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草药图谱(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59:19
 
  • 仙鹤草------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

     

    【中文名】仙鹤草(《伪药条辨》)
    【类 别】全草类
    【异名】龙牙草、施州龙牙草(《本草图经》),瓜香草(《救荒本草》),黄龙尾(《滇南本草》),铁胡蜂、金顶龙芽(《百草镜》),老鹳嘴、子母草、毛脚茵(《植物名实图考》),黄龙牙、草龙牙、地椒、黄花草、蛇疙瘩(亨利氏《中国植物名录》),龙头草、寸八节(《分类草药性》),过路黄、毛脚鸡(《天宝本草》),杰里花、线麻子花(《植物名汇》),脱力草(《滇南本草图谱》),刀口药、大毛药(《贵州民间方药集》),地仙草(《东北药植志》),蛇倒退(《滇南本草》整理本),路边鸡、毛将军、鸡爪沙、路边黄、五蹄风、牛头草(《湖南药物志》),泻痢草、黄花仔、异风颈草(《闽东草药》),子不离母、父子草、毛鸡草(《江西民间草药验方》),群兰败毒草(山东),狼牙草(辽宁)。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龙芽草(《救荒本草》) 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
       茎直立,全体被白色长柔毛,有时散生短柔毛,上部分枝。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有柄:托叶2枚,斜卵形,有深裂齿,被长柔毛;小叶片3~9,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6厘米,宽0.6~3厘米,先端锐尖,墓部楔形,有时稍斜,边缘锐锯齿,两面均被柔毛,具多数黄色腺点;顶端及中部的叶较大,其间夹杂数对小形叶片。
       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窄细,长10~20厘米;花有短梗,基部有2枚三叉形苞片;花萼简状,先端5裂,裂片倒卵形,密被钩刺;花瓣5,黄色,倒卵形,先端微凹;雄蕊10枚或更多;花柱2,柱头头状。
       瘦果,包于具钩的宿存花萼内。
       花期7~9月。
       果期9~10月。
        生于荒地、山坡、路旁、草地。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龙牙草根)、带不定芽的根茎(仙鹤草根芽)均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夏、秋间,在枝叶茂盛未开花时,割取全草,除净泥土,晒干.
    【药材】干燥的全草,茎基部木质化,淡棕褐色至紫红色,径4~6毫米,光滑无毛,茎节明显,上疏下密,有时有残存托叶;上部茎绿褐色,或淡黄棕色,被白色柔毛,叶灰绿色,皱缩卷曲。
       偶见花枝或果枝。
       气微,味微苦涩。
       以梗紫红色、枝嫩、叶完整者为佳。
        主产浙江、江苏、湖北。
       此外,安徽、福建、广东、河北、山东、湖南、云南等地亦产。
        此外,尚有同属植物钝齿龙芽草(东北)、绒毛龙芽草、疏毛龙芽草、朝鲜龙芽草(东北)、多齿龙芽草(东北大兴安岭)、亚洲龙芽草(又名新疆龙芽草)等亦同等人药。
       
    【化学成分】全草含仙鹤草素、仙鹤草内酯、鞣质(为焦性儿茶酚鞣质、没食子鞣质等)、甾醇、有机酸、酚性成分、皂甙等。
       根含鞣质8.9%,茎含鞣质6.5%,叶含鞣质16.4%。
       茎、叶还含木犀草素-7-β-葡萄糖甙和芹菜素-7-β-葡萄糖甙。
       
    【炮制】除去杂质残根,洗净,润透,切断,晒干。
       
    【性味】苦辛,平。
        ①《履巉岩本草》:味辛涩,温,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苦涩。
        ③《生草药性备要》:味甜,性平。
       
    【归经】入肺、肝、脾经。
       
    【功用主治-仙鹤草的功效】止血,健胃。
       治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赤白痢疾,崩漏带下,劳伤脱力,痈肿,跌打、创伤出血。
        ①《履巉岩本草》:叶:治疮癣。
        ②《滇南本草》:治妇人月经或前或后,赤白带下,面寒腹痛,日久赤白血痢。
        ③《生草药性备要》:理跌打伤,止血,散疮毒。
        ④《百草镜》: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跌扑吐血,血崩,痢,肠风下血。
        ⑤《植物名实图考》:治风痰腰痛。
        ⑥《伪药条辨》:治瘰疬。
        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强壮性收敛止血剂,兼有强心作用。
       适用于肺病咯血,肠出血,胃溃疡出血,子宫出血,齿科出血,痔血,肝脓疡等症。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0.5~1两),捣汁或入散剂。
       外用:捣敷。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选方】①治肺痨咯血:鲜仙鹤草一两(干者,六钱),白糖一两。
       将仙鹤草捣烂,加冷开水叫、碗,搅拌,榨取液汁,再加入白糖,一次服用。
       (《贵州民间方药集》) ②治吐血:仙鹤草、鹿衔草、麦瓶草。
       熬水服。
       (《四川中药志》) ③治鼻血及大便下血:仙鹤草、蒲黄、茅草根、大蓟。
       煎服。
       (《四川中药志》) ④治亦白痢及咯血、吐血:龙芽草三钱至六钱,水煎服。
       (《岭南采药录》) ⑤治妇人月经或前或后,有时腰痛、发热。
       气胀之症:黄龙尾二钱,杭芍三钱,川芎一钱五分,香附一钱,红花二分,水煎,点酒服。
       如经血紫黑,加苏木、黄芩;腹痛加延胡索、小茴香。
       (《滇南本草》) ⑥治赤白带或兼白浊:黄龙尾三钱,马鞭梢根一钱,黑锁梅根二钱。
       点水酒服。
       (《滇南本草》) ⑦治贫血衰弱,精力痿顿(民间治脱力劳伤):仙鹤草一两,红枣十个。
       水煎,一日数回分服。
       (《现代实用中药》) ⑧治小儿疰夏:仙鹤草五钱,红枣七粒,水煎服。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⑨治小儿疳积:龙芽草五至七钱,去根及茎上粗皮,合猪肝三至四两,加水同煮至肝熟,去渣,饮汤食肝。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⑩治疟疾,每日发作,胸腹饱胀:仙鹤草三钱,研成细末,于发疟前用烧酒吞服,连用三剂。
       (《贵州民间方药集》) ⑾治过敏性紫癜:仙鹤草三两,生龟版一两,枸杞根、地榆炭各二两。
       水煎服。
       (苏医《中草药手册》) ⑿治痈疽结毒:鲜龙芽草四两,地瓜酒半斤,冲开水,炖,饭后服。
       初起者服三、四剂能化解,若已成脓,连服十余剂,能消炎止痛。
       (《闽东本草》) ⒀治乳痈,初起者消,成脓者溃,且能令脓出不多:龙芽草一两,白酒半壶,煎至半碗,饱后服。
       (《百草镜》) ⒁治跌伤红肿作痛:仙鹤草、小血藤、白花草(酒炒,外伤破皮者不用酒炒)。
       捣绒外敷,并泡酒内服。
       (《四川中药志》) ⒂治蛇咬伤:鲜龙芽草叶,洗净,捣烂贴伤处。
       (《福建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①用于止血仙鹤草及由仙鹤草的茎、叶所提取的仙鹤草素,其止血作用已为临床所证实,并早已制成各种剂型广泛应用于各种出血病症。
       近年来又将仙鹤草制成止血粉,用于外伤出血、内脏手术时出血或渗血(包括颅内手术、胸腹部手术),据20例的临床观察,均在1~2分钟内止血。
        ②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用狼牙草的茎叶,制成200%的浓缩煎液。
       用时先用阴道窥器扩张阴道,以洁尔灭棉球全面彻底洗擦阴道壁,然后将饱蘸狼牙草液的棉球均匀地涂抹整个阴道壁。
       再塞以饱蘸狼牙草液的特制带线大棉栓,放置3~4小时后,嘱患者自行取出。
       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据40例的观察,3个疗程的治愈率达92.5%,镜检阴道滴虫3次均阴性;其余病例亦有好转。
       一般用药1周左右,局部瘙痒缓解或消失,白带显著减少。
        ③治疗嗜盐菌感染性食物中毒仙鹤草1两,煎成100毫升,1次顿服。
       同时配合补液以纠正脱水,用阿托品以抢救休克及止痉。
       108例患者通过上述治疗后一般中毒症状包括畏寒、呕吐、头痛、胸闷、四肢麻木等在2~3小时内消除,腹痛在12小时左右消失,腹泻一般在24~48小时内控制。
        ④抢救克山病引起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确定诊断以后,即以仙鹤草素5~10毫克加入25~50%葡萄糖20~40毫升内直接静脉注射,必要时可每隔3~4小时重复应用。
       注射必须缓慢,注射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
       临床试用6例、4例经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临床症状亦迅速改善;2例无效。
       认为仙鹤草素主要是通过解除迷走神经抑制,使心律增快而起作用的;对心肌损伤的修复,改善心肌代谢作用不很明显。
        ⑤其他用仙鹤草0.5~1两煎服,每日1剂,连服5~7天,对流感伤寒型的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预防作用。
       
  • 临床上还有以下功用:
      菌痢 
      取仙鹤草40g,地锦草30g,水煎,脓多加红糖,血多加白糖,分3次服;或取鲜仙鹤草100g,鲜马齿苋200g,水煎频服。均为成人一天量,儿童酌减。
        慢性胃炎 
      取仙鹤草50g,水煎3次,每次煎沸20分钟取汁,将3次药汁混合,分3次服,5天为1疗程:或取仙鹤草30g,配
    乌药10g,水煎分两次服。均日1剂。
      椎间盘突出 
      仙鹤草45~60g,怀
    牛膝15g,生地、熟地各8g,泽泻6g,水煎,每日分两次服。
      湿疹 
      取鲜仙鹤草250g,或干品50~100g,加适量水煎煮,沸后20分钟取汁,用毛巾浸药汁烫洗患处,每次20分钟,早晚各1次。每剂药可用2~3天,但每次用前应重新煮沸。
      盗汗 
      以仙鹤草30~50g,
    大枣20g为基本方,偏阴虚加生地、麦冬当归白芍、五味子、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等;虚火旺加知母、黄柏、玄参、地骨皮、青蒿等;属湿热者,加茵陈、黄芩栀子龙胆草、黄连等。水煎服,每日1剂。
      美尼尔氏综合症 
      取仙鹤草60~90g,文火水煎,取汁300毫升,分3次服。日1剂,连用5天为1疗程,可续用1~3
    疗程。
      心率失常 取仙鹤草30g,配决明子、生
    山楂丹参枸杞子、女贞子各20g;或配丹参30g,何首乌20g,女贞子、泽泻各15g,川芎、清半夏、夏枯草各12g,土茯苓40g,生甘草6g。均日1剂,水煎服。尤对阵发性心动过速、房颤效果好。
      妇女阴痒 
      取仙鹤草60g,
    苦参30g,蛇床子10g,枯矾6g,每日1剂,煎汤外洗两次。
      非淋菌性尿道炎 
      用仙鹤草、马鞭草、车前草、金钱草各30g,白花蛇舌草、败酱草、益母草各20g,
    紫草、通草、灯心草各10g,水煎分两次服,日1剂。
      癌肿 
      对泌尿系统、消化系统
    肿瘤有效果。可取仙鹤草60~100g加入随证方中煎服,也可取本品500g,加水煎煮,取汁约3000毫升,加入薏苡仁250g,煮粥或羹,每日早晚空腹温食200毫升,吃时调入适量蜂蜜。食完再煮,连续食用。用仙鹤草、大枣各30g煎服,还可减轻癌症放疗、化疗后对造血系统的损害。
      此外,仙鹤草单用或入方还能治疗体虚
    感冒、支气管扩张(咯血)、腹泻、月经不调、疟疾、跌打损伤、疮痈、绦虫病、肝炎、口腔溃疡、久咳、烧烫伤、糖尿病等病症,是—味价廉易得的治病良药。

   
  • 吊兰-------骨折烧伤

     

  • 【挂兰的功效介绍】:
    挂兰 (《福建民间草药》)
    【异名】折鹤兰(《中国植物图鉴》),吊兰(《种子植物名称》),匍匐兰(《福建民间草药》),树蕉瓜(《文山中草药》)。
       
    【来源】为百合种植物挂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挂兰多年生草本。
       根肥厚,呈纺锤状。
       叶多数,自根茎丛生,细长而尖,中间绿色,边缘两边白色。
       生长匍枝,近顶部有叶束或生幼小植株;花小,带绿白色,生于匍枝的节上,排成总状花序;花被轮状,裂片6枚;雄蕊6;子房无柄,3室,花柱线形。
       蒴果三角形,种子扁平。
       花期春季。
        栽培作观赏。
       
    【性味】甘苦,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苦,平。
        ②《文山中草药》:甘淡,凉。
       
    【功用主治-挂兰的功效】止咳化痰,消肿解毒,活血接骨。
       治气管炎咳嗽痰多,痈肿疔疮,痔疮肿痛,骨折,烧伤。
        ①《福建民间草药》:消痈解毒,退炎消肿。
       治疔疮肿毒,痔疮肿痛。
        ②《文山中草药》:止咳化痰,活血接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
       外用:和冬蜜捣敷或煎水熏洗。
       
    【选方】①治气管炎,咳嗽痰多:干挂兰二至三钱。
       水煎服,日服二次。
        ②治骨折:复位固定后,鲜挂兰捣烂敷患处。
        ③治烧伤:鲜挂兰根捣烂敷。
       (选方出《文山中草药》)

  •     
  • 韭菜-------产后淤血,血晕昏迷、食道癌,胃癌、肺或淋巴结核、止泄精尿血,暖腰膝

     

  • 【韭菜的功效介绍】:
    韭菜 (《滇南本草》)
    【异名】丰本(《礼记》),草钟乳(《本草拾遗》),起阳草(侯宁极《药谱》),懒人菜(《尔雅翼》),长生韭(王祯《农书》),壮阳草(《本草述》),扁菜(《广西药植图志》)。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韭的叶。
       
    【植物形态】韭(《诗经》) 多年生草本,高约20~45厘米,具特殊强烈臭味。
       根茎横卧,生多数须根,上有1~3个丛生的鳞茎,呈卵状圆柱形。
       叶基生;长线形,扁平,长10~27厘米,宽1.5~9毫米,先端锐尖,边缘粗糙,全缘,光滑无毛,深绿色。
       花茎自叶丛抽出,长可达50厘米,三棱形;伞形花序,顶生;总苞片膜质,白色,通常1~3片,基部合生,先端锐尖;花被6裂,白色,裂片长圆形,长4~6毫米,先端渐尖或急尖,排列为2轮,互生;雄蕊6,花丝长不超过花被,中部以下扩大,花药黄色;雌蕊1,子房上位,3室,三棱状。
       蒴果倒心状三棱形,绿色,长4~5毫米,直径约4毫米。
       种子黑色,扁平,略呈半卵圆形,边缘具棱。
       花期6~7月。
       果期7~9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及鳞茎(韭根)、种子(韭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叶含硫化物、甙类和苦味质。
       
    【药理作用】用生长茂盛时之韭菜茎压榨过滤所得之原液,0.1~0.5毫升/10克给小鼠静脉注射,可产生休克样症状乃至狂躁、痉挛,以后转入镇静、嗜睡、发绀,半小时后死亡;对兔静脉注射有轻度降压;对离体蛙心,先抑制后兴奋,大量可使心跳停于扩张期;对蛙下肢及兔耳血管有轻度扩张作用。
       1%稀释液对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将此原液经100℃60分钟加热,仍有作用,但效力减半。
       以水蒸汽蒸馏法所得之馏出液,对小鼠皮下注射,亦发生休克样症状,狂躁、发绀乃至呼吸麻痹而死;小量时可引起兔末梢血中红细胞及血色素的显著降低;对豚鼠红细胞之溶血浓度为0.06~O.007%。
        性味:味甘、辛,性温,无毒。
      成分:含有挥发油硫化物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维生素C等。
      功用:为振奋性强壮药,有健胃、提神温暖作用。根、叶捣汁有消炎止血、止痛之功。适用于肝肾阴虚盗汗遗尿尿频阳痿阳强(男子阴茎异常脖起不倒数小时)、遗精梦遗、噎隔、反胃,下痢、腹痛,妇女月经病、痛经、经漏、带下以及跌打损伤吐血鼻衄等症,医药常常用于补阴虚,精关不固等,是男子女子房事后常见病的最常用的食疗菜。
        ①《别录》:味辛酸,温,无毒。
        ②《日华子本草》:热。
        ③《滇南本草》:性温,味辛咸。
        ④《纲目》:生性涩,熟甘酸。
       
    【归经】入肝、胃、肾经。
        ①《滇南本草》:入肾。
        ②《纲目》:入足厥阴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肾三经。
        ④《本草求真》:入肝、肾、肠、胃。
       
    【功用主治-韭菜的功效】温中,行气,散血,解毒。
       治胸痹,噎膈、反胃,吐血、衄血、尿血,痢疾,消渴,痔漏、脱肛,跌扑损伤,虫、蝎螫伤。
        ①《别录》:安五藏,除胃中热。
        ②陶弘景:以煮鲫鱼蚱,断卒下利。
        ③《食疗本草》:利胸膈。
        ④《本草拾遗》: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腑脏,令人能食,益阳,止泄白脓、腹冷痛,并煮食之。
       叶及根生捣绞汁服,解药毒,疗狂狗咬人欲发者;亦杀诸蛇、虺、蝎、恶虫毒。
        ⑤《日华子本草》: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
       中风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恶疮,捣敷。
        ⑥《本草衍义补遗》:研汁冷饮,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气。
        ⑦《丹溪心法》:经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
       跌扑损伤在上者,宜饮韭汁,或和粥吃。
        ⑧《滇南本草》:滑润肠胃中积,或食金、银、铜器于腹内,吃之立下。
        ⑨《纲目》:饮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
       煮汁饮,止消渴、盗汗,熏产妇血运,洗肠痔脱肛。
        ⑩《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年久喘吼,又可通经催乳。
        11. 朱震亨:心痛,有食热物及怒郁,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药中,开提气血。有肾气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为丸,空心茴香汤下。盖韭性急,能散胃口血滞也。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入姜汁、牛乳各一杯,细细温服,盖韭汁消血,姜汁下气消痰和胃,牛乳能解热润燥补虚也。
      12.《纲目》: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一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盐梅卤汁少许,细呷,得入渐加,忽吐稠涎数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辛温能散胃脘痰饮恶血之义也。
      13.《本草经疏》:韭,生则辛而行血,熟则甘而补中,益、散滞、导瘀是其性也。以其微酸,故入肝而主血分,辛温能散结,凡血之凝滞者,皆能行之,是血中行气药也。心主血,专理血分,故曰归心,五脏之结滞去,则气血条畅而自安矣。胃中热,乃胃中有瘀滞而发热也,瘀血行,热自除矣。病人之气抑郁者多,凡人气血惟利通和,韭性行而能补,故可久食。
      14.《本经逢原》:韭,昔人言治噎膈,惟死血在胃者宜之。若胃虚而噎,勿用,恐致呕吐也。
      【噎隔反胃(包括食道癌胃癌,咽下困难或食人即吐、胸烷隐痛等)】韭菜或韭根,洗净捣汁。每次以此汁一匙,和入牛乳半杯,煮沸后,趁温缓缓咽下,一日数次。
      【成人或小儿盗汗,肺或淋巴结核】韭菜或韭黄 (一名韭芽)同蚬肉(猪肝羊肝亦可)一起煮食喝汤(蚬肉不要多吃,防止消化不好),不但能止虚汗,并能开胃,且有强壮之功。
      【阳虚易汗】韭菜根60克,水煎服。
      【产后淤血,血晕昏迷 (流血过多,昏晕,包括出血性休克)】韭菜或根捣烂,置于瓶中,另用煮沸冲入,趁热熏口鼻,有急救回苏之功。
      【跌打损伤,疲血肿痛,或外伤出血不止】韭菜或根,捣烂敷伤处,能消疲止痛、止血。
      【跌打骨折】韭菜15克,葱白、生姜各9克,白胡椒10粒,红糖30克,黄栀子5枚,面粉60克,共捣烂摊成饼状,敷伤处包扎之。
      【肾亏梦遗滑精,腰酸,小便频数,小儿尿床,妇腰酸带多】韭菜子炒熟,桑螵蛸龙骨等分研末,水泛为丸,如小豆大,食后每服3~6克,一日2次。
      【扭伤腰痛】生韭菜或韭菜根30克,切细,黄酒90毫升,煮沸后,趁热饮服,每日l~2剂。

    【用法与用量】内服:捣汁饮,1~2两;或炒熟作菜食。
       外用:捣敷、取汁滴注、炒热熨或煎水熏洗。
       
    【宜忌】阴虚内热及疮疡、目疾患者均忌食。
        ①孟诜:热病后十日不可食热韭,食之即发困。
        ②《本草经疏》:胃气虚而有热者勿服。
        ③《本草汇言》:疮毒食之,愈增痛痒,疔肿食之,令人转剧。
        ④《本草求真》:火盛阴虚,用之为最忌。
        ⑤《随息居饮食谱》:疟疾,疮家,痧、痘后均忌。
       
    【选方】①治胸痹,心中急痛如锥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彻背上,不治或至死:生韭或根五斤(洗),捣汁。
       灌少许,即吐胸中恶血。
       (《孟诜方》) ②治阳虚肾冷,阳道不振,或腰膝冷疼,遗精梦泄:韭菜白八两,胡桃肉(去皮)二两。
       同脂麻油炒熟,日食之,服一月。
       (《方脉正宗》) ③治翻胃:韭菜汁二两,牛乳一盏。
       上用生姜汁半两,和匀。
       温服。
       (《丹溪心法》) ④治喉卒肿不下食:韭一把,捣熬薄之,冷则易。
       (《千金方》) ⑤治吐血、唾血、呕血、衄血、淋血、尿血及一切血证:韭菜十斤,捣汁,生地黄五斤(切碎)浸韭菜汁内,烈日下晒干,以生地黄黑烂,韭菜汁干为度;入石臼内,捣数千下,如烂膏无渣者,为丸,弹子大。
       每早晚各服二丸,白萝卜煎汤化下。
       (《方脉正宗》) ⑥下肠中瘀血:韭汁冷饮,甚验。
       (朱震亨) ⑦治过敏性紫癜:鲜韭菜一斤,洗净,捣烂绞汁,加健康儿童尿50毫升。
       日一剂,分二次服。
       (《福建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⑧止水谷痢:韭作羹粥,煠炒。
       任食之。
       (《食医心镜》) ⑨治消渴引饮无度:韭苗日吃三、五两。
       或炒或作羹,无入盐,但吃得十斤即佳。
       过清明勿吃。
       (《政和本草》) ⑩治痔疮:韭菜不以多少,先烧热汤,以盆盛汤在内,盆上用器具盖之,留一窍,却以韭菜于汤内泡之,以谷道坐窍上,令气蒸熏;候温,用韭菜轻轻洗疮数次。
       (《袖珍方》) ⑾治产后血晕:韭菜(切)入瓶内,注热醋,以瓶口对鼻。
       (《妇人良方》) ⑿治脱肛不缩:生韭一斤。
       细切,以酥拌炒令熟,分为两处,以软帛裹,更互熨之,冷即再易,以入为度。
       (《圣惠方》) ⒀治金疮出血:韭汁和风化石灰,日干,每用为末,敷之。
       (《濒湖集简方》) ⒁治聤耳出汁:韭汁日滴三次。
       (《圣惠方》) ⒂治百虫入耳不出:捣韭汁,灌耳中。
       (《千金方》) ⒃治跌打损伤:鲜韭菜三份,面粉一份。
       共捣成糊状。
       敷于患处,每日二次。
        ⒄治荨麻疹:韭菜、甘草各五钱,煎服;或用韭菜炒食。
        ⒅治子宫脱垂:韭菜半斤。
       煎汤熏洗外阴部。
        ⒆治中暑昏迷:韭菜捣汁,滴鼻。
       (⒃方以下出苏医《中草药手册》) ⒇治漆疮作痒:韭叶杵敷。
       (《斗门方》)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取新鲜韭菜用1:3000过锰酸钾浸洗1小时,再用0.2%呋喃西林液浸泡24小时,取出,用1%盐水冲洗10分钟,在无菌操作下压榨过滤取汁,置冰箱内备用。
       临用时常规清洗创面,涂布1~2%普鲁卡因,约经5分钟,用浸透韭菜汁的消毒纱布贴敷,每日1~3次。
       如创面在压迫处或易于脱落部位,可再加凡士林纱布包扎。
       有瘘管者,先扩创除去腐败组织,再以韭菜汁纱条填塞,每天1~2次。
       治疗烧伤后绿脓杆菌感染患者2例,均有效果。
       
    【名家论述】①朱震亨:心痛,有食热物及怒郁,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药中,开提气血。
       有肾气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为丸,空心茴香汤下。
       盖韭性急,能敝胃口血滞也。
       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入姜汁、牛乳各一杯,细细温服,盖韭汁消血,姜汁下气消痰和胃,牛乳能解热润燥补虚也。
        ②《纲目》: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
       一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盐梅卤汁少许,细呷,得入渐加,忽吐稠涎数升而愈。
       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辛温能散胃脘痰饮恶血之义也。
        ③《本草经疏》:韭,生则辛而行血,熟则甘而补中,益肝、散滞、导瘀是其性也。
       以其微酸,故入肝而主血分,辛温能散结,凡血之凝滞者,皆能行之,是血中行气药也。
       心主血,专理血分,故曰归心,五脏之结滞去,则气血条畅而自安矣。
       胃中热,乃胃中有瘀滞而发热也,瘀血行,热白除矣。
       病人之气抑郁者多,凡人气血惟利通和,韭性行而能补,故可久食。
        ④《本经逢原》:韭,昔人言治噎膈,惟死血在胃者宜之。
       若胃虚而噎,勿用,恐致呕吐也。
       
     
       
  • 山楂-------行气散瘀

     

  • 【山楂的功效介绍】:
    山楂 (《本草衍义补遗》)
    【异名】朹、粱梅(《尔雅》),朹子(《尔雅》郭璞注),鼠查(《本草经集注》),羊梂(陶弘景),赤爪实(《唐本草》),棠梂子(《本草图经》),赤枣子(《桂海虞衡志》),山里红果、酸枣,鼻涕团、柿楂子(《百一选方》),山里果子(《履巉岩本草》),茅楂(《日用本草》),猴楂(《世医得效方》),映山红果(《救荒本草》),海红(《品汇精要》),酸梅子、山梨(《中国树木分类学》),酸查(《山东中药》)。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楂或野山楂的果实。
       
    【植物形态】①山楂落叶乔木或大灌木,高达8米.树皮暗棕色,多分枝,枝条无刺或具稀刺。
       单叶互生;具托叶,托叶卵圆形至卵状披针形,边缘具锯齿;叶柄长2~4匣米;叶片阔卵形、三角卵形至菱状卵形,长6~12厘米,宽5~8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5~9羽状裂片,裂片有尖锐和不整齐的锯齿,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色较淡,两面脉上均被短柔毛。
       花10~12朵成伞房花序;花梗被短柔毛;萼片5,绿色,基部连合成杯状,上部5齿裂;花冠白色或带淡红色,直径8~13毫米,花瓣5,离生,倒宽卵形,长和宽均为6毫米;雄蕊20,不等长;心皮5,子房下位,5室,各室具一胚珠,花柱5,柱头圆形。
       梨果球形或圆卵形,直径约2.5厘米,深红色,具多数白色斑点,果之顶端有外曲的宿存花萼。
       种子5枚。
       花期5月。
       果期8~10月。
        生于河岸的砂土或干燥多砂石的山坡上.栽培于东北南部、华北以至江苏一带。
        ②野山楂,又名:小叶山楂、山果子。
        落叶灌木,高达1.5米。
       枝条具刺,嫩枝被白色绒毛。
       单叶互生;托叶近卵形;叶柄长约3毫米,有时无柄;叶片倒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1.5~6厘米,宽0.8~2.5厘米,先端尖,不裂或3深裂,边缘有缺刻及不整齐锯齿,基部楔形,渐窄缩。
       花5~6朵簇生成伞房花序;萼片5,卵状披针形,外侧密生细毛。
       梨果较小,呈红黄色,近圆形,直径约1~1.5厘米。
       花期5~6月。
       果期8~10月。
        生于荒山坡、溪边、路边疏林及灌丛中。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四川、贵州、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陕西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的根(山楂根)、木材(山楂木)、茎叶(山楂茎叶)、种子(山楂核)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
       山楂采得后,横切成厚1.5~3毫米的薄片,立即晒干。
       野山楂采得后,晒干即可,或压成饼状后再晒干。
       商品山楂片称为北山楂;野山楂称为南山楂。
        
       分布东北及山西、内蒙古、新疆等地。
        ④云南山楂叶片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常不裂,边缘具锯齿;果实近球形,暗红色或黄色带红褐色晕斑。
       分布西南及广东、广西等地。
       
    【炮制】山楂:拣净杂质,筛去核。
       炒山楂:取拣净的山楂,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外面呈淡黄色,取出,放凉。
       焦山楂:取拣净的山楂,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为度,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山楂炭:取拣净的山楂,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焦黑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纲目》:九月霜后取山楂实带熟者,去核,曝干。
       或蒸熟去皮核,捣作饼子,日干用。
       
    【化学成分】 含表儿茶精[(-)-epicatechin]、槲皮素(quercetin)、金丝桃甙(hyper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山楂酸(crataegolic acid) 、柠檬酸(citric acid)、苦杏仁甙(amygdalin)等。
       
    【性味】酸甘,微温。
        ①《唐本草》:味酸,冷,无毒。
        ②《日用本草》:味甘酸,无毒。
        ③《本草蒙筌》:味甘辛,气平,无毒。
        ④《纲目》:酸甘,微温。
       
    【归经】入脾、胃、肝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经。
        ③《药品化义》:入脾、肝二经。
        ④《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
       
    【功用主治-山楂的功效】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
       治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小儿乳食停滞。
       消食健胃,行气散瘀。
       用于肉食积滞、胃烷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血脂症。
        ①陶弘景:煮汁洗漆疮。
        ②《唐本草》:汁服主利,洗头及身上疮痒。
        ③《本草图经》:治痢疾及腰疼。
        ④《履巉岩本草》:能消食。
        ⑤《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
        ⑥《滇南本草》:消肉积滞,下气;治吞酸,积块。
        ⑦《本草蒙筌》:行结气,疗颓疝。
        ⑧宁原《食鉴本草》:化血块,气块,活血。
        ⑨《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
        ⑩《本草再新》:治脾虚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
        ⑾《本草撮要》:冻疮涂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宜忌】脾胃虚弱者慎服。
        ①《纲目》: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
        ②《本草经疏》:脾胃虚,兼有积滞者,当与补药同施,亦不宜过用。
        ③《得配本草》:气虚便溏,脾虚不食,二者禁用。
       服人参者忌之。
        ④《随息居饮食谱》:多食耗气,损齿,易饥,空腹及羸弱人或虚病后忌之。
       
    【选方】①治一切食积:山楂四两,白术四两,神曲二两。
       上为末,蒸饼丸,梧于大,服七十丸,白汤下。
       (《丹溪心法》) ②治食肉不消:山楂肉四两,水煮食之,并饮其汁。
       (《简便单方》) ③治诸滞腹痛:山楂一味煎汤饮。
       (《方脉正宗》) ④治痢疾赤白相兼: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末,每服一、二钱,红痢蜜拌,白痢红白糖拌,红白相兼,蜜砂糖各半拌匀,白汤调,空心下。
       (《医钞类编》) ⑤治肠风:酸枣并肉核烧灰,米饮调下。
       (《百一选方》) ⑥治老人腰痛及腿痛:棠梂子、鹿茸(炙)等分。
       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日二服。
       (《纲目》) ⑦治寒湿气小腹疼,外肾偏大肿痛:茴香、柿楂子。
       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盐、酒调,空心热服。
       (《百一选方》) ⑧治产妇恶露不尽,腹中疼痛,或儿枕作痛:山楂百十个,打碎煎汤,入砂糖少许,空心温服。
       (朱震亨)
    【临床应用】①治疗绦虫病用鲜山楂2斤(干品半斤,小儿酌减),洗净去核,下午3时开始零食,晚10时吃完,晚饭禁食。
       次晨用槟榔2两加水煎至1茶杯,1次服完,卧床休息。
       有大便感觉时尽量坚持一段时间再大便,即可排出完整绦虫。
       冬天应坐在温水便桶上大便,避免虫体遇冷收缩而不能完整排出。
       观察40例均有效。
        ②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用20%山楂煎剂加糖矫味,每服200毫升(小儿酌减),每日3次,7~10天为一疗程。
       治疗24例,全部有效。
       又有用山楂2两煎服,治轻型及中型菌痢30例,除3例无效外均治愈或好转。
       或用生热山楂片各1两,加水500毫升煮开5分钟,分2次服(小儿酌减),4~6天为一疗程,亦有效果。
        ③用于降低血清胆甾醇每日用山楂1两,毛冬青2两,分2次煎服。
       观察20例,治前血清胆甾醇平均253.2毫克%,治后下降至207毫克%,平均每例下降46.2毫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
       20例中有11例血清胆甾醇降至200毫克%以下,平均每例下降62.9毫克%。
       认为山楂所起的作用是主要的,因为毛冬青降低血清胆甾醇的效果,各地观察结果颇不一致,目前尚难肯定;而本组病例中有4例曾单服山楂而未用毛冬青,亦取得效果,服药前血清胆甾醇平均为259.7毫克%,服药至第6周时复查,下降至214毫克%。
        此外,将山楂的花和叶制成浸剂服用,有降低血压的功效。
       

  •     

    土牛膝-------引药下行

     

    土牛膝 别名怀牛膝牛髁膝山苋菜对节草红牛膝杜牛膝、土牛膝(野生品)。为植物苋科植物粗毛牛膝AchyranthesasperaL.、牛膝A.bidentataB1.野生种的根。产于福建广西广东四川云南河南等地。秋季采挖,洗净,晒干,生用,亦用鲜品。

    土牛膝 - 种属概述

    土牛膝 ①牛膝(野生者)的干燥根茎及根,又名:野牛膝。
    根茎呈圆柱状,长1~3厘米,直径6~10毫米,灰棕色,上端有茎基残留,周围着生多数粗细不一的根。
    根长圆柱形,略弯曲,长约15厘米以下,径可达4毫米;表面淡灰棕色,有细密的纵皱纹。
    质稍柔软,干透后易折断,断面黄棕色,可见成圈状散列的维管束。
    气微,味微甜。
    陕西甘肃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四川贵州等地。

    ②柳叶牛膝的干燥根茎及根,又名:苏木红、荔支红、透血红(《纲目拾遗》),红牛膝、牛克膝。
    根茎短粗,长2~6厘米,径1~1.5厘米。
    根4~9条,扭曲,长10~20厘米,径0.4~1.2厘米,向下渐细。
    表面灰黄褐色,具细密的纵皱纹及须根除去后的痕迹。
    质硬而稍有弹性,易折断,断面皮部淡
    灰褐色,略光亮,可见多数点状散布的维管束。
    气微,味初微甜后涩。产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③粗毛牛膝的干燥根茎及根。
    根茎短圆柱形,
    灰棕色,周围着生众多圆柱状细长的根,长约6~10余厘米,粗约2~5毫米,略弯曲。
    表面灰棕色,有细浅的纵皱纹。
    质坚硬,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
    灰青色灰白色
    味淡无臭。
    产广东、福建、广西等地。

    土牛膝 - 形态特征

    土牛膝 多年生草本,高1~1.6米.茎直立,四方形,节膨大;叶对生,叶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约4.5~15厘米,宽约0.5~3.6厘米,先端及基部均渐尖,全缘,上面绿色,下面常呈紫红色。
    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多数;苞片1,先端有齿;小苞片2,刺状,
    紫红色,基部两侧各有1卵圆形小裂片,长约0.6毫米;花被5,绿色,线形,具3脉;雄蕊5,花丝下部合生,退化雄蕊方形,先端具不明显的齿;花柱长约2毫米。
    胞果长卵形。花期7~10月。果期3~11月。

    土牛膝 - 化学成份

    粗毛牛膝根含皂甙,甙元为齐墩果酸,并含昆虫变态激素蜕皮甾酮(Ecdysterone)。种子含糖约56%、蛋白质约22.5%,还含皂甙,系齐墩果酸和葡萄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所形成的多糖甙。全草含生物碱。

    土牛膝 - 药理作用

    土牛膝 【药材名】土牛膝
    【拉丁名】①AchyranthesbidentataBl.(原植物牛膝),②AchyrantheslongifoliaMak.(柳叶牛膝),③Achyran-thesasperaL.(粗毛牛膝)
    【名称考证】土牛膝(《本草图经》),杜牛膝(《本草备要》)、山牛膝(《纲目拾遗》)
    【药理】(1)煎剂在人体体内显抗肿瘤的治疗作用。(2)粗毛牛膝剂在动物体内能中和白喉杆菌毒素,并有预防白喉的作用。(3)牛膝煎剂或醇提取液对醉犬、猎、兔作静脉注射,均有短暂的降压作用。(4)牛膝煎剂静脉注身于麻醉家兔,有轻微利尿作用,腹腔注身于已用醋酸产生扭转的小鼠呈一定的止痛作用。(5)牛膝煎剂对动物离体肠管有轻度抑制作用。(6)牛膝煎剂和流浸膏对家兔离体子宫不论已孕、末孕都能使之收缩;对收缩无力的小鼠离体子宫则有加强其收缩的作用。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苋科植物
    【药用部位】牛膝的野生种及
    柳叶牛膝粗毛牛膝等的根和根茎。
    【性味归经】苦酸,平。①
    《福建民间草药》:“苦酸,平,无毒。”②《广西中草药》:“味微苦酸,性寒,无毒。”③《云南中草药》:“甘微酸,凉。”入心、肝、大肠三经。
    【功效分类】活血祛瘀药
    【功效主治】活血散瘀,祛湿利尿,清热解毒。治淋病,尿血,妇女经闭,症瘕,风湿夫节痛,脚气,水肿,痢疾,疟疾,白喉,痈肿,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捣汁滴耳或研末吹喉。
    【用药忌宜】《福建民间草药》:“孕妇忌用。”⑦治白喉并发
    心肌炎:鲜土牛膝五钱,鲜万年青根三钱,捣烂取汁,加白糖适量,温开水冲服。⑧治扁桃腺炎:土牛膝、百两金根各四钱,冰片二钱,研极细末,喷喉。⑨治急性中耳炎:鲜土牛膝适量,捣汁,滴患耳。⑩治足腿红肿放亮,其热如火,名流火丹:土牛膝捣烂,和马前子及旧锈铁磨水,豆腐渣调匀,微温敷之。(《岭南采药录》)⑾治跌打损伤:土牛膝三至五钱。水煎,酒对服。(《江西中药》)
    【用药配伍】配桂枝,温中散寒;配车前子,通利小便,清热祛湿;配钩藤,补益肝肾。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土牛膝 - 相关选方

    土牛膝 ①治男妇诸淋,小便不通:土牛膝连叶,以酒煎服数次。血淋尤验。(《岭南采药录》)
    ②治血滞经闭:鲜土牛膝一至二两,或加马鞭草鲜全草一两。水煎,调酒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风湿性关节痛:鲜土牛膝六钱至一两(干的四至六钱)和猪脚一个(七寸),红酒和水各半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肝硬变水肿:鲜土牛膝六钱至一两(干的四至六钱)。水煎,饭前服,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痢疾:土牛膝五钱,地桃花根五钱,车前草三钱,青荔三钱。水煎,冲蜜糖服。(《广西中草药》)。
    ⑥治白喉:鲜土牛膝一至二两,加养阴清肺汤(生地、元参、麦冬、川贝母、丹皮、白芍,甘草、薄荷)。水煎服,每日一至二剂;另用朱砂一分,巴豆一粒,捣烂,置于膏药上,贴印堂穴,六至八小时皮肤起泡后取下。
    ⑦治白喉并发心肌炎:鲜土牛膝五钱,鲜万年青根三钱,捣烂取汁,加白糖适量,温开水冲服。
    ⑧治扁桃腺炎:土牛膝、百两金根各四钱,冰片二钱。研极细末,喷喉。
    ⑨治急性中耳炎:鲜土膝适量,捣汁,滴患耳。(⑥方以下出《江西草药》)
    ⑩治足腿红肿放亮,其热如火,名流火丹:土牛膝捣烂,和马前子及旧锈铁磨水,豆腐渣凋匀,微温敷之。(《岭南采药录》)
    ⑾治跌打损伤:土牛膝三至五钱。水煎,酒对服。(《江西草药》)

    土牛膝 - 功能主治

    (1)败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鼻咽癌土牛膝、野麦、汉防已各30克均用鲜品,水煎3次分服。另取灯心草捣碎口含。同时用垂盆草捣烂。继续煺月,可获近期痊愈。宜于未分化癌。食管癌土牛膝、丹参黄芪沙参党参各9克,黄芩川贝鸡内金各6克,金银花15克,白英30克水煎3次分服,每次送云南白药2克。可连服半年,能使症状消失,饭量增加。

    (2)逐淤除痹,用于淤阻痹痛:淤阻经闭土牛膝、
    马鞭草各30克均用鲜品,水煎,调酒服。风湿痹痛土牛膝12克,续断、木瓜各9克水煎3次分服。

    (3)消炎利尿,用于炎症尿淋:小儿肺炎鲜土牛膝500克,捣烂,加适量开水,绞取汁500毫升,隔水蒸0.5小时。1~2岁小儿每次服15毫升;3~5岁20~35毫升,隔4~6小时1次,日2~3次,亦宜于麻疹并发
    肺炎流感肺炎支气管肺炎等。尿淋涩痛土牛膝、滑石各12克,冬葵子9克水煎3次分服。治淋病,尿血,妇女经闭,癥瘕,风湿关节痛,脚气,水肿痢疾疟疾,白喉,痈肿,跌打损伤。
    土牛膝
    ①《本草图经》:治妇人血块。
    《纲目拾遗》:活血化瘀,宽筋,理跌打损伤。治破伤风,七十二般恶疾。功胜川产。③《岭南采药录》:为收敛药及利小便药,清血消毒。
    治喉症捣汁含漱;又散血止痛,理脚气,煎酒服。
    ④《福建民间草药》:散瘀血,强足膝,引药下行。
    《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散血止痛。
    治疟疾、痔疮及红白痢;外用治跌打损伤。
    ⑥《江西草药》:治竹木刺伤,毒蜂咬伤等症;并可引产。
    《上海常用中草药手册》:通经利尿,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治脚气肿胀,关节炎,风湿痛,白喉,急慢性咽炎。
    《贵州草药》:生用可破血利湿,炒用补肝肾,强筋骨。
    ⑨《云南中草药》:活血祛瘀,清热除湿,治咳血,鼻衄,尿血,尿路感染,湿热带下。

    土牛膝 - 临床应用

    ①治疗白喉
    取煎液内服,或药汁喷雾,均有效果。㈠内服:用新鲜根1斤,制成浓缩煎液500毫升。10岁以内小儿每日100毫升,分3~4次服。治疗咽白喉29例,气管白喉3例,除2例分别因突然窒息、严重
    中毒而致心肌麻痹死亡外,均获治愈,治愈病例服药时间平均为6.8天,呼吸困难于2~8日恢复正常,咽头伪膜于2~7日脱落,体温于2~10天下降,细菌培养4~8日转阴。㈡喷雾:用新鲜土牛膝根捣烂,加入30~40℃左右的温开水浸渍24小时,过滤取汁。以喉头喷雾器装入新鲜药汁,每隔2小时喷射1次,连续使用,直至伪膜剥离为止。据35例的初步观察,约有半数以上的病例,伪膜在治疗后第4天完全脱落,最快的为17小时,但也有延长至15日之久的。喷射次数与剥离速度似无明显关系。随着伪膜的消退,全身症状也远渐消失或减轻。此外,有用鲜土牛膝全草5~7棵捣烂绞汁,兑入人乳或冷开水半杯,每10~20分钟取少许吞咽,或从鼻孔中滴入,使药物作用于咽喉部。治疗2例,均在4~S天痊愈。

    ②治疗小儿肺炎
    用新鲜土牛膝根1斤捣烂,加入适量开水,绞取汁1斤,隔水蒸半小时。1~2岁每次服15毫升,3~5岁20~26毫升,每隔4~6小时1次。治疗麻疹并发肺炎、支气管肺炎、流感肺炎等26例(其中7例曾配合其它中药治疗),服药1~6天(平均2.6天)后,24例痊愈,2例死亡。

      土牛膝 ③引产
    取新鲜土牛膝根(须选白色的,红色的无效)2寸左右长,洗净,刮去粗皮,一端削成圆锥状,尾部扎丝线1根,用高压或75%酒精浸泡消毒。外阴及宫颈口按常规消毒后,将土牛膝根轻轻插入宫颈,再以消毒纱布塞入阴道,以防牛膝脱出。亦可用鲜土牛膝5克捣烂取汁,以消毒纱布浸湿,卷成条状,用无菌塑料纸包好,针刺若干小孔(便于药汁渗出),然后按上法插入宫颈内。一般12~24小时内即可发生效果。土牛膝根待流产时自行排出。如24小时仍未生效,应取出,另取新鲜者插入。据18例的观察,结果11例成功,1例不全流产。又用于过期流产4例(其中死胎2例)和大月份的葡萄胎2例,亦获良效。药物反应有轻度体温升高,流产后即可降至正常。但使用时必须严格消毒,注意操作,防止感染及宫颈外伤。

     


               
  • 桃叶------杀灭孑孓

     

  • 【桃叶的功效介绍】:
    桃叶 (《别录》)
  •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叶。
         
    【化学成分】桃叶含糖甙、柚皮素、奎宁酸、番茄烃、鞣质(约100毫克%)和少量腈甙。
       
    【药理作用】不同品种的桃树叶浸液(1%)杀灭孑孓的效果基本一致,能使孑孓在24小时内死亡95%以上;低浓度(0.25~0.5%)浸液作用不显著;鲜叶与干叶疗效相似,对库蚊、中华按蚊、骚扰阿蚊等蚊蚴皆有作用。
       有人试验证明,桃树叶可代替氯仿或其他麻醉药毒杀按蚊;嫩叶比老叶好,鲜叶比陈叶好,叶片搓碎比浸溃好。
       因桃叶含配糖体,搓碎时经酶作用可放出氢氰酸。
       用1:100以上稀释度的桃树叶煎液在体外直接镜检或试管内培养1、6、12、24或48小时后观察,有杀灭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桃树的种子、花、叶及树皮水解后均可产生氢氰酸。
       桃树叶曾用作泻剂、驱虫剂及治疗百日咳。
       桃树叶、花及果仁均有毒。
       
    【性味】苦,平。
        ①《别录》:苦辛,平,无毒。
        ②《纲目》:苦,平,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用主治-桃叶的功效】祛风湿,清热,杀虫。
       治头风、头痛,风痹,疟疾,湿疹,疮疡,癣疮。
        ①《别录》:出疮中虫。
        ②《日华子本草》:治恶气,小儿寒热客忤。
        ③《纲目》:疗伤寒时气,风痹无汗,治头风,通大小便,止霍乱腹痛。
        ④《本草汇言》:破妇人血闭血瘕。
        ⑤《本草再新》:发汗,除痰,消湿,杀虫。
        ⑥《现代实用中药》:洗汗疱及湿疹。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煮水洗,治风湿;外用消痈肿。
       
    【用法与用量】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内服:煎汤。
       
    【选方】①治风热头痛:生桃叶适量,盐少许,共捣烂,敷太阳穴。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眼肿:桃叶捣汁搽之。
       (《岭南采药录》) ⑧治足上瘑疮:桃叶捣烂,以苦酒和敷。
       (《肘后方》) ④治鼻内生疮:桃叶嫩心,杵烂塞之。
       (《简便单方》) ⑤治妇女阴疮,如虫咬疼痛者:桃叶生捣,绵裹纳阴中,日三、四易。
       (《孟诜方》) ⑥治身面癣疮:桃叶捣汁敷之。
       (《千金方》) ⑦治霍乱腹痛吐痢:桃叶(切)三升。
       水五升,煮取一升三合,分温二服。
       (《广济方》) ⑧治二便不通:桃叶杵汁半升服。
       (孙思邀) ⑨治痔疮:桃叶适量。
       煎汤熏洗。
       (《上海常用中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疟疾取新鲜桃树叶2两煎服,每日1剂,连服5天为一疗程。
       治疗间日疟18例,均获痊愈。
       用药2~5剂后,疟疾症状未再发作,血涂片镜检3次均未查到疟原虫,随访半年无复发。
       亦可用新鲜桃树枝5~8枝(每枝带5~8片小叶),于疟疾发作当天清晨煎服。
       据60余例观察,多数1次即能控制发作,必要时可连服2日。
        ②治疗阴道滴虫用鲜桃树叶1两,加水1000毫升,煮沸20分钟,取煎液作阴道冲洗。
       必要时加灰藜5钱同煮以止痒。
       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
       治疗60例,治愈54例。
        ③治疗疮疖取鲜桃树叶50斤,加净水100斤,浸透后煎煮1小时,过滤,滤渣再加水50斤煎煮过滤;合并2次滤液,熬成膏状。
       外敷患处,每天1~2次。
       观察30余例,一般36小时后即可消肿,最迟1周愈合。
        ④治疗慢性荨麻疹取青嫩碧桃叶500克,切碎浸于5000毫升纯酒精中,密闭静置24~48小时后弃去药渣。
       用棉球蘸浸出液涂布患部,一般每日3次,连涂3日为一疗程。
       治疗45例,结果痊愈39例,进步2例,无效4例。
       用药后瘙痒迅速停止或减轻,皮疹在短期内即可消失,且不易复发。
       
    桃子
  • 【化学成分】果实食部每百克含蛋白质0.8克,脂肪0.1克,碳水化物7克,粗纤维4.1克,灰分0.5克,钙8毫克,磷20毫克,铁1.0毫克,胡萝卜素0.01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02毫克,尼克酸0.7毫克,抗坏血酸6毫克。
       尚含挥发油、有机酸。
       有机酸中主为苹果酸和柠檬酸。
       糖分中有葡萄糖、果糖、蔗糖、木糖。
       
    【性味】甘酸,温。
        ①《别录》:味酸。
        ②孟诜:温。
        ③《日用本草》:味甘酸,微毒。
       
    【功用主治-桃子的功效】生津,润肠,活血,消积。
        ①崔禹锡《食经》:养肝气。
        ②《滇南本草》:逋月经,润大肠,消心下积。
        ③《随息居饮食谱》:补心,活血,生津涤热。
       
    【用法与用量】鲜食或作脯食。
       
    【宜忌】①《别录》:多食令人有热。
        ②《日用本草》:桃与鳖同食,患心痛,服术人忌食之。
        ③《滇南本草图说》:多食动脾助热,令人膨胀,发疮疖。
        ④《本经逢原》:多食令人腹热作泻。
        ⑤《随息居饮食谱》:多食生热,发痈疮、疟、痢、虫疳诸患。
     
  • 桃花 (《本经》) 性走泄下降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花。
       植物形态详桃仁条。
       
    【采集】3月间桃花将开放时采收,阴干,放干燥处。
       
    【化学成分】桃花含山柰酚、香豆精。
       白桃花含三叶豆甙。
       花蕾含柚皮素。
       
    【性味】《别录》:味苦,平,无毒。
       
    【归经】①《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②《得配本草》:入足阳明经。
       
    【功用主治-桃花的功效】利水,活血,通便。
       治水肿,脚气,痰饮,积滞,二便不利,经闭。
        ①《别录》:主除水气,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虫。
        ②《唐本草》:主下恶气,消肿满,利大小肠。
        ③《纲目》:利宿水痰饮,积滞。
       治风狂。
        ④《本草汇言》:破妇人血闭血瘕,血风癫狂。
        ⑤《岭南采药录》:带蒂入药,能凉血解毒,痘疹通用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宜忌】孕妇忌服。
       
    【选方】①治脚气、腰肾膀胱宿水及痰饮:桃花,阴干,量取一大升,捣为散。
       温清酒和,一服令尽,通利为度,空腹服之,须臾当转可六、七行,但宿食不消化等物,总泻尽,若中间觉饥虚,进少许软饭及糜粥。
       (《外台》桃花散) ②治大便难:水服桃花方寸匕。
       (《千金方》) ③治干粪塞肠,胀痛不通:毛桃花一两(湿者),面三两。
       上药,和面作馄饨,熟煮,空腹食之,至日午后,腹中如雷鸣,当下恶物。
       (《圣惠方》) ④治产后大小便秘涩:桃花、葵子、滑石、槟榔各一两。
       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食前以葱白汤调下二钱。
       (《圣惠方》桃花散) ⑤治腰脊苦痛不遂:桃花一斗一升,井华水三斗,曲六升,米六斗。
       炊之一时,酿热,去糟,一服一升,日三服,若作食饮,用河水,禁如药法。
       (《千金方》) ⑥治心腹痛:桃花晒干杵末。
       以水服二钱匕,小儿半钱。
       (《孟诜方》) ⑦治疟疾不已:桃花为末,酒服方寸匕。
       (《梅师集验方》) ⑧治发背疮痈疽:桃花于平旦承露采取,以酽醋研绞去滓,取汁涂敷疮上。
       (《圣济总录》) ⑨治秃疮:收未开桃花阴干,与桑椹赤者等分为末,以猪脂和。
       先用灰汁洗去疮痂,即涂药。
       (《孟诜方》) ⑩治面上疮黄水出并眼疮:桃花不计多少,细末之。
       食后以水半盏,调服方寸匕,日三。
       (《海上集验方》) ⑾治足上瘑疮:桃花、食盐等分。
       杵匀,醋和敷之。
       (《肘后方》)
    【名家论述】《纲目》:桃花,性走泄下降,利大肠甚快,用以治气实人病水饮肿满,积滞、大小便闭塞者,则有功无害,若久服即耗人阴血,损元气。
       
  •  桃仁,主攻瘀血而为肝药,兼疏肤腠之瘀。
  •  【化学成分】桃仁含苦杏仁甙约3.6%,挥发油0.4%,脂肪油45%;油中主含油酸甘油酯和少量亚油酸甘油酯。
       另含苦杏仁酶等。
       
    【药理作用】苦杏仁甙之药理见杏仁条。
       桃仁的醇提取物有抗血凝作用及较弱的溶血作用。
       对正常大鼠有降压作用,乃中毒所致。
       桃仁提取物0.5克(相当生药4.0克)溶于1毫升水中,每日饲喂大鼠,共1周,对血糖、血清蛋白、肝功能检查,及肺、心、肝、脾、肾及肾上腺的组织学检查,皆无异常。
       
    【炮制】除去硬壳杂质,置沸水锅中煮至外皮微皱,捞出,浸入凉水中,搓去种皮,晒干,簸净。
       
    【性味】苦甘,平。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无毒。
        ③《千金·食治》:味苦甘辛,平,无毒。
       
    【归经】入心、肝、大肠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大肠二经。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
       
    【功用主治-桃仁的功效】破血行瘀,润燥滑肠。
       治经闭,癥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
        ①《本经》:主瘀血,血闭癥瘕,邪气,杀小虫。
        ②《别录》: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癥瘕,通脉,止痛。
        ③孟诜:杀三虫,止心痛。
        ④《医学启源》:治大便血结。
        ⑤李杲:治热入血室,腹中滞血,皮肤血热燥痒,皮肤凝聚之血。
        ⑥《滇南本草》:治血痰。
        ⑦《纲目》:主血滞风痹,骨蒸,肝疟寒热,产后血病。
        ⑧《现代实用中药》:治高血压及慢性盲肠炎,妇人子宫血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
       
    【宜忌】孕妇忌服。
        ①《医学入门》:血燥虚者慎之。
        ②《纲目》:香附为之使。
        ③《本草经疏》:凡经闭不通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瘀滞;产后腹痛由于血虚,而不由于留血结块;大便不通由于津液不足,而不由于血燥秘结,法并忌之。
       
    【选方】①治妇人室女,血闭不通,五心烦热:桃仁(焙)、红花、当归(洗焙)、杜牛膝等分为末。
       每服三钱,温酒调下,空心食前。
       (《杨氏家藏方》桃仁散) ②治产后腹痛,干血着脐下,亦主经水不利: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蟅虫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
       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金匮要略》下瘀血汤) ③治产后血闭: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藕一块。
       水煎服之。
       (《唐瑶经验方》) ④治产后恶露不净,脉弦滞涩者:桃仁三钱,当归三钱,赤芍、桂心各钱半,沙糖三钱(炒炭)。
       水煎,去渣温服。
       (《医略六书》桃仁煎) ⑤治血癥,漏下不止:桃仁(去皮、尖,熬)、芍药、桂枝、茯苓、牡丹(去心)各等分。
       上五味为末,炼蜜和丸如兔屎大。
       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 ⑥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炙)二两,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
       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伤寒论》桃核承气汤) ⑦治伤寒蓄血,发热如狂,少腹鞕满,小便自利: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伤寒论》抵当汤) ⑧治热邪干于血分,溺血蓄血者:桃仁三钱(研如泥),丹皮、当归、赤芍各一钱,阿胶二钱,滑石五钱。
       水煎服。
       (《瘟疫论》桃仁汤) ⑨治上气咳嗽,胸膈痞满,气喘:桃仁三两,去皮、尖,以水一大升,研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
       (《食医心镜》) ⑩治老人虚秘:桃仁、柏子仁、火麻仁、松子仁等分。
       同研,烙白蜡和丸如桐子大,以少黄丹汤下。
       (《汤液本草》) ⑾治里急后重,大便不快:桃仁(去皮)三两,吴茱萸二两,盐一两。
       上三味,同炒熟,去盐并茱萸。
       只以桃仁,空心夜卧不拘时,任意嚼五、七粒至一、二十粒。
       (《圣济总录》) ⑿治从高坠下,胸腹中有血,不得气息:桃仁十四枚,大黄、消石、甘草各一两,蒲黄一两半,大枣二十枚。
       上六味,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绞去滓,适寒温尽服之。
       当下,下不止,渍麻汁一杯,饮之即止。
       (《千金方》桃仁汤) ⒀治疟:桃仁一百个,去皮、尖,于乳钵中细研成膏,不得犯生水,候成膏,入黄丹三钱,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丸,当发日用温酒吞下,如不饮酒,井花水亦得。
       (《证类本草》) ⒁治风劳毒肿挛痛,或牵引小腹及腰痛:桃仁一升,去皮、尖,熬令黑烟出,热研如脂膏。
       以酒三升,搅和服,暖卧取汗。
       (《食医心镜》) ⒂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气虚竭:烧桃核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千金方》) ⒃治小儿烂疮初起,膘浆似火疮:杵桃仁面脂敷上。
       (《子母秘录》) ⒄治聤耳:桃仁熟捣,以故绯绢裹,纳耳中,日三易,以瘥为度。
       (《千金方》) ⒅治风虫牙痛:针刺桃仁,灯上烧烟出,吹灭,安痛齿上咬之。
       (《卫生家宝方》) ⒆治女人阴户内生疮,作痛如虫咬,或作痒难忍者:桃仁、桃叶相等捣烂,丝绵纳裹其中,日易三、四次。
       (孟诜)
    【名家论述】①成无己:肝者血之源,血聚则肝气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桃仁之甘以缓肝散血,故张仲景抵当汤用之,以治伤寒八、九日,内有蓄血,发热如狂,小腹满痛,小便自利者。
       又有当汗失汗,热毒深入,吐血及血结胸,烦躁讝语者,亦以此汤主之。
       与虻虫、水蛭、大黄同用。
        ②《用药心法》:桃仁,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须用。
       又去血中之热。
        ③《纲目》: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润燥活血,宜汤浸去皮尖炒黄用,或麦麸同炒,或烧存性,各随本方。
        ④《本草经疏》:夫血者阴也;有形者也,周流夫一身者也,一有凝滞则为癥瘕,瘀血血闭,或妇人月水不通,或击扑损伤积血,及心下宿血坚痛,皆从足厥阴受病,以其为藏血之脏也。
       桃核仁苦能泄滞,辛能散结,甘温通行而缓肝,故主如上等证也。
       心下宿血去则气自下,咳逆自止。
       味苦而辛,故又能杀小虫也。
       桃仁性善破血,散而不收,泻而无补,过用之,及用之不得其当,能使血下不止,损伤真阴。
        ⑤《药品化义》:桃仁,味苦能泻血热,体润能滋肠燥。
       若连皮研碎多用,走肝经,主破蓄血,逐月水,及遍身疼痛,四肢木痹,左半身不遂,左足痛甚者,以其舒经活血行血,有去瘀生新之功,若去皮捣烂少用,入大肠,治血枯便闭,血燥便难,以其濡润凉血和血,有开结通滞之力。
        ⑥《本经逢原》:桃仁,为血瘀血闭之专药。
       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
       毕竟破血之功居多,观《本经》主治可知。
       仲景桃核承气、抵当汤,皆取破血之用。
       又治热入血室,瘀积癥瘕,经闭,疟母,心腹痛,大肠秘结,亦取散肝经之血结。
       熬香治颓疝痛痒,《千金》法也。
        ⑦《本草思辨录》:桃仁,主攻瘀血而为肝药,兼疏肤腠之瘀。
       惟其为肝药,故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治在少腹,鳖甲煎丸治在胁下,大黄牡丹汤治在大肠,桂枝茯苓丸治在癥痼,下瘀血汤治在脐下。
       惟其兼疏肤腠之瘀,故大黄蟅虫丸治肌肤甲错,《千金》苇茎汤治胸中甲错,王海藏以桂枝红花汤加海蛤、桃仁治妇人血结胸,桃仁之用尽于是矣。
     
  • 桃胶 (《别录》) 通津液\和血益气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等树皮中分泌出来的树脂。
  • 【功用主治-桃胶的功效】治石淋,血淋,痢疾。
        ①《别录》:主保中不饥,忍风寒。
        ②《唐本草》:主下石淋,破血,中恶疰忤。
        ③《纲目》:和血益气,治下痢,止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扬,0.5~1两,或入丸、散。
       
    【选方】①治石淋作痛:桃木胶如枣大,夏以冷水三合,冬以汤三合和服,日三服,当下石,石尽即止。
       (《古今录验方》) ②治血淋:石膏、木通、桃胶(炒作末)各半两。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食前。
       (《杨氏家藏方》桃胶散) ③治产后下痢赤白,里急后重疞痛:桃胶(焙干)、沉香、蒲黄(炒)各等分。
       为末。
       每服二钱,食前米饮下。
       (《妇人良方》) ④治虚热作渴:桃胶如弹丸大,含之咽津。
       (《千金方》) ⑤治糖尿病:桃胶,用微温水洗净,放在小锅内煮食,随便加些调味盐类亦可(但不要加入甜味)。
       每次服一至二两。
       (《草药验方交流集》) ⑥治疮疹黑黡,发搐危困:桃胶煎汤饮之。
       一方水熬成膏,温酒调下,无时。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桃胶汤)
    【名家论述】《本经逢原》:桃树上胶,最通津液,能治血淋,石淋。
       痘疮黑陷,必胜膏用之。
        
  • 桃根   
    【功用主治-桃根的功效】治黄疸,吐血,衄血,经闭,痈肿,痔疮。
        ①《纲目》:疗黄疸,身目如金。
        ②《分类草药性》:破血。
       治一切吐血、衄血。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煮水洗可治风湿;外用消痈肿。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行血。
       治腰痛。
        ⑤《四川中药志》:行血,除胃中热;治痧气腹痛,五痔。
  •  【性味】(纲目》:苦,平,无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两。
       外用:煎水洗。
       
    【宜忌】孕妇忌服。
       
    【选方】①治黄疸身眼皆如金色:桃根,切细如箸若钗股以下者一握,以水一大升,煎取一小升,适寒温空腹顿服。
       后三、五日,其黄离离如薄云散,唯眼最后瘥,百日方子复。
       身黄散后,可时时饮一盏清酒,则眼中易散,不饮则散迟。
       忌食热面、猪、鱼等肉。
       (《伤寒类要》) ②治妇人数年月水不通,面色萎黄,唇口青白,腹内成块,肚上筋脉,腿胫或肿:桃树根一斤,牛蒡子根一斤,马鞭草根一斤,牛膝二斤(去苗),蓬蘽根一斤。
       上药都锉,以水三斗,煎取一斗,去滓,更于净锅中,以慢火煎如饧,盛于瓷器中。
       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半大匙。
       (《圣惠方》桃根煎) ③治五痔作痛:桃根水煎汁浸洗之。
       (《纲目》) ④治骨髓炎:白毛桃(未嫁接)根白皮,加红糖少许,捣烂外敷局部。
     
  •  桃枝   
  • 【功用主治-桃枝的功效】治心腹痛及匿疮。
        《纲目》:治疰忤心腹痛,辟疫疠。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两。
       外用:煎水含漱或洗浴。
       
    【选方】①治卒心痛:桃枝一把,切,以酒一升,煎取半升,顿服。
       (《补缺肘后方》) ②治天行匿下部生疮:浓煎桃枝如糖,以通下部。
       若口中生疮,含之。
       (《伤寒类要》)

  •        

    秋海棠-----跌打损伤

     

    秋海棠根
    秋海棠根的功效介绍】:
    秋海棠根 (《贵州民间方药集》)
    【异名】一口血(《分类草药性》),金线吊葫芦(《贵州民间方药集》),红白二丸、岩丸子、大红袍(《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秋海棠种植物秋海棠的根,植物形态,详秋海棠条。

    【性味】①《贵州草药》:性平,味酸涩。
    ②《陕西中草药》:味苦涩酸,性寒。

    【功用主治-秋海棠根的功效】活血化瘀,止血,清热。
    治跌打损伤,吐血、咯血,痢疾,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淋浊,喉痛。
    ①《分类草药性》:治吐血,跌打损伤。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止吐血、咯血、刀伤出血。
    ③《贵州草药》:活血化瘀,凉血止血。
    ④《陕西中草药》:活血散瘀,清热,止血止痛。
    治跌打损伤,吐血,衄血,胃溃疡,痢疾,肺痈,崩漏,白带,月经不调。
    ⑤江西《草药手册》:行气行血,消肿止痛,镇痉,治瘰疬。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研末,1~2钱。
    外用:捣汁含漱或研末撒敷。

    【选方】①治跌打损伤,伤后吐血:秋海棠根一钱,研成细末,用酒吞服。
    (《贵州民间方药集》) ②治痢疾:红白二丸二钱,水煎,加红白糖服。
    (《陕西中草药》) ③治月家病:一口血适量,用童便泡七天后,研末,每次二钱,蒸鸡吃。
    (《贵州草药》) ④治崩漏,白带:红白二丸、石泽兰各二钱。
    水煎服。
    (《陕西中草药》) ⑤治淋浊白浊:白秋海棠块根研末,开水送服一钱,血尿用红秋海棠块根研末,开水吞服二钱。
    (江西《草药手册》) ⑥治咽喉疼痛:秋海棠根四两。
    加冷开水两小碗,捣烂,取汁。
    含漱数次。


          
  • 蓖麻子-----消肿拔毒

     

  • 【蓖麻子的功效介绍】:
    蓖麻子 (《唐本草》)
    【异名】萆麻子(《雷公炮炙论》),蓖麻仁(《圣济总录》),大麻子(《中国药植志》),红大麻子(《药材学》)。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种子。
       
    【植物形态】蓖麻(《唐本草》),又名:牛蓖子草、红蓖麻、勒菜、杜麻、草麻。
        一年生草本,在热带变成多年生灌木,高2~3米,茎直立,无毛,绿色或稍紫色。
       具白粉。
       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盾状圆形。
       直径20~40厘米,掌状分裂至叶片的一半以下,7~9裂。
       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主脉掌状。
       花单性,总状或圆锥花序,顶生,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苞及小苞卵形或三角形;雄花花被3~5,裂片卵状三角形,无花盘,雄蕊多而密,合生成束;雌花的苞与雄花的相同,花被同雄花而稍狭,无花盘及遗形雄蕊,雌蕊卵形,子房3室,花柱3,红色,顶端2叉。
       蒴果球形,有刺,成熟时开裂。
       花期5~8月。
       果期7~10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蓖麻根)、叶(蓖麻叶)以及种子榨出的油(蓖麻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秋季果实变棕色,果皮未开裂时分批采摘,晒干,除去果皮。
       
    【药材】干燥种子略呈扁的广卵形,长8~18毫米,直径6~9毫米。
       腹面平坦,背面稍隆起,较小的一端,有似海绵状突出的种阜,并有脐点,另一端有合点,种脐与合点间的种脊明显。
       外种皮平滑,有光泽,显淡红棕色相间的斑纹,质坚硬而脆。
       内种皮白色薄膜状,包裹白色油质的内胚乳;子叶2枚菲薄,位于种子中央。
       气微弱,味油腻性。
       似粒大、饱满、赤褐色、有光泽的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化学成分】种子含脂肪油40~50%,油饼含蓖麻碱、蓖麻毒蛋白及脂肪酶。
       种子中分出的蓖麻毒蛋白有三种,即蓖麻毒蛋白-D、酸性蓖麻毒蛋白、碱性蓖麻毒蛋白。
       
    【药理作用】①泻下作用蓖麻种子中的油本身并无致泻作用,在十二指肠内受脂肪分解酶的作用,皂化成蓖麻油酸钠与甘油,蓖麻油酸钠对小肠有刺激性,引起肠蠕动增强,小肠内容物急速向结肠推进,在服药后2~6小时,排出半流质粪便,排便后可有暂时的便秘;加大剂量不能增强效力,未水解部分很快排泄到大肠,蓖麻油酸吸收后,与其他脂肪酸一样在体内代谢分解,因此,蓖麻油作为泻剂是比较安全的;由于味道不好,可以制成乳剂内服。
       蓖麻油能阻碍山道年的吸收,并非由于腹泻引起。
        ②其他作用蓖麻油本身刺激性小,可作为皮肤滑润剂用于皮炎及其他皮肤病,作成油膏剂用于烫伤及溃疡,种子的糊剂用于皮肤黑热病的溃疡,此外可用于眼睑炎;作为溶剂以除去眼的刺激物,局部应用于阴道及子宫颈疾患。
       
    【毒性】蓖麻子中含蓖麻毒蛋白及蓖麻碱,特别是前者,可引起中毒。
       4~7岁小儿服蓖麻子2~7粒可引起中毒、致死。
       成人20粒可致死。
       非洲产蓖麻子2粒可使成人致死,小儿仅需一粒,但也有报告服24粒后仍能恢复者。
       蓖麻毒蛋白可能是一种蛋白分解酶,7毫克即可使成人死亡。
       蓖麻子中毒后之症状有:头痛、胃肠炎、体温上升、白细胞增多、血象左移、无尿、黄疸、冷汗、频发痉挛、心血管虚脱:中毒症状之发生常有一较长的潜伏期。
       蓖麻毒蛋白引起大鼠急性中毒,主要产生肝及肾的伤害,碳水化物代谢紊乱,蓖麻中的凝集素可与血球起凝集作用。
       湖州农村将蓖麻子炒热吃未见中毒,可能由于加热使蓖麻毒蛋白破坏。
       
    【炮制】敲碎种子外壳,拣取种仁用。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蓖麻子,先须和皮用盐汤煮半日,去皮取子研过用。
        ②《本草蒙筌》:蓖麻子,修制忌铁。
       
    【性味】甘辛,平,有毒。
        ①《唐本草》:甘辛,平,有小毒。
        ②《玉楸药解》:味苦,气平。
       
    【归经】入大肠。
       肺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大肠二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太阳经。
       
    【功用主治-蓖麻子的功效】消肿拔毒,泻下通滞。
       治痈疽肿毒,瘰疬,喉痹,疥癞癣疮,水肿腹满,大便燥结。
        ①《唐本草》:主水癥。
        ②《日华子本草》:治水胀腹满,细研水服;疮痍疥癞,亦可研敷。
        ③《本草衍义补遗》:能出有形质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脓血者用之。
        ④《纲目》:主偏风不遂,失音口噤,头风耳聋,舌胀,喉痹,齁喘,脚气毒肿,丹瘤,汤火伤,针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肠挺出,开通关窍经络,能止诸痛,消肿追脓拔毒。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敷或调敷。
       内服:入丸剂、生研或炒食。
       
    【宜忌】孕妇及便滑者忌服。
        《本草经疏》:脾胃薄弱、大肠不固之人,慎勿轻用。
       
    【选方】①治疔疮脓肿:蓖麻子二十多颗,去壳,和少量食盐、稀饭捣匀,敷患处,日换两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痈疽初起:去皮蓖麻子一份,松香四份。
       将蓖麻子捣碎加入松香粉充分搅拌,用开水搅成糊状,置于冷水中冷却成膏状备用。
       用时将白膏药按疮面大小摊于纸或布上贴患处。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③治瘰疬:蓖麻子炒热,去皮,烂嚼,临睡服三、二枚,渐加至十数枚。
       (《本草衍义》) ④治咽中疮肿:萆麻子一枚(去皮),朴硝一钱。
       同研,新汲水作一服,连进二、三服效。
       (《医准》) ⑤治喉痹:萆麻子,取肉捶碎,纸卷作筒,烧烟吸之。
       (《医学正传》圣烟筒) ⑥治诸骨哽:蓖麻子七粒。
       去壳研细,入寒水石末,缠令干湿得所,以竹篾子挑二、三钱入喉中,少顷以水咽之即下。
       (《魏氏家藏方》) ⑦治疠风,手指挛曲,节间痛不可忍,渐至断落:蓖麻一两(去皮),黄连一两(锉如豆)。
       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取蓖麻子一枚,擘破,以浸药水,平旦时一股,渐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瓶中水少更添。
       忌动风食。
       (《医准》) ⑧治汤火伤:蓖麻子、蛤粉等分。
       研膏。
       汤损用油调涂,火疮用水调涂。
       (《养生必用方》) ⑨治犬咬伤:蓖麻子五十粒。
       去壳,以井水研膏,先以盐水洗咬处,次以萆麻膏贴。
       (《袖珍方》) ⑩治风气头痛不可忍:乳香、蓖麻仁等分。
       捣饼,随左右贴太阳穴。
       (《纲目》) ⑾治小儿颓疝:蓖麻仁三枚,棘刚子(去皮)三十枚,石燕子(烧)一枚,滑石(末)二钱匕,麝香(研)半钱匕。
       上五味捣研匀,稀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煎灯心汤下。
       (《圣济总录》蓖麻丸) ⑿治齁喘咳嗽:蓖麻子去壳炒热,拣甜者吃,多服见效。
       (《卫生易简方》) ⒀治难产及胞衣不下:蓖麻子七枚。
       研如膏,涂脚底心,子及衣才下,便速洗去。
       (《海上集验方》) ⒁催生并死胎不下:蓖麻子三个,巴豆四个。
       研细,入麝香少许,贴脐心上。
       (《卫生家宝方》) ⒂治子宫脱下:蓖麻仁、枯矾等分。
       为末,安纸上托入,仍以蓖麻仁十四枚,研膏涂顶心。
       (《摘元方》) ⒃治暴患脱肛:蓖麻子一两。
       烂杵为膏,捻作饼子,两指宽大,贴囟上;如阴证脱肛,生附子末、葱、蒜同研作膏,依前法贴之。
       (《活幼心书》蓖麻膏) ⒄治口眼歪斜;蓖麻子仁七七粒。
       研作饼,右歪安在左手心,左歪安在右手心,却以铜盂盛热水,坐药上,冷即换,五、六次即正也。
       (《妇人良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颜面神经麻痹取蓖麻子去壳捣成泥状,敷于患侧下颌关节及口角部(厚约0.3厘米),外加纱布绷带固定。
       每日换药1次。
       治疗3例,均于10天内痊愈。
        ②中毒与解毒蓖麻子中所含毒质受热后即破坏。
       故中毒者多为生食后发生。
       曾报告3例小儿,生服蓖麻子仁2~7粒后发生持续呕吐,并伴腹痛,其中1例严重者神志模糊,出现脱水征象,手足发冷,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
       经按一般中毒常规处理及对症治疗,均渐恢复。
       
    【名家论述】①《纲目》:蓖麻仁,气味颇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气。
       其性善走,能开通锗窍经络,故能治偏风失音,口噤、口目歪斜、头风、七窍诸病,不止于出有形之物而已。
       盖鹈鹕油能引药气入内,蓖麻油能拔病气出外,故诸膏多用之。
       一人病偏风,手足不举,时珍用此油同羊脂、麝香、鲮鲤甲等药,煎作摩膏,日摩数次,一月余惭复,兼服搜风化痰养血之剂,三月而愈。
       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亦用蓖麻捣膏贴之,一夜而愈。
       一人病气血偏头痛,用此同乳香、食盐捣熁太阳穴,一夜痛止。
       一妇产后子肠不收,捣仁贴其丹田,一夜而上。
       此药外用累奏奇勋,但内服不可轻率尔。
        ②《本草经疏》:蓖麻,其力长于收吸,故能拔病气出外,其牲善收,故能追脓取毒,能出有形之滞物,又能通利关窍,故主水癥。
        ③《医林纂要》:蓖麻子,泻肺气之下行,能决至高之水而下之,遁关窍,正经络,调上下。
       或云服此毕生不能食炒豆,亦不然。
        ④《本草正义》:蓖麻子,气味甘平,濒湖以为甘辛平,其实全无辛味;石顽以为温,颐且恒用以消散外疡红肿焮热各症,则可证其性必是清凉,石顽之说亦非是。
       其性善走善散,丹溪以为能追脓取毒,拔邪外出,甚是不确;业师朱氏,兼治外疡,凡拔毒提脓药中,从不用此,惟退消阳毒红肿,及发颐、瘰疬、乳痈等症,有家制千捶膏一方,专用蓖麻子仁杵细,和乳香、胶香、银朱、麝香成膏,即有红赤焮高,势且酿脓者,亦可十消八九,则明消散之功,何可误认提毒外出。
       濒湖以治偏风不举,口目歪斜,盖亦用其走窜入络,可以通痹,非能拔出血络经脉之风邪。
       据《纲目》所载,一人偏风,手足不举,濒湖以此油同麝香、鲮鲤甲等作膏,摩之而愈,则真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痹着关节者,所以有验,此辨症之不可模糊隐约者也。
       丹溪又以为能出有形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脓血者用之,则亦因其善走而速之使动耳。
       濒湖又谓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以此捣膏贴之,一夜而愈,则即走窜消散之功耳。
       
  • 【化学成分】叶含山柰酚-3-芸香糖甙、异槲皮甙、芸香甙、山柰酚、槲皮素、黄耆甙、瑞诺甙。
       尚含蓖麻碱、维生素C_275mg%。
        叶油的脂肪酸组成为共轭二烯脂肪酸12.4%,其中亚油酸7.25%,β-桐酸8.0%,亚麻酸12.25%,油酸44.10%及饱和脂肪酸13%。
       
    【药理作用】叶的水浸浓对正常及抑制状态的离体心脏,均能使心收缩力增加。
       叶、茎煎剂使犬血压下降、大鼠后肢血管扩张;对大鼠子宫、蟾蜍腹直肌有轻度兴奋作用。
       叶及其浸膏尚能杀灭蝇蛆及蚊类幼虫。
       
    【性味】《纲目》:有毒。
       
    【功用主治-蓖麻叶的功效】治脚气,防囊肿痛,咳嗽痰喘,鹅掌风,疮疖。
        ①《唐本草》:主脚气风肿不仁,捣蒸敷之。
       油除叶炙热熨囟上,止衄尤验也。
        ②《纲目》:治痰喘咳嗽。
        ③《陆川本草》:治恶疮。
        ④《广东中药》Ⅱ:煎水外洗,治盗汗。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
       外用:煎洗、热熨或捣敷。
       
    【选方】①治脚气初发,从足起至膝烃骨肿痛,及顽痹不仁:蓖麻叶蒸熟裹之。
       (《岭南采药录》) ②治肾囊肿大疝气痛:蓖麻叶和盐捣烂,敷脚底涌泉穴。
       (《岭南采药录》) ③治咳嗽痰涎:蓖麻子叶三钱,飞过白矾二钱。
       用猪肉四两,薄批,碁盘利开掺药,荷叶裹,文武火煨熟,细嚼,白汤送下,后用干食压之。
       (《儒门事亲》九仙散) ④治年深日远,咳嗽涎喘,夜卧不安:经霜桑叶、经霜蓖麻叶、御米壳(去蒂,蜜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白汤化下,日进一服。
       (《普济方》无忧丸) ⑤治鹅掌风:鲜蓖麻叶,揉软贴患处,干则再易。
       (《中医药实验研宄》) ⑥治痈疖已溃:干蓖麻叶热水浸软贴患处,如有鲜叶更好。
  • 【化学成分】根含反癸烯-2-三炔-4,6,8-酸甲酯、十三烯-1-五炔-3,5,7,9,11,β-谷甾醇。
       
    【性味】《福建中草药》:淡,微温。
       
    【功用主治-蓖麻根的功效】镇静解痉,祛风散瘀。
       治破伤风,癫痫,风湿疼痛,跌打瘀痛,瘰疬。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脱肛,散瘰疬,外敷疮毒。
        ②《广东省医药科技资料选编》:有镇静解痉作用。
        ③《福建中草药》:化结下气。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炖肉食。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破伤风:红骨蓖麻根四两至半斤,蝉退五钱至一两,九里香一两至二两。
       水一千毫升煮至二百毫升,分三次口服,每天一剂。
       儿童剂量酌减。
       另椎管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五千至一万单位(儿童三千至六千单位),一般只注射一次,轻型病例可以不用。
       为控制抽搐可使用少量冬眠药物。
       (《广东省医药科技资料选编》) ②治风湿性关节炎,风瘫,四肢酸痛,癫痫:蓖麻根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
       (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③治风湿骨痛,跌打瘀痛:蓖麻干根三至四钱。
       与它药配伍,水煎服。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瘰疬:白茎蓖麻根一两,冰糖-两,豆腐一块。
       开水炖服;渣捣烂敷患处。
       (《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癫痫取红蓖麻根(红茎红叶者)2两,鸡蛋1~2个,黑醋适量。
       先将鸡蛋破壳煮熟,再放入黑醋、蓖麻根水煎服。
       每日1剂,连服数日。
       据38例观察,半数病例获近期疗效。
       有的按方服药3日即停止发作。
        ②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用红蓖麻根每日1.5两,水煎至45毫升,3次分服;同时用穿心莲0.7毫升,每日2次,肌肉注射。
       较重病例加用破伤风抗毒素1~2万单位肌注。
       经治10例,8例治愈(体温正常,无抽搐,能吮奶),2例死亡。
       未见毒性反应及严重副作用,仅个别出现大便次数增多。
        此外,红蓖麻根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3~5克),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脑炎等所致的烦躁不安或抽搐,对1~2岁患儿约每次肌注3毫升(止痉可用倍量),均有一定效果,亦未发现副作用。
       又可治疗慢性气管炎,取蓖麻根4两,切碎水煎。
       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
       观察83例,近期控制23例,显效35例,好转25例。
      
  • 蓖麻油
  • 【药材】为淡黄色或近于无色澄明的粘稠液体,气微,味淡带辛。
       
    【化学成分】蓖麻油的脂肪酸组成主为顺蓖麻酸约89%,其他有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二羟基硬脂酸。
       甘油酯的组成为三蓖麻酸酯68.2%、二蓖麻酸酯28.0%,一蓖麻酸酯2.9%及非蓖麻酸酯0.9%。
       灰分中含多量Ca、Fe、Si,其次为Al、Cu、Mg以及少量Mn、Ti、Ni、Zn。
       
    【药理作用】参见蓖麻子条。
       
    【功用主治-蓖麻油的功效】治大便燥结,疮疥,烧伤。
        ①《唐本草》:主风虚寒热,身体疮痒淫肿。
        ②《本萆蒙筌》:敷疥癞疮痍。
        ③陈念祖:能轻泻。
       
    【用法与用量】内服:3~5钱。
       外用:涂敷或作拈烧烟熏。
       
    【宜忌】孕妇忌服。
        陈念祖:极败胃,胃弱者切禁。
       
    【选方】①治猥退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蓖麻子脂一升。
       酒一斗,铜钵盛,脂著酒中,一日,煮之令熟,服之。
       (《千金方》) ②治舌上出血:蓖麻子油纸拈,烧烟熏鼻中。
       (《摘元方》) ③治舌胀塞口:蓖麻仁四十粒,去壳研油,涂纸上,作拈,烧烟熏之,未退再熏,以愈为度。
       有人舌肿出口外,一人用此法而愈。
       (《经验良方》) ④治烧伤:3~5%漂白粉上滑液、蓖麻油各等量混匀呈乳状液。
       涂于患处,需要时隔日换药。
     
  •  

  •  

  •  

  •  

  • 半枝莲

  • 【半枝莲的功效介绍】:
    半枝莲 (《江苏植药志》)
    【异名】通经草、紫连草、并头草(《南京民间药草》),牙刷草(《江苏植药志》),小韩信草、水韩信(《广西药植图志》),小耳挖草(《南宁市药物志》),溪边黄芩、金挖耳(《江西民间草药验方》),野夏枯草、方草儿、半向花、半面花、偏头草、四方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耳挖草(《广西中草药》),小号向天盏、虎咬红、再生草(《福建中草药》),赶山鞭(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狭叶向天盏(福建《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半枝莲的全草。
       
    【植物形态】半枝莲,又名:狄叶韩信草。
        多年生草本。
       根须状。
       茎直立,四棱形,高15~50厘米。
       叶对生;卵形至披针形,长约7~32毫米,宽4~15毫米,基部截形或心脏形,先端钝形,边缘具疏锯齿;茎下部的叶有短柄,顶端的叶近于无柄。
       花轮有花2朵并生,集成顶生和腋生的偏侧总状花序;苞片披针形,上面及边缘有毛,背面无毛;花柄长1~15毫米,密被粘液性的短柔毛;花萼钟形,顶端2唇裂,在花萼管一边的背部常附有盾片;花冠浅蓝紫色,管状,顶端2唇裂,上唇盔状、3裂,两侧裂片齿形,中间裂片圆形,下唇肾形;雄蕊4,2强,不伸出;子房4裂,花柱完全着生在子房底部,顶端2裂。
       小坚果球形,横生,有弯曲的柄。
       花期5~6月。
       果期6~8月。
        生长于池沼边、田边或路旁潮湿处。
       分布江苏、广西、广东、四川、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贵州、云南、台湾、河南等地。
       
    【采集】开花时采收,去根,鲜用或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叶片多已脱落,为带有花穗的茎与枝,长15~25厘米,四棱形,表面黄绿色或紫棕色,光滑,质柔软,折断面纤维状,中空;残留的叶片深黄绿色,多破碎不全,皱缩卷曲,质脆而易脱落;花穗着生在枝端,黄绿色。
       臭微弱,味微咸苦。
        产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全草含生物碱、黄酮甙、酚类、甾体。
       
    【药理作用】用美蓝试管法筛选试验,对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血细胞有很轻度的抑制作用;于细胞呼吸器法筛选实验,对上述白血病血细胞的抑制率大于75%。
       
    【性味】辛,平。
        ①《广西药植图志》:味辛微腥,性平,无毒。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平,无毒。
        ③《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性平,味辛微苦,无毒。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苦,凉。
       
    【功用主治-半枝莲的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定痛。
       治吐血,衄血,血淋,赤痢,黄疸,咽喉疼痛,肺痈,疔疮,瘰疬,疮毒,癌肿,跌打刀伤,蛇咬伤。
        ①《南京民间药草》:破血通经。
        ②《广西药植图志》:消炎,散瘀,止血。
       治跌打伤,血痢。
        ③《南宁市药物志》:消肿,止痛。
       治跌打,刀伤,疮疡。
        ④《泉州本草》:清热,解毒,祛风,散血,行气,利水,通络,破瘀,止痛。
       内服主血淋,吐血,衄血;外用治毒蛇咬伤,痈疽,疔疮,无名肿毒。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
       治癌见到改善症状的效果;阑尾炎,肝炎。
        ⑥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治食道癌、胃癌、子宫癌。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
       
    【宜忌】血虚者不宜,孕妇慎服。
       
    【选方】①治吐血、咯血:鲜狭叶韩信草一至二两,捣烂绞汁,调蜜少许,炖热温服,日二次。
       (《泉州本草》) ②治尿道炎,小便尿血疼痛:鲜狭叶韩信草一两,洗净,煎汤,调冰糖服,日二次。
       (《泉州本草》) ③治热性血痢:小韩信草二两,煎服。
       (《广西药植图志》) ④治痢疾:鲜狭叶韩信草三至五两,捣烂绞汁服;或干全草一两,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⑤治肝炎:鲜半枝莲五钱,红枣五个。
       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⑥治胃气痛:干狭叶韩信草一两,和猪肚或鸡一只(去头及脚尖,内脏),水、酒各半炖热,分二、三次服。
       (《泉州本草》) ⑦治咽喉肿痛:鲜狭叶韩信草八钱,鲜马鞭草八钱,食盐少许。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⑧治咽喉炎、扁桃体炎:半枝莲、鹿茸草、一枝黄花各三钱。
       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⑨治肺脓疡:半枝莲、鱼腥草各一两。
       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蛇头疔、淋巴腺炎:鲜狭叶韩信草-至二两,调食盐少许,捣烂外敷。
       (《福建中草药》) ⑾治淋巴结核:半枝莲二两,水煎服。
       或半枝莲、水龙骨各一两,加瘦猪肉适量,煮熟,吃肉和汤。
        ⑿治背痈:鲜半枝莲根捣烂外敷。
       要留出白头,一天敷二次。
       另取全草一两,水煎服,服四、五次即可排脓。
       排脓后,用根捣汁滴入孔内,并用纱布包扎,一天换二次。
        ⒀治癌症:半枝莲、蛇葡萄根各一两,藤梨根四两,水杨梅根二两,白茅根、凤尾草、半边莲各五钱。
       水煎服。
       (⑾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⒁治跌打损伤:小韩信草捣烂,同酒糟煮热敷。
       (《广西药植图志》) ⒂治一切毒蛇咬伤:鲜狭叶韩信草,洗净捣烂,绞汁,调黄酒少许温服,渣敷患处。
       (《泉州本草》) ⒃治毒蛇咬伤:鲜半枝莲、观音草各-至二两,鲜半边莲、鲜一包针各四至八两。
       水煎服。
       另取上述鲜草洗净后加食盐少许,捣烂取汁外敷。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临床应用】用于癌瘤取半枝莲1两,水煎两次,上、下午分服,或代茶。
       据36例食管癌、肺癌患者的观察,用药后部分患者有近期症状的改善,但尚未见有根治疗效。
       另有用半枝莲、白英各1两,水煎服,每日1剂。
       用于肺癌,对改善症状亦有一定效果。
       
  •  

  •  

  •  

  •  

  • 耳挖草 - 功用主治

    耳挖草 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定痛,治吐血,鼻出血,血淋赤痢黄疸,咽喉疼痛,肺痈,疔疮,瘰疬,疮毒,癌肿,跌打刀伤,蛇咬伤。

    1:《南京民间药草》破血通经。

    2:《广西药植图志》消炎,散瘀,止血,治跌打伤,血痢

    3:《南宁市药物志》消肿,止痛,治跌打,刀伤,疮疡。

    4:《泉州本草》清热,解毒,祛风,散血,行气,利水,通络,破血,止痛。内服主血淋,吐血,鼻出血,外用治毒蛇咬伤,痈疽,疔疮,无名肿毒。

    5:广州部队《常用中药手册》清热解毒,治癌见到改善症状的效果,阑尾炎,肝炎。

    6: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治食道癌,胃癌,子宫癌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宜忌:血虚者不宜,孕妇慎用。

    耳挖草 - 选方

    耳挖草 ①治吐血、咯血:鲜狭叶耳挖草一至二两,捣烂绞汁,调蜜少许,炖热温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②治尿道炎,小便尿血疼痛:鲜狭叶耳挖草一两,洗净,煎汤,调冰糖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③治热性血痢:小耳挖草二两,煎服。(《广西药植图志》)

    ④治痢疾:鲜狭叶耳挖草三至五两,捣烂绞汁服;或干全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⑤治肝炎:鲜耳挖草五钱,红枣五个。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⑥治胃气痛:干狭叶耳挖草一两,和猪肚一只(去头及脚尖,内脏),水、酒各半炖热,分二、三次服。(《泉州本草》)

    ⑦治咽喉肿痛:鲜狭叶耳挖草八钱,鲜马鞭草八钱,食盐少许。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⑧治咽喉炎、扁桃体炎:耳挖草、鹿茸草一枝黄花各三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⑨治肺脓疡:耳挖草、鱼腥草各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蛇头疔、淋巴腺炎:鲜狭叶耳挖草-至二两,调食盐少许,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

    耳挖草 ⑾治淋巴结核:耳挖草二两,水煎服。或耳挖草、水龙骨各一两,加瘦猪肉适量,煮熟,吃肉和汤。

    ⑿治背痈:鲜耳挖草根捣烂外敷。要留出白头,一天敷二次。另取全草一两,水煎服,服四、五次即可排脓。排脓后,用根捣汁滴入孔内,并用纱布包扎,一天换二次。

    ⒀治癌症:耳挖草、蛇葡萄根各一两,藤梨根四两,水杨梅根二两,白茅根凤尾草、半边莲各五钱。水煎服。(⑾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⒁治跌打损伤:小耳挖草捣烂,同酒糟煮热敷。(《广西药植图志》)

    ⒂治一切毒蛇咬伤:鲜狭叶耳挖草,洗净捣烂,绞汁,调黄酒少许温服,渣敷患处。(《泉州本草》)

    ⒃治毒蛇咬伤:鲜耳挖草、观音草各-至二两,鲜半边莲、鲜一包针各四至八两。水煎服。另取上述鲜草洗净后加食盐少许,捣烂取汁外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耳挖草 - 药理作用

    耳挖草 1.抑菌作用:半枝莲50%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2.解痉祛痰作用:本品所含的红花素有较强的抗由组胺引起的平滑肌收缩作用,并有较好的祛痰作用。

    3.抑瘤作用:用美蓝氏试管法筛选试验表明,本品对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细胞有很轻度的抑制作用;用细胞呼吸器法筛选实验表明,对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血细胞的抑制率大于75%。

    4.免疫调节作用:本品所含的多糖在体外可促进Con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淋巴细胞转化,其最适浓度为400r/ml。Sc给药1周后可明显提高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酯酶阳性细胞的百分率,促进DNCB诱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但大剂量给药(200mg/kg)可抑制小鼠胸腺指数,对脾指数无影响。

    5.其它作用

    5.1.抑制ATP生成:本品所含的黄芩素具有抑制吲哚-3-乙酸氧化酶与ATP生成。

    5.2.抑制幼虫的生长:并能Heliothiszea幼虫的生长。

    5.3.对血管作用:黄芩素甙有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提高血脑屏障通透性,以及对抗由二磷酸腺工苷引起的血小板凝聚作用。

  •  

  •  

  •  

  • 落花生 ----入脾、肺

     

  • 【落花生的功效介绍】:
    落花生 (《滇南本草图说》)
    【异名】花生(《酉阳杂俎》),落花参(《滇南本草》),番豆、土露子(《物理小识》),长生果(《本经逢原》),落地松、地豆(《滇海虞衡志》),落地生(《刘启堂经验秘方》),土豆(《纲目拾遗》),及地果(《南城县志》),南京豆(《植物学大辞典》),番果(《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落花生的种子。
        
       
    【药理作用】①止血作用最初发现口服花生米能缓解血友病患者的出血症状,后来知道,不仅对A型血友病患者(缺乏Ⅷ因子所引起)有效,而且对B型血友病患者(缺乏Ⅸ因子)更有效,对其他某些出血患者亦有止血功效,但对严重出血者,其效果很差。
       花生米皮的效力较花生米本身强50倍,炒熟后效力大减(弱20倍)。
       每日口服10克皮的提取物即有作用。
       最初主张需用己烷提取,现多用乙醇提取,即将花生米200克微炒后,用96%乙醇2公斤浸96小时,每日用力搅拌8小时,静置、过滤,蒸发滤液,残渣以96%乙醇稀释至100克,口服40滴,每日4次。
       其止血作用的原理尚未完全阐明,它对血友病的血凝缺陷并无特异作用,仅为减轻出血症状,不增加患者血浆中Ⅱ~Ⅹ因子的含量。
       花生油对饲高脂饮食的大鼠,也不增加Ⅱ、Ⅶ、Ⅹ因子含量,对人的纤维蛋白元、Ⅷ因子均无影响。
       花生米皮能使血友病患者的凝血时间缩短至正常,曾有人提出其止血与血管收缩有关,但未经证实;现多认为其止血与抗纤维蛋白溶解有关。
       对正常人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口服花生米皮亦能使其降低(自100%降至40%)。
       对正常及饲高胆甾醇饮食之家兔,花生米亦有此功效。
       此种作用或由于它增加了纤维蛋白溶解酶元抑制剂的作用,或由于其抗蛋白分解酶的作用,从花生米中分离出的半精制的胰蛋白酶抑制剂能延缓纤维蛋白溶解,其活性大于从大豆中分离出的胰蛋白酶抑制剂。
       血友病人的优球蛋白血块溶解时间也有明显延长。
       有人提出,花生米对血友病的临床疗效与其所含的胆碱脂类物质有关。
       此外还有报告其提取物能降低血友病人的再钙化时间、加速血浆凝血致活酶的活性,增进血栓弹性,其所含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大剂量能延缓凝血酶生成,更大剂量可轻度延缓组织凝血致活酶时间,对凝血酶时间则无影响。
       在动物身上也证明,花生水溶液给正常犬注射(10%2毫升/公斤)可缩短凝血时间,再钙化时间,提高血浆对肝素的耐受力,增进血栓形成及凝血酶元活性;如先使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很明显的受抑制或纤维蛋白元浓度降低时,它还能增进第Ⅸ及第Ⅷ因子的血中含量。
       在体外试验中,它无任何加速血凝的作用。
       早年曾有报告,花生种子中除去脂肪及大部分蛋白质的浸出液,有肝素样作用,能阻止血液凝固。
        ②其他作用种子中含某种植物血球凝集素,能凝集以涎酸酶处理过的人红细胞,属抗P凝集素。
       花生米中易产生黄曲菌毒素,能致肝癌。
       
    【性味】甘,平。
        ①《本经逢原》:甘,温,无毒。
        ②《食物宜忌》:性平,味甘。
       
    【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肺。
       
    【功用主治-落花生的功效】润肺,和胃。
       治燥咳,反胃,脚气,乳妇奶少。
        ①《滇南本草》:盐水煮食治肺痨,炒用燥火行血,治一切腹内冷积肚疼。
        ②《滇南本草图说》:补中益气,盐水煮食养肺。
        ③《本草备要》:补脾润肺。
        ④《医林纂要》:和脾,醒酒,托痘毒。
        ⑤《药性考》:生研用下痰,炒熟用开胃醒脾,滑肠,干咳者宜餐,滋燥润火。
        ⑥《纲目拾遗》:多食治反胃。
        ⑦《现代实用中药》:治脚气及妇人乳汁缺乏。
       
    【用法与用量】内服:生研冲汤或煎服。
       
    【宜忌】体寒湿滞及肠滑便泄者不宜服。
       
    【选方】①治久咳、秋燥,小儿百日咳:花生(去嘴尖),文冰煎汤调服。
       (《杏林医学》) ②治脚气:生花生肉(带衣用)三两,赤小豆三两,红皮枣三两。
       煮汤,一日数回饮用。
       (《现代实用中药》) ③治乳汁少:花生米三两,猪脚一条(用前腿)。
       共炖服。
       (《陆川本草》)
    【临床应用】①治疗各种出血症将落花生衣制成100%注射液,一般少量出血症每日肌肉注射1~2次;每次2~5毫升。
       通常在1~2日内即可收到止血效果。
       严重大出血可行静脉注射,每日1~2次,每次20~40毫升,在数小时至12小时内即可止血。
       曾使用于内、儿、外、妇产科等出血症285例,80%以上病例都获得较满意的止血效果。
       尤其是对血友病,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病出血,手术后出血,癌肿出血及胃、肠、肺、子宫等内脏出血的止血效果更为明显。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取落花生衣2两,加水煎约10小时以上,过滤,浓缩到100毫升,加糖。
       每日2次分服,10日为一疗程。
       治疗407例,近期控制8例,显效74例,好转230例,无效95例。
        ③治疗冻伤将花生皮炒黄,研成细粉,每50克加醋100毫升调成浆状,另取樟脑1克,用少量酒精溶解后加入调匀。
       涂于冻伤处厚厚1层,用布包好。
       治疗50余例,一般2~3天即愈。
       
    【名家论述】①《本经逢原》:长生果,能健脾胃,饮食难消者宜之。
       或云与黄瓜相反,予曾二者并食,未蒙其害,因表出之。
        ②《本草求真》:花生,按书言此香可舒脾,辛可润肺,诚佳品也,然云炒食无害,论亦未周。
       盖此气味虽纯,既不等于胡桃肉之热,复不类乌芋、菱角之凉,食则清香可爱,适口助茗,最为得宜。
       第此体润质滑,施于体燥坚实则可,施于体寒湿滞,中气不运,恣啖不休,保无害脾滑肠之弊乎?仍当从其体气以为辨别,则得之矣。
       
  •  

  •  

  •  

    乌贼鱼腹中墨 -----入肝经

     

    乌贼俗称墨斗鱼、乌鱼,因其没有脊椎骨,虽然被叫做鱼,其实它是生活在海洋里的软体动物。乌贼不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全身皆可入药。乌贼的内壳,在中医学上称为海螵蛸、乌贼骨。海螵蛸在中医药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草纲目》中记载海螵蛸"诸血病皆治之"。海螵蛸具有收敛、止血、制酸、止痛的功效,海螵蛸是治疗胃部疾病的主药。用海螵蛸配置的治疗胃病的的中成药,在治疗胃部疾病时,都发挥了显著的疗效。海螵蛸是治疗各种出血的良药。我国有许多用海螵蛸治疗出血的良方。治疗胃出血,可以用海螵蛸加白芨共研细粉,内服治疗;治疗肺结核咳血,可以将海螵蛸、仙鹤草、茜草煎后服用。对于外伤引起的出血,可以将海螵蛸、骨粉、蒲黄碳各等分研磨后撒在伤口治疗。海螵蛸还可以用于拔牙和鼻部手术止血。乌贼直肠末端膨大的部分叫做墨囊,是乌贼在遇到危险时,向强敌施放墨汁的容器。乌贼墨的主要成份是乌贼墨黑色素,它是全身性止血药,可以用于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和肺咳血的治疗。此外,药理研究还发现,乌贼墨对急性放射病有预防作用。乌贼骨经过一定的制备,可以得到一种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除此之外,从乌贼体内还能提取出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物质。乌贼肉煮食,可以治疗妇女血虚经闭。乌鱼蛋可以开胃利水。乌贼确实全身都是药。

    【药理作用】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5%乌贼墨0.5ml给小鼠连续灌胃5-8天,能明显增加小鼠巨噬细胞活性,对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起到促进作用。实验还证明,乌贼墨可能是直接或通过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释放某种因子间接地作用于B淋巴细胞,促进抗体的形成,对机体的免疫调节起到一的作用。

    2.抗肿作用,用5%的乌贼墨喂养BALB/c鼠5天,每日0.5ml/只,经体外细胞毒实验证明,实验组动物血清对抗小鼠纤维母细胞(L929)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杀伤率达50%以上;对人肝细胞(BEL-7402)和人肺细胞(AGZY83a)等肿细胞也均有不同和度的杀伤作用,提示乌贼墨可诱导体内肿坏死因子(TNF)的产生。小鼠体内试验证明,5%乌贼墨0.5ml/只灌胃7天,能明显抑制肉MethA和肉S180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5.48%和73.91%,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移植的形成,但对移植艾氏腹水的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提示乌贼墨的抗作用可能具有不同组织的选择性。乌贼墨粘多糖可使小鼠移植的纤维系恶习性肿受到抑制甚或完全消失。

    3.促凝血作用,小鼠灌胃0.5%乌贼墨5ml/只,连续5天,能明显缩短毛细血管凝血时间;而给家兔灌服0.5%乌贼墨3ml,5天后发现其可明显降低浆纤溶液酶活性,但给药前后血小板数量却无明显改变,说明其止血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纤溶酶活性,导致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而迅速达到止血作用。

    【性味】味苦;性平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主消化道出血;肺结核咯血;功能性子宫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烘干研粉或醋磨,2-3g。

    【各家论述】《本草拾遗》:主血刺心痛。

    【摘录】《中华本草》

    【功用主治-乌贼鱼腹中墨的功效】《本草拾遗》:主血刺心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烘干研粉或醋磨服,每次3~5分,日2次。
       
    【临床应用】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取完整新鲜乌贼鱼之墨囊,烘干研细末,装入胶囊。
       每服1克,每日2次,3~5天为一疗程。
       治疗61例,近期痊愈38例,好转13例,无效10例,有效率在80%以上。
       用于其他出血,也有一定效果。
       服药后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 雄黄

    荷塘小筑

    copy Bookmark http://blog.xmnn.cn/?hetangxiaozhu

    • 日志
    • 圈子
    • 好友
    • 播客
    空间管理 您的位置: 海峡博客 » 荷塘小筑 » 日志 真诚欢迎您的光临这小泥塘! 签名:愚人未有千虑智,家雀难识鸿鹄天。玉菡冰肌出顽子,醉饮霜露卧芙蓉。 声明:笑里藏刀里的中英文小幽默,皆是愚人窃取而来,非本人之作,只为娱己娱友

    发布新日志

    • 我的日志
    • 我的足迹
    • 我的收藏
    • 心情日记
    • 星座趣味
    • 好文收藏
    • 探索与思考
    • 笑里藏刀
    • 认识中草
    • 蔬菜的成分及食疗方
    • 仙鹤草------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

      2008-09-22 07:36:47

      【中文名】仙鹤草(《伪药条辨》)
      【类 别】全草类
      【异名】龙牙草、施州龙牙草(《本草图经》),瓜香草(《救荒本草》),黄龙尾(《滇南本草》),铁胡蜂、金顶龙芽(《百草镜》),老鹳嘴、子母草、毛脚茵(《植物名实图考》),黄龙牙、草龙牙、地椒、黄花草、蛇疙瘩(亨利氏《中国植物名录》),龙头草、寸八节(《分类草药性》),过路黄、毛脚鸡(《天宝本草》),杰里花、线麻子花(《植物名汇》),脱力草(《滇南本草图谱》),刀口药、大毛药(《贵州民间方药集》),地仙草(《东北药植志》),蛇倒退(《滇南本草》整理本),路边鸡、毛将军、鸡爪沙、路边黄、五蹄风、牛头草(《湖南药物志》),泻痢草、黄花仔、异风颈草(《闽东草药》),子不离母、父子草、毛鸡草(《江西民间草药验方》),群兰败毒草(山东),狼牙草(辽宁)。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龙芽草(《救荒本草》) 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
         茎直立,全体被白色长柔毛,有时散生短柔毛,上部分枝。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有柄:托叶2枚,斜卵形,有深裂齿,被长柔毛;小叶片3~9,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6厘米,宽0.6~3厘米,先端锐尖,墓部楔形,有时稍斜,边缘锐锯齿,两面均被柔毛,具多数黄色腺点;顶端及中部的叶较大,其间夹杂数对小形叶片。
         总状花序顶生和腋生,窄细,长10~20厘米;花有短梗,基部有2枚三叉形苞片;花萼简状,先端5裂,裂片倒卵形,密被钩刺;花瓣5,黄色,倒卵形,先端微凹;雄蕊10枚或更多;花柱2,柱头头状。
         瘦果,包于具钩的宿存花萼内。
         花期7~9月。
         果期9~10月。
          生于荒地、山坡、路旁、草地。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龙牙草根)、带不定芽的根茎(仙鹤草根芽)均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夏、秋间,在枝叶茂盛未开花时,割取全草,除净泥土,晒干.
      【药材】干燥的全草,茎基部木质化,淡棕褐色至紫红色,径4~6毫米,光滑无毛,茎节明显,上疏下密,有时有残存托叶;上部茎绿褐色,或淡黄棕色,被白色柔毛,叶灰绿色,皱缩卷曲。
         偶见花枝或果枝。
         气微,味微苦涩。
         以梗紫红色、枝嫩、叶完整者为佳。
          主产浙江、江苏、湖北。
         此外,安徽、福建、广东、河北、山东、湖南、云南等地亦产。
          此外,尚有同属植物钝齿龙芽草(东北)、绒毛龙芽草、疏毛龙芽草、朝鲜龙芽草(东北)、多齿龙芽草(东北大兴安岭)、亚洲龙芽草(又名新疆龙芽草)等亦同等人药。
         
      【化学成分】全草含仙鹤草素、仙鹤草内酯、鞣质(为焦性儿茶酚鞣质、没食子鞣质等)、甾醇、有机酸、酚性成分、皂甙等。
         根含鞣质8.9%,茎含鞣质6.5%,叶含鞣质16.4%。
         茎、叶还含木犀草素-7-β-葡萄糖甙和芹菜素-7-β-葡萄糖甙。
         
      【炮制】除去杂质残根,洗净,润透,切断,晒干。
         
      【性味】苦辛,平。
          ①《履巉岩本草》:味辛涩,温,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苦涩。
          ③《生草药性备要》:味甜,性平。
         
      【归经】入肺、肝、脾经。
         
      【功用主治-仙鹤草的功效】止血,健胃。
         治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赤白痢疾,崩漏带下,劳伤脱力,痈肿,跌打、创伤出血。
          ①《履巉岩本草》:叶:治疮癣。
          ②《滇南本草》:治妇人月经或前或后,赤白带下,面寒腹痛,日久赤白血痢。
          ③《生草药性备要》:理跌打伤,止血,散疮毒。
          ④《百草镜》: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跌扑吐血,血崩,痢,肠风下血。
          ⑤《植物名实图考》:治风痰腰痛。
          ⑥《伪药条辨》:治瘰疬。
          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强壮性收敛止血剂,兼有强心作用。
         适用于肺病咯血,肠出血,胃溃疡出血,子宫出血,齿科出血,痔血,肝脓疡等症。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0.5~1两),捣汁或入散剂。
         外用:捣敷。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选方】①治肺痨咯血:鲜仙鹤草一两(干者,六钱),白糖一两。
         将仙鹤草捣烂,加冷开水叫、碗,搅拌,榨取液汁,再加入白糖,一次服用。
         (《贵州民间方药集》) ②治吐血:仙鹤草、鹿衔草、麦瓶草。
         熬水服。
         (《四川中药志》) ③治鼻血及大便下血:仙鹤草、蒲黄、茅草根、大蓟。
         煎服。
         (《四川中药志》) ④治亦白痢及咯血、吐血:龙芽草三钱至六钱,水煎服。
         (《岭南采药录》) ⑤治妇人月经或前或后,有时腰痛、发热。
         气胀之症:黄龙尾二钱,杭芍三钱,川芎一钱五分,香附一钱,红花二分,水煎,点酒服。
         如经血紫黑,加苏木、黄芩;腹痛加延胡索、小茴香。
         (《滇南本草》) ⑥治赤白带或兼白浊:黄龙尾三钱,马鞭梢根一钱,黑锁梅根二钱。
         点水酒服。
         (《滇南本草》) ⑦治贫血衰弱,精力痿顿(民间治脱力劳伤):仙鹤草一两,红枣十个。
         水煎,一日数回分服。
         (《现代实用中药》) ⑧治小儿疰夏:仙鹤草五钱,红枣七粒,水煎服。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⑨治小儿疳积:龙芽草五至七钱,去根及茎上粗皮,合猪肝三至四两,加水同煮至肝熟,去渣,饮汤食肝。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⑩治疟疾,每日发作,胸腹饱胀:仙鹤草三钱,研成细末,于发疟前用烧酒吞服,连用三剂。
         (《贵州民间方药集》) ⑾治过敏性紫癜:仙鹤草三两,生龟版一两,枸杞根、地榆炭各二两。
         水煎服。
         (苏医《中草药手册》) ⑿治痈疽结毒:鲜龙芽草四两,地瓜酒半斤,冲开水,炖,饭后服。
         初起者服三、四剂能化解,若已成脓,连服十余剂,能消炎止痛。
         (《闽东本草》) ⒀治乳痈,初起者消,成脓者溃,且能令脓出不多:龙芽草一两,白酒半壶,煎至半碗,饱后服。
         (《百草镜》) ⒁治跌伤红肿作痛:仙鹤草、小血藤、白花草(酒炒,外伤破皮者不用酒炒)。
         捣绒外敷,并泡酒内服。
         (《四川中药志》) ⒂治蛇咬伤:鲜龙芽草叶,洗净,捣烂贴伤处。
         (《福建民间草药》)
      【临床应用】①用于止血仙鹤草及由仙鹤草的茎、叶所提取的仙鹤草素,其止血作用已为临床所证实,并早已制成各种剂型广泛应用于各种出血病症。
         近年来又将仙鹤草制成止血粉,用于外伤出血、内脏手术时出血或渗血(包括颅内手术、胸腹部手术),据20例的临床观察,均在1~2分钟内止血。
          ②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用狼牙草的茎叶,制成200%的浓缩煎液。
         用时先用阴道窥器扩张阴道,以洁尔灭棉球全面彻底洗擦阴道壁,然后将饱蘸狼牙草液的棉球均匀地涂抹整个阴道壁。
         再塞以饱蘸狼牙草液的特制带线大棉栓,放置3~4小时后,嘱患者自行取出。
         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据40例的观察,3个疗程的治愈率达92.5%,镜检阴道滴虫3次均阴性;其余病例亦有好转。
         一般用药1周左右,局部瘙痒缓解或消失,白带显著减少。
          ③治疗嗜盐菌感染性食物中毒仙鹤草1两,煎成100毫升,1次顿服。
         同时配合补液以纠正脱水,用阿托品以抢救休克及止痉。
         108例患者通过上述治疗后一般中毒症状包括畏寒、呕吐、头痛、胸闷、四肢麻木等在2~3小时内消除,腹痛在12小时左右消失,腹泻一般在24~48小时内控制。
          ④抢救克山病引起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确定诊断以后,即以仙鹤草素5~10毫克加入25~50%葡萄糖20~40毫升内直接静脉注射,必要时可每隔3~4小时重复应用。
         注射必须缓慢,注射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
         临床试用6例、4例经治疗后转为窦性心律,临床症状亦迅速改善;2例无效。
         认为仙鹤草素主要是通过解除迷走神经抑制,使心律增快而起作用的;对心肌损伤的修复,改善心肌代谢作用不很明显。
          ⑤其他用仙鹤草0.5~1两煎服,每日1剂,连服5~7天,对流感伤寒型的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预防作用。
         
    • 临床上还有以下功用:
        菌痢 
        取仙鹤草40g,地锦草30g,水煎,脓多加红糖,血多加白糖,分3次服;或取鲜仙鹤草100g,鲜马齿苋200g,水煎频服。均为成人一天量,儿童酌减。
          慢性胃炎 
        取仙鹤草50g,水煎3次,每次煎沸20分钟取汁,将3次药汁混合,分3次服,5天为1疗程:或取仙鹤草30g,配
      乌药10g,水煎分两次服。均日1剂。
        椎间盘突出 
        仙鹤草45~60g,怀
      牛膝15g,生地、熟地各8g,泽泻6g,水煎,每日分两次服。
        湿疹 
        取鲜仙鹤草250g,或干品50~100g,加适量水煎煮,沸后20分钟取汁,用毛巾浸药汁烫洗患处,每次20分钟,早晚各1次。每剂药可用2~3天,但每次用前应重新煮沸。
        盗汗 
        以仙鹤草30~50g,
      大枣20g为基本方,偏阴虚加生地、麦冬当归白芍、五味子、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等;虚火旺加知母、黄柏、玄参、地骨皮、青蒿等;属湿热者,加茵陈、黄芩栀子龙胆草、黄连等。水煎服,每日1剂。
        美尼尔氏综合症 
        取仙鹤草60~90g,文火水煎,取汁300毫升,分3次服。日1剂,连用5天为1疗程,可续用1~3
      疗程。
        心率失常 取仙鹤草30g,配决明子、生
      山楂丹参枸杞子、女贞子各20g;或配丹参30g,何首乌20g,女贞子、泽泻各15g,川芎、清半夏、夏枯草各12g,土茯苓40g,生甘草6g。均日1剂,水煎服。尤对阵发性心动过速、房颤效果好。
        妇女阴痒 
        取仙鹤草60g,
      苦参30g,蛇床子10g,枯矾6g,每日1剂,煎汤外洗两次。
        非淋菌性尿道炎 
        用仙鹤草、马鞭草、车前草、金钱草各30g,白花蛇舌草、败酱草、益母草各20g,
      紫草、通草、灯心草各10g,水煎分两次服,日1剂。
        癌肿 
        对泌尿系统、消化系统
      肿瘤有效果。可取仙鹤草60~100g加入随证方中煎服,也可取本品500g,加水煎煮,取汁约3000毫升,加入薏苡仁250g,煮粥或羹,每日早晚空腹温食200毫升,吃时调入适量蜂蜜。食完再煮,连续食用。用仙鹤草、大枣各30g煎服,还可减轻癌症放疗、化疗后对造血系统的损害。
        此外,仙鹤草单用或入方还能治疗体虚
      感冒、支气管扩张(咯血)、腹泻、月经不调、疟疾、跌打损伤、疮痈、绦虫病、肝炎、口腔溃疡、久咳、烧烫伤、糖尿病等病症,是—味价廉易得的治病良药。
  • 吊兰-------骨折烧伤

    2008-09-21 12:33:34

  • 【挂兰的功效介绍】:
    挂兰 (《福建民间草药》)
    【异名】折鹤兰(《中国植物图鉴》),吊兰(《种子植物名称》),匍匐兰(《福建民间草药》),树蕉瓜(《文山中草药》)。
       
    【来源】为百合种植物挂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挂兰多年生草本。
       根肥厚,呈纺锤状。
       叶多数,自根茎丛生,细长而尖,中间绿色,边缘两边白色。
       生长匍枝,近顶部有叶束或生幼小植株;花小,带绿白色,生于匍枝的节上,排成总状花序;花被轮状,裂片6枚;雄蕊6;子房无柄,3室,花柱线形。
       蒴果三角形,种子扁平。
       花期春季。
        栽培作观赏。
       
    【性味】甘苦,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苦,平。
        ②《文山中草药》:甘淡,凉。
       
    【功用主治-挂兰的功效】止咳化痰,消肿解毒,活血接骨。
       治气管炎咳嗽痰多,痈肿疔疮,痔疮肿痛,骨折,烧伤。
        ①《福建民间草药》:消痈解毒,退炎消肿。
       治疔疮肿毒,痔疮肿痛。
        ②《文山中草药》:止咳化痰,活血接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
       外用:和冬蜜捣敷或煎水熏洗。
       
    【选方】①治气管炎,咳嗽痰多:干挂兰二至三钱。
       水煎服,日服二次。
        ②治骨折:复位固定后,鲜挂兰捣烂敷患处。
        ③治烧伤:鲜挂兰根捣烂敷。
       (选方出《文山中草药》)
  • 韭菜-------产后淤血,血晕昏迷、食道癌,胃癌、肺或淋巴结核、止泄精尿血,暖腰膝

    2008-09-21 12:16:28

  • 【韭菜的功效介绍】:
    韭菜 (《滇南本草》)
    【异名】丰本(《礼记》),草钟乳(《本草拾遗》),起阳草(侯宁极《药谱》),懒人菜(《尔雅翼》),长生韭(王祯《农书》),壮阳草(《本草述》),扁菜(《广西药植图志》)。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韭的叶。
       
    【植物形态】韭(《诗经》) 多年生草本,高约20~45厘米,具特殊强烈臭味。
       根茎横卧,生多数须根,上有1~3个丛生的鳞茎,呈卵状圆柱形。
       叶基生;长线形,扁平,长10~27厘米,宽1.5~9毫米,先端锐尖,边缘粗糙,全缘,光滑无毛,深绿色。
       花茎自叶丛抽出,长可达50厘米,三棱形;伞形花序,顶生;总苞片膜质,白色,通常1~3片,基部合生,先端锐尖;花被6裂,白色,裂片长圆形,长4~6毫米,先端渐尖或急尖,排列为2轮,互生;雄蕊6,花丝长不超过花被,中部以下扩大,花药黄色;雌蕊1,子房上位,3室,三棱状。
       蒴果倒心状三棱形,绿色,长4~5毫米,直径约4毫米。
       种子黑色,扁平,略呈半卵圆形,边缘具棱。
       花期6~7月。
       果期7~9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及鳞茎(韭根)、种子(韭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叶含硫化物、甙类和苦味质。
       
    【药理作用】用生长茂盛时之韭菜茎压榨过滤所得之原液,0.1~0.5毫升/10克给小鼠静脉注射,可产生休克样症状乃至狂躁、痉挛,以后转入镇静、嗜睡、发绀,半小时后死亡;对兔静脉注射有轻度降压;对离体蛙心,先抑制后兴奋,大量可使心跳停于扩张期;对蛙下肢及兔耳血管有轻度扩张作用。
       1%稀释液对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将此原液经100℃60分钟加热,仍有作用,但效力减半。
       以水蒸汽蒸馏法所得之馏出液,对小鼠皮下注射,亦发生休克样症状,狂躁、发绀乃至呼吸麻痹而死;小量时可引起兔末梢血中红细胞及血色素的显著降低;对豚鼠红细胞之溶血浓度为0.06~O.007%。
        性味:味甘、辛,性温,无毒。
      成分:含有挥发油硫化物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维生素C等。
      功用:为振奋性强壮药,有健胃、提神温暖作用。根、叶捣汁有消炎止血、止痛之功。适用于肝肾阴虚盗汗遗尿尿频阳痿阳强(男子阴茎异常脖起不倒数小时)、遗精梦遗、噎隔、反胃,下痢、腹痛,妇女月经病、痛经、经漏、带下以及跌打损伤吐血鼻衄等症,医药常常用于补阴虚,精关不固等,是男子女子房事后常见病的最常用的食疗菜。
        ①《别录》:味辛酸,温,无毒。
        ②《日华子本草》:热。
        ③《滇南本草》:性温,味辛咸。
        ④《纲目》:生性涩,熟甘酸。
       
    【归经】入肝、胃、肾经。
        ①《滇南本草》:入肾。
        ②《纲目》:入足厥阴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肾三经。
        ④《本草求真》:入肝、肾、肠、胃。
       
    【功用主治-韭菜的功效】温中,行气,散血,解毒。
       治胸痹,噎膈、反胃,吐血、衄血、尿血,痢疾,消渴,痔漏、脱肛,跌扑损伤,虫、蝎螫伤。
        ①《别录》:安五藏,除胃中热。
        ②陶弘景:以煮鲫鱼蚱,断卒下利。
        ③《食疗本草》:利胸膈。
        ④《本草拾遗》: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腑脏,令人能食,益阳,止泄白脓、腹冷痛,并煮食之。
       叶及根生捣绞汁服,解药毒,疗狂狗咬人欲发者;亦杀诸蛇、虺、蝎、恶虫毒。
        ⑤《日华子本草》: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
       中风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恶疮,捣敷。
        ⑥《本草衍义补遗》:研汁冷饮,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气。
        ⑦《丹溪心法》:经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
       跌扑损伤在上者,宜饮韭汁,或和粥吃。
        ⑧《滇南本草》:滑润肠胃中积,或食金、银、铜器于腹内,吃之立下。
        ⑨《纲目》:饮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
       煮汁饮,止消渴、盗汗,熏产妇血运,洗肠痔脱肛。
        ⑩《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年久喘吼,又可通经催乳。
        11. 朱震亨:心痛,有食热物及怒郁,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药中,开提气血。有肾气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为丸,空心茴香汤下。盖韭性急,能散胃口血滞也。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入姜汁、牛乳各一杯,细细温服,盖韭汁消血,姜汁下气消痰和胃,牛乳能解热润燥补虚也。
      12.《纲目》: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一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盐梅卤汁少许,细呷,得入渐加,忽吐稠涎数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辛温能散胃脘痰饮恶血之义也。
      13.《本草经疏》:韭,生则辛而行血,熟则甘而补中,益、散滞、导瘀是其性也。以其微酸,故入肝而主血分,辛温能散结,凡血之凝滞者,皆能行之,是血中行气药也。心主血,专理血分,故曰归心,五脏之结滞去,则气血条畅而自安矣。胃中热,乃胃中有瘀滞而发热也,瘀血行,热自除矣。病人之气抑郁者多,凡人气血惟利通和,韭性行而能补,故可久食。
      14.《本经逢原》:韭,昔人言治噎膈,惟死血在胃者宜之。若胃虚而噎,勿用,恐致呕吐也。
      【噎隔反胃(包括食道癌胃癌,咽下困难或食人即吐、胸烷隐痛等)】韭菜或韭根,洗净捣汁。每次以此汁一匙,和入牛乳半杯,煮沸后,趁温缓缓咽下,一日数次。
      【成人或小儿盗汗,肺或淋巴结核】韭菜或韭黄 (一名韭芽)同蚬肉(猪肝羊肝亦可)一起煮食喝汤(蚬肉不要多吃,防止消化不好),不但能止虚汗,并能开胃,且有强壮之功。
      【阳虚易汗】韭菜根60克,水煎服。
      【产后淤血,血晕昏迷 (流血过多,昏晕,包括出血性休克)】韭菜或根捣烂,置于瓶中,另用煮沸冲入,趁热熏口鼻,有急救回苏之功。
      【跌打损伤,疲血肿痛,或外伤出血不止】韭菜或根,捣烂敷伤处,能消疲止痛、止血。
      【跌打骨折】韭菜15克,葱白、生姜各9克,白胡椒10粒,红糖30克,黄栀子5枚,面粉60克,共捣烂摊成饼状,敷伤处包扎之。
      【肾亏梦遗滑精,腰酸,小便频数,小儿尿床,妇腰酸带多】韭菜子炒熟,桑螵蛸龙骨等分研末,水泛为丸,如小豆大,食后每服3~6克,一日2次。
      【扭伤腰痛】生韭菜或韭菜根30克,切细,黄酒90毫升,煮沸后,趁热饮服,每日l~2剂。

    【用法与用量】内服:捣汁饮,1~2两;或炒熟作菜食。
       外用:捣敷、取汁滴注、炒热熨或煎水熏洗。
       
    【宜忌】阴虚内热及疮疡、目疾患者均忌食。
        ①孟诜:热病后十日不可食热韭,食之即发困。
        ②《本草经疏》:胃气虚而有热者勿服。
        ③《本草汇言》:疮毒食之,愈增痛痒,疔肿食之,令人转剧。
        ④《本草求真》:火盛阴虚,用之为最忌。
        ⑤《随息居饮食谱》:疟疾,疮家,痧、痘后均忌。
       
    【选方】①治胸痹,心中急痛如锥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彻背上,不治或至死:生韭或根五斤(洗),捣汁。
       灌少许,即吐胸中恶血。
       (《孟诜方》) ②治阳虚肾冷,阳道不振,或腰膝冷疼,遗精梦泄:韭菜白八两,胡桃肉(去皮)二两。
       同脂麻油炒熟,日食之,服一月。
       (《方脉正宗》) ③治翻胃:韭菜汁二两,牛乳一盏。
       上用生姜汁半两,和匀。
       温服。
       (《丹溪心法》) ④治喉卒肿不下食:韭一把,捣熬薄之,冷则易。
       (《千金方》) ⑤治吐血、唾血、呕血、衄血、淋血、尿血及一切血证:韭菜十斤,捣汁,生地黄五斤(切碎)浸韭菜汁内,烈日下晒干,以生地黄黑烂,韭菜汁干为度;入石臼内,捣数千下,如烂膏无渣者,为丸,弹子大。
       每早晚各服二丸,白萝卜煎汤化下。
       (《方脉正宗》) ⑥下肠中瘀血:韭汁冷饮,甚验。
       (朱震亨) ⑦治过敏性紫癜:鲜韭菜一斤,洗净,捣烂绞汁,加健康儿童尿50毫升。
       日一剂,分二次服。
       (《福建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⑧止水谷痢:韭作羹粥,煠炒。
       任食之。
       (《食医心镜》) ⑨治消渴引饮无度:韭苗日吃三、五两。
       或炒或作羹,无入盐,但吃得十斤即佳。
       过清明勿吃。
       (《政和本草》) ⑩治痔疮:韭菜不以多少,先烧热汤,以盆盛汤在内,盆上用器具盖之,留一窍,却以韭菜于汤内泡之,以谷道坐窍上,令气蒸熏;候温,用韭菜轻轻洗疮数次。
       (《袖珍方》) ⑾治产后血晕:韭菜(切)入瓶内,注热醋,以瓶口对鼻。
       (《妇人良方》) ⑿治脱肛不缩:生韭一斤。
       细切,以酥拌炒令熟,分为两处,以软帛裹,更互熨之,冷即再易,以入为度。
       (《圣惠方》) ⒀治金疮出血:韭汁和风化石灰,日干,每用为末,敷之。
       (《濒湖集简方》) ⒁治聤耳出汁:韭汁日滴三次。
       (《圣惠方》) ⒂治百虫入耳不出:捣韭汁,灌耳中。
       (《千金方》) ⒃治跌打损伤:鲜韭菜三份,面粉一份。
       共捣成糊状。
       敷于患处,每日二次。
        ⒄治荨麻疹:韭菜、甘草各五钱,煎服;或用韭菜炒食。
        ⒅治子宫脱垂:韭菜半斤。
       煎汤熏洗外阴部。
        ⒆治中暑昏迷:韭菜捣汁,滴鼻。
       (⒃方以下出苏医《中草药手册》) ⒇治漆疮作痒:韭叶杵敷。
       (《斗门方》)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绿脓杆菌感染取新鲜韭菜用1:3000过锰酸钾浸洗1小时,再用0.2%呋喃西林液浸泡24小时,取出,用1%盐水冲洗10分钟,在无菌操作下压榨过滤取汁,置冰箱内备用。
       临用时常规清洗创面,涂布1~2%普鲁卡因,约经5分钟,用浸透韭菜汁的消毒纱布贴敷,每日1~3次。
       如创面在压迫处或易于脱落部位,可再加凡士林纱布包扎。
       有瘘管者,先扩创除去腐败组织,再以韭菜汁纱条填塞,每天1~2次。
       治疗烧伤后绿脓杆菌感染患者2例,均有效果。
       
    【名家论述】①朱震亨:心痛,有食热物及怒郁,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药中,开提气血。
       有肾气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为丸,空心茴香汤下。
       盖韭性急,能敝胃口血滞也。
       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入姜汁、牛乳各一杯,细细温服,盖韭汁消血,姜汁下气消痰和胃,牛乳能解热润燥补虚也。
        ②《纲目》: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
       一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盐梅卤汁少许,细呷,得入渐加,忽吐稠涎数升而愈。
       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辛温能散胃脘痰饮恶血之义也。
        ③《本草经疏》:韭,生则辛而行血,熟则甘而补中,益肝、散滞、导瘀是其性也。
       以其微酸,故入肝而主血分,辛温能散结,凡血之凝滞者,皆能行之,是血中行气药也。
       心主血,专理血分,故曰归心,五脏之结滞去,则气血条畅而自安矣。
       胃中热,乃胃中有瘀滞而发热也,瘀血行,热白除矣。
       病人之气抑郁者多,凡人气血惟利通和,韭性行而能补,故可久食。
        ④《本经逢原》:韭,昔人言治噎膈,惟死血在胃者宜之。
       若胃虚而噎,勿用,恐致呕吐也。
       
  • 山楂-------行气散瘀

    2008-09-20 13:42:59

  • 【山楂的功效介绍】:
    山楂 (《本草衍义补遗》)
    【异名】朹、粱梅(《尔雅》),朹子(《尔雅》郭璞注),鼠查(《本草经集注》),羊梂(陶弘景),赤爪实(《唐本草》),棠梂子(《本草图经》),赤枣子(《桂海虞衡志》),山里红果、酸枣,鼻涕团、柿楂子(《百一选方》),山里果子(《履巉岩本草》),茅楂(《日用本草》),猴楂(《世医得效方》),映山红果(《救荒本草》),海红(《品汇精要》),酸梅子、山梨(《中国树木分类学》),酸查(《山东中药》)。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楂或野山楂的果实。
       
    【植物形态】①山楂落叶乔木或大灌木,高达8米.树皮暗棕色,多分枝,枝条无刺或具稀刺。
       单叶互生;具托叶,托叶卵圆形至卵状披针形,边缘具锯齿;叶柄长2~4匣米;叶片阔卵形、三角卵形至菱状卵形,长6~12厘米,宽5~8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5~9羽状裂片,裂片有尖锐和不整齐的锯齿,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色较淡,两面脉上均被短柔毛。
       花10~12朵成伞房花序;花梗被短柔毛;萼片5,绿色,基部连合成杯状,上部5齿裂;花冠白色或带淡红色,直径8~13毫米,花瓣5,离生,倒宽卵形,长和宽均为6毫米;雄蕊20,不等长;心皮5,子房下位,5室,各室具一胚珠,花柱5,柱头圆形。
       梨果球形或圆卵形,直径约2.5厘米,深红色,具多数白色斑点,果之顶端有外曲的宿存花萼。
       种子5枚。
       花期5月。
       果期8~10月。
        生于河岸的砂土或干燥多砂石的山坡上.栽培于东北南部、华北以至江苏一带。
        ②野山楂,又名:小叶山楂、山果子。
        落叶灌木,高达1.5米。
       枝条具刺,嫩枝被白色绒毛。
       单叶互生;托叶近卵形;叶柄长约3毫米,有时无柄;叶片倒卵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1.5~6厘米,宽0.8~2.5厘米,先端尖,不裂或3深裂,边缘有缺刻及不整齐锯齿,基部楔形,渐窄缩。
       花5~6朵簇生成伞房花序;萼片5,卵状披针形,外侧密生细毛。
       梨果较小,呈红黄色,近圆形,直径约1~1.5厘米。
       花期5~6月。
       果期8~10月。
        生于荒山坡、溪边、路边疏林及灌丛中。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四川、贵州、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陕西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的根(山楂根)、木材(山楂木)、茎叶(山楂茎叶)、种子(山楂核)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
       山楂采得后,横切成厚1.5~3毫米的薄片,立即晒干。
       野山楂采得后,晒干即可,或压成饼状后再晒干。
       商品山楂片称为北山楂;野山楂称为南山楂。
        
       分布东北及山西、内蒙古、新疆等地。
        ④云南山楂叶片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常不裂,边缘具锯齿;果实近球形,暗红色或黄色带红褐色晕斑。
       分布西南及广东、广西等地。
       
    【炮制】山楂:拣净杂质,筛去核。
       炒山楂:取拣净的山楂,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外面呈淡黄色,取出,放凉。
       焦山楂:取拣净的山楂,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为度,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山楂炭:取拣净的山楂,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焦黑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纲目》:九月霜后取山楂实带熟者,去核,曝干。
       或蒸熟去皮核,捣作饼子,日干用。
       
    【化学成分】 含表儿茶精[(-)-epicatechin]、槲皮素(quercetin)、金丝桃甙(hyper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 山楂酸(crataegolic acid) 、柠檬酸(citric acid)、苦杏仁甙(amygdalin)等。
       
    【性味】酸甘,微温。
        ①《唐本草》:味酸,冷,无毒。
        ②《日用本草》:味甘酸,无毒。
        ③《本草蒙筌》:味甘辛,气平,无毒。
        ④《纲目》:酸甘,微温。
       
    【归经】入脾、胃、肝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经。
        ③《药品化义》:入脾、肝二经。
        ④《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
       
    【功用主治-山楂的功效】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
       治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小儿乳食停滞。
       消食健胃,行气散瘀。
       用于肉食积滞、胃烷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血脂症。
        ①陶弘景:煮汁洗漆疮。
        ②《唐本草》:汁服主利,洗头及身上疮痒。
        ③《本草图经》:治痢疾及腰疼。
        ④《履巉岩本草》:能消食。
        ⑤《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
        ⑥《滇南本草》:消肉积滞,下气;治吞酸,积块。
        ⑦《本草蒙筌》:行结气,疗颓疝。
        ⑧宁原《食鉴本草》:化血块,气块,活血。
        ⑨《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
        ⑩《本草再新》:治脾虚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
        ⑾《本草撮要》:冻疮涂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宜忌】脾胃虚弱者慎服。
        ①《纲目》: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
        ②《本草经疏》:脾胃虚,兼有积滞者,当与补药同施,亦不宜过用。
        ③《得配本草》:气虚便溏,脾虚不食,二者禁用。
       服人参者忌之。
        ④《随息居饮食谱》:多食耗气,损齿,易饥,空腹及羸弱人或虚病后忌之。
       
    【选方】①治一切食积:山楂四两,白术四两,神曲二两。
       上为末,蒸饼丸,梧于大,服七十丸,白汤下。
       (《丹溪心法》) ②治食肉不消:山楂肉四两,水煮食之,并饮其汁。
       (《简便单方》) ③治诸滞腹痛:山楂一味煎汤饮。
       (《方脉正宗》) ④治痢疾赤白相兼: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末,每服一、二钱,红痢蜜拌,白痢红白糖拌,红白相兼,蜜砂糖各半拌匀,白汤调,空心下。
       (《医钞类编》) ⑤治肠风:酸枣并肉核烧灰,米饮调下。
       (《百一选方》) ⑥治老人腰痛及腿痛:棠梂子、鹿茸(炙)等分。
       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日二服。
       (《纲目》) ⑦治寒湿气小腹疼,外肾偏大肿痛:茴香、柿楂子。
       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盐、酒调,空心热服。
       (《百一选方》) ⑧治产妇恶露不尽,腹中疼痛,或儿枕作痛:山楂百十个,打碎煎汤,入砂糖少许,空心温服。
       (朱震亨)
    【临床应用】①治疗绦虫病用鲜山楂2斤(干品半斤,小儿酌减),洗净去核,下午3时开始零食,晚10时吃完,晚饭禁食。
       次晨用槟榔2两加水煎至1茶杯,1次服完,卧床休息。
       有大便感觉时尽量坚持一段时间再大便,即可排出完整绦虫。
       冬天应坐在温水便桶上大便,避免虫体遇冷收缩而不能完整排出。
       观察40例均有效。
        ②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用20%山楂煎剂加糖矫味,每服200毫升(小儿酌减),每日3次,7~10天为一疗程。
       治疗24例,全部有效。
       又有用山楂2两煎服,治轻型及中型菌痢30例,除3例无效外均治愈或好转。
       或用生热山楂片各1两,加水500毫升煮开5分钟,分2次服(小儿酌减),4~6天为一疗程,亦有效果。
        ③用于降低血清胆甾醇每日用山楂1两,毛冬青2两,分2次煎服。
       观察20例,治前血清胆甾醇平均253.2毫克%,治后下降至207毫克%,平均每例下降46.2毫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
       20例中有11例血清胆甾醇降至200毫克%以下,平均每例下降62.9毫克%。
       认为山楂所起的作用是主要的,因为毛冬青降低血清胆甾醇的效果,各地观察结果颇不一致,目前尚难肯定;而本组病例中有4例曾单服山楂而未用毛冬青,亦取得效果,服药前血清胆甾醇平均为259.7毫克%,服药至第6周时复查,下降至214毫克%。
        此外,将山楂的花和叶制成浸剂服用,有降低血压的功效。
       
  • 土牛膝-------引药下行

    2008-09-19 06:42:14

    土牛膝 别名怀牛膝牛髁膝山苋菜对节草红牛膝杜牛膝、土牛膝(野生品)。为植物苋科植物粗毛牛膝AchyranthesasperaL.、牛膝A.bidentataB1.野生种的根。产于福建广西广东四川云南河南等地。秋季采挖,洗净,晒干,生用,亦用鲜品。

    土牛膝 - 种属概述

    土牛膝 ①牛膝(野生者)的干燥根茎及根,又名:野牛膝。
    根茎呈圆柱状,长1~3厘米,直径6~10毫米,灰棕色,上端有茎基残留,周围着生多数粗细不一的根。
    根长圆柱形,略弯曲,长约15厘米以下,径可达4毫米;表面淡灰棕色,有细密的纵皱纹。
    质稍柔软,干透后易折断,断面黄棕色,可见成圈状散列的维管束。
    气微,味微甜。
    陕西甘肃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四川贵州等地。

    ②柳叶牛膝的干燥根茎及根,又名:苏木红、荔支红、透血红(《纲目拾遗》),红牛膝、牛克膝。
    根茎短粗,长2~6厘米,径1~1.5厘米。
    根4~9条,扭曲,长10~20厘米,径0.4~1.2厘米,向下渐细。
    表面灰黄褐色,具细密的纵皱纹及须根除去后的痕迹。
    质硬而稍有弹性,易折断,断面皮部淡
    灰褐色,略光亮,可见多数点状散布的维管束。
    气微,味初微甜后涩。产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③粗毛牛膝的干燥根茎及根。
    根茎短圆柱形,
    灰棕色,周围着生众多圆柱状细长的根,长约6~10余厘米,粗约2~5毫米,略弯曲。
    表面灰棕色,有细浅的纵皱纹。
    质坚硬,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
    灰青色灰白色
    味淡无臭。
    产广东、福建、广西等地。

    土牛膝 - 形态特征

    土牛膝 多年生草本,高1~1.6米.茎直立,四方形,节膨大;叶对生,叶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约4.5~15厘米,宽约0.5~3.6厘米,先端及基部均渐尖,全缘,上面绿色,下面常呈紫红色。
    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多数;苞片1,先端有齿;小苞片2,刺状,
    紫红色,基部两侧各有1卵圆形小裂片,长约0.6毫米;花被5,绿色,线形,具3脉;雄蕊5,花丝下部合生,退化雄蕊方形,先端具不明显的齿;花柱长约2毫米。
    胞果长卵形。花期7~10月。果期3~11月。

    土牛膝 - 化学成份

    粗毛牛膝根含皂甙,甙元为齐墩果酸,并含昆虫变态激素蜕皮甾酮(Ecdysterone)。种子含糖约56%、蛋白质约22.5%,还含皂甙,系齐墩果酸和葡萄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所形成的多糖甙。全草含生物碱。

    土牛膝 - 药理作用

    土牛膝 【药材名】土牛膝
    【拉丁名】①AchyranthesbidentataBl.(原植物牛膝),②AchyrantheslongifoliaMak.(柳叶牛膝),③Achyran-thesasperaL.(粗毛牛膝)
    【名称考证】土牛膝(《本草图经》),杜牛膝(《本草备要》)、山牛膝(《纲目拾遗》)
    【药理】(1)煎剂在人体体内显抗肿瘤的治疗作用。(2)粗毛牛膝剂在动物体内能中和白喉杆菌毒素,并有预防白喉的作用。(3)牛膝煎剂或醇提取液对醉犬、猎、兔作静脉注射,均有短暂的降压作用。(4)牛膝煎剂静脉注身于麻醉家兔,有轻微利尿作用,腹腔注身于已用醋酸产生扭转的小鼠呈一定的止痛作用。(5)牛膝煎剂对动物离体肠管有轻度抑制作用。(6)牛膝煎剂和流浸膏对家兔离体子宫不论已孕、末孕都能使之收缩;对收缩无力的小鼠离体子宫则有加强其收缩的作用。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苋科植物
    【药用部位】牛膝的野生种及
    柳叶牛膝粗毛牛膝等的根和根茎。
    【性味归经】苦酸,平。①
    《福建民间草药》:“苦酸,平,无毒。”②《广西中草药》:“味微苦酸,性寒,无毒。”③《云南中草药》:“甘微酸,凉。”入心、肝、大肠三经。
    【功效分类】活血祛瘀药
    【功效主治】活血散瘀,祛湿利尿,清热解毒。治淋病,尿血,妇女经闭,症瘕,风湿夫节痛,脚气,水肿,痢疾,疟疾,白喉,痈肿,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捣汁滴耳或研末吹喉。
    【用药忌宜】《福建民间草药》:“孕妇忌用。”⑦治白喉并发
    心肌炎:鲜土牛膝五钱,鲜万年青根三钱,捣烂取汁,加白糖适量,温开水冲服。⑧治扁桃腺炎:土牛膝、百两金根各四钱,冰片二钱,研极细末,喷喉。⑨治急性中耳炎:鲜土牛膝适量,捣汁,滴患耳。⑩治足腿红肿放亮,其热如火,名流火丹:土牛膝捣烂,和马前子及旧锈铁磨水,豆腐渣调匀,微温敷之。(《岭南采药录》)⑾治跌打损伤:土牛膝三至五钱。水煎,酒对服。(《江西中药》)
    【用药配伍】配桂枝,温中散寒;配车前子,通利小便,清热祛湿;配钩藤,补益肝肾。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土牛膝 - 相关选方

    土牛膝 ①治男妇诸淋,小便不通:土牛膝连叶,以酒煎服数次。血淋尤验。(《岭南采药录》)
    ②治血滞经闭:鲜土牛膝一至二两,或加马鞭草鲜全草一两。水煎,调酒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风湿性关节痛:鲜土牛膝六钱至一两(干的四至六钱)和猪脚一个(七寸),红酒和水各半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肝硬变水肿:鲜土牛膝六钱至一两(干的四至六钱)。水煎,饭前服,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痢疾:土牛膝五钱,地桃花根五钱,车前草三钱,青荔三钱。水煎,冲蜜糖服。(《广西中草药》)。
    ⑥治白喉:鲜土牛膝一至二两,加养阴清肺汤(生地、元参、麦冬、川贝母、丹皮、白芍,甘草、薄荷)。水煎服,每日一至二剂;另用朱砂一分,巴豆一粒,捣烂,置于膏药上,贴印堂穴,六至八小时皮肤起泡后取下。
    ⑦治白喉并发心肌炎:鲜土牛膝五钱,鲜万年青根三钱,捣烂取汁,加白糖适量,温开水冲服。
    ⑧治扁桃腺炎:土牛膝、百两金根各四钱,冰片二钱。研极细末,喷喉。
    ⑨治急性中耳炎:鲜土膝适量,捣汁,滴患耳。(⑥方以下出《江西草药》)
    ⑩治足腿红肿放亮,其热如火,名流火丹:土牛膝捣烂,和马前子及旧锈铁磨水,豆腐渣凋匀,微温敷之。(《岭南采药录》)
    ⑾治跌打损伤:土牛膝三至五钱。水煎,酒对服。(《江西草药》)

    土牛膝 - 功能主治

    (1)败毒抗癌,用于癌瘤积毒:鼻咽癌土牛膝、野麦、汉防已各30克均用鲜品,水煎3次分服。另取灯心草捣碎口含。同时用垂盆草捣烂。继续煺月,可获近期痊愈。宜于未分化癌。食管癌土牛膝、丹参黄芪沙参党参各9克,黄芩川贝鸡内金各6克,金银花15克,白英30克水煎3次分服,每次送云南白药2克。可连服半年,能使症状消失,饭量增加。

    (2)逐淤除痹,用于淤阻痹痛:淤阻经闭土牛膝、
    马鞭草各30克均用鲜品,水煎,调酒服。风湿痹痛土牛膝12克,续断、木瓜各9克水煎3次分服。

    (3)消炎利尿,用于炎症尿淋:小儿肺炎鲜土牛膝500克,捣烂,加适量开水,绞取汁500毫升,隔水蒸0.5小时。1~2岁小儿每次服15毫升;3~5岁20~35毫升,隔4~6小时1次,日2~3次,亦宜于麻疹并发
    肺炎流感肺炎支气管肺炎等。尿淋涩痛土牛膝、滑石各12克,冬葵子9克水煎3次分服。治淋病,尿血,妇女经闭,癥瘕,风湿关节痛,脚气,水肿痢疾疟疾,白喉,痈肿,跌打损伤。
    土牛膝
    ①《本草图经》:治妇人血块。
    《纲目拾遗》:活血化瘀,宽筋,理跌打损伤。治破伤风,七十二般恶疾。功胜川产。③《岭南采药录》:为收敛药及利小便药,清血消毒。
    治喉症捣汁含漱;又散血止痛,理脚气,煎酒服。
    ④《福建民间草药》:散瘀血,强足膝,引药下行。
    《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散血止痛。
    治疟疾、痔疮及红白痢;外用治跌打损伤。
    ⑥《江西草药》:治竹木刺伤,毒蜂咬伤等症;并可引产。
    《上海常用中草药手册》:通经利尿,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治脚气肿胀,关节炎,风湿痛,白喉,急慢性咽炎。
    《贵州草药》:生用可破血利湿,炒用补肝肾,强筋骨。
    ⑨《云南中草药》:活血祛瘀,清热除湿,治咳血,鼻衄,尿血,尿路感染,湿热带下。

    土牛膝 - 临床应用

    ①治疗白喉
    取煎液内服,或药汁喷雾,均有效果。㈠内服:用新鲜根1斤,制成浓缩煎液500毫升。10岁以内小儿每日100毫升,分3~4次服。治疗咽白喉29例,气管白喉3例,除2例分别因突然窒息、严重
    中毒而致心肌麻痹死亡外,均获治愈,治愈病例服药时间平均为6.8天,呼吸困难于2~8日恢复正常,咽头伪膜于2~7日脱落,体温于2~10天下降,细菌培养4~8日转阴。㈡喷雾:用新鲜土牛膝根捣烂,加入30~40℃左右的温开水浸渍24小时,过滤取汁。以喉头喷雾器装入新鲜药汁,每隔2小时喷射1次,连续使用,直至伪膜剥离为止。据35例的初步观察,约有半数以上的病例,伪膜在治疗后第4天完全脱落,最快的为17小时,但也有延长至15日之久的。喷射次数与剥离速度似无明显关系。随着伪膜的消退,全身症状也远渐消失或减轻。此外,有用鲜土牛膝全草5~7棵捣烂绞汁,兑入人乳或冷开水半杯,每10~20分钟取少许吞咽,或从鼻孔中滴入,使药物作用于咽喉部。治疗2例,均在4~S天痊愈。

    ②治疗小儿肺炎
    用新鲜土牛膝根1斤捣烂,加入适量开水,绞取汁1斤,隔水蒸半小时。1~2岁每次服15毫升,3~5岁20~26毫升,每隔4~6小时1次。治疗麻疹并发肺炎、支气管肺炎、流感肺炎等26例(其中7例曾配合其它中药治疗),服药1~6天(平均2.6天)后,24例痊愈,2例死亡。

      土牛膝 ③引产
    取新鲜土牛膝根(须选白色的,红色的无效)2寸左右长,洗净,刮去粗皮,一端削成圆锥状,尾部扎丝线1根,用高压或75%酒精浸泡消毒。外阴及宫颈口按常规消毒后,将土牛膝根轻轻插入宫颈,再以消毒纱布塞入阴道,以防牛膝脱出。亦可用鲜土牛膝5克捣烂取汁,以消毒纱布浸湿,卷成条状,用无菌塑料纸包好,针刺若干小孔(便于药汁渗出),然后按上法插入宫颈内。一般12~24小时内即可发生效果。土牛膝根待流产时自行排出。如24小时仍未生效,应取出,另取新鲜者插入。据18例的观察,结果11例成功,1例不全流产。又用于过期流产4例(其中死胎2例)和大月份的葡萄胎2例,亦获良效。药物反应有轻度体温升高,流产后即可降至正常。但使用时必须严格消毒,注意操作,防止感染及宫颈外伤。

  • 桃叶------杀灭孑孓

    2008-09-18 01:57:57

  • 【桃叶的功效介绍】:
    桃叶 (《别录》)
  •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叶。
         
    【化学成分】桃叶含糖甙、柚皮素、奎宁酸、番茄烃、鞣质(约100毫克%)和少量腈甙。
       
    【药理作用】不同品种的桃树叶浸液(1%)杀灭孑孓的效果基本一致,能使孑孓在24小时内死亡95%以上;低浓度(0.25~0.5%)浸液作用不显著;鲜叶与干叶疗效相似,对库蚊、中华按蚊、骚扰阿蚊等蚊蚴皆有作用。
       有人试验证明,桃树叶可代替氯仿或其他麻醉药毒杀按蚊;嫩叶比老叶好,鲜叶比陈叶好,叶片搓碎比浸溃好。
       因桃叶含配糖体,搓碎时经酶作用可放出氢氰酸。
       用1:100以上稀释度的桃树叶煎液在体外直接镜检或试管内培养1、6、12、24或48小时后观察,有杀灭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桃树的种子、花、叶及树皮水解后均可产生氢氰酸。
       桃树叶曾用作泻剂、驱虫剂及治疗百日咳。
       桃树叶、花及果仁均有毒。
       
    【性味】苦,平。
        ①《别录》:苦辛,平,无毒。
        ②《纲目》:苦,平,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用主治-桃叶的功效】祛风湿,清热,杀虫。
       治头风、头痛,风痹,疟疾,湿疹,疮疡,癣疮。
        ①《别录》:出疮中虫。
        ②《日华子本草》:治恶气,小儿寒热客忤。
        ③《纲目》:疗伤寒时气,风痹无汗,治头风,通大小便,止霍乱腹痛。
        ④《本草汇言》:破妇人血闭血瘕。
        ⑤《本草再新》:发汗,除痰,消湿,杀虫。
        ⑥《现代实用中药》:洗汗疱及湿疹。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煮水洗,治风湿;外用消痈肿。
       
    【用法与用量】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内服:煎汤。
       
    【选方】①治风热头痛:生桃叶适量,盐少许,共捣烂,敷太阳穴。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眼肿:桃叶捣汁搽之。
       (《岭南采药录》) ⑧治足上瘑疮:桃叶捣烂,以苦酒和敷。
       (《肘后方》) ④治鼻内生疮:桃叶嫩心,杵烂塞之。
       (《简便单方》) ⑤治妇女阴疮,如虫咬疼痛者:桃叶生捣,绵裹纳阴中,日三、四易。
       (《孟诜方》) ⑥治身面癣疮:桃叶捣汁敷之。
       (《千金方》) ⑦治霍乱腹痛吐痢:桃叶(切)三升。
       水五升,煮取一升三合,分温二服。
       (《广济方》) ⑧治二便不通:桃叶杵汁半升服。
       (孙思邀) ⑨治痔疮:桃叶适量。
       煎汤熏洗。
       (《上海常用中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疟疾取新鲜桃树叶2两煎服,每日1剂,连服5天为一疗程。
       治疗间日疟18例,均获痊愈。
       用药2~5剂后,疟疾症状未再发作,血涂片镜检3次均未查到疟原虫,随访半年无复发。
       亦可用新鲜桃树枝5~8枝(每枝带5~8片小叶),于疟疾发作当天清晨煎服。
       据60余例观察,多数1次即能控制发作,必要时可连服2日。
        ②治疗阴道滴虫用鲜桃树叶1两,加水1000毫升,煮沸20分钟,取煎液作阴道冲洗。
       必要时加灰藜5钱同煮以止痒。
       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
       治疗60例,治愈54例。
        ③治疗疮疖取鲜桃树叶50斤,加净水100斤,浸透后煎煮1小时,过滤,滤渣再加水50斤煎煮过滤;合并2次滤液,熬成膏状。
       外敷患处,每天1~2次。
       观察30余例,一般36小时后即可消肿,最迟1周愈合。
        ④治疗慢性荨麻疹取青嫩碧桃叶500克,切碎浸于5000毫升纯酒精中,密闭静置24~48小时后弃去药渣。
       用棉球蘸浸出液涂布患部,一般每日3次,连涂3日为一疗程。
       治疗45例,结果痊愈39例,进步2例,无效4例。
       用药后瘙痒迅速停止或减轻,皮疹在短期内即可消失,且不易复发。
       
    桃子
  • 【化学成分】果实食部每百克含蛋白质0.8克,脂肪0.1克,碳水化物7克,粗纤维4.1克,灰分0.5克,钙8毫克,磷20毫克,铁1.0毫克,胡萝卜素0.01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02毫克,尼克酸0.7毫克,抗坏血酸6毫克。
       尚含挥发油、有机酸。
       有机酸中主为苹果酸和柠檬酸。
       糖分中有葡萄糖、果糖、蔗糖、木糖。
       
    【性味】甘酸,温。
        ①《别录》:味酸。
        ②孟诜:温。
        ③《日用本草》:味甘酸,微毒。
       
    【功用主治-桃子的功效】生津,润肠,活血,消积。
        ①崔禹锡《食经》:养肝气。
        ②《滇南本草》:逋月经,润大肠,消心下积。
        ③《随息居饮食谱》:补心,活血,生津涤热。
       
    【用法与用量】鲜食或作脯食。
       
    【宜忌】①《别录》:多食令人有热。
        ②《日用本草》:桃与鳖同食,患心痛,服术人忌食之。
        ③《滇南本草图说》:多食动脾助热,令人膨胀,发疮疖。
        ④《本经逢原》:多食令人腹热作泻。
        ⑤《随息居饮食谱》:多食生热,发痈疮、疟、痢、虫疳诸患。
     
  • 桃花 (《本经》) 性走泄下降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花。
       植物形态详桃仁条。
       
    【采集】3月间桃花将开放时采收,阴干,放干燥处。
       
    【化学成分】桃花含山柰酚、香豆精。
       白桃花含三叶豆甙。
       花蕾含柚皮素。
       
    【性味】《别录》:味苦,平,无毒。
       
    【归经】①《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②《得配本草》:入足阳明经。
       
    【功用主治-桃花的功效】利水,活血,通便。
       治水肿,脚气,痰饮,积滞,二便不利,经闭。
        ①《别录》:主除水气,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虫。
        ②《唐本草》:主下恶气,消肿满,利大小肠。
        ③《纲目》:利宿水痰饮,积滞。
       治风狂。
        ④《本草汇言》:破妇人血闭血瘕,血风癫狂。
        ⑤《岭南采药录》:带蒂入药,能凉血解毒,痘疹通用之。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研末。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宜忌】孕妇忌服。
       
    【选方】①治脚气、腰肾膀胱宿水及痰饮:桃花,阴干,量取一大升,捣为散。
       温清酒和,一服令尽,通利为度,空腹服之,须臾当转可六、七行,但宿食不消化等物,总泻尽,若中间觉饥虚,进少许软饭及糜粥。
       (《外台》桃花散) ②治大便难:水服桃花方寸匕。
       (《千金方》) ③治干粪塞肠,胀痛不通:毛桃花一两(湿者),面三两。
       上药,和面作馄饨,熟煮,空腹食之,至日午后,腹中如雷鸣,当下恶物。
       (《圣惠方》) ④治产后大小便秘涩:桃花、葵子、滑石、槟榔各一两。
       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食前以葱白汤调下二钱。
       (《圣惠方》桃花散) ⑤治腰脊苦痛不遂:桃花一斗一升,井华水三斗,曲六升,米六斗。
       炊之一时,酿热,去糟,一服一升,日三服,若作食饮,用河水,禁如药法。
       (《千金方》) ⑥治心腹痛:桃花晒干杵末。
       以水服二钱匕,小儿半钱。
       (《孟诜方》) ⑦治疟疾不已:桃花为末,酒服方寸匕。
       (《梅师集验方》) ⑧治发背疮痈疽:桃花于平旦承露采取,以酽醋研绞去滓,取汁涂敷疮上。
       (《圣济总录》) ⑨治秃疮:收未开桃花阴干,与桑椹赤者等分为末,以猪脂和。
       先用灰汁洗去疮痂,即涂药。
       (《孟诜方》) ⑩治面上疮黄水出并眼疮:桃花不计多少,细末之。
       食后以水半盏,调服方寸匕,日三。
       (《海上集验方》) ⑾治足上瘑疮:桃花、食盐等分。
       杵匀,醋和敷之。
       (《肘后方》)
    【名家论述】《纲目》:桃花,性走泄下降,利大肠甚快,用以治气实人病水饮肿满,积滞、大小便闭塞者,则有功无害,若久服即耗人阴血,损元气。
       
  •  桃仁,主攻瘀血而为肝药,兼疏肤腠之瘀。
  •  【化学成分】桃仁含苦杏仁甙约3.6%,挥发油0.4%,脂肪油45%;油中主含油酸甘油酯和少量亚油酸甘油酯。
       另含苦杏仁酶等。
       
    【药理作用】苦杏仁甙之药理见杏仁条。
       桃仁的醇提取物有抗血凝作用及较弱的溶血作用。
       对正常大鼠有降压作用,乃中毒所致。
       桃仁提取物0.5克(相当生药4.0克)溶于1毫升水中,每日饲喂大鼠,共1周,对血糖、血清蛋白、肝功能检查,及肺、心、肝、脾、肾及肾上腺的组织学检查,皆无异常。
       
    【炮制】除去硬壳杂质,置沸水锅中煮至外皮微皱,捞出,浸入凉水中,搓去种皮,晒干,簸净。
       
    【性味】苦甘,平。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无毒。
        ③《千金·食治》:味苦甘辛,平,无毒。
       
    【归经】入心、肝、大肠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大肠二经。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
       
    【功用主治-桃仁的功效】破血行瘀,润燥滑肠。
       治经闭,癥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
        ①《本经》:主瘀血,血闭癥瘕,邪气,杀小虫。
        ②《别录》:止咳逆上气,消心下坚,除卒暴击血,破癥瘕,通脉,止痛。
        ③孟诜:杀三虫,止心痛。
        ④《医学启源》:治大便血结。
        ⑤李杲:治热入血室,腹中滞血,皮肤血热燥痒,皮肤凝聚之血。
        ⑥《滇南本草》:治血痰。
        ⑦《纲目》:主血滞风痹,骨蒸,肝疟寒热,产后血病。
        ⑧《现代实用中药》:治高血压及慢性盲肠炎,妇人子宫血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
       
    【宜忌】孕妇忌服。
        ①《医学入门》:血燥虚者慎之。
        ②《纲目》:香附为之使。
        ③《本草经疏》:凡经闭不通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瘀滞;产后腹痛由于血虚,而不由于留血结块;大便不通由于津液不足,而不由于血燥秘结,法并忌之。
       
    【选方】①治妇人室女,血闭不通,五心烦热:桃仁(焙)、红花、当归(洗焙)、杜牛膝等分为末。
       每服三钱,温酒调下,空心食前。
       (《杨氏家藏方》桃仁散) ②治产后腹痛,干血着脐下,亦主经水不利: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蟅虫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
       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金匮要略》下瘀血汤) ③治产后血闭:桃仁二十枚(去皮、尖),藕一块。
       水煎服之。
       (《唐瑶经验方》) ④治产后恶露不净,脉弦滞涩者:桃仁三钱,当归三钱,赤芍、桂心各钱半,沙糖三钱(炒炭)。
       水煎,去渣温服。
       (《医略六书》桃仁煎) ⑤治血癥,漏下不止:桃仁(去皮、尖,熬)、芍药、桂枝、茯苓、牡丹(去心)各等分。
       上五味为末,炼蜜和丸如兔屎大。
       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 ⑥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炙)二两,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
       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伤寒论》桃核承气汤) ⑦治伤寒蓄血,发热如狂,少腹鞕满,小便自利: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伤寒论》抵当汤) ⑧治热邪干于血分,溺血蓄血者:桃仁三钱(研如泥),丹皮、当归、赤芍各一钱,阿胶二钱,滑石五钱。
       水煎服。
       (《瘟疫论》桃仁汤) ⑨治上气咳嗽,胸膈痞满,气喘:桃仁三两,去皮、尖,以水一大升,研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
       (《食医心镜》) ⑩治老人虚秘:桃仁、柏子仁、火麻仁、松子仁等分。
       同研,烙白蜡和丸如桐子大,以少黄丹汤下。
       (《汤液本草》) ⑾治里急后重,大便不快:桃仁(去皮)三两,吴茱萸二两,盐一两。
       上三味,同炒熟,去盐并茱萸。
       只以桃仁,空心夜卧不拘时,任意嚼五、七粒至一、二十粒。
       (《圣济总录》) ⑿治从高坠下,胸腹中有血,不得气息:桃仁十四枚,大黄、消石、甘草各一两,蒲黄一两半,大枣二十枚。
       上六味,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绞去滓,适寒温尽服之。
       当下,下不止,渍麻汁一杯,饮之即止。
       (《千金方》桃仁汤) ⒀治疟:桃仁一百个,去皮、尖,于乳钵中细研成膏,不得犯生水,候成膏,入黄丹三钱,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丸,当发日用温酒吞下,如不饮酒,井花水亦得。
       (《证类本草》) ⒁治风劳毒肿挛痛,或牵引小腹及腰痛:桃仁一升,去皮、尖,熬令黑烟出,热研如脂膏。
       以酒三升,搅和服,暖卧取汗。
       (《食医心镜》) ⒂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气虚竭:烧桃核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千金方》) ⒃治小儿烂疮初起,膘浆似火疮:杵桃仁面脂敷上。
       (《子母秘录》) ⒄治聤耳:桃仁熟捣,以故绯绢裹,纳耳中,日三易,以瘥为度。
       (《千金方》) ⒅治风虫牙痛:针刺桃仁,灯上烧烟出,吹灭,安痛齿上咬之。
       (《卫生家宝方》) ⒆治女人阴户内生疮,作痛如虫咬,或作痒难忍者:桃仁、桃叶相等捣烂,丝绵纳裹其中,日易三、四次。
       (孟诜)
    【名家论述】①成无己:肝者血之源,血聚则肝气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桃仁之甘以缓肝散血,故张仲景抵当汤用之,以治伤寒八、九日,内有蓄血,发热如狂,小腹满痛,小便自利者。
       又有当汗失汗,热毒深入,吐血及血结胸,烦躁讝语者,亦以此汤主之。
       与虻虫、水蛭、大黄同用。
        ②《用药心法》:桃仁,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故凝血须用。
       又去血中之热。
        ③《纲目》:桃仁行血,宜连皮尖生用;润燥活血,宜汤浸去皮尖炒黄用,或麦麸同炒,或烧存性,各随本方。
        ④《本草经疏》:夫血者阴也;有形者也,周流夫一身者也,一有凝滞则为癥瘕,瘀血血闭,或妇人月水不通,或击扑损伤积血,及心下宿血坚痛,皆从足厥阴受病,以其为藏血之脏也。
       桃核仁苦能泄滞,辛能散结,甘温通行而缓肝,故主如上等证也。
       心下宿血去则气自下,咳逆自止。
       味苦而辛,故又能杀小虫也。
       桃仁性善破血,散而不收,泻而无补,过用之,及用之不得其当,能使血下不止,损伤真阴。
        ⑤《药品化义》:桃仁,味苦能泻血热,体润能滋肠燥。
       若连皮研碎多用,走肝经,主破蓄血,逐月水,及遍身疼痛,四肢木痹,左半身不遂,左足痛甚者,以其舒经活血行血,有去瘀生新之功,若去皮捣烂少用,入大肠,治血枯便闭,血燥便难,以其濡润凉血和血,有开结通滞之力。
        ⑥《本经逢原》:桃仁,为血瘀血闭之专药。
       苦以泄滞血,甘以生新血。
       毕竟破血之功居多,观《本经》主治可知。
       仲景桃核承气、抵当汤,皆取破血之用。
       又治热入血室,瘀积癥瘕,经闭,疟母,心腹痛,大肠秘结,亦取散肝经之血结。
       熬香治颓疝痛痒,《千金》法也。
        ⑦《本草思辨录》:桃仁,主攻瘀血而为肝药,兼疏肤腠之瘀。
       惟其为肝药,故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治在少腹,鳖甲煎丸治在胁下,大黄牡丹汤治在大肠,桂枝茯苓丸治在癥痼,下瘀血汤治在脐下。
       惟其兼疏肤腠之瘀,故大黄蟅虫丸治肌肤甲错,《千金》苇茎汤治胸中甲错,王海藏以桂枝红花汤加海蛤、桃仁治妇人血结胸,桃仁之用尽于是矣。
     
  • 桃胶 (《别录》) 通津液\和血益气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等树皮中分泌出来的树脂。
  • 【功用主治-桃胶的功效】治石淋,血淋,痢疾。
        ①《别录》:主保中不饥,忍风寒。
        ②《唐本草》:主下石淋,破血,中恶疰忤。
        ③《纲目》:和血益气,治下痢,止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扬,0.5~1两,或入丸、散。
       
    【选方】①治石淋作痛:桃木胶如枣大,夏以冷水三合,冬以汤三合和服,日三服,当下石,石尽即止。
       (《古今录验方》) ②治血淋:石膏、木通、桃胶(炒作末)各半两。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食前。
       (《杨氏家藏方》桃胶散) ③治产后下痢赤白,里急后重疞痛:桃胶(焙干)、沉香、蒲黄(炒)各等分。
       为末。
       每服二钱,食前米饮下。
       (《妇人良方》) ④治虚热作渴:桃胶如弹丸大,含之咽津。
       (《千金方》) ⑤治糖尿病:桃胶,用微温水洗净,放在小锅内煮食,随便加些调味盐类亦可(但不要加入甜味)。
       每次服一至二两。
       (《草药验方交流集》) ⑥治疮疹黑黡,发搐危困:桃胶煎汤饮之。
       一方水熬成膏,温酒调下,无时。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桃胶汤)
    【名家论述】《本经逢原》:桃树上胶,最通津液,能治血淋,石淋。
       痘疮黑陷,必胜膏用之。
        
  • 桃根   
    【功用主治-桃根的功效】治黄疸,吐血,衄血,经闭,痈肿,痔疮。
        ①《纲目》:疗黄疸,身目如金。
        ②《分类草药性》:破血。
       治一切吐血、衄血。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煮水洗可治风湿;外用消痈肿。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行血。
       治腰痛。
        ⑤《四川中药志》:行血,除胃中热;治痧气腹痛,五痔。
  •  【性味】(纲目》:苦,平,无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两。
       外用:煎水洗。
       
    【宜忌】孕妇忌服。
       
    【选方】①治黄疸身眼皆如金色:桃根,切细如箸若钗股以下者一握,以水一大升,煎取一小升,适寒温空腹顿服。
       后三、五日,其黄离离如薄云散,唯眼最后瘥,百日方子复。
       身黄散后,可时时饮一盏清酒,则眼中易散,不饮则散迟。
       忌食热面、猪、鱼等肉。
       (《伤寒类要》) ②治妇人数年月水不通,面色萎黄,唇口青白,腹内成块,肚上筋脉,腿胫或肿:桃树根一斤,牛蒡子根一斤,马鞭草根一斤,牛膝二斤(去苗),蓬蘽根一斤。
       上药都锉,以水三斗,煎取一斗,去滓,更于净锅中,以慢火煎如饧,盛于瓷器中。
       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半大匙。
       (《圣惠方》桃根煎) ③治五痔作痛:桃根水煎汁浸洗之。
       (《纲目》) ④治骨髓炎:白毛桃(未嫁接)根白皮,加红糖少许,捣烂外敷局部。
     
  •  桃枝   
  • 【功用主治-桃枝的功效】治心腹痛及匿疮。
        《纲目》:治疰忤心腹痛,辟疫疠。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两。
       外用:煎水含漱或洗浴。
       
    【选方】①治卒心痛:桃枝一把,切,以酒一升,煎取半升,顿服。
       (《补缺肘后方》) ②治天行匿下部生疮:浓煎桃枝如糖,以通下部。
       若口中生疮,含之。
       (《伤寒类要》)
  • 秋海棠-----跌打损伤

    2008-09-15 11:03:19

    秋海棠根
    秋海棠根的功效介绍】:
    秋海棠根 (《贵州民间方药集》)
    【异名】一口血(《分类草药性》),金线吊葫芦(《贵州民间方药集》),红白二丸、岩丸子、大红袍(《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秋海棠种植物秋海棠的根,植物形态,详秋海棠条。

    【性味】①《贵州草药》:性平,味酸涩。
    ②《陕西中草药》:味苦涩酸,性寒。

    【功用主治-秋海棠根的功效】活血化瘀,止血,清热。
    治跌打损伤,吐血、咯血,痢疾,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淋浊,喉痛。
    ①《分类草药性》:治吐血,跌打损伤。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止吐血、咯血、刀伤出血。
    ③《贵州草药》:活血化瘀,凉血止血。
    ④《陕西中草药》:活血散瘀,清热,止血止痛。
    治跌打损伤,吐血,衄血,胃溃疡,痢疾,肺痈,崩漏,白带,月经不调。
    ⑤江西《草药手册》:行气行血,消肿止痛,镇痉,治瘰疬。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研末,1~2钱。
    外用:捣汁含漱或研末撒敷。

    【选方】①治跌打损伤,伤后吐血:秋海棠根一钱,研成细末,用酒吞服。
    (《贵州民间方药集》) ②治痢疾:红白二丸二钱,水煎,加红白糖服。
    (《陕西中草药》) ③治月家病:一口血适量,用童便泡七天后,研末,每次二钱,蒸鸡吃。
    (《贵州草药》) ④治崩漏,白带:红白二丸、石泽兰各二钱。
    水煎服。
    (《陕西中草药》) ⑤治淋浊白浊:白秋海棠块根研末,开水送服一钱,血尿用红秋海棠块根研末,开水吞服二钱。
    (江西《草药手册》) ⑥治咽喉疼痛:秋海棠根四两。
    加冷开水两小碗,捣烂,取汁。
    含漱数次。
  • 蓖麻子-----消肿拔毒

    2008-09-15 10:58:52

  • 【蓖麻子的功效介绍】:
    蓖麻子 (《唐本草》)
    【异名】萆麻子(《雷公炮炙论》),蓖麻仁(《圣济总录》),大麻子(《中国药植志》),红大麻子(《药材学》)。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种子。
       
    【植物形态】蓖麻(《唐本草》),又名:牛蓖子草、红蓖麻、勒菜、杜麻、草麻。
        一年生草本,在热带变成多年生灌木,高2~3米,茎直立,无毛,绿色或稍紫色。
       具白粉。
       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盾状圆形。
       直径20~40厘米,掌状分裂至叶片的一半以下,7~9裂。
       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主脉掌状。
       花单性,总状或圆锥花序,顶生,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苞及小苞卵形或三角形;雄花花被3~5,裂片卵状三角形,无花盘,雄蕊多而密,合生成束;雌花的苞与雄花的相同,花被同雄花而稍狭,无花盘及遗形雄蕊,雌蕊卵形,子房3室,花柱3,红色,顶端2叉。
       蒴果球形,有刺,成熟时开裂。
       花期5~8月。
       果期7~10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蓖麻根)、叶(蓖麻叶)以及种子榨出的油(蓖麻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秋季果实变棕色,果皮未开裂时分批采摘,晒干,除去果皮。
       
    【药材】干燥种子略呈扁的广卵形,长8~18毫米,直径6~9毫米。
       腹面平坦,背面稍隆起,较小的一端,有似海绵状突出的种阜,并有脐点,另一端有合点,种脐与合点间的种脊明显。
       外种皮平滑,有光泽,显淡红棕色相间的斑纹,质坚硬而脆。
       内种皮白色薄膜状,包裹白色油质的内胚乳;子叶2枚菲薄,位于种子中央。
       气微弱,味油腻性。
       似粒大、饱满、赤褐色、有光泽的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化学成分】种子含脂肪油40~50%,油饼含蓖麻碱、蓖麻毒蛋白及脂肪酶。
       种子中分出的蓖麻毒蛋白有三种,即蓖麻毒蛋白-D、酸性蓖麻毒蛋白、碱性蓖麻毒蛋白。
       
    【药理作用】①泻下作用蓖麻种子中的油本身并无致泻作用,在十二指肠内受脂肪分解酶的作用,皂化成蓖麻油酸钠与甘油,蓖麻油酸钠对小肠有刺激性,引起肠蠕动增强,小肠内容物急速向结肠推进,在服药后2~6小时,排出半流质粪便,排便后可有暂时的便秘;加大剂量不能增强效力,未水解部分很快排泄到大肠,蓖麻油酸吸收后,与其他脂肪酸一样在体内代谢分解,因此,蓖麻油作为泻剂是比较安全的;由于味道不好,可以制成乳剂内服。
       蓖麻油能阻碍山道年的吸收,并非由于腹泻引起。
        ②其他作用蓖麻油本身刺激性小,可作为皮肤滑润剂用于皮炎及其他皮肤病,作成油膏剂用于烫伤及溃疡,种子的糊剂用于皮肤黑热病的溃疡,此外可用于眼睑炎;作为溶剂以除去眼的刺激物,局部应用于阴道及子宫颈疾患。
       
    【毒性】蓖麻子中含蓖麻毒蛋白及蓖麻碱,特别是前者,可引起中毒。
       4~7岁小儿服蓖麻子2~7粒可引起中毒、致死。
       成人20粒可致死。
       非洲产蓖麻子2粒可使成人致死,小儿仅需一粒,但也有报告服24粒后仍能恢复者。
       蓖麻毒蛋白可能是一种蛋白分解酶,7毫克即可使成人死亡。
       蓖麻子中毒后之症状有:头痛、胃肠炎、体温上升、白细胞增多、血象左移、无尿、黄疸、冷汗、频发痉挛、心血管虚脱:中毒症状之发生常有一较长的潜伏期。
       蓖麻毒蛋白引起大鼠急性中毒,主要产生肝及肾的伤害,碳水化物代谢紊乱,蓖麻中的凝集素可与血球起凝集作用。
       湖州农村将蓖麻子炒热吃未见中毒,可能由于加热使蓖麻毒蛋白破坏。
       
    【炮制】敲碎种子外壳,拣取种仁用。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蓖麻子,先须和皮用盐汤煮半日,去皮取子研过用。
        ②《本草蒙筌》:蓖麻子,修制忌铁。
       
    【性味】甘辛,平,有毒。
        ①《唐本草》:甘辛,平,有小毒。
        ②《玉楸药解》:味苦,气平。
       
    【归经】入大肠。
       肺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大肠二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太阴,足太阳经。
       
    【功用主治-蓖麻子的功效】消肿拔毒,泻下通滞。
       治痈疽肿毒,瘰疬,喉痹,疥癞癣疮,水肿腹满,大便燥结。
        ①《唐本草》:主水癥。
        ②《日华子本草》:治水胀腹满,细研水服;疮痍疥癞,亦可研敷。
        ③《本草衍义补遗》:能出有形质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脓血者用之。
        ④《纲目》:主偏风不遂,失音口噤,头风耳聋,舌胀,喉痹,齁喘,脚气毒肿,丹瘤,汤火伤,针刺入肉,女人胎衣不下,子肠挺出,开通关窍经络,能止诸痛,消肿追脓拔毒。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敷或调敷。
       内服:入丸剂、生研或炒食。
       
    【宜忌】孕妇及便滑者忌服。
        《本草经疏》:脾胃薄弱、大肠不固之人,慎勿轻用。
       
    【选方】①治疔疮脓肿:蓖麻子二十多颗,去壳,和少量食盐、稀饭捣匀,敷患处,日换两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痈疽初起:去皮蓖麻子一份,松香四份。
       将蓖麻子捣碎加入松香粉充分搅拌,用开水搅成糊状,置于冷水中冷却成膏状备用。
       用时将白膏药按疮面大小摊于纸或布上贴患处。
       (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③治瘰疬:蓖麻子炒热,去皮,烂嚼,临睡服三、二枚,渐加至十数枚。
       (《本草衍义》) ④治咽中疮肿:萆麻子一枚(去皮),朴硝一钱。
       同研,新汲水作一服,连进二、三服效。
       (《医准》) ⑤治喉痹:萆麻子,取肉捶碎,纸卷作筒,烧烟吸之。
       (《医学正传》圣烟筒) ⑥治诸骨哽:蓖麻子七粒。
       去壳研细,入寒水石末,缠令干湿得所,以竹篾子挑二、三钱入喉中,少顷以水咽之即下。
       (《魏氏家藏方》) ⑦治疠风,手指挛曲,节间痛不可忍,渐至断落:蓖麻一两(去皮),黄连一两(锉如豆)。
       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取蓖麻子一枚,擘破,以浸药水,平旦时一股,渐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瓶中水少更添。
       忌动风食。
       (《医准》) ⑧治汤火伤:蓖麻子、蛤粉等分。
       研膏。
       汤损用油调涂,火疮用水调涂。
       (《养生必用方》) ⑨治犬咬伤:蓖麻子五十粒。
       去壳,以井水研膏,先以盐水洗咬处,次以萆麻膏贴。
       (《袖珍方》) ⑩治风气头痛不可忍:乳香、蓖麻仁等分。
       捣饼,随左右贴太阳穴。
       (《纲目》) ⑾治小儿颓疝:蓖麻仁三枚,棘刚子(去皮)三十枚,石燕子(烧)一枚,滑石(末)二钱匕,麝香(研)半钱匕。
       上五味捣研匀,稀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煎灯心汤下。
       (《圣济总录》蓖麻丸) ⑿治齁喘咳嗽:蓖麻子去壳炒热,拣甜者吃,多服见效。
       (《卫生易简方》) ⒀治难产及胞衣不下:蓖麻子七枚。
       研如膏,涂脚底心,子及衣才下,便速洗去。
       (《海上集验方》) ⒁催生并死胎不下:蓖麻子三个,巴豆四个。
       研细,入麝香少许,贴脐心上。
       (《卫生家宝方》) ⒂治子宫脱下:蓖麻仁、枯矾等分。
       为末,安纸上托入,仍以蓖麻仁十四枚,研膏涂顶心。
       (《摘元方》) ⒃治暴患脱肛:蓖麻子一两。
       烂杵为膏,捻作饼子,两指宽大,贴囟上;如阴证脱肛,生附子末、葱、蒜同研作膏,依前法贴之。
       (《活幼心书》蓖麻膏) ⒄治口眼歪斜;蓖麻子仁七七粒。
       研作饼,右歪安在左手心,左歪安在右手心,却以铜盂盛热水,坐药上,冷即换,五、六次即正也。
       (《妇人良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颜面神经麻痹取蓖麻子去壳捣成泥状,敷于患侧下颌关节及口角部(厚约0.3厘米),外加纱布绷带固定。
       每日换药1次。
       治疗3例,均于10天内痊愈。
        ②中毒与解毒蓖麻子中所含毒质受热后即破坏。
       故中毒者多为生食后发生。
       曾报告3例小儿,生服蓖麻子仁2~7粒后发生持续呕吐,并伴腹痛,其中1例严重者神志模糊,出现脱水征象,手足发冷,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
       经按一般中毒常规处理及对症治疗,均渐恢复。
       
    【名家论述】①《纲目》:蓖麻仁,气味颇近巴豆,亦能利人,故下水气。
       其性善走,能开通锗窍经络,故能治偏风失音,口噤、口目歪斜、头风、七窍诸病,不止于出有形之物而已。
       盖鹈鹕油能引药气入内,蓖麻油能拔病气出外,故诸膏多用之。
       一人病偏风,手足不举,时珍用此油同羊脂、麝香、鲮鲤甲等药,煎作摩膏,日摩数次,一月余惭复,兼服搜风化痰养血之剂,三月而愈。
       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亦用蓖麻捣膏贴之,一夜而愈。
       一人病气血偏头痛,用此同乳香、食盐捣熁太阳穴,一夜痛止。
       一妇产后子肠不收,捣仁贴其丹田,一夜而上。
       此药外用累奏奇勋,但内服不可轻率尔。
        ②《本草经疏》:蓖麻,其力长于收吸,故能拔病气出外,其牲善收,故能追脓取毒,能出有形之滞物,又能通利关窍,故主水癥。
        ③《医林纂要》:蓖麻子,泻肺气之下行,能决至高之水而下之,遁关窍,正经络,调上下。
       或云服此毕生不能食炒豆,亦不然。
        ④《本草正义》:蓖麻子,气味甘平,濒湖以为甘辛平,其实全无辛味;石顽以为温,颐且恒用以消散外疡红肿焮热各症,则可证其性必是清凉,石顽之说亦非是。
       其性善走善散,丹溪以为能追脓取毒,拔邪外出,甚是不确;业师朱氏,兼治外疡,凡拔毒提脓药中,从不用此,惟退消阳毒红肿,及发颐、瘰疬、乳痈等症,有家制千捶膏一方,专用蓖麻子仁杵细,和乳香、胶香、银朱、麝香成膏,即有红赤焮高,势且酿脓者,亦可十消八九,则明消散之功,何可误认提毒外出。
       濒湖以治偏风不举,口目歪斜,盖亦用其走窜入络,可以通痹,非能拔出血络经脉之风邪。
       据《纲目》所载,一人偏风,手足不举,濒湖以此油同麝香、鲮鲤甲等作膏,摩之而愈,则真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痹着关节者,所以有验,此辨症之不可模糊隐约者也。
       丹溪又以为能出有形之滞物,故取胎产胞衣,剩骨脓血者用之,则亦因其善走而速之使动耳。
       濒湖又谓一人病手臂一块肿痛,以此捣膏贴之,一夜而愈,则即走窜消散之功耳。
       
  • 【化学成分】叶含山柰酚-3-芸香糖甙、异槲皮甙、芸香甙、山柰酚、槲皮素、黄耆甙、瑞诺甙。
       尚含蓖麻碱、维生素C_275mg%。
        叶油的脂肪酸组成为共轭二烯脂肪酸12.4%,其中亚油酸7.25%,β-桐酸8.0%,亚麻酸12.25%,油酸44.10%及饱和脂肪酸13%。
       
    【药理作用】叶的水浸浓对正常及抑制状态的离体心脏,均能使心收缩力增加。
       叶、茎煎剂使犬血压下降、大鼠后肢血管扩张;对大鼠子宫、蟾蜍腹直肌有轻度兴奋作用。
       叶及其浸膏尚能杀灭蝇蛆及蚊类幼虫。
       
    【性味】《纲目》:有毒。
       
    【功用主治-蓖麻叶的功效】治脚气,防囊肿痛,咳嗽痰喘,鹅掌风,疮疖。
        ①《唐本草》:主脚气风肿不仁,捣蒸敷之。
       油除叶炙热熨囟上,止衄尤验也。
        ②《纲目》:治痰喘咳嗽。
        ③《陆川本草》:治恶疮。
        ④《广东中药》Ⅱ:煎水外洗,治盗汗。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
       外用:煎洗、热熨或捣敷。
       
    【选方】①治脚气初发,从足起至膝烃骨肿痛,及顽痹不仁:蓖麻叶蒸熟裹之。
       (《岭南采药录》) ②治肾囊肿大疝气痛:蓖麻叶和盐捣烂,敷脚底涌泉穴。
       (《岭南采药录》) ③治咳嗽痰涎:蓖麻子叶三钱,飞过白矾二钱。
       用猪肉四两,薄批,碁盘利开掺药,荷叶裹,文武火煨熟,细嚼,白汤送下,后用干食压之。
       (《儒门事亲》九仙散) ④治年深日远,咳嗽涎喘,夜卧不安:经霜桑叶、经霜蓖麻叶、御米壳(去蒂,蜜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白汤化下,日进一服。
       (《普济方》无忧丸) ⑤治鹅掌风:鲜蓖麻叶,揉软贴患处,干则再易。
       (《中医药实验研宄》) ⑥治痈疖已溃:干蓖麻叶热水浸软贴患处,如有鲜叶更好。
  • 【化学成分】根含反癸烯-2-三炔-4,6,8-酸甲酯、十三烯-1-五炔-3,5,7,9,11,β-谷甾醇。
       
    【性味】《福建中草药》:淡,微温。
       
    【功用主治-蓖麻根的功效】镇静解痉,祛风散瘀。
       治破伤风,癫痫,风湿疼痛,跌打瘀痛,瘰疬。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脱肛,散瘰疬,外敷疮毒。
        ②《广东省医药科技资料选编》:有镇静解痉作用。
        ③《福建中草药》:化结下气。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炖肉食。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破伤风:红骨蓖麻根四两至半斤,蝉退五钱至一两,九里香一两至二两。
       水一千毫升煮至二百毫升,分三次口服,每天一剂。
       儿童剂量酌减。
       另椎管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五千至一万单位(儿童三千至六千单位),一般只注射一次,轻型病例可以不用。
       为控制抽搐可使用少量冬眠药物。
       (《广东省医药科技资料选编》) ②治风湿性关节炎,风瘫,四肢酸痛,癫痫:蓖麻根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
       (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③治风湿骨痛,跌打瘀痛:蓖麻干根三至四钱。
       与它药配伍,水煎服。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瘰疬:白茎蓖麻根一两,冰糖-两,豆腐一块。
       开水炖服;渣捣烂敷患处。
       (《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癫痫取红蓖麻根(红茎红叶者)2两,鸡蛋1~2个,黑醋适量。
       先将鸡蛋破壳煮熟,再放入黑醋、蓖麻根水煎服。
       每日1剂,连服数日。
       据38例观察,半数病例获近期疗效。
       有的按方服药3日即停止发作。
        ②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用红蓖麻根每日1.5两,水煎至45毫升,3次分服;同时用穿心莲0.7毫升,每日2次,肌肉注射。
       较重病例加用破伤风抗毒素1~2万单位肌注。
       经治10例,8例治愈(体温正常,无抽搐,能吮奶),2例死亡。
       未见毒性反应及严重副作用,仅个别出现大便次数增多。
        此外,红蓖麻根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3~5克),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脑炎等所致的烦躁不安或抽搐,对1~2岁患儿约每次肌注3毫升(止痉可用倍量),均有一定效果,亦未发现副作用。
       又可治疗慢性气管炎,取蓖麻根4两,切碎水煎。
       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
       观察83例,近期控制23例,显效35例,好转25例。
      
  • 蓖麻油
  • 【药材】为淡黄色或近于无色澄明的粘稠液体,气微,味淡带辛。
       
    【化学成分】蓖麻油的脂肪酸组成主为顺蓖麻酸约89%,其他有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二羟基硬脂酸。
       甘油酯的组成为三蓖麻酸酯68.2%、二蓖麻酸酯28.0%,一蓖麻酸酯2.9%及非蓖麻酸酯0.9%。
       灰分中含多量Ca、Fe、Si,其次为Al、Cu、Mg以及少量Mn、Ti、Ni、Zn。
       
    【药理作用】参见蓖麻子条。
       
    【功用主治-蓖麻油的功效】治大便燥结,疮疥,烧伤。
        ①《唐本草》:主风虚寒热,身体疮痒淫肿。
        ②《本萆蒙筌》:敷疥癞疮痍。
        ③陈念祖:能轻泻。
       
    【用法与用量】内服:3~5钱。
       外用:涂敷或作拈烧烟熏。
       
    【宜忌】孕妇忌服。
        陈念祖:极败胃,胃弱者切禁。
       
    【选方】①治猥退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蓖麻子脂一升。
       酒一斗,铜钵盛,脂著酒中,一日,煮之令熟,服之。
       (《千金方》) ②治舌上出血:蓖麻子油纸拈,烧烟熏鼻中。
       (《摘元方》) ③治舌胀塞口:蓖麻仁四十粒,去壳研油,涂纸上,作拈,烧烟熏之,未退再熏,以愈为度。
       有人舌肿出口外,一人用此法而愈。
       (《经验良方》) ④治烧伤:3~5%漂白粉上滑液、蓖麻油各等量混匀呈乳状液。
       涂于患处,需要时隔日换药。
     
  • 精典的一句话

    2008-09-12 12:50:13

    看电视,听到一句话,觉得实在精典,更有促进意义,特将它记录下来,激励自己,也与有心人共同进步.   没有谁能够精确地告诉你哪一天能够成功,所以每一天都是一个成功的开始

     

    谨此也祝愿所有的人:中秋节快乐!幸福健康!
  • 半枝莲

    2008-09-04 08:08:29

  • 【半枝莲的功效介绍】:
    半枝莲 (《江苏植药志》)
    【异名】通经草、紫连草、并头草(《南京民间药草》),牙刷草(《江苏植药志》),小韩信草、水韩信(《广西药植图志》),小耳挖草(《南宁市药物志》),溪边黄芩、金挖耳(《江西民间草药验方》),野夏枯草、方草儿、半向花、半面花、偏头草、四方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耳挖草(《广西中草药》),小号向天盏、虎咬红、再生草(《福建中草药》),赶山鞭(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狭叶向天盏(福建《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半枝莲的全草。
       
    【植物形态】半枝莲,又名:狄叶韩信草。
        多年生草本。
       根须状。
       茎直立,四棱形,高15~50厘米。
       叶对生;卵形至披针形,长约7~32毫米,宽4~15毫米,基部截形或心脏形,先端钝形,边缘具疏锯齿;茎下部的叶有短柄,顶端的叶近于无柄。
       花轮有花2朵并生,集成顶生和腋生的偏侧总状花序;苞片披针形,上面及边缘有毛,背面无毛;花柄长1~15毫米,密被粘液性的短柔毛;花萼钟形,顶端2唇裂,在花萼管一边的背部常附有盾片;花冠浅蓝紫色,管状,顶端2唇裂,上唇盔状、3裂,两侧裂片齿形,中间裂片圆形,下唇肾形;雄蕊4,2强,不伸出;子房4裂,花柱完全着生在子房底部,顶端2裂。
       小坚果球形,横生,有弯曲的柄。
       花期5~6月。
       果期6~8月。
        生长于池沼边、田边或路旁潮湿处。
       分布江苏、广西、广东、四川、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贵州、云南、台湾、河南等地。
       
    【采集】开花时采收,去根,鲜用或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叶片多已脱落,为带有花穗的茎与枝,长15~25厘米,四棱形,表面黄绿色或紫棕色,光滑,质柔软,折断面纤维状,中空;残留的叶片深黄绿色,多破碎不全,皱缩卷曲,质脆而易脱落;花穗着生在枝端,黄绿色。
       臭微弱,味微咸苦。
        产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全草含生物碱、黄酮甙、酚类、甾体。
       
    【药理作用】用美蓝试管法筛选试验,对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血细胞有很轻度的抑制作用;于细胞呼吸器法筛选实验,对上述白血病血细胞的抑制率大于75%。
       
    【性味】辛,平。
        ①《广西药植图志》:味辛微腥,性平,无毒。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平,无毒。
        ③《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性平,味辛微苦,无毒。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苦,凉。
       
    【功用主治-半枝莲的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定痛。
       治吐血,衄血,血淋,赤痢,黄疸,咽喉疼痛,肺痈,疔疮,瘰疬,疮毒,癌肿,跌打刀伤,蛇咬伤。
        ①《南京民间药草》:破血通经。
        ②《广西药植图志》:消炎,散瘀,止血。
       治跌打伤,血痢。
        ③《南宁市药物志》:消肿,止痛。
       治跌打,刀伤,疮疡。
        ④《泉州本草》:清热,解毒,祛风,散血,行气,利水,通络,破瘀,止痛。
       内服主血淋,吐血,衄血;外用治毒蛇咬伤,痈疽,疔疮,无名肿毒。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
       治癌见到改善症状的效果;阑尾炎,肝炎。
        ⑥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治食道癌、胃癌、子宫癌。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
       
    【宜忌】血虚者不宜,孕妇慎服。
       
    【选方】①治吐血、咯血:鲜狭叶韩信草一至二两,捣烂绞汁,调蜜少许,炖热温服,日二次。
       (《泉州本草》) ②治尿道炎,小便尿血疼痛:鲜狭叶韩信草一两,洗净,煎汤,调冰糖服,日二次。
       (《泉州本草》) ③治热性血痢:小韩信草二两,煎服。
       (《广西药植图志》) ④治痢疾:鲜狭叶韩信草三至五两,捣烂绞汁服;或干全草一两,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⑤治肝炎:鲜半枝莲五钱,红枣五个。
       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⑥治胃气痛:干狭叶韩信草一两,和猪肚或鸡一只(去头及脚尖,内脏),水、酒各半炖热,分二、三次服。
       (《泉州本草》) ⑦治咽喉肿痛:鲜狭叶韩信草八钱,鲜马鞭草八钱,食盐少许。
       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 ⑧治咽喉炎、扁桃体炎:半枝莲、鹿茸草、一枝黄花各三钱。
       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⑨治肺脓疡:半枝莲、鱼腥草各一两。
       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蛇头疔、淋巴腺炎:鲜狭叶韩信草-至二两,调食盐少许,捣烂外敷。
       (《福建中草药》) ⑾治淋巴结核:半枝莲二两,水煎服。
       或半枝莲、水龙骨各一两,加瘦猪肉适量,煮熟,吃肉和汤。
        ⑿治背痈:鲜半枝莲根捣烂外敷。
       要留出白头,一天敷二次。
       另取全草一两,水煎服,服四、五次即可排脓。
       排脓后,用根捣汁滴入孔内,并用纱布包扎,一天换二次。
        ⒀治癌症:半枝莲、蛇葡萄根各一两,藤梨根四两,水杨梅根二两,白茅根、凤尾草、半边莲各五钱。
       水煎服。
       (⑾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⒁治跌打损伤:小韩信草捣烂,同酒糟煮热敷。
       (《广西药植图志》) ⒂治一切毒蛇咬伤:鲜狭叶韩信草,洗净捣烂,绞汁,调黄酒少许温服,渣敷患处。
       (《泉州本草》) ⒃治毒蛇咬伤:鲜半枝莲、观音草各-至二两,鲜半边莲、鲜一包针各四至八两。
       水煎服。
       另取上述鲜草洗净后加食盐少许,捣烂取汁外敷。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临床应用】用于癌瘤取半枝莲1两,水煎两次,上、下午分服,或代茶。
       据36例食管癌、肺癌患者的观察,用药后部分患者有近期症状的改善,但尚未见有根治疗效。
       另有用半枝莲、白英各1两,水煎服,每日1剂。
       用于肺癌,对改善症状亦有一定效果。
       

    耳挖草 - 功用主治

    耳挖草 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定痛,治吐血,鼻出血,血淋赤痢黄疸,咽喉疼痛,肺痈,疔疮,瘰疬,疮毒,癌肿,跌打刀伤,蛇咬伤。

    1:《南京民间药草》破血通经。

    2:《广西药植图志》消炎,散瘀,止血,治跌打伤,血痢

    3:《南宁市药物志》消肿,止痛,治跌打,刀伤,疮疡。

    4:《泉州本草》清热,解毒,祛风,散血,行气,利水,通络,破血,止痛。内服主血淋,吐血,鼻出血,外用治毒蛇咬伤,痈疽,疔疮,无名肿毒。

    5:广州部队《常用中药手册》清热解毒,治癌见到改善症状的效果,阑尾炎,肝炎。

    6: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治食道癌,胃癌,子宫癌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宜忌:血虚者不宜,孕妇慎用。

     

    耳挖草 - 选方

     

    耳挖草 ①治吐血、咯血:鲜狭叶耳挖草一至二两,捣烂绞汁,调蜜少许,炖热温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②治尿道炎,小便尿血疼痛:鲜狭叶耳挖草一两,洗净,煎汤,调冰糖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③治热性血痢:小耳挖草二两,煎服。(《广西药植图志》)

    ④治痢疾:鲜狭叶耳挖草三至五两,捣烂绞汁服;或干全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⑤治肝炎:鲜耳挖草五钱,红枣五个。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⑥治胃气痛:干狭叶耳挖草一两,和猪肚一只(去头及脚尖,内脏),水、酒各半炖热,分二、三次服。(《泉州本草》)

    ⑦治咽喉肿痛:鲜狭叶耳挖草八钱,鲜马鞭草八钱,食盐少许。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⑧治咽喉炎、扁桃体炎:耳挖草、鹿茸草一枝黄花各三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⑨治肺脓疡:耳挖草、鱼腥草各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蛇头疔、淋巴腺炎:鲜狭叶耳挖草-至二两,调食盐少许,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

    耳挖草 ⑾治淋巴结核:耳挖草二两,水煎服。或耳挖草、水龙骨各一两,加瘦猪肉适量,煮熟,吃肉和汤。

    ⑿治背痈:鲜耳挖草根捣烂外敷。要留出白头,一天敷二次。另取全草一两,水煎服,服四、五次即可排脓。排脓后,用根捣汁滴入孔内,并用纱布包扎,一天换二次。

    ⒀治癌症:耳挖草、蛇葡萄根各一两,藤梨根四两,水杨梅根二两,白茅根凤尾草、半边莲各五钱。水煎服。(⑾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⒁治跌打损伤:小耳挖草捣烂,同酒糟煮热敷。(《广西药植图志》)

    ⒂治一切毒蛇咬伤:鲜狭叶耳挖草,洗净捣烂,绞汁,调黄酒少许温服,渣敷患处。(《泉州本草》)

    ⒃治毒蛇咬伤:鲜耳挖草、观音草各-至二两,鲜半边莲、鲜一包针各四至八两。水煎服。另取上述鲜草洗净后加食盐少许,捣烂取汁外敷。(《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耳挖草 - 药理作用

    耳挖草 1.抑菌作用:半枝莲50%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2.解痉祛痰作用:本品所含的红花素有较强的抗由组胺引起的平滑肌收缩作用,并有较好的祛痰作用。

    3.抑瘤作用:用美蓝氏试管法筛选试验表明,本品对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细胞有很轻度的抑制作用;用细胞呼吸器法筛选实验表明,对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血细胞的抑制率大于75%。

    4.免疫调节作用:本品所含的多糖在体外可促进ConA诱导的小鼠脾细胞淋巴细胞转化,其最适浓度为400r/ml。Sc给药1周后可明显提高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酯酶阳性细胞的百分率,促进DNCB诱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但大剂量给药(200mg/kg)可抑制小鼠胸腺指数,对脾指数无影响。

    5.其它作用

    5.1.抑制ATP生成:本品所含的黄芩素具有抑制吲哚-3-乙酸氧化酶与ATP生成。

    5.2.抑制幼虫的生长:并能Heliothiszea幼虫的生长。

    5.3.对血管作用:黄芩素甙有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提高血脑屏障通透性,以及对抗由二磷酸腺工苷引起的血小板凝聚作用。

     

     


     
  • 落花生 ----入脾、肺

     

  • 【落花生的功效介绍】:
    落花生 (《滇南本草图说》)
    【异名】花生(《酉阳杂俎》),落花参(《滇南本草》),番豆、土露子(《物理小识》),长生果(《本经逢原》),落地松、地豆(《滇海虞衡志》),落地生(《刘启堂经验秘方》),土豆(《纲目拾遗》),及地果(《南城县志》),南京豆(《植物学大辞典》),番果(《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落花生的种子。
        
       
    【药理作用】①止血作用最初发现口服花生米能缓解血友病患者的出血症状,后来知道,不仅对A型血友病患者(缺乏Ⅷ因子所引起)有效,而且对B型血友病患者(缺乏Ⅸ因子)更有效,对其他某些出血患者亦有止血功效,但对严重出血者,其效果很差。
       花生米皮的效力较花生米本身强50倍,炒熟后效力大减(弱20倍)。
       每日口服10克皮的提取物即有作用。
       最初主张需用己烷提取,现多用乙醇提取,即将花生米200克微炒后,用96%乙醇2公斤浸96小时,每日用力搅拌8小时,静置、过滤,蒸发滤液,残渣以96%乙醇稀释至100克,口服40滴,每日4次。
       其止血作用的原理尚未完全阐明,它对血友病的血凝缺陷并无特异作用,仅为减轻出血症状,不增加患者血浆中Ⅱ~Ⅹ因子的含量。
       花生油对饲高脂饮食的大鼠,也不增加Ⅱ、Ⅶ、Ⅹ因子含量,对人的纤维蛋白元、Ⅷ因子均无影响。
       花生米皮能使血友病患者的凝血时间缩短至正常,曾有人提出其止血与血管收缩有关,但未经证实;现多认为其止血与抗纤维蛋白溶解有关。
       对正常人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口服花生米皮亦能使其降低(自100%降至40%)。
       对正常及饲高胆甾醇饮食之家兔,花生米亦有此功效。
       此种作用或由于它增加了纤维蛋白溶解酶元抑制剂的作用,或由于其抗蛋白分解酶的作用,从花生米中分离出的半精制的胰蛋白酶抑制剂能延缓纤维蛋白溶解,其活性大于从大豆中分离出的胰蛋白酶抑制剂。
       血友病人的优球蛋白血块溶解时间也有明显延长。
       有人提出,花生米对血友病的临床疗效与其所含的胆碱脂类物质有关。
       此外还有报告其提取物能降低血友病人的再钙化时间、加速血浆凝血致活酶的活性,增进血栓弹性,其所含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大剂量能延缓凝血酶生成,更大剂量可轻度延缓组织凝血致活酶时间,对凝血酶时间则无影响。
       在动物身上也证明,花生水溶液给正常犬注射(10%2毫升/公斤)可缩短凝血时间,再钙化时间,提高血浆对肝素的耐受力,增进血栓形成及凝血酶元活性;如先使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很明显的受抑制或纤维蛋白元浓度降低时,它还能增进第Ⅸ及第Ⅷ因子的血中含量。
       在体外试验中,它无任何加速血凝的作用。
       早年曾有报告,花生种子中除去脂肪及大部分蛋白质的浸出液,有肝素样作用,能阻止血液凝固。
        ②其他作用种子中含某种植物血球凝集素,能凝集以涎酸酶处理过的人红细胞,属抗P凝集素。
       花生米中易产生黄曲菌毒素,能致肝癌。
       
    【性味】甘,平。
        ①《本经逢原》:甘,温,无毒。
        ②《食物宜忌》:性平,味甘。
       
    【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肺。
       
    【功用主治-落花生的功效】润肺,和胃。
       治燥咳,反胃,脚气,乳妇奶少。
        ①《滇南本草》:盐水煮食治肺痨,炒用燥火行血,治一切腹内冷积肚疼。
        ②《滇南本草图说》:补中益气,盐水煮食养肺。
        ③《本草备要》:补脾润肺。
        ④《医林纂要》:和脾,醒酒,托痘毒。
        ⑤《药性考》:生研用下痰,炒熟用开胃醒脾,滑肠,干咳者宜餐,滋燥润火。
        ⑥《纲目拾遗》:多食治反胃。
        ⑦《现代实用中药》:治脚气及妇人乳汁缺乏。
       
    【用法与用量】内服:生研冲汤或煎服。
       
    【宜忌】体寒湿滞及肠滑便泄者不宜服。
       
    【选方】①治久咳、秋燥,小儿百日咳:花生(去嘴尖),文冰煎汤调服。
       (《杏林医学》) ②治脚气:生花生肉(带衣用)三两,赤小豆三两,红皮枣三两。
       煮汤,一日数回饮用。
       (《现代实用中药》) ③治乳汁少:花生米三两,猪脚一条(用前腿)。
       共炖服。
       (《陆川本草》)
    【临床应用】①治疗各种出血症将落花生衣制成100%注射液,一般少量出血症每日肌肉注射1~2次;每次2~5毫升。
       通常在1~2日内即可收到止血效果。
       严重大出血可行静脉注射,每日1~2次,每次20~40毫升,在数小时至12小时内即可止血。
       曾使用于内、儿、外、妇产科等出血症285例,80%以上病例都获得较满意的止血效果。
       尤其是对血友病,原发性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病出血,手术后出血,癌肿出血及胃、肠、肺、子宫等内脏出血的止血效果更为明显。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取落花生衣2两,加水煎约10小时以上,过滤,浓缩到100毫升,加糖。
       每日2次分服,10日为一疗程。
       治疗407例,近期控制8例,显效74例,好转230例,无效95例。
        ③治疗冻伤将花生皮炒黄,研成细粉,每50克加醋100毫升调成浆状,另取樟脑1克,用少量酒精溶解后加入调匀。
       涂于冻伤处厚厚1层,用布包好。
       治疗50余例,一般2~3天即愈。
       
    【名家论述】①《本经逢原》:长生果,能健脾胃,饮食难消者宜之。
       或云与黄瓜相反,予曾二者并食,未蒙其害,因表出之。
        ②《本草求真》:花生,按书言此香可舒脾,辛可润肺,诚佳品也,然云炒食无害,论亦未周。
       盖此气味虽纯,既不等于胡桃肉之热,复不类乌芋、菱角之凉,食则清香可爱,适口助茗,最为得宜。
       第此体润质滑,施于体燥坚实则可,施于体寒湿滞,中气不运,恣啖不休,保无害脾滑肠之弊乎?仍当从其体气以为辨别,则得之矣。
       

     

  • 乌贼鱼腹中墨 -----入肝经

     

    乌贼俗称墨斗鱼、乌鱼,因其没有脊椎骨,虽然被叫做鱼,其实它是生活在海洋里的软体动物。乌贼不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全身皆可入药。乌贼的内壳,在中医学上称为海螵蛸、乌贼骨。海螵蛸在中医药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草纲目》中记载海螵蛸"诸血病皆治之"。海螵蛸具有收敛、止血、制酸、止痛的功效,海螵蛸是治疗胃部疾病的主药。用海螵蛸配置的治疗胃病的的中成药,在治疗胃部疾病时,都发挥了显著的疗效。海螵蛸是治疗各种出血的良药。我国有许多用海螵蛸治疗出血的良方。治疗胃出血,可以用海螵蛸加白芨共研细粉,内服治疗;治疗肺结核咳血,可以将海螵蛸、仙鹤草、茜草煎后服用。对于外伤引起的出血,可以将海螵蛸、骨粉、蒲黄碳各等分研磨后撒在伤口治疗。海螵蛸还可以用于拔牙和鼻部手术止血。乌贼直肠末端膨大的部分叫做墨囊,是乌贼在遇到危险时,向强敌施放墨汁的容器。乌贼墨的主要成份是乌贼墨黑色素,它是全身性止血药,可以用于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和肺咳血的治疗。此外,药理研究还发现,乌贼墨对急性放射病有预防作用。乌贼骨经过一定的制备,可以得到一种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除此之外,从乌贼体内还能提取出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物质。乌贼肉煮食,可以治疗妇女血虚经闭。乌鱼蛋可以开胃利水。乌贼确实全身都是药。

    【药理作用】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5%乌贼墨0.5ml给小鼠连续灌胃5-8天,能明显增加小鼠巨噬细胞活性,对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起到促进作用。实验还证明,乌贼墨可能是直接或通过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释放某种因子间接地作用于B淋巴细胞,促进抗体的形成,对机体的免疫调节起到一的作用。

    2.抗肿作用,用5%的乌贼墨喂养BALB/c鼠5天,每日0.5ml/只,经体外细胞毒实验证明,实验组动物血清对抗小鼠纤维母细胞(L929)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杀伤率达50%以上;对人肝细胞(BEL-7402)和人肺细胞(AGZY83a)等肿细胞也均有不同和度的杀伤作用,提示乌贼墨可诱导体内肿坏死因子(TNF)的产生。小鼠体内试验证明,5%乌贼墨0.5ml/只灌胃7天,能明显抑制肉MethA和肉S180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5.48%和73.91%,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移植的形成,但对移植艾氏腹水的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提示乌贼墨的抗作用可能具有不同组织的选择性。乌贼墨粘多糖可使小鼠移植的纤维系恶习性肿受到抑制甚或完全消失。

    3.促凝血作用,小鼠灌胃0.5%乌贼墨5ml/只,连续5天,能明显缩短毛细血管凝血时间;而给家兔灌服0.5%乌贼墨3ml,5天后发现其可明显降低浆纤溶液酶活性,但给药前后血小板数量却无明显改变,说明其止血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纤溶酶活性,导致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而迅速达到止血作用。

    【性味】味苦;性平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收敛止血。主消化道出血;肺结核咯血;功能性子宫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烘干研粉或醋磨,2-3g。

    【各家论述】《本草拾遗》:主血刺心痛。

    【摘录】《中华本草》

    【功用主治-乌贼鱼腹中墨的功效】《本草拾遗》:主血刺心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烘干研粉或醋磨服,每次3~5分,日2次。
       
    【临床应用】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取完整新鲜乌贼鱼之墨囊,烘干研细末,装入胶囊。
       每服1克,每日2次,3~5天为一疗程。
       治疗61例,近期痊愈38例,好转13例,无效10例,有效率在80%以上。
       用于其他出血,也有一定效果。
       服药后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  

  •  

  • 雄黄

     

    雄黄 (《本经》)
    【异名】黄金石(《本经》),石黄(《唐本草》),天阳石(《石药尔雅》),黄石(《品汇精要》),鸡冠石(《石雅》)。
       
    【来源】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
       
    【矿物形态】雄黄单斜晶系。
       晶体柱状,晶面上有纵行条纹,大多成致密块状或粒状集合体。
       颜色为橘红色,少数为暗红色。
       条痕淡橘红色。
       晶面具金刚光泽,断面呈树脂光泽。
       半透明。
       解理较完全。
       断口贝壳状。
       硬度1.5~2.0。
       比重3.4~3.6。
       性脆。
       受光的作用,久则变为谈橘红色粉末。
       产于低温热液矿脉内,温泉及火山附近也有存在。
       常与雄黄、辉锑矿等共生。
       
    【采集】雄黄在矿中质软如泥,见空气即变坚硬,一般用竹刀剔取其熟透部分,除去杂质泥土。
       
    【药材】为不规则的坎状,大小不一。
       全体呈深红色或橘红色,表面常覆有橙黄色粉末。
       体重,质松易碎,断面粗糙,红色,明亮。
       微有特异的臭气。
       其中颜色鲜艳、半透明、有光泽者习称明雄、雄精或腰黄。
       以色红、块大、质松、无石性者为佳。
       不溶于水及盐酸;可溶于硝酸,溶液成黄色;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呈棕色。
       燃之易熔融成红紫色液体,并生黄白色烟,有强烈的蒜臭气;冷却后熔融物凝成红紫色固体,质纯者凝成橘红色固体。
        产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雌黄与雄黄的性状比较相似,但雌黄为黄色,雄黄则呈红色或橘红色,可以区别。
       
    【化学成分】主为硫化砷AsS,并含少量其他重金属盐。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雄黄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其1/100的浓度于黄豆固体培养基上试验,对人型、牛型结核杆菌及耻垢杆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
       用菖蒲、艾叶、雄黄合剂烟熏2~4小时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杀菌作用。
        ②抗血吸虫作用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小鼠,于感染前3天开始给雄黄、槟榔、阿魏、肉桂合剂0.2毫升/20克,感染后继续给药12天,成虫减少率达75.27%,动物无虫率达14.29%,无雌虫率达42.86%。
       
    【炮制】碾成极细粉。
       残水飞,晾干。
        《纲目》:(雄黄)用米醋入萝卜汁煮干用良。
       
    【性味】辛苦,温,有毒。
        ①《本经》:味苦,平寒。
        ②《别录》:甘,大温,有毒。
        ③《药性论》:味辛。
       有大毒。
        ④《日华子本草》:微毒。
       
    【归经】入心、肝、胃经。
        ①《纲目》:入肝经气分。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经。
       
    【功用主治-雄黄的功效】燥湿,祛风,杀虫,解毒。
       治疥癣,秃疮,痈疽,走马牙疳,缠腰蛇丹,破伤风,蛇虫蟹伤,腋臭,臁疮,哮喘,喉痹,惊痫,痔瘘。
        ①《本经》: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百虫毒。
        ②《别录》:疗疥虫,匿疮,目痛,鼻中息肉及绝筋破骨。
       百节中大风,积聚,癖气,中恶腹痛,杀诸蛇虺毒,解藜芦毒。
        ③《日华子本草》:治疥癣,风邪,癫痫,岚瘴,一切蛇虫犬兽咬伤。
        ④王好古:搜肝气,泻肝风,消涎积。
        ⑤《纲目》:治疟疾寒热,伏暑泄痢,酒饮成癖,惊痫,头风眩晕,化腹中瘀血,杀劳虫疳虫。
        ⑥《本草正》:治痈疽腐肉,并鼠痿,疽、痔等毒。
       
    【用法与用量】外用:研末撒、调敷或烧烟熏。
       内服:入丸、散,1~4分。
       
    【宜忌】阴亏血虚及孕妇忌服。
        《本草通玄》:血虚大忌用之。
       
    【选方】①治瘑疥:雄黄一两,黄连二两,松脂三两,发灰如弹丸。
       四物熔猪膏与松脂合,热捣,以薄疮上。
       (《补缺肘后方》) ②治癣:雄黄粉,大酢和。
       先以新布拭之,令癣伤,敷之。
       (《千金翼方》) ③治遍身虫疥虫癣:雄黄、蛇床子各等分,俱研细,水银减半。
       以猪油和捣匀,入水银再研,以不见星为度。
       早晚以汤洗净,搽药。
       (《姜月峰家传方》) ④治白秃头疮:雄黄、猪胆汁。
       和敷之。
       (《圣济总录》) ⑤治痈疽坏烂及诸疮发毒:雄黄五钱,滑石倍用。
       上为末,洗后掺疮上,外用绵子覆盖相护。
       凡洗后破烂者,用此贴之。
       (《世医得效方》生肉神异膏) ⑥治对口疼痛:雄黄一钱,吴茱萸一两。
       为末,香油熬熟调搽。
       (《经验广集》雄吴散) ⑦治疔肿:针刺四边及中心,涂雄黄末。
       (《千金方》) ⑧治走马牙府,臭烂出血:雄黄豆大七粒。
       每粒以淮枣去核包之,铁线串于灯上烧化为末。
       每以少许掺之,去涎,以愈为度。
       (《全幼心鉴》) ⑨治蛇缠疮:雄黄为末,醋调徐,仍用酒服。
       凡为蛇伤及蜂虿、蜈蚣、毒虫、颠犬所伤,皆可用。
       (《世医得效方》) ⑩治破伤风:雄黄一钱,防风二钱,草乌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字,温酒调下。
       里和至愈可服,里不和不可服。
       (《素同病机保命集》发表雄黄散) ⑾治蛇咬伤:雄黄一两,生五灵脂一两。
       共研细末,分成十包,每二小时服一包,每日四至八次,开水送下,另取雄黄二两,研细末,用香油一两调匀,涂于患处,每日更换2~3次。
       (《山东医刊》(4):23,1963) ⑿治腋臭:雄黄、石膏各半斤,白矾一斤。
       石膏研末,放锅内煅成白色,再将雄黄、白矾研细过筛,混合搅匀,密闭保存。
       用时将手指沾水湿润后,沾适量药粉(约一钱),使成浆糊状(勿过稠或过稀),涂于腋窝部,每日一次,连续涂药至愈。
       (《全展选编·皮肤疾病》) ⒀治臁疮日久:雄黄二钱。
       陈皮五钱。
       青布卷作大捻,烧烟熏之。
       (《卫生杂兴》) ⒁治杨梅疮:雄黄一钱半,杏仁三十粒(去皮),轻粉一钱。
       为末,洗净,以雄猪胆汁调上。
       (《积德堂经验方》) ⒂治赤鼻:雄黄五钱(用透明成块、无石、红色者为佳),硫黄五钱,陈水粉(真正者)。
       共研细末,合一处,用乳汁调敷。
       (《摄生众妙方》) ⒃治大麻疯:真漆一两(入蟹黄五钱拌匀,晒之,渐渐去浮面上水),明雄黄、牙皂各五钱。
       和匀为丸,不可见日,阴干。
       每服三分,酒下。
       (《疡医大全》雄漆丸) ⒄治伤寒狐惑,毒蚀下部,肛门如匿,痛痒不止.雄黄半两。
       先用瓶子一个,口稍大者,内入灰上(土),如装香火,将雄黄烧之,候烟出,以瓶口当病处熏之。
       (《圣惠方》) ⒅治缠喉急喉风,双蛾肿痛,汤药难下:雄黄一两,巴豆(去油)十四个,郁金一钱。
       为末,醋糊丸如绿豆大。
       茶清下七丸,吐出顽痰即苏。
       如口噤,以物斡开灌之。
       (《丹溪心法》雄黄解毒丸) ⒆治小儿诸痫:雄黄、朱砂等分。
       为末,每取一钱,猪心血入虀水调。
       (《仁斋直指方》) ⒇治癫痫卒倒,常愈常发:雄黄(水飞过)、胆星(俱研细)、萆麻内务等分。
       共研匀,米糊为丸,如绿豆大。
       每早饭后服一钱,白汤下。
       (《方脉正宗》) (21)治偏头疼:雄黄、细辛等分。
       研令细。
       每用一字已下,左边疼吹入右鼻,右边疼吹入左鼻。
       (《博济方》至灵散) (22)治腹胁痞块:雄黄一两,白矾一两。
       为末,面糊调膏摊贴。
       (《集玄方》) (23)治痔疮并肠红:雄黄一钱五分,五倍子一两,白矾二钱。
       共研末,乌梅肉为丸。
       每服一钱,空心白汤下。
       (《医方易简》) (24)治积年冷痿,出黄水不瘥:雄黄半两(细研),清油三两,乱发半两,硫黄半两(细研),黄蜡半两。
       上先以油煎乱发令焦尽,去滓,便入雄黄、硫黄及黄蜡,以慢火熬搅成膏,摊帛上贴之。
       (《圣惠方》雄黄膏) (25)治布鲁氏菌痢病后遗症:雄黄一两,大蒜六十瓣。
       将雄黄研细,大蒜捣烂,配制成六十丸,每次一丸,一日三次。
       连服二十天为一疗程。
       (《全展选编·传染病》)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取明雄黄500克,白糊为丸1000粒。
       成人每服1丸,10~15岁每服1/2丸,5~9岁每服1/3,2~4岁每服1/4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治疗慢性气管炎39例(其中喘息性支气管炎19例)、支气管哮喘11例,效果:治愈(症状消失未再发)16例,显著好转(症状消失,但感冒或劳累过度时仍有轻微症状)14例,症状减轻9例,无效6例(均合并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因效果不明显中断治疗6人。
        ②治疗热带性嗜伊红细胞增多症 雄黄中含有三硫化二砷,用以试治本病1例,结果取得明显效果。
       用量:每次4分,日服2次。
       服后4天气促、咳嗽均减轻,肺部罗音消失,血检白细胞由18300/立方毫米降为8400/立方毫米,嗜伊红细胞由63%降为24%,X线胸片复查与治疗前对比有明显吸收,自觉症状消失出院。
        ③治疗带状疱疹取雄黄粉50克,加入75%酒精100毫升混合。
       每天搽敷2次,如疼痛剧烈,可在雄黄酊中加入2%普鲁卡因20毫升。
       治疗125例,皆有效。
       疗程平均为5.8天。
       无副作用及后遗症。
       另有用雄黄5克,冰片0.5克,酒精100毫升搽患部,每日4~6次,治疗10例,一般再在搽药1~2后疼痛减轻,水泡萎缩,红肿逐渐消退,以后自行脱皮而愈。
        ④治疗翼状胬肉取雄黄3分,生矾1钱,;共研细粉末装入有色瓶内,置阴凉处备用。
       患者取仰卧位,先作眼科常规麻醉及消毒。
       用开睑器撑开眼睑,嘱患者斜视健侧,使胬肉充分暴露,以消毒小棉棒蘸取少量药粉,涂于胬肉表面,待1~2分钟(过长无效)用有齿小镊子将胬肉头部挟起,逆胬肉伸展方向揭扯,待撕至半月皱襞处,用无菌小剪从胬肉根部剪下,再在根部涂少量药粉,待渗血停止,将残留之胬肉提净,并将多余之药粉加以清除,敷以眼药膏,外加包扎,次日揭去敷料,点眼药水数天即愈。
        ⑤治疗破伤风用雄黄粉5钱,豆腐0.5斤(为成人1日量),儿童酌减。
       法将豆腐中心挖一孔,雄黄填于孔内,用挖出之豆腐覆盖,水煮1小时。
       待痉挛停止时将豆腐连汤分3次服下,连服5天,曾治2例,均愈。
       但由于病例尚少,需继续在实践中验证。
        ⑥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用雄黄45克,明矾60克,冰片3~5克,共研细末,装入有色瓶中密闭备用。
       每次取3~5克置小杯中,酌加75%酒精调成糊壮,涂于局部。
       日涂2~3次。
       治疗16例(腮腺高度肿胀,体温在38℃左右),1~2天后即明显消肿,体温恢复正常,第3天症状完全消失。
       较对症治疗组(计20例,疗程为5~15天)疗程明显缩短。
        ⑦中毒与解毒曾报告内服含砒雄黄急性中毒致死1例,中毒主要症状为上吐下泻。
       市售雄黄含砒霜,药用时应注意选择,以红黄色状如鸡冠者质较纯粹,如为白色结晶或碾碎时外红中白者,均为含有砒霜之征,用时需特别慎重。
       中毒后之急救方法,可用防己3钱;或生甘草1份,绿豆2份,煎浓汁频服。
       
    【名家论述】①《纲目》:雄黄,乃治疮杀毒要药也,而入肝经气分,故肝风,肝气,惊痫,痰涎头痛眩晕,暑疟泄痢,积聚诸病,用之有殊功;又能化血为水。
       而方士乃炼治服饵,神异其说,被其毒者多矣。
        ②《本草经疏》:雄黄,味苦平,气寒有毒,《别录》加甘、大温,甄权言辛、大毒,察其功用,应是辛苦温之药,而甘则非也。
       其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疥虫,匿疮诸证,皆湿热留滞肌肉所致,久则浸淫而生虫,此药苦辛,能燥湿杀虫,故为疮家要药。
       其主鼻中息肉者,肺气结也,癖气者,大肠积滞也,筋骨断绝者,气血不续也,辛能散结滞,温能通行气血,辛温相合而杀虫,故能搜剔百节中大风积聚也。
       雄黄性热有毒,外用亦见其所长,内服难免其无害,凡在服饵,中病乃已,毋尽剂也。

    雄黄 - 选方

    ①治滴疥: 雄黄一两,黄连二两,松脂三两,发灰如弹丸。四物熔猪膏与松脂合,热捣,以薄疮上。(《补缺肘后方》)②治癣: 雄黄粉,大酢和。先以新布拭之,令癣伤,敷之。(《千金翼方》)③治遍身虫疥虫癣: 雄黄、蛇床子各等分,俱研细,水银减半。以猪油和捣匀,入水银再研,以不见星为度。早晚以汤洗净,搽药。(《姜月峰家传方》)④治白秃头疮:雄黄、猪胆汁。和敷之。(《圣济总录》)⑤治痈疽坏烂及诸疮发毒: 雄黄五钱,滑石倍用。上为末,洗后掺疮上,外用绵子覆盖相护。凡洗后破烂者,用此贴之。(《世医得效方》生肉神异膏)⑥治对口疼痛: 雄黄一钱,吴茱萸一两。为末,香油熬熟调搽。(《经验广集》雄吴散)⑦治疗肿: 针刺四边及中心,涂雄黄末。(《千金方》)⑧治走马牙疳,臭烂出血: 雄黄豆大七粒。每粒以淮枣去核包之,铁线串于灯上烧化为末。每以少许掺之,去涎,以愈为度。(《全幼心鉴》)⑨治蛇缠疮: 雄黄为末,醋调涂,仍用酒服。凡为蛇伤及蜂虿、蜈蚣、毒虫、颠犬所伤,皆可用。(《世医得效方》)⑩治破伤风: 雄黄一钱, 防风二钱,草乌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温酒调下。里和至愈可服,里不和不可服。(《素问病机保命集》发表雄黄散)(11)治蛇咬伤: 雄黄一两,生五灵脂一两。共研细末,分成十包,每二小时服一包,每日四至八次,开水送下。另取雄黄二两,研细末,用香油一两调匀,涂于患处,每日更换2~3次。 〔《山东医刊》(4):23,1963〕(12)治腋臭: 雄黄、石膏各半斤,白矾一斤。石膏研末,放锅内煅成白色,再将雄黄、白矾研细过筛,混合搅匀,密闭保存。用时将手指沾水湿润后,沾适量药粉(约一钱),使成浆糊状(勿过稠或过稀),涂于腋窝部,每日一次,连续涂药至愈。(《全展选编·皮肤疾病》)(13)治臁疮日久:雄黄二钱,陈皮五钱。青布卷作大拈,烧烟熏之。 (《卫生杂兴》) (14)治杨梅疮: 雄黄一钱半,杏仁三十粒(去皮),轻粉一钱。为末,洗净,以雄猪胆汁调上。(《积德堂经验方》)(15)治赤鼻: 雄黄五钱(用透明成块、无石、红色者为佳),硫黄五钱,陈水粉(真正者)。共研细末,合一处,用乳汁调敷。(《摄生众妙方》)(16)治大麻疯: 真漆一两(入蟹黄五钱拌匀,晒之,渐渐去浮面上水),明雄黄、牙皂各五钱。和匀为丸,不可见日,阴干。每服三分,酒下。(《疡医大全》雄漆丸)(17)治伤寒狐惑,毒蚀下部,痛痒不止: 雄黄半两。先用瓶子一个,口稍大者,内入灰上(土),如装香火,将雄黄烧之,候烟出,以瓶口当病处熏之。(《圣惠方》)(18)治缠喉急喉风,双蛾肿痛,汤药难下: 雄黄一两,巴豆(去油)十四个,郁金一钱。为末,醋糊丸如绿豆大。茶清下七丸,吐出顽痰即苏。如口噤,以物斡开灌之。(《丹溪心法》雄黄解毒丸)(19)治小儿诸痫: 雄黄、朱砂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猪心血水调。(《仁斋直指方》)(20)治癫痫卒倒,常愈常发: 雄黄(水飞过)、胆星(俱研细)、萆麻肉各等分。共研匀,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早饭后服一钱,白汤下。(《方脉正宗》)(21)治偏头疼: 雄黄、细辛等分。研令细。每用一字已下,左边疼吹入右鼻,右边疼吹入左鼻。(《博济方》至灵散)(22)治腹胁痞块: 雄黄一两,白矾一两。为末,面糊调膏摊贴。(《集玄方》)(23)治痔疮并肠红: 雄黄一钱五分,五倍子一两, 白矾二钱。共研末,乌梅肉为丸。每服一钱,空心白汤下。 (《医方易简》)(24)治积年冷瘘, 出黄水不瘥: 雄黄半两(细研),清油三两,乱发半两,硫黄半两(细研),黄蜡半两。上先以油煎乱发令焦尽,去滓,便入雄黄、硫黄及黄蜡,以慢火熬搅成膏,摊帛上贴之。(《圣惠方》雄黄膏)(25)治布鲁氏菌病后遗症: 雄黄一两,大蒜六十瓣。将雄黄研细,大蒜捣烂,配制成六十丸。每次一丸,一日三次。连服二十天为一疗程。(《全展选编·传染病》)

    用药禁忌:
    阴亏血虚及孕妇忌服。《本草通玄》:血虚大忌用之。

    动植物形态:
    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晶体细小,呈柱状、短柱状或针状,但较少见。通常多呈粒状,致密块状,有时呈土状、粉末状、皮壳状集合体。橘红色,表面或有暗黑及灰色的锖色。条痕浅橘红色。晶体呈金刚光泽,断口树脂光泽。硬度1.5-2,相对密度3.56,阳光久照会发生破坏而转变为淡橘红色粉末。锤击之有刺鼻蒜臭。

    功效分类:
    外用药;清热燥湿药

    炮制方法:
    碾成极细粉,或水飞,晾干。《纲目》:(雄黄)用米醋萝卜汁煮干用良。

  • 侧柏叶
  •  

    侧柏叶
    侧柏鳞叶节节连,整碎不齐扁平摊。
    鲜时青绿气芳香,凉血止血祛咳痰。
    [来源] 为柏科乔木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inn.)Franco (Biota orientalis(Linn.)Engl.)的嫩枝及叶。
    [产地] 全国各省区有栽培。主产河北、山东。
    [采收] 全年可采,剪下小枝,除去粗梗,阴干,切断。
    [药材形性] 多连小枝,整碎不剂。叶为鳞片状,交互对生于茎上,扁平状,节节相连。叶鲜时青绿色,放置陈久显灰绿色或黄绿色。质脆,易折断。气芳香,味辛。
    以枝嫩、叶青绿色、无树枝及碎末者为佳。
    [炮制] 侧柏叶原药拣去杂质,揉碎,去粗梗,筛去土屑,晒干,又称“生侧柏”、“嫩侧柏”。
    侧柏炭 取侧柏叶,置炒药锅内,用武火加热翻炒至表面显焦褐色,微有光泽,存性,喷淋清水少许,灭净火星,微炒干,取出,摊晾凉,晒干。制炭后可增强其止血作用。
    [成分] 含扁柏双黄酮、新柳杉双黄酮、穗花杉双黄酮、槲皮素、杨梅黄素、山柰酚等,并含挥发油0.3%,油中主成分为8一、a一蒎烯。尚含鞣质、树脂。
    [性味、归经] 苦涩微寒,入肺、肝,大肠经。
    [功用] 凉血止血,止咳。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烧烫伤、肺热咳嗽、干咳或痰稠难出。
    [处方名] 侧柏叶 生侧柏叶嫩柏叶侧柏炭。
    [用量、用法] 9-15克,煎服。外用适量,研末调麻油或熟菜油涂敷。
    [保贮] 放木箱或袋内,置干燥处。
    按:侧柏叶为伪品常见者为同科植物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的枝叶。其与侧柏叶相似,但小枝细长下垂,叶端尖,成刺状凸起,叶片不完全贴伏在枝叶上,在较粗的小枝上可明显看到嘎尖呈刺状向外伸出,手倒摸时有棘手感;种子呈椭圆形或稍三角形,扁平,两侧行翅,长0.25-0.3cm;气微,味涩。

    仙丹良药

     

        在古代,侧柏的嫩枝嫩叶是备受道家推崇的延年上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乃多寿之本,所以可以入服食,道家以之点汤常饮”的记载,为侧柏叶的食疗养生价值做出了权威性的概括。侧柏叶也是医家所重视的治血良药。中医认为侧柏叶味苦,性微寒,无毒,入心、肝、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却内湿、散肿毒之功。可治吐血、鼻出血、尿血、血痢、崩漏、风湿痛、咳嗽、烫伤等症。陶弘景《名医别录》中曰:“能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去湿润、止饥。”侧柏叶与大、小蓟,生地等同用,可治疗各种热症出血。与艾叶、炮姜同用,能治疗虚寒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外伤出血则可用鲜侧柏叶捣烂外敷。侧柏叶与何首乌、女贞子、生地同用,可治疗中老年人肝肾亏虚,须发早白,单用鲜品酒浸外涂,还可以治疗脂溢性皮炎。

     生发:用桑叶、侧柏叶、苦丁茶三种各10克--20克左右,熬成药水之后洗头即可.

  • 【侧柏叶的功效介绍】:
  • 侧柏叶 (《药性论》)
    【异名】柏叶(《金匮要略》),丛柏叶(《闽东本草》)。
       
    【来源】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嫩枝与叶。
       
    【植物形态】侧柏(《药性论》)又名:柏(《诗经》),扁柏(《滇南本草》),崖柏、香柏、黄心柏、扁松、云片柏,松蟠、片松、喜柏。
        常绿乔木,高达20米,直径可达1米。
       树冠圆锥形,分枝多,树皮红褐色,呈鳞片状剥落。
       小枝扁平,呈羽状排列。
       叶十字对生,细小鳞片状,紧贴于小枝上,亮绿色,端尖,背有凹陷的腺体1个。
       雌雄同株,雄球花多生在下部的小枝上,呈卵圆形,长2~3毫米,具短柄,有5~10对雄蕊;雌球花生于上部的小枝上,球形,无柄,直径3~4毫米,鳞片3对,有时4对,下面2对下半部肉质突起,基部各生有2个直立胚珠,球果卵圆形,长1.2~2.5厘米,肉质,浅蓝色,后变为木质,深褐色而硬,裂开,果鳞的顶端有一钩状刺,向外方卷曲。
       种子椭圆形,无刺,淡黄色,质柔软,长0.5厘米,径0.3厘米。
       花期4月。
       果期9~10月。
        喜生湿润肥沃的山坡。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皮(柏根白皮)、树枝(柏枝节),种仁(柏子仁)、树脂(柏脂)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西藏地区所用的侧柏叶,为喜马拉雅柏木和曲枝柏的叶。
       上述植物的种仁,在当地亦作柏子仁入药。
       
    【采集】夏、秋采收,剪取小枝,晾干。
       
    【药材】干燥枝叶,长短不一,分枝稠密。
       叶为细小鳞片状,贴伏于扁平的枝上,交互对生,青绿色。
       小枝扁平,线形,外表棕褐色。
       质脆,易折断。
       微有清香气,味微苦,微辛。
       以叶嫩、青绿色,无碎末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化学成分】叶含挥发油0.6~1%,中含侧柏烯、侧柏酮、小茴香酮、蒎烯、石竹烯等;黄酮类中有香橙素、槲皮素、杨梅树皮素、扁柏双黄酮、穗花杉双黄酮等。
       新鲜侧柏叶的粗制总黄酮含量为1.72%。
       还含鞣质、树脂、维生素C等。
       
    【药理作用】提取物对小鼠有镇咳(氨水法)、祛痰(酚红法)作用。
       对其有效成分进行了分离,所含之醇性皂甙祛痰作用较强,其镇咳成分可能为一种酚性甙。
       对豚鼠的致喘无明显保护作用(组织胺喷雾法),但能舒张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并可部分阻断乙酰胆碱的作用,不能解除乙酰胆碱之致痉作用。
       叶中所含之黄酮25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有明显镇咳作用,20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及1000毫克/公斤口服有明显祛痰作用。
       叶中的有效部分提取物Ⅱ号(醋酸乙酯提取物)25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有明显镇咳作用,100及200毫克/公斤有明显祛痰作用。
        可协同戊巴比妥钠之麻醉作用,明显减少动物之自主活动,故有中枢镇静作用。
       此外,可舒张离体肠段平滑肌,且可明显解除组织胺与乙酰胆碱所致肠痉挛,事先给予则可阻断两者之致痉作用。
       还可明显扩张兔耳血管,降低血压(麻醉猫)。
        醇浸剂(1:180000)在试管中对结核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较水煎剂强1800倍,且与异烟胼有协同作用。
       对肺炎球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
       侧柏叶、小叶冬青复方对肺炎欢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及甲型链球菌等也有抑制作用。
       侧柏叶煎剂1:40对京科68-1型病毒有抑制作用。
       其中所含之侧柏酮在其对动物无害的剂量(1~10毫克/公斤)时,既不影响大鼠的自发活动,也不改变其后天学得的行为(只是使此种行为更加协调),很大剂量也不影响大脑皮层的呼吸活动。
       小白鼠口服60克/公斤,观察72小时,未见死亡,腹腔注射水煎剂半数致死量为15.2克/公斤,水煎剂醇沉淀后的制剂则为30.5克/公斤,毒性不大。
       
    【炮制】侧柏叶:拣净杂质,揉碎去梗,筛净灰屑。
       侧柏炭:取净侧柏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褐色,存性,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性味】苦涩,寒。
        ①《药性论》:味苦辛,性涩。
        ②《本草图经》:性寒。
        ③《药品化义》:味苦涩,性凉。
       
    【归经】入心、肝、大肠经。
        ①《药品化义》:入肝、心、脾、肺四经。
        ②《要药分剂》:入肝、肾二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
       
    【功用主治-侧柏叶的功效】凉血,止血,祛风湿,散肿毒。
       治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肠风、崩漏,风湿痹痛,细菌性痢疾,高血压,咳嗽,丹毒,痄腮,烫伤。
        ①《别录》: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
       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去湿痹,生肌。
        ②《药性论》:止尿血,能治冷风历节疼痛。
        ③《日华子本草》:炙窨冻疮。
        ④《本草图经》:杀五藏虫。
        ⑤《本草正》:善清血凉血,去湿热湿痹,骨节疼痛。
       捣烂可敷火丹,散痄腮肿痛热毒。
        ⑥《生草药性备要》:散血敷疮,同片糖捶敷。
       亦治跌打。
        ⑦《医林纂要》:泄肺逆,泻心火,平肝热,清血分之热。
        ⑧《岭南采药录》:凉血行气,祛风,利小便,散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宜忌】①《药性论》:与酒相宜。
        ②《本草述》:多食亦能倒胃。
       
    【选方】①治吐血不止: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金匮要略》柏叶汤) ②治忧恚呕血,烦满少气,胸中疼痛:柏叶捣罗为散,不计时侯,以粥饮调下二钱。
       (《圣惠方》) ③治鼻衄出血数升,不知人事:石榴花、柏叶等分。
       为末,吹鼻中。
       (《普济方》) ④治小便尿血:柏叶,黄连(焙研)。
       酒服三钱。
       (《济急仙方》) ⑤治蛊痢,大腹下黑血,茶脚色,或脓血如靛色:柏叶(焙干为末)、黄连。
       二味同煎为汁服之。
       (《本草图经》) ⑥治小儿洞痢:柏叶煮汁,代茶饮之。
       (《经验方》) ⑦治痔、肠风、脏毒、下血不止:柏叶烧灰调服。
       (《百一选方》) ⑧治肠风、脏毒,酒痢,下血不止:嫩柏叶(九蒸九晒)二两,陈槐花一两(炒半黑色)。
       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普济方》侧柏散) ⑨治妇人月水久不断:芍药、柏叶(炙)各一两。
       上二味,粗捣筛。
       每服三钱匕,水、酒各半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圣济总录》芍药汤) ⑩治历节风痛,痛如虎咬,走注周身,不能转动,动即痛极,昼夜不宁:侧柏叶五钱,木通,当归、红花、羌活、防风各二钱。
       水煎服。
       (《本草切要》) ⑾治风痹历节作痛:侧柏叶煮汁,同曲米酿酒饮。
       (《纲目》柏叶酒) ⑿治大人及小儿汤火伤:侧柏叶,入臼中湿捣令极烂如泥,冷水调作膏,涂敷于伤处,用帛子系定,三,二日疮当敛,仍灭瘢。
       (《本草图经》) ⒀治高血压:侧柏叶五钱。
       切碎,水煎代茶饮,至血压正常为止。
       (《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 ⒁治深部脓肿:侧柏叶一两,白矾五钱,酒一两。
       先将侧柏叶捣碎,又将白矾细粉置酒中溶化,再将侧柏叶倒入酒内和匀,调敷患处,每日换药二次。
       (《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 ⒂治流行性腮腺炎:扁柏叶适量,洗净捣烂,加鸡蛋白调成泥状外敷,每天换药二次。
       (《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⒃治鹅掌风:鲜侧柏叶,放锅内水煮二、三沸,先熏后洗,一日二、三次。
       (《河北中医药集锦》)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慢性细菌性痢疾将侧柏叶晒干或焙干后研成粗末,加入18%的酒精,以浸漫药粉为度,浸泡4昼夜,滤取浸液。
       每次50毫升(儿童酌减),日服3次,7~10天为一疗程。
       共治114例,治愈100例,治愈率87.7%。
       实验证明,本浸剂有较好的抑菌或杀菌效果。
       如经煮沸、高压消毒,或加防腐剂,则会影响疗效。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取侧柏叶3700克,水煎浓缩成1:2的稠膏;另用侧柏叶300克研成细粉,拌入稠膏中,烘干,压制成片,每片重0.5克。
       每日3次,每次4片,饭后服,连服10天为一疗程。
       或用侧柏叶、鼠曲草(即佛耳草)各1.5两,制成片剂,一日分三次饭后服,连服10天为一疗程。
       疗效:㈠单纯型:用单味片剂治疗538例,近期控制28例(5.2%),显效70例(13%);复方片剂治疗395例,近期控制1S例(3.8%),显效54例(13.7%)。
       ㈡喘息型:用单味片剂治疗179例,近期控制7例(4%),显效37例(20.6%);复方片剂治疗235例,近期控制6例(2.3%),显效29例(12.3%)。
       副反应有上腹部不适、腹胀、恶心、呕吐、胃纳不佳、咽干、头晕等,不需处理,短时间内能自行消失。
       少数病员曾出现皮疹瘙痒或眼睑、面部、下肢浮肿,可能系药物过敏反应,停药后即自行消失。
        ③治疗肺结核㈠静脉点滴:100%侧柏叶注射液20~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溶液150毫升中,1小时左右滴完;㈡静脉注射:100%侧柏叶注射液20~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溶液30毫升中,15分钟左右注射完毕。
       64例患者经治1个月以上,临床治愈9例,显著好转6例,好转32例,无变化12例,恶化5例。
       疗程一般为2个月,对新鲜结核病灶和浸润期疗效较好,对陈旧性结核及厚壁纤维空洞型疗效较差。
       应用过程中未见毒性反应。
        ④治疗百日咳用新鲜侧柏叶(连幼枝)1两,加水煎成100毫升,再加蜂蜜20毫升。
       如用干品,则每两煎成150毫升,另加蜂蜜30毫升。
       剂量:1岁以内每次10~15毫升,1~3岁15~30毫升,4岁以上30~50毫升,均日服3次。
       视病情需要连服1~3周。
       治疗越早,疗效越高,疗程亦短。
       配制本剂时可酌加防腐剂,否则超过4天即转酸味或起白沫。
       侧柏以新鲜者效果较佳。
        ⑤治疗溃疡病并发出血剂型与服法:㈠煎剂:侧柏叶5钱,加水300毫升,煎成150毫升为1次量,日服3次。
       ㈡粉剂:以侧柏叶研末焙制而成,每次3克,日服3次。
       除服药外,仍采用一般内科保守疗法,如静卧、保暖及流质饮食等。
       疗效: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50例,大便潜血平均3.5天转阴。
       对合并动脉硬化或高血压的患者,止血亦较迅速。
       除个别服药后有恶心外,一般无不良反应。
       对照病例采用胃病饮食、补液、输血、镇静及凝血剂等,其大便潜血转阴时间平均为4.5天。
       有人认为侧柏叶对溃疡病合并出血的疗效超过乌贼骨与白及粉。
        ⑥治疗秃发用鲜侧柏叶浸泡于60%酒精中,7天后滤取药液,涂擦毛发脱落部位,每日3次。
       观察13例(均为前额、头顶至后枕部脱发,斑秃不在此列),治后全部均见毛发生长,如能坚持连续涂擦并酌量增加药物浓度,则毛发生长可较密,同时也不易脱落。
       
    【名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柏叶,补阴之要药,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
        ②《本草经疏》:侧柏叶,味苦而微温,义应并于微寒,故得主诸血崩中赤白。
       若夫轻身益气,令人耐寒暑,则略同于柏实之性矣。
       惟生肌去湿痹,乃其独擅之长也。
        ③《本草汇言》:侧柏叶,止流血,去风湿之药也。
       凡吐血、衄血、崩血、便血,血热流溢于经络者,捣汁服之立止;凡历节风痱周身走注,痛极不能转动者,煮汁饮之即定。
       惟热伤血分与风湿伤筋脉者,两病专司其用。
       但性味苦寒多燥,如血病系热极妄行者可用,如阴虚肺燥,因咳动血者勿用也。
       如痹病系风湿闭滞者可用,如肝肾两亏,血枯髓败者勿用也。
        ④《药品化义》:侧柏叶,昧苦滋阴,带涩敛血,专清上部逆血。
       又得阴气最厚,如遗精、白浊、尿管涩痛属阴脱者,同牛膝治之甚效。
        ⑤《本经逢原》:柏叶,性寒而燥,大能伐胃,虽有止衄之功,而无阳生之力,故亡血虚家不宜擅服。
       然配合之力,功过悬殊,如《金匮》柏叶汤,同姜、艾止吐血不止,当无此虑矣。
       若《济急方》同黄连治小便血;《圣济总录》同芍药治月水不断,纵借酒之辛温,以行苦寒之势,但酒力易过,苦寒长留,每致减食作泻,瘀积不散,是岂柏叶之过欤?

  •  

     

    鬼针草

     

    鬼针草 种中文名:鬼针草

    种拉丁名:Bidens pilosa Linn.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属中文名:鬼针草属

    属拉丁名:Bidens

    国内分布:产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各省区。生于村旁、路边及荒地中。

    国外分布:广布于亚洲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最低海拔:700生

    境:荒坡

    var secCount=8;

    鬼针草 - 异名

    鬼针草 鬼钗草(《本草拾遗》),鬼黄花、山东老鸦草(《福建民间草药》),婆婆针(《苏南种子植物》),鬼骨针(《江苏植药志》),盲肠草、眺虱草(《福建中医杂志》(3):9,1959),豆渣菜、叉婆子(《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手册》),引线包、针包草、一把针(《浙江民间草药》),刺儿鬼、鬼蒺藜(《中国药植图鉴》),乌藤菜、清胃草、跟人走(《泉州本草》),粘花衣、鬼菊、擂钻草、山虱母、粘身草、咸丰草(《闽东本草》),脱力草、小鬼针(《江苏药材志》),索人衣、一包针(《江西草药》),家脱力草(《上海常用中草药》)。

    鬼针草 - 植物形态及性状

    鬼针草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40~85厘米。茎直立,下部略带淡紫色,四棱形,无毛,或于上部的分枝上略具细毛。中、下部叶对生,长11~19厘米,2回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或渐尖,边缘具不规则的细尖齿或钝齿,两面略具短毛,有长柄;上部叶互生,较小,羽状分裂。头状花序直径约6~10毫米,有,长1.8~8.5厘米;总苞杯状,苞片线状椭圆形,先端尖或钝,被有细短毛;花托托片椭圆形,先端钝,长4~12毫米,花杂性,边缘舌状花黄色,通常有1~3朵不发育;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全育,长约4.5毫米,裂片5枚;雄蕊5,聚药;雌蕊1,柱头2裂。瘦果长线形,体部长12~18毫米,宽约1毫米,具3~4棱,有短毛;顶端冠毛芒状,3~4枚,长2~5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1月。

    药材性状

    茎略呈方形或圆柱形,幼茎有稀疏短柔毛,尤以节处为多。纸质,黄绿色,易碎,多皱缩或破碎,常脱落,展平后,完整叶2回羽状深裂,裂片披针形,上面无毛,下面主脉有稀疏毛。茎顶常有扁平盘状花托,着生10余枚针束状、有四棱的果实,偶见黄色的头状花序。气微,味淡。以身干、色绿、叶多、无杂质者为佳。

    鬼针草 - 药理作用

    鬼针草 将等量鬼针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或酒精浸剂,予大鼠口服,剂量为10克(生药)/公斤/天,共五天,对甲醛性及蛋清性"关节炎"均有明显的消炎作用。豨莶草与海州常山混合制成的水煎剂同且口服,同样有效,说明鬼针草可代替稀英草作消炎药应用。单味鬼针草或海州常山、豨莶草均无明显作用;说明它们之间有相互加强的作用。作好制剂后临时合并应用,同样有效,说明它们混合后作用增强,并非生成新的成分。从复方中分离出的总生物碱及类甾醇虽均有消炎作用,但作用较弱,似非主要成分。其中含大量胆碱,非消炎成分,却可引起副作用如唾液分泌、流泪等。

    鬼针草的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抑菌作用,花、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鬼针草 - 功用主治

    鬼针草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疟疾,腹泻,痢疾,肝炎,急性肾炎,胃痛,噎膈,肠痈,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①《本革拾遗》:"主蜘蛛咬,杵碎敷之,亦杵绞汁服。"

    《纲目》:"涂虿伤。"

    ③《福建民间草药》:"散瘀活血,消痈解毒。"

    《江苏植药志》:"捣汁敷,止血。"

    ⑤《中国药植图鉴》:"煎服,治痢疾,咽喉仲痛,噎膈反胃,贲门痉挛及食道扩张等症。有解毒,止泻,解热

    效。近用治盲肠炎。"

    《泉州本草》:"消瘀,镇痛,敛金疮。治心腹结痛,产后瘀血,月经不通,金疮出血,肠出血,出血性下痢尿血。"

    ⑦《闽东本草》:"治肠痈,淋浊,疟疾,疸,小便不利,跌打损伤。"

    鬼针草 - 选方

    鬼针草 鬼针草又名一包针、一把针、婆婆针、引线包、脱力草、盲肠草等等,民间誉为神奇之草。为菊科植物,资源丰富,每当秋冬季节,浙江省海宁市农贸市场常有农民设摊出售,价格低廉,购者甚众,为民间常用滋补、祛风草药。

    《本草拾遗》谓:“苦、平、无毒。”又曰:“主蛇及蜘蛛咬,杵碎敷之,亦杵绞汁服。”《本草纲目》谓:“蜍蝎虿伤。”《中国药用植物图鉴》谓:“煎服,治痢疾,咽喉肿痛,噎膈反胃,贲门痉挛及食道扩张等症。有解毒、止泻、清热功效。近用治盲肠炎。”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曾用鲜鬼针草、半边莲各250g,鲜凹叶景天125g,水煎服,并将上述三鲜草洗净,放少许食盐,杵汁湿敷患处。治疗早期蝮蛇咬伤近百例,均获满意效果。但对中、重型病例须配合中药、精制抗蝮蛇蛇毒血清针剂及对症处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病房工作时,我曾用单味鬼针草治疗急性阑尾炎,也取得满意效果。

    鬼针草 现代医学认为,鬼针草含生物碱、鞣质、皂甙、黄酮甙。茎叶含挥发油鞣质、苦味质、胆碱等,并含多种氨基酸、胡萝卜素维生素等。用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抑菌作用,花、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以下列出几款鬼针草的验方:

    1.治高血压:鬼针草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着奇妙的功效,并有明显的降胆固醇作用,久服能有效地抑制脑血栓的形成,是一种预防心脑血管病的良药。

    2.治虚劳乏力:鲜鬼针草50g,紫金牛、龙芽草六月雪各10~15g,红枣7枚,水煎服,崩漏吐血者忌服。

    3.治腰痛:鲜鬼针草250~300g,水煎取汁加红枣红糖、黄酒适量,炖煎,2天服完。

    4.治黄疸:鬼针草、杵木叶各15g,青松针30g,煎服。

    5.治急性肾炎:鬼针草叶45g(切细)和鸡蛋一个煎汤,加适量麻油或茶油煮熟食之,日服一次。

    6.治偏头痛:鬼针草30g,大枣3枚,水煎温服。

    7.治胃气痛:鲜鬼针草45g,猪肉125g,同炖,调酒少许,饭前服。

    8.治跌打损伤:鲜鬼针草30~60g(干的减半),水煎服,另加黄酒30g,温服,日服一次,连服3次。

    鬼针草 9.治四肢无力:鬼针草一把煎汤服。

    10.治气性坏疽:鲜鬼针草洗净水煎,以汤熏洗。

    11. 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肠痈,及毒蛇咬伤等。本品有清热解毒作用,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可单用本品一两,煎服;也可与蒲公英筋骨草等配合应用。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可单用本品一两,煎服;也可与半边莲配合应用。治毒蛇咬伤,用鲜草二两,煎服;另取鲜叶一把,洗净,捣烂敷换处。

    12. 用于跌扑损伤、腰痛及脑震荡等症。本品有活血散瘀作用,治损伤腰痛,可用鲜草二两至三两(干草一两),加红枣、红糖、黄酒适量,炖汁服;用治脑震荡,可与活血药如当归川芎丹参等配合应用。

    鬼针草不但能改善或消除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肢体麻木、心悸、疲乏等高血压症状 ,还能降低血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 ,改善异常的血流变作用。对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动脉硬化、静脉血管栓塞、乳头水肿也有较好疗效。尤其可贵的是 ,高血压病人经服鬼针草血压降至正常后 ,再连续用药血压也不再下降 ;低血压、正常血压者连续用药血压也无影响。鬼针草具有显著的降压、祛脂、降低血液粘稠度、抗血栓形成等功效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长 ,药源广泛 ,价格低廉 ,疗效确切 ,又无毒副作用 ,实为高血压病的良药。

    鬼针草 - “鬼针草”和“大狼把草”比较

    鬼针草 一:共同点:两药都生长在路边,荒地,水沟边等处,果实皆会粘在人们的衣服上。因其具有一种特殊的气味,所以,猪,等动物皆不生吃这两种草药。但是,煮熟以后,仍可以喂,做猪饲料。花黄色。6——11月采收全草。都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都可以泡在保温杯里,代茶饮服。皆能够治疗感冒,喉咙痛,痢疾等疾病。

    二:不同点:其实,两药之间,只要认真观察,仔细对照,比较,还是可以准确地分辨清楚的。(1)茎不同:大狼把草的茎,一般是近圆型的;鬼针草的茎,通常是带四棱形。(2)叶不同:大狼把草羽状复叶对生,小叶3-----5片,披针形;鬼针草枝梢叶对生或互生,三裂或不裂;(3)花不同:大狼把草无舌状花,但是,花序下有发达的叶状苞片;鬼针草有白色或是黄色的舌状花。(4)果不同:大狼把草瘦果扁平,顶端有2个短刺;鬼针草瘦果细棒状,顶端有3-----4个短刺;(5)功能和主治不同:大狼把草有强壮,养阴之效,故民间中医经常把它单用或是配伍使用,治疗体虚乏力,消化不良,肺结核盗汗,泌尿系感染,肝炎等疾病;鬼针草有活血散淤之效,故民间中医经常用它单用或是配伍使用,治疗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阑尾炎,痔疮,慢性溃疡,冻疮,高血压,高血脂等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喝“鬼针草茶”以后,体力精力会大增,可是,高血压,高血脂却没有降下来的主要原因:原来是有的人误把“大狼把草”当作“鬼针草”来使用了。

    至于干品的鉴别:可以从各自的果实特征着手。瘦果扁平,顶端有两个刺者,就是大狼把草。瘦果细棒状,顶端有3----4个的,就是鬼针草或是功效,主治和鬼针草一样的婆婆针。当然,也有极少数鬼针草的顶端只有两个刺者。

    编辑本段 回目录

    鬼针草 - 临床应用

    鬼针草 ①治疗阑尾炎

    取鬼针草干品0.5~1两(鲜品1.5两)煎服,或加冰糖蜂蜜牛乳同服,每日1剂。治疗35例(并发其他症状者,临时配用对症药物),其中亚急性阑尾炎21例,痊愈16例,有效5例;慢性阑尾炎14例,痊愈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服药最少1剂,最多40剂,半数以上1~3剂。22例发热,半数以上1~3日退热,最长1例12日后体温始降至正常;右下腹疼痛平均约5天左右减轻或消失,消失率为80%。治程中未见副作用。

    ②治疗小儿腹泻

    取鲜鬼针草6~10棵(干的3~5棵)加水浸泡后煎成浓汁,连渣倒入盆内,用于熏洗患儿两脚。腹泻轻者每天熏洗3~4次,较重者熏洗6次。1~5岁洗脚心,5~15岁冼至脚面,腹泻严重者熏洗位置可适当提高。民间有熏洗超过内踝将引起便秘之说,有待证实。

  •  

  •  

  •  

  •  

  • 鸭跖草

     

    【鸭跖草的功效介绍】:

    鸭跖草 (《本草拾遗》)
    【异名】鸡舌草、鼻斫草、碧竹子(《本草拾遗》),碧竹草(《本草图经》),青耳环花、碧蟾蜍、竹叶草(《竹谱详录》),耳环草(《世医得效方》),地地藕(《滇南本草》),蓝姑草、淡竹叶菜(《活幼全书》),竹鸡草(《濒湖集简方》),竹叶菜、淡竹叶、碧蝉花(《纲目》),水竹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露草、帽子花(《植物学大辞典》),三筴子菜(《东北药植志》),竹叶兰(《贵阳民间药草》),竹鸡苋(《江西中药》),竹根菜(《四川中药志》),三角菜、牛耳朵草、鸭食草,水浮草、鸭子菜、菱角伞(《辽宁经济植物志》),碧蝉蛇(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竹管草、竹节草、鸭脚草、竹剪草(《江西草药》),兰花草、野靛青、靛青花草、萤火虫草、鸭脚青、挂兰青、鸦雀草、兰紫草、哥哥啼草、竹叶活血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竹叶水草、水竹叶草、竹叶青菜、鸭脚板草(《上海常用中草药》),竹夹菜、翠蝴蝶、鹅儿菜(《广西中草药》),鸡冠菜、蓝花姑娘(《江苏药材志》),鸭仔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鸭跖草种植物鸭跖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鸭跖草一年生草本。
       茎圆柱形,肉质,长30~60厘米,下部茎匍匐状,节常生根,节间较长,表面呈绿色或暗紫色,具纵细纹。
       叶互生,带肉质;卵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至2厘米,先端短尖,全缘,基部狭圆成膜质鞘,总状花序,花3、4朵,深蓝色,着生于二叉状花序柄上的苞片内;苞片心状卵形,长约2厘米,摺叠状,端渐尖,全缘,基部浑圆,绿色;花被6,2列,绿白色,小形,萼片状,内列3片中的前1片白色,卵状披针形,基部有爪,后2片深蓝色,成花瓣状,卵圆形,基部亦具爪;雄蕊6,后3枚退化,前3枚发育;蜂蕊1,柱头头状。
       蒴果椭圆形,压扁状,成熟时裂开。
       种子呈三棱状半圆形,暗褐色,有皱纹而具窝点,长2~3毫米。
       花期夏季。
        生田野间。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西藏地区使用的鸭跖草,为同属植物大苞鸭跖草的全草。
       
    【采集】6~7月采收,晒干。
       
    【化学成分】花瓣含鸭跖黄酮甙,系一种黄色的色素。
       鸭跖草变种Commelina communis var.hortensis的花瓣含鸭跖蓝素-一种含镁的蓝色的花色甙,可能系由四个分子的p-香豆酰飞燕草甙围绕一个镁原子所组成。
       飞燕草甙是飞燕草素-3,5-二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同属植物茎叶的水浸剂或煎剂能兴奋子宫、收缩血管,并能缩短凝血时间。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切断,晒干。
       
    【性味】甘,寒。
        ①《本草拾遗》:苦,大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微寒,味甘。
       
    【归经】《泉州本草》:入心,肝、脾、肾、大小肠诸经。
       
    【功用主治-鸭跖草的功效】行水,清热,凉血,解毒。
       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感冒,丹毒,腮腺炎,黄疸肝炎,热痢,疟疾,鼻衄,尿血,血崩,白带,咽喉肿痛,痈疽疔疮。
        ①《本草拾遗》:主寒热瘴疟,痰饮,丁肿,肉癥涩滞,小儿丹毒,发热狂痫,大腹痞满,身面气肿,热痢,蛇犬咬,痈疽等毒。
        ②《日华子本草》:鸭跖草和赤小豆煮,下水气湿痹,利小便。
        ③《滇南本草》:补养气血,疗妇人白带、红崩,生新血,止尿血、鼻衄血、血淋。
        ④《品汇精要》:去热毒,消痈疽。
        ⑤《纲目》:消喉痹。
        ⑥《本草推陈》:对血吸虫病急性感染发高热,大量用之。
       又用于急性传染性热病,发热、神昏、心脏衰竭。
        ⑦《四川中药志》:能清热利尿,润肺。
       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小便淋漓作痛。
        ⑧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心脏性水肿,脚气水肿,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及结石。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2~3两,大剂可用5~7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捣汁点喉。
       
    【宜忌】《泉州本草》:脾胃虚弱者,用量宜少。
       
    【选方】①治小便不通:竹鸡草一两,车前草一两。
       捣汁,入蜜少许,空心服之。
       (《濒湖集简方》) ②治五淋,小便刺痛:鲜鸭跖草枝端嫩叶四两。
       捣烂,加开水一杯,绞汁调蜜内服,每日三次。
       体质虚弱者,药量酌减。
       (《泉州本草》) ③治赤白下痢:蓝姑草,煎汤日服之。
       (《活幼全书》) ④治黄疸性肝炎:鸭跖草四两,猪瘦肉二两。
       水炖,服汤食肉,每日一剂。
       (《江西草药》) ⑤治高血压:鸭跖草一两,蚕豆花三钱。
       水煎,当茶饮。
       (《江西草药》) ⑥治水肿、腹水:鲜鸭跖草二至三两。
       水煎服,连服数日。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⑦治吐血:竹叶菜捣汁内服。
       (《贵阳民间药草》) ⑧治沙鼻不时流血、鼻衄;地地藕,煎汤三次服。
       (《滇南本草》) ⑨治喉痹肿痛:㈠鸭跖草汁点之。
       (《袖珍方》)㈡鸭跖草二两。
       洗净捣汁,频频含服。
       (《江西草药》) ⑩治小儿丹毒,热痢以及作急性热病的退热用:鲜鸭跖草二至三两(干的一两),重症可用五至七两。
       水煎服或捣汁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⑾治关节肿痛,痈疽肿毒,疮疖脓疡:鲜鸭跖草捣烂,加烧酒少许敷患处,一日一换。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⑿治急性血吸虫病:鲜鸭跖草,洗净,每天五至八两,煎汤代茶饮,五至七天为一疗程。
       (《全展选编·传染病》) ⒀治手指蛇头疔:鲜鸭跖草,台雄黄捣烂,敷患处,一日一换。
       初起能消,已化脓者,能退癀止痛。
       (《泉州本草》)
    【临床应用】①防治感冒取鸭跖草1~2两(鲜草2~4两),水煎2次分服。
       治疗130例,有效(1~3天内体温降到正常)109例,无效(4天以上退热)21例。
       预防以片剂(每片含干生药10.3克)内服,每日3次,每次2片;或用冲剂每日一包(含干草2两),开水冲服;亦可用煎剂内服。
       均连服4天。
       结果290人中无1例发病;而对照组(未服药)371人中,则有23人发病。
        ②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取鸭跖草每天2两,煎服。
       观察5例,平均退热及腮腺消肿时间为2.8天,头痛消失为1.4天,呕吐停止1.2天,平均住院4.6天。
        ③治疗麦粒肿取洗净的鲜鸭跖草茎1枝(或1段),用手挟持呈45度角置于酒精灯上燃烧上段,即可见下段有水珠泡沫液体沸出,随即将沸出的液体滴于脸结膜及睑缘(麦粒肿之局部肿胀处及周围),脸皮表面也可趁热涂之。
       滴药前结膜囊先用生理盐水冲洗。
       涂药后患者有舒适感,无需冲洗或作任何其他处理。
       共治61例,痊愈49例,好转7例。
       有的第1天见效,第2天痊愈。
       

     


     
  • 马蹄金

     

    異名】
     小金錢草、荷包(《百草鏡》),肉錕飩草(《眼科要覽》),金鎖匙(《綱目拾遺》),黃疸草(《中國植物圖鑒》),小馬蹄草(《貴州民間方藥集》),螺丕草(《福建民間草藥》),小銅錢草,酒杯窩(《廣西中草醫藥植》),金挖耳、雞眼草,小燈盞菜(《廣西中藥志》),小迎風草、小碗碗草(《四川中藥志》),小元寶草(《上海常用中草藥》),落地金錢(《福建中草藥》),小蛤蟆碗(《浙江民間常用草藥》),九連環(《四川常用中草藥》)。
    【基原】
     為旋花科植物馬蹄金Dichondra erpens Forst的全草。
    【原植物】
     多年生草本,葡萄、纖細,長至30cm,節處著地生不定根,全體通常被丁字形著生的毛。單葉互生,圓形至腎形,徑6~10mm,很少達25mm,先端圓形,有時微凹,全緣,基部深心形,上面綠色,光滑,下面淺綠色,禿淨或有疏柔毛。花小,單生葉腋,花梗短於葉柄;花萼5裂,裂片卵形,長不及1毫米,綠色,宿存;花冠鍾狀,白色,雄蕊5;子房上位,2室,為兩個分離的心皮組成。蒴果近球形,徑約2毫米,短於花萼。種子兩粒。花期4月。果期7~8月。
     生路邊、草叢,墻下、花盆等半陰濕處。
     
    【採集】
     4~6月收採,曬乾,去淨泥染。
    【藥材】
     乾燥全草多皺縮成團,根細,黃綠色,莖纖細,灰棕色,連同葉之下面,均被以稀白或灰黃色毛茸。質脆,易折斷。斷面中有小孔。葉互生,多皺縮,圓形或腎形,灰綠色至棕色,上面稍粗糙,質脆易碎,生藥中稀見花果。氣微弱,味辛。
    產四川、浙江、福建、廣西、湖南等地。
     
    【性味】
     苦辛,涼。
    1.《綱目拾遺》:“性微寒。”
    2.《福建民間草藥》:“辛,平。”
    3.《廣西中藥志》:“味淡微酸,性涼,無毒。”
    【歸經】
     閩東本草》:“入肺、肝二經。”
    【功用主治】
     清熱,解毒,利水,活血。治黃疸,痢疾,砂石淋痛,白濁,水腫,疔瘡腫毒,跌打損傷。
    1.《百草鏡》:“利濕熱。治黃疸,臌脹,白濁,經閉;搗汁點熱眼;煎湯洗痔瘡腫痛。
    2.《貴州民間方藥集》:“治病後體虛,與奮精神;又可利尿,治水腫。”
    3.《廣西中藥志》:“利尿,散瘀,止痛。治五淋,白濁,痢疾;外治跌打刀傷,風火眼     痛。”
    4.《四川中藥志》:“除風,理氣。治風寒咳嗽 ,跌打損傷及黃疸病。”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或搗汁滴眼。
    【宜忌】
     《綱目拾遺》:“忌鹽。”
    【選方】
     1. 治黃疸:
     荷苞草、螺螄三合。同搗汁澄清,煨熱服。(《周益家生寶方》)
    2. 治痢疾:
     鮮螺丕草兩三握,洗淨後,搗爛並絞火,加冰糖一兩炖半小時,飯前分次服。(《福建民間草藥》)
    3. 治水腫初起:
     活鯽魚大者一尾,用瓷片割開,去鱗及腸血,以紙拭淨,勿見水,以荷包草填腹令滿,甜白酒蒸熟,去草食魚。(《百草鏡》)
    4. 治全身水腫(腎炎):
     鮮馬蹄金搗敷臍上,每日一次,7日為一療程,或五錢至一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5. 治膀胱結石及膽結石:
     小金錢草、滿天星、大金錢草、蒲公英。共煎服。(《四川中藥志》)
    6. 治傷風感冒:
     馬蹄金五棧至一兩。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7. 治中暑腹痛:
     蘇馬蹄金二兩。搗汁,沖酒或開水服,(《福建中草藥》)
    8. 治尿血:
     鮮馬蹄金一至二兩,冰糖五錢。水炖服。(《福建中草藥》)
    9. 治小兒腹脹:
     鮮黃疸草一兩,冰糖三錢,開水適量沖炖服;渣搗敷臍中。
    10. 治跌打損傷:
     鮮黃疸草五錢,生姜二片,共搗爛擦傷處;並以鮮黃疸草二兩,黃酒,開水四兩,炖服。
    11. 治小 兒乳蛾:
     鮮黃疸草一兩,冬蜜少許,搗爛敷患處。
    12. 治眼中生疔:
     肉餛飩草(連根、葉)和酒釀糟搗葉飲。(《眼科要覽》)
    13. 治手指螺疔:
     鮮黃疸草一兩,冬蜜許搗患處,未成膿者消散,已成膿者促潰(《閩東本草》)
    14. 治眛癰:
     鮮馬蹄金搗爛外敷。(《上海常用中草藥》)
    15. 治蛇咬:
     灰嚾,內餛飩草、野甜菜,三味共搗之。(《周益生家寶方》)
    16. 治肺出血:
     鮮螺丕草一握,洗淨,搗爛並絞汁,酌加冰糖炖半小時,飯後服,日服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  

  •  

  • 落地生根

     

    【简介】景天科落地生根属植物落地生根Kalanchoe pinnatum (L.) Pers.[Bryophyllum pinnatum (L. f.) Oken],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多鲜用。
    【性味与归经】淡、微酸、涩,凉。
    【出处】出自《岭南采药录》
    【拼音名】 Luò Dì Shēnɡ Gēn
    【英文名】 Herb of Air-plant,Herb of Life-plant, Herb of Floppers, Air Plant Herb
    【别名】土三七、叶生根、番鬼牡丹、叶爆芽、天灯笼、枪刀草、厚面皮、着生药、伤药、打不死、晒不死、古仔灯、新娘灯、大疔癀、大还魂。
    【来源】
    药材基源:为景天科植物落地生根的根及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yophyllum pinnatum(L.F.)Okon[B.calycinum Salisb.;Kalanchoe pinnata(L.f.)Per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多鲜用。
    【原形态】落地生根 多年生肉质草本,高40-150cm。茎直立,多分枝,无毛,带明显,上部紫红色,密被椭圆形皮孔,下部有时稍木质化。叶对生,单叶或羽状复叶,复叶有小叶3-5片;叶两紫色,长2.5-5cm,基部宽扁,半抱茎;叶片肉质,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6-10cm,宽3-6cm,先端圆钝,边缘有圆齿,圆齿底部易生芽,落地即成一新植株。圆锥花序,项生,花大,两性,下垂;苞片两枚,叶片状;花导钟状,膜质,膨大,长2.5-4cm,淡绿色或黄白色;花冠管状,长3-4.5cm,淡红色或紫红色,基部膨大呈球形,中部收缩,先端4裂,裂片伸出萼管之外;雄蕊8,着生于花冠管基部,与花冠管合生,花丝长,花药紫色;心皮4;上部分离,基部连合,花柱细长,基部外侧有1鳞片,呈长方形。蓇葖果,包于花萼及花冠内。种子细小,多数,有条纹。花期3-5月,果期4-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沟边路旁湿润的草地上,各地温室和庭园常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化学成份】落地生根的叶子含顺式乌头酸(cisaconiticacid),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丁香酸(syringic acid),咖啡酸(coffe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nic acid)和其他有机酸,还含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3-二那阿拉伯糖甙(quercetin-3-diarabinoside),山柰酚-3-葡萄糖甙(kaempferol-3-glucoside),18a-齐墩果烷(18a-oleanane),Ψ-蒲公英甾醇(Ψ-taraxasterol),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24-乙基-25-羟基胆甾醇(24-ethyl-25-hy-droxycholesterol),a、β-香树脂醇(a、β-amyrin),癸烯基菲(de-cenyl phenanthrene),十一碳烯基菲(undecenyl phenanthrene),落地生根甾醇(bryophyllol),落地生根酮(bryophyllone),落地生根烯酮(bryophyllenone),落地生根醇(bryophynol);全草还含有β-谷甾醇(β-sitosterol),槲皮素-3-鼠李糖-阿拉伯糖甙(quercetin-3-O-a-rhamnopyranosyl-a-L-arabinopyranoside,布沙迪甙元-3-乙酸酯(bersaldegenin-3-acetate),落地生根毒素(bryophyllin)A及B。
    【药理作用】印度产落地生根Bryophyllum pinnatum Kurz的叶和茎的煎剂对离体豚鼠回肠有非常显着的兴奋作用,水提取物(加酒精除去沉淀者)作用稍弱,但二者对离体兔十二指肠及大鼠子宫均无明显作用。煎剂对离体兔心有抑制作用,水提取物作用较弱,在大鼠后肢灌流试验中,水提取物无明显作用。麻醉狗静脉注射0.1g生药/kg,煎剂及水提取液对血压均无明显影响;小鼠腹腔注射1g生药/kg,动物(每组2只)于24小时内均死亡。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叶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疔疮痈肿;乳痈;乳痈;乳岩;丹毒;溃疡;烫伤;胃痛;关节痛;咽喉肿痛;肺热咳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全草30-60g;根3-6g;或绞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晒粉研粉撒;或捣汁含漱。
    【注意】《泉州本草》:脾胃虚寒者忌用。
    【附方】 ①治创伤出血:落地生根鲜叶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②治疔疮,痈疽,无名肿毒: 落地生根鲜叶一至二两。捣烂绞汁,调蜜饮服,渣敷患处。③治喉风肿痛:落地生根鲜叶五片至十片。绞汁,含漱。④治乳腺炎: 落地生根鲜叶一至二两。捣烂敷患处。(②方以下出《泉州本草》)⑤治溃疡: 叶爆芽一斤(生捣汁晒干,取粉用),梅片五分。共末粉,掺患处。(《陆川本草》)⑥治跌打损伤吐血: 落地生根鲜叶七片。捣烂绞汁, 调酒、赤砂糖,炖温服。⑦治热性胃痛: 落地生根鲜叶五片。捣烂绞汁调食欲少许服。⑧治关节肿痛 落地生根鲜全草一两。水煎服。⑨治急性中耳炎: 落地生根鲜叶,捣烂绞汁滴耳。(⑥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凉血,止吐血。
    2.《岭南采药录》:敷疮毒,能拔毒。
    3.《陆川本草》:止血,消炎,生肌。治刀伤出血,疮痈溃烂,烫伤,中耳炎。
    4.《南宁市药物志》:叶:消肿止痛。外用治跌打,刀伤,热疮红肿,热眼过膜(加冰片);根:内服治肺热咳嫩(煲猪肉)。
    【摘录】《中华本草》
  •  

  •  

  • 九死还魂草

     

    植物大都喜欢生长在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可是,有些植物却偏偏喜欢安身在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的峭壁上、沼泽畔、荆棘丛中。有些贵重的药材,生长的地方就更偏僻了,像能治跌打损伤的“九死还魂草”,生长在高高低低的乱石山上,石头棱角锐如刀尖,连生命力顽强的青苔都 难生长。自然,要想采到它,也十分不易。
      九死还魂草有学名叫“卷柏”,拉丁文名为"[font class=aspmaker][font face=Verdana size=2][font]Selaginella lamariscina Spring ”,是一种多年生直立常绿草本蕨类植物,高5~l5厘米,茎棕褐色,分枝丛生,扁平状,浅绿色。它具有极其顽强的抗旱本领。在天气干旱的时候,小枝就卷起来,缩成一团,以保住体内的水分。一旦得到雨水,气温一升高,卷缩的小枝会平展开来,所以叫作“九死还魂草”。
      植物的含水量各不相同。水生植物含水量常达98%,沙漠地区植物有的只达6%,木本植物的含水量约为40%—50%,草本植物含水量约70%—80%。而卷柏,含水量降低到5%以下,仍然可以保持生命。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卷柏压制成标本,保存了几年,拿出来浸在水中,当温度适宜时,它竟又“还魂”,开始生长。
           其可作为室内微型盆景,四季常绿,形如高山劲松,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这种植物根本就不可能开出花朵。
      卷柏不仅是一种观赏植物,而且还是一种名贵的药用植物,是收敛止血剂,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性出血症和刀伤。  

    九死还魂草还有叫它为长命草、长生不死草、万岁草的。
      九死还魂草这种非凡的“还魂”本领,奥秘全在于它的细胞的“随机应变”。当干旱来临时,它的全身细胞都处在休眠状态之中,新陈代谢几乎全部停顿,像死去一样,得到水分后,全身细胞才会重机关报恢复正常生理活动。
      说起来,九死还魂草的这种本领也是被环境逼迫出来的。它生长在向阳的山坡或岩石缝中,那里土壤贫瘠,蓄水能力很差,它的生长水源几乎全靠天上落下的雨水,为了能在久旱不雨的情况下生存下来,它被迫练出了这身“本领”。
      九死还魂草在我国分布甚广,它既可观赏,还可药用,全草有止血、收敛的效能。民间将它全株烧成灰,内服可治疗各种出血症,和菜油拌起来外用,可治疗各种刀伤。据说,它还是一味美容药,磨粉后用鸡蛋清调敷,能使面部光洁。
      在南美洲也有九死还魂草的同类,只是那里的同类本领更大,不但可在原地假死、伺水还魂,而且还会主动离开生长地,去寻找有水的新家。在干旱季节,那里的九死还魂草会自己从土壤中挣脱出来,然后全身卷成一个圆球,风吹草动,草球随风飘滚前进,如遇上多水的地方,草球就会展开成原状,在土壤中扎下根来。自然,当水分缺少,它在新家呆得不如意时,就会再次背井离乡,外出流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