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如:宗教信仰还有什么用?——读让·韦尔东《中世纪之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47:59
宗教信仰还有什么用?——读让·韦尔东《中世纪之夜》 时间:2010-05-02  作者:蒋志如 宗教或者说信仰还有什么用?——读让·韦尔东《中世纪之夜》
  购买《中世纪之夜》这本书纯粹属于兴趣,而且这种兴趣不是长期以来养成的兴趣,而是在于看见题目本身带来的一种探求该书会给我带来什么的兴趣。攻读硕士以来,一直保持着一种仅仅从题目上就购买一些书的习惯;《食物的历史》、《尴尬的气味》、《笑的历史》、《香料传奇》、《可卡因传奇》等就是在这种习惯下购买并在一次偶然的时间内阅读完毕,并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感官刺激与心灵享受——对于常常阅读那些枯燥、冗长的法律文献的我来说,真实一种享受!
  前天,在不经意间将《中世纪之夜》阅读完毕,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也欣赏到当时居民的一种精神,恍惚自己也置身于这个年代。但一旦具体思考时,发现如果自己在那个时代生活的话可能很难有享受的心情,除非仅仅在那个时代呆上几天而已;就像笔者在去年年底前去西藏时,呆了一个星期,感觉很舒服,但一旦进行实际的具体做事时就感受到很多不方便了!但是,如果对该书讲述的内容进行一种逻辑思考,却能有一些其他感受与思考!
  一、自然之夜
  夜晚与白天共同构成一天,约24小时。在偶尔也出现例外,出现极昼与极夜现象,不过对于低纬度国家而言则没有这些例外。无论是那种情况,地球上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它围绕太阳公转而形成,属于一种自然现象!不知这种自然现象何时形成,却可以肯定必然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亦即人类诞生、人类社会出现时就必须适应黑夜与白天相连的自然规律!但是,人类触摸这个世界不仅仅通过听、触、闻等方式感受世界,还可以通过眼睛看的方式感受这个世界!由于感受世界的这几种方式受限于距离、空间等要素,使得视觉器官变为最为重要的器官,而其他则相对次要。那么白天与黑夜对于人类就变得非常重要起来;在白天能够通过眼睛看见各种事物,能够知道它们确切位置与秩序,可以为自己提供一种心理安全!这样,就可以比较有效地安排自己的行为!
  然而,夜晚却是一片漆黑,不仅仅看不见周围事物,还不知道会有什么进入自己可以感受的世界,简而言之,即在黑暗一切都充满着未知与不确定!相对于社会比较简单的群体来说,特别是在技术条件非常粗陋的语境下,属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时代,则这种不确定与未知未必就是他们关注的问题,他们更可能遵守这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不愿意或者不可能思考其它问题!这样的夜晚,属于自然之夜而已,不具有什么社会意义,与其他动物的生活情况相似之处大于不同之处!
  在《中世纪之夜》[②]中,作者所描绘的社会是中世纪的法国的情况。相对于最初的人类社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仅有贫富差距,更有组织的完善,精神生活的丰富,但也有各种各样的负面内容,比如说出现对夜晚的恐惧!这种恐惧则主要是社会意义上的,动物很难经历!
  二、社会之夜
  在自然意义上的黑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在白天劳累之后的奖赏,通过睡眠完成。但是睡眠却会出现做梦,如果是噩梦的话,就会给我们带来恐惧。而且晚上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入睡或者说会入睡。乘着黑夜的掩护,一些犯罪在晚上发生了,比如说抢劫、抢劫、杀人等等行为,为人们的心理造成恐惧。在当时的时代,人们还生活在宗教时代,晚上也是恶魔撒旦出现的时刻,它引诱人们变坏,不在信仰上帝,更引起恐惧!虽然作者在该书的第一部分的一处指出,这种暴力下的犯罪行为在当时的总犯罪中占据不是绝大部分[③],但上述所有行为的确让普通民众对夜晚产生恐惧。
  这种恐惧引起人们的回应,这就是作者在该书的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分析的内容!第一个方法就是延缓夜晚的到来,但是黑夜是自然规律,无法改变!当时的人们就从既有的技术出发,粗略地运用技术,比如说修建房屋,开窗或者朝向或者颜色以延缓黑夜的彻底到来;还有就是利用火,将黑夜驱散。自从有了火,夜晚也就有了更多的安排,比如说在夜晚也继续工作,或者将娱乐放在夜晚进行,黑夜就自然而言缩短了,换而言之,则白天变相得到增加。
  然而,即使有这些技术或者手段,仍然不能将内心的恐惧完全排除在我们的生活之外,或许恐惧本身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但是,只要内心还有恐惧,人们就会寻求其他方法以达到当时的内心平静状态!在这里,人们只好求助宗教——这一超自然的力量,因为在当时发生的事件与社会状态依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的确也属于“超自然”的,超出了他们能够思考的范围!
  在中世纪的法国或者欧洲,宗教就意味着基督教。作者在该书的第三部分“上帝或净化了的夜晚”对当时的宗教情况做了一个素描!首先,对于上帝显灵事件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了巩固人们对宗教信仰的热情。上帝或者他的天使会做很多我们不能做的好事,比如说为一些穷人治疗在当时无法治愈的疑难杂症,完成一些一般人儿无法完成的好人好事,而对于人类追求的公平与正义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心理作用,与中国的因果报应[④]观念可谓有相同功效。
  在该文中,作者就介绍了中世纪的法国人如何在晚间祈祷,做弥撒,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宗教行为——无论是教士,还是世俗人士都如是。在完成这些行为后,人们获得一种心灵的宁静,心中的安全感、秩序感增加了,自然而然就比较容易入睡,达到了对抗夜晚的目的!
  三、“饭不够,茶来凑”的问题解决方式
  以今天的眼光看,中世纪的技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落后的!这时的技术无法对很多自然现象进行解释,也无法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做出像今日的思考,虽然他们最后采取的方法就是常常以神的名义表达“历史的终结(福山语)”。也就是说,当时的技术条件,也生产条件不仅仅让普通人生活困难,也让他们经历不仅仅是自然原因造成的一种对大自然的恐惧,也让他们经历各种社会苦难;简单地说,就是处于“饭不够”的状态。“饭不够”状态必然引起他们的不满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种方式就是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或者将现有技术最大化,以充分把现有的恐惧降低到最低程度,在《中世纪之夜》书中就表现为用火或者玻璃等将黑暗尽量延缓,甚至改变。这是在技术既定的情况下,比较有效的方法,还是属于“饭”的范畴,但它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最多只能让当时的具体人更加舒适而已!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以“茶”充当不足的“饭”,如果再用中国的一个成语表达,即“画饼充饥”;在《中世纪之夜》中表现为以宗教弥补那部分还不能以技术弥补的部分。虽然这部分并未在实质上有增益,甚至在有的时候,有相反的效果,比如说我们常常所谴责的统治者利用宗教对普通人进行愚昧教育。但是,它的确在当时的人在整体上处于一种幸福之中,宁静之中,而不是真正的“水生火热”之中!
  因此,在整个社会中,社会就处于一种秩序之下,社会中的居民也处于秩序之下,一个“桃花源”就产生了!
  然而在今天,《中世纪之夜》的问题与困境依然存在!虽然在今天,我们的电、气等其他以表现现代科技的物质让夜晚可以成为消失之物,即可以在整个夜晚通过电、光转变为白天,而不再是不可见之时间;如果能够花些功夫或者费用,还可以做到夜晚比白天还亮的时间,而且还可以不是偶尔之事,更可以成为日常生活之事!但对夜晚的恐惧依然没有消失,不仅仅夜晚中的暴力还没有消失,还因为在今天还有很多事情,科技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而且即使科技在将来得到彻底的“终结”,在人类心灵日渐复杂的情况下,心理问题得到突出,也即问题也不可能得到解决,何况科技本来就没有尽头!
  既然问题依然存在,虽然具体内容变化了,但问题表现的方式相似!我们在今天除了物质之外,精神还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以实现在今天的幸福,而不是众生乱舞!今天,在今天上帝已死的情况下,我们如何重建中国自己的信仰,或许才是最为紧要的事情,也就是说在今天中国最为紧要的事情不是经济建设,而是精神信仰的重建!
  简单地说,“饭不够,茶来凑”的思维方式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的事情,而且必须存在和认真对待的事情!如果仅仅就这件事本身而言,饭不够的话,那么我们的肚子肯定要饿,怎么办?就笔者在这里论述的主题而言,则用“茶”来填补余下的空腹。虽然“茶”仅仅以水、茶叶填补肚子,并没有饭本身有用,但“茶”在长期的“凑”的角色中却为一个具体的人的长寿产生了重要,作用而饭虽然天天必须,但不能保证长寿,而且如果吃多了,还会起负面效果,正如谚语所言,“饭吃七分饱”!
  【作者简介】
  蒋志如,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政制度、司法制度与诉讼法理论。
  【注释】
  [①] 蒋志如: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政制度、司法制度与诉讼法理论。
  [②] 【法】让·韦尔东:《中世纪之夜》,刘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 作者指出在晚上杀人占据夜间犯罪比例的57%,而白天却占据63%(具体描绘请参阅【法】让·韦尔东:《中世纪之夜》,刘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④] 一般来说,就是好人有好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那么在现实中,如果出现恶人横行却寿终正寝(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就描绘了这种现象),那么就只能期待其在来世变猪变狗以实现心中的正义;这种思维方式虽然有些阿Q,但的确能够指导当时的人们向善,而非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