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远古榆与钟鼓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8 16:26:21

惠远古榆与钟鼓楼

记得初到伊犁时,被伊犁的绿树环抱和繁花锦簇所陶醉。那天风和日丽,我沿着伊犁河北岸一路观光。走约20里许,见一段高埠被伊犁河水切成断壁。高埠之上似乎存有人为的遗迹,于是便奔到遗迹处想弄个究竟。

    我所见到的事物,仅是一个曾被夯实的大大的黄土台,那土台的东西两端和南北两端通向远处的似乎是曾经的古道。因为土台周边全是开垦的土地,而我们说的古道处虽也曾犁过,却仍荒芜。由此,我确认这里一定存在过什么庞大且又辉煌过的建筑。于是,我爬上土台四周环顾,发现辽阔的垄亩中,东部、北部和西部,距土台六七百米处都残存着古城墙似的遗迹,只有南面伸出去百米多就是断崖了。

    记得那天,我在那个遗址中逗留了足有4个小时。恋恋不舍地归来后,饭也顾不上吃,便翻找有关伊犁九城的一些资料。看过资料,我作出了初步判断,那就是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毁于同治五年(1866),号称伊犁大城的惠远老城。而那个置于高埠的黄土台便是老城钟鼓楼的遗址。

    然而,当我向一些当地朋友问起那个“大城”的事,他们只告诉我,没听说,也没去过,若说惠远,有班车,坐上一会儿就到。又一个星期日,班车真的转眼间就把我送到了惠远钟鼓楼前。

    眼前的钟鼓楼,其样式、大小、色彩,均与我印象中当年袁崇焕守宁远(今辽宁兴城市)时所建的宁远古城中的钟鼓楼一模一样。它兀立于惠远新城正中,通高28.76米;底部青砖包砌的台基四面开门洞,通东西南北四街;座上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木结构建筑,呈绿瓦红柱朱窗样式。奇怪的是,爬上顶层,你也甩不掉楼西侧那株伸向高天的老榆枯枝,它还真有股誓与此楼共存亡的豪气。我就想,这样的古建筑旁边怎么竟容一株老榆大煞风景?下得楼来与一四十几岁的壮年人寒喧,知对方是则徐中学的教师。问及老榆事,他讲给我一个传说,听得我是羞惭满面,暗骂自己浅薄无知。

    原来,这株半枯的老榆竟大有来历。光绪八年(1882)收复伊犁时,新任伊犁将军金顺率众暂住绥定,并决定重建惠远古城。然大城旧址是不能再建了,一是残垣瓦砾弄起来费工,二是南边伊犁河仍有北滚河道的趋势,所以决定在绥定城和大城遗址之间找一个新址,可究竟建在何处多次论证都无善定。5月的一天,金顺带领十几名随员沿路测查,走到今日钟鼓楼位置,金顺的官帽被一株枝杈侧生的小榆枝挑起。金顺一惊,回头一看,自己的官帽竟挂在那榆树的侧枝上。一名随员见状欲伸手来帮将军取帽。金顺说:“不要动!既然这榆树有情,那好,咱就把钟鼓楼修在这里,让钟鼓楼永远陪伴这棵榆树。至于城建的规模样式,一切如大城例。”就这样,这富丽堂皇的钟鼓楼和围绕钟鼓楼的所有置建便陪伴这棵榆树从幼到壮,又从壮到老,直到今天,仍在相映成趣。

    想不到这株半枯的老榆,却同这座古建筑有如此近的血亲之连。这不禁让我想起石河子市休憩园中那眼“军垦第一井”来。

    当年王震带领军团入疆,形势安定后便发展军垦。因屯垦之需,要在玛纳斯河西畔建一座新城。决定城址之前,王震骑马走在戈壁滩上,忽见眼前有一株骆驼刺,便下马召来附近的军垦战士,向他们交待任务说:“你们就在这棵骆驼刺处挖一口井,只要打出水来,咱就围绕这井建一座新的城市!”后来那口井果真打出了水,也果真奶活了一座戈壁城市。而那口堪称戈壁新城妈妈的水井,便成了著名的“军垦第一井”。现井旁铭石仍在。

    无论是伊犁大城的黄土台,还是惠远新城钟鼓楼旁的老榆,抑或是石河子市的“军垦第一井”,它们都像一面镜子,把远古的历史拉到我们的眼前,既令我们激动,也令我们惶悚;既能引起我们的评点议论,也能敦促我们的畅想和深思。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些事物实在是永恒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