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政策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35:39

农地政策之我见

                                                              葵瑞生物/胡小能

六七十年前由中国共产党在其控制区领导的中国农村土改,经历十几年至解放后在全国彻底完成,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土改私有化让共产党获得了最广泛的民意支持,并最终决定了国共之争的胜败倾向与建国后的稳定局面。但是解放前后的漫长的土改运动刚完成不久,又迅速转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土地在全国范围(自治地区未计)上全部归为集体所有,接着开始合作社运动,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几经周折后,中央终于放松了原定的农村土地全民化计划。

同一时期,国民党在台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亦开始了土改,同样取得了迅速稳定局势的效果,并因为七十年代的继续改革,使台湾农业逐步接近与赶上了部分发达国家的农业水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再次确定了土地经营权转化为家庭。但事实上联产自始至终是空的,也从没有人关注,而承包发展到今天,演变为三十年(将改为七十年)承包经营权不变,让承包愈来愈像事实的私有化。在本次改革过程中,长江以南等许多非平原地区(北方亦有,但没有南方严重),因土地状况的差别或者其它原因,田地按贫瘠、远近、背水与否、易耕情况等分类,然后再平均分割,再分配给各家庭经营,已成为推动规模化经营的最大障碍。(台湾在七十年代便着手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土地改革,而大陆还在犹疑不前。三年前我曾写过专论《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化》,提出了分代式集中承包的设想,却没有途径递呈政府职能单位。)

农地国有(全民所有)也好,集体所有也好,私有化也好,单从归属来讲我不觉得有多少优劣之分,关键是权力分配给谁,实施细则如何。现在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可是集体已经虚化了(有些村落甚至连唯一的村主任也没人担当了),除了国家没有谁能代表集体行使决策权,而国家对于任何一个村落来讲,那实在是个遥远而模糊的物事。

因此我们可以说农村在政策不利情况下苦苦地煎熬了几十年,一直处于筑底的小波动中,及至目前,境况正直下波谷。尽管连续六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每次大谈三农,可因为在土地政策上没有实质性进展,绝望之下的农民依然激昂地配合着移民城市化运动。当房价高到平民望而兴叹的时候,仍然有人鼓吹,因为中国人多地少,因为要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房价铁定要涨到2030年(此后因为人口减少才会下跌)。可是我就纳闷了,许多没落的小城镇大把旧建筑之占地可改造罢!农村占那大面积的宅基地可改造罢!农村若干亿亩四荒地可利用来作为建设用地罢!不要说基建成本,与如此之高的城市拿地成本相比,那算什么,何况是为造福农民,为什么不可以利用呢!为什么只是鼓吹移民式的城市化,却从不谈其实还可以同时进行的部分农村的就地城市化呢?为什么连小产权房(集体建设房产)都不能容忍那怕是半容忍呢?什么高房价,我敢说,如果逐步放开集体建设用地,放开农村四荒地入市,那怕是只准出租的建设用地权,房价不跌到地板才怪。

同时我还纳闷,不少工业,比如食品、饮料、制衣等,谁敢说他们在城市更利于经营发展呢?为什么不鼓励它们下乡以配合部分农村就地城市化?

如果按我提的这一思路,在部分农村就地城镇化这一过程中,农民也可以从中获得较大收益,中国的最大群体购买力上来了,何愁内需不能拉动新的经济增长呢!再配合当前中央提的工资水平翻倍再翻倍,以自给自足型为主的新的消费经济模式自然可以顺利走上正途。而同时若能注意广泛培植第三产业的发展,打好下一经济增长模式的基础,因为第三产业具有永远的重复需求特性,则以第三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在中国成为永远的增长发动机。

我想我们应该警惕传媒舆论的功效主义,慧眼看本质。中国缺地吗?不缺,缺的是敢于对抗少数权贵,真心对待平民利益的官僚。聪明的中国人,在世界文化的熏陶下,已经让中国文化没落到以奢侈糜烂为荣,以欺负弱势群体为尊的氛围,加之走狗御笔的传统,可怜,更增添了决策层决策的糊涂。

毛说的很好,“为人民服务”!我一直觉得这话比党章更具内涵,可惜毛努力践行,却越行越偏,而当今的执政者,表面功夫下足,却在大是大非面前,止步不前,扯蛋都不扯下。

20107

(本文作者为葵瑞生物-胡小能,葵瑞生物旨在通过开发黄秋葵、刺梨、辣木等富营养物种,引进先进的生物菌剂与种植、加工技术,创建农产品社区经销渠道,从而完成低碳农业产业链新模式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