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 一周高论(1004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42:55
评论 一周高论(100415)
作者: 南方周末编辑部
2010-04-14 22:29:54
 来源:南方周末
推荐:周虎城
No.1 改革难在触动政府利益
《财经》,4月12日,作者:许小年
(原文摘编)中国经济在现有模式下的增长潜力还有多少?能持续多久?说不清楚。但是,我们知道现有的体制搞创新不行。亚洲发展模式的经验是,经济缺 乏创造力最后大多表现为危机。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已是中国从官方到学界的共识。问题是怎么转化?这个话题嘴上说了几十年没见什么成效,原因就在于我们现有体制。
中国经济体制的特点是:一,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二,政府对整个经济全方位严格管制;三,迄今还没有一个比较健康的要素市场,导 致价值和信号也是扭曲的;四,民营企业发展受到了强大的国有经济的阻碍。
改变体制的难度在哪里?难在利益格局。30年的改革开放,形成了众多的利益集团,这是正常的,不健康之处在于:第一,利益集团有自己的利益,并不总 是能和中央保持一致,现在的制度框架不能提供一个各利益集团公平博弈的平台;第二,政府成为最大的利益集团。谁都知道,政府是游戏规则的司法者,他是裁判 员,是吹哨的,他现在下场自己去踢球。
涉及到政府利益,单靠经济体制改革已很难有效。其实,党早就指出了怎么改: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市分开等,但目前的趋势非但没有分开,政府和企 业、和资本、和市场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差不多成了一个利益主体。
目前这种半市场、半政府管制、半干预的模式对政府的利益集团来说是自由格局。通过对经济的管制可以造出很多“租”来,然后去进行买卖,又再去寻租, 连维护市场秩序甚至标准化等等都作为进行管制的理由。其实,管制说白了就是先造租,造完了以后再来寻。
政府的经济利益没有必要去回避,它是很现实的存在。不能假装没看见,还假设政府就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应该假设政府就是要在市场经济中寻找自 己的公权力,然后再谈如何找到解决办法。
【推荐理由】这是一篇揭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害的文 章。许小年先生通过他对中国政府利益格局的深入剖析,或许中国持续发展的根本就在于,重新规划政府在利益分配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方式。对于中国来说,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其关键在政府的转变。而政府的转变,说简单一点无非是回归本位,但越简单的往往越难做到。
No.2 压力维稳已走到尽头了
《南方都市报》,4月12日,作者:于建嵘
(原文摘编)在中国,上级对下级的政绩考核是决定官员任免和升迁的重要指标。政绩考核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对一些重要指标更是采取“一票否 决”。于是,地方官员往往会采取“人民战争”的方式保证重点。日常的、真正的业务反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都去应付“一票否决”的事项了。以信访责任追究 为例,中央一直强调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并逐级下达信访工作责任目标考核。面对考核,地方政府往往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对上访群众采取堵截手段。
难道地方政府不想解决问题吗?当然不是,因为有很多问题确实不是地方政府能够解决的。实际上,有些时候基层官员也处于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对 上要承受上级政府的压力,如果硬性规定的“一票否决”考核事项出了问题,别的工作做得再好也没用;对下要应对民众的各种诉求。
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中,稳定压倒一切,其他任何事情都要以稳定为基本前提,任何工作都要给维稳让路。为了维稳甚至可以不惜给正常经济发展、民众日常生 活带来不便和负面影响。由此出发,政府采取的社会管治方式总是简单化和绝对化。当下,有许多“群体性事件”仅仅是个人利益,完全不针对政府,政府只要当好 调解者或保持中立即可,但一旦被定性为影响社会稳定,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各级政府就不得不诉诸各种维稳行动。实际是一种压力维稳。
再加上,领导任期制使得领导干部更有动力在自己任内维持现状压制矛盾,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这一点在基层表现得尤为显著。只要矛盾不激化,不影 响政绩,他们绝不会主动承担责任。因此,在面对社会冲突时,很多官员不能用“平常心”来加以看待。
在当前中国的政治系统中,压力是循着自上而下的路径传递的,但是底层民众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他们就会突破这个传递路径,直接向最高执政者诉 求,这样就会打破官僚制的层级,扭曲压力的传导机制,最终形成中央压地方,地方压民众,民众压中央的恶性循环。纵观中国几千年治乱兴衰的历史,没有哪一个 统治者能够长期掩盖和回避矛盾。
【推荐理由】“稳定压倒一切”没错,但它在执行中不 能真的变成“压倒”,一级压一级的结果,只能是越到基层压力越大。问题是,光靠压倒,矛盾往往非但没有化解,反而淤积成堆,更容易导致不稳定。这是化解社 会紧张的一个死循环。死循环何解?源头活水一瓢而已。
No.3 选民“挽留”人大代表能成功吗
《新京报》,4月13日,作者:胡勇
(原文摘编)深圳选民郑祖华近日投书深圳市人大,建议在人大换届时为市民留下“模范代表 和部分优秀代表”,而杨剑昌、吴立民、郑学定、肖幼美四位以直言敢言出名的人大代表,则被点名希望留任。她为这些可能得罪人的代表感到担忧,担心他们“被 打入另册”。许多人也不免感叹,作为选民,挽留自己钟爱的人大代表为什么这么难?
随着公民政治参与的勃兴,特别是像郑祖华这样热心公共事务的选民和杨剑昌这样的“敢言善言”的人大代表的不断涌现,如何积极稳妥地逐步扩大基层民主 范围、提高直接选举在制度中的分量,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杨剑昌自述:1999年1月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他因为调查当年轰动一时的泰明诈骗案,错失当选为 全国人大代表的机会。当他作为“英雄人物”由广东省提名时,“当时筹备组的一名成员与泰明有些关系,一杠将我的名字划掉,在会议上说‘这哪是什么人民英 雄,连打虎英雄都不如’。”正因为间接选举存在这么多不透明和不确定的因素,所以选民郑祖华才会干脆投书市人大,指名道姓“希望能够替我们人民把这些代表 留下来”。
【推荐理由】善于履职的人大代表留下不容易,这实在 是一个奇特的现象。民主制度要发展,这些反常现象必须更改。劣币驱逐良币一次两次不可怕,可怕的是成了规则,成了习惯,社会恐怕也就此堕落了。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