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读书生活忆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34:44
70年前,在我还是孩提时代。当时,我家住在定海北门桑园弄,附近有一所私塾,俗称“小书房”。学童俗称“学生仔”。学童称塾师为“先生”。这所小书房的塾师是位姓朱的老先生,清末秀才出身,学问渊博,教学严谨,深受群众尊敬。
我七岁那年,由娘舅家赠送书包、课本、笔墨纸砚,在叔叔陪同下,就近到这所小书房接受启蒙教育。上学第一天,先见过老先生,然后在“大成至圣先师之神位”前下跪叩头,接着跪拜老先生,送上桂圆汤,在老先生拱手作答时,叔叔即递上红纸包——贽敬,俗称“开笔钱”(以后按照传统习俗,每逢端午、重阳节,家长送粽子、团子、馒头等给塾师过节,并送上束——即学费也)。此时,老先生还会替学生仔另取一个雅致的名字以替代“阿狗”、“阿毛”等俗名,有的家长还对老先生说:“我家的孩子很顽皮,如不听,你尽管打。严师出高徒嘛!”
这所小书房三十多个学生仔,老先生案桌上放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戒尺(俗称教方)、《康熙字典》、学生仔作业簿等。墙角落放有写着“敬惜字纸”的竹篓。小书房读书的学生仔对写过字的纸屑不准随地乱丢,否则就会遭到“打手心”的处罚。
小书房学生仔年龄和文化程度都参差不齐,年龄大约6岁至13岁,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不分年级,以识字多少、读书多少而决定高低。学生仔所读的课本由先生确定,也可由家长自定。初入小书房的学生仔注重识字,主要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一般不讲解。继而教读文章,如《龙文鞭影》、《古文观止》等略作讲解。那年代,科举考试早已废除,攻读经书的如《四书》、《五经》只有三四位大学生仔。小书房除了文字教学外,还兼教珠算、尺牍(写信)。学生仔读上三四年,大多就能满足家长的期望,学会写字珠算及写信,便可以谋生求业去了。
小书房的功课主要是写字和读书。每天上午先写字。学生仔每天必须随带文房四宝及水壶,初学者从孔乙己描红簿开始。这描红簿印着红色大字:“上大人,孔乙己……”学生仔用毛笔把红字描成黑字。半年以后,就改用米字格或方格大字簿,临写摹仿王羲之、颜真卿等碑贴的文字。其时,老先生会教“按、压、钩、顶、抵”五字执笔法,以及行笔落墨的诀窍。学生仔伏案练字,课堂鸦雀无声。有时小学生仔为舔笔在嘴边抹上“胡须”时,就会引出一串情不自禁的笑声,在老先生呵责下才戛然而止。写字毕,接着“上书”——即上课也。由老先生指名把课本拿到先生案桌前,对某课(节)的文字逐句圈后教读,然后学生仔回到自己课桌上反复朗读、熟读、背诵,如此一个接一个轮流上书。此时课堂上总是书声琅琅,其间如休止稍长,老先生会拍响戒尺训斥,大声“读呀!”随即“琅琅”之声又起。下午主课是小楷抄书、珠算、作文。放晚学前压轴是背诵,每个学生仔要背出当天所上的课文。有把握的先背,仍是依次把课本放到老先生案桌上,学生仔背向案桌,稍有差错或顿口,老先生会指点,如一再含含糊糊或顿口,便需返工或关夜学。这时,学生仔都拿到了老先生批阅过的作业簿。小书房塾规极严,师生不苟言笑,学生仔如犯错误,多采用教方(戒尺)“打手心”、“立壁角”、“关夜学”、“罚跪”等体罚以作儆戒。
小书房上学无课间休息。中午及傍晚放学由老先生任意点名,点到的学生仔从座位上起立,身背书包向老先生立正,一鞠躬,然后踏着轻快步子返家。
岁月流逝,一去不返。想起70年前就读私塾的情景,恍然犹如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