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光,B超,CT,核磁共振 - ┣医影技术区┫ - 忆旧医影论坛 医学影像部落 忆旧网 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0:52:59

[转载] X光,B超,CT,核磁共振

.threadtags_tag {margin:0px !important;background:none !important;padding:12px 0 !important;color: #444 !important;}.threadtags_tag span {border:1px solid #FFE7B1; padding:10px 14px 10px 32px; background: url(http://images.5d6d.net/dz7/default/tag.gif) no-repeat 10px 50%;}.threadtags_tag a{color:#C00 !important;}相关搜索: 核磁共振, B超, X光 x射线成像 # Y7 |; z7 u( O% E! S+ w" h% a
x射线成像的原理基于x射线本身的特性和人体组织结构的特点.x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性,能穿透人体的组织结构,而人体组织之间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所以x射线在穿透过程中被吸收的量不同、剩余的x射线又利用其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在荧屏或x光片上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这样医生就可以通过x射线检查来识别各种组织,并根据阴影的形态和浓淡变化来分析其是否属于正常。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分为高密度(如骨、钙化灶等);中等密月(如软骨、肌肉、神经、实质器官等)低密度(如脂肪、呼吸道和胃肠道的气体等) 当x射线穿透低密度组织时,被吸收的x射线少。剩余的x射线多.使x射线胶片感光多,从而在x光片上呈现黑影,这是因为其胶片上的光敏感物质与我们日常照相所用的胶卷上的感光物质相 9 K' x. G1 R0 {7 \' u6 e& w
同,都是溴化银。若你有一些摄影知识的话就会知道,胶片感光后产生潜影,经显影和定影处理后,银离子被还原成银.沉积于胶片内,故呈黑色。而未感光的溴化银会被洗掉,显出透明本色。所以当x射线穿透高密度组织时,在x光片上呈现白影(即透明度较高,白是相对黑来说的)。组织器官的厚度对x射线的穿透也有影响,厚的部分吸收x射线多,透过的x射线少,薄的部分则相反c举个例子来说,正常的肺组织因含有低密度的大量气体.故在x光片上呈现黑色,当肺结核时,肺组织中会出现中等密度的纤维性改变和高密度的钙化灶、x光片上则表现为黑影中出现灰影和白影,从而协助诊断. 尽管现代影像技术,例如cT和MRI(核磁)等对疾病诊断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但一些部位,如胃肠,仍主要使用x射线检查.骨骼肌肉系统和胸部也多首先应用x射线检查。而脑、脊髓、肝、胆、胰等的诊断则主要靠现代影像学,x射线检查作用较小。x射线具有放射性,可产牛电离效应,过量接触x射线会导致放射损害.虽然在容许范围内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也要避免不必要的辐射,尤其是孕妇和儿童,要特别注意防护.
( n! A8 t9 I2 x+ m
2 L; ?, s0 F1 ?: K" W* p计算机体层成像(cT) - J! ]* U* R: a- Y5 y2 `. e. Z
cT是用x射线束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而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射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从而获得数字化的重建断层图像.其密度分辨力明显优于x射线图像,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前面已经谈过,人体不同组织结构密度不同.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也不风同,这点与x光片颇为相似*cT片上的黑影也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肺部;白影则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但cT的密度分辨力要远高于x射线图像、这就是它的突出优点。它能够使软组织这种密度差别小,吸收系数接近于水的结构也形成对比而成像,不论是那些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以及盆部器官等,还是其病变都可清晰显示。cT的另一大突破就是使所谓的高密度和低密度有了量的概念,用cT值来说明密度高低.这是x射线图像无法做到的。另外,cT图像是断层图像.通常是横断面.所以为了显示整个器官,就需要多帧连续的断层图像,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张cT片上有若干个小图像的原因。 cT设备比较昂贵,检查费用较高.某些部位的检查、诊断价值,尤其是定性诊断,还有一定限度,所以除颅脑、肝、胆、胰、脾等脏器疾病外,不宜将cT检查视为常规诊断手段。
2 f7 k" B! T: H8 t
6 d+ W: `: }$ W& H核磁共振成像(MR) ( h( R% ^  N: o/ r/ r! e+ ^
核磁共振亦称磁共振、是一种核物理现象。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于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图像重建的—种成像技术。参与MR成像的因素较多、技术比较复杂,涉及的内容也较为专业,我们只做简要介绍。MR是将患者置于强的外磁场中,发射无线波,再瞬间关闭无线电波,接收由患者体内发出的磁共振信号,然后用磁共振信号重建图像。
: _" U$ Y( J* v. C# Z我们已经知道,不同组织的密度差异是cT成像的基础.并有cT值表示密度的高低。但MR成像却有多个参数,如T1、T2和自旋质子密度等。Tl是纵向弛豫时间.T2是横向弛豫时间.它们的具体内容我们不必过多了解,只要知道不同组织结构其T1、T2和质子密度不同。例如,正常肝的T1值是140-70,肝癌则为300-450;又如.正常大脑的T1值是600.T2值是100;正常小脑T1值是585,T2值是90。有了这种差异,我们就可以获得选定层面各种正常或病理组织的影像。与cT一样,MR图像也是以不同灰度显示的黑白影像.但cT只反映组织密度,而MR图像则可反映T1、T2或质子密度。在T1图像上,脂肪呈白影;脑与肌肉影像灰;骨与空气影像黑暗。需要注意的是,由于T1和T2反映的是不同时间,所以在T1和T2图像上,相同组织的灰度可能不同,甚至相反。例如,脑脊液在Tl图像上影像黑(低信号),而在T2图像上呈白色(高信号)。不同病理组织的信号强度也不相同.例如,水肿在Tl图像上呈黑影,而在T2图像上呈白影;钙化灶则在T1和T2图像上均呈黑影。 8 F; B5 J8 e" M; z' A' z
MR所显示的解剖结构逼真,使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均可清晰显示.具有高的软组织对比分辨力.无骨伪影干扰.不用对比剂即可进行血流成像,其多参数成像便于对照比较、并可获得多方位成像、是普通cT难以做到的。MR诊断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神经系统的应用较为成熟。但它不是没有缺点,如对钙化灶显示不敏感,在显示骨骼和胃肠方面有一定限制,还会受到磁共振机伪影、运动伪影、金属异物伪影的干扰。MR设备昂贵,检查费用高、检查所需时间长也是不足之处。另外,置有心脏起搏器或人工金属材料如动脉瘤夹等的患者,禁用MR检查。还有,在较为封闭的扫描孔中患者要坚持不动较长时间,可能会带来不适感。
  F: G8 K, \- F: y: e. f2 ^: M
6 t! B, h! b& ^! OCT值的概念
1 z% \4 X" X8 @0 X  c; _
0 I  z- n: Z  j. V) i. m' fCT值=(µ物质-µ水)•1000(HU)
/ D  B4 |* X: W% T% I  _) S2 B3 Z# N( c: ^
µ水 ≈0 → CT值=~0 ' T$ ]9 Q4 E5 l+ t+ s1 ~

1 G3 Y/ e) ^8 f3 J/ h, ~& {3 G  Lµ空气≈ -1 → CT值≈-1000
4 u# E5 R5 W; R# k. e2 d, ]% U
µ皮质骨≈ +1 → CT值≈ +1000
/ s; Z! ~% l/ O( ^$ d( _) |; Y6 k4 D+ g
% ]! p8 b  R; t. q8 g- W* _. z
, I6 m# e& P: X8 p
人体组织器官的标准CT值(HU)
/ t1 j' S! @" t/ ~" r) _1 p. g7 O0 Q
组织类型 标准值 范围
! L: S# y$ x* q0 w
! K& g- O1 T' v骨密质 >250 8 |+ s( G3 I. T: m1 [/ l
! S3 y8 H9 f. z/ n8 `
骨松质 130±100 5 c! {) H$ I8 ^: `

: a7 _; S/ e7 y* k. B* b钙化 >60
" f' d) e* @) G. \  X, u7 G( x/ r
甲状腺 70 ±10 50~80
/ v3 e" D' D1 q( z2 ?& X
3 T( E9 p9 d! A! c; F7 ]# d肝 65 ±5 45~75 - {5 w! ?: l9 K: o

  X3 e8 E/ d" P+ N7 x% P# I脾 45 ±5 35~55
7 h$ D+ o) J5 G5 `7 `+ T( T# m. k' Q9 n) ^4 L% N0 m+ i# L
肌肉 45 ±5 35~50 # ^- _/ b9 G  O% T0 j9 u1 \$ d" W

" @# P, ^1 S6 E/ E) B5 e+ |胰 40 ±10 25~55
; G, y- m  c/ {; j6 d! z. N  Y( c) H* S. y7 g0 p; G% C8 ?
脑灰质 36 ±4 32~40 % M, c9 C% |8 Q0 N- p$ l4 v
, n. W% p; c, a+ y
脑白质 30 ±2 28~32
& h  t) Z; D0 I  S3 _2 k
7 N- h( o+ L% c% k3 I/ d脂肪 -65 ±10 -50~-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