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治沙,造林不如养地《科学》报道我国科学家治理沙尘暴新举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2:33:49
《科学》报道我国科学家治理沙尘暴新举措   来源:中科院植物所 发布时间:2007-7-23 16:27:5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7月20日出版的《科学》全球科学新闻(NewsFocus)栏目中,用3页完整篇幅,以“Getting at the roots of killer duststorms”(从源头控制沙尘暴杀手)为题报道了中科院植物所科学家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进行的连续5年沙尘暴治理试验效果。作者为该刊资深记者、《科学》亚洲区新闻中心主任Dennis Normile。文章在发表时附6幅图片。
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地荒漠化并称当今世界三大生态危机。其中土地荒漠化因其治理难度大,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全球土地荒漠化面积达3600 万平方公里,约10亿人生存受威胁。亚洲是受荒漠化影响最为集中的地区。土地荒漠化诱发的最大危害是沙尘暴,沙尘暴困惑中国多年,每年因沙尘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1亿美元,并危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为此,中国政府以及众多国际组织围绕沙尘暴治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虽局部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治理效果并不尽人意。
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和其研究组成员在内蒙古巴音胡舒嘎查(村),围绕生态恢复和沙尘暴治理,自2000年开展了多种努力。他们曾走过了种树阻挡沙尘暴的弯路,最终选择了减少牲畜压力,走自然恢复之路。科学家们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地养地(在少量的土地上生产牲畜饲料,保障大面积土地自然恢复)、发展替代生计(如以禽代畜)、为牧民通电、打井舍饲、减少牲畜数量、看护天然草地、改变牧民传统习惯、引导牧民重视子女教育、提高自然保护意识和商品流通意识。这些看似与科学无关的做法产生了巨大效果。经过5年努力,该嘎查72户316人的13万亩退化沙地草地得到有效治理,植被恢复到了上世纪60年代水平。牧民收入从315美元提高到460美元,增加了46%。在同样风力的条件下,沙尘暴不再对该嘎查造成威胁。
文章指出,人类治理沙尘暴的思路需要改变,不要试图征服自然而要顺应自然规律,如果巴音胡舒的模式在当年成吉思汗统治过的广袤土地上大范围推广,那么沙尘暴危害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政府应当考虑改变造林治理沙尘暴做法,包括王涛、卢奇、骆亦奇等国内外专家认为这个做法误导了荒漠化治理。
《科学》报道的植物所科研人员开展的上述试验,是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五个行动计划之一。蒋高明课题组承担的正蓝旗项目点隶属为浑善达克沙地和京北农牧交错区试区,项目总负责人韩兴国研究员,董鸣、李凌浩、白永飞、蒋高明等为骨干科学家。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正蓝旗、白音锡勒国营牧场投入了大量的试验示范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