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去后诸芳尽”释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48:09

“三春去后诸芳尽”释

“三春去后诸芳尽”释
朱光东


红楼梦一开始就多处提到“春”和“三春”。第五回:
“春梦随云散”。【甲戌双行夹批:开口拿“春”字,最紧要!】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第十三回:“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甲戌侧批:此句令批书人哭死。甲戌眉批: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梅溪。】
既然作者一再提到“春”、“三春”,而脂批又一再说“最紧要”、 “此句令批书人哭死”,那么不理解“春”、“三春”的含义,很难说理解了红楼梦。
人们一般把“三春”解释为迎春、探春、惜春。“初春”解释为“元春”。但这种观点没有说服力。
首先,它无法解释“将那三春看破”。既然“三春”是迎春、探春、惜春,那么“将那三春看破”又是何意?
其次,无法解释“三春去后诸芳尽”。红楼梦表现的是普天下女子的悲剧,而不是贾府的女子的悲剧。第五回仙姑道:“此各司中皆贮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就是此意。
“三春去后诸芳尽”,就是说“诸芳”的悲剧从“三春去后”开始。既然作品表现的是普天下女子的悲剧,那么为什么要有一个“三春去后”的时间界限呢?如果把“三春”理解为迎春、探春、惜春,“三春去后”的时间界限,对于贾府的女子是有意义的,因为贾府破败后,贾府的女子受到牵连,她们的悲剧发生在“三春”之后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普天下的女子来说,“三春去后”这个时间点没有什么意义。
即使对于贾府里的众多女子来说,悲剧也不是从“三春去后”开始。在“三春”(迎春、探春、惜春)出嫁和出家之前,尤二姐、尤三姐、晴雯等的悲剧已经发生了,与“三春去后”与否没有关系。所以“三春去后”这个时间点与贾府众多女子的悲剧也没有关系。
第三,无法解释为什么作者拿“春”作文章,为什么“‘春’字,最紧要”。
既然红楼梦表现的是普天下女子的悲剧,那么“三春去后”就是天下女子悲剧开始的时间点,而不是贾府众多女子悲剧开始的时间点。那么这个时间点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三春去后”指的是崇祯在三月十九日自尽,明朝于甲申三月亡国。
“三春”即春季。正月、二月、三月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合称为“三春”。 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三春”就是指的春季。也有人将农历三月称作“三春”,因为到了三月,已是花草繁茂的时候,最具有春天的特色。
崇祯三月十九日自尽,明朝灭亡。四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四月正是“三春去后”。所以“三春去后”就是指明朝灭亡的时间。
用“春去”来表示亡国,在当时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明遗民冷士嵋(1628——1710)在《和南云先生三月十九日云岩送春作》中写道:“此日断肠谁识得,伤心那独为春归” 。
在《三月十九日岁再逢甲申,感而有作》云:“海棠花落东风里,此事伤心六十年” 。
在《三月十九日圣忌日偶成》中又云:“一年一度逢花发,每见花开辄黯然。往事有谁来记忆?春风空老白头年。”
遗民林古度(1580——1666)曾于康熙三年春到扬州。严迪昌先生有这样的论述:“这次林氏渡江赴扬州的节令,‘桃花李花三月天’,岂不正是‘三月十九日’这个难以从遗民心头消退的国丧忌日之时?甲辰之春,实乃崇祯自缢二十周年祭!……还有,这一年春天又是南明最后一个小王朝的君主永历帝被吴三桂杀害的二周年祭期。”
余怀(1616——1696)《味外轩集•戊申看花诗》作于1668年。其序云:“余之于花,亦有意耳。” 其诗云:“倦听摧花羯鼓声”,“伤心无奈落花何”,“如此春光独憔悴”。
在《三月二十日朱本固园中牡丹二百余朵》中云:“紫骝嘶人碧云去,正是红香绿润时”,祭祀崇祯。
顾炎武也有诗句云:“彩笔夏枯湘水竹,清风春尽首阳薇。”
可见当时人们是用春归、三月、花落来指明朝灭亡。红楼梦“三春去后”也应该是指明朝灭亡。“三春去后诸芳尽”,就是说天下女子的悲剧、“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从明亡后开始。
笔者在《红楼梦吊明反清思想管窥》(载《桂海论丛》2004年增刊)、《红楼梦与清初民族斗争管见》(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3期)等文章中指出:红楼梦的“天崩”指国家灭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三春去后”与“天崩”都是指亡国。
从“三春去后”的情景来看,描写的都是亡国惨象。“虚花悟”云:“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我们对照一下阎尔梅的《惜扬州》:
“妇男良贱苦鞭疮,疾驱枯骨投荒塞。死者未埋生者死,鸭绿江头哭不止。”
对比一下邢昉的《广陵行》:“乱骨纷纷弃草根,黄云白日昼俱昏。”
因此“生关死劫谁能躲”、“连天衰草遮坟墓”描写的是清兵杀戮无疑。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对比一下清兵掳掠的情景:
“西风古道黄埃起,对对行装逐鞭弭。好男好女是谁家,何处驱来若羊豕?乡音呕哑不成语,龆龀悲啼孩稚喜。车儿载入营中去,从此爷娘千万里。”
“爷娘妻子驱为奴,死生何处收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与“从此爷娘千万里”如出一辙。所以“分骨肉”描写的是清兵掠民为奴的情景无疑。
因此,“三春去后”指的是亡国。难怪脂批说“此句令批书人哭死”,“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了。作者的血泪,是民族血泪。
理解了“三春”的含义,其他问题也迎刃而解了。“三春争及初春景”,“三春”指三月,“初春”指一月。初春虽属春,但仍然是冰天雪地,情同隆冬。“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说三月象一月那样冰冷。“争及”,即追得上、赶得上,赛过。三月情况骤变,刹那间又回到严冬,“三月”又变回到了冰冷的“初春”一月,百花凋零。
再来看“虎兕相逢大梦归”。前面已经指出,元春的判词有两种。一种是“虎兔相逢”,一种是“虎兕相逢”。二者意思相差很大,字体也不相似,因此不可能是笔误,那么“虎兕相逢”是何意?
《论语》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满族贵族烧杀掳掠,不正是象虎兕一样凶残吗?满族贵族一直被拒于关外,不正是“虎兕困于柙”吗?清兵入关,不正是“虎兕出于柙”吗?因此“虎兕”应该是暗指满族贵族。脂批也说:《乞巧》“伏元妃之死”。《乞巧》是洪升《长生殿》的节目。《长生殿》通过唐玄宗杨贵妃的悲剧故事,抒发亡国之痛。脂批说《乞巧》“伏元妃之死”,是暗示元妃死于战乱。因此,“三春去后”指明亡以后,“虎兕相逢”指清兵入关,“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是说元春死于清兵之手。也就是说,在最早的稿本里,元春是死于清兵入侵的。
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也是在三月。书中写道:
见他(宝玉)来时,都笑说:“这会子还不起来,咱们的诗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人作兴。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湘云笑道:“一起诗社时是秋天,就不应发达。如今却好万物逢春,皆主生盛。况这首桃花诗又好,就把海棠社改作桃花社。”
又写道:
已至稻香村中,将诗与李纨看了,自不必说称赏不已。说起诗社,大家议定:明日乃三月初二日,就起社,便改“海棠社”为“桃花社”。
可见桃花社建于三月,而林黛玉的《桃花行》就作于三月初一。其中写道: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桃花”代表血泪,“春归尽”指亡国,“一声杜宇”即杜鹃啼血。前面已经指出,“杜鹃啼血”是那个特定历史时空的亡国血泪。如黄宗羲曾作《三月十九日闻杜鹃》一诗,其中有句云:
“江村漠漠竹枝雨,杜鹃上下声声苦。此鸟年年向寒食,何独今闻摧肺腑。昔人云是古帝魂,再拜不敢忘旧主。前年三月十九日,山岳崩颓哀下土。”
在这里,“杜鹃上下声声苦”即“一声杜宇春归尽”,“三月十九日”即春尽、春归之时。“山岳崩颓”即红楼梦的“天崩地解”。
顾炎武的“关中三友”之一的王山史亦有句云:
“自从先帝宾天后,万事伤心泣杜鹃。”
再联系前面说过的“桃花李花三月天”、“杜鹃不解相思死,血口空啼二月天”和“一孟麦饭谁陈荐,空对空山哭杜鹃”等诗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桃花行》是一首伤春怀国之诗。
《葬花词》同样有杜鹃泣血之句:“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这不是偶然的,而是亡国悲苦血泪迸发的写照。
紧接着林黛玉《桃花行》的还有一组伤春的词。其中宝琴的《西江月》云:“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
把“三春”理解为亡国的时间,“明月”代表故国,则“三春事业”指的就是救亡事业,“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指的是救亡运动的失败。这样与“三春去后诸芳尽”等句的意思就一致了。
而诗社反映的是当时的真实情况。杨凤苞在《秋室集》记载云:
“明社既屋,士之憔悴失职高蹈而能文者,相率结为诗社以抒其旧国旧君之感,大江以南无地无之。”
红楼梦里的海棠社和桃花社,反映的都是当时文人结社以抒发“旧国旧君之感”的真实历史。
因此,笔者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表现民族空前浩劫的爱国主义作品。红楼梦的“三春去后”指的是明朝灭亡,“诸芳尽”指的是国破后天下女子的悲剧命
运。红楼梦字字是血,是民族血泪,不谬也。
UID
10515 
帖子
54 
精华
积分
54 
阅读权限
10 
在线时间
7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19 
最后登录
2010-8-1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三春去后诸芳尽”释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 看懂《红楼梦》的条件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 醉迷红楼——望美兴叹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 看懂《红楼梦》的条件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 曹雪芹考证质疑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 品味红楼——史湘云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 [原创]真正的宝钗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 醉迷红楼——宝钗与香菱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 醉迷红楼——王熙凤的角色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 “顽石”与“补天” - 小说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 《进<雕赋>表》赏析 - 文赋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 [原创] 论格律思维 - 文赋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 小议孔稚珪《北山移文》 - 文论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 陳寅恪全集 - 文论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致力... 论孔稚珪《北山移文》 - 文论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 《牡丹亭》與蘇州 - 戏曲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孽海记?思凡》 - 戏曲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待月西厢 - 戏曲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致力于... 晏殊《蝶恋花》试释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 古詞漫談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致力于... 铜驼悲李贺新解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 为何以“双文”称莺莺?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 【原创】雪谗诗赠友人笺注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 读《曹植集》札记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