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河涌忆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47:00

 

  寻找水岸广州征文

 

  (一)

  年幼的时候,我家住大南路城墙脚下柴栏巷,离开这里30多米,是广州的护城河玉带河。

  柴栏巷许多古老大屋设有后门,开门便是河涌,小艇顺潮水而进,叫卖声彼起彼落,卖菜、卖柴、卖针线……

  玉带河南岸是高第街,有著名的许地,清代广西布政使许祥光、吏部尚书许应骙、浙江署理巡抚许应镕、许广平等的故宅就在这里。

  旧时,运柴船就在柴栏巷附近的玉带河边靠岸,售卖柴火。街坊们最怕买着夹有“湿柴”、“纽纹柴”的柴担,这些柴烧不着,又难砍。

  柴巷口往西10多米有刘仲康医馆、江祝记木厂、棚竹店、梁园砖瓦店等。

  刘仲康医馆的小孩阿英和我是好朋友,我常与他在他家的后花园玩。他家后门有铁闸,挂有红十字标志和铜铃,“有求必应”的字粘在当眼处,有人坐艇来求诊,拉响铜铃,马上开闸。

  江祝记木厂有近百工人,后栏靠着玉带河,挂有小艇,圆木浮于水面。每年端午节和师傅旦(鲁班节,农历六月十三),木厂有向街坊派饭的习惯,排队取饭者众多。老人家说,细佬仔食后聪明伶俐。解放后,鲁班节也不复存在了。

  梁园砖瓦店店后的码头,常停靠装着砖瓦、沙石和灰浆的船只。街坊需要粉饰、修缮用料,铺里立即派人将材料从船只上挑到他的家。

  麒麟里的罗伯在柴栏巷口摆卖水果,他让我到东濠涌水果市场(现越秀南路东濠涌高架桥入口处)帮他推水果。东濠涌很宽,一艘艘船并排着,船头与岸架着桥板,船舱装满西瓜、香蕉、大蕉、杨桃等岭南佳果。

  船主站在岸边挥着手大声唱:“里水西瓜皮薄夹大,红透清甜,清热解暑,又平又靓,有买就趁手,唔系就执输啦!”

  那边声浪更大:“万顷沙梅花点香蕉够香够甜,每担八文,保证你赚到笑”。买卖声、咕哩挑货声混成一片。

  罗伯在水果市场将各式水果搬上猪笼车,我在后面助力推车。回去后,他给我两角钱,我兴高采烈地将钱给了老母,说是今天赚到工钱。

  当时的居民主要使用木柴、木糠烧火做饭。柴栏巷里小孩常拉着板车(车上放箩筐),到东濠涌边的“利工祥”界木厂木材仓库,帮手将树材去皮,把树皮拉回家中晒干作柴火。

  解放初,玉带河改成暗渠,我义务用砖为马老太家砌墙堵后门,此事还历历在目。上世纪90年代初,柴栏巷消失了。

 

  (二)

  民国期间,珠江新城的冼村向东至石牌村,向西至杨箕村,向北至林和村,向南至珠江,水网纵横,是名符其实的岭南水乡。当年,河涌与村民生活休戚相关,冼村里的七间祠堂均三面环水,村民种植、生活、运输、耕牛都靠河涌水。

  村民以种植为生,土地低畦的田地,叫“坦田”,可种水稻,潮涨时水会漫上田。

  那些不受潮涨影响的地种菜心、白菜、椰菜、肉姜等。因土肥水靓,一德路“菜栏”(批发市场)指定要收购冼村产的青菜,销往东南亚。

  每天,天没亮菜农就在田里摘菜(被雾水滋润的蔬菜质好),将菜送往“街艇”,每艘“街艇”可装载五六十担,菜被运往羊城戏院附近的菜栏码头。

  旧时,社会治安不好,贼船常通过四通八达的水网,窜入冼村内盗窃猪、牛、羊、鸡,此事惹怒了村民,集体计议,将河涌改成九曲十三弯,贼船进得来出不去。

  有一年碰到大旱,冼村和林和村的村民为争水而械斗,弄到警察局要派人来调停。

  1964年,冼村村民装水管引自来水进村,建了13个水站。那时,一角钱换十二块竹筹,一竹筹换一担水(两木桶),村民结束了食涌水的习惯。

 

叶世光 (授权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