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5:56

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的名篇之一,悼念亡妻之作,这是有确论的。千百年以后,它依然可以感动今天的读者。本文试用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重新解读这首词。力图排除“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将关注焦点放置在文本上,深入挖掘语词本身的可能性,探究其感人的因素。



先看上片。第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生”与“死”之间,立即形成矛盾局面,而且是不可调和、截然对立的状态。“新批评”理论认为:诗为矛盾语(美·布鲁克斯)。生死之别是人力所不能消除的,其间横亘着无法逾越的鸿沟,后文难言的伤感痛苦也都因此而来。所以,主观上的渴求与客观上的不能,是此处矛盾语的基本框架,也为后文的情感发展奠定了基础。


该如何平衡这对矛盾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对“茫茫”的理解。对这一句,通常的解释是,死别十年,双方隔绝,什么也不知道。(见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相关注释)也就是将“茫茫”解作“不知道,不了解”。我以为不妨一试,将其理解为茫然。生和死是两个极端,统一于“茫然”——生也茫茫,死也茫茫。死者固然无需多言,而生者为世事所驱,奔波操劳,心中漂泊无依。从某种程度上讲,“茫茫”为生者和死者提供了共同的状态——浑浑噩噩。这才有了这第二句“不思量”,即没有去想。按照这种思路,万事都是模糊一团,什么都不明确。可是,到了第三句“自难忘”,表现的却是一种清醒的状态,似乎出现了矛盾。而恰恰是在这种矛盾中,刻骨铭心的爱意和伤痛得以自觉地浮现出来。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前一句交待了两件事:(1)亡妻葬于孤坟之中;(2)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所以,后一句中所谓“无处”,并非真的“无处”(“孤坟”即是“处”),而是“无法”。一来山长水阔难以奔赴,二来生死两隔已达十年。所以,从表面上看,“无处”只对空间进行了描述,实际上也隐含了时间的断裂。时空的双重错位,构成了词的张力。此外,“凄凉”在此有双关的作用。一则用作名词,直指凄凉之感,二则用作形容词,意指“无处话”的境况是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个假设兼有让步的结构。前文说到“无处”(无法)倾谈,于是这里给出一个假设——“纵使相逢”。相逢之后呢?——“应不识”。刚刚升起的希望又破灭了。但是仍留下了一丝转机,原因在于一个“应”字——应该、大概、或许,并不是绝对的。


由是纵观整个上片,不难发现一种以时间为主导的推移:“十年生死”前接过去,后启现在;“千里孤坟”是指当下;而“纵使相逢”是对将来的一种期许。这波澜不惊的过渡中包含了三组矛盾:生与死、想见而不能、相逢而不识。三者之间又有递进:虽然阴阳两隔,然而未曾忘怀——虽然此时不能神交,但是或许还能相见——即使重逢,也许已不相识(可能不相识,也就可能相识)。美国的文森特·B·雷奇提到,在文本细读中应“寻求一种完全平衡或统一的、由和谐文本组成的综合结构”。上片中的三组矛盾正是通过递进的方式一一消解,从而使文本整体结构达到平衡。


再看下片。“夜来幽梦忽还乡”,场景骤然一转,由实入虚。在上片的最后已经现出这种态势,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只有在梦中得到满足。如果与前文“无处话凄凉”的时空错位联系起来看,此处就是时空的逆转。所见何人?——“小轩窗,正梳妆”。所言何事?——“相顾无言”。“无言”可有两解,一则无从说起,意指思绪繁杂纷乱;一则无话可说,意指百感交集,话语无法承担。两种解释都说得通,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因为全词基调寂静阴冷。情深反而失语,尤噎在胸,只有“相顾”可以传情,似乎更符合这一氛围。


而接下来的“惟有泪千行”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种冷寂。从本句内部看,“惟有”和“千行”相冲突,并且无法在全词基调上达到和谐统一。从整句分析,看似谨慎的口吻,却是极言泪之滂沱,反而显得夸大了感情,至少是斧凿的痕迹太重。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又说“东坡之旷在神”,想是指苏词的胸襟放达。而此处一“旷”却不符全词从头至此隐忍的痛感。在我读来,总觉这“千行泪”实是白璧微瑕。


“料得年年肠断处”,本句没有主语,是被省略了。于是我们可以进行揣测:(1)作者怀念亡妻而悲痛;(2)亡妻留恋至亲而伤感;(3)二者兼而有之。这就形成了一种“复义”。燕卜荪在《含混七型》中给复义下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就形成了语言的复义现象”。生者怀念死者是实,死者流连人世是虚。那么,若倾向于(1)的说法,本句就是实写悲痛;若(2),则是虚写臆想,与梦境承接;若(3),则营造出另一种虚实相融的意境。“年年”,年复一年,没有终结,指向无限。于不经意中,幽长的哀伤油然而出。“肠断”在古诗词中常被用来形容极度悲痛,几成定式,如“悲风四边来,肠断白杨声”(李白)、“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等。所以,虽然我以为这样的措辞又有率性之嫌,也不足为过。


“明月夜,短松冈”,是由两个名词性短语构成的处所描写,指亡妻之墓。联系上句“年年断肠处”,实指该是“断肠时”,因为亡妻之墓远在千里,并非“年年”可去探看的。如此一来,句意就是:年年伤心断肠的时候,是千里之外妻的坟墓。这样的解释似乎不合逻辑,但却是再次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相交。



通过以上逐词逐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江城子》一词所蕴含的情感逻辑印证了“诗是矛盾语”一说。词以“生”与“死”的冲突而起,又在不同矛盾之间的递进中逐一消解,最后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结构。


二、《江城子》一词多处运用了“复义”现象,以造成文本的多重意蕴。如“茫茫”、“无言”、“料得”一句,其所涵盖的复义都从不同角度渲染了悼亡之伤感,怀念之深切。


三、《江城子》一词富有张力,张力即语义学意义上的外延与内涵的协调。如前所述,“无处话凄凉”中的“无处”,既有明晰的概念意义(指空间),也有丰富的联想意义(指时间),由用语的内涵与外延的统一体构成了张力。



结语:


运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解读中国古典诗词,在我是一种尝试,也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诚然,西方的理论有它自身产生和适用的土壤,中国的文学有着独立的发展脉络,所以并不是每首宋词都能用文本细读这样的西方文学批评法来分析,或许本文所示也不免牵强。但我想,这总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它可以为古典诗词在现代语言环境下找到新的内涵。并且,由于文本细读无须建立文本之外的联系,我们欣赏古典诗词也就更为灵活。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过西方文学理论的阐释,中国古典文学可以找到新的生命和出路。

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苏轼 晏殊《蝶恋花》试释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 古詞漫談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致力于... 铜驼悲李贺新解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 为何以“双文”称莺莺?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 【原创】雪谗诗赠友人笺注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 读《曹植集》札记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曹子建的“骨气”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孽海记?思凡》 - 戏曲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推荐]关于古典诗词的几个考证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 请教:江南指的是现在的哪里?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 【原创】杜诗随笔(添加中)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 檀作文:谁解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 黃鶴樓送孟浩然下惟楊(李白)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 赠陈商 新解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致... 冰雪肝胆,拳拳之忱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 柳贯古诗一首:箧中犹是借来书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 韩籍词人李齐贤大事年表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 古泪作何解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致力... 请教两句唐诗的用典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 莺啼序的正格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n.com 致... 自大狂屈原——解剖《离骚》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