则精血先?不治,安有保养之说乎。用此气味温和,温不致燥,行不过散,瘀滞得温则消,瘀块得行斯活。恶露既净,自有生新之能,痈肿潜消,自有固益之妙,保养之说,义由此起,岂真具有补益之力哉。  

    大蓟 5.《本草正义》:二蓟主治,皆以下行导瘀为主,《别录》以大蓟根止吐血鼻衄者,正以下行为顺,而上行之吐衄可止。又谓安胎,则破瘀导滞之性适得其反,恐不可从。甄权谓主下血,亦殊未允。  

    6.其他:《别录》:根,主养精保血。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药性论》:根,止崩中血下。《日华子本草》:叶,治肠痈,腹藏瘀血,血运扑损,可生研,酒并小便任服;恶疮疥癣,盐研窨敷。《滇南本草》:消瘀血,生新血,止吐血、鼻血。治小儿尿血,妇人红崩下血,生补诸经之血,消疮毒,散瘰疬结核,疮痈久不收口者,生肌排脓。《玉揪药解》:治金疮。《医林纂要》:坚肾水,去血热,泄逆气。治肠风,肠痈。《福建民间草药》:凉血止血,消炎退肿。治肺热咳血,热结血淋,疔疖疮疡漆疮,汤火烫伤。

    小蓟
     

    小蓟 小蓟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全草或根。又名猫蓟(《本草经集注》),青刺蓟、千针草(《本草图经》),刺蓟菜(《救荒本草》),刺儿菜(《纲目抬遗》),青青菜、萋萋菜、枪刀菜(《医学衷中参西录》),野红花(《分类草药性》),刺角菜、木刺艾、刺杆菜、刺刺芽、刺杀草(《江苏省植物药材志》),荠荠毛(《山东中药》),小恶鸡婆、刺萝卜(《四川中药志》),小蓟姆、刺儿草、牛戳刺、刺尖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小刺盖(《中药志》)。有凉血止血,清热消肿的功效。

    小蓟 - 药理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兴奋心脏作用
    用经
    草酸铵处理去钙的200%小蓟水煎剂及200%醇提取物,按Langendorff氏法制备心脏,水煎剂0.1ml(相当生药0.2g)、醇提取物0.05ml(相当生药0.1g)对具肾上腺素能B1受体的离体兔心,离体豚鼠心房肌,均表现收缩力增强及频率略增加,且此两种效应均可被B受体阻滞剂心得安所拮抗。 小蓟
      
    2.升压作用

    早年报道小蓟煎剂iv有良好的升压作用,并有强心及缩
    血管作用,作用性质类似儿茶酚胺类物质。最近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从小蓟水煎剂中分离得到白色小蓟结晶,以每天ip0.1%利血平0.1ml/100g,连续10d,以耗竭大鼠体内儿茶酚胺,形成利血平化大鼠,股静脉给予小蓟结晶。
      
    结果表明小蓟结晶iv后能明显升高非利血平化大鼠的血压,升压强度存在明显,而对利血平化大鼠小蓟结晶的升压作用明显减弱,且无量效关系,此作用性质类似酷胺。同时证实其升压作用与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不同。
      
    3.对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影响
    小蓟水煎剂0.075g/ml营养液对具肾上腺素能a受体的兔主动脉条表现收缩作用,此作用可被a受体
    阻滞剂酚妥拉明所拮抗。对具肾上腺素能β2受体的豚鼠离体气管片的表现舒张作用,且可被心得安(0.017mg/ml营养液)所拮抗。
      
    小蓟水煎剂对
    心房肌的作用量(0.0067g/ml营养液)只有对主动脉条及气管片的作用量的1/10,因此认为小蓟对肾上腺素能β1受体的作用大于对β2受体及α受体的作用。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小蓟为传统的止血中药,已证实其具有止血作用,并得到止血有效成分。小蓟止血主要通过使局部血管收缩,抑制纤溶而发挥效应的。小鼠口服浸剂5g/kg,可使出血时间明显缩短。
      
    抗突变作用
    刺儿菜花
    Ames试验法,采用的两次水煎煮浓缩液进行试验,每皿加入量为3mg,TA98的诱变剂为4-硝基邻苯乙胺,TA100的修复剂为迭氮钠。结果发现小蓟有一定抗突变力。
      
    抗菌作用
    煎剂在试管内对
    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酒精浸剂1:30000时对人型结核菌即有抑制作用,但水煎剂对结核菌的抑菌浓度要比此大300倍以上。
      
    其他作用
    煎剂或酊剂对家兔离体、在位及慢性瘘管的子宫都有兴奋作用,但对猫的在位子宫、大鼠离体子宫和兔离体小肠则有抑制作用。也和儿茶酚胺类物质相似。煎剂对大鼠实验性
    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并无预防及治疗作用。对肝脏受损的家兔(四氯化碳中毒)的糖耐量曲线也不能加速其恢复。对小鼠亚砷酸中毒似有一定保护作用,但不很显著。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一定的消炎作用,但不及考的松。对小鼠有镇静作用,但无镇痛作用。

     

    小蓟 - 常用配方

    1.治九窍出血:用小蓟一握,捣汁,水半盏和顿服。如无青者,以干蓟末,冷水调三钱匕服。(《卫生易简方》

    2.治卒吐血及泻鲜血:小蓟叶,捣汁,温服。(《梅师集验方》 刺儿菜花

    3.治吐血:小蓟、大蓟侧柏叶各9g,仙鹤草焦栀子各12g。水煎服。(《常用中草药图谱》

    4.治下焦结热,尿血成淋:生地黄、小蓟根、通草滑石山栀仁蒲黄(炒)、淡竹叶当归藕节甘草各等分。上嚼咀,每服半两,水煎,空心服。(《济生方》小蓟饮子)

    5.治崩中下血:小蓟茎叶(洗、切)研汁一盏,入地黄汁一盏,白术半两,煎减半,温服。(《纲目》引《千金要方》)

    6.治妊娠胎坠后出血不止:小蓟根叶(锉碎)、益母草(去根茎,切碎)各五两。以水三大碗,煮二味烂熟,去滓,至一大碗,将药于铜器中煎至一盏,分作二服,日内服尽。(《圣济总录》

    7.治妇人阴痒不止:小蓟,不拘多少,水煮作汤,热洗,日三用之。(《妇人良方》

    8.治一切极痛下疳:鲜小蓟、鲜地骨皮各五两。煎浓汁浸之,不三四日即愈。(《医学广笔记》

    9.治小儿浸淫疮,疼痛不可忍,发寒热:小蓟末,新水调敷,干即易。(《卫生易简方》)

    10.治鼻窒、气息不通:小蓟一把。(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千金要方》) 小蓟

    11.治高血压:小蓟、夏枯草各15g。煎水代茶饮。(《安徽中草药》

    12.治急性肾炎、泌尿系感染、尿疼浮肿:小蓟15g,生地9g,茅根60g。水煎服。(《天津中草药》

    13.治哮喘时发,发时声如曳锯,头上汗出,口干作渴(热喘):鲜小蓟120g,精猪肉120g。共煮,待肉烂,去渣,吃肉喝汤。可3~5d吃1次,连用3~5次。(《江苏中医杂志》

    14.治传染性肝炎,肝肿大:鲜小蓟根60g。水煎服,10d为1疗程。(《常用中草药图谱》)

    15.治青竹蛇咬伤:刺儿菜根9~15g,徐长卿3~9g。水地服。外用鲜根适量,捣烂,敷患处。(《福建药物志》

    小蓟 - 临床应用

    1.治疗疮疡
    采新鲜小蓟叶先后经0.1%
    过锰酸钾溶液及0.5%食盐水冲洗数次后,压榨取汁,静置1小时,倾去上层清液,取深绿色沉淀液体20毫升和白凡士林80克调成药膏。治疗疮疡外伤化脓及职业性盐卤外伤化脓共200例,一般换药4~7次即可痊愈,未发现不良副作用。

    2.治疗产后子宫收缩不全及血崩
    取小蓟浸膏(1:10)每次1~3毫升,日服3次。观察45例,证明确有
    收缩子宫、制止出血的作用。一般在服药后2~3天产后子宫平均收缩2~5厘米。如大量出血时。可每次服4~8毫升,每日3~4次,血止后改用一般 小蓟 剂量,或以鲜全草2两,水煎2次分服。治崩漏30例,大部分2天后血止或显著减少。

    3.治疗麻风性鼻衄
    取全草洗净、捣碎,用
    纱布滤出液体,放锅内煎熬蒸发其水分,待冷却后加入适量防腐剂,装玻璃瓶内备用。用时以棉球蘸液汁塞在鼻中隔的糜烂面或溃疡面的出血点上,每天更换3~4次。治疗34例,痊愈24例(70.6%)。一般衄止在4~14天,鼻中隔溃疡面愈合在21~33天内,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4.治疗传染性肝炎
    取小蓟干根1两或鲜根2两,水煎0.5~1小时,过滤加
    ,睡前顿服。小儿1~3岁、4~7岁及8~12岁分别服成人的1/4、1/3及1/2量,乳儿不用。

    以20~30天为一疗程,部分病程较短的病例以7~10天为一疗程。治疗221例无黄疸型和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而无严重肝功能不良及
    恶性肝炎之征象者,

    有效率:急性为77.9%,迁延性为42.8~69%,慢性为2%。治疗后
    头晕倦怠失眠腹胀等症都有好转。肝区疼痛多数减轻,肝肿有明显缩小,肝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趋势,尤其是黄疸指数胆红质转氨酶的改善较为明显;但对重症黄疸病例,似有相反结果。故对恶性肝炎,明显肝功能不良者,肝炎患者合并胃肠道出血活动性肺结核急性胃炎恶性高血压心力衰竭妊娠后期的妇女应禁忌。

    药物反应:在用药2~20天期间,可有身热、
    头昏、倦怠、呕吐、腹痛或失眠、尿频、尿多、荨麻疹等,一般均在1~2周内消失,严重者停药后可愈。

     

  • 十大功劳叶---治肺痨咳血、骨蒸潮热、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心烦、目赤。

     

    【药 名】:十大功劳叶

    【拼 音】:SHIDAGONGLAOYE

    【拉丁名】Mahonia bealei(Fort.)Carr(阔叶十大功劳).②Mahonia fortunei(Lindl.) Fedde(细叶十大功劳),③Mahonia japonica (Thunb.) DC.(华南十大功劳)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
    小檗科植物阔叶十大功劳、细叶十大功劳或华南十大功劳的叶。

    【功 效】:清热补虚,止咳化痰。

    【主 治】:治肺痨咳血、骨蒸潮热、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心烦、目赤。

    【性味归经】:苦、寒;《饮片新参》:“苦,凉。”

    入肝、胃、大肠三经;《本草再新》:“入肺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

    【用药忌宜】:脾胃虚寒者慎用。

    【药物配伍】:配白薇,清泄肺热、凉血退蒸;配诃子,敛肺止咳、利咽开音;配黄连,治疔疮肿毒;配大黄,清解热毒。

    【别 名】:功劳叶(《饮片新参》)。处方名:十大功劳叶、功劳叶、净十大功劳叶。①阔叶十大功劳又名:刺黄檗、大叶黄柏、黄柏树、皮氏黄莲竹、老鼠刺。②细叶十大功劳又名:猫儿头、刀瓜山树、黄天竹、狭叶十大功劳。③华南十大功劳

    【处方名】:十大功劳叶,功劳叶

    【商品名】:阔叶十大功劳叶:又名刺黄檗叶、大叶
    黄柏叶、黄柏树叶、皮氏黄连竹叶、老鼠刺叶,为植物阔叶十大功劳的叶。主产于安徽、河南、陕西、浙江、湖北、四川、江西等地。

    细叶十大功劳叶:又名狭叶十大功劳叶、猫儿头、刀瓜山树叶、黄天竹叶等。为植物细叶十大功劳的叶。主产于浙江、湖北、四川等地。

    华南十大功劳叶:为植物华南十大功劳的叶。主产于云南、福建等地。

    十大功劳叶:又名功劳叶。为各种十大功劳叶的统称。均以叶片大、完整、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药用部位】:以上3种植物的根(阔叶十大功劳、华南十大功劳的根名茨黄连,细叶十大功劳的根名刺黄柏)、茎(功劳木)、果实(功劳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①阔叶十大功劳: 分布我国南部、中部及华东等地。②细叶十大功劳: 分布四川、湖北以及浙江等地。③华南十大功劳: 分布于我国南部及西南各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采收。

    【拉丁名】:原植物①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Fort.)Carr.②细叶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Lindl.) Fedde,③华南十大功劳Mahonia japonica (Thunb.) DC.

    【炮制方法】:取叶洗净,阴干备用。

    【考 证】:出自《本草再新》、《植物名实图考》:“十大功劳,生广信。丛生,硬茎直黑,对叶排比,光泽而劲,锯齿如刺,梢端生长须数茎,结小实似鱼子兰。”“又一种,叶细长,齿短无刺,开花成簇,亦如鱼子兰。”

    【生药材鉴定】:①阔叶十大功劳叶,呈卵状椭圆形,先端渐尖而有锐刺,基部心形或近截形而歪斜,边缘两侧各具2~8个刺状齿,齿尖向叶背微弯,上面紫绿色有光泽,下面黄绿色,质硬而脆;气微弱,味淡。②细叶十大功劳叶,呈狭披针形,边缘两侧各具6~13个刺伏齿,其他与上种相同。以上药材产浙江、安徽、江西等地。③华南十大功劳叶,药材性状同阔叶十大功劳叶。使用于福建、云南。据《植物名实图考》所载十大功劳,即为上述小檗科植物,但目前仅浙江、江西等少数地区有药材,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民间亦使用之。西藏地区所用的十大功劳叶,为西藏十大功劳Mahonia calamicau-lis Spare et Fisch的叶。至于市场上广泛使用的功劳叶,则为冬青科植物枸骨Ilexcornuta Lindl.的叶。
  • 鼠曲草--止咳平喘,降血压,祛风湿。用于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蚕豆病,风湿腰腿痛;脾虚浮肿:

     

    别名佛耳草、追骨风、绒毛草。鼠耳、无心草、鼠耳草、香茅、蚍蜉酒草、黄花白艾、佛耳草、茸母、黄蒿、米曲、毛耳朵、水菊、绵絮头草、金沸草、地莲、黄花子草、水蚁草、清明香、追骨风、清明菜、棉花菜、菠菠草、棉茧头、宽紧草、清明蒿、一面青、鼠密艾、水蒿、靶菜、白头草、水曲、绒毛草、丝棉草、羊耳朵草、猫耳朵草、孩儿草、猫脚药草、花佛草、毛毛头草、黄花果、糯米饭青、棉菜、黄花曲草、白芒草、田艾、毛毡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鼠曲草GnaphaliumaffineD.Don的全草。

    植物形态二年生草本,主同10~15cm,全株密被白绵毛。直立,通常基部分枝,丛生林。叶互生,基生叶花后调落,下部和中产叶匙形或倒披针形,长2~6,宽4~12mm,基部渐狭,下延,两面都有白色绵毛。头状花序多数,排成伞房状;总苞球状钟形,总苞片3层,金黄色,干膜质;花黄色,边缘雌花花冠丝状,中央两性花管状。瘦果长椭圆形,具乳头状突起,冠毛黄白色。花期4~7月,果期8~9月。

    生于山坡、路旁、田边。主产江苏、浙江。

    采制春、夏季花开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性平,味微甘。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平喘,祛风湿。用于咳嗽、痰喘、风湿痹痛。

    【功能主治】止咳平喘,降血压,祛风湿。用于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高血压蚕豆病风湿腰腿痛;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鼠曲草 - 药理作用

    1.镇咳作用:
      小鼠反复吸入浓氨水形成慢性咳嗽后,灌服鼠曲草煎剂,有一定的止咳作用。煎剂4g/kg小鼠灌胃,有镇咳作用。
      2.抑菌作用:
      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
    金黄色葡萄球菌宋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中药化学成分
    全草含5%
    黄酮甙,0.05%挥发油,微量生物碱和甾醇,0.58%非扛化物,又含维生素B胡萝卜叶绿素树脂脂肪等[1]。花含木犀草素-4-β-D-葡萄糖甙(luteline-4-β-D-glucoside)[2]。
    功效
    化痰止咳;祛风除湿;解毒 

    鼠曲,即《别录》鼠耳也,唐、宋诸家不知,乃退鼠耳人有名未用中,李杲《药类法象》用佛耳尊,亦不知其即鼠耳也。原野间甚多,二月生苗,茎叶柔软,叶长寸许,白茸如鼠耳之毛,开小黄花成穗,结细子。
    菊科
    主治
    咳喘痰多;风湿痹痛;泄泻;水肿;蚕豆病;赤白带下;痈肿疔疮;阴囊湿痒;荨麻疹;高血压
    生态环境
    生于田埂、荒地、路旁。

    鼠曲草 - 各家论述

    1.朱震亨 :治寒痰嗽宜用佛耳草,热痰嗽宜用灯笼草。
      2.
    《纲目》 :鼠曲草,《别录》云治寒热止咳,东垣云治寒嗽,言其标也;《日华》云治热嗽,言其本也。大抵寒嗽多是火郁于内而寒覆于外也。
      3.
    《本草正义》 :鼠曲草味酸,究非寒邪作嗽所宜。
      4.
    《别录》 :主痹寒寒热,止咳。
      5.
    《日华子本草》 :调中益气,止泄,除痰,压时气,去热嗽。
      6.
    《履岩本草》 :大治脾胃作疼。
      7.
    《药类法象》 :治寒嗽及痰,除肺中寒,大升肺气。
      8.
    《品汇精要》 :治形寒钦冷、痰嗽,经年久不愈者。
      9.
    《本草正》 :大温肺气,止寒嗽,散痰气,解风寒寒热,亦止泄泻。
      10.
    《纲目拾遗》 :治囊风湿痒,煎汤洗;愈汤洗,梅毒,下疳,同甘草煎洗。
      11.
    《天宝本草》 :除虫,定病。治惊风,诸般气滞。
      12.
    《现代实用中药》 :治非传染性溃疡及创伤,内服为降血压剂及胃溃疡之治疗药。
      13.
    《南京民间药草》 :泡酒服,治筋骨痛。
      14.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消喉火,解热,去毒。

    鼠曲草 - 选方

    ①治一切劳咳嗽,雍滞胸腹痞满:雄黄佛耳草鹅管石款冬花各等分。上为末,每服用药一钱,安在炉子上焚着,以开口吸烟在喉中。( 《宣明论方》 焚香透隔散)

    ②治咳嗽痰多:鼠曲草全草五、六钱,冰糖五、六钱。同煎服。( 《江西民间草药》 )

    治支气管炎寒喘、鼠曲草、黄荆子各五钱,前胡云雾草各三钱,天竺子四钱,荠尼根一两。水煎服。连服五天。一般需服一个月。(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④治风寒感冒:鼠曲草全草五、六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⑤治蚕豆病:团艾二两,车前草、风尾草各一两,茵陈半两。加水1200毫升,煎成800毫升,加白糖当茶饮。〈广东医药卫生科技资料选编》)

    ⑥治筋骨病,脚膝肿痛,跌打损伤:鼠曲草一至二两。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

    ⑦治白带:鼠曲草、风尾草灯芯草各五钱,土牛膝三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⑧治脾虚浮肿:鲜鼠曲草二两。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

    ⑨治无名肿痛、对口疮:鲜鼠曲草一至二两。水煎服;另取鲜叶调米饭捣烂数患处。(《福建中草药》)

    ⑩治毒疗初起:鲜鼠曲草合冷饭粒及食盐少许捣敷。( 《泉州本草》 )

    鼠曲草 - 用药禁忌

    《药类法象》 :少用。款冬花为使。过食损目。

    鼠曲草 - 动植物形态

    鼠曲草二年生草本,高10-50cm。茎直立,簇生,不分枝或少有分枝,密被白色绵毛。叶互柄;基部叶花期时枯萎,下部和中部叶片倒披针形或匙形,长2-7cm,宽4-12mm,先端具小尖,基渐渐狭,下延,全缘,两面被灰白色绵毛。头状花序多数,通常在茎端密集成伞房状;总苞球状钟形,长约3mm,宽约3.5mm,总苞片3层,金黄色,干膜质,先端钝,外层总苞片较短,宽卵形,内层长圆形,花黄色,外围的雌花花冠丝状;中央的两性花花冠筒状,长约2mm,先端5裂。瘦果长圆形,长约0.5mm,有乳头状突起;冠毛黄白色。花期4-6月,果期8-9月。

    不良反应及治疗副反应:初服时少数病例诉胃痛、胃部不适、恶心,个别觉口干,头昏,乏力,及出现大便稀薄。

     鼠曲草 - 临床运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
      据73例和91例的观察,总有效率约为81%,显效率分别为20.72%和29.6%。对咳、喘、痰均有不同程度疗效。制剂及用法:每日用鼠曲草干品1.2两制成浓缩煎液,3次分服;或每日1两,2次煎服。10天为一疗程,连服二
    疗程。

  • 八仙草(猪殃殃)------中耳炎.乳癌:妇女经闭:痈肿,阑尾炎,癌症

     

  • 【八仙草的功效介绍】:
    八仙草 (《滇南本草》)
    【别名】猪殃殃(《野菜谱》),小锯藤、锯子草(《贵州民间方药集》),小茜草、小飞扬藤、红丝线、血见愁(《广西中药志》),细茜草(《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拉拉藤或粗叶拉拉藤的全草。
       
    【植物形态】①拉拉藤(《植物名实图考》) 一年生草本,蔓状或攀缘状,长20~40厘米。
       茎绿色,纤弱,四方形,分枝,棱上有倒生小刺。
       叶6~8枚轮生,无柄,膜质,线状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2~4厘米,宽2~6毫米,先端具针锋尖头,上面绿色,被倒生白色刺毛,下面淡绿色,除沿中脉及边缘被毛外,余光滑无毛,侧脉不明显。
       疏散聚伞花序,腋生;花细小,直径约1毫米;萼截头状,长不及1毫米,有钩毛;花瓣4,淡绿白色,有时染以紫色,卵形,极短;雄蕊4,与花瓣互生;子房下位,2室,花柱2裂。
       果稍肉质,孪生,表面密生白色钩毛。
       花期4~5月。
       生于荒地、园圃、耕地上。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②粗叶拉拉藤,又名:锯锯藤。
        一年生草本。
       偃卧咸稍斜举。
       茎六棱形,具分枝,枝上有小倒刺,粗糙。
       叶4~8枚轮生,叶片膜质,线状披针形以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8~4厘米,宽3.3~6.6毫米,先端具针状尖头,向下渐狭;全缘,具毛茸,基部抱茎。
       花生于叶腋,小花3~8朵,排成疏散的聚伞花序;花萼4枚,截头状;花冠轮状,极细小,直径不到1.5毫米;花瓣4枚,卵形,绿白色或有紫晕,仅基部联合。
       果实稍肉质,密被钩状白毛。
       花期春季。
        生于山坡、路旁。
       分布于云南、广西等地。
       
    【采集】秋季采收,晒干或晾干。
       
    【药材】干燥全草黄绿色或枯黄色,全体具有棘手的倒刺,茎叶多卷缩成团。
       茎坚韧,纤维性,叶脆,易破碎。
       果实多脱落,留有伞形的果柄。
        产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性味】苦辛,寒。
        ①《滇南本草》:味辛苦,性微寒。
        ②《广西中药志,:味涩,性平。
        ③《湖南药物志》:甘涩,微寒。
       
    【归经】《滇南本草》:入少阴、太阴经。
       
    【功用主治-八仙草的功效】清湿热,散瘀,消肿,解毒。
       治淋浊,尿血,跌打损伤,肠痈,疖肿,中耳炎。
        ①《滇南本草》:治湿热,诸经客热,虚痨,童痨,筋骨疼痛,热淋,赤白便浊,玉茎痛。
       退血分烦热,止尿血。
       '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疥癣。
        ③《广西中药志》:治妇人痛经。
       又捣烂取汁冲糯米浆,治飞扬疮。
        ④江西《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治痈肿,阑尾炎,近用于治癌。
        ⑤《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清热消炎,祛风湿,散瘀血,治痰火热症,风热眼雾眼屎多,风湿跌打疼痛,外伤皮下瘀肿。
        ⑥《云南中草药》:清热凉血,利尿。
       治血淋,尿路感染。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捣汁饮。
       外用:捣敷或捣汁滴耳。
       
    【选方】①治五淋:八仙草三钱,滑石二钱,甘草一钱,双果草二钱。
       水煎点水酒服。
       (《滇南本草》) ②治妇女经闭:猪殃殃二钱。
       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③治跌打损伤:鲜猪殃殃根、马兰根各四饯。
       水酒各半煎服。
       另以鲜猪殃殃全草、酢浆草等分,捣烂外敷。
        ④治感冒:鲜猪殃殃一两,姜三片。
       擂汁冲开水服。
        ⑤治疖肿初起:鲜猪殃殃适量,加甜酒捣烂外敷,日换二次。
        ⑥治急性阑尾炎:鲜猪殃殃三两。
       煎水内服。
        ⑦治乳癌:鲜猪殃殃四两。
       捣汁和以猪油敷于癌症溃烂处,亦可煎水内服。
        ⑧治牙龈出血:鲜猪殃殃二至三两。
       水煎服。
       (③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⑨治中耳炎:鲜猪殃殃,捣汁滴耳。
       (《云南中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菌痢拉拉藤干品0.5~2两水煎,每日2次分服;或制成片剂,每片0.3克,每次10片,日4次;或用浸膏片,每片0.3克,每次4片,日4次。
       观察72例,治愈(症状消失,大便镜检、培养均阴性)69例,好转(症状消失,但大便培养阳性)2例,无效1例。
       平均住院9.23天。
        ②治疗肿瘤新鲜拉拉藤半斤绞汁,加红糖适量冲服,每日1剂;或用干品1两洗净切碎,水煎30~60分钟,加红糖适量,每日1剂,3~6次分服;或以干品洗净切碎,放铁锅中烙片刻取出,每日1两,开水冲泡,分次频服。
       治疗乳腺癌、食道癌、下颌腺癌、子宫颈癌共9例,其中临床痊愈(症状消失,客观检查肿瘤消失,劳动力恢复,观察1年以上病情未复发)1例,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肿瘤明显缩小,劳动力有所改善,并维持1年以上)3例,有效(症状减轻,肿瘤稳定或稍有缩小,病情稳定6个月以上)2例,无效3例;治疗良性肿瘤6例,其中显效2例,有效4例。
       疗程最短1月多,最长2年。
       长期服用无毒性反应及明显副作用,仅部分病人服后有头昏、恶心等。
       若加红糖服用,反应可减轻;同时配服中药益气养营以扶正,反应可基本消失。
        
     
    • 莲蓬草-----治感冒,流感:用叶敷无名肿毒,妇人乳痈初起:疔疮溃疡:跌打损伤:瘰疬:

       

    • 【莲蓬草的功效介绍】:
      莲蓬草 (《福建民间草药》)
      【异名】橐吾、独脚莲(《质问本草》),荷叶术、荷叶三七、岩红、独足莲、铁铜盘。
         野金瓜(《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大吴风草的全株。
         
      【植物形态】大吴风草多年生草本,具根茎,基部叶有长柄,肾形,长4~15厘米,宽6~30厘米,边缘具凸头状细齿。
         花茎直立,高30~70厘米,初具密毛;苞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无柄、头状花序或疏生的伞房状,直径4~6厘米,梗长1.5~7厘米;总苞筒形,长12~15毫米,宽12~20毫米,苞片长椭圆形,先端尖锐,稍有细毛;舌状花一层,雌性,花冠长3~4厘米,宽5~6毫米,黄色;管状花两性,先端5裂,花药基部2裂,裂片线形,先端附片椭圆形。
         瘦果圆筒形,长5~6.5毫米,具纵纹和短毛;冠毛长8~1l毫米,棕褐色。
         花期10~12月。
          分布我国东部各地。
         
      【采集】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药材】干燥的根茎形状不规则,外表褐色,质坚硬,富含纤维,叶自根茎顶端丛生,叶柄基部有黄褐色长柔毛,干燥叶柄呈褐色,密被锦毛,叶片多皱缩,色棕绿,有毛,质脆易碎。
          产福建。
         
      【化学成分】根和叶中自双稠吡咯啶生物碱克氏千里光碱,在鲜根中含0.0003%,在干叶中含0.004%。
         根中还含呋哺倍半萜类:呋喃骈雅槛兰烷-6β,10β-二醇、1β-轻基-6β-甲氧基呋喃骈雅槛兰烷和10β-羟基呋喃骈雅槛兰烷-6β基2′ξ甲基丁酸酯。
          根茎中含呋喃倍半萜类大吴风草素A和大吴风草素B。
         
      【药理作用】克氏千里光碱作用与其他双稠吡咯啶相似(参见大白顶草条),对肝、肺有显著毒性。
         能致肝癌,据实验研究,刚出生的大鼠较喂乳之幼鼠敏感;较成年大鼠更敏感;因此双稠毗咯啶井非在肝内微粒体(刚出生鼠肝内缺乏代谢酶)变为毒性代谢物,而可能是在体内变为相应的环氧化物而起毒性作用。

         
      【性味】①《福建民间草药》:辛,温,无毒。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凉,味苦。
         
      【功用主治-莲蓬草的功效】清热,解毒,活血。
         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痈肿,疔疮,瘰疬,跌打损伤。
          ①《质问本草》:用叶敷无名肿毒,加盐数粒,或米醋少许,捣烂敷之。
          ②《福建民间草药》:消痈散结,除痰化郁。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感冒,流感:大吴风草五钱。
         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咽喉炎,扁桃体炎:大吴风草根二至三钱。
         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妇人乳痈初起:独脚莲鲜草洗净,加红糖,共捣烂,加热敷贴。
          ④治疔疮溃疡:独脚莲鲜全叶,用银针密密刺孔,以米汤或开水泡软,敷贴疮口,日换二至三次。
          ⑤治瘰疬:独脚莲鲜根二至三两,或加夏枯草一两。
         酌加黄酒和水各半,煎取半碗。
         饭后服,日两次。
         或取叶炒鸡蛋服。
         (③方以下出《褐建民间草药》) ⑥治跌打损伤:鲜大吴风草根捣烂敷伤处;或根二至三钱切片嚼碎,黄酒冲服,一日二次,重伤者连服八、九天。
         (《浙讧民间常用草药》)
    • 莲蓬草 - 药理作用

      莲蓬草 1.对肝脏之毒性千里光生物碱主要之毒性为引起肝脏之病变,牛、、羊、、鸡、鹅等食之皆可中毒,引起死亡。急性中毒乃严重之肝脏损害、坏死;慢性中毒则为进行的肝变性,乃至肝硬化,直至腹水、昏迷而死。主要病变可能是肝中央小叶静脉发生部分或完全的阻塞,故名肝静脉阻塞症(V.O.D.或HepaticVeno-occlusiveDi-sease),此外尚有肝中央小叶的出血性坏死、肝细胞的巨细胞症(Megalocytosis)。人类亦有食此植物而得病之报告。

      2.其他作用本类生物碱对肺脏的严重毒性,最近引起了重视。它们还多能伤害肾小管肾小球静脉注射可引起血压升高、惊厥、子宫收缩、肠管松弛。对氨甲酞胆碱(Carbachol)引起大鼠及兔的离体肠管的痉挛,本类生物碱以千里光灵碱、千里光菲灵碱之解痉作用最强;它们的N-氧化物,一般即丧失了此种抗胆碱的作用;双稠吡咯定环的饱和,却可增加此种活性。某些生物碱(天芥菜碱毛果天芥菜碱等)对神经-肌接头(大鼠、猫)有阻断作用,与十烃季铵有类似处,如低浓度或作用开始时有增强收缩现象;但也有不同处,如箭毒不能拮抗其抑制等。对胆碱酯酶无抑制作用。另外,根据其能引起大鼠的肝、肺中实质细胞的增大及巨形核,有抗肿瘤作用,还能引起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的遗传突变,植物及大鼠细胞中染色体之破裂,大鼠的胎仔畸形等,因而认为它对细胞分裂有干扰作用;在体外、体内本类中某些生物碱及其代谢产物(吡咯衍生物),皆属强的烃化剂,因此有人认为,双稠吡咯定对、肺、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及其他作用,皆与其烃化作用有关。

       
  •  

  • 天冬------扁桃体炎、咽喉肿痛:-老人大肠燥结不通:催乳;良性乳房肿瘤,

  •  

    【天门冬的功效介绍】:
    天门冬 (《本经》)
    【异名】大当门根(《石药尔雅》),天冬(《药品化义》)。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的块根。
       
    【植物形态】天门冬,又名:颠勒(《本经》),万岁藤、婆罗树(《救荒本草》),天棘(《纲目》),白罗杉(《植物名实图考》),多儿母、八百崽、丝冬。
        攀援状多年生草本。
       块根肉质,簇生,长椭圆形或纺锤形,长4~10厘米,灰黄色。
       茎细,长可达2米,有纵槽纹。
       叶状枝2~3枚束生叶腋,线形,扁平,长1~2.5(~3)厘米,宽1毫米左右,稍弯曲,先端锐尖。
       叶退化为鳞片,主茎上的鳞状叶常变为下弯的短刺。
       花1~3朵簇生叶腋,黄白色或白色,下垂;花被6,排成2轮,长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约2毫米;雄蕊6,花药呈丁字形;雌蕊1,子房3室,柱头3歧。
       浆果球形,径约6毫米,熟时红色。
       花期5月。
        生于山野,亦栽培于庭园。
       分布我国中部、西北、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
       
    【采集】秋、冬采挖,但以冬季采者质量较好。
       挖出后洗净泥土,除去须根,按大小分开,入沸水中煮或蒸至外皮易剥落时为度。
       捞出浸入清水中,趁热除去外皮,洗净,微火烘干或用硫黄熏后再烘干。
       
    【药材】干燥的块根呈长圆纺锤形,中部肥满,两端渐细而钝,长6~20厘米,中部直径0.5~2厘米。
       表面黄白色或浅黄棕色,呈油润半透明状,有时有细纵纹或纵沟,偶有未除净的黄棕色外皮。
       干透者质坚硬而脆,未干透者质柔软,有粘性,断面蜡质样,黄白色,半透明,中间有不透明白心。
       臭微,味甘微苦。
       以肥满、致密、黄白色、半透明者为佳。
       条瘦长、色黄褐、不明亮者质次。
        主产贵州、四川、广西。
       此外,浙江、云南、陕西、甘肃、安徽、湖北、河南、江西等地亦产。
       以贵州产量最大,品质亦佳。
        同属植物羊齿天门冬(参见土百部条)、小茎叶天冬(分布云南)的块根,在少数地区亦作天门冬入药。
       
    【药理】抗肿瘤作用 体外试验(美蓝法及瓦氏呼吸器测定),天门冬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及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的脱氢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的呼吸。
       
    【炮制】拣去杂质,水洗净J闷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段,干燥。
       
    【性味】甘苦,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大寒,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
       
    【归经】入肺、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少阴经。
        ②《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功用主治-天门冬的功效】滋阴,润燥,清肺,降火。
       治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肺痿,肺痈,咽喉肿痛,消渴,便秘。
        ①《本经》: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
        ②《别录》: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
        ③《药性论》:主肺气咳逆,喘息促急,除热,通肾气,疗肺痿生痈吐脓,治湿疥,止消渴,去热中风。
       宜久服。
        ④《千金方》:治虚劳绝伤,老年衰损羸瘦,偏枯不随,风湿不仁,冷痹,心腹积聚,恶疮,痈疽肿癞,亦治阴痿、耳聋、目暗。
        ⑤《日华子本草》:镇心,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治肺气并嗽,消痰、风痹热毒、游风、烦闷吐血。
        ⑥王好古: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痿蹷嗜卧,足下热痛。
        ⑦《本草蒙筌》:能除热淋,止血溢妄行,润粪燥秘结。
        ⑧《纲目》:润燥滋阴,清金降火。
        ⑨《植物名实图考》:拔疔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熬膏或入丸、散。
       
    【宜忌】虚寒泄泻及外感风寒致嗽者,皆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垣衣、地黄为之使。
       畏曾青。
        ②《日华子本草》:贝母为使。
        ③《本草正》:虚寒假热,脾肾溏泄最忌。
       
    【选方】①治嗽:人参、天门冬(去心)、熟干地黄各等分。
       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含化服之。
       (《儒门事亲》三才丸) ②治吐血咯血:天门冬一两(水泡,去心),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炒熟)、贝母(去心,炒)、白茯苓(去皮)、阿胶僻之,蛤粉炒成珠子)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一丸咽津,日夜可十丸。
       (《本事方》天门冬丸) ③治妇人喘,手足烦热,骨蒸寝汗,口干引饮,面目浮肿:天门冬十两,麦门冬(去心)八两,生地黄三斤(取汁为膏)。
       上二味为末,膏子和丸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煎逍遥散送下。
       逍遥散中去甘草加人参。
       (《素问病机保命集》天门冬丸) ④治肺瘙咳嗽,吐涎沫,心中温温,咽燥而不渴者:生天冬捣取汁一斗,酒一斗,饴一升,紫菀四合,入铜器煎至可丸,服如杏子大一丸,日可三服。
       (《补缺肘后方》) ⑤治血虚肺燥,皮肤拆裂,及肺痿咳脓血证:天门冬,新掘者不拘多少,净洗,去心、皮,细捣,绞取汁澄清,以布滤去粗滓,用银锅或砂锅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空心温酒调服。
       (《医学正传)天门冬膏) ⑥治扁桃体炎、咽喉肿痛:天冬、麦冬、板蓝根、桔梗、山豆根各三钱,甘草二钱,水煎服。
       (《山东中草药手册》) ⑦治老人大肠燥结不通:天门冬八两,麦门冬、当归、麻子仁、生地黄各四两。
       熬膏,炼蜜收。
       每早晚白汤调服十茶匙。
       (《方氏家珍》) ⑧治疝气:鲜天冬五钱至一两(去皮)。
       水煎,点酒为引内服。
       (《云南中草药》) ⑨催乳:天冬二两。
       炖肉服。
       (《云南中草药》)
    【临床应用】①沧疗乳房肿瘤对一般良性乳房肿瘤,尤其是乳房小叶增生,不论肿块大小,奏效迅速,大多数可获治愈。
       52例乳腺小叶增生和纤维腺瘤患者,治疗后30例临床痊愈,16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
       对乳腺癌也有一定的近期效果,表现为用药后肿块缩小,质地变软;但远期疗效尚不显著,表现为用药一段时间后,即呈相持状态,不再有明显进展(纤维瘤亦如此),个别病例虽加大剂量,亦未见明显改善。
       对开始溃烂出血的乳房肿瘤和广泛转移的晚期乳癌,效果不佳。
       用法:每日取鲜天门冬2两,剥去外皮,隔水蒸熟,3次分服。
       亦可制成片剂内服、或注射剂供肌肉或静脉注射。
        ②用于扩张宫颈于人工流产前12小时,将天门冬插入子宫颈管,能使宫颈自然扩张与软化。
       据84例观察,效果良好者达94%,未发现1例感染。
       先兆流产病例应用后,可自行发动宫缩,排出宫腔内容物;对人工流产病例则无此现象。
       用法:选择大小及弯度适当(长5~7厘米,直径0.3~0.6厘米)、表面光滑完整的天门冬1条,末端系一纱线,浸泡于95%酒精中,4小时后即可应用。
       操作时按常规消毒,扩张阴道,暴露宫颈外口,以长镊子夹住天门冬的系线端,另一端对准宫颈口徐徐插入,达子宫颈管内口。
       阴道内填塞纱布1块,以防天门冬脱落。
       约12小时即可行刮宫术。
  •  

  •  

  •  

  •  

  • 鱼腥草----肺痈吐脓吐血:肺脓疡;肺病咳嗽盗汗:病毒性肺炎,支气管炎,鼻窦炎:疔疮作痛:

     

  • 【鱼腥草的功效介绍】:
  • 鱼腥草 (《履巉岩本草》)
    【异名】岑草(《吴越春秋》),蕺(《别录》),葅菜(《唐本草》),蕺菜(孟诜),紫背鱼腥草(《履巉岩本草》),紫蕺(《救急易方》),葅子(《纲目,),臭猪巢(《医林纂要》),侧耳根(《遵义府志》),猪鼻孔(《天宝本草》),九节莲(《岭南采药录》),重药(《现代实用中药》),狗贴耳(《广州植物志》),肺形草(《贵州民间方药集》),鱼鳞真珠草、猪姆耳(《福建民间草药》),秋打尾(《浙江中药手册》),狗子耳、臭草、野花麦(《江西民间草药》),臭菜(《中药志》),热草(《滇南本草》整理本),臭质草(《浙江民间草药》),臭腥草(《泉州本草》),臭牡丹、臭灵丹、辣子草、奶头草(《湖南药物志》),草摄、红桔朝、臭蕺(《闽东本草》)。
       
    【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蕺菜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
       茎下部伏地,节上生根,无毛或被疏毛。
       叶互生,心形或宽卵形,长3~8厘米,宽4~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有细腺点,下面常紫色,两面脉上被柔毛;叶柄长1~4厘米,被疏毛;托叶膜质,条形,长约2.5厘米,基部抱茎,下部与叶柄合生,边缘被细毛。
       穗状花序生于茎的上端,与叶对生,长约2厘米;总苞片4枚,长方倒卵形,大小不一,白色;花小而密,无花被,具1小的披针形苞片;雄蕊3,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雌蕊1,由3个下部合生的心皮组成,子房上位,花柱3,分离。
       蒴果卵圆形,顶端开裂。
       种子多数,卵形。
       花期5~6月。
       果期10~11月。
        生长于阴湿地或水边。
       分布西北、华北、华中及长江以南各地。
       
    【采集】夏、秋采收,将全草连根拔起,洗净晒干。
        
        主产浙江、江苏、湖北。
       此外,安徽、福建、四川、广东、广西、湖南、贵州、陕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全草含挥发油0.0049%,油中含抗菌成分鱼腥草素、甲基正壬基酮、月桂烯、月桂醛、癸醛、癸酸。
       尚含氯化钾、硫酸钾、蕺菜碱。
        花穗、果穗含异槲皮甙,叶含槲皮甙。
       也有报道花、叶、果中的黄酮类相同,皆含槲皮素、槲皮甙、异槲皮甙、瑞诺甙、金丝桃甙。
        根茎挥发油亦含鱼腥草素。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有效成分鱼腥草素在体外试验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则较差。
       亦有报告,鱼腥草与桔梗的合剂,对肺炎球菌无抗菌作用(试管法,平板法)。
       鱼腥草能延缓小鼠实验性结核病变的发展,延长小鼠寿命。
       从鱼腥草中提出-种油状物,对许多微生物生长都有抑制作用,特别对酵母和霉菌。
        ②抗病毒作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观察到鱼腥草(1:1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有抑制作用,也能延缓孤儿病毒的生长。
        ③利尿作用用鱼腥草灌流蟾蜍肾或蛙蹼,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及尿液分泌,从而具有利尿作用。
       其利尿作用可能由有机物所致,钾仅起增强利尿的附加作用;也还可能由于槲皮甙的血管扩张作用。
        ④其它作用鱼腥草还有镇痛、止血、抑制浆液分泌、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
       煎剂对小鼠腹腔注射有止咳作用(氨水法),但无祛痰、平喘作用。
       
    【炮制】去净杂质,除去残根,洗净切段,晒干。
       
    【性味】辛,寒。
        ①《别录》:味辛,微温。
        ②《履巉岩本草》:性凉,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寒,味苦辛。
        ④《纲目》:辛,微温,有小毒。
        ⑤《医林纂要》:甘辛咸。
       
    【归经】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用主治-鱼腥草的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治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白带,痈肿,痔疮,脱肛,湿疹,秃疮,疥癣。
        ①《别录》:主蠼螋溺疮。
        ②《日华子本草》:淡竹筒内煨,敷恶疮白秃。
        ③《履巉岩本草》:大治中暑伏热闷乱,不省人事。
        ④《滇南本草》: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大肠热毒,疗痔疮。
        ⑤《纲目》:散热毒痈肿,疮痔脱肛,断痁疾,解硇毒。
        ⑥《医林纂要》:行水,攻坚,去瘴,解暑。
       疗蛇虫毒,治脚气,溃痈疽,去瘀血。
        ⑦陈念祖:生捣治呕血。
        ⑧《分类草药性》:治五淋,消水肿,去食积,补虚弱,消膨胀。
        ⑨《岭南采药录》:叶:敷恶毒大疮,能消毒;煎服能去湿热,治痢疾。
        ⑩《现代实用中药》:生叶:烘热外贴,为发泡药,可治疮癣。
       凡疥癣肿胀,湿疹,腰痛等可作浴汤料。
       生嚼其根,防止冠心病的心绞痛发作。
        ⑾《中国药植图鉴》:可作急救服毒的催吐剂。
        ⑿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消炎解毒,利尿消肿。
       治上呼吸道感染,肺脓疡,尿路炎症及其它部位化脓性炎症,毒蛇咬伤。
        ⒀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
       治乳腺炎,蜂窝织炎,中耳炎,肠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捣汁。
       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宜忌】虚寒症及阴性外疡忌服。
        ①《别录》:多食令人气喘。
        ②孟诜:久食之,发虚弱,损阳气,消精髓。
       
    【选方】①治肺痈吐脓吐血:鱼腥草、天花粉、侧柏叶等分。
       煎汤服之。
       (《滇南本草》) ②治肺痈:蕺,捣汁,入年久芥菜卤饮之。
       (《本草经疏》) ③治病毒性肺炎,支气管炎,感冒:鱼腥草、厚朴、连翘各三钱。
       研末,桑枝一两,煎水冲服药末。
       (《江西草药》) ④治肺病咳嗽盗汗:侧耳根叶二两,猪肚子一个。
       将侧耳根叶置肚子内炖汤服。
       每日一剂,连用三剂。
       (《贵州民间方药集》) ⑤治痢疾:鱼腥草六钱,山查炭二钱。
       水煎加蜜糖服。
       (《岭南草药志》) ⑥治热淋、白浊、白带:鱼腥草八钱至一两。
       水煎服。
       (《江西民间草药》) ⑦治痔疮:鱼腥草,煎汤点水酒服,连进三服。
       其渣熏洗,有脓者溃,无脓者自消。
       (《滇南本草》) ⑧治慢性鼻窦炎:鲜蕺菜捣烂,绞取自然汁,每日滴鼻数次。
       另用蕺菜七钱,水煎服。
       (《陕西草药》) ⑨治痈疽种毒:鱼腥草晒干,研成细末,蜂蜜调敷。
       未成脓者能内消,已成脓者能排脓(阴疽忌用)。
       (《江西民间草药》) ⑩治疔疮作痛:鱼腥草捣烂敷之,痛一、二时,不可去草,痛后一、二日愈。
       (《积德堂经验方》) ⑾治妇女外阴瘙痒,肛痈:鱼腥草适量,煎汤熏洗。
       (《上海常用中草药》) ⑿治恶蛇虫伤:鱼腥草、皱面草、槐树叶、草决明。
       一处杵烂敷之。
       (《救急易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肺炎取鱼腥草30克,桔梗15克,煎至200毫升。
       每次30毫升,日服3~4次,痰粘稠量多时,并用5%鱼腥草煎剂喷雾吸入。
       治疗28例肺炎(大叶性肺炎11例,节段性肺炎8例,片状阴影8例,轻型支气管肺炎1例),细菌学检查均证实为细菌性感染,并除外过敏、病毒及结核因素。
       所治病例均于发病后24小时至3日内开始服药,直至X线照片上阴影完全吸收为止,不加用其他药物。
       结果26例痊愈。
       阴影在服药后5~22天内吸收(平均9.4天),白细胞恢复正常平均3.9天。
       另有应用1:1鱼腥草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2次,7~10天为一疗程,治疗肺炎12例,痊愈9例。
       用鱼腥草干燥叶粉制成100%煎剂进行细菌敏感试验,发现对金黄色葡萄状球菌有一定抑菌作用。
       鱼腥草合剂在肺炎球菌的培养基上或试管内均无直接杀死或抑制肺炎球菌生长的作用,认为它对肺炎球菌的作用,似应以神经学说来解释。
       抗菌素在体内的作用原理与它们在试管内对细菌的作用不是等同的,除抗菌作用外尚有生理的防御性作用。
        ②治疗肺脓疡用鱼腥草(干)每天1~2两,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时间,煎一沸即服用(不宜久煎)。
       治疗5例小儿肺脓疡,最短者用药1周,脓疡即吸收,仅留轻度胸膜增厚,一般均于2周完全吸收。
       发热于用药后2~8天下降至正常。
       在疗程第2~3天起大部患儿均出现较剧烈之呛咳,咳出大量脓痰,5天后咳即减轻,不再有脓痰,1周后仅偶有咳嗽。
       采用本品治疗能使痰臭味减轻,血象可在10天内恢复正常。
       如用鱼腥草30克,桔梗16克,加水300毫升,煮沸10分钟过滤,分3次服,疗效亦佳。
       或用鱼腥草注射液,每次肌注5毫升,每日2~3次;同时口服鱼腥草、鸭跖草、肺形草各1两的煎剂,成人每日1剂,小儿酌减;倘有咯血、咳嗽等症,可对症治疗。
       16例肺脓疡,治愈9例,好转7例,疗程2~6个月;化脓性肺炎3例,全部治愈,疗程10~30天。
       文献曾报道用鲜鱼腥草2两捣汁内服,每日2次,治疗1例肺脓肿合并脓气胸患者(不兼用任何抗菌素,不抽液),治疗第2日痰量显著减少,咳嗽、气急明显缓解,并能起坐,治疗第3天即能下地散步;共服药10天,摄片复查,两侧脓气胸均基本痊愈。
        ③治疗慢性气管炎先取桔梗15克,加水约200毫升,文火煮沸10~20分钟,而后加入鱼腥草20克,再煮沸5分钟,过滤取汁150毫升(如不足150毫升,可以蒸馏水或沸水冲洗残渣补足)。
       每次20~30毫升,日服3~4次。
       服药后咳嗽、咯痰均减轻或消失。
       或用鱼腥草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分注2~3个穴位(主穴:定喘、曲池);同时配合拔罐或针刺(主穴:身柱、膏盲)。
       2周为一疗程。
       通过116例的观察,对咳嗽、咯痰、气喘等症状均有效者占97.4,其中单独使用鱼腥草穴位注射的效果,不如穴位注射再配合拔火罐或针刺治疗者佳。
       鱼腥草的提取物-鱼腥草素,已能人工合成,可以制成片剂及注射液。
       片剂含10~30毫克,日服3次,每次2~3片;注射液每次肌注4毫升(含量8毫克),每日2次,均以10天为一疗程,可用两个疗程。
       鱼腥草制剂也可与三脉叶马兰或鹅柴浸膏片(鹅不食草及柴胡)合并应用。
       经数百例临床观察,均以单纯型的疗效较好,喘息型较次。
       使用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少数病人服药后偶可出现头晕、胃部不适、心窝部烧灼感等,不久能自行消失。
        ④治疗百日咳用1:1的鱼腥草蒸馏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穴0.5毫升,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天。
       取穴:双肺俞、曲池;气喘加定喘,痰多加膻中、丰隆,出血加脾俞。
       治疗52例,治愈32例,好转18例,无效2例。
       一般1~2疗程治愈(阵发性痉咳完全消失)。
        ⑤预防钩端螺旋体病鱼腥草片,每次5片,日服3次(共含生药5钱)。
       于双夏农忙接触疫水频繁期间连服2~3天。
       停药3天再服。
        ⑥治疗化脓性关节炎用鱼腥草注射液(挥发油饱和水溶液,每毫升含生药1克),每次5~15毫升,注入关节腔内(先抽尽关节腔脓液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每隔2~3天1次;同时肌肉注射5毫升,每日2次。
       患膝应加固定以限制活动。
       上法共治疗急性化脓性膝关节炎3例,分别于7、10、12天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关节腔注入鱼腥草注射液,一般1~2次后即能控制症状。
        ⑦治疗皮肤科疾患取鱼腥草1斤,加水3斤,得蒸馏液1.5斤,局部外敷。
       共治疗单纯疱疹、脓皮病、疖痈及创口感染50例,有效48例,无效2例。
       其中以对单纯疱疹效果最好。
       部分病例于外敷同时,再用上述溶液内服,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
        ⑧治疗慢性宫颈炎采用人工合成的鱼腥草素行局部治疗。
       ㈠0.4%鱼腥草素水溶液:用时先以0.1%新洁尔灭液棉球拭净宫颈分泌物,揩干,阴道后壁放凡士林纱布1块保护,再取棉球1个浸水溶液置宫颈糜烂处,每天上药1次,5次为一疗程。
       1周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月经期暂停。
       治疗73例,痊愈22例,显效12例,有效22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76.7%。
       ㈡鱼腥草素片:每片含鱼腥草素10毫克,每天放1片于子宫颈糜烂处,5次为一疗程。
       教给病人自用。
       治疗11例,痊愈3例,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1例。
       鱼腥草蒸馏液也可用作局部治疗。
        此外,根据报道109例24种急慢性炎症的临床治疗观察,鱼腥草除对呼吸道炎症有效外,对其他急性炎症如急性结膜炎、睑缘炎、丹毒、尿路感染等疾患,也有一定疗效;对慢性炎症则疗效较差。
       
  • 瓦松-----吐血:急性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小儿惊风:痔疮:湿疹:汤火灼伤:肺炎:疯狗咬伤:蜈蚣咬伤:

     

  • 【瓦松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 瓦松(《唐本草》)
    【类 别】: 全草类
    【异名】昨叶荷草(《唐本草》),屋上无根草(《经验良方》),向天草(《庚辛玉册》),瓦花(《摘元方》),石莲花、厝莲(《福建民间草药》),干滴落(《东北药植志》),猫头草、瓦塔(《河北药材》),天蓬草(《中药材手册》),瓦霜、瓦葱(《四川中药志》),酸塔、塔松、兔子拐杖、干吊鳖、石塔花、狼爪子、酸溜溜(《辽宁经济植物志》),瓦宝塔、瓦莲花、岩松、屋松、岩笋、瓦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景天科植物瓦松或晚红瓦松等的全草。
       
    【植物形态】①瓦松,又名:流苏瓦松。
        多年生肉质草本,高10~40厘米。
       茎略斜伸,全体粉绿色。
       基部叶成紧密的莲座状,线形至倒披针形,长2~3厘米,绿色带紫,或具白粉,边缘有流苏状的软骨片和1针状尖刺。
       茎上叶线形至倒卵形,长尖。
       花梗分枝,侧生于茎上,密被线形或为长倒披针形苞叶,花成顶生肥大穗状的圆锥花序,幼嫩植株上则排列疏散,呈伞房状圆锥花序;花萼与花瓣通常均为5片,罕为4片;萼片卵圆形或长圆形,基部硝合生;花瓣淡红色,膜质,长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雄蕊10,几与花瓣等长;雌蕊为离生的5心皮组成,花柱与雄蕊等长。
       蓇葖果。
       花期7~9月。
       果期8~10月。
        生于屋顶、墙头及石上。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②晚红瓦松多年生肉质草本,高10~20厘米。
       茎光滑无毛,全株被白粉及棕红色腺点,基部尤多。
       叶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锐尖,微弯,有小尖头突出,全缘或具微细的波状齿。
       花序间叶状苞片卵状披针形或镰刀形;花密集成窄长圆锥状总状花序;花淡红色或白色;萼片5,披针形,长约为花瓣的一半;花瓣5,线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相连;雄蕊10,5枚较长,伸出花冠外,另5枚较短,生于花冠内;心皮5,花柱与短雄蕊等长。
       花期8~9月。
       果期9~11月。
        生于屋顶或岩石上。
       分布于辽宁,扛苏、浙江等地。
       
    【采集】夏、秋采收,将全株连根拔起,除去根及杂质,反复晒几次至干,或鲜用。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此外,同属植物黄花瓦松的全草亦同供药用,分布西藏、新疆、内蒙古、吉林等地。
       
    【化学成分】含大量草酸。
       
    【性味】酸苦,凉,有毒。
        ①《唐本草》:味酸,性平,无毒。
        ②《本草再新》:味苦,性寒,有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凉,味淡,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用主治-瓦松的功效】清热解毒,止血,利湿,消肿。
       治吐血,鼻衄,血痢,肝炎,疟疾,热淋,痔疮,湿疹,痈毒,疔疮,汤火灼伤。
        ①《唐本草》:主口中干痛,水谷血痢,止血。
        ②《本草图经》:行女子经络。
        ③《纲目》:大肠下血,烧灰,水服一钱,又涂诸疮不敛。
        ④《本草再新》:治百毒,疗火疮,消肿杀虫。
        ⑤《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痔疮肿痛出血,煎水熏洗。
        ⑥《科学的民间药草》:通便。
        ⑦《河北药材》:治水臌。
        ⑧《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捣汁或入丸剂。
       外用:捣敷、煎水熏冼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宜忌】《泉州本草》:脾胃虚寒者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选方】①治吐血:瓦松,炖猪杀口内服。
       (《四川中药志》) ②治鼻衄:鲜瓦松二斤。
       洗净,阴干,捣烂,用纱布绞取汁,加砂糖五钱拌匀,倾入瓷盘内,晒干成块。
       每次服五分至一钱,每日二次,温开水送服。
       忌辛辣刺激食物和热开水。
       (《全展选编·五官科》) ③治热毒酒积,肠风血痢:瓦松八两(捣汁,和酒一半),白芍药五钱,炮姜末五钱。
       煎减半,空心饮。
       (《唐本草》) ④治急性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瓦松二两,麦芽一两,垂柳嫩枝三钱。
       水煎服。
        ⑤治疟疾:鲜瓦花五钱,烧酒一两,隔水炖汁,于早晨空腹时服。
       连服一至三剂。
        ⑥治小儿惊风:瓦松五至六钱,水煎服。
       (④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⑦治小便沙淋:瓦松煎浓汤,乘热熏洗少腹。
       (《经验良方》) ⑧治火淋,白浊:瓦松熬水兑白糖服。
       (《四川中药志》) ⑨治痔疮:㈠瓦松炖猪大肠头服。
       (《四川中药志》)㈡鲜瓦松,煎水熏洗患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湿疹:瓦松(晒干),烧灰研末,合茶油调抹,止痛止痒。
       (《泉州本草》) ⑾治灸疮,恶疮久不敛:瓦松(阴干),为末,先以槐枝、葱白汤洗,后掺之。
       (《济生秘览》) ⑿治疮疡疔疖:瓦松适量,加食盐少许,共捣烂,遍敷患部,日换两次。
       (《福建民间草药》) ⒀治唇裂生疮:瓦花、生姜。
       入盐少许捣涂。
       (《摘元方》) ⒁治汤火灼伤:瓦松、生柏叶。
       同捣敷。
       干者为末。
       (《医方摘要》) ⒂治肺炎:鲜瓦松,每次四至八两,用冷开水洗净,擂烂绞汁,稍加热内服,日服两次。
       (《福建民间草药》) ⒃治牙龈肿痛:瓦花、白矾等分。
       水煎漱之。
       (《摘元方》) ⒄治疯狗咬伤:瓦松、雄黄。
       研贴。
       (《生生编》) ⒅治蜈蚣咬伤:鲜瓦松二两,酸饭粒少许,合捣烂烘热,贴患处。
       (《泉州本草》) ⒆治白屑:瓦松(曝干),烧作灰,淋取汁,热暖,洗头。
       (《圣惠方》) ⒇小便沙淋。
       用瓦楹煎浓汤,乘热熏洗小腹,约两时后可以下沙通便。
        (21)通经破血。
       用鲜瓦楹五两熬膏,当归须、干漆各一两,烧烟尽,当门子二钱,共研为末,加枣肉和成丸仓,如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红花汤送下。
        (22)头风白屑。
       用瓦松晒干,浇灰淋汁热洗 。
       六、七次后即见效。
        (23)汤火伤。
       用瓦松、柏叶同捣烂,敷涂。
        (24)恶疮。
       用瓦松阴干,研为末。
       先以槐枝、葱白汤洗净患处,然后以药末涂搽。
       
  • 丝瓜----肠风:风热腮仲,痈疽不敛,疮口太深:玉茎疮溃:百日咳。哮喘。玉茎疮溃:冻疮。卵肿偏坠。

     

  • 【丝瓜的功效介绍】:
    丝瓜 (《滇南本草》)
    【异名】天丝瓜、天罗、蛮瓜(《本事方》),绵瓜(《续本事方》),布瓜(《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天罗瓜(《普济方》),鱼螆(《奇效良方》),天吊瓜、纯阳瓜、倒阳菜(《滇南本草》),天络丝(《医学正传》),天罗布瓜(《妇人良方补遗》),虞刺、洗锅罗瓜(《纲目》),天罗絮(《群芳谱》),纺线(《医林纂要》),菜瓜(《植物名汇》),水瓜(《岭南采药录》),缣瓜(《中国药植志》),絮瓜、砌瓜(《广州植物志》),坭瓜(《广西中兽医药植》)。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鲜嫩果实;或霜后干枯的老熟果实(天骷髅)。
        
       果期6~9月。
        全田各地均有栽培。
        ②粤丝瓜形与上种相似,不同点为:叶呈掌状浅裂;雄蕊2~3枚;瓠果较短小而有明显的棱角。
        栽培于广东及广西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嫩丝瓜于夏、秋间采摘。
       老丝瓜(天骷髅)须于秋后采收。
       
    【化学成分】丝瓜的果实含皂甙、丝瓜苦味质、多量粘液与瓜氨酸。
       籽苗含葫芦素。
       丝瓜的汁液含皂甙、粘液、木聚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
        粤丝瓜全植物有杀昆虫作用。
       果实对鱼毒性很大,未发现有鱼藤酮,但含有氢氰酸。
       
    【性味】甘,凉。
        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本经逢原》:甘,寒。
       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寒。
       
    【归经】入肝、胃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本草求真》:入经络,兼入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用主治-丝瓜的功效】清热,化痰,凉血,解毒。
       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
        ①朱震亨:治痘疮不快,枯者烧存性,入朱砂研末,蜜水调服。
        ②《本草蒙筌》:治痘疮脚痛,烧灰,敷上。
        ③《医学入门》:治男妇一切恶疮,小儿痘疹余毒,并乳疽、疔疮。
        ④《纲目》:煮食除热利肠。
       老者烧存性服,去风化痰,凉血解毒,杀虫,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黄积,疝痛卵肿,血气作痛,痈疽疮肿,齿匿,痘疹胎毒。
        ⑤汪连仕《采药书》:天骷髅,治妇人白带血淋,臌胀积聚,一切筋骨疼痛。
        ⑥《陆川本草》:生津止渴,解暑除烦。
       治热病口渴,身热烦躁。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2~4两);或烧灰研末。
       外用: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宜忌】①《滇南本草》:不宜多食,损命门相火,令人倒阳不举。
        ②《本经逢原》:丝瓜嫩者寒滑,多食泻人。
       
    【选方】①治肠风:绵瓜不拘多少,烧灰存性,酒调二钱,空心下。
       (《续本事方》) ②治痔漏脱肛:丝瓜烧灰、多年石灰、雄黄各五钱。
       为末,以诸胆、鸡子清及香油和调贴之,收上乃止。
       (《孙天仁集效方》) ③治肛门酒痔:丝瓜烧存性,研末,酒服二钱。
       (《纲目》) ④治白崩:棕榈(烧灰)、丝瓜。
       上各等分,为细末。
       空心酒调下。
       (《奇效良方》) ⑤治风热腮仲:丝瓜烧存性,研末,水调搽之。
       (《纲目》) ⑥治痈疽不敛,疮口太深:丝瓜捣汁频抹之。
       (《仁斋直指方》) ⑦治天疱湿疮:丝瓜汁调辰粉频搽之。
       (《纲目》) ⑧治玉茎疮溃:丝瓜连子捣汁,和五倍子末赖搽之。
       (朱震亨) ⑩治干血气痛,妇人血气不行,上冲心膈,变为干血气者:丝瓜一枚,烧存性,空心温酒服。
       (《寿域神方》) ⑾治经脉不通:干丝瓜一个为末,用白鸽血调成饼,日干,研末。
       每服二钱,空心酒下,先服四物汤三服。
       (《海上名方》) ⑿治酒痢便血腹痛,或如鱼脑五色者:干丝瓜一枚,连皮烧研,空心酒服二钱。
       一方煨食之。
       (《经验良方》) ⒀治乳汁不通:丝瓜连子烧存性,研。
       酒服一、二钱,被覆取汗。
       (《简便单方》) ⒁治风虫牙痛:经霜干丝瓜烧存性,为末擦之。
       (《仁斋直指方》) (15)生丝瓜适量,煮汤服食,可预防麻疹。
        (16)生丝瓜绞汁和蜜少许服;或用丝瓜藤切断,自然滴下之水一小杯,炖热加冰糖服,治百日咳。
        (17)生小丝瓜(连蒂)数条,切断,放砂锅内煮烂,取浓汁服,治哮喘。
        (18)生丝瓜(或叶),捣烂取汁,涂患处,治天泡疮,黄水疮,热疖,荨麻疹。
        (19)经霜丝瓜一条,切碎,泡开水服,治急性喉炎、喉痛声哑。
        (20)丝瓜仁30克,煮鲢鱼食,治乳少。
        (21)丝瓜仁焙干研末,每服10克,治咳痰不易。
        (22)鲜丝瓜叶洗净捣烂,涂擦神经皮炎患处,直至局部发红,甚至见隐血为止,每七天一次,治神经性皮炎。
        (23)老丝瓜(去皮),放瓦上焙干存性研末,用黄酒调服10克,治肺痈,疝气疼痛,产后腹痛。
        (24)丝瓜速溶饮:经霜老丝瓜一条,洗净去子切碎,加水适量煎熬一小时后去渣,液汁继续用小火煎熬至稠粘时停火,加入白糖粉100克拌匀装瓶。
       随时用10克,开水冲化食用。
       可治急、慢性咽炎,喉炎,扁桃腺炎等症。
        (25)丝瓜瘦肉汤:鲜丝瓜250克左右切块,猪瘦肉200克左右切片。
       加水适量共煮汤,煮熟后用食盐调味,佐餐食用。
       有清热利肠,解暑除烦作用。
       适用于夏天暑热烦渴,初期内痔大便出血等症。
        (26)痘疮不快。
       用老丝瓜近蒂三寸,连皮烧存性,研为末,砂糖水送服。
        (27)痈疽不敛,疮口很深。
       有丝瓜捣汁频频涂搽。
        (28)风热肋肿。
       用丝瓜烧存性,研为末,水调涂搽。
        (29)坐板疮。
       用线瓜皮焙干,研为末,烧酒调匀涂搽。
        (30)手足冻疮。
       用老丝瓜烧存性,调腊猪油涂搽。
        (31)痔漏脱肛。
       用丝瓜烧灰、多年石灰、雄黄各五钱,共研为末,以猪胆、鸡蛋清及香油调药敷贴,直至脱肠收上。
        (32)肠风下血。
       用霜后干丝瓜烧存性,研为末,空心服二钱,酒送下。
        (33)血崩。
       用老丝瓜烧灰、棕榈烧灰等分,盐酒或盐汤送服。
        (34)乳汁不通。
       用丝瓜连子烧存性,研为末,酒送服一、二钱,厚盖发汗即通。
        (35)小肠气痛,绕脐冲心。
       用老丝瓜连蒂烧存性,研为末。
       每服三钱,热酒调下。
       病重者服两、三次即消。
        (36)卵肿偏坠。
       用老丝瓜烧存性,研为末,炼蜜调成膏。
       每晚以好酒关服一匙。
        (37)腰痛。
       用丝瓜子炒焦,捣烂,酒送服。
       以渣敷痛处。
        (38)喉闭肿痛。
       用丝瓜研汁灌下。
        (39)化痰止咳。
       用丝瓜烧存性,研为末,加枣内做成丸子,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温酒送下。
        (40)风气了牙痛。
       用生丝瓜一个,擦盐火烧存性,研为末频频擦牙,涎尽即愈。
       如肋肿,可用末调水敷贴。
       此方治蛀牙无效。
        (41)刀疮。
       用古石灰、新石灰、丝瓜根叶、韭菜根各等分,捣至极烂,作成饼,阴干,研末涂搽。
       止血、定痛,生肌,有特效。
        (42)诸疮久溃。
       用丝瓜老根熬水洗搽。
    中医认为,丝瓜性平味甘,有通经络、行血脉、凉血解毒的功效。尤其是老丝瓜筋络贯穿,类似人体的经络,借助老丝瓜之气能导引人体络通畅、气血通顺,这样,经血不畅自然就通顺了。

      现介绍几则丝瓜验方如下:

      1. 美容

      丝瓜汁有“美容水”之誉。将生长的丝瓜藤割断,流出的液汁,用纱布蘸丝瓜水涂搽脸或肌肤,能润肌防皱功效;也可以将丝瓜直接绞汁,调入适量蜂蜜或甘油搽,效果也佳。

      2.子宫出血

      把丝瓜络用火烧后剩下的称为丝瓜霜,研匀后备用。每次取3-6克,用盐汤或黄酒冲服,每日2次,对子宫出血或血崩有效。用丝瓜子或丝瓜叶炒黑研末,以盐水送服,也可治月经过多症。

      3.月经失调

      丝瓜子焙干,用水煎后加红糖适量,温黄酒冲后服用,每日2次。

      4.月经过多

      老丝瓜1个,烧灰存性,研末,每次9克,盐开水冲送。如用黄酒冲服,有催乳作用。

      5.痛经

      取干丝瓜1个,水煎服,每日服2次。

      

  • 石韦-----淋浊尿血,尿路结石:咳嗽: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肾炎及肾盂肾炎

     

    石韦

    石韦 石韦

    英文/拉丁名称:FOLIUM PYRROSIAE

    别名:石皮、石苇、金星草、石兰、石剑、石背柳

    功能与主治:利尿通淋,清热止血。用于热淋,
    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热喘咳。

    剂量/用法用量:6~12g。

    贮藏与效期:置通风干燥处。

    性味与归经:甘、苦,微寒。归
    膀胱经。

    var secCount=10;

    石韦 - 植物形态

    石韦 1.石韦,又名:飞刀剑(《植物名实图考》),肺心草、蜈蚣七、铺地娱蚣七、七星剑、大号七星剑、一枝箭、山柴刀、木上蜈蚣、肺筋草、蛇舌风。
        多年生草本,高13~30厘米。
       根茎细长,横走,密被深褐色披针形的鳞片;根须状,深褐色,密生鳞毛。
       叶疏生;叶柄长6~15厘米,略呈四棱形,基部有关节,被星状毛;叶片披针形、线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20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略下延,全缘,革质,上面绿色,有细点,疏被星状毛或无毛,下面密被淡褐色星芒状毛,主脉明显,侧脉略可见,细脉不明显。
       孢子囊群椭圆形,散生在叶下面的全部或上部,在侧脉之间排成效行,每孢子囊群间隔有星状毛,孢子囊群隐没在星状毛中,淡褐色,无囊群盖;孢子囊有长柄;孢子两面形。
        生于山野的岩石上,或树上。
       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②庐山石韦,又名:肺金草、大连天草、箭戟蕨。
        高25~60厘米。
       根茎肥厚而短,密被细小长披针形的鳞片,边缘具纤毛叶近于簇生;叶柄长10~80厘米,粗壮,幼时被褐色或淡褐色的星状毛;叶片广披针形,长10~30屋米,宽3~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稍宽,呈荫侧不等的耳形、圆形、心形、圆楔形或斜截形,有时上侧有尖耳,全缘,上面绿色,有黑色斑点,初时疏被星状毛,后渐光滑,下面密生淡褐色星芒状毛,星芒状毛的芒为短披针形,排列在同一平面上,中脉及侧脉均明显,细脉不甚明显。
       抱子囊群散生在叶的下面,淡褐色或深褐色,无囊群盖;孢子两面形。
        生于山野岩石上。
       分布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③毡毛石韦与庐山石韦极相似,主要不同点:本种的叶下面被较厚而松的深褐色的星芒状毛,其芒细长针状或线状凿形,且不在同一平面上;叶柄通常较叶片为长。
        生于山野岩石上。
       分布湖北、四川、陕西、云南、西藏等地。
        ④有柄石韦,又名:长柄石韦、石茶。
        高仅6~17厘米。
       根茎细长,密被披针形鳞片,边缘具稍卷曲的纤毛。
       叶柄长3.5~11厘米,被星状毛;叶片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广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2.5~9.5厘米,宽9~28毫米,先端钝,基部下延至叶柄,全缘,上面绿色,有黑色斑点,疏被星状毛,下面密被灰色的星芒状毛,其芒短,叶脉不甚明显;孢子叶较营养叶为长,通常内卷使叶片呈圆筒状。
       孢子囊群融合,满布于叶的下面,深褐色,无囊群盖。
        生于山野岩石上。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
        ⑤北京石韦高10~25厘米。
       根茎细瘦,被黑褐色鳞片。
       叶柄长2.5~9厘米,被星状毛;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宽6~1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上面绿色,有细点,疏被白色星状毛或无毛,下面密被灰色或淡褐色星芒状毛;叶稍内卷,但不呈筒状。
       孢子囊群多散生于叶下面的较上部分,深褐色,无囊群盖。
        生于山野岩石上。
       分布河北、山东、湖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⑥西南石韦与北京石韦极为相似,主要不同点:本种叶的下面被较厚而松的深褐色星芒状毛,其芒较长呈针状,略有光泽。
        生于山野岩石上。
       分布云南、四川、湖北等地。
        以上几种植物的根茎(石韦根)、叶上的毛茸(石韦毛)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石韦 1.《别录》:石韦,生华阴山谷石上。二月采叶,阴干。

    2.《本草图经》:石韦,今晋、绛、滁、海、福州江宁府皆有之。丛生石上,叶如柳,背有毛,而斑点如皮,故以名。二月、七月采叶,阴干用。石韦一名石皮。而福州自有一种石皮,三月有花,其月采叶煎浴汤,主风。

    3.《纲目》:石韦,柔皮曰韦,zhe亦皮也。多生阴崖险罅处。其叶长者近尺,阔寸余,柔韧如皮,背有黄毛,亦有金星者名金星草,叶凌冬不雕。又有一种如杏叶者,亦生石上,其性相同。

    石韦 - 功用主治

    石韦 利水通淋,清肺泄热。治淋痛,尿血,尿路结石,肾炎,崩漏痢疾,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金疮,痈疽。

    ①《本经》:"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

    ②《别录》:"止烦下气,通膀胱满,补五劳,安五藏,去恶风,益精气。"

    ③《日华子本草》:"治淋沥遗溺。"

    ④《本草图经》:"炒末,冷酒调服,疗发背。"

    ⑤《滇南本草》:"止玉茎痛。"

    ⑥《纲目》:"主崩漏,金疮,清肺气。"

    ⑦《植物名实图考》:"治痰火,同瘦肉蒸服。"

    ⑧《闽东本草》:"治痢疾。"

    石韦 - 各家论述

    1.《本草崇原》:石韦,主治劳热邪气者,劳热在骨,邪气在皮,肺肾之所主也。五癃者,五液癃闭,小便不利也。石韦助肺肾之精气,上下相交,水精上濡,则上窍外窍皆通,肺气下化,则水道行而小便利矣。

    石韦 2.《本经逢原》:石韦,其性寒利,故《本经》治劳热邪气,指劳力伤津,癃闭不通之热邪而言,非虚劳之谓。治妊娠转胞,同车前煎服。

    3.《长沙药解》:石韦,清金泄热,利水开癃,《金匮》鳖甲煎丸用之治疟日久结为症瘕,以其泄水而消瘀也。

    4.《本经》:主劳热邪气,五癃闭不通,利小便水道。

    5.《别录》:止烦下气,通膀胱满,补五劳,安五藏,去恶风,益精气。

    6.《日华子本草》:治淋沥遗溺。

    7.《本草图经》:炒末,冷酒调服,疗发背。

    8.《滇南本草》:止玉茎痛。

    9.《纲目》:主崩漏,金疮,清肺气。

    10.《植物名实图考》:治痰火,同瘦肉蒸服。

    11.《闽东本草》:治痢疾

    石韦 - 选方

    石韦 ①治血淋:石韦、当归蒲黄芍药各等分。上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方》石韦散)

    ②治淋浊尿血:石韦、猪鬃草连钱草各五钱,煨水服。(《贵州草药》)

    ③治石淋:石韦(去毛)、滑石各三分。上二味,捣筛为散,用米汁若蜜服一刀圭,日二服。(《古今录验》石韦散)

    ④治尿路结石:石韦、车前草各一两,生栀子五钱,甘草三钱。水煎二次,早、晚各服一次。(《南昌医药》(1):14,1972)

    ⑤治心经蕴热,传于小肠,始觉小便微涩赤黄,渐渐不通,小腹膨脝:石韦(去毛,锉)、车前子(车前叶亦可)等分。上浓煮汁饮之。(《全生指迷方》石韦汤)

    ⑥治痢疾:石韦全草一荫,水煎,调冰糖五钱,饭前服。(《闽东本草》)

    ⑦治崩中漏下:石韦为末,每服三钱,温酒服。(《纲目》)

    石韦 ⑧治咳嗽:石韦(去毛)、槟榔(锉)等分。上二味,罗为细散,生姜汤调下二钱匕,(《圣济总录》石韦散)

    ⑨治慢性气管炎:石韦、蒲公英佛耳草一枝黄花各-两。水煎浓缩,分二次服。(中医研究院《攻克慢性气管炎资料选编》)

    ⑩小便淋痛。用石韦、滑石,等分为末,每取一小撮,水送服。

    ⑾便前有血。用石韦研为末,以茄子枝煎汤送服二钱。

    ⑿气热咳嗽。用石韦、槟榔,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姜汤送下。

    ⒀崩中漏下。用石韦研为末,每服三钱,温酒送下。

    【临床应用】①治疗支气管哮喘 4~9岁每日用石韦全草5钱,10~15岁1两,16岁以上1.5两。
       每两加水1000毫升,煎成300毫升,趁热加入冰糖1两,分3次服,3天为一疗程。
       观察11例,服药后喘息消失者7例,减轻者2例,无改变者2例。
       多数在服药的当天哮喘症状即开始平息,其他症状于次日或第3天消失,但停药后往往仍有复发,复发时间最短者为2周。
       复发时再用同法治疗,仍然有效。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曾采用庐山石韦单味煎剂、冲剂、提纯石韦410糖浆及复方庐山石韦冲剂进行临床观察,均取得不同程度疗效,其中以石韦410糖浆的效果较为满意。
       ㈠煎剂:鲜庐山石韦全草每天1.6两(第一疗程用全草,第二疗程去毛、叶柄及主脉),头煎加水300毫升,沸后再煎20分钟;二煎加水150毫升,沸后煎20分钟。
       混合2次煎液,以8层纱布过滤,分2次服。
       疗效:第1疗程服药人数计21例,有效率为47.6%,其中显效1例。
       服药2个疗程的16例,有效率为87.5%,其中显效1例。
       副作用主要有心馆,胸骨后不适,饥饿感,尿量增多及头晕,停药后症状即消失。
       ㈡冲剂:日服3次,每次1包,相当于生药1两。
       治疗117例,服药一个疗程的有效率为47%,其中显效12例,好转43例,无效62例;两个疗程的有效率为57.6%,其中近期控制者3例,显效22例,好转39例,无效47例。
       继续服用到3、4个疗程时,有效率可增至87.5%与82%,显效率增为46.2~51%。
       说明延长疗程,可提高疗效。
       ㈢提纯石韦410糖浆:每天2次,每次15毫升(相当生药1.5两),10天为一疗程,共服二个疗程。
       治疗40例,第一疗程有效者31例(78.2%),其中显效16例(40%);继续服用第二疗程的36人,有效率为88.9%,显效率为55.6%。
       个别患者每天服3次,疗效更为显著。
       ㈣复方石韦冲剂:用庐山石韦15两,江剪刀草1两,煎成浓汁,焙干,制成粉末,加适量糖粉,每天分3次,开水冲服。
       10天为一疗程。
       共治疗278例,有效者200例(72%);其中近期控制13例,显效51例(23%)。
       大多数患者在服药2~3天后见效。
       在使用石韦各种剂型,特别是提纯石韦410糖浆过程中看出,石韦具有良好的消痰作用,一般治疗1~2天后,痰量减少,粘稠度减低,咯痰转爽。
       这对改善通气功能,防止继发感染,从而减少对组织细胞的损害,促进病变的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复方石韦(与江剪刀草合用)镇咳作用较单味石韦为佳,平喘作用两者均较差,消炎效果也不佳。
        用有柄石韦全草,压榨去毛及孢子,水煎制成糖浆。
       第1~4日,按每天含生药1两分3次服。
       第5~10日,每天剂量加倍。
       第11~15日照第1~4日剂量服。
       治疗50岁以上的重症患者12例,其中喘息型8例,有效5例,基本治愈2例,显效1例,进步2例;单纯型4例,仅有1例显效。
       说明石韦糖浆对喘息型患者疗效较好。
        ③治疗急、慢性肾炎及肾盂肾炎㈠煎剂:取有柄石韦叶20片左右(相当于2~3克),加水500~1000毫升,每日1剂,煎分2次服。
       亦可用开水浸泡,当茶饮。
       ㈡片剂:每片含生药0.5克,每次2~3片,日服3次。
       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39例,36例有效;肾盂肾炎20例,17例有效。
       据观察,服药2~3天后,尿量即增多,浮肿逐渐消退。
       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一般以3个月左右为一疗程,急性肾小球肾炎疗程为10天左右。

  •  

  •  

  • 青葙----风热泪眼:夜盲,目翳,鼻衄出血不止,头风痛:高血压病

     

    青葙

    青葙 别名草蒿、萋蒿、昆仑草野鸡冠、鸡冠苋,子名草决明。生于坡地、路边、较干燥的向阳处。

    var secCount=7;

    形态特征

    青葙 一年生草本,高60一100厘米,全株无毛。叶互生,披针形或以补益肝肾。圆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1—3厘米,顶端长尖,全缘,基部渐狭成柄。穗状花序顶生;花初开时淡红色,后变白色,每花有膜质苞片3;花被片5,披针形,于膜质,透明,白色或粉红色,有光泽;子房长圆形,花柱红色,柱头2裂。胞果球形;种子扁圆形,黑色,有光泽。花期6-9月,果期8-10月。

    青葙子为苋科植物青葙成熟种子,7至9月种子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或摘取果穗晒干,搓出种子滤过或或簸净果壳等杂质即可。

    青葙子种子呈扁圆形,少数呈圆
    肾形,直径1~1.8mm。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中间微隆起,侧边微凹处有种脐。表面于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网状纹理,种子易粘手,种皮薄而脆。气无,味淡。以粒饱满、色黑、光亮者为佳。

     

    【青葙子的功效介绍】:
    青葙子(《本经》))
    【异名】草决明(《
    本经》),牛尾花子(《中药材手册》),狗尾巴子(《四川中药志》)。

    【采集】8~10月间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或花穗,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青葙 【性味】苦,凉。
    ①《
    药性论》:味苦,平,无毒。
    ②《
    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
    ③《
    品汇精要》:味苦,性微寒,无毒。

    【归经】①《滇南本草》:入肝经。
    ②《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二经。

    【功用主治-青葙子的功效】祛风热,清肝火。
    目赤肿痛,障翳,高血压鼻衄,皮肤风热瘙痒疥癞
    ①《本经》:疗唇口青。
    ②《
    药性论》: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
    主恶疮疥瘙,治下部虫露疮。
    ③《
    日华子本草》:治五脏邪气,益脑髓,明耳目,镇肝,坚筋骨,去风寒湿痹。
    ④《滇南本草》:明目。
    治泪涩难开,白翳遮睛。
    ⑤《
    本草原始》:除心经火邪。
    ⑥《
    会约医镜》:去风热。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宜忌】《本草备要》:瞳子散大者忌服。

    【选方】①治风热泪眼:青葙子五钱,鸡肝炖服。
    (《
    泉州本草》)②治夜盲,目翳:青葙子五钱,乌枣一两。
    开水冲炖,饭前服。
    (《闽东本草》)③治鼻衄出血不止:青葙子汁灌鼻中。
    (《
    广利方》)④治头风痛:青葙子五钱至一两。
    煎水服。
    (《
    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高血压病取青葙子1两,水煎2次,滤液混合,每日3次分服,临床试治5例,血压均在160~230/100~135毫米汞柱之间,经用药1周后,血压降至125~145/78~90毫米汞柱。

    【名家论述】《纲目》:青葙子治,与决明子、苋实同功,《本经》虽不言治眼,而云一名草决明,主唇口青,则其明目之功可知矣。
    目者肝之窍,唇口青者,足厥阴经之证;古方除热亦多用之,青葙子之为厥
    阴药,又可知矣,况用之治目,往往有验,尤可徵。

    2、临床应用:

    1.青葙汤(《中药临床应用》)治慢性葡萄膜炎:青葙子15g,元明粉(冲)4.5g,酸枣仁12g,密蒙花、决明子各9g,茯苓12g,白扁豆15g。水煎服。方中青葙子明目退翳,为君药。

      青葙 2.青葙子丸(《证治准绳*类方》)治肝心毒热,丁翳入黑睛,兼治内外一切眼病:青葙子、蓝实、枳实(炒)、炒大黄、菊花、炙甘草各60g,草决明、黄连、茺蔚子、细辛、麻黄、车前子各45g,鲤鱼胆鸡胆(阴干)各1枚。羚羊角90g。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食后茶水送下,每日3次。方中青葙子清肝热,明目退翳,为君药。

    3.八子丸(《医部全录*目门》)治风毒气眼,翳膜遮睛,不计久新,及内外障眼:青葙子、车前子、五味子、枸杞子地肤子、茺蔚子、决明子、葶苈子(炒)、麦冬(去心)、细辛(去苗)、官桂(去粗皮)、生地黄,赤茯苓、泽泻(去土)、防风(去叉)、黄芩(去黑心)各30g,上为细末,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加至30丸。茶清送下,温米饮亦得,日3次。方中青葙子明目退翳,为君药。 

    青葙 - 应用价值

    1.食用

    青葙子鱼片汤
    [用料]青葙子3克,鱼肉40克,豆腐、海带、味精各适量,另配自选
    蔬菜适量。

    [制作]青葙子放沙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煎两次;弃青葙子不用,将药汁重新置锅内,放入海带再煮,待药汁不断翻滚,弃海带,留汁备用。鱼肉切片,豆腐切成细块,蔬菜切好备用。取鱼片放在碗内,用少量汤汁拌和一下,然后入锅,豆腐亦一并加入,待煮到豆腐上浮,加入蔬菜,并加调料,略煮片刻,即成。

    [食法]每日1次,佐餐食用。

    [效用]祛风热,清肝火,清心益智。适宜于内有郁热,头晕且痛,面色潮红,眩晕耳呜,目赤肿痛,疲乏健忘者食用。

    [解说]青葙子,《日华子本草》说它治五脏邪气,益脑髓,明耳目,镇肝,坚筋骨,去风寒湿痹。《本草原始》说它除心经火热。最近人们发现,它有着很好的降血脂、降血压等作用。台湾学者还认为它能强化肝脏功能,兼治视力、听力不佳。本药膳以青葙子为主,配用鱼肉、豆腐、海带等富含蛋白质、脂肪及钙质等成分的营养物,有一定的清心肝火旺,宁神益智的作用,适宜于劳心过度,内有火热者服食。

    青葙 [注意]大便溏泻者不宜食用。

    2.药用
    青箱的种子叫做
    青箱子,煎服有清肝明目及强壮的功用。茎叶治邪气、及皮肤搔痒症。茎叶治邪气、及皮肤搔痒症。
    性味:种子:苦、凉。
    效用:种子:清肝,明目,退翳。
    治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袪风湿,障翳,庎癣;花序:清肝凉血,明目退翳。治吐血,头风,目赤,血淋,
    月经不调,带下;茎叶及根:燥湿清热,止血,杀虫。治风热身痒疮疥,痔疮,外伤出血,目赤肿痛,角膜炎,角膜云翳,眩晕,皮肤风热搔痒。

    3、制作指导
    1.目赤肿痛,翳膜障眼,症属风热者,与可菊花、蔓荆子、木贼等配伍,以疏风清热明目。
    2.属肝火上炎者,可与
    决明子栀子夏枯草等同用,以清肝泻火退翳。
    3.若伤寒热毒攻眼,赤痛兼白翳者,宜与
    黄连黄岑大黄等相合。
    4.凡治目生翳膜者,均可与
    谷精草密蒙花等并用,以增强明目退翳之功。
    5.若肝虚眼目昏涩,泪出翳生者,则应与
    干地黄菟丝子五味子等配用,以补益肝肾。

  •  

  •  

  • 荠菜---痢疾:阳症水肿,崩漏及月经过多:乳糜血尿,眼生翳膜:暴赤眼、内伤吐血:

     

  • 【荠菜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荠菜(《千金·食治》)
    【类 别】全草类
    【异名】荠(《别录》),护生草(《纲目》),芊菜、鸡心菜(《医林纂要》),净肠草(《植物名实图考》),菱角菜(《广州值物志》),地米菜、鸡脚菜(《贵州民间方药集》),假水菜(《陆川本草》),地地菜、烟盒草(《四川中药志》),上已菜、荠只菜、蒲蝇花(《闽东本草》),香善菜,清明草,饭锹头草、香芹娘、香料娘、香田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枕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植豉菜(《广西中草药》)。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荠菜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荠菜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主根瘦长,白色,直下,分枝。
       茎直立,分枝。
       根生叶丛生,羽状深裂,稀全缘,上部裂片三角形;茎生叶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顶部几成线形,基部成耳状抱茎,边缘有缺刻或锯齿,或近于全缘,叶两面生有单一或分枝的细柔毛,边缘疏生白色长睫毛。
       花多数,顶生成腋生成总状花序;萼4片,绿色,开展,卵形,基部平截,具白色边缘;花瓣倒卵形,有爪,4片,白色,十字形开放,径约2.5毫米;雄蕊6,4强,基部有绿色腺体;雌蕊1,子房三角状卵形,花柱极短。
       短角果呈倒三角形,无毛,扁平,先端微凹,长6~8毫米,宽5~6毫米,具残存的花柱。
       种子约20~25粒,成2行排列,细小,倒卵形,长约0。
       8毫米。
       花期3~5月。
        生长于田野、路边及庭园。
       全国均有分布;江苏、安徽及上海郊区有栽培。
        本植物的花序(荠菜花)、种子(荠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3~5月采收,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的全草,根作须状分枝,弯曲或部分折断,淡褐色或乳白色;根出叶羽状分裂,卷缩,质脆易碎,灰绿色或枯黄色;茎纤细,分枝,黄绿色,弯曲或部分折断,近顶端疏生三角形的果实,有细柄,淡黄绿色。
       气微,味淡。
       以干燥、茎近绿色、无杂草者为佳。
        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化学成分】荠菜含草酸、酒石酸、苹果酸、丙酮酸、对氨基苯磺酸及延胡索酸等有机酸;精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半胱氨酸等氨基酸;蔗糖、山梨糖、乳糖、氨基葡萄糖、山梨糖醇、甘露糖醇、侧金盏花醇等糖分。
       无机物中钾占34.39%,钙15.09%,钠13.44%,铁10.24%,氯3.70%,磷3.63%,锰0.2405%。
       又含胆碱、乙酰胆碱、酪胺、马钱子碱,皂甙,黄酮类:芸香甙、橙皮甙、木犀草素7-芸香糖甙、二氢非瑟索、槲皮素-3-甲醚、棉花皮素六甲醚、香叶木甙、刺槐乙素,还含黑芥子甙、n-廿九烷和谷甾醇。
        食部每市斤含蛋白质21.2克,脂肪1。
       6克,糖24克,粗纤维5.6克,灰分7.2克,钙1680毫克,磷292毫克,铁25.2毫克,胡萝卜素12.8毫克,硫胺素0.56毫克,核黄素0.76毫克,尼克酸2.3毫克,维生素C_220毫克。
       
    【药理作用】①对子宫的作用荠菜有类似麦角的作用。
       其浸膏试用于动物离体子宫或肠管,均呈显著收缩,全草的醇提取物有催产素样的子宫收缩作用。
       全草的有效成分,能使小鼠、大鼠离体子宫收缩。
       煎剂与流浸膏均能兴奋动物子宫,对大鼠离体子宫(未孕),兔在体子宫(已孕及未孕),猫在体子宫(未孕)都能加强其收缩。
       用相当生药0.08~0.8克/公斤静脉注射于子宫造瘘兔,可见子宫收缩加强,肌紧张度及频率略增;煎剂灌胃(相当生药5.263克/公斤)亦如此。
       兴奋子宫的有效成分,溶于水及含水醇,不溶或极难溶于纯醇、石油醚、无水乙醚或无水氯仿。
       荠菜提取物对未交配过的豚鼠子宫也有较强作用(鲜汁和干药差不多)。
        ②止血作用荠菜中含荠菜酸有止血作用。
       荠菜提取物(含草酸)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每次2~3毫升,隔2~4小时1次,每天最多用15毫升)于各种出血病人,有明显止血作用。
       对血友病患者,可增加血块抵抗力,用荠菜煎剂给小鼠灌胃,小量(相当生药0.02克/10克体重)能使半数以上小鼠出血时间缩短,较大量(相当生药0.06克/10克体重),使多数小鼠出血时间反延长;用流浸膏挥发液给小鼠腹腔注射,均有缩短出血时间的作用(用量大较显著)。
       兔静脉注射流浸膏挥发液可缩短凝血时间。
       但也有相反的报道。
       生长在炎热气候及撒马尔汗干燥土壤条件下的荠菜,制成10%浸液,大鼠皮下注射,使血凝时间显著延长,反而引起出血。
       10%荠菜提取物0.1毫升,对兔的凝血无影响。
        ③对心、血管的作用荠菜的醇提取物给犬、猫、兔、大鼠静脉注射,可产生一过性血压下降,此作用不被80微克/公斤阿托品所拮抗。
       全草的有效成分也能使鼠、猫、兔、犬有一过性血压下降,亦不能被阿托品拮抗,但能被PronethanoJ所抑制;心电图无变化,对在位犬心及离体豚鼠心脏的冠状血管有扩张作用。
       它还能抑制由哇巴因引起的离体猫心的纤颤。
       兔静脉注射荠菜提取物可降压,但不能翻转肾上腺素的作用。
       荠菜煎剂或流浸膏挥发液,对麻醉犬有短暂降压作用,若先用阿托品可对抗血压的下降。
       静脉注射干燥荠菜浸液,可使犬血压迅速下降到原水平40~50%。
       也能使小鸡的血压下降。
       蛙下肢血管灌流荠菜醇提取物(20%-0.5毫升)无作用;干燥荠菜浸剂,高浓度(10%)使血管收缩,低浓度(2%以下)使血管扩张。
       醇提取物对犬的下肢血管为扩张作用。
       早先认为其降压作用与所含胆碱及乙酰胆碱有关,但在荠菜醇提取物中未见此二物,而发现一个不同于乙酰胆碱的季铵化合物。
        ④其他作用荠菜提取物能延长圜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
       麻醉犬静脉注射荠菜煎剂或流浸膏挥发液,均能兴奋呼吸;先用阿托品也不能影响此作用。
       亦有报道,干燥荠菜浸液却可使狗呼吸运动减至原水平20~50%,有时更甚。
       荠菜全草的有效成分能使气管与小肠平滑肌收缩。
       先用阿托品使豚鼠小肠发生轻度抑制,再用荠菜醇提取物可使肠管收缩,然后恢复原状。
        此外,荠菜醇提取物腹腔注射,能抑制大鼠下肢的右旋糖酐性、角义菜胶性浮肿及5-羟色胺引起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对Shay溃疡有90%抑制率,并能加速应激性溃疡的愈合。
       对小鼠有利尿作用。
       对人工发烧的兔,荠菜略有退热作用。
       
    【性味】甘,平。
        ①《别录》:味甘,温,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甘涩,温,无毒。
        ⑧《日用本草》:味辛甘,凉平。
       
    【归经】①《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少阴、太阴,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荠菜的功效】和脾,利水,止血,明目。
       治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疼痛。
        ①《别录》:主利肝气,和中。
        ②《药性论》:烧灰(服),能治赤白痢。
        ③《千金·食治》:杀诸毒。
       根,主目涩痛。
        ④崔禹锡《食经》:补心脾。
        ⑤《日用本草》:凉肝明目。
        ⑥《纲目》:明目,益胃。
        ⑦《现代实用中药》:止血。
       治肺出血,子宫出血,流产出血,月经过多,头痛、目痛或视网膜出血。
        ⑧《陆川本草》:消肿解毒,治疮疖,赤眼。
        ⑨《南宁市药物志》:治乳糜屎。
        ⑩《广西中药志》:健胃消食,化积滞。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捣敷或捣汁点眼。
       
    【选方】①治痢疾:㈠荠菜叶烧存性蜜汤调(服)。
       (《日用本草》)㈡荠莱二两。
       水煎服。
       (《广西中草药》) ②治阳症水肿:荠菜根一两,车前草一两。
       水煎服。
       (《广西中草药》) ③治肿满、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涩浊:甜葶苈(纸隔炒)、荠菜根等分。
       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陈皮汤嚼下。
       (《三因方》葶苈大丸) ④治内伤吐血:荠菜一两,蜜枣一两。
       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⑤治崩漏及月经过多:荠菜一两,龙芽草一两。
       水煎服。
       (《广西中草药》) ⑥治暴赤眼、疼痛碜涩:荠菜根,捣绞取汁,以点目中。
       (《圣惠方》) ⑦治眼生翳膜:荠菜不拘多少,洗净,焙干,碾为末,细研,每夜卧时,先净洗眼了,挑半米许,安两大眦头,涩痛莫疑。
       (《圣济总录》) ⑧治小儿麻疹火盛:鲜荠菜一至二两(干的八钱至一两二钱),白茅根四至五两。
       水煎,可代茶长服。
       (《福建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①预防麻疹荠菜全草2斤,加水2斤,浓煎成1斤。
       每周1次,每次服100毫升。
       预防服药150人,发病7人;对照组130人,发病56人。
        ②治疗乳糜尿取荠菜(连根)4两至1斤洗净煮汤(不加油盐),顿服或3次分服,连服1~3月。
       观察9例,服药后乳糜尿最快的3~4天即有改变,最迟的45天才由浓而淡,由淡而清,终获治愈。
       经9~30个月的观察,未见再发。
       另有一例乳糜血尿,服药4日后,腹痛即觉减轻,尿液恢复正常(包括肉眼及显微镜检查),连续治疗2个月,本年中未见复发。
        ③治疗产后流血用鲜荠菜1两,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治疗3例,均有效。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 马鞭草----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喉痹深肿连颊,卒大腹水病:腹中恶血,杀虫:喉痹深肿连颊,

     

    【马鞭草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 马鞭草(《别录》)
    【类 别】: 全草类
    【异名】凤颈草(《纲目》),紫顶龙芽(《纲目拾遗》),铁马鞭(《草木便方》),狗牙草(《中国药植志》),鹤膝风、苦练草(《广西中兽医药植》),顺捋草、靖蜒草(《南宁市药物志》),退血草、铁马莲(《湖南药物志》),田鸟草、铁扫手(《闽东本草》).疟马鞭(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土荆芥、野荆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红藤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马鞭草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以上。
       茎直立,基部木质化,上部有分枝,四棱形,棱及节上疏生硬毛a叶对生;茎生叶近无柄;叶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3~5厘米,宽2~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羽状深裂,裂片上疏生粗锯齿,两面均有硬毛。
       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6~30厘米;花小,紫蓝色;花萼管状,长约2毫米,先端5浅裂,外面及顶端具硬毛;花冠唇形,下唇较上唇为大,上唇2裂,下唇3裂,喉部有白色长毛;雄蕊4,着生花冠筒内,不外露;雌蕊1,子房上位,4室,花柱顶生,柱头2裂。
       蒴果长方形,成热时分裂为4个小坚果。
       花期6~8月。
       果期7~10月。
        生于河岸草地、荒地、路边、田边及草坡等处。
       分布全国各地。
       
    【采集】7~10月开花时采收,晒干。
        
       气微,味微苦。
       以干燥、色青绿、带花穗、无根及杂质者为佳。
        主产湖北、扛苏、广西、贵州。
       此外,安徽、浙江、湖南、江西、福建、河北、四川等地亦产。
       
    【化学成份】: 全草含马鞭草甙(verbenalin)ey 5-羟基马鞭草甙;另含苦杏仁酶、鞣质;叶又含腺甙(adenoside)、β-胡萝卜素。
       
    【炮制】拣净杂质,洗净,润软切段,晒干。
       
    【性味】苦,凉. ①《药性论》:味苦,有毒。
        ②《蜀本草》:味苦,微寒,无毒。
        ⑧《日华子本草,:味辛,凉,无毒。
        ④《本草图经》:味甘苦,微寒,有小毒。
       
    【归经】入肝、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二经。
        ②《得配本草》:入手阳明、足厥阴经血分。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用主治-马鞭草的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
       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癥瘕,痈肿疮毒,牙疳。
        ①《别录》:主下部匿疮。
        ②《本草拾遗》:主癥癖血瘕,久疟,破血。
       作煎如糖,酒服。
        ③《日华子本草》: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
        ④《本草衍义补遗》:治金疮,行血,活血。
        ⑤《纲目》:捣涂痈肿及蠼螋尿疮,男子阴肿。
        ⑥《生草药性备要》:活血通经。
       能去脓毒,洗痔疮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⑦《分类草药性》:去小便血淋肿痛。
        ⑧《天宝本草》:利小便,平肝泻火。
       治赤疮,火眼。
        ⑨《现代实用中药》: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疟疾,水肿,膨胀等。
       并有泻下作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捣汁1~2两);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贮藏】 置干燥处。
       
    【宜忌】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疏》:病人虽有湿热血热证,脾阴虚而胃气弱者勿服。
        ②《本草从新》:疮证久而虚者,斟酌用之。
       
    【选方】①治伤风感冒、流感:鲜马鞭草一两五钱,羌活五钱,青蒿一两。
       上药煎汤二小碗,一日二次分服,连服二至三天。
       咽痛加鲜桔梗五钱。
       (《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②治卒大腹水病:鼠尾草、马鞭草各十斤。
       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更煎,以粉和为丸服,如大豆大二丸加至四:五丸。
       禁肥肉,生冷勿食。
       (《补缺肘后方》) ③治鼓胀烦渴,身干黑瘦:马鞭草细锉,曝干,勿见火。
       以酒或水同煮,至味出,去滓,温服。
       (《卫生易简方》) ④治痢疾:马鞭草二两,土牛膝五钱。
       将两药洗净,水煎服。
       每天一剂,一般服二至五剂。
       (《全展选编·传染病》) ⑤破腹中恶血,杀虫:马鞭草,生捣,水煮去滓,煎如饴,空心酒服一匕。
       (《药性论》) ⑥治妇人月水滞涩不通,结成癥块,腹肋胀大欲死:马鞭草根苗五斤,细锉,以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别于净器中熬成煎。
       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半匙。
       (《圣惠方》) ⑦治妇人疝痛:马鞭草一两,酒煎滚服,以汤浴身,取汗甚妙。
       (《纂要奇方》) ⑧治酒积下血:马鞭草灰四钱,白芷灰一钱。
       蒸饼丸梧子大。
       每米饮下五十丸。
       (《摘元方》) ⑨治疟,无问新久者: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
       (《千金方》) ⑩治乳痈肿痛: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姜一块。
       擂汁服,渣敷之。
       (《卫生易简方》) ⑾治疳疮:马鞭草煎水洗之。
       (《生草药性备要》) ⑿治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脓肿:马鞭草一两,切碎晒干备用,水煎服,每天一剂。
       (《全展选编·五官科》) ⒀治喉痹深肿连颊,吐气数者(马喉痹):马鞭草根一握,截去两头,捣取汁服。
       (《干金方》) ⒁治咽喉肿痛:鲜马鞭草茎叶捣汁,加人乳适量,调匀含咽。
       (江西《中草药学》) ⒂治黄疸:马鞭草鲜根(或全草)二两,水煎调糖服。
       肝肿痛者加山楂根或山楂三钱。
       (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①治疗疟疾据数百例的观察,对控制临床症状,有效率在90%左右。
       其中以针剂的疗效较佳,丸剂的疗效略低。
       对久疟或慢性疟疾,经其它抗疟药物治疗无效者,亦往往能收到效果。
       马鞭草对杀灭疟原虫有一定作用:36例患者症状消失后48小时,血检疟原虫均阴转;另据31例观察,除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感染1例、恶性疟生殖原虫3例未消失外,其余基本上控制了症状的发作和原虫的繁殖。
       经验证明,控制现症疟疾,复发病人的效果似优于新发病人;治疗前发作次数多者疗效优于初次发作的患者;对间日疟比恶性疟疗效好。
       有人认为马鞭草除对恶性疟生殖原虫无效外,对其它各型疟原虫均有杀灭作用。
       有的认为,马鞭草的抗疟作用,只对红血球内型疟原虫有效,相当于氯喹的作用,也有用于抗复发治疗而取得了较好效果者。
       制剂、剂量及用法:㈠煎剂:新鲜马鞭草2~5两(干品减半),加水浓煎成300毫升左右,于发作前4小时、2小时各服1次;或于发作前后1~2小时各服1次;或每日3次,连服2~4天,每次按年龄大小用干品全草1~5钱。
       抗复发用马鞭草1~1.6两,马蹄金1~1.3钱,休止期煎服,每日2次,连服3天。
       ㈡丸剂:马鞭草研末,水泛为丸,成人每次3钱,日服1次,连服3日。
       儿童剂量酌减。
       ㈢注射剂:规格不一。
       用3毫升相当于干生药24克的注射液,成人每次3毫升,儿童2毫升,于发作前2小时肌肉注射。
       或用每2毫升含干草2克的注射液,每次按年龄大小用2~4毫升,于发作前4小时肌肉注射。
       此外,有用鲜马鞭草嫩叶,洗净捣烂,捏成小团,于发作前2小时塞入鼻孔,有时亦可控制发作。
       实践证明,鲜草比干草效果好。
       用药时间宜在发作前2~4小时,过迟则不能奏效;煎剂药液要浓,并需足量,否则无效。
       副作用较少,部分患者服药后有水泻、腹痛等反应。
        ②治疗白喉取干马鞭草(全草)1两,浓煎成300毫升左右。
       剂量:成人每次150毫升,日服2次,连服3~5日。
       儿童8~14岁每次100毫升,每日2次,连服3~5日;8岁以下每次50毫升,每日3~4次,连服3~5日。
       治疗咽白喉60例,全部治愈,服药后平均退热时间15.3小时,假膜消失时间2.2天,咽拭培养转阴时间2.4天,平均住院时间4.6天。
       临床曾试用片剂、注射剂,但效果不及煎剂显著。
       鲜草较干品效果更好,奏效迅速。
       服药后无明显中毒反应,少数病人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停药后即消失。
        ③防治传染性肝炎㈠预防:用马鞭草6钱,甘草1钱,加水150毫升,煎2小时,制成药液40毫升,为成人1次剂量,饭前服,每天3次,连服4天。
       在流行期间对74例有可能感染者进行服药观察,4个月内未见1人发病,而对照组35人中有3人发病。
       ㈡治疗:1)取马鞭草1斤制成煎液800毫升,成人40~50毫升,小儿20~30毫升,均日服3次;或用100%注射液每次肌肉注射2~5毫升,每日2次。
       共治疗80例,77例痊愈,2例显效,无效1例。
       黄疸消失时间平均15天;各种消化系统症状3~12天消失;肝肿大72例于14~35天消失,8例未消失;肝功能及转氨酶检查,79例在10~30天内恢复正常。
       住院日期平均23.6天。
       临床上发现用药后有些患者有夜汗现象,此类患者黄疸消退比较迅速。
       此外,患者可有轻度腹痛或腹泻,但可自行消失。
       在应用中口服效果较针剂为快。
       2)用马鞭草、溪黄草、人字草(均为干品)各5钱,水煎,每日2次分服。
       大部分辅以维生素乙1、丙,小部分加用葡萄糖或其它中药,极少数曾加用强的松。
       观察200例,治愈190例,治愈率95%,平均治愈天数31.5天。
       服药后黄疸指数平均14.4天恢复正常(最短6天,最长49天),谷丙转氨酶平均18.4天恢复正常(最短6天,最长59天),其它如麝浊、麝絮、脑絮等恢复正常时间均为26天上下。
       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在黄疸消退,谷丙转氨酶等恢复正常前消失。
       肝肿大大部分在谷丙转氨酶恢复过程中恢复,触痛消失。
        ④治疗流行性感冒用马鞭草1两,青蒿、羌活各5钱,煎服。
       每天1剂,分2次服;或研末加面粉做成茶剂冲服。
       用药后随访51例,46例痊愈,3例有效,2例无效。
        ⑤治疗丝虫病以马鞭草为主,配合苏叶、青蒿,治疗血检阳性但无明显体征的丝虫病人81例,经过一个疗程后复查,微丝蚴阴转率达90%,45天后复查阴转率为81.4%。
       另观察118例,经治疗后3天和1个月的复查,微丝蚴的阴转率仅为11%和22.1%。
       用法:马鞭草0.6~1两,苏叶5钱,青蒿4~5钱,加水煮沸浓缩至50~80毫升。
       每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服下。
       1~10岁和11~15岁的儿童,剂量约为成人总量的1/3和2/3,连服10天为一疗程。
       服药后无严重副反应,仅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头昏,头痛,呕吐和腹痛等,可自行恢复。
        ⑥关于治疗血吸虫病问题曾报告用马鞭草研粉或制成丸剂内服,每日3次,每次1钱,8~10天为一疗程,治疗早、中期血吸虫病有一定疗效,部分病例大便复查阴转。
       但另据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结果,认为马鞭草既不能杀灭或影响血吸虫虫体,又无保护机体肝

    马鞭草 - 临床新用途

    1.治疗疟疾 有人用单味马鞭草治疗本病36例。方法:取新鲜马鞭草60~150g(干品减半),加水浓煎成300ml左右,于发作前4小时、2小时各服1次;连服2~4日,并每次用干品全草15g(小儿酌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6日。结果:33例患者症状消失后48小时,血检疟原虫均阴转,有效率达92%。
    2.治疗
    白喉 方法:取干马鞭草(全草)30g,浓煎成300ml左右。成人每次150ml,每日服2次;儿童8—14岁,每次lOOml,每日2次,8岁以下每次50ml,每日3~4次,均连服3~5日。治疗白喉50例,全部治愈,服药后平均退热时间15.3小时,假膜消失时间2.2日,拭培养转阴时间2.4日,平均住院时间4.6日。 马鞭草
    3.治疗传染性肝炎 方法:取马鞭草500g制成煎液800ml,成人40—50ml,小儿20—30ml,均每日服3次,共治疗80例。结果:77例痊愈,2例显效,无效1例。黄疸消失时间平均15日,各种消化系统症状3~12日消失,肝肿大72例于“14一35日回缩,肝功能及转氨酶检查,79例在10一30日内恢复正常。住院日期平均23.6日。
    4.治疗流行性感冒 方法:用
    马鞭草30g,青蒿活各15g,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或研末加面粉做成茶剂冲服。用药后随访51例,46例痊愈,3例有效,2例无效。
    5.治疗
    丝虫病 方法: 以马鞭草为主,配合苏叶、青蒿,治疗血检阳性但无明显体征的丝虫病人81例,经过1个疗程后复查,微丝蚴阴转率达90%,45日后复查阴转率为81.4%。马鞭草30g,苏叶15g,青蒿12g,加水煮沸浓缩至50—80ml,每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服下。1—10岁和11~15岁儿童,剂量约为成人总量的1/3和2/3,连服10日为1个疗程。服药后无严重副作用,仅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头昏、头痛、呕吐和腹痛等,可自行恢复。
    6.治疗血吸虫病 有报道用
    马鞭草研粉或制成丸剂内服,每日3次,每次1丸(每丸含马鞭草3g),8~10日为1个疗程,治疗早、中期血吸虫病有一定疗效,部分病例大便复查阴转。

     

  • 荔枝核----心痛及小肠气:肾大如斗:血气刺痛:肋间神经痛:

     

  • 【荔枝核的功效介绍】:
    荔枝核 (《本草衍义》)
    【异名】荔仁(《广西中药志》),枝核(《四川中药志》),大荔核(《药材学》)。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种子。
       植物形态详荔枝条。
       
    【采集】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净皮肉,取种子,洗净晒干。
       
    【药材】干燥种子呈长椭圆形,略扁,长2~2.5厘米;直径1~1.7厘米。
       表面棕红色或紫棕色,有光泽,一端有黄白色的种脐。
       质坚硬;剖开后有2片肥厚的子叶,灰黄色,质亦坚实。
       气微,味淡而涩。
       以干燥,粒大,饱满者为佳。
        主产广东、广西。
       此外台湾、福建、四川亦产。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种子含皂甙1.12%,鞣质3.43%。
       又含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
       如将此物给饥饿22小时的小鼠皮下注射(60~400毫克/公斤),可使血糖下降,肝糖元含量亦显著降低。
       
    【性味】甘涩,温。
        ①《纲目》:甘,温,涩,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涩,温,微咸。
        ③《广西中药志》:味甘微苦涩,性平,无毒。
       
    【归经】入肝、肾经。
        ①《纲目》:入厥阴。
        ②《本草经疏》:入肝、肾。
        ③《本草撮要》:入足太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荔枝核的功效】温中,理气,止痛。
       治胃脘痛,疝气痛,妇女血气刺痛。
        ①《纲目》:行散滞气。
       治颓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
        ②《本草备要》:辟寒邪,治胃脘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宜忌】《本草从新》:无寒湿滞气者勿服。
       
    【选方】①治心腹胃脘久痛,屡触屡发者:荔枝核一钱,木香八分。
       为末。
       每服一钱,清汤调服。
       (《景岳全书》荔香散) ②治心痛及小肠气:荔枝核一枚。
       煅存性,酒调服。
       (《本草衍义》) ③治肾大如斗:舶上茴香、青皮(全者)、荔枝核等分。
       锉散,炒,出火毒,为末。
       酒下二钱,日三服。
       (《世医得效方》荔核散) ④治疝气颓肿:荔枝核四十九个,陈皮(连白)九钱,硫黄四钱。
       为末,盐水打面糊丸绿豆大。
       遇痛时,空心酒服九丸,良久再服,亦治诸气痛。
       (《坦仙皆效方》玉环来复丹) ⑤治血气刺痛:荔枝核(烧存性)半两,香附子一两。
       上为末。
       每服二钱,盐酒送下。
       (《妇人良方》蠲痛散) ⑥治肋间神经痛:荔枝核烧炭存性捣碎,取6克,加广木香6克,水煎服。
        ⑦治疝气疼痛:㈠荔枝核15克,焙干研末,空腹时用开水送服。
       ㈡炒荔枝核、大茴香各60克,研末,每日早晨用黄酒送服10克,亦治疝气疼痛。
        ⑧治癣:荔枝核研末,调醋搽患处。
       
  • 扛板归----水肿胀:带状疱疹:附骨疽:下肢关节肿痛:慢性湿疹:乳痈痛结:痈肿:百日咳

     

    扛板归
    【扛板归的功效介绍】:
    扛板归 (《万病回春》)
    【异名】犁头刺藤(《物理小识》),老虎利(《生草药性备要》),雷公藤(《救生苦海》),河白草、霹雳木、方胜板、倒金钩、烙铁草、倒挂紫金钩、犁尖草、括耙草、龙仙草、鱼尾花、三木棉(《纲目拾遗》),刺犁头、蛇不过、急改索、退血草(《植物名实图考》),虎舌草(《天宝本草》),有竻犁牛草(《岭南采药录》),刺酸浆(《贵州民间方药集》),鸡眼睛草、有刺鸠饭草(《福建民间草药》),拦蛇风(《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白竻(《陆川本草》),有刺粪箕笃(《南宁市药物志》),犁头藤、三角藤(《江西民间草药》),蛇倒退、地葡萄(《贵阳民间草药》),有竻火炭藤、火炭藤、大蜢脚、五毒草、火轮箭(《广西中药志》),猫爪刺、蛇牙草、鱼牙草、南蛇风(《四川中药志》),老虎刺、白大老鸦酸、猫公刺、月斑鸠(《湖南药物志》),犁头草、犁头尖(《闽东本草》),水马铃(《上海常用中草药》),有刺三角延酸、三角酸、有刺鸪鹚饭、拦路虎(《福建中草药》),豆干草、酸藤、杠板归(《江西草药》)。

    【来源】为蓼科植物扛板归的全草。

    【植物形态】扛板归,又名:贯叶蓼。
    多年生蔓性草本,全体无毛。
    茎有棱,棱上有倒生钩刺,多分枝,绿色,有时带红色,长1~2米。
    叶互生,近于三角形,长与宽均为2~5厘米,淡绿色,下面叶脉疏生钩刺,有时叶缘亦散生钩刺;叶柄盾状着生,几与叶片等长,有倒生钩刺;托鞘叶状,圆形或卵形,包茎,直径2~3厘米。
    短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花小,多数;具苞,每苞含2~4花;花被5裂,白色或淡红紫色,裂片卵形,不甚展开,随果实而增大,变为肉质;雄蕊8;雌蕊1,子房卵圆形,花柱3叉状。
    瘦果球形,径约3毫米,暗褐色,有光泽,包在蓝色花被内。
    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于荒芜的沟岸、河边。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扛板归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材】干燥的全草,茎表面紫红色或紫棕色,光滑,有细直纵纹及众多倒生的刺,节处具托鞘碎落的环痕。
    折断面近方形,纤维性,黄白色,中有白色疏松的髓或小孔隙。
    叶片多已脱落,残留的叶呈焦黄绿色,多破碎皱缩,质脆易落。
    花穗着生在顶端,萎落或宿存。
    气微弱,味淡。
    产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全草含黄酮甙、蒽甙、强心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鞣质和糖类(蔗糖约7.48%、还原糖约3.4%,淀粉2.884%)。
    种子含油3.3%。
    瘦果含油12.47%。

    【性味】酸苦,平。
    ①《万病回春》:味酸。
    ②《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和。
    ③《南宁市药物志》:酸,平,无毒。
    ④《贵阳民间药草》:酸苦,寒,有小毒。

    【功用主治-扛板归的功效】利水消肿,清热,活血,解毒。
    治水肿,黄疸,泄泻,疟疾,痢疾,百日咳,淋浊,丹毒,瘰疬,湿疹,疥癣。
    ①《物理小识》:治瘰疬,亦可截疟。
    ②《生草药性备要》:止泻,浸疳、疔、痔疮,能散毒。
    ③王安卿《采药志》:治翻胃噎膈,疟疾,吐血,便血,喉痹,食积心疼,虚饱腹胀,阴囊肿大,跌打内肭,发背疔疮,乳痈,产后遍身浮肿。
    ④《纲目拾遗》:治臌胀、水肿,痞积,黄白疸,疟疾久不愈,鱼口便毒,跌打,一切毒蛇伤。
    ⑤《植物名实图考》:行血气、治淋浊。
    ⑥《贵州民间方药榘》:外用治黄水疮。
    ⑦《南宁市药物志》:收敛消毒。
    治痢疾,金疮,湿疹;外用治疥癣。
    ⑧《四川中药志》:化管生肌。
    治气虚头昏,哮喘,眼生云翳,水肿。
    ⑨《闽东本草》,治龋齿。
    ⑩《上海常用中草药》:治肾炎水肿,风火赤眼,带下,蜂刺。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品0.7~1.5两)。
    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熏冼。

    【宜忌】体质虚弱者慎服。

    【选方】①治水肿胀:平地木三钱,雷公藤五钱,车前草四钱,天青地白草三钱,路路通五个。
    打碎煎服。
    (《救生苦海》) ②治急性扁桃体炎:石豆兰(兰科麦斛)一两,扛板归二两半,一枝黄花五钱。
    水煎,分二次服,日一剂。
    (福建《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③治缠腰火丹(带状疱疹):鲜扛板归叶,捣烂绞汁,调雄黄末适量,涂患处,一日数次。
    (《江西民间草药》) ④治瘰疬:扛板归七钱,野南瓜根三两,猪瘦肉四两炖汤,以汤煎药。
    孕妇忌服。
    (《江西民间草药》) ⑤治痈肿:鲜扛板归全草二至三两。
    水煎,调黄酒服。
    (《福建中草药》) ⑥治乳痈痛结:鲜扛板归叶洗净杵烂,敷贴于委中穴;或与叶下红共捣烂,敷脚底涌泉穴,右痛敷左,左痛敷右。
    (《闽东本草》) ⑦治坐板疮:乌贼骨五线,雷公藤三钱。
    共为细末擦之,干则以菜油调敷。
    (《王秋泉家秘》) ⑧治湿疹、天疱疮、脓疱疮:鲜扛板归全草二两。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⑨治慢性湿疹:鲜扛板归四两。
    水煎外洗,每日一次。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⑩治黄水疮:蛇倒退叶(为细末)一两,冰片五分。
    混合,调麻油涂搽。
    (《贵阳民间药草》) ⑾治下肢关节肿痛:鲜扛板归全草二至三两。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⑿治似麻风型的脱节癞:蛇倒退(红色)煎水洗;另用辰砂草、旱莲草、车前草(鲜者)各-两五钱,煎水内服。
    (《贵阳民间药草》) ⒀治痔漏:扛板归七钱至一两,猪大肠不拘量,同炖汤服。
    (《江西民间草药》) ⒁治附骨疽:扛板归七钱至一两,酒水各半煎二次,分服;以渣捣烂敷患处。
    (《江西民间草药》) ⒂治蛇咬伤:扛板归叶不拘多少,捣汁酒调,随量服之,用渣搭伤处。
    ((万病回春》)
    【临床应用】①治疗百日咳取扛板归1两(婴儿酌减),用白酒微炒后加冰糖水煎,一日分二次服;或加鱼腥草1两,一支黄花3钱,煎服。
    单用扛板归治疗26例。
    显效19例,有效5例,无效2例。
    加用鱼腥草、一支黄花治疗2例,均愈。
    又有用扛板归1两微炒,加甜酒和冰糖炖开后当茶饮,治疗7例痉咳期患儿,服药2剂即见咳减、夜寐安静,4~6剂后症状全部消失。
    ②治疗湿疹将扛板归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2克。
    每次3毫升肌肉注射,每日1~2次,小儿酌减。
    治疗60例,均有一定效果。


  • 曼陀罗------哮喘:风湿痛:阳厥气逆多怒而狂:类风湿性关节炎

     

  • 曼陀罗叶的功效介绍】:
    曼陀罗叶 (《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茄科植物白曼陀罗或毛曼陀罗等的叶。
       植物形态详洋金花条。
       
    采集】7~8月间采收,晒干或烘干。
       
    化学成分】白曼陀罗叶含总生物碱0.22~0.55%;其中有天仙子碱、天仙子胺和阿托品。
        毛曼陀罗叶含总生物碱0.16~0.505%;其中主要的是天仙子碱和天仙子胺,还有红古豆碱、陀罗碱、7-羟-3,6-双巴豆酰氧基托烷等。
        欧曼陀罗叶含总生物碱0.06~0.45%,其组成主要是天仙子胺、天仙子碱、阿托品、红古豆碱、陀罗碱、7-羟-3,6-双巴豆酰氧基托烷等。
       叶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昼夜间有变化,晚23点后增加,晨7点后减少。
        紫花曼陀罗含生物碱天仙子胺和天仙子碱;叶中总生物碱的含量较少。
       
    【性味】《现代实用中药》:苦辛。
       
    功用主治-曼陀罗叶的功效】治喘咳,痹痛,脚气,脱肛。
        ①《现代实用中药》:叶之浸剂,对痉挛性咳嗽,喘息,慢性气管枝炎咳嗽有效。
        ②《中药新编》:治疝痛,胃酸过多,肝脏痛,鼓肠,肺痨夜汗,妇人痛经。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煎汤洗,治诸风,寒湿,脚气,脱肛。
       镇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分;或浸酒。
       外用:煎水洗或捣汁涂。
       
    选方】①治喘息:曼陀罗叶少许,和烟草中,吸其烟。
       (《现代实用中药》) ②治顽固性溃疡:曼陀罗鲜叶,用银针密刺细孔,再用开水或米汤冲泡,然后贴患处,日换两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③外治皮肤痒起水泡:曼陀罗鲜叶适量,捣烂取汁抹患处。
       (《闽南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慢性瘘管曼陀罗叶对瘘孔有吸脓和刺激肉芽生长的作用。
       法取曼陀罗叶用冷开水洗净,在叶上用针钻成多数小孔,置叶子消毒碗内,用煮沸米汤冲泡后备用。
       按外科常规消毒创口,依瘘孔情况贴上经上述处理的曼陀罗叶。
       若要求多吸脓者,取叶之背面(即叶脉隆突面)接触创口;要求多长肉芽者,则取叶之正面(即细致面)接触创口,然后盖上纱布,每天换药1~2次。
       试用于7例慢性骨髓炎合并瘘孔患者,病程短者为半月,最长为14年,多数用过骨质搔爬术和抗菌素治疗无效。
       用此法治疗结果,4例痊愈,3例显著有效,疗程最短者7天。
  • 【洋金花的功效介绍】:
    洋金花 (《药物图考》)
    【异名】山茄花(《扁鹊心书》),曼陀罗花(《御药院方》),押不芦(《癸辛杂识》),胡茄花(《本草原始》),大闹杨花、马兰花(《生草药性备要》),风茄花(《本草求原》),洋大麻子花、关东大麻子花、虎茄花(《山东中药》),风麻花、酒醉花(《陕西中药志》)。【化学成分】白曼陀罗植物(其他曼陀罗属植物也一样)各部分都含生物碱,但以花中含率为最高,达0.43%。
       生物碱中以天仙子碱为主,天仙子胺次之(叶中生物碱含率的主次恰与花中的相反)。
        毛曼陀罗花头含总生物碱约0.3~0.4%,主要为天仙子胺及天仙子碱。
       
    【药理作用】①中枢作用白曼陀罗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东莨菪碱,有显著的镇静作用(阿托品则兴奋大脑)。
       一般剂量可使人感觉疲倦、进入无梦之睡眠;它还能解除情绪激动,产生健忘。
       个别病人可产生不安、激动、幻觉乃至谵妄等阿托品样兴奋症状。
       过去仅知其可作麻醉前给药,现与冬眠药物合用(在某些情况下,可不用或少用冬眠药物),产生强大的协同作用,广泛应用于中药麻醉。
       电生理方法证明,东茛菪碱对大脑皮层及中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有抑制作用;临床实践证明,毒扁豆碱(静脉注射,可用至4毫克)有良好的催醒作用,说明其麻醉作用可能与中枢性递质有关。
       东莨菪碱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抗晕作用与治疗帕金森氏病的作用,都比阿托品强。
        ②周围作用东莨菪碱能阻断毒草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因此作用性质上与阿托品相同,仅在作用强度上略有差异。
       其散瞳、麻痹眼调节及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较阿托品约强1倍,对心脏迷走神经的作用则较弱,中药麻醉过程中,心率显著加快,可事先给心得安以克服之。
       由于它的抗胆碱作用,洋金花总碱注射液在解救有机磷农药中毒有良好效果。
       它与阿托品同样有解除血管痉挛的作用,因此能改善微循环及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而有抗休克的功效。
        ③体内过程与毒性洋金花总碱口服,较易吸收,分布于全身,可通过胎盘至胎儿循环。
       用犬和小鼠实验表明,洋金花对生殖功能及胎儿均无影响;大部分在肝中被酶水解,东莨菪碱仅1%以原形从肾排出。
       犬静脉注射洋金花总碱后,可发生强烈惊厥或角弓反张,终于呼吸衰竭而死亡。
       用总碱对犬作静脉麻醉(2毫克/公斤),3天后处死,未见内脏有明显形态学改变。
       犬静脉注射最小致死量为80毫克/公斤,麻醉的最小有效量为2毫克/公斤,安全范围较大。
       
    【性味】辛,温,有毒。
        ①《纲目》:辛,温,有毒。
        ②《生草药性备要》:味甘,性温,有毒。
        ③《本草便读》:辛,温,大毒。
       
    归经】《本草便读》:入肺。
       
    功用主治-洋金花的功效】定喘,祛风,麻醉止痛。
       治哮喘,惊痫,风湿痹痛,脚气,疮疡疼痛。
       并作外科手术麻醉剂。
        ①《纲目》:诸风及寒湿脚气,煎汤洗之。
       又主惊痫及脱肛,并入麻药。
        ②《生草药性备要》:少服止痛,通关利窍,去头风。
        ③《本草便读》:止疮疡疼痛,宣痹着寒哮。
        ④《陆川本草》:治咳嗽,跌打疼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或泡水),1~1.5分;入散剂,3~5厘;煎酒或作卷烟吸。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宜忌】内服宜慎。
       体弱者禁用。

       
    选方】①治哮喘:曼陀罗花两五,火硝一钱,川贝一两,法夏八钱,泽兰六钱,冬花五钱。
       上共研细末,用老姜一斤,捣烂取汁,将药末合匀,以有盖茶盅-只盛贮封固,隔水蒸一小时久,取出,以熟烟丝十两和匀,放通风处,吹至七、八成干(不可过于干燥,恐其易碎)时,贮于香烟罐中备用。
       每日以旱烟筒或水烟袋,如寻常吸烟法吸之。
       (《外科十三方考》立止哮喘烟) ②治小儿慢惊:曼陀罗花七朵(重一字),天麻二钱半,全蝎(炒)十枚,天南星(炮),丹砂、乳香各二钱半。
       为末。
       每服半钱,薄荷汤调下。
       (《御药院方》) ③治阳厥气逆多怒而狂:朱砂(水飞)半两,曼陀罗花二钱半。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温酒调下,若醉便卧,勿令惊觉。
       (《证治准绳》祛风一醉散) ④治(病)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痛,亦不伤人:山茄花(八月收)、火麻花(八月收一说七月收)。
       阴干,共研末。
       每服三钱,小儿只一钱,茶酒任下。
       一服后即昏睡,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
       (《扁鹊心书》睡圣散) ⑤治诸风痛及寒湿脚气:曼陀罗花,茄梗、大蒜梗、花椒叶。
       煎水洗。
       (《四川中药志》) ⑥治面上生疮:曼陀罗花,晒干研末,少许贴之。
       (《卫生易简方》)
    临床应用】①用于麻醉相传我国名医华佗早在公元200余年,就曾应用麻沸散作为麻醉剂为病人施行刮骨、剖腹手术。
       近年来,继针刺麻醉之后,又进一步采用了以洋金花为主的中药麻醉,获得初步成功。
       基本处方为:洋金花,生草乌、川芎、当归。
       给药途径:目前计采用口服、灌肠、肌肉注射、静脉点滴、穴位注射(耳穴、鼻穴)及耳根非穴位麻醉等6个途径给药,麻醉效果相似。
       据临床应用425人次的介绍,其中有高年老人及乳婴;有肝硬变、高血压病患者、休克病人、恶液质患者等,共施行大小手术81种,手术时间最长者达9小时以上,洋金花生药用量。
       1次高达20克,术后一般恢复良好。
       上述病例采用中麻手术无1例失败,麻醉效果满意者(指麻醉平稳,病人安静,能顺利完成手术,或手术刺激反应较明显,但不需改用其他麻醉,仍能完成手术操作者)占90%左右。
        禁忌症:㈠青光眼或有眼压增高者;㈡心动过速或有心动过速病史者以及心肺功能明显代偿不全者;㈢高热病人;㈣严重高血压患者;㈤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
        存在问题:㈠麻醉深度不够:临床观察及脑电图表明,过去大部分中药麻醉病人的麻醉深度,相当于乙醚麻醉的Ⅲ期一级。
       因此,对上腹部手术,部分病人肌肉松弛不够满意,内脏牵拉反应明显,使手术操作有一定困难,如在术前或术中配合使用八角枫、锡生藤及汉防己等,或封闭两侧足三里穴等方法,可有助于腹肌松弛。
       ㈡苏醒时间长:采用口服或灌汤法,苏醒时间多在10~12小时;注射给药,苏醒时间约为6~8小时。
       有报告在手术将结束时,肌肉注射槟榔注射液1~2毫升,同时静脉注射美解眠40毫升,能使苏醒提前3小时左右。
       对采取口服给药的病例,亦可在手术结束前从胃管抽去剩余药液,并注入甘草绿豆汤,亦能提早清醒。
       ㈢窦性心动过速:可用1%普鲁卡因静滴代替冬眠药物,既能提早苏醒时间,又能控制心率。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用洋金花注射液每5天肌注1次,一般注射4~5次,每次注射液中含东莨菪碱0.5~1.0毫克,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强弱等具体情况,用量略有不同。
       一般于注射后10~15分钟出现反应迟钝;15~20分钟进入浅睡,40~60分钟进入深睡;3~4小时后苏醒,醒后呼吸通顺,略有倦意。
       共治疗慢性气管炎1200例,临床控制率为70%,显效率为17%,用药后作心、肝、肾功能测定,未见有损害。
       此外,有用曼陀罗组成复方气管炎片、气管炎注射液作穴位(肺俞、定喘穴)交叉注射,10次为一疗程,验证640例,其中临床近控率36%,显效率23%或用曼陀罗叶100克(鲜叶用600克),甘草50克,制成25%曼陀罗合剂内服,每次4~5毫升,10天一疗程,共治44例,均取得较好疗效。
        ③治疗精神分裂症将曼陀罗花用白酒浸成10%酊剂,或制成20%煎剂。
       每日早餐后服1次,连服6天,停服1天。
       用量由10毫升开始,根据反应程度,逐渐增加至40~80毫升,以用药后1小时左右出现迷睡,并维持2~3小时为适宜。
       服药后有胃部不适及食欲减退的副作用,可在每次服药当天上下午给胃蛋白酶或稀盐酸,并采用0.5%毛果芸香碱眼膏以减轻瞳孔散大及视力模糊。
       接受此种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服药15分钟左右开始出现轻度不安,口干。
       瞳孔散大,视物不清。
       并可出现幻视,意识蒙胧,定向障碍,步态不稳。
       部分患者有尿意频繁,少数有躁动恐怖情绪。
       这一阶段约持续1/2~2小时。
       第二阶段,主要为迷睡状态,可出现肌张力增强或减退,口涎增加,呼吸深缓,这一阶段约2~10小时不等。
       第三阶段为醒转期,醒后自感头脑清醒,除胸闷、不思饮食、口干外,前述的临床表现均消失。
       根据对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观察,单独使用曼陀罗的疗效似不高,但对精神运动性兴奋有良好的宁静作用。

        

        【曼陀罗子的功效介绍】:
    曼陀罗子 (《纲目》)
    【异名】醉葡萄(《广西通志》),天茄子、胡茄子(《分类草药性》),狗核桃(《贵州民间方药集》),风茄果(《浙江中药手册》),金茄子(《广西中兽医药植》),竻仙挑(《陆川本草》),洋大麻子、山大麻子(《中国土农药志》),六轴子(《四川中药志》),闹羊花子、伏茄子(《重庆草药》),醉仙桃(《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茄科植物白曼陀罗或毛曼陀罗的果实或种子。性味】辛苦,温,有毒。
        ①《纲目》:辛,温,有毒。
        ②《现代实用中药》:苦辛。
        ③《四川中药志》:性寒,味苦。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脾经。
       
    【功用主治-曼陀罗子的功效】平喘,祛风,止痛。
       治喘咳,惊痫,风寒湿痹,泻痢,脱肛,跌打损伤。
        ①《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遂瘀血,通经络。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熏治牙痛。
        ③《四川中药志》:能祛风胜湿,定喘消肿。
       治风寒湿痹,关节肿痛,惊痫脱肛,跌打损伤及泻痢等症。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分;或浸酒。
       外用:煎水洗或浸酒涂擦。
       
    【宜忌】《四川中药志》:无瘀积、体虚者忌用。
       
    【选方】①治脱肛:曼陀罗花子(连壳)一对,橡碗十六个。
       上捣碎,水煎三、五沸,入朴硝热洗。
       (《儒门事亲》) ②治跌打损伤:曼陀罗子一钱,泡酒六两。
       每次服三钱。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③治风湿痛:醉仙桃二只,浸高梁酒一斤。
       十天后饮酒,每天一至二次,每次不超过一钱。
       (《上海常用中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用曼陀罗子1份,搜山虎根(杜鹃花科羊踯躅的根)4份,焙干研粉,制成片剂,每片0.3克,每次1~2片,日服3次。
       15天为一疗程,间歇5~7天后续给第二疗程。
       在治疗过程中能减轻关节疼痛,使关节肿胀消退,关节活动亦有改善,对关节强直者无效。
        ②用于散瞳采用不同浓度的曼陀罗子浸液与1%后马托品进行对照观察。
       通过24例的散瞳试验,证明曼陀罗子浸液有散瞳及麻痹调节作用,但散瞳作用的出现,瞳孔对光反应消失与调节恢复之时间,均较后马托品缓慢,对眼压及房水流出易度C值之影响,两者无大差异。
       曼陀罗子浸液散瞳后的恢复时间,与阿托品比较约缩短一半。
       浸液的浓度以50~60%为合适。
        此外,曾以曼陀罗全草的煎剂及曼陀罗提取物的溶液,用于白内障针拨手术。
       ㈠煎剂:曼陀罗全草1斤洗净,加净水1~1.5斤,煮沸约1小时,纱布3~4层过滤3~4次,将滤液浓缩至100毫升,加入适量防腐剂,分装消毒滴眼瓶内备用;㈡30%曼陀罗溶液(用提纯的结晶粉末配制):在白内障针拨术前半小时,使用上述两种制剂中之一种滴眼,每5分钟1次,共4~5次。
       约20~30分钟瞳孔即开大固定,约至7~8毫米大小即可切口进针。
       此药只有麻痹缩瞳肌的作用,而无兴奋扩瞳肌的作用。
       在拨障手术过程中,若针触动虹膜过多,个别病人瞳孔会稍缩小,故应尽量避免触动虹膜。
       煎剂呈深酱油色,有细小颗粒,储存过久,易生大块絮状沉淀;如将此液再行煮沸过滤,其散瞳效果并不减低。
       曼陀茄根的功效】温中散寒,解郁止痛。
       
    【选方】治胃痛:曼陀茄根三厘,酒送服,日服二次。
     
    毒性】关于曼陀罗中毒的报道并不少见,据64例的介绍,曼陀罗的花、叶、果实、种子均能使人中毒,中毒的发生一般以深秋(9、10月份)为多,此时的中毒以果实(种子)为主,春季中毒患者往往误将曼陀罗叶与野菜一同煮食而中毒。
       误食的中毒量,种子为2~30粒,果实为1/4~10枚(一般中毒量约为3枚,有服5枚致死者,但亦有服12枚而得救者),干花为1~30克,用叶而致中毒的病例仅见于外敷。
       中毒后开始发病的时间,间隔短者仅10分钟,最长可至3小时,一般约为半小时至1小时。
       主要临床表现为,颜面及皮肤潮红,躁动不安,脉率增快,步态不稳,头晕,幻觉,幻听,口干,口渴,口发麻,呕吐,言语不灵,瞳孔放大,对光反射消失,甚至高烧,昏迷,大小便失禁,阵发性抽搐等。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均正常,或轻度增加,其中中性白细胞比率多在65%以上。
       诊断曼陀罗中毒,除详询病史,细心体检并参考各种临床表现外,还可用猫眼散瞳试验(用患者小便1滴,滴入猫眼,如系曼陀罗中毒,瞳孔可立即散大)来配合诊断。
       中毒的急救,与阿托品或东莨菪碱中毒相同;民间单方有用防风2钱、桂枝2钱煎服;生甘草4两煎服;生甘草、生绿豆各1~2两捣烂开水泡服或煎服;茶叶1两煎浓汁调豆腐半斤1次服下等法。
       也有用冷敷与冷浴法治疗儿童曼陀罗中毒者,法用冷湿布置患者额部及胸部,时时更换,至清醒为度。
       中毒现象较严重者,则用冷水浴法,把中毒的儿童放在浴盆内以冷水淋洗,淋至皮肤潮红全部退尽,可望逐渐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