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草药图谱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6:31:17
壶卢---肺燥咳嗽\子(齿摇疼痛)

【壶卢的功效介绍】:
壶卢 (《日华子本草》)
【异名】匏(《诗经》),匏瓜(《论语》),壶(《鶡冠子》),瓠瓜(《说文》),甜瓠瓤(《唐本草》),腰舟(《鶡冠子》陆佃注),瓠匏(《滇南本草》),藈姑(《群芳谱》),葫芦瓜(《本草求原》),葫芦(《饮片新参》)。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瓢瓜的果实。
【植物形态】瓢瓜一年生攀援草本,全株苍绿色,被软毛;卷须分枝。
叶互生;叶片心状卵圆形或肾状卵圆形,长宽各约10~40厘米,稍有角裂或3浅裂,先端钝尖,边缘有短齿,基郎心形,有长叶柄,顶端具腺齿2枚。
花雌雄同株,单生于叶腋;雄花柄较叶柄为长,雌花柄短;萼漏斗状,5裂,裂齿狭三角形,被柔毛;花瓣5,白色,稍圆形。
雄花雄蕊3枚,花药结合,一药只1室,另二药各具2室;雌花子房椭圆形,有绒毛,花柱短,柱头3枚,各2裂。
果实大型,呈扁圆球形或梨形,幼时略柔软,淡绿色,熟后外皮变硬,近于白色。
种子白色,多数,呈倒卵状长椭圆形。
花期7~8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种子(壶卢子)、陈旧的老熟果皮(陈壶卢瓢)亦供药用。
各详专条。
【采集】秋季采取成熟而未老的果实,去皮用。
【化学成分】原种葫芦干瓢中含葡萄糖20%,戊聚糖等。
果实成熟时木质素的含量增多,而莽草酸等含量减少。
另有谓葫芦有毒,含葫芦素B。
【药理作用】麻醉犬静脉注射葫芦煎剂0.4克/公斤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其作用较虫笋略强而持久,如与虫笋合用,利尿效果比单用者显著。
家兔以葫芦煎剂2克/公斤灌胃,每日排尿总量虽无甚增加,但在给药后的最初12小时内,尿量较平时增加40%;如以葫芦与虫笋等量混合煎剂灌胃,尿量增加达67.41%。
家兔以2克/公斤/日灌胃,连续1周无不良反应。
去皮根可治水肿,并有致泻作用。
葫芦素B对兔之最小致死量为0.6毫克/公斤(静脉注射?),注射于麻醉猫0.3毫克/公斤可致死,小鼠腹腔注射之半数致死量为1毫克/公斤,动物之死亡皆由于急性肺水肿;死后解剖除肺充血外,有全身青紫、心停于扩张期、胃粘膜郁血等。
某些变种的果肉或叶有致泻作用。
【性味】甘,淡,平。
①《滇南本草》:性寒,甘淡。
②《品汇精要》:味甘,性平,无毒。
③《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归经】入肺、牌、肾经。
①《本草求真》:入心、胃、大小肠,兼入肺。
②《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用主治-壶卢的功效】利水,通淋。
治水肿,腹胀,黄疸,淋病。
①陶弘景:利水道。
②《饮膳正要》:主消水肿,益气。
③《滇南本草》:利水道,通淋,除心肺烦热。
④《本草再新》:利水。
治腹胀,黄疸。
⑤《陆川本草》:润肺。
治肺燥咳嗽。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煅存性研末。
【宜忌】中寒者忌服。
《滇南本草》:动寒疾,有寒疾食之,肚腹疼。
发腹中风湿痰积,有风湿积食之,肚腹疼痛。
出风疹,不宜多食。
【壶卢子的功效介绍】:
壶卢子 (《纲目》)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瓢瓜的种子,详壶卢条。
【采集】秋后采取成熟果实,剖取种子,晒干。
【功用主治-壶卢子的功效】《御药院方》:治齿龈或肿或露,齿摇疼痛:壶卢子八两,牛膝四两。
每服五钱,煎水含漱,日三、四次。
旋花 ----高血压、小便不利
【别名】筋根花、鼓子花、篱天剑、打碗花、打破碗花、狗狗秧、
【来源】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篱天剑的花朵。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lystegia sepium (L.) R. Br.[Con-volvulus sepium L.]
采收和储藏:6-7月开花时采收,晾士。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全株不被毛。茎缠绕,有细棱。叶形多变,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宽卵形,长4-10cm,宽2-6cm,先端渐尖锐尖,基戟形或心形,全缘或基部稍伸展为具2-3个大齿缺的裂片。花单生叶腋;花梗长达10cm,有细棱或有时个狭翅;苞片2,宽卵形,先端锐尖;萼片5,卵形;花冠通常白色或有时淡红色或紫色,漏斗状,冠檐微裂,雄蕊5,花丝基部扩大,被小鳞毛;子房无毛,柱头2裂。蒴果卵形,长约1cm为增大的宿存苞片和萼片所包被。种子黑褐色,长约4mm,表面有小疣。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40-2600m的路旁、溪边草丛,农田边及山坡林缘。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性状】古代《本草》所载的旋花,除指上种外,尚包括同属植物打碗花C. Hederacea Wall.。参见面根藤条。
【化学成份】参见狗狗秧条。
【性味】甘;温
【归经】肺;肾经
【功能主治】益气;养颜;涩精。主面皯;遗精;遗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剂。
【附方】秘精益髓:五色龙骨五两,覆盆子五两,莲花蕊四两(未开者,阴干),鼓子花三两,鸡头子仁一百个,井为未,以金樱子二百枚(去皮),木臼捣烂,水七升,煎浓汁一升,去滓和药,杵二千下,丸梧子大,每空心温盐酒下三十丸。忌葵菜。(《瑞竹堂经验方》太乙金锁丹)
【各家论述】《本经》:主益气,去面黑色。
《全国中草药汇编》【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降压,利尿,接骨生肌。高血压,小便不利;外用治骨折,创伤,丹毒。
】《中华本草》
【性味】甘;温
【归经】肺;肾经
【功能主治】益气;养颜;涩精。主面皯;遗精;遗尿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功用主治-狗狗秧的功效】①《河南中草药手册》:清热、滋阴、降压,利尿。
②苏医《中草药手册》:根茎健胃消食,强壮,利大小便。
治消化不良,糖尿病,并可促进骨折创伤愈合。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选方】①治高血压:狗狗秧根一两。
煎服,日服二次。
②治小便不利:狗狗秧连根全草一两五钱,糠谷老二至三个。
水煎服。
(选方出《河南中草药手册》)
八角莲-----瘰疬\蛾喉\带状疱疹

【八角莲的功效介绍】:
八角莲 (《福建民间草药》)
【别名】八角连(《纲目拾遗》),金魁莲(《分类草药性》),旱八角、叶下花(《贵阳民间药草》),一把伞、马眼莲、独叶一枝花(《广西中药志》),八角盘、六角莲(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独脚莲、独角莲、八角金盘(《江西草药》),山荷叶(《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的根茎及根。
【植物形态】八角莲多年生草本。
根茎横卧,具粗壮的须状根。
茎直立,高约20~40厘米。
茎生叶2片,在近茎顶处相接而生;柄长14厘米左右;叶片盾状亚圆形,直径20~30厘米,5~9浅裂,裂片广三角状卵形,长3~5厘米,叶缘有细齿。
伞形花序,生于茎顶两叶交叉处,花5~8,或更多,下垂;萼片6,椭圆形,长约12毫米;花瓣6,暗红色,2轮排列,外轮3枚椭圆形,内轮3枚倒卵形;雄蕊6,花丝扁平,开张;花药与花丝等长或较长,内向;花柱短,柱头盾状,子房上位。
浆果圆形。
花期初夏。
生长于深山密林阴湿处。
分布我国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
同属植物川八角莲分布四川、云南、贵州。
其根茎,在贵州地区与八角莲同等入药,功效相同。
【采集】秋、冬采挖,洗净泥沙,晒干或鲜用。
【药材】根茎呈结节状,长约6~10厘米,径约0.7~1.5厘米,鲜时浅黄色,干后呈棕黑色;表面平坦或微凹,上有几个小的凹点,下面具环纹。
须根多数,长达20厘米,径约1毫米,有毛,鲜时浅黄色,干后棕黄色。
质硬而脆,易折断。
根茎断面黄绿色,角质;根的断面黄色,中央有圆点状中柱。
气微,味苦。
产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根及根茎含鬼臼毒素(pobophyllotoxin)、去氧鬼臼毒素(deoxy-podophyllotoxin)、异苦鬼臼酮(isopicropodophyllone)、金丝桃甙(hyperin)等。
【性味】苦辛,平,有毒。
①《分类草药性》:味苦,无毒。
②《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辛,温,有毒。
③《贵阳民间药草》:辛微苦,平,无毒。
④《广西中药志》:甘苦微辛,性凉,无毒。
【归经】《广西中药志》:入肺经。
【功用主治-八角莲的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祛瘀消肿。
治痈肿,疔疮,瘰疬,喉蛾,跌打损伤,蛇咬伤。
①《纲目拾遗》:治一切毒蛇伤。
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虚弱脱肛;外用消伤肿,并治蛇咬伤,疔疮。
③《福建民间草药》:散结活瘀,消瘿解毒。
④《广西中药志》:清热化痰,解蛇虫毒。
治肺热痰咳,虫蛇咬伤,单双蛾喉痛,疮疖。
⑤《四川中药志》:治劳伤吐血、腰痛,疥癣白秃。
⑥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燥湿泻火。
治淋巴结炎,腮腺炎,痈疮。
⑦《江西草药》:治肾虚,劳伤,中暑,胃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研末。
外用:研末调敷、捣敷或浸酒涂敷。
【选方】①治肿毒初起:八角莲加红糖或酒糟适量,共捣烂敷贴,日换两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疔疮:八角莲二钱,蒸酒服;并用须根捣烂敷患处。
(《贵阳民间药草》) ③治瘰疬:八角莲一至二两,黄酒二两。
加水适量煎服。
(《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带状疱疹:八角莲根研末,醋调涂患处。
(《广西中草药》) ⑤治单双蛾喉痛:八角莲一钱,磨汁吞咽。
(《广西中药志》) ⑥治跌打损伤:八角莲根一至三钱,研细末,酒送服,每日二次。
(《江西草药》) ⑦治毒蛇咬伤:㈠八角莲三至五钱,捣烂,冲酒服,渣敷伤处周围。
(《广西中草药》)㈡八角莲根白酒磨涂患处;亦可内服,每服二钱。
对神经性毒素,可取八角莲根五节,用75%酒精7毫升,浸泡七天,取浸出液一至二毫升,注入伤口内。
(《江西草药》) ⑧治痰咳:八角莲四钱,猪肺二至四两,糖适量。
煲服。
(《广西中药志》) ⑨治体虚弱,痨伤咳嗽,虚汗盗汗:八角莲三钱,蒸鸽子或炖鸡或炖猪肉半斤服。
(《贵阳民间药草》) 【附注】:第一批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3级保护对象,为渐危植物。因加强保护,禁止滥采滥挖。
石见穿----急、慢性肝炎
【石见穿的功效介绍】:
石见穿 (《纲目》)
【异名】月下红(《苏州本产药材》),华鼠尾草、乌沙草、黑面风、大发汗(《广西中兽医药植》),石打穿、石大川(《全展选编·妇产科》)。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紫参的全草。
【植物形态】紫参,又名:小丹参. 一年生草本,直立或在基部下倾,高20~70厘米。
茎单一或分枝,全株被有倒生的短柔毛或长柔毛。
叶为完全单叶,或上部为单叶,下部为复叶;复叶由3小叶组成,小叶片卵形或披针形,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心脏形或楔形,边缘有圆锯齿,下面脉上有短柔毛;单叶为卵形至披针形,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心脏形或楔形,边缘有圆锯齿或全缘,长13~70毫米,宽8~45毫米,两面均有短柔毛;叶柄长1~30毫米。
轮伞花序有6花,集成多轮顶生或腋生的总状花序,花序长6吨4厘米;苞片披针形,长于小花梗;花萼钟状,长4.5~6毫米,有11条脉纹,外面脉上和喉部均有长柔毛,上唇紫色,全缘,顶端有3短尖,两侧有狭翅,下唇有2齿;花冠紫色,长10毫米,外面有长柔毛,冠筒内面基部有毛环,上唇倒心形,先端凹,长3.5毫米,宽3.3毫米,下唇长5毫米,宽7毫米,有3裂片;雄蕊着生于下唇的基部,花丝短,花药1室。
小坚果椭圆状卵形,褐色,光滑。
花期7~8月。
果期9~10月。
生长在路边、山坡上。
分布华东、湖北、四川、广西、广东、湖南等地。
【采集】夏至到处暑间采收。
【化学成分】全草含甾醇、三萜成分、氨基酸。
根含水苏糖。
【性味】《苏州本产药材》:苦辛,平。
【功用主治-石见穿的功效】治噎膈,痰喘,肝炎,赤白带,痈肿,瘰疬。
①《纲目》:主骨痛,大风,痈肿。
②《苏州本产药材》:治噎膈,痰饮气喘。
③《江苏药材志》:治瘰疬。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捣汁和服。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慢性肝炎取紫参2两,或加糯米稻草1两,水煎两次,煎液合并加红糖半两,两次分服(儿童减半)。
治疗205例,治愈150例,进步33例,无效22例。
其中急性169例,治愈126例,平均治愈日数36天;慢性36例,治愈24例。
②治疗赤白带下取石打穿2两,水煎服。
每日一剂,连服5~7天。
治疗800多例,有效率80%。
龙眼-------肉安神,叶安胎,根白淋,壳汤泡伤,核脑漏.花诸淋
【龙眼肉的功效介绍】:
龙眼肉 (《开宝本草》·《本经》原作龙眼)
【异名】益智(《本经》),蜜脾(《纲目》),龙眼干(《泉州本草》)。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
【植物形态】龙眼,又名:龙目(《蜀都赋》),比目(《吴普本草》),荔枝奴(《南方草木状》),绣木团、川弹子(《清异录》),亚荔枝(《开宝本草》),木弹、骊珠、燕卵、鲛泪、圆眼(《纲目》),海珠丛(《群芳谱》),桂圆(《药品化义》)。
常绿乔木,高达10米以上。
幼枝被锈色柔毛。
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20厘米;小叶2~5对,通常互生,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15厘米。
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偏斜,全缘或波浪形,暗绿色,嫩时褐色,下面通常粉绿色。
花两性,或单性花与两性花共存;为顶生或腋生的圆锥花序;花小,黄白色,直径4~5毫米,被锈色星状小柔毛;花萼5深裂,裂片卵形;花瓣5,匙形,内面有毛;雄蕊通常8;子房2~3室,柱头2裂。
核果球形,直径1.5~2厘米,外皮黄褐色,租糙,假种皮白色肉质,内有黑褐色种子1颗。
花期3~4月。
果期7~9月。
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本植物的根或根皮(龙眼根)、树皮(龙眼树皮)、叶或嫩芽(龙眼叶)、花(龙眼花)、果皮(龙眼壳)、种子(龙眼核)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7~10月果实成熟时采摘,烘干或晒干,剥去果皮,取其假种皮。
或将果实入开水中煮10分钟,捞出摊放,使水分散失,再烤一昼夜,然后剥取假种皮,晒干。
【药材】生药为由顶端纵向裂开的不规则块片,长约1.5厘米,宽1.5~3.5厘米,厚不及1毫米,表面黄棕色,半透明;靠近果皮的一面皱缩不平,粗糙;靠近种皮的一面光亮而有纵皱纹。
质柔韧而微有粘性,常粘结呈块状。
气香,味浓甜而特殊。
以片大、肉厚、质细软、色棕黄、半透明、味浓甜者为佳。
主产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台湾等地。
【化学成分】含葡萄糖、酒石酸、蔗糖、维生素B1、B2、P、C。
【药理作用】龙眼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甘,温,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唐本草》:味甘酸。
④《本草汇言》:味甘,气温。
【归经】入心、脾经。
①《本草经疏》:入足大阴、手少阴经。
②《药品化义》:入肝、心、脾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用主治-龙眼肉的功效】益心脾,补气血,安神。
治虚劳羸弱,失眠,健忘,惊悸,怔忡。
①《本经》: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久服强魂魄,聪明。
②《别录》:除虫,去毒。
③《开宝本草》:归脾而能益智。
④《日用本草》:益智宁心。
⑤《滇南本草》:养血安神,长智敛汗,开胃益脾。
⑥《本草通玄》:润肺止咳。
⑦《得配本草》:益脾胃,葆心血,润五脏,治怔忡。
⑧《泉州本草》:壮阳益气,补脾胃。
治妇人产后浮肿,气虚水肿,脾虚泄泻。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熬膏、浸酒或入丸剂。
【宜忌】内有痰火及湿滞停饮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甘温而润,恐有滞气,如胃热有痰有火者;肺受风热,咳嗽有痰有血者,又非所宜。
②《药品化义》:甘甜助火,亦能作痛,若心肺火盛,中满呕吐及气膈郁结者,皆宜忌用。
【选方】①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白术、茯苓(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一两,人参、木香(不见火)各半两,甘草(炙)二钱半。
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济生方》归脾汤) ②大补气血:以剥好龙眼肉,盛竹筒式瓷碗内,每肉一两,入白糖一钱,素体多火者,再加入西洋参片一钱,碗口罩以丝绵一层,日日于饭锅上蒸之,蒸至多次。
凡衰羸老弱,别无痰火便滑之病者,每以开水瀹服一匙,大补气血,力胜参芪,产妇临盆,服之尤妙。
(《随息居饮食谱》玉灵膏,一名代参膏) ③温补脾胃,助精神:龙眼肉不拘多少,上好烧酒内浸百日,常饮数杯。
(《万氏家抄方》龙眼酒) ④治脾虚泄泻:龙眼干十四粒,生姜三片。
煎汤服。
(《泉州本草》) ⑤治妇人产后浮肿:龙眼干、生姜、大枣。
煎汤服。
(《泉州本草》)【龙眼叶的功效介绍】:
龙眼叶 (《滇南本草图说》)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叶或嫩芽。
植物形态详龙眼肉条。
【采集】全年可采。
【化学成分】叶含谷甾醇、豆甾醇、豆甾醇葡萄糖甙,表无羁萜醇、16-卅一烷醇、槲皮素、槲皮甙。
【性味】甘淡、平。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香甜,性温。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淡,平。
【功用主治-龙眼叶的功效】治感冒,疟疾,疔肿,痔疮。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疳疔,杀虫,作茶饮明目,嫩薳蒸水,加冰片搽眼眩烂。
②《本草求原》:洗疔、痔、疳疮、烂脚。
【选方】①防治流感,感冒:龙眼叶三至五钱,煎水代茶饮。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疟疾:龙眼叶七叶,芝麻一酒盏。
清水二杯,煎-杯,在疟疾发作前二小时内服。
(《泉州本草》) ③治孕妇胎动腹痛:龙眼叶十多叶,生米一盏,食盐少许。
煎汤,内服。
(《泉州本草》) 【龙眼根的功效介绍】:
龙眼根 (《泉州本草》)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根或根皮的韧皮部。
植物形态详龙眼肉条。
【性味】《泉州本草》:苦涩。
【功用主治-龙眼根的功效】治丝虫病,白带。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者2~3两;或熬膏。
【选方】①治流火(丝虫病):龙眼树根四两,土牛膝、枸骨根各二两,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处方》) ②治脾肾虚,小便如米泔,冷则凝结如豆腐浆:龙眼树根二重皮,每次二两,焙干喷洒,连续制二次,合苡仁一两煎服;第二、三次加茯苓三钱再煎服,三次效。
(《泉州本草》) ③治妇女白带:龙眼根二重皮(焙焦喷酒,再焙再喷,连续三次)二两,合猪肉(半肥半瘦)炖服。
(《泉州本草》)
【临床应用】试治丝虫病取鲜须根100斤,切碎,加水250斤,煎煮8~10小时,去渣过滤,浓缩至12斤。
每次30毫升,每日2次,连服2天,治疗225人,3日后复查血片,有220人转阴。【龙眼壳的功效介绍】:
龙眼壳 (《滇南本草图说》)
【来源】为无患于科植物龙眼的果皮。
植物形态详龙眼肉条。
【性味】《本草再新》:味甘,性温,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肺经。
【功用主治-龙眼壳的功效】①《本草再新》:治心虚头晕,散邪祛风,聪耳明目。
' ②《重庆堂随笔》:研细治汤火伤亦佳。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
外用:煅存性研末干撒或调敷。
【选方】①治汤泡伤:圆眼壳煅存性为未,桐油调涂患处,即止痛,愈后又无瘢痕。
(《行箧检秘》) ②治痈疽久不愈合:龙跟壳烧灰研细,调茶浊敷。
(《泉州本草》) 【龙眼核的功效介绍】:
龙眼核 (《滇南本草图说》)
【异名】桂圆核仁(《纲目拾遗》)。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种子。
植物形态详龙眼肉条。
【化学成分】核含肥皂草素及脂肪。
【性味】《泉州本草》:味涩。
【功用主治-龙眼核的功效】止血,定痛,理气,化湿。
治创伤出血,疝气,瘰疬,疥癣,湿疮。
①《滇南本草图说》:治瘿疾。
' ②《医学入门》:烧烟熏鼻,治流涕不止。
③《纲目》:治狐臭,龙眼核六枚同胡椒二七枚研,遇汗出即擦之。
④《本草再新》:治瘰疬,消肿排脓拔毒。
并治目痰。
⑤《岭南采药录》:疗疝气,敷疮癣,又止金疮出血。
【用法与用量】外用:煅存性研末调敷或干撒。
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
【选方】①治刀刃跌打诸伤,止血定痛:龙眼核研敷,(《重庆堂随笔》骊珠散) ②治疝气偏坠,小肠气痛:荔枝核(炒)、龙眼核(炒),小茴香(炒)各等分.为细末,空心服一钱,用升麻一钱,水酒薰,送下。
(《内经类编试效方》偏坠散) ③治一切疮疥:龙眼核煅存性,麻油调敷。
(《高世元传世方》) ④治癣:龙眼核,去外黑壳,用内核,米醋磨涂。
(《医方集听》) ⑤治脑漏:广东圆眼核,入铜炉内烧烟起,将筒熏入患鼻孔内。
(《黄贩翁医抄》) ⑥治小便不通:龙眼核,去外黑壳,打碎,水煎服。
如通后欲脱者,以圆肉汤饮之。
(《纲目拾遗》) ⑦治足指痒烂:桂圆核烧灰掺之。
(《药镜》)【龙眼花的功效介绍】:
龙眼花 (《泉州本草》)
【来源】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花蕾,植物形态详龙眼肉条。
【功用主治-龙眼花的功效】《泉州本草》:诸种淋症,龙眼花煎汤服;下消、小便如豆腐,龙眼花一两,合猪赤肉炖食,三至五次。
仙人掌----久患胃痛\心悸失眠\火伤冻伤


【仙人掌的功效介绍】:
仙人掌 (《纲目拾遗》)
【异名】风尾竻(《广东新语》),龙舌(《桂乎县志》),平虑草、老鸦舌(《南安府志》),神仙掌,霸王(《本草求原》),观音掌(《贵州民间方药集》),观音刺(《广西中兽医药植》)。
【来源】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的根及茎。
【植物形态】仙人掌灌木,高1~3米。
茎下部稍木质,近圆柱形,上部肉质,扁平,绿色,具节;每节卵形至矩圆形,长15~30厘米,光亮,散生多数瘤体,每一小瘤体上密生黄褐色卷曲的柔毛,并有利刺。
叶肉质细小,披针形,先端尖细,紫红色,基部绿色,生于每个小瘤体的刺束之下,早落。
花黄色,径达7~8厘米,单生或数朵丛生于扁化茎顶部边缘;雄蕊多数,数轮排列,花药2室;雌蕊1,花柱白色,圆柱形,通常中空,柱头6裂。
浆果,肉质,卵圆形,长5~7厘米,紫红色,被细硬毛;种子多数。
野生或栽培。
分布云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同属植物绿仙人掌亦同等入药。
以上植物的花(神仙掌花)、果实(仙掌子),以及肉质茎的浆汁凝结物(玉芙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茎、叶含三萜、苹果酸、琥珀酸。
灰分中含24%碳酸钾。
【性味】苦,寒。
①《本草求原》:寒。
②《岭南采药录》:味苦涩,性寒,无毒。
③《陆川本草》:性凉,味酸。
【归经】《闽东本草》:入心、肺、胃三经。
【功用主治-仙人掌的功效】行气活血,清热解毒。
治心胃气痛,痞块,痢疾,痔血,咳嗽,喉痛,肺痈,乳痈,疔疮,汤火伤,蛇伤。
①《本草求原》:消诸痞初起,洗痔。
②《分类草药性》:专治气痛,消肿毒、恶疮。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为健胃滋养强壮剂,又可补脾,镇咳,安神。
治心胃气痛,蛇伤,浮肿。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解热镇静剂。
治喉痛,疗疔毒及烫伤,又治精神失常。
外用治小儿急惊风。
⑤《陆川本草》:消炎解毒,排脓生肌。
主治疮痈疖肿,咳嗽。
⑥《中国药植图鉴》:外皮捣烂可敷火伤,急性乳腺炎,并治足胝。
煎水服,可治痢疾。
⑦《湖南药物志》:消肿止痛,行气活血,祛湿退热,生肌。
⑧《闽东本草》:能去瘀,解肠毒,健胃,止痛,滋补,舒筋活络,疗伤止血。
治肠风痔漏下血,肺痈,胃痛,跌打损伤。
⑨《广西中草药》:止泻。
治肠炎腹泻。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2两;研末或浸酒。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宜忌】①《岭南杂记》:其汁入目,使人失明。
②《闽东本草》:虚寒者忌用。
并忌铁器。
【选方】①治久患胃痛:仙人掌根一至二两,配猪肚炖服。
(《闽东本草》) ②治胃痛:仙人掌研末,每次一钱,开水吞服;或用仙人掌一两,切细,和牛肉二两炒吃。
(《贵州草药》) ③治痞块腹痛:鲜仙人掌三两,去外面刺针,切细,炖肉服。
外仍用仙人掌捣烂,和甜酒炒热,包患处。
(《贵阳市秘方验方》) ④治急性菌痢:鲜仙人掌一至二两,水煎服。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肠痔泻血:仙人掌与甘草浸酒服。
(《岭南采药录》) ⑥治支气管哮喘:仙人掌茎,去皮和棘刺,蘸蜂蜜适量熬服。
每日一次,每次服药为本人手掌之1/2大小。
症状消失即可停药。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⑦治心悸失眠:仙人掌二两,捣绒取汁,冲白糖开水服。
(《贵州草药》) ⑧治透掌疔(即脚掌心生疔):仙人掌鲜全草适量,麦粉适量,共捣敷患处。
(《闽南民间草药》) ⑨沿乳痈初起结核,疼痛红肿:仙人掌焙热熨之。
此法亦治牛程蹇(即石硬)。
(《岭南采药录》) ⑩治腮腺炎,乳腺炎,疮疖痈肿:仙人掌鲜品去刺,捣烂外敷。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⑾治湿疹,黄水疮:仙人掌茎适量。
烘干研粉,外敷患处。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⑿治小儿白秃疮:仙人掌焙干为末,香油调涂。
(《岭南采药录》) ⒀治火伤:仙人掌,用刀刮去外皮,捣烂后贴伤处,并用消毒过的布包好。
(《福建民间草药》) ⒁治蛇虫咬伤:仙人掌全草,捣汁搽患处。
(《湖南药物志》)
【临床应用】①治疗冻伤取仙人掌去刺捣成糊状,敷于患处,纱布包扎,5天后去敷料。
第一、二度冻伤一次可痊愈,三度冻伤(已溃烂者不适用)敷药3天后换药1次,1星期也可痊愈。
②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腮腺炎取仙人掌2块去刺捣烂,加入95%酒精50毫升调匀,外敷局部,每日2次,治疗100余例均愈。
或将仙人掌捣烂取汁,加面粉适量调敷患处,治疗乳腺炎效果亦好。
③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实验证明,仙人掌有止血和保护创面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病出血者。
用法:将鲜仙人掌去刺洗净,切片晒干研粉。
每次1克,日服2次。
对胃酸不高的患者,可于每斤仙人掌粉中加入鸡内金粉1~2两;胃酸偏高的再加入乌贼骨粉2~3两,混合。
剂量服法同上,21天为一疗程。
临床观察8例,服药后上腹疼痛、反酸、黑便等症状均消失或好转;7例钡餐复查,龛影、球部充盈不佳及变形等改变,亦大都消失。
肾蕨-----湿热黄疸\乳房肿痛

【肾蕨的功效介绍】:
肾蕨 (《广西药植图志》)
【异名】圆羊齿(《广州植物志》),天鹅抱蛋(《广西药植图志》),凤凰草、圆蕨(《南宁市药物志》),蜈蚣蕨、水槟榔、冰果草(《贵州民间药物》),篦子草、梳篦草(《四川中药志》),飞天蜈蚣、金鸡孵蛋、神仙对坐草(《泉州本草》),蜈蚣草、石上丸、石黄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凤凰蕨(《广西中草药》),何汗蕨、蛇蛋参(《云南中草药》),金鸡尾(《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骨碎补科植物肾蕨的叶或全草。
【植物形态】肾蕨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
根茎近直立,常生育扁圆形的肉质块茎。
鳞片线形至披针形,黄褐色,透明。
叶簇生,革质,长约65厘米,宽5~7厘米,线形至披针形。
基部渐狭,1回羽状复叶;羽片无柄,互生,似镰状而钝,基部下侧呈心形,上侧呈耳形,且常盖覆叶轴之上,边缘有钝锯齿,叶脉羽状分枝;基部的羽片排列较疏,退化,短而略呈三角形,通常不生孢子囊;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上部分枝的顶端;孢子囊群盖肾形;孢子椭圆肾形。
生山岩、溪边等阴湿处。
分布西南、华南、海南岛、台湾等地。
本植物的块茎(马骝卵)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苦辛,平。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苦,无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辛,无毒。
③《泉州本草》:味甘辛,性平而涩,无毒。
【归经】《泉州本草》:入肝、肾、胃、小肠经。
【功用主治-肾蕨的功效】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治黄疸,淋浊,小便涩痛,痢疾,疝气,乳痈,瘰疬,烫伤,刀伤。
①《贵州民间药物》:清热。
治刀伤,吐血,淋浊,不孕。
②《四川中药志》:治乳痈及产后乳肿。
③《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
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反胃噎膈,疝气。
④《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治肺热咳嗽,蜈蚣咬伤,汤火伤,小儿疳积,淋巴腺结核。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淋浊,小便点滴,疼痛难忍:蜈蚣蕨(干用)五钱,杉树尖二十一颗,夏枯草五钱,野萝卜菜四钱。
煨水对白糖吃。
(《贵州民间药物》) ②治刀伤:蜈蚣蕨嫩叶捣敷。
(《贵州民间药物》) ③治乳房肿痛:肾蕨嫩茎叶,捣绒敷。
(《四川中药志》) ④治湿热黄疸:圆羊齿干全草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
⑤治噎膈反胃:圆羊齿干全草研末三钱。
每日三次,酒冲服。
⑥治久痢:圆羊齿鲜叶三两。
捣烂,加米泔水调匀绞汁取。
(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附方】治疥疮:蜈蚣草(全草)二两,一扫光四两。大蒜杆(干的)四两。煎水洗,一日三次。并须内服消毒药:白土茯苓、白鲜皮、蒲公英各一两,八爪金龙四钱。煎水服,一日三次。(《贵州民间药物》)
狗尾草----疮癣,赤眼

狗尾草
别名:绿狗尾草、谷莠子、狗尾巴草和光明草,阿罗汉草.狐尾
科属:禾本科狗尾草属
主治: 除热,去湿,消肿。
治痈肿,疮癣,赤眼。
①《纲目》:治疣目,贯发,穿之即干灭也。
凡赤眼拳毛倒睫者,翻转目险,以一、二茎蘸水戛去恶血。
②《纲目拾遗》:治疔痈癣。
面上生癣,取草效茎揉软,不时搓之。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治目疾。
又用治麻(疣)子。
④《陆川本草》:去湿,消肿。
治黄水疮。
⑤《重庆草药》:治目疾流泪起雾。
【采集】夏、秋采收,晒干。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鲜者1~2两)。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味甘)。
【选方】①治远年眼目不明:狗尾草研末,蒸羊肝服。
(《分类草药性》) ②治羊毛癍(一名羊毛痧):以狗尾草煎汤内服,外用银针挑破红瘰,用麻线挤出瘰中白丝如羊毛状者,否则胀死。
狗牙根(铁线草)----产后风,有特效
【狗牙根(铁线草)的功效介绍】:
铁线草
【释名】  微苦、平、无毒。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男女诸风。
对妇人产后风,有特效。
用铁线草根五钱、五加皮一两、防风二钱,共研为末;另取一斤重的乌骨鸡一只,水内淹死(按:这是为了留血),去毛肠,砍为肉块,加入药末混匀,倒适量麻油炒肉块成黄色;再随人量加酒把鸡煮熟。
病人先以排风藤煎浓汤洗浴头、身,然后饮酒吃鸡,发现粘汁即愈。
如不洗浴,则须发出风丹才见药效。
吴茱萸-------心腹疾,积冷疰心痛\疗顽痹
【吴茱萸的功效介绍】:

【中文名】吴茱萸(《本经》)
【类 别】果实类
【异名】吴萸(《草木便方》),左力(《南宁市蓟物志》)。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吴茱萸,又名:辣子、臭辣子树、气辣子、曲药子、茶辣。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5~5米。
幼枝、叶轴、小叶柄均密被黄褐色长柔毛。
单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2~4对,椭圆形至卵形,长5~15厘米,宽2.5~6厘米,先端短尖,急尖,少有渐尖,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缘,罕有不明显的圆锯齿,两面均密被淡黄色长柔毛,厚纸质或纸质,有油点。
花单性,雌雄异株,聚伞花序,偶成圆锥状,顶生;花轴基部有苞片2枚,上部的苞片鳞片状;花小,黄白色.萼片5,广卵形,外侧密披淡黄色短柔毛;花瓣5,长圆形,内侧密被白色长柔毛;雄花有雄蕊5枚,长于花瓣,花药基着,椭圆形,花丝被毛,退化子房略成三棱形,被毛,先端4~5裂;雌花较大,具退化雄蕊5枚,鳞片状,子房上位,圆球形,心皮通常5枚,花柱粗短,柱头头状,蒴果扁球形,长约3毫米,直径约6毫米,熟时紫红色,表面有腺点,每心皮有种子1枚,卵圆形,黑色,有光泽。
花期6~8月。
果期9~10月。
野生于山地、路旁或疏林下。
分布于长扛流域及华南一带和陕西等地。
本植物的根(吴茱萸根)、叶(吴茱萸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8~10月,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尚未分离时采收。
摘下晒干,除去杂质。
如遇阴雨,用微火炕干。
【药材】干燥果实呈五棱状扁球形,直径2~5毫米,高约1.5~3毫米。
表面绿色或绿褐色,粗糙,有细皱纹及鬃眼(油室);顶平,中间有凹窝及5条裂缝,有时在裂缝中央有突起的柱头残存,基部有花萼及果柄,果柄方圆形,长3毫米,棕绿色,密布毛茸。
横切面,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2枚。
种子富油性,质坚易碎。
香气浓烈,味苦微辛辣。
以色绿、饱满者为佳。
主产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石虎及毛脉吴茱萸等的未成熟果实,亦同等使用。
【化学成分】吴茱萸果实含挥发油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等。
还含吴茱萸酸。
又含生物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吴茱萸因碱、羟基吴茱萸碱、吴茱萸卡品碱。
吴茱萸碱用盐酸乙醇处理即转化为异吴茱萸碱。
还含两种中性不含氮物质:吴茱萸啶酮和吴茱萸精。
又含吴茱萸苦素。
石虎果实含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
尚含不饱和的酮,暂称石虎甲素、挥发油、花色甙和甾体化合物。
【药理作用】①驱蛔作用吴茱萸醇提物在体外对猪蛔虫有较显著作用;对蚯蚓、水蛭亦有效。
②抗菌作用吴茱萸煎剂(100%)对霍乱弧菌有较强抑制效力(琼脂挖沟平板法)。
10%水浸剂在试管内对絮状表皮癣菌有抑制作用;1:3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11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③中枢作用大量吴茱萸对中枢有兴奋作用,并可引起视力障碍、错觉等。
日本产吴茱萸醇提物有镇痛作用,用兔齿髓电刺激法证明,10%醇提物静脉注射0.1~0.5毫升/公斤有镇痛作用。
静注0.2毫升,镇痛效力和安替匹林或氨基比林(各用1%2毫升)大致相等。
而在寒冷时,比此二药为强。
0.1%异吴茱萸碱盐酸盐0.1~0.5毫升/公斤,对家兔亦有镇痛作用;1~2毫升/公斤可使兔体温轻度升高。
单用10%吴茱萸属植物醇提物0.5~2.0毫升,也能使兔体温上升。
从另一种吴茱萸属植物Evodia xanthoxyloides F.Muell提出生物碱,其盐酸盐对小鼠有镇静催眠作用,但可使大鼠体温下降,还能对抗樟脑等对大鼠或小鼠所致的惊厥作用。
④其他作用吴茱萸属植物10%醇提物,给兔注射0.5~1.0毫升,血压有短暂而轻微的升高,呼吸轻度兴奋,增加颈动脉血流量。
0.1%异吴茱萸碱盐酸盐0.2~0.5毫升/公斤静注,兔血压无显著变化,呼吸略增大;用0.02~0.1%对离体蛙心作用不明显,蛙下肢血管灌流,一般也不明显,先有扩张后收缩;对离体兔肠,初有短暂兴奋,后麻痹;对离体兔子宫,开始有兴奋作用。
Evoxine毒性低,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皮下注射为705毫克/公斤,静脉注射为135毫克/公斤。
吴茱萸的成分,如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有相似的镇痛、升高体温、轻度影响呼吸与血压的作用。
吴茱萸次碱的分解产物芸香碱有较强的子宫收缩作用。
吴茱萸因碱在小鼠有抗ColumbiaSK病毒作用。
从E.xanthoxyJoides中所得之生物碱,与茵芋碱相似,能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提高脊髓反射的兴奋性,松弛小肠平滑肌,提高横纹肌张力,在若干方面与麻黄碱之作用相似。
【炮制】炙吴茱萸:取甘草煎汤,去渣取汤,加入净吴茱萸,浸泡至汤液吸干为度,微火焙干。
(每吴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两) ①《本草通玄》:吴茱萸,咸汤浸去烈汁,焙干水。
②《本草求真》:吴茱萸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
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
【性味】辛苦,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大热,有小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毒。
【归经】入肝、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胃、大肠、肾经。
【功用主治-吴茱萸的功效】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①《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②《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③《药性论》: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
④《本草拾遗》:杀恶虫毒,牙齿虫匿。
⑤《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
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
⑥王好古: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
⑦《纲目》:开郁化滞。
治吞酸,蹶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
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宜忌】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
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
②《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
③《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④《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于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选方】①治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吐,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吴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一两。
为末,面糊丸,梧子大。
每姜汤下七十丸。
(《仁存堂经验方》) ②治醋心,每醋气上攻如酽醋:茱萸一合。
水三盏,煎七分,顿服。
纵浓,亦须强服。
(《兵部手祭方》) ③治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
为末,汤服一钱。
(《圣惠方》) ④治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
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
白汤下五十丸。
(《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⑤治呕而胸满,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金匮要略》吴茱萸汤) ⑥治头风:吴茱萸三升。
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绵拭发。
根。
(《干金翼方》) ⑦治痰饮头疼背寒,呕吐酸汁,数日伏枕不食,十日一发:吴茱萸(汤泡七次)、茯苓筹分。
为末,炼蜜丸悟子大。
每热水下五十丸,(《朱氏集验方》) ⑧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茱萸三钱。
泡过,煎汁,入盐少许,通口服,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也。
(《仁存堂经验方》) ⑨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
(《局方》戊己丸) ⑩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吴茱萸六升,木瓜两颗(切)。
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瘥。
(《千金方》苏长史茱萸汤) ⑾治脚气疼痛,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
上细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
冬天略温服亦得。
(《证治准绳》鸡鸣散) ⑿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痒成疮:吴茱萸(去枝梗)一斤(四两用酒浸,四两用醋浸,四两用汤浸,四两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泽泻(去灰土)二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
(《局方》夺命丹) ⒀治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吴茱萸、硫黄各半两。
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
(《圣惠方》) ⒁治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
亦治咽喉作痛。
(《濒湖集简方》) ⒂治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
(《食疗本草》) ⒃治湿疹:炒吴茱萸一两,乌贼骨七钱,硫黄二钱。
共研细末备用。
湿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隔日一次,上药后用纱布包扎。
(《全展选编·皮肤科》) ⒄治阴下湿痒生疮:吴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疮。
诸疮亦治之。
(《古今录验方》) ⒅中风(口角偏斜,不能语言)。
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开数次,冷后每服半升。
一天服三次。
微汗即愈。
⒆全身发痒。
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温擦洗,痒即停止。
⒇冬月感寒。
用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以出汗为度。
(21)呕吐、胸满、头痛。
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吴茱萸汤。
(22)心腹冷痛。
用吴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开,分三次服。
(23)小肠疝气(偏坠疼痛,睾丸肿硬,阴部湿痒)。
用吴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
四两泡酒,四两泡醋,四两泡开水,四两泡童便。
经一夜后,都取出焙干,加泽泻二两,共研为末,以酒和粉调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汤或酒送下。
此方名夺命丹,亦名星斗丸。
(24)妇女阴寒,久不受孕。
用吴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为末,加炼蜜做丸子,如弹子大。
裹棉肉纳入阴道中,令子宫开即可受孕。
(25)胃气虚冷,口吐酸水。
用吴茱萸在开水中泡七次,取出焙干,加干姜(炮),等分为末。
每服一钱,热汤送下。
(26)转筋入腹。
用茱萸(炒)二两,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
得泻即愈。
(27)老人多年水泄。
用吴茱萸三钱,泡过,取出,加水煎嗔,放一点盐后服下。
(28)赤白痢(脾胃受湿,下痢腹痛,米谷不化)。
用吴茱萸、黄连、白芍药各一两,同炒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米汤送下。
此方名戊己丸。
又方:用川黄连二峡谷、吴茱萸二两(汤沁七次),同炒香,分别研为末,各与粟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收存备用。
每服三十丸。
赤痢,以甘草汤送服黄连丸;白痢,以干姜汤送服茱萸丸;赤白痢,两丸各用十五粒,米汤送下。
此方名变通丸。
又方:用吴茱萸二两、黄连二两,同炒香,各自为末。
以百草霜二两,加饭同黄连做成丸子;以白芍药末二两,加饭同茱萸做成丸子,各如梧子大,收存备用。
每服五十丸。
赤痢,以乌梅汤送服连霜丸;白痢,以米汤送服茱芍丸;赤白痢,两种药丸各服二十五粒。
此方名二色丸。
(29)腹中积块。
用茱萸一升捣烂,和酒同煮,取出包软布中熨积块处,冷则炒热再熨。
块如移动,熨也移动,直至积块消除。
(30)牙齿疼痛。
用茱萸煎酒含漱。
(31)老小风疹。
用茱萸煎酒涂搽。
(32)痈疽发背。
用吴茱萸一升捣为末,加苦酒调涂布上贴患处。
(33)寒热怪病(发寒发热不止,几天后四肢坚硬如石,敲起来发铜器声,日渐瘦弱)。
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激发服。
【附】吴茱萸的功效是温中、散寒、下气、开郁。
近年来临床实际上践,亦用本品治蛲虫病。
临床实践学认为吴茱萸有明显的止痛、止呕作用。
【临床应用】①治疗高血压病将吴茱萸研末,每次取0.6~1两,用醋调敷两足心(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
一般敷12~24小时后血压即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
轻症敷1次,重的敷2~3次即显示降压效果。
②治疗消化不良取吴萸粉2.5~3克,用食醋5~6毫升调成糊状,加温至40℃左右,摊于2层方纱布上(约0.5厘米厚),将4周折起;贴于脐部,用胶布固定。
12小时更换1次。
经治20例,痊愈18例,好转1例,无效1例。
初步观察,本法有调节胃肠功能、温里去寒、止痛及帮助消化等作用。
对胃畅功能紊乱所致的腹泻效果较好,对细菌感染所致的腹泻配合应用抗菌素可产生协同作用。
③治疗湿疹、神经性皮炎吴茱萸研末,用凡士林调成30%(甲种)和20%(乙种)两种软膏;再取30%吴茱萸软膏和等量氧化锌软膏调匀,配成复方吴茱萸软膏(丙种)。
对亚急性和一般慢性湿疹,及阴囊湿疹在亚急性期或早期者,采用乙种软膏;对多年慢性阴囊湿疹则采用甲种软膏;婴儿湿疹采用丙种软膏。
局部搽药,每日2次。
对神经性皮炎先搽甲种软膏,再配合热电吹风,每日1次,每次20分钟,然后用比皮损略大的胶布块贴牢。
据82例湿疹和神经性皮炎的观察,对湿疹初期及亚急性湿疹疗效较好,治愈时间员短者3天;对一般慢性湿疹,治愈时间最短者10天;对多年呈苔藓样变的慢性湿疹无效;婴儿湿疹11例,除两例无效外,余均在7~15天内临床治愈;阴囊湿疹初期效果明显,患病多年近于苔藓样变者无效;神经性皮炎19例,均为轻型及限局性患者,配合热电吹风比单纯涂药者疗效显著。
又有用10%吴茱萸糊膏局部涂抹后,再以艾熏20分钟,治疗限局性神经性皮炎14例;结果治愈4例,显著进步7例,好转3例。
治愈病例一般治疗4~6次。
此法止痒效果显著。
④治疗黄水疮将吴茱萸研粉用凡士林调制成10%软膏,局部涂擦,每日1~2次。
擦药前先用温水洗净患处:治疗12例,一般4~6次即愈。
⑤治疗口腔溃疡将吴茱萸捣碎,过筛,取细末加适量好醋调成糊状,涂在纱布上,敷于双侧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
用量:1岁以下用0.5~2钱,1~5岁用2~3钱,6~15岁用3~4钱,15岁以上用4~5钱。
治疗256例,有247例治愈。
一般敷药1次即有效。
豇豆-----食积腹胀,白带,白浊及肾虚遗精
【豇豆的功效介绍】:
豇豆 (《救荒本草》)
【异名】羊角、豆角(《医林纂要》),角豆、饭豆、腰豆、长豆、裙带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浆豆(《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为豆科植物豇豆的种子。
【植物形态】豇豆一年生缠绕性草本。
茎无毛或近于无毛。
托叶棱形,两端渐狭急尖,基部着生茎上; 3出复叶互生,顶生小叶菱卵形,两侧小叶斜卵形。
花序较叶短,着生2~3朵花;小苞片匙形,早落;萼钟状,无毛,皱缩,萼齿5,披针形;花冠蝶形,淡紫色或带黄白色,旗瓣、翼瓣有耳,龙骨瓣无耳;雄蕊10,2体;雌蕊1,子房无柄,花序顶部被髯毛。
荚果长20~30厘米,下垂;种子肾形或球形。
花期6~7月。
果期8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豇豆根)、叶(豇豆叶)、荚壳(豇豆壳)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
【化学成分】种子含大量淀粉、脂肪油、蛋白质、烟酸、维生素B1、B2。
鲜嫩豇豆含抗坏血酸22毫克%。

【性味】甘,平。
①《滇南本草》:味平。
②《纲目》:甘咸,平,无毒。
③《本草从新》:甘涩,平。
【归经】入脾、肾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太阴经气分。
②《本草求真》:入肾,兼入胃。
【功用主治-豇豆的功效】健脾补肾。
治脾胃虚弱,泻痢,吐逆,消渴,遗精,白带,白浊,小便频数。
①《滇南本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
②《纲目》: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
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数,解鼠莽毒。
③《本草从新》:散血消肿,清热解毒。
④《医林纂要》:补心泻肾,渗水,利小便,降浊升清。
⑤《四川中药志》:滋阴补肾,健脾胃,消食。
治食积腹胀,白带,白浊及肾虚遗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或煮食。
【宜忌】《得配本草》:气滞便结者禁用。
【选方】①治食积腹胀,嗳气:生豇豆适量,细嚼咽下,或捣绒泡冷开水服。
(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②治白带,白浊:豇豆、藤藤菜。
炖鸡肉服。
(《四川中药志》) ③治蛇咬伤:豇豆、山慈姑、樱桃叶、黄豆叶。
捣绒外敷。
(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豇豆根的功效介绍】:
豇豆根 (《滇南本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豇豆的根,植物形态详豇豆条。
【功用主治-豇豆根的功效】健脾益气,消食 治食积,脾胃虚弱,淋浊,痔血,疔疮。
①《滇南本草》:捣烂敷疔疮。
根、梗烧灰,调油搽破烂处,又能长肌肉。
②《分类草药性》:治五淋,消食积。
③《重庆草药》:健脾益气。
治脾胃虚弱,白带白浊,痔疮出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用2~3两;或炖肉,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小儿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豇豆根、鸡屎藤炖肉吃。
(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②治妇女白带,男子白浊:豇豆根半斤、藤藤菜根半斤。
炖肉或炖鸡吃。【豇豆壳的功效介绍】:
豇豆壳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为豆科植物豇豆的荚壳。
植物形态详豇豆条。
【功用主治-豇豆壳的功效】镇痛,消肿。
治腰痛,乳痈。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用3~5两。【豇豆叶的功效介绍】:
豇豆叶 (《滇南本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豇豆的叶片,植物形态详豇豆条。
【功用主治-豇豆叶的功效】《滇南本草》:冶淋症。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用2~3两。
地骨皮(枸杞根)---治虚劳潮热盗汗\高血压
【地骨皮的功效介绍】:
地骨皮 (《本经》)
【异名】杞根、地骨、地辅、地节(《本经》),枸杞根,苟起根(《本草经集注》),枸杞根皮(《药性论》),山杞子根、甜齿牙根、红耳堕根(《河南中药手册》),山枸杞根、狗奶子根皮(《山东中药》),红榴根皮(《中药材手册》),狗地芽皮(《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茄种植物枸杞等的根皮。
植物形态详枸杞子条。
【采集】春初或秋后采挖,洗净泥土,剥下根皮,晒干。
【药材】干燥根皮为短小的筒状或槽状卷片,大小不一,一般长3~10厘米,宽0.6~1.5厘米,厚约3毫米。
外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粗糙,有错杂的纵裂纹,易剥落。
内表面黄白色,较平坦,有细纵纹。
质轻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黄色,内层灰白色。
臭微。
味微甘。
以块大、肉厚、无木心与杂质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生产。
【化学成分】根皮含桂皮酸和多量酚类物质、甜菜碱 。
也有报道,甜菜碱只含于枸杞的叶和果实,不存在于根皮。
根中尚含抑制硫胺素活性的物质,这种抑制作用可被半胱氨酸及维生素C解除。
地骨皮中尚分离得β-谷甾醇、亚油酸、亚麻酸、卅一酸等。
【药理作用】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地骨皮的浸剂、酊剂及煎剂对麻醉犬、猫、兔静脉注射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并伴有心率减慢和呼吸加快;浸剂的作用似优于煎剂;反复给药可产生程度不等的快速耐受现象。
浓缩酊剂给麻醉犬、猫肌肉注射或煎剂给不麻醉大鼠灌胃也呈现持久稳定的降压作用。
地骨皮的降压作用与中枢有关,还可能有阻断交感神经末梢及直接舒张血管的作用。
降压期间,心电图除有心率变慢、T波减低外,无明显变化,中毒剂量可使豚鼠心脏产生房室传导的部分性乃至完全性阻滞。
②降血糖作用 给家兔灌服地骨皮煎剂,先使血糖短时间升高,然后持久降低,4~8小时后尚未恢复。
对于注射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并无明显对抗作用。
家兔皮下注射浸膏,血糖亦降低 另一种有髯毛的枸杞根的提取物可引起大鼠血糖显著而持久地降低,碳水化物耐量升高,其降低血糖作用是由于其中含有胍的衍生物。
③解热作用 地骨皮对人工发热家兔有显著退热作用。
其乙醚提取物及乙醇提取后残渣之水提取物并无作用,而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或乙醚提取后残渣的水提取物皆有作用。
其解热作用比氨基比林弱,约与其他解热药相等。
【炮制】拣去杂质及木心,略洗,晒干,切段。
【性味】甘,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纲目》:味甘淡,寒。
【归经】入肺、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足少阴,手少阳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
③《本草汇言》:入足少阴、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地骨皮的功效】清热,凉血。
治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压,痈肿,恶疮。
①《本经》: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
②《别录》:主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强阴,利大小肠,耐寒暑。
③《药性论》:细锉,面拌熟煮吞之,主治肾家风。
④《食疗本草》:去骨热消渴。
⑤《本草别说》:治金疮。
⑥李杲: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
⑦王好古: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
⑧《日用本草》:治上膈吐血;煎汤漱口,止齿血,治骨槽风。
⑨《纲目》:去下焦肝肾虚热。
⑩《本草述》:主治虚劳发热,往来寒热,诸见血证、鼻衄、咳嗽血,咳嗽、喘,消瘅,中风,眩晕,痉痼,腰痛,行痹,脚气,水肿,虚烦,悸,健忘,小便不通,赤白浊。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含漱、淋洗,研末撒或调敷。
【宜忌】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医学入门》:忌铁。
②《本草汇言》:虚劳火旺而脾胃薄弱,食少泄泻者宜减之。
③《本草正》:假热者勿用。
【选方】①治骨蒸肌热,解一切虚烦躁,生津液:地骨皮(洗,去心)、防风(去钗股)各一两,甘草(炙)一分。
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竹叶七片,煎服。
(《本事方》地仙散) ②治热劳:地骨皮二两,柴胡(去苗)一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用麦门冬(去心)煎汤调下。
(《圣济总录》地骨皮散) ③治虚劳口中苦渴,骨节烦热或寒:枸杞根白皮(切)五升,麦门冬二升,小麦二升。
上三味,以水二斗,煮麦熟,药成去滓,每服一升,日再。
(《千金方》枸杞汤) ④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
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 ⑤治吐、下血:枸杞根皮、子,为散,煎服。
(《普济方》) ⑥治血淋:地骨皮,酒煎服。
若新地骨皮加水捣汁,每盏入酒少许,空心温服更妙。
(《经验广集》地骨酒) ⑦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小便利:地骨皮(锉)、土瓜根(锉)、栝楼根(锉)、芦根(锉)各一两半,麦门冬(去心,焙)二两,枣七枚(去核)。
上六味锉如麻豆;每服四钱匕,水一盏,煎取八分,去滓温服。
(《圣济总录》地骨皮饮) ⑧治消渴唇干口燥:枸杞根五升(锉皮),石膏一升,小麦三升。
上三味切,以水煮,麦熟汤成,去滓,适寒温饮之。
(《医心方》枸杞汤) ⑨治时行目暴肿痒痛:地骨皮(切)三斤。
以水三斛,煮取三升,绞去滓,更内盐二两,煎取一升,洗目。
(《圣济总录》地骨皮汤) ⑩治风虫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
用水煎饮亦可。
(《肘后方》) ⑾治膀胱移热于小肠,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心胃壅热,水谷不下:柴胡、地骨皮各三钱。
水煎服之。
(《兰室秘藏》地骨皮汤) ⑿治耳聋,有脓水不止:地骨皮半两,五倍子一分。
上二味捣为细末,每用少许,掺入耳中。
(《圣济总录》地骨皮散) ⒀治瘭疽著手足、肩背,忽发累累如赤小豆,剥之汁出者:枸杞根、葵根叶。
煮汁,煎如糖服之。
(《千金方》) ⒁治肠风痔漏,下血不止:地骨皮、凤眼根皮各等分(同炒,微黄色)。
捣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调服。
忌油腻。
(《经验方》地骨皮散) ⒂治痔疾:枸杞根、地龙(捣)。
枸杞根旋取新者,刮去浮赤皮,只取第二重薄白皮,暴干捣罗为末,每秤一两,别入地龙末一钱,和匀,先以热虀汁洗煠患处,用药干掺,日可三次用。
(《圣济总录》枸杞散) ⒃治气瘘疳疮,多年不愈:地骨皮不以多少,杵为细末,每用纸燃蘸絍疮口内,频用自然生肉,更用米饮调二钱,无时,日进三服。
(《外科精义》应效散) ⒄治妇人阴肿或生疮:枸杞根煎水频洗。
(《永类钤方》) ⒅肾经虚损,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
和枸杞子一斤,好酒润透。
分作四份:一份用蜀椒一两炒,一份用小茴香一两炒,一份用芝麻一两炒,一份用川楝肉一两炒。
炒后拣出枸杞,加熟地黄、白术、白茯苓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每天服适量。
此方名四神丸。
⒆壮筋骨,补精髓。
用枸杞根、生地黄、甘菊花各一斤,捣碎,加水一石,煮取汁五斗,以汁炊糯米五斗,拌入细曲,照常法酿酒,待熟澄清,每日饮三碗。
此方名地骨酒。
⒇骨蒸烦熟(包括一切虚劳烦热及大病后烦热)。
用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和匀后。
每取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此方名地仙散。
(21)肾虚腰痛。
和枸杞根、杜仲、萆解和一斤,好酒三斗浸泡,蜜封土罐中再放锅内煮一天,常取饮服。
(22)赤眼肿痛。
用地骨皮三斤,加水三斗,煮成三升,去渣,放进盐一两,再煮成二程式,频用洗眼和点眼。
(23)小便出血。
用新地骨皮洗净,捣取自然汁。
无汁则加水煎汁。
每服一碗,加一点酒,饭前温服。
(24)风虫牙痛。
用枸杞根白皮,煎醋含漱。
(25)口舌糜烂(膀胱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心胃热,水谷不下)。
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
此方名地骨皮汤。
(26)男子下疳。
先以浆水洗过。
再搽地骨皮末,即可生肌止痛。
(27)妇女阴肿或生疮。
用枸杞根煎水多洗。
(28)痈疽恶疮,脓血不止。
有地骨皮不拘多少,洗净,刮去粗皮,取出细穰。
以地骨皮煎汤洗,令脓血尽,以穰敷贴患处,很快见效。
(29)足趾鸡眼,作痛作疮。
用地骨皮同红花研细敷涂。
(30)目涩有翳。
用枸杞叶、车前叶各二两,捣出汁,以桑叶裹悬阴地一夜。
取汁点眼,不过三、五次,即见效。
(31)五劳七伤,房事衰弱。
用枸杞叶半斤,切细,加粳米二合,豉汁适量,一起煮成粥。
每日食用,有效。
【临床应用】①治疗高血压病每日用鲜枸杞根皮或全根2两(干品1两),水煎2次分服,连服30天为一疗程。
观察1~3期患者36例,显效(按1964年兰州心血管会议拟订标准)20例,有效5例,无效11例。
其中I期3例全部有效;Ⅲ期疗效最低,有效率62%。
疗效出现时间最快4小时,最慢7天。
全部病例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无体位性低血压及其它副作用。
②治疗青年扁平疣、掌跖疣、泛发性湿疹地骨皮制成10%注射液,每次用2~3毫升,加自血2毫升,肌肉注射,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
如未痊愈亦可继续一疗程。
曾治疗青年扁平疣7例,6例痊愈,1例好转,皮疹大部消失;泛发性湿疹12例,痊愈9例,好转2例,无效1例。
有的经2~4次治疗即有明显好转,5~6次即愈。
个别注射后不久感觉轻度头痛及面部潮红。
③治疗牙髓炎疼痛取地骨皮1两加水500毫升,煎至50毫升,过滤后以小棉球蘸药液填入已清洁之窝洞内即可。
经治11例,均有明显止痛效果。
有的用药后1分钟即止痛。
④治疗疟疾取鲜地骨皮1两,茶叶1钱,水煎后于发作前2~3小时顿服。
试用于150例患者,其中145例均控制发作,有的服1剂即见效。【枸杞叶的功效介绍】:
枸杞叶 (《别录》)
【异名】地仙苗(《日华子本草》),甜菜(《本草图经》),枸杞尖(《滇南本草》),天精草(《保寿堂经验方》),枸杞苗(《纲目》),枸杞菜(《生草药性备要》),枸杞头(《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嫩茎叶。
植物形态详枸杞子条。
【采集】春、夏采收。
【化学成分】日本产枸杞叶含甜菜碱、芸香甙、维生素C、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硫胺素抑制物(此抑制作用可为半胱氨酸及维生素C所消除);干叶的热水浸出液中含肌甙、6-氧嘌呤、胞啶酸、尿甙酸、极少量的琥珀酸、焦谷氨酸、草酸及多量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酪氨酸、精氨酸。
【性味】苦甘,凉。
①《药性论》:味甘,平。
②《千金·食治》:味苦,平,涩,无毒。
③《纲目》:苦甘,凉。
【归经】《要药分剂》:入心、肺、脾、肾四经。
【功用主治-枸杞叶的功效】补虚益精,清热,止渴,祛风明目。
治虚劳发热,烦渴,目赤昏痛,障翳夜盲,崩漏带下,热毒疮肿, ①《药性论》: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
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风,明目;若渴可煮作饮,代茶饮之;发热诸毒烦闷,可单煮汁解之,能消热面毒;主患眼风障赤膜昏痛,取叶捣汁注眼中。
②《食疗本草》: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
③《口华子本草》:除烦益志,补五劳七伤,壮心气,去皮肤骨节间风,消热毒,散疮肿。
④《纲目》:去上焦心肺客热。
⑤《生草药性备要》:明目,益肾亏,安胎宽中,退热,治妇人崩漏下血。
⑥《本经逢原》:能降火及清头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者2~8两;煮食或捣汁。
外用:煎水洗或捣汁滴眼。
【宜忌】《药性论》:与乳酪相恶。
【选方】①治五劳七伤,房事衰弱:枸杞叶半斤(切),粳米二合。
上件以豉汁相和,煮作粥,以五味末葱白等,调和食之。
(《圣惠方》枸杞粥方) ②治阳气衰,腰脚疼痛,五劳七伤:枸杞叶一斤,羊肾一对(细切),米三合,葱白十四茎。
上四味细切,加五味煮粥,如常法,空腹食。
(《圣济总录》枸杞羊肾粥) ③治急性结膜炎:枸杞叶二两,鸡蛋一只。
稍加调味,煮汤吃,每日一次。
(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④治跟涩痛,兼有翳者:枸杞叶二两,车前叶二两。
上件药熟挼之,使汁欲出,又别取大桑叶三两,重裹之,悬于阴地,经宿,乃轻压取汁,点目中,不过三,五度瘥。
(《圣惠方》枸杞汁点眼方) ⑤治视力减退及夜盲:枸杞菜二两,柄猫草一两,夜明砂三钱,猪肝四两。
水煎服。
(《陆川本草》) ⑥治痔疮炎肿:鲜枸杞茎叶一握。
煎汤熏洗。
(《福建民间草药》) ⑦治年少妇人白带:枸杞尖作菜,同鸡蛋炒食。
(《滇南本草》)
冬瓜------- 治水肿,消渴\解鱼、酒等毒
【冬瓜的功效介绍】:
冬瓜 (《本草经集注》)
【异名】白瓜、水芝((本经)),蔬秬(《广志》),白冬瓜(《别录》),地芝(《神仙本草》),濮瓜(孟诜),蔬苽(《群芳谱》),东瓜(《羸涯胜览》),枕瓜(《中国药植志》)。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果实。
【植物形态】冬瓜一年生攀援草本。
茎长大粗壮而略呈方形,密被黄褐色刺毛,卷须分枝。
单叶互生;具长柄,柄长达10余厘米;叶片阔卵形或近于肾形,长15~30厘米,宽与长几相等,具5~7棱角或呈浅裂状,先端尖,基部心形,边缘具锯齿,两面均被粗毛,叶脉网状。
花单性,雌雄同株,单生于叶腋;雄花花梗长5~15厘米,花萼管状,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边缘具锯齿,花冠黄色,5裂几至基部,直径6~10厘米,花瓣外展,长3~5厘米,雄蕊5,联生成3枚,其中2枚较宽,花药2室,另外1枚较窄,花药1室;雌花柄短,长不及5厘米,子房下位,长椭圆形,密被柔毛,柱头3裂,略扭曲。
瓠果肉质。
椭圆形或长方状椭圆形、有时近圆形,长30~60厘米,直径20~35厘米;果皮淡绿色,表面具-层白色蜡质的粉末,果肉白色肥厚:果梗圆柱形,具纵槽.种子多数,白色或黄白色;卵形或长卵形,边缘通常具一棱边,有的栽培品种边缘平滑。
花期5~6月。
果期6~8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茎(冬瓜藤)、叶(冬瓜叶)、果皮(冬瓜皮)、果瓤(冬瓜瓤)、种子(冬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采摘。
【化学成分】冬瓜每市斤含蛋白1.5克、糖8克、粗纤维15克、灰分1.1克、钙72毫克、磷45毫克,铁1.1毫克、胡萝卜素0.04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黄素0.08毫克、尼克酸1.1毫克、维生素C61毫克。
与雄花比较,雌花含精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较多;并含天门冬素,雄花中无。
【性味】甘淡,凉。
①《别录》:味甘,微寒。
②陶弘景:性冷利。
③《饮膳正要》:味甘,平微寒,无毒。
④《滇南本草》:性子和,味甘淡。
⑤《玉楸药解》:味酸甘,微寒。
【归经】入肺、大小肠、膀胱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大、小肠四经。
③《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
④《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功用主治-冬瓜的功效】利水,消痰,清热,解毒。
治水肿,胀满,脚气,淋病,痰吼,咳喘,暑热烦闷,消渴,泻痢,痈肿,痔漏;并解鱼毒,酒毒。
①《别录》:主治小腹水胀,利小便,止渴。
②陶弘景:解毒,消渴,止烦闷,直捣绞汁服之。
③孟诜:益气耐老,除胸心满,去头面热。
④《日华子本草》:除烦。
治胸膈热,消热毒痈肿;切摩痱子。
⑤《本草图经》:主三消渴疾,解积热,利大、小肠。
⑥《本草衍义》:患发背及一切痈疽,削一大块置疮上,热则易之,分散热毒气。
⑦《日用本草》:瘥五淋。
⑧《滇南本草》:治痰吼,气喘,姜汤下。
又解远方瘴气,又治小儿惊风。
润肺消热痰,止咳嗽,利小便。
⑨《本草再新》:清心火,泻脾火,利湿去风,消肿止渴,解暑化热。
⑩《随息居饮食谱》:清热,养胃生津,涤秽治烦,消痈行水,治胀满,泻痢霍乱,解鱼、酒等毒。
亦治水肿,消暑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两;煨熟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宜忌】①孟诜:热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
②崔禹镐《食经》:冷人勿食,益病,又作胃反病。
③《本草经疏》:若虚寒肾冷、久病滑泄者,不得食。
④《医林纂要》:羸者忌食,善溃也。
【选方】①治水气浮肿喘满:大冬瓜一枚,先于头边切一盖子,取出中间瓤不用,赤小豆(水淘净),填满冬瓜中,再用盖子合了,用竹签签定,以麻线系,纸筋黄泥通身固济,窨干,用糯谷破取糠片两大箩,埋冬瓜在内,以火著糠内煨之,侯火尽取出,去泥,刮冬瓜令净,薄切作片子,并豆一处焙干。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煎冬瓜子汤送下,不拘时候,小溲利为验,(《杨氏家藏方》冬瓜丸) ②治消渴:冬瓜一枚,削去皮,埋在湿地中,一月将出,破开,取清汁饮之。
(《圣济总录》) ③治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有如脂麸片,日夜六、七十起:冬瓜一枚,黄连十两。
上截瓜头去瓤,入黄连末.火中煨之,侯黄连熟,布绞取汁。
一服-大盏,日再服,但服两、三枚瓜,以瘥为度。
一方云,以瓜汁和黄连末,和丸如梧子大。
以瓜汁空肚下三十丸,日再服,不差,增丸数。
忌猪肉、冷水。
(《近效方》) ④治小儿生-个月至五月,乍寒乍热渴者:绞冬瓜汁服之。
(《千金方》) ⑤治小儿渴利:单捣冬瓜汁饮之。
(《千金方》) ⑥治伤寒后痢,日久津液枯竭,四肢浮肿,口干:冬瓜一枚,黄土泥厚裹五寸,煨令烂熟,去土绞汁服之。
(《古今录验方》) ⑦治发背砍死者:冬瓜截去头,合疮上,瓜当烂,截去更合之。
(《补缺肘后方》) ⑧治痔疼痛:冬瓜汤洗。
(《经验方》) ⑨治夏月生痱子:冬瓜切片,捣烂涂之。
(《千金方》) ⑩治马汗入疮:干冬瓜烧研,洗净敷之。
(《纲目》) ⑾治食鱼中毒:饮冬瓜汁。
(《小品方》) 冬瓜皮的功效介绍】:
冬瓜皮 (《开宝本草》)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外层果皮。
植物形态详冬瓜条。
【采集】食用冬瓜时,收集削下的外果皮,晒干。
【药材】干燥果皮,常向内卷曲成筒状或双筒状,大小不一。
表面光滑,淡黄色、黄绿色至暗绿色,革质,被有白色粉霜,内表面较粗糙,微有筋脉。
质脆,易折断。
气无,味淡。
以皮薄、条长,色灰绿、有粉霜,干燥、洁净者为佳。
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化学成分】含蜡类及树脂类物质。
瓤含葫芦巴碱、腺嘌呤等。
【药理作用】非肾性水肿恢复期患者内服冬瓜皮煎剂2两,并饮水1000毫升,在服药后2小时内排出尿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2~4小时之间,则较对照组减少。
【性味】甘,凉。
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平,味甘淡。
②《本草再新》:味甘,性凉,无毒。
【归经】《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功用主治-冬瓜皮的功效】利水消肿。
治水肿,腹泻,痈肿。
①《本草图经》:功用与冬瓜等。
②《滇南本草》:止渴,消痰,利小便。
治中风。
③《纲目》:主驴马汗入疮肿痛,阴干为末涂之,又主折伤损痛。
④《本草再新》:走皮肤,去湿追风,补脾泻火。
⑤《重庆堂随笔》:解风热,消浮肿。
⑥《分类草药性》:治水肿,痔疮。
⑦《江苏植药态》:治腹泻、足跗浮肿。
⑧《山东中药》:利湿消暑。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散剂。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宜忌】《四川中药志》:因营养不良而致之虚肿慎用。
【选方】①治肾脏炎,小便不利,全身浮肿:冬瓜皮六钱,西瓜皮六钱,白茅根六钱,玉蜀黍蕊四钱,赤豆三两。
水煎,一日三回分服。
(《现代实用中药》) ②治损伤腰痛:冬瓜皮烧研,酒服一钱。
(《生生编》) ③治跌扑伤损:干冬瓜皮一两,真牛皮胶一两(锉)。
入锅内炒存性,研末。
每服五钱,好酒热服,仍饮酒一瓯,厚盖取微汗。
(《摘元方》) ④治咳嗽:冬瓜皮五钱(要经霜者),蜂蜜少许。
水煎服。
【冬瓜子的功效介绍】:
冬瓜子 (《唐本草》)
【异名】白瓜子(《本经》),瓜子、瓜瓣(《金匮要略》),冬瓜仁(《别录》),瓜犀(《荆楚岁时记》)。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种子。
植物形态详冬瓜条。
【采集】食用冬瓜时,收集种子,洗净,选成熟者,晒干。
【药材】干燥种子呈扁平的长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厘米左右,宽约6毫米。
外皮黄白色,有时有裂纹,一端纯圆,另一端尖,尖端有2个小突起,其一较小者为种脐;另一突起较大,上有一明显的珠孔。
边缘光滑(单边冬瓜子)或两面边缘均有一环形的边(双边冬瓜子)。
剥去种皮后,可见乳白色的种仁,有油性。
气微,味微甜。
以白色、粒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以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河北、安徽等地,产量较大。
【化学成分】种子含皂甙0.68%、脂肪、尿素、瓜氨酸等。
同属植物Benincasa ccrifera种子的脂肪油中含亚油酸62.3%,油酸21.9%,饱和脂肪酸15.6%,种子中并分离出少量腺嘌呤,胡芦巴碱等。
【炮制】拣净杂质,用时捣碎。
或用文火微炒至黄白色。
置干燥处,防虫蛀及鼠咬。
【性味】甘,凉。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寒,无毒。
③《陆川本草》:甘,凉。
【归经】《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冬瓜子的功效】润肺,化痰,消痈,利水。
治痰热咳嗽,肺痈,肠痈,淋病,水肿,脚气,痔疮,鼻面酒皶。
①《本经》:益气。
②《别录》:主烦满不乐。
③崔禹锡《食经》:利水道,去淡水。
④《日华子本草》:去皮肤风剥黑皯,润肌肤。
⑤《纲目》:治肠痈。
⑥《本草经疏》:能开胃醒睥。
⑦《本草述》:主治心经蕴热,小水淋痛,并鼻面酒渣如麻豆,疼痛,黄水出。
⑧《本草从新》:补肝明目。
⑨《本草述钩元》: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凡肠胃内壅,最为要药。
⑩陈念祖:能润肺化痰,兼益胃气。
⑾《山东中药》:治肾脏炎,尿道炎,小便不利,脚气,水肿。
⑿《中国药植图鉴》:罨痔疾肿痛,或洗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4钱;或研末。
外用:煎水洗或研膏涂敷。
【宜忌】《别录》:久服寒中。
【选方】①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苇茎(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薏苡仁半升,桃仁三十枚,瓜瓣(目前多用冬瓜仁)半升。
上四味细切,内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当吐如脓。
(《金匮要略》千金苇茎汤) ②治肠痈脓未成,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斤,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
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③治男子白浊,女子白带:陈冬瓜仁炒为末。
每空心米饮服五钱。
(《救急易方》) ④治消渴不止,小便多:干冬瓜子、麦门冬、黄连各二两。
水煎饮之。
《摘元方》 ⑤治男子五劳七伤,明目:白瓜子七升,绢袋盛,搅沸汤中三遍,暴干;以酢五升浸一宿,暴干;治下筛。
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之。
(《千金方》)
海金沙草-------尿路感染,结石\专理跌打

【海金沙草的功效介绍】:
海金沙草 (《纲目》)
【异名】竹园荽(《履巉岩本草》),迷离网(《生草药性备要》),鸡胶莽(《质问本草》),斑鸠窝(《草木便方》),左篆藤、金线风、破网巾、黄金塔(《分类草药性》),左转藤(《天宝本草》),罗网藤(《广州植物志》),须须药、黑透骨、铁脚仙、乱头发(《贵州民间方药集》),铁线藤、蔓蔓藤、虾蟆藤,纺车藤、金金藤、见根藤、藤吊丝(《福建民间草药》),牛斗茜(《陆川本草》),磨菇藤、塞窦藤(《广西中兽医药植》),扫把藤、天仙草(《中国土农药志》),松筋草(《广西中药志》),鼎擦藤、毛须藤(《闽南民间草药》),黑须草(《重庆草药》),满天云、硬筋藤、西牛藤(《湖南药物志》),金线藤(《闽东本草》),攀谷藤(《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海金沙藤、吐丝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鸡脚藤、爬古藤(《江西草药》),洗碗藤、爬墙蕨、金砂蕨(《广西中草药》)。
【来源】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全草。
【植物形态】海金沙多年生攀援草本,长1~4米。
根茎细而匍匐,被细柔毛。
茎细弱、呈干草色,有白色微毛。
叶为1~2回羽状复叶,纸质,两面均被细柔毛;能育羽片卵状三角形,长12~20厘米,宽10~16厘米,小叶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或不规则分裂,上部小叶无柄,羽状或戟形,下部小叶有柄;不育羽片尖三角形,通常与能育羽片相似,但有时为1回材状复叶,小叶阔线形,或基部分裂成不规则的小片。
孢子囊生于能育羽片的背面,在2回小叶的齿及裂片顶端成穗状排列,穗长2~4毫米,孢子囊盖鳞片状,卵形,每盖下生一横卵形的孢子囊,环带侧生,聚集一处。
袍子囊多在夏秋季产生。
野生于山坡、草丛中,攀援他物而生长。
分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
本植物的根及根茎(海金沙根)、成熟的孢子(海金沙)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同属植物小叶海金沙的全草,在广东、广西民间亦同供药用。
与上种的主要区别点:羽片为1回羽状复叶,小叶片基部有关节。
【采集】8~9月采收。
【化学成分】藤含氨基酸、糖类、黄酮甙和酚类。
叶中含黄酮类。
【性味】甘,寒。
①《履巉岩本草》:性凉,无毒。
②《岭南采药录》:味甘,性寒,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寒,味甘淡,无毒。
【功用主治-海金沙草的功效】清热解毒,利水通淋。
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白浊带下,小便不利,肾炎水肿,湿热黄疸,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痢疾,烫伤,丹毒。
①《履巉岩本草》:治淋病热痛者,并小便不利。
②《生草药性备要》:专理跌打。
③《分类草药性》:退火。
治淋症,咳嗽,筋骨疼痛。
④《天宝本草》:平肝济火。
治小儿螬疳,红崩淋沥。
⑤《岭南采药录》:通淋,利小肠,解热毒气。
治伤寒狂热,湿热肿满,茎痛,疗痘疮变黑。
⑥《广州植物志》:可敷郁血,又可上咯血。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治五淋白浊,消水肿。
⑧《四川中药志》:治痨嗽火咳。
⑨《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水肿,湿热黄疸,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胃火牙痛,水泡疮。
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水,通淋。
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感冒发热,小便短赤,肠炎痢疾。
⑾《广西中草药》:治汤火伤。
⑿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活血通络,治百日咳。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鲜者1~3两);或研末。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选方】①治热淋急痛:海金沙草阴干为末,煎生甘草场,调服二钱;或加滑石。
(《夷坚志》) ②治血淋:左转藤、小萹蓄,水煎服。
(《四川中药志》) ③治妇女白带:海金沙茎一两,猪精肉四两。
加水同炖,去渣,取肉及汤服。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④治小便不利:海金沙全草二至三两。
和冰糖,酌加水煎服;或代茶常饮。
(《福建民间草药》) ⑤治赤痢:海金沙全草二至三两。
水煎,日服一至三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腹泻:海金沙全草,水煎服。
(《闽南民间草药》) ⑦治湿热黄疸:金砂蕨叶、田基黄,鸡骨草各一两。
水煎服。
(《广西中草药》) ⑧治梦遗:海金沙藤烧灰存性。
用净灰一钱五分至二钱,开水冲服。
(《福建民间草药》) ⑨治火烫伤:海金沙鲜叶捣烂。
调入乳外敷火伤处。
(《福建民间草药》) ⑩治缠腰火丹:鲜海金沙叶切碎捣烂。
酌加麻油及米泔水,同擂成糊状,涂搽患处。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⑾治赘疣:海金沙全草一握,水煎洗;在洗时用其藤擦赘疣处,日洗二至三次。
(《福建民间草药》) ⑿治黄蜂螫伤:金砂蕨叶一两。
捣烂;取汁擦患处。
(《广西中草药》)【海金沙的功效介绍】:
海金沙 (《嘉祐本草》)
【异名】左转藤灰(《四川中药志》),海金砂(《江西草药》)。
【来源】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
植物形态详海金沙草条。
【采集】立秋前后孢子成熟时采收,过早过迟均易脱落。
选晴天清晨露水未干时,割下茎叶,放在衬有纸或布的筐内,于避风处晒干:然后用手搓揉、抖动,使叶背之孢子脱落,再用细筛筛去茎叶即可。
【药材】干燥成熟的孢子,呈粉末状,棕黄色或淡棕色,质极轻,手捻之有光滑感。
置手掌中即由指缝滑落;撒在水中则浮于水面,加热后逐渐下沉;易着火燃烧而发爆鸣及闪光,不留灰渣,以干燥、黄棕色、质轻光滑、能浮于水、无泥沙杂质、引燃时爆响者为佳。
主产广东、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福建、陕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含脂肪油。
另含一种水溶性成分海金沙素。
【性味】甘淡,寒。
⑦《品汇精要》:味淡,性平,无毒。
②《纲目》:甘,寒,无毒。
【归经】入小肠、膀胱经。
①《纲目》:小肠,膀胱血分。
②《本草汇言》:入足少阴,手、足太阳经。
③《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用主治-海金沙的功效】清热解毒,利水通淋。
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白浊,白带,肝炎,肾炎水肿,咽喉肿痛,痄腮,肠炎,痢疾,皮肤湿疹,带状疱疹。
①《嘉祐本草》:主通利小肠。
得栀子、马牙消、蓬砂共疗伤寒热狂,或丸或散。
②《纲目》: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气。
③《本草正义》:利水通淋。
治男子淫浊,女子带下。
④《中国植物志》:治筋骨疼痛。
⑤《广西中药志》:用于水肿及热病吐血。
⑥《湖南药物志》:补脾健胃。
治小儿食积。
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感冒发热,小便短亦,肠炎,痢疾。
⑧《江西草药》:清热解毒,利尿除湿。
治肝炎,肾性水肿,皮肤湿疹,水痘,尿血。
痄腮,风火牙痛,喉蛾,白喉,带状疱疹,小儿L疳积。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8钱;或研末服。
【宜忌】①《本草经疏》:小便不利及诸淋由于肾水真阴不足者勿服。
②《本经逢原》:肾脏真阳不足者忌用。
【选方】①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腊面茶半两。
二味捣研令细。
每服三戗,生姜、甘草汤调下。
(《本草图经》) ②治热淋急痛:海金沙为末,生甘草汤冲服。
(《泉州本草》) ③治膏淋:海金沙、滑石各一两(为末),甘草二钱半(为末)。
上研匀。
每服二钱,食前,煎麦门冬汤调服,灯心汤亦可。
(《世医得效方,海金沙散) ④治尿酸结石症:海金沙、滑石共研为末。
以车前子、麦冬、木通煎水调药末,并加蜜少许,温服。
(《广西中药志》) ⑤治小便出血:海金沙为末,以新汲水调下。
一方用砂糖水调下。
(《普济方》) ⑥治肝炎:海金砂五钱,阴行草一两,车前六钱。
水煎服,每日一剂。
(《江西草药》) ⑦治脾湿太过通身肿满,喘不得卧,腹胀如鼓:牵牛一两(半生半炒),甘遂、海金沙各半两。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煎水一盏,食前调下,得利止后服。
(《医学发明》海金沙散) ⑧治脾湿胀满:海金沙一两,白术二钱,甘草五分,黑丑一钱五分,水煎服。
(《泉州本草》)
【名家论述】①《本草经疏》:海金沙,甘寒淡渗之药,故主通利小肠,得牙硝、栀子,皆咸寒苦寒之极,又得蓬砂之辛,所以能治伤寒热狂大热,当利小便,此釜底抽薪之义也,淡能利窍。
故治热淋,血淋、膏淋等病。
②《本草述》:海金沙,方书但知其治血淋、膏淋、石淋等症,讵知其种种所患,皆本于湿土之气不能运化,而又有火以合之,乃结聚于水道有如是耳,岂可徒取责于行水之脏腑乎?试观东垣治脾湿方,更如续随子丸之亦治通身肿满、喘闷不快者,则可以思其功之所主,固不徒在行水之脏腑矣。
厚朴-----疗积年冷气
【中文名】厚朴(《本经》)
【类 别】皮类
【异名】厚皮(《吴普本草》),重皮(《广雅》),赤朴(《别录》),烈朴(《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
【植物形态】①厚朴落叶乔木,高5~15米。
树皮紫褐色。
小枝幼时有细毛,老时无毛,冬芽粗大,圆锥状,芽鳞密被淡黄褐色绒毛。
叶互生,椭圆状倒卵形,长35~45厘米,阔12~20厘米,先端圆而有短急尖头,稀钝,基部渐狭成楔形,有时圆形,全缘,上面淡黄绿色,无毛,幼叶下面有密生灰色毛,者叶呈白粉状,侧脉上密生长毛;叶柄长3~4厘米。
花与叶同时开放,单生枝顶,杯状,白色,芳香,直径15厘米;花梗粗短,长2~3.5厘米,密生丝状白毛;萼片与花瓣共9~12,或更多,肉质,几等长;萼片长圆状倒卵形,淡绿白色,常带紫红色;花瓣匙形,白色;雄蕊多数,螺旋状排列;雌蕊心皮多数,分离,子房长圆形。
聚合果长椭圆状卵形,长9~12厘米,直径5~6.5厘米,心皮排列紧密,成熟时木质,顶端有弯尖头。
种子三角状倒卵形,外种皮红色。
花期4~5月。
果期9~10月。
分布浙江、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②凹叶厚朴,又名:庐山厚朴。
与上种的主要不同点,在叶片先端凹陷成2钝圆浅裂片,裂深2~3.5厘米。
分布浙江、江西、安徽、广西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的花蕾(厚朴花)、果实或种子(厚朴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立夏至夏至间剥取生长20年以上的植株的干皮或根皮(须先将外表粗皮刮去),阴干;再堆放于土坑内,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使之发汗,取出晒干,再蒸熟使变软,卷成筒状,阴干。
细小的根皮,只须除净泥土,适当切断,阴干即可。
【药材】商品由于采皮的部位、加工及形状的不同,种类很多,主要有筒朴、靴角朴、根朴、枝朴四类。
①筒朴为主干的干皮,经加工后卷成双卷筒状,形似如意,故又称为如意卷厚朴或如意朴。
长15~45厘米,厚2~5毫米。
表面呈淡棕色至深棕色,较薄的皮,表面裂纹少,有纵纹,可见圆形纵裂皮孔;较厚者,表面粗糙,栓皮鳞状,易剥落。
内表面紫棕色,平滑,有细致的纵走纹理,以指甲划之显油纹。
质较润而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外侧呈灰棕色纤维性,内侧为紫棕色颗粒状,油润性。
气芳香,味微辛,咀嚼之少残渣。
②靴角朴为靠近根部的干皮,经加工后其形如靴,故名。
全长约30~40厘米,厚约3~10毫米。
外皮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栓皮易剥落。
上端为单卷筒状,基部展开成喇叭口形,有纵裂纹及横皱纹呈凹沟状。
因厚薄不匀而形成紫棕色和灰黄色相间的花纹,并有刀刮痕。
内面为深紫色或深红色,有直条纹,下部有凹下的横沟,与外皮的横皱纹相对,以指甲划之,可见油纹。
质润而稍坚,但易折断。
断面紫棕色,颗粒状。
气辛香,味苦而辣,咀嚼无残渣。
③根朴为根皮经加工后卷成单或双卷,多劈破,形弯曲如鸡肠,故又名鸡肠朴。
长15~45厘米,直径0.5~2厘米,厚约1~3毫米。
表面粗糙,灰棕色,有横裂纹及纵皱纹,劈破处有纤维状物露出,内表面深紫棕色,有显著的纵纹及枝根痕。
质韧,难折断,断面纤维性,油润。
气味与干皮同,但咀嚼后遗留的残渣较多。
④枝朴为粗枝上剥下的皮,呈单卷状,长10~20厘米,厚1~2毫米。
表面稍粗糙,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斑痕,有时可见大型孔洞。
内表面深紫棕色,平滑,有深直条纹,质脆,易折断。
断面纤维性。
气味与干皮同,咀嚼后残渣较多。
以上各种厚朴,断面均有点状闪光性结晶。
以皮粗肉细,内色深紫、油性大、香味浓、味苦辛微甜、咀嚼无残渣者为佳。
主产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
以四川、湖北所产质量最佳,称紫油厚朴;浙江所产称温朴,质量亦好。
此外,福建、江西、广西、甘肃、陕西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厚朴树皮含厚朴酚、四氢厚朴酚、异厚朴酚、和朴酚、挥发油;另含木兰箭毒碱。
凹叶厚朴树皮含挥发油约1%。
油含β--桉叶醇、厚朴酚、四氢厚朴酚及异厚朴酚。
此外,尚含生物碱约0.07%、皂甙约0.45%。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厚朴煎剂在试管中,对肺炎球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枯草杆菌、志贺氏及施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菌作用,其效力较黄连粉低5~10倍,但也有报告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之效力大于黄连者;在豚鼠体内对炭疽杆菌有某些抗菌作用;对若干皮肤真菌在体外有抑制作用;对实验性病毒性肝炎也有改善肝脏实质病变的作用。
其醇浸剂(1:3000~1:300)在体外对结核杆菌也有某些抑制作用。
②其他作用厚朴煎剂对小鼠及豚鼠的离体肠管,小剂量出现兴奋,大剂量则为抑制,对豚鼠支气管平滑肌亦有兴奋作用。
静脉注射(0.05克/公斤),可引起兔,猫的血压暂时下降,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
此外,它还可能有箭毒样作用,动物死亡时表现垂头、四肢麻痹,麻痹作用可被士的宁对抗。
煎剂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腹腔注射时为6.12±0.038克/公斤,皮下注射为51克/公斤;猫的最小致死量,静脉注射平均为4.25±1.5克/公斤,口服时毒性很小。
表示肠胃道吸收不完全。
【炮制】厚朴: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刮去粗皮,洗净,切丝,晾干。
姜厚朴:取生姜切片煎汤,加净厚朴,与姜汤共煮透,待汤吸尽,取出,及时切片,晾干。
(每厚朴100斤,用生姜10斤) 《雷公炮炙论》:凡使厚朴,要用紫色味辛为好。
或丸散,便去粗皮,用酥炙过。
每修一斤,用酥四两,炙了细锉用;若汤饮中使,用自然姜汁八两炙,一升为度。
【性味】苦辛,温。
①《本经》:味苦,温。
②《别录》:大温,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太热。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太阴,手足阳明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
【功用主治-厚朴的功效】温中,下气,燥湿,消痰。
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
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②《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
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
③《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
大温胃气,呕吐酸水。
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
④《日华子本草》:健脾。
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
调关节,杀腹藏虫,明耳目。
⑤王好古: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
⑥《本草正》: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宜忌】孕妇慎用。
①《本草经集注》:干姜为之使。
恶泽泻、寒水石、消石。
②《药性论》:忌豆,食之者动气。
③《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④《本草经疏》:凡呕吐不因寒痰冷积,而由于胃虚火气炎上;腹痛因于血虚脾阴不足,而非停滞所致;泄泻因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伤冷;腹满因于中气不足、气不归元,而非气实壅滞;中风由于阴虚火炎、猝致僵仆,而非西北真中寒邪;伤寒发热头疼,而无痞塞胀满之候;小儿吐泻乳食,将成慢惊;大人气虚血槁,见发膈证;老人脾虚不能运化,偶有停积;妊妇恶阻,水谷不入;娠妇胎升眩晕;娠妇伤食停冷;娠妇腹痛泻利;娠妇伤寒伤风;产后血虚腹痛;产后中满作喘;产后泄泻反胃,以上诸证,法所咸忌。
【选方】①治腹满痛大便闭者: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金匮要略》厚朴三物汤) ②治久患气胀心闷,饮食不得,因食不调。
冷热相击,致令心腹胀满:厚朴火上炙令干,又蘸姜汁炙,直待焦黑为度,捣筛如面。
以陈米饮调下二钱匕,日三服。
亦治反胃,止泻。
(《斗门方》) ③治脾胃气不和,不思饮食:厚朴(去粗皮,姜汁涂,炙令香净)二两半,甘草(炙)一两半,苍术(米泔水浸二日,刮去皮)四两,陈皮(去白)二两半。
上四味,为末。
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枣子同煎七分,去滓温服,空心服之。
或杵细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盐汤嚼下,空心服。
(《博济方》平胃散) ④治因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痰涎郁结,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紫苏叶二两,厚朴三两,茯苓四两,半夏五两。
上细切。
每服四钱,水盏半,生姜七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易简方》四七汤即《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⑤治虫积:厚朴、槟榔各二钱,乌梅二个。
水煎服。
(《保赤全书》) ⑥治中寒洞泄:干姜、厚朴等分。
上为末,蜜丸梧子大。
任下三十丸。
(《鲍氏小儿方》) ⑦治水谷痢久不瘥:厚朴三两,黄连三两。
锉,水三升,煎取一升。
空心细服。
(《梅师集验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阿米巴痢疾据46例观察,用药3~9天后,有43例获愈,2例进步,1例无效。
治愈者绝大多数在3天左右临床症状即基本消失。
平均腹痛消失时间为3.8天,大便成形、粘液血便消失为2.7天,大便次数恢复正常为3.2天,里急后重消失为3天,大便镜检恢复正常为4.5天。
但对阿米巴原虫是否有杀灭作用,尚待证实。
治后有2例复发,仍以原法治愈。
用法:将川厚朴制成煎剂内服,每次20毫升(相当于生药2钱),每日2次。
对脱水及中毒症状严重者应酌情补液及维持电解质平衡。
副作用:少数患者有轻微耳鸣及便秘,不影响治疗。
②用于制止针麻下全子宫切除术的鼓肠现象试用厚朴粉于术前12小时1次吞服,体重50公开以下者5~7.5克,50公斤以上者7.5~10克。
按此剂量用于36例手术,结果仅1例在手术过程中肠曲鼓出,使手术无法进行而改用硬膜外麻醉,其余在切开腹膜后肠曲不鼓,少数轻度鼓起,但轻轻一推即可将肠曲推上。
术后一般在24~36小时间有肛门排气现象出现,自诉无其他不适。
【名家论述】①李杲:厚朴,苦能下气,故泄实满;温能益气,故能散湿满。
②《汤液本草》:《本经》云厚朴治中风、伤寒头痛,温中益气,消痰下气,厚肠胃,去腹胀满。
果泄气乎?果益气乎?若与枳实、大黄同用,则能泄实满,《本经》谓消痰下气者是也。
若与橘皮、苍术同用,则能除湿满,《本经》谓温中益气者是也。
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
与治痢药同用,则厚肠胃。
大抵苦温,用苦则泄,用温则补。
③朱震亨:厚朴,气药也。
温而能散,消胃中之实也。
厚朴能治腹胀,因其味辛以提其气。
④《本草经疏》:厚朴,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气血痹死肌者,盖以风寒外邪,伤于阳分,则为寒热头痛;风寒湿入腠理,则气血凝涩而成痹,甚则肌肉不仁,此药辛能散结,苦能燥湿,温热能祛风寒,故悉主之也。
《别录》又主温中、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心烦满者,何莫非肠胃气逆壅滞,及痰饮留结,饮食生冷所致?得此下泄开通,温热暖肾,则诸证不求其止而止矣。
至于淋露,虽属下焦为病,然多因胃家湿热下流;三虫亦肠胃湿热所生,苦能燥湿杀虫,故亦主之也。
《本经》又主惊悸,及《别录》除惊去留热者,皆非其所宜。
惊悸属心虚,于脾胃绝无相干,气味大温之药,又岂能去留热哉。
至益气厚肠胃,盖亦指邪气去正气自益之谓,积滞消肠胃自厚之意耳,非消散之外,复有补益之功也,用者详之。
厚朴气味辛温,性复大热,其功长于泄结散满,温暖脾胃。
一切饮食停积,气壅暴胀,与夫冷气、逆气、积年冷气入腹,肠鸣,虚吼,痰饮吐沫,胃冷呕逆,腹痛泄泻及脾胃壮实之人,偶感风寒,气实人误服参、耆致成喘胀,诚为要药。
然而性专消导,散而不收,略无补益之功。
⑤《本草汇言》:厚朴,宽中化滞,平胃气之药也,凡气滞于中,郁而不散,食积于胃,羁而不行,或湿郁积而不去,湿痰聚而不清,用厚朴之温可以燥湿,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气也。
故前古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呕逆泻利,虫积痞积,或肺气胀满,痰涎喘嗽,或胃气壅滞,水谷不行,用此消食化痰,去湿散胀,平土、金二脏,以致于中和也。
沈孔庭云:厚朴辛苦温燥,入脾胃二经,散滞调中,推为首剂。
然配他药,无往不可,与枳实、大黄同用,则泄实满,故大柴胡汤用之:与陈皮、苍术同用,则除湿满,故平胃散用之;与人参、白术、麦蘖同用,则治虚满,故调中汤用之;又同半夏、胆星,能燥湿清痰;同甘草、白术,能和中健胃;同枳壳、莱卜子能下气宽肠:同紫苏、前胡能发散风寒;同山查、枳实能疏气消食;同吴萸、肉桂能行湿燥阴,实有理气行气之功。
但气之盛者,用无不验,气之弱者,宜少用之。
⑥《本草经读》:厚朴,气味厚而主降,降则温而专于散,苦而专于泄,故所主皆为实症。
中风有便溺阻隔症,伤寒有下之微喘症,有发汗后腹胀满症,大便鞭症,头痛有浊气上冲症,俱宜主以厚朴也。
至于温能散寒,苦能泄热,能散能泄,则可以解气逆之惊悸。
能散则气行,能泄则血行,故可以治气血痹及死肌也。
宽胀下气,《经》无明文,仲景因其气味苦温而取用之,得《本经》言外之旨也。
⑦《医学衷中参西录》:厚朴,治胃气上逆,恶心呕哕,胃气郁结胀满疼痛,为温中下气之要药。
为其性温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达,故《本经)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金匮》厚朴麻黄汤用治咳而脉浮。
与橘、夏并用,善除湿满;与姜、术并用,善开寒痰凝结;与硝、黄并用,善通大便燥结;与乌药并用,善治小便因寒白浊。
味之辛者,又能入肺以治外感咳逆;且能入肝,平肝之横恣,以愈胁下掀疼。
……兼入血分,甄权谓其破宿血,古方治月闭亦有单用之者。
诸家多谓其误服能脱元气,独叶香岩谓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诚为确当之论。
厚朴花 (《饮片新参》)
【异名】调羹花(《中药材手册》)。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花蕾。
植物形态详厚朴条。
【采集】春末夏初当花蕾未开或稍开时采摘,放蒸笼中蒸至上气后约10分钟取出,晒干或用文火烘干。
亦有不蒸而直接将花焙干或烘干者。
【药材】干燥的花蕾形似毛笔头,长4~7厘米,径2~3厘米。
外表棕褐色或棕红色,顶尖或钝圆,底稍圆,带有花柄;柄长1~1.5厘米,径约5毫米,上着生小茸毛。
花瓣未开者层层覆盖,花头完整;已开者,有大形花蕊外露,棕黄色长柱形;花瓣肉质较厚,呈匙形,有油点,折之易碎。
气香。
以含苞来开、身干、完整、柄短、色棕红、香气浓者为佳。
主产四川、湖北、浙江等地。
【炮制】拣净杂质,去梗,筛去泥屑。
【性味】苦辛,温。
①《饮片新参》:微苦,温。
②《四川中药志》:味甘微苦,性温。
【功用主治-厚朴花的功效】理气,化湿。
治胸隔胀闷。
①《饮片新参》:宽中理气。
治胸闷,化脾胃湿蚀。
②《四川中药志》:宽胸理膈,降逆理气。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2钱。
【宜忌】《饮片新参》:阴虚液燥者忌用。
  厚朴花 (《饮片新参》)
【异名】调羹花(《中药材手册》)。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花蕾。
植物形态详厚朴条。
【采集】春末夏初当花蕾未开或稍开时采摘,放蒸笼中蒸至上气后约10分钟取出,晒干或用文火烘干。
亦有不蒸而直接将花焙干或烘干者。
【药材】干燥的花蕾形似毛笔头,长4~7厘米,径2~3厘米。
外表棕褐色或棕红色,顶尖或钝圆,底稍圆,带有花柄;柄长1~1.5厘米,径约5毫米,上着生小茸毛。
花瓣未开者层层覆盖,花头完整;已开者,有大形花蕊外露,棕黄色长柱形;花瓣肉质较厚,呈匙形,有油点,折之易碎。
气香。
以含苞来开、身干、完整、柄短、色棕红、香气浓者为佳。
主产四川、湖北、浙江等地。
【炮制】拣净杂质,去梗,筛去泥屑。
【性味】苦辛,温。
①《饮片新参》:微苦,温。
②《四川中药志》:味甘微苦,性温。
【功用主治-厚朴花的功效】理气,化湿。
治胸隔胀闷。
①《饮片新参》:宽中理气。
治胸闷,化脾胃湿蚀。
②《四川中药志》:宽胸理膈,降逆理气。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2钱。
【宜忌】《饮片新参》:阴虚液燥者忌用。
钓藤------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远年痛风瘫痪
【钩藤的功效介绍】:
(《本草原始》)
【异名】钓藤(《本草经集注》),吊藤(陶弘景),钩藤钩子(《小儿药证直诀》),钓钩藤(《滇南本草》),莺爪风(《草木便方》),嫩钩钩(《饮片新参》),金钩藤(《贵州民间方药集》),挂钩藤(《药材学》),钩丁(《陕西中药志》),倒挂金钩、钩耳(《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钩枝条。
【植物形态】①钩藤木质藤本,常绿,高1~3米。
小枝四方形,光滑,变态枝成钩状,成对或单生于叶腋,钩长1~2厘米,向下弯曲。
叶对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6~11厘米,宽3~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或圆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脉腋有短毛;叶柄长0.8~1.2厘米;托叶2深裂,裂片线状锥尖,长0.6~1.5厘米。
头状花序直径约2厘米;总花梗长3~5厘米;花萼长约2毫米,下部管状,先端5裂,裂片长不及1毫米:花冠黄色,管状,长约7毫米,先端5裂,裂片近圆形,外面被粉状柔毛,喉部内具短柔毛;雄蕊5,生于花冠管的喉部,花药基部呈耳状,先端尖,花丝极短:子房下位,纺锤形,花柱线形,伸出于花冠管之外,柱头头状。
蒴果倒卵状椭圆形,长5~6毫米,疏被柔毛。
种子数枚,细小,两端有翅。
花期6~7月。
果期10~11月。
生长于山谷、溪边的疏林下。
分布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钩藤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②华钩藤木质藤本,高达3米。
小枝四方形,全体光滑无毛;钩近于叶腋生,长约1.5厘米。
叶对生;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0~17厘米,宽5.5~9.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两而均无毛;叶柄长约1厘米;托叶膜质,圆形,全缘,外反,长达1.5厘米。
头状花序直径约4厘米;花序柄长5~8厘米,无毛;花萼管状,先端5裂,裂片长椭圆形或卵形,长约1.5毫米,密被灰色小粗毛;花冠管状,长1.2~1.5厘米,先端5裂,裂片近圆形;雄蕊5,生于花冠管喉部,花丝比花药短;子房下位,花柱线形,伸出于花冠管之外,柱头头状。
蒴果棒状,长0.8~1.2厘米,被紧贴的长柔毛。
种子细小,两端有翅。
花期6~7月。
果期10~11月。
生于山谷疏林中。
分布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春、秋采收带钩的嫩枝,剪去无钩的藤茎,晒干,或置锅内蒸后再晒干。
【药材】①钩藤为干燥的带钩茎枝,茎枝略呈方柱形,长约2厘米,直径约2毫米,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一端有一环状的茎节,稍突起,节上有对生的两个弯钩,形如船锚,尖端向内卷曲,亦有单钩的,钩大小不一,基部稍圆,径2~3毫米,全体光滑,略可见纵纹理。
质轻而坚,不易折断,断面外层呈棕红色,髓部呈淡黄色而疏松如海绵状。
气无,味淡。
以双钩形如锚状、茎细、钩结实、光滑、色红褐或紫褐者为佳。
主产广西、江西、湖南、浙江、广东。
②华钩藤性状与钩藤大致相同。
惟茎枝呈方柱形,径约2~3毫米,表面灰棕色,钩基部稍阔。
主产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地亦产。
尚有多种同属植物的带钩茎枝亦作钩藤使用,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①披针叶钩藤,枝有狭翅;钩光滑。
②类钩藤,钩光滑,托叶裂片狭三角形。
③大叶钩藤,参见大叶钩藤条。
④毛钩藤,枝、钩及叶下面被粗毛。
⑤无柄果钩藤,花冠管无毛,裂片外面密被绢毛,枝、钩被疏毛。
⑥攀茎钩藤,枝、钩密被柔毛,叶下面被长柔毛。
【化学成分】带钩茎枝叶含钩藤碱、异钩藤碱、柯诺辛因碱、异柯诺辛因碱、柯楠因碱、二氢柯楠因碱、硬毛帽柱木碱、硬毛帽柱木因碱。
【药理作用】①镇静作用钩藤煎剂0.1克/公斤给小鼠腹腔注射,能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但无明显的催眠作用,剂量加大25倍也不加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麻醉作用,即使加大剂量50~100倍也不能使翻正反射消失,亦不引起运动障碍,与现有的催眠药、镇定药似有不同。
用大鼠的防御运动性条件反射也证明,钩藤煎剂1克/公斤腹腔注射,可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表现在使部分大,鼠阳性条件反射破坏,条件反射时延长,对分化抑制和非条件反射皆无显著影响。
用索库托夫氏家兔后肢屈曲反射的方法也证明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其冲动总合能力减弱。
在豚鼠的实验性癫痫的治疗中,用钩藤乙醇浸膏后3~8天,能制止癫痫反应的发生,停药后3天恢复治疗前状态。
其作用较为缓慢,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甚接近,因而治疗期间,动物皆较软弱,体重减轻。
对中枢运动性分析器兴奋性增高的状态,确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钩藤碱为吲哚类衍化物,故可能对精神方面有特异作用,有人将其与育亨宾、利血平作了一般药理学试验的比较,认为三者是不同的(如在蛙、鼠身上,利血平引起镇静,育亨宾引起痉挛,钩藤碱则引起运动麻痹及呼吸抑制)。
②降压作用钩藤煎剂对麻醉犬(0.05克/公斤)、免(2~3克/公斤)和实验性大鼠(5克/公斤/日,口服)均有降压作用。
对在颈部切除二侧减压神经、窦神经后造成的反射性高血压的家兔,钩藤煎剂的降压效果与萝荚木全碱相似。
煎煮时间过久或不够(最好煎15分钟以内)会影响降压效果。
钩及茎枝(即单钩、双钩及与其相邻之较细茎枝)降压效果较好;老枝(无钩,直径在0.5~2厘米)降压效果很差。
在分析钩藤煎剂的降压原理时发现,降压不受阿托品影响,而在切除颈迷走神经后,降压作用即显著减弱。
对离体蟾蜍心脏无显著抑制。
在离体兔耳的灌流上,亦无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故认为其降压乃是反射性的(通过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抑制血管运动中枢而引起,大剂量则对后者起直接抑制作用。
钩藤碱的盐酸盐20毫克/公斤对麻醉猫静脉注射,或20~50毫克/公斤给肾性高血压大鼠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有明显的降低血压的作用。
其作用与总碱或煎剂相似,钩藤总碱在离体兔耳标本上,有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
钩藤碱对其他动物亦有降压作用,但持续时间短,远较利血平为差,降压后可随之为血压上升。
此外钩藤碱能抑制离体肠管,兴奋大鼠离体子宫。
【毒性】小鼠1次腹腔注射之半数致死量:钩藤煎剂为29.0±0.8克/公斤;钩藤总碱为144.2±3.1毫克/公斤;钩藤碱为162.3毫克/公斤;总碱口服为514.6±29.1毫克/公斤。
在亚急性毒性方面,家兔每日用钩藤煎剂灌胃2次,每次5克/公斤(比治疗量大2.5倍),连服10天,无中毒症状。
钩藤总碱50毫克/公斤连续给药14天,不引起大鼠内脏的病理改变;剂量加倍,虽肝脏有轻度炎症变化,停药后即恢复正常;对饮食、体重及外观行为均无影响。
【炮制】拣去老梗、杂质,洗净,晒干。
【性味】甘,凉。
①《别录》:微寒。
②《药性论》:味甘,平。
③《蜀本草》:味苦。
【归经】入肝、心经。
①《纲目》:手、足厥阴。
②《本草经疏》:手少阴、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钩藤的功效】清热平肝,熄风定惊。
治小儿惊痫瘈疭,大人血压偏高,头晕、目眩,妇人子痫。
①《别录》:主小儿寒热,惊痫。
②《药性论》:主小儿惊啼,瘈疭热壅。
③《日华子本草》:治客忤胎风。
④《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
⑤《本草征要》:舒筋除眩,下气宽中。
⑥《本草述》:治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
又治远年痛风瘫痪,筋脉拘急作痛不已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1.5~3钱;或入散剂。
【宜忌】①《本草新编》:最能盗气,虚者勿投。
②《本草从新》:无火者勿服。
【选方】①治小儿惊热:钩藤一两,硝石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上药捣细,罗为散。
每服,以温水调下半钱,日三、四服。
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方》延龄散) ②治小儿惊痫,仰目嚼舌,精神昏闷:钩藤半两,龙齿一两,石膏三分,栀子仁一分,子芩半分,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麦门冬三分(去心,焙)。
上药粗捣,罗为散。
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不计时候温服。
(《圣惠方》钩藤散) ③治诸痫啼叫:钩藤、蝉壳各半两,黄连(拣净)、甘草、川大黄(微炮)、天竺黄各一两。
上捣罗为末。
每服半钱至一钱,水八分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煎至四分,去滓,温服。
(《普济方》钩藤饮子) ④治小儿盘肠内钓,啼哭而手足上撒,或弯身如虾者:钩藤、枳壳、延胡各五分,甘草三分。
水半盅,煎二分服。
(《幼科指靠》钩藤汤) ⑤治高血压,头晕目眩,神经性头痛:钩藤二至五钱,水煎服。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伤寒头痛壮热,鼻衄不止:钩藤、桑根白皮(锉)、马牙硝各一两,栀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黄(锉,炒)、黄芩(去黑心)各一两半。
上七味,粗捣筛。
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黄汁一合,搅匀,食后温服。
(《圣济总录》钩藤汤) ⑦治全身麻木:钩藤茎枝、黑芝麻、紫苏各七钱。
煨水服,一日三次。
(《贵州草药》) ⑧治半边风:钩藤茎枝、荆芥各四钱,排风藤一两。
煨水服,一日三次。
(《贵州草药》) ⑨治面神经麻痹:钩藤二两,鲜何首乌藤四两。
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胎动不安,孕妇血虚风热,发为子痫者:钩藤、人参、当归、茯神、桑寄生各一钱,桔梗一钱五分。
水煎服。
(《胎产心法)钩藤汤)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高血压病有一定疗效据100余例的观察,服药后多数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可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
随着血压的下降,头晕、头痛、心慌、气促、失眠等自觉症状亦相应减轻或消失。
据部分病例观察,血压下降开始于服药后2~7日,10日之后降压效果即很显著,有时还可继续下降。
血压下降的曲线呈斜坡状,显示本品作用温和。
个别病例在服药期间有回升现象,但波动的幅度甚小,且不伴有症状恶化。
对神经机能失调者疗效甚显著,服药5~10天症状即可明显减轻。
病期愈早疗效愈好,属于第三期者多无降压效果,但有些患者血压虽无明显变化,而症状却有明显改善。
治疗中未见副作用。
用法:钩藤加水煮沸10~20分钟,使成20%浓度,每次20~30毫升,日服3次;或每日用钩藤2两,放入沸水中保持沸点15~20分钟,制成煎液200毫升,中、晚分服,4~6日为一疗程。
根据祖国医学传统经验,钩藤不宜久煎,否则影响效力;现代药理实验亦证明,钩藤煮沸超过20分钟时,降压的有效成分便部分破坏。
日用量3~5钱的疗效不满意,而以2~2.5两疗效较好。
【名家论述】①《纲目》:钩藤,手、足厥阴药也。
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熄,则诸症自除。
②《本草汇言》:钩藤,祛风化痰,定惊痫,安客忤,攻痘瘄之药也。
钱仲阳先生曰:钩藤,温、平、无毒,婴科珍之。
其性捷利,祛风痰,开气闭,安惊痫于仓忙顷刻之际,同麻、桂发内伏之寒,同芩、连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查、朴消久滞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发痘瘄之隐约不现也,祛风邪而不燥,至中至和之品。
但久煎便无力,俟他药煎熟十余沸,投入即起,颇得力也。
去梗纯用嫩钩,功力十倍。
③《本草新编》:钩藤,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
但风火之生,多因于肾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于补阴药中,少用钩藤,则风火易散,倘全不补阴,纯用钩藤以祛风散火,则风不能息,而火且愈炽矣。
④《本草正义》:钩藤,自《别录》即以为专治小儿寒热,弘景且谓疗小儿,不入余方。
盖气本轻清而性甘寒,最合于幼儿稚阴未充、稚阳易旺之体质。
能治惊痫者,痫病皆肝动生风,气火上燔之病,此物轻清而凉,能泄火而能定风。
甄权谓主小儿惊啼,瘈疭热壅,客忤胎风;濒湖谓治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皆一以贯之。
惟濒湖又谓其发斑疹,则本于钱仲阳之紫草散,方用钩藤钩子、紫草茸等分为末,温酒调服。
按仲阳之所谓斑疹,即是痘疮及瘄子,非今人时病中之所谓发斑,钩藤轻能透发,清能解热,而佐以紫草凉血活血,助其流动,又以酒辅之,能发亦能清火,洵是不亢不卑稳妥之法。
鸡骨草-------重症肝炎\黄疸
【鸡骨草的功效介绍】:
鸡骨草 (《岭南采药录》)
【异名】黄头草、黄仔蔃、大黄草(《岭南采药录》),假牛甘子、红母鸡草(《南宁市药物志》),猪腰草(《广东中药》Ⅱ),黄食草、小叶龙鳞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豆科植物广东相思子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广东相思子木质藤本,长达1米,常披散地上或缠绕其他植物上。
主根粗壮,长达60厘米。
茎细,深红紫色,幼嫩部分密被黄褐色毛。
双数羽状复叶,小叶7~12对,倒卵状矩圆形或矩田形,长5~12毫米,宽3~5毫米,膜质,几无柄,先端截形而有小锐尖,基部浅心形,上面疏生祖毛,下面被紧贴的粗毛,叶脉向两面凸起;托叶成对着生,线状披针形;小托叶呈锥尖状。
总状花序腋生,花长约6毫米;萼钟状;花冠突出,淡紫红色;雄蕊9,合生成管状,与旗瓣贴连,上部分离;子房近于无柄,花柱短。
荚果矩圆形,扁平,疏生淡黄色毛,先端有尾状凸尖;种子4~5粒,矩圆形,扁平,光滑,成熟时黑褐色或淡黄色,有明显的种阜。
花朋春、夏。
生于山地或旷野灌木林边。
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
取全株,除去荚果(荚果有毒)及杂质,晒干。
【药材】干燥的带根全草,多缠扎成束。
根长短粗细不等,主根圆柱状或圆锥状,表面灰褐色,具纵横皱纹,侧根多与主根垂直横生;主根坚硬,不易折断。
茎藤状,粗1.5~2.5毫米,表面灰棕色,粗糙,小枝红棕色,较平滑;质坚,断面不平。
气微,味淡。
以干燥、洁净,根、茎、叶全者为佳。
产广东、广西。
【化学成分】全草含相思子碱胆碱、甾醇化合物、黄酮类、氨基酸、糖类。
【药理作用】相思子碱腹腔注射,能降低小鼠肩部由葡萄球菌毒索引起的炎症反应;对兔的实验性贫血无治疗效果,高浓度(1:500)可抑制羊血球的溶解。
【炮制】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甘,凉。
①《南宁市药物志》:甘,平,无毒。
②《岭南草药志》:味微甘,性凉。
【功用主治-鸡骨草的功效】清热解毒,舒肝散瘀。
治黄疸肝炎,胃痛,乳痈,瘰疬,跌打伤瘀血疼痛。
①《南宁市药物志》:消炎解毒。
治传染性肝炎,跌打驳骨。
叶:捣绒敷乳疮。
②《中国药植图鉴》:治风湿骨痛,跌打瘀血内伤;并作清凉解热药。
③《岭南草药志》:清郁热,舒肝,和脾,续折伤。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舒肝止痛。
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胃痛,小便刺痛,蛇咬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黄疸:鸡骨草二两,红枣七、八枚。
煎服。
(《岭南草药志》) ②治瘰疬:鸡骨草六斤,稀莶草四斤。
研末,蜜为丸,每丸重一钱。
日服三次,每次二丸,连服二至四周。
(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取干鸡骨草全草2~3两(儿童1~2两),瘦猪肉2两,加水1000毫升同煎。
沸后文火再煎至300毫升,每日3次分服,直至痊愈为止.治疗44例,治愈42例,治愈时间平均为21天。
黄疸消失平均为15天;肝功能恢复一般为18~21天;肝肿大随肝功能的恢复逐渐恢复正常。
治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对慢性肝炎效果不佳。
曾报道1例重症肝炎(严重黄疸合并昏睡)患者,服鸡骨草煎剂每次60毫升,日服3次,4天后,神志开始清楚,小便增多,第5天自觉症状显著减轻,第14天自觉症状消失,黄疸不显,第19天一般情况恢复正常,停药观察,肝功能逐渐恢复。
住院共38天痊愈出院。
皂角刺 ------疡毒要药\治癌瘭恶疮
皂角刺
《中国药典》
【拼音名】 Zào Jiǎo Cì
【英文名】 SPINA GLEDITSIAE
【别名】天丁、皂丁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干燥棘刺。全年均可采收,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性状】本品为主刺及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长3~15cm或更长,直径0.3~1cm;分枝刺长1~6cm,刺端锐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切片厚0.1~0.3c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淡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无臭,味淡。
【鉴别】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 列,外被角质层,有时可见单细胞非腺毛。皮层为2~3列薄壁细胞,细胞中有时含棕红色物。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纤维束周围的薄壁细胞有的含草酸钙方晶,偶见簇晶,纤维束旁常有单个或2~3个相聚的石细胞,壁薄。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连接成环,木射线宽1~2列细胞。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含少量淀粉粒。
【炮制】除去杂质;未切片者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用法用量】 3~9g。外用适量,醋蒸取汁涂患处。
【贮藏】置干燥处。
【备注】(1)同属植物新疆皂荚Gleditsia triacanthos L.,其相应药用部分功效类同。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皂角刺
《*辞典》
【出处】《本草衍义补遗》
【拼音名】 Zào Jiǎo Cì
【别名】皂荚刺(《圣惠方》),皂刺(《医学入门》),天丁(《纲目》),皂角针(《江苏植药志》),皂针(《中药材手册》)。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皂荚"条。
【生境分布】主产江苏、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此外,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浙江、贵州、陕西、江西、甘肃等地亦产。
【性状】完整的棘刺有多数分枝,主刺圆柱形,长5~15厘米,基部粗约8~12毫米,末端尖锐;分枝刺一般长1.5~7厘米,有时再分歧成小刺。表面棕紫色,尖部红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质坚硬,难折断。药材多纵切成斜片或薄片,厚在2毫米以下,木质部黄白色,中心为淡灰棕色而疏松的髓部。无臭,味淡。以片薄、纯净,整齐者为佳。
【化学成份】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
辛,温。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辛咸,温。"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
搜风,拔毒,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
①《本草图经》:"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②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③《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④《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⑤《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⑥《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⑦《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醋煎涂,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附方】
①治痈疽恶毒,外发内发,欲破未破,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则痛极大肿,在胸膈腰胁肚腹肠胃之内者,则痛极大胀:皂荚刺飞尖一两,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甘草各二钱,白芷、花粉、金银花各五钱。水、酒各二碗,煎一碗半。毒在上,食后服;毒在中半饱服;毒在下空心服。未成可消,已成即溃。(《医鉴初集》)
②治癌瘭恶疮:皂角刺(烧存性,研)、白及少许,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③治妇人乳痈:皂角刺(烧存性)一两,蚌粉一钱。和研,每服一钱,温酒下。(《仁斋直指方》)
④治疮无头者:皂角刺(阴干烧灰),为末,每服三钱,酒调,嚼葵菜子三、五个,前药送下。(《儒门事亲》)
⑤治痔疾,肛边痒痛不止:皂荚刺二两(烧令烟尽),臭樗皮一两(微炙),防风一两(去芦头),赤芍药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上药,捣罗为末,用酽醋一斤,熬一半成膏,次下余药,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煎防风汤下二十丸。(《圣惠方》皂荚刺丸)
⑥治腹内生疮在肠脏: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温服。不饮酒者,水煎亦可。(《蔺氏经验方》)
⑦治大风疠疮,体废肢损,形残貌变者:皂角刺飞尖一斤(微炒,研为极细末),赤链蛇一条(切碎,酒煮,去骨取肉,焙),胡麻仁三两,生半夏二两,真铅粉一两。俱炒燥,研为末,和皂荚刺末,一总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晒干,入净磁瓶内。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⑧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妇人良方补遗》)
⑨治小便淋闭:皂角刺(烧存性)、破故纸等分。为末,无灰酒服。(《圣济总录》)
⑩治小儿重舌:皂角刺灰,入朴硝或脑子少许,漱口,掺入舌下,涎出自消。(《圣惠方》)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皂角刺3钱水煎,早晚2次分服。观察10例,1例无效(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其余均在2~8日内治愈。大都在服药次日,体温及白细胞即下降至正常,自觉症状及扁桃体红肿减轻。
【摘录】《*辞典》
页首
皂角刺
《中华本草》
【出处】出自《本草衍义补遗》。
【拼音名】 Zào Jiǎo Cì
【英文名】 Chinese Honeylocust Spine, Spine of Chinese Honeylocust
【别名】皂荚刺、皂刺、天丁、皂角针、皂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Gleditsia sinensis Lam.[G.horrida Willd.]2.Gleditsia japonica Miq.[Ghorrida(Thunb.)Makino]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切片晒干。
【原形态】
1.皂荚 乔木,高达15cm。刺粗壮,通常分枝,长可达16cm,圆柱形。小枝无毛。一回偶数羽状复叶,长12-18cm;小叶6-14片,长卵形、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cm,宽1.5-3.5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斜圆形或斜楔形,边缘有细锯齿,无毛。花杂性,排成腋生的总状花序;花萼钟状,有4枚披针形裂片;花瓣4,白色;雄蕊6-8;子房条形,沿缝线有毛。荚果条形,不扭转,长12-30,宽2-4cm,微厚,黑棕色,被白色粉霜。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山皂荚 乔木,高可达25m。刺略扁,长5-10cm,常有分枝。幼枝淡紫色。一回偶数羽状复叶,长25-30cm;小叶8-12对,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l-4cm,全缘或有疏圆齿,上面有光泽,中助上有短柔毛,下面无毛;长枝上为二回偶数现状复叶,有3-6对羽片;小叶5-10对,狭卵形、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叶轴有短柔毛。细长总状花序;花有短梗;杂性异株,花黄绿色;雄蕊花瓣椭圆形,雄蕊8;两性花的雄蕊较小。荚果长25-30cm,宽2-3.5cm,扭曲,并有泡状隆起,种子靠近中部;种子卵状椭形,稍扁,栗褐色。花、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路边、沟旁、住宅附近。
2.生于山地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以及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完整的棘刺为主刺及l-2次分枝;扁圆柱状,长5-18cm,基部粗8-12mm,末端尖锐;分枝刺螺旋形排列,与主刺成60°-80°角,向周围伸出,一般长约1-7cm;于次分枝上又常有更小的刺,分枝刺基部内侧常呈小阜状隆起;全体紫棕色,光滑或有细皱纹。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商品多切成斜薄片,一般是长披针形,长2-6cm,宽3-7mm,厚l-3m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切面木质部黄白色,中心髓部松软,呈淡红色。质脆,易折断,无臭。味谈。以片薄、纯净、无核梗、色棕紫、切片中间棕红色、慷心者为佳。
显微鉴别 刺的横切面:最外一层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皮层薄,有的薄壁细胞合少量淀粉粒。中柱鞘处有厚壁纤维和厚壁细胞断续环列。薄壁细胞常合草酸钙方晶或簇晶。韧皮部呈新月形,极小。木质部发达,由木化的木薄壁细胞、纤维和导管组成。髓宽广,占整个断面的一半以上,髓细胞大形,不规则,常合少量棕色物质。
粉末特征:棕褐色,纤维性。①表皮细胞有棕色内含物及小颗粒状晶体,表面观可见气孔。②中柱鞘纤维多碎断,徽黄色,壁厚,胞腔不明显,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直径17-22μm,簇晶直径6-8μm,形成晶鞘纤维。纤维束厚壁性,分隔纤维,薄壁性纤维有的具单纹孔。③木薄壁细胞方形或类多角形,具纹孔。④有螺纹导管及具缘纹孔导管碎片散在。⑤髓细胞大形,具众多单纹孔。
【化学成份】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黄酮类化合物为黄颜木素(fustin即3,7,3,4,-四羟基双氢黄酮)、非瑟素(fisetin即3,7,3,4-四羟基黄酮),并含有无色花青素。
【药理作用】
抗癌作用:1.体外试验,热水浸出物对JTC-26抑制率为50-70%。
2.体内实验,对浊鼠肉瘤-180有抑制活性的作用。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水浸剂60g/kg灌胃对肉瘤-180的抑制率为32.8%。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回流15min,滤过。取滤液lml,加镁粉少量与盐酸3-4滴,显红色。
(检查黄酮)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辛;温
【归经】肝;肺经
【功能主治】消毒透脓;搜风;杀虫。主痈疽肿毒;瘰疬;疮疹顽癣;产后缺乳;胎衣不下;疠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醋煎涂,或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各家论述】
1.《医学入门》:皂刺,凡痈疽未破者,能开窍;已破者能引药达疮所,乃诸恶疮癣及疠风要药也。
2.《本草纲目》:皂荚刺治风杀虫,功与荚同,但其锐利直达病所为异耳。
3.《本草汇言》:皂荚刺,拔毒祛风。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于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又泄血中风热风毒,故厉风药中亦推此药为开导前锋也。沈氏曰,皂荚刺宜用头刺极尖锐者佳,刺下节如枝硬(梗)者,力薄不及也。姚继元云,治疠风癞疾,风癣风疮,搔痒风屑,与苦参同用,其力更倍。
4.《本经逢原》:角刺治痘疹气滞,不能起顶灌脓者,功效最捷,而气虚者慎勿误用,恐透表过锐,反生虚泡也。若血滞不能起顶灌脓,叉需鲮鲤,当非角刺所宜。丹方治大风恶疾,眉落鼻崩,用皂角刺三斤烧灰为末,食后煎大黄汤,调一匕服之,不终剂而愈。肿疡服之即消,溃疡服之难敛,以其性善开泄也。
5.《本草图经》:m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6.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7.《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8.《本草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9.《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10.《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11.《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摘录】《中华本草》

天葵子----治晚期血吸虫.肝脾肿大
【英文名】: Caper Euphorbia Seed
【异名】千两金、菩萨豆(《日华子本草》),续随子(《开宝本草》),联步(《斗门方》),滩板救(《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续随子的种子。
【植物形态】续随子,又名:拒冬(《开宝本草》),半枝莲(《纲目拾遗》),千层楼、铁蜈蚣。
二年生草本,高达1米,全株微被白霜,内含乳汁。
茎直立,分枝多。
单叶交互对生;具短柄或近无柄;茎下部的叶较密,由下而上叶渐增大,线状披针形至阔披针形,长6~12厘米,宽0.8~1.3厘米,基部近截形,先端渐尖,全缘。
杯状聚伞花序,通常4枝排成伞状,基部轮生叶状苞4片,每枝再叉状分枝,分枝处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钟形的苞叶2片;花单性,无花被;雄花多数和雌花1枚同生于萼状总苞内,总苞4~5裂;雄花仅具雄蕊1;雌花生于花序中央,雌蕊1,子房3室,花柱3,先端2歧。
蒴果近球形,表面有褐黑两色相杂斑纹。
花期4~7月。
果期7~8月。
栽培或野生。
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本植物的叶(续随子叶)、茎中白色乳汁(续随子茎中白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8~9月间,种子成熟后,割取全草,晒干,打下种子,去净杂质。
【药材】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5~6毫米,直径约4毫米。
表面灰棕色,有网状皱纹,皱纹的凸起部深棕色,凹下部灰黑色,形成细斑点状,一侧具凹沟样种脊,顶端有小圆形微突起的合点,基部偏向种脊处有类白色的种阜,通常都巳脱落,而呈斜切面状。
种皮薄而硬脆,内表面灰白色,有光泽。
胚乳黄白色,富油质,包围着细小而直的胚,于叶2片.气无,味辛.以粒饱满、油性足者为佳。
主产河北、河南、浙江。
此外,四川、辽宁、吉林、湖南、广西等地亦产。
【炮制】千金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去壳取仁。
千金霜:取拣净的千金子,搓去壳,碾碎,置蒸器内蒸透,用吸油纸包裹,压榨至油尽,碾细,过筛。
【化学成份】: 种子椭圆形或卵圆形,长3~4mm,直径2~4mm。
表面灰含巨大戟二萜醇3-十六烷酸酯(ingenol 3-hexadecanoate)、7-羟基千金二萜醇(7-hydroxylathyrol)、γ-大戟甾醇(γ-euphol)、α-大戟烯醇(α-euphorbol)、七叶内酯(aesculetin)、七叶甙(aesculin)、续随二萜酯(euphorbiasteroid)、瑞香索(daphnetin)、山柰酚-3-葡萄糖醛酸甙(kaempferol-3-glucuronide)等。
【性味】辛,温,有毒。
①《开宝本草》:辛,温,有毒。
②《本草再新》:辛,温,无毒。
【归经】入肺、胃、膀胱经。
①《本草求真》:入胃。
②《本草再新》:入肺、胃二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太阳经。
【功用主治-千金子的功效】逐水消肿,破癥杀虫。
治水肿胀满,痰饮,宿滞,癥瘕积聚;妇女经闭;疥癣疮毒,蛇咬,疣赘。
具抗肿瘤作用。
用于水肿、痰饮积滞胀满、二便不通、血瘀闭经。
①《蜀本草》:治积聚痰饮,不下食,呕逆及腹内诸疾。
②《日华于本草》:宣一切宿滞,治肺气水气,敷一切恶疮疥癣。
③《开宝本草》:主妇人血结月闭,癥瘕痃癖,瘀血蛊毒,心腹痛,冷气胀满;利大小肠。
④《本草正》;逐水杀虫。
⑤江西《草药手册》:治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5~1钱。
外用:研敷。
【宜忌】中气不足,大便溏泄及孕妇忌服。
①《品汇精要》:虚损人不可多服。
②《本草经疏》:病人元气虚,脾胃弱,大便不固者禁用。
【选方】①治水气:联步一两,去壳研,以纸裹,用物压出油,重研末,分作七服。
每治一人,只可一服,丈夫生饼子酒下,妇人荆芥汤下。
凡五更服之,至晚自止,后以厚朴汤补之,频吃益善。
仍不用吃盐、醋一百日。
(《斗门方》) ②治阳水肿胀:续随子(炒,去油)二两,大黄一两。
为末,酒、水丸绿豆大。
每服以白汤送下五十丸,以去陈莝。
(《摘元方》) ③治小便不通,脐腹胀痛不可忍:续随子(去皮)一两,铅丹半两。
上二味,先研续随细,次入铅丹,同研匀,用少蜜和作团,盛瓷罐内密封,于阴处掘地坑埋之,上堆冰雪,惟多是妙,腊月合,至春末取出,研匀,别炼蜜丸如梧桐于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木通汤下,不拘时,甚者不过再服,要效速,即化破服。
病急旋合亦得。
(《圣济总录》续随子丸) ④治积聚癥块及涎积等:续随子三十枚(去皮),腻粉二钱,青黛(炒)一钱匕(研)。
上三味,先研续随子令烂;次下二味,合研匀细,以烧糯米软饭为丸,如鸡头大.每服先烧大枣一枚,剥去皮核,烂嚼,取药一丸,椎破并枣同用,冷腊茶清下。
服盾便卧并不搜搅,至中夜后,取下积聚恶物为效。
(《圣济总录》续随子丸) ⑤解一切药毒,恶草、菰子、菌蕈、金石毒,吃自死马肉、河豚发毒,时行疫气,山岚瘴疟,急喉闭,缠喉风,脾病黄肿,赤眼疮疖,冲冒寒冒,热毒上攻,或自缢死、落水、打折伤死,但心头微暖未隔宿者,痈疽发背未破,鱼脐疮,诸般怒疮肿毒,汤火所伤,百虫、犬、鼠、蛇伤,打扑伤折:文蛤三两(淡红黄色者,捶碎,洗净),红芽大戟-两半(洗净),山茨菇二两(洗),续随子一两(去壳秤,研细,纸裹压去油,再研如白霜),麝香三分(研)。
上将前三味焙干,为细末,入麝香;续随子研令匀,以糯米粥为丸,每料分作四十粒.(内服)用生姜、蜜水磨一粒灌之,(外用)水磨涂。
(《百一选方》解毒万病丸,即《外科精要》紫金锭) ⑥治黑子,去疣赘:续随子熟时坏破之,以涂其上,便落。
(《苦济方》) ⑦治蛇咬肿毒,闷欲死:重台六分,续随子七颗(去皮)。
二物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兼唾和少许,敷咬处。
(《海上集验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取新鲜千金子去壳捣泥装入胶囊,根据腹围大小决定用量。
腹围较大者,每次2~3钱,早晨空腹服;5天服药1次。
服药后30分钟有头晕、悉心或呕吐,继而有肠鸣腹泻,随之腹水渐退,腹围缩小。
治疗21例,逐水效果显著,但服药后腹泻者达100%,呕吐者占45%左右,有的甚至吐出少量血液。
为了减轻呕吐反应,曾制成肠溶胶囊内服,每次3~8粒(0.48~1.28钱),每日或隔日或隔几日服1次。
使用结果,呕吐反应大大减少,且用药少,易吞服,药效快而猛,逐水效果不减.如腹痛及腹泻过剧时,可行对症治疗。
千金子胶囊对肝,肾功能均无损害,但服药后应忌食碱、盐及不消化食物;症状改善后,应抓紧时机使用锑剂以根治血吸虫病。
②治疗毒蛇咬伤取千金子20~30粒(小儿L酌减)捣烂,用米泔水调服。
治疗160例,一般服1次,重者服3次即效。
神昏者加龙胆草1两煎服。
【续随子的功效介绍】:
续随子
【释名】 千金子、千两金、菩萨豆、拒冬、联步。
【气味】 辛温、有毒。
【主治】   1、小便不通。
用续随了(去皮)一两、铅丹半两,同炒,加蜜捣成团,装瓶中,埋阴焉得虎子。
春末前取出,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木通汤化药送下。
如病急,亦可临时合药。
2、水肿。
用续随子一两,去壳,研细,压去油,再研细,分作七付,每治一人有一付。
男子有酒下,女子用荆芥汤下。
五更现服,不久,腹泻,但天大亮后泻自停。
可另服厚朴汤补身体,习盐、醋一在昊,病即不复发。
3、症块。
用续随子三十枚、腻粉二钱、青黛(炒)一钱,共研为末加糯米饭和成丸子,如芡子大。
每服一丸,打破,以大枣一枚烧熟,去皮核后,和药一起嚼烂,冷茶送下。
半夜后泻出积聚恶物即见药效。
4、蛇咬伤。
用续随子仁七粒、重台六分,捣烂,筛过,制成散剂,酒送服一匙,另用唾液调药末涂伤处。

仙桃草----补血调经,活血止血
【药 名】:仙桃草
【拼 音】:JIEGUXIANTAO
【英文名】:仙桃草 Purslane Speedwell Herb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玄参科植物仙桃草的带根全草(连虫瘿用)。
【功 效】:清肺泻热,活血散瘀,理肝和胃,补血调经,活血止血。
【主 治】:治跌打损伤,咳嗽痰中带血,吐血,鼻衄,咽喉肿痛,肝胃气痛,疝痛,痛经。①《纲目拾遗》:“消痈肿跌打。”②《本草再新》:“降肺气,清肺热,止咳嗽吐血。”③《本草求原》:“活血散瘀。连茎叶根子晒干研末,酒调或冷水调服,能使筋骨接凑。”④《岭南采药录》:“和胃,理肝气痛。治内伤咳嗽,痰中带血,痈疽,跌打。外用煎洗,能祛风湿。”⑤《江苏植药志》:“全草治风热上壅,咽喉肿痛。带有寄生虫的果实治跌打损伤及吐血。”⑥《贵阳民间药草》:“补血调经。”
【性味归经】:《本草再新》: “味辛,性凉,无毒。”《本草再新》: “入肺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研末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别 名】:接骨仙桃草(《救生苦海》)、八卦仙桃(《医方集听》)、蟠桃草、夺命丹、活血丹(《纲目拾遗》)、英桃草(《本草求原》)、蚁公草、本地老鸦草(《岭南采药录》)、蚊母草、小头红(《江苏植药志》)、无风自动草(《贵阳民间药草》)、活血接骨丹(《本草推陈》)、接骨草(《杭州药植志》)
【处方名】:接骨仙桃、接骨仙桃草、仙桃草、蚊母草
【商品名】:接骨仙桃、接骨仙桃草、仙桃草,以枝叶肥嫩、干燥、带有虫瘿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华东及贵州等地。药材产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
[化学成份]全草含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木犀草素(Luteolin),甘露醇(Mannitol),香草酸(Vanillic acid)和金圣草素(Chrysoeriol)。 [性味及功效]味甘、苦,性温。有治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吐血,咯血,衄血,便血。用量6~15g;外用适量,研末加白酒调敷患处。或用鲜品捣烂外敷.[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 抗菌作用 原儿茶酸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抑菌最低浓度为1.5mg/ml。
2. 木犀草素有止咳、祛痰,平喘作用。甘露醇有止咳作用。
3. 原儿茶酸能明显降低心肌耗氧量,静脉注射降低狗冠状血管及猫后肢血管阻力。可治疗心绞痛及子宫内膜炎和子宫肌炎的子宫出血。 [附注]
同属植物水苦荬(V. Undulata Wall.)与本品近似。与本品区别在于:叶片为条状披针形,通常叶缘有尖锯齿;总状花序侧生于叶腋,往往成对。茎、花序轴,花梗、花萼和蒴果上多少有大头针状腺毛;花梗在果期挺直,横叉开,与花序轴几乎成直角,因而花序宽过1cm,可达1.5cm,花柱也较短,长1~1.5mm。果较本品略大,近球形,常有小虫寄生。广布全国各省区,生水边与沼地。功用与本品相近。并能解热利尿,治咽喉肿痛。果实治肾腰痛,并有降低血压作用。关于本种的中名《救荒本草》称为水莴苣,《本草纲目》载的水苦荬显然是菊科苦荬菜一类植物,与本种显然不同。是同名异物,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