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良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9:33:20
她为什么要寻死呢?更艰难的日子不也走过来了吗?电影《蓝桥遗梦》的故事从战争时代下的那座桥上开始,又在那座桥上结束。很奇怪,我被这部电影感动得流眼泪,却没记住那座桥的名字,倒是“滑铁卢车站”和“烛光俱乐部”被记了下来。电影在战争动员声中拉开帷幕,男主角在桥上缅怀旧事,手里拿着个幸运符——记忆中永不磨去的人留下的定情信物。时光倒回二十年,一次大战时年轻的男女主角在这座桥上相遇了,为躲避空袭两人一起进了防空洞。在战火纷飞朝不知夕的时代背景下,在那拥挤狭小的空间里,爱情似乎来得特别快,言谈甚欢的这对男女无疑是一见钟情了。后来在剧院的以目送情,“烛光俱乐部”的浪漫舞步,第二天在雨中的真情告白,深情拥吻,再激情求婚,二人的感情可谓一日千里,可以说他们用一天就许下了一个终生。与其他滥觞的爱情悲剧不同的是,身份地位相差悬殊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几乎没有遭到世俗和人为的阻碍,他们又都是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人,如果不是那个时代背景,很难相信这会不是一段美满的爱情故事。命运似乎真是不能抗拒的。一些小小的意外就能让形式急转直下,比如说一个电话。男主人公的提前上战场,让一天之后就能举行的婚礼无法完成了,他们甚至无法在离别之前好好地再见上一面。女主人公没成为克劳宁夫人,自然要独自面对战争年代日益艰难的生活,这还没什么,导演似乎在玩弄悬念,他安排女主人公陷入困难的时候跟克劳宁的妈妈见面,让我们都看到了希望,尤其克妈妈又是这么好相处的一个人。可惜她会迟到,迟到就让女主角知道了男主角的死讯。她却要在克妈妈面前忍着(多克己的人格啊),以致失态了,二人不欢而散,希望终结。这还是没什么,贫困虽然难熬,爱人的死去虽然痛心,可坚强的姑娘不一定会被打败。但她不该生病了,还有一位可谓肝胆相照相濡以沫的好朋友。既然她们失业了,但饭要吃,病要看,在那个时代,两个孤苦伶仃的姑娘除了出卖自己的肉体还有别的什么办法呢?不知是不是我所看的电影版本确实如此,影片中略去了两位好姑娘在决定出卖自己的肉体前必然有的思想挣扎(我十分不愿意用“堕落”这个词,甚至“出卖”也是不得已而用之,我固执地认为,恰恰是这不幸的考验成就了她们“圣女”的本质,我愿意称之为“奉献”),只是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描写女主角得知好友为了两人的生存奉献了自己之后,带着一种因极度煎熬而陷入麻木的痛苦来到那座桥上,观看中我一度以为她要自杀——这完全可以理解,但这样无疑是对那位情深义重的好友的辜负,一个没出现人物的声音的出现“自然地”修改了这个进程,声音所表达的内容文雅、礼貌、不无浪漫,特有英国人的绅士感,看着屏幕下方的中文翻译,我还以为是女主角脑海中克劳宁的声音呢。声音对她起了作用,她换上一副谄笑的表情随后离开了画面,只留下静静的桥,静静的河,静静的天边(那一刻,我真狠不得能拿自己的生命换回主人公的清白)。当她已习惯对着陌生男人媚笑的时候,那个悲欢离合的火车站又送回了大批的“当兵的”,她愿想在这能拉来下一顿饭的着落,却看到了那个她以为已不在世上的“上尉”,没有波折,没有挣扎,“上尉”也发现了她,怀着极度的快乐拥抱了她,反复地重许了誓言。啊,当时她是怎样一种心情,幸福?狂喜?忧伤?恐惧?还是兼而有之?故事发展得很顺利,他们的婚事重被提上日程,还是克劳宁那种不假来日的快意风格,马上他们就要回克劳宁在乡下的庄园结婚了,唯一的插曲就是好友得知她的幸福后表示了完全合乎情理的担忧,这不是意外,这是良心的必然。但为什么不尝试接受这得来不易的幸福呢?这幸福既是任何人都梦寐以求的。难道“堕落”是我的错吗?难道我非得继续受这些罪吗?难道我没权利向上帝要回这本属于我的幸福吗?带着这些阴影,女主角随男主角回到了乡下的庄园,她对这份快乐是多么的渴望。她大获成功,征服了克家的上上下下,更没遇到任何波折(如同时下蹩脚的爱情悲剧所常用的套路)——当然,以后很难说能一直一帆风顺,毕竟“造化弄人”。但良心却拉住了幸福的后腿,克劳宁家族的荣誉和克家人的善良激发了女主角最高尚的良心,这良心要撕碎她本应拥有也完全配有的幸福,你却不能诅咒它。我们看惯的悲剧有来自于命运的,有来自于暴权的,有来源于人性的弱点的,可这出悲剧却来自于人最高尚最珍贵最美好的良心,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世俗的作恶,看不到命运的捉弄,看不到嫉妒和卑鄙施展诡计的身影,几乎所有的要角都为幸福祝福,上帝却让最不可能为害的良心成就了这出实实在在的悲剧,简直是神来之笔。画面最终还是定格在那座桥上,女主角在那里香消玉陨,只留下了那只幸运符。看完这出悲剧,我想到了《悲惨世界》的芳汀,想到了《苔丝》,相对于这两部作品中充斥着的时代的罪恶和人性的丑恶,《蓝桥遗梦》似乎只展现了人性中较好的一面,连作为剧中唯一“反派”出现的芭蕾舞团的负责人老巫婆也只是显得专横和不近人情而已,一晃而过,并没对影片的主题施加直接的迫害性的影响,大部分人都彬彬有礼甚至优雅高尚,连下层的人物也同样如此。战时环境的艰难是影片唯一的负面背景,但也没多作交代或渲染。总之,一切负面的,强烈的,悲惨的镜头都看不到或一笔带过,就像女主角撞车身亡必有的惨状也用围观的人群加以遮掩了。无疑,只有真正经历过世间的甜酸苦辣的人才能体会得到悲剧中真正的“悲”之所在,温室里的人只能看到浪漫和“凄美”,而太“实在”的人又什么也看不到。我还是心有不足,还是回到开头的问号,为什么要死呢?不是从死中熬过来了吗?良心虽然不让你甘然享受幸福,心底不是还有爱吗,上帝所赐生命就真得一无所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