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史家的良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20:22

为了“史家的良心”

代海军《 人民日报 》( 2010年08月17日   20 版)

  考诸中国近代史,每逢起承转合、决定民族命运的“大时代”,必有一批有作为的青年担当起启蒙大众的角色。其中,顾颉刚凭着“史家的良心”,喊出了文化救亡的口号。《我的父亲顾颉刚》,为建构一代史学大师的精神面相作了有益的尝试。

  作者顾潮是顾颉刚与张静秋的长女,长期从事顾颉刚遗稿的整理与出版工作。近距离的观察与资料的充沛,为此书写作提供了诸多便利。这本带有回忆录性质的人物传记,内容大多整理自顾颉刚的日记、读书笔记、著述,以及与胡适、俞平伯、傅斯年、朱经农等人的书信。

  书中有两条线索交叉推进:一是研究学问。顾颉刚沉迷于古史研究,誓言“建设真实的古史”。他一生制定了宏大的辨伪计划,内容涉及古文经学的方方面面,并一手创立了“古史辨”派。这期间,顾颉刚先后在北大图书馆、《新潮》杂志社、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中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齐鲁大学,他还参与发起了民俗学会、边疆学会、禹贡学会、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等。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文中另一条线索是支撑家庭。在顾潮看来,顾家花园里的顾颉刚是个矛盾体:他一方面接受着最新式的思想,渴望从头到脚的新生,一方面却没有勇气割断与旧家庭连着的脐带,他的学问成了赚钱养家的工具;他一方面无数次在内心表白着独立的爱情宣言,一方面却又每每在父权和孝道面前落败。时局动荡、人事更迭,加之负薪之忧,如他所言,“个人有如失舵的小舟漂流于大洋。”

  顾潮的语言很朴素,却不失女性的柔美,有时足以将坚硬的历史软化。大部分情况下,她的文字都是客观的。对顾颉刚、鲁迅两人因求知或应用而生芥蒂,她也作了比较公允的阐述。即使在“父亲”受排挤、冷落的情势下,她也保持了一份难得的冷静。但在描写“父亲八十高龄,行且困难,病得奄奄一息,几乎无日不在开会受批判、写检讨中度过”,她终于还是被亲情左右,笔尖突然变得锋利起来。而“女儿”炽热的感情一旦开了口子,就如同决堤的洪水收不住了。特别在写到顾颉刚心脏停止跳动的那刻,我能感受到顾潮心底巨大的悲恸。

  过往的历史,如今可以冷静地看待。实事求是地讲,这本书很好地展现了顾颉刚跌宕起伏的一生:不断地检验着历史,辨伪求真,并自愿为后人积累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