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 一周高论(10052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7:57:22
如果“该死”的富士康真的死了
作者: 南方周末编辑部
No.3 如果“该死”的富士康真的死了
《时代周报》,5月20日,作者:李铁
(原文摘编)一些中国代工企业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做到极致,人的自由意志、情感需求、精神追求却不在企业考虑视野中,这造成了对工人隐性的和长远的伤害,这样的企业也是“血汗工厂”。但问题在于:如果“血汗工厂们”真的死了,中国当下的经济还能靠什么?
靠那些位列500强的垄断央企吗?即使在美国严重受挫的2008年,中石油的净利润率也仅是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1/5,而中石油的员工总数却是后者的16倍。至于中国的银行,绝大多数利润来自比国外成熟市场高出14倍的最原始的“利差”,谁都知道利差乃是政策的规定。至于地产、烟草、通信、金融,与其说其赢利能力强,不如说他们收费能力强。这样的企业能有全球竞争力?
中国的代工厂的确利润微薄,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东莞制造业销售利润率仅2.49%,但如果中国的市场足够开放,恐怕也只有它和互联网企业能生存下来。谁都知道有品牌才有高附加值,但中国高速增长30年,却至今没有造就一个世界性品牌。
想想因为金融危机,那些转身向内的代工企业遇到的麻烦:繁琐的审批,还有地方保护主义所造成的大量地方性行政事业性收费。另外,公正的法治环境的缺乏也使得企业处处碰壁,销售环节到处是“三角债”或“多角债”造成的恶性循环。稍微做起来一个产品,又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被假冒伪劣打垮……各类成本叠加,最后的产品价格远远超过出口,更致命的是,高价还带不来多高的利润。
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归根到底来自于体力和智力两部分。智力部分就是技术,就是管理,其背后实际是这个国家的法律与体制。而如今,我们属于社会组织,属于智力的这部分价值极低,只能是靠体力去拼,这样的劳动,没有技术和管理的附加值,能有高的价值吗?除了做“血汗工厂”,我们又能做什么?
【推荐理由】出人意料的一句反问让人惊出一身冷汗。现在中国许多经济先行一步的地区都提出了“产业升级、转型”,本文点出了要害,创新经济往往首先是“自由经济”、“法治经济”,是社会能够对人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提供充分的价值肯定与保护,如果没有制度上先行,那么我们恐怕很难摆脱甘于替人打工,被人剥削、摧残的宿命。
No.2 不要活在新闻里
《新京报》,5月22日,作者:熊培云
(原文摘编)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好也罢,坏也罢,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许多时候,它就是写满人性坏话的记事本,腐败、犯罪、自 杀、集体下跪、自焚……充斥报端。而就个人而言,如果能积极独立地思考,通常都不会天真地以为新闻里的“坏人坏事”,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并由此得出“形 势一片大坏”的结论,亦如当年的“形势一片大好”。
不要活在新闻里。这实际上关系到一个媒介素养的问题。所谓媒介素养,说到底就是受众接受、解读媒介信息的一种能力。
我们应该具有的媒介素养是,负面新闻并不构成对其工作的全盘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一个人在生活上有洁癖,人们多会同情之理解,毕竟,那也算是个人自治的一部分,其他人无权干涉;但如果带着洁癖去看新闻,去搞管理,难免脱离实际,而且显得公私不分。
作为平衡,其实重要的是改变受众的观念:一方面,需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媒体报道远处的一场火灾,你却因此烧毁自家的房屋,不理智的显然不是媒 体,是纵火者;另一方面,全社会更要直面已然发生的不幸事件,以求彻底改造,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幼儿园不安全,要加强保安,更要消除“深层次原 因”;有人自杀了,更要查找究竟是什么导致其走上绝路。更严重的是,如果一个工厂接二连三发生跳楼事件,这已经不是个体的绝望,而是集体性的绝望。
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给那些潜在的自杀者,以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而不是前仆后继的勇气。说一个人以死“唤醒社会”,实在是轻贱了人的生命,因为谁都应该好好活着;如果这种死不能让社会了解背后更实在的原因,而停留于指责是媒体起了坏作用,并大加讨伐,实在是用错了力。
【推荐理由】在诸多需要普及的“常识”中,“新闻” 首当其冲。新闻是干什么的,政府和民众为什么需要负面新闻,负面新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吗……请大家注意文中提出的“媒介素养”一词。.这不是一个新词,但 社会仍较陌生。简单说,媒介素养指如何来有效地选择、利用、鉴别媒介的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使外在的丰富性的内容为我所用,而有效地鉴别和拒绝那些 跟自己的旨趣不合的那些内容。当然,媒体也必须讲伦理。
No.1 根除刑讯逼供,你能受得了副作用吗
东方网,5月19日,作者:Mobjyj
(原文摘编)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根除刑讯逼供使得无辜民众不再蒙冤?只有一个,那就是嫌犯的口供不再成为合法证据,换个说法就是赋予嫌犯沉默权。
美国历史上也曾有过刑讯逼供,后来因为著名的米兰达规则——也就是我们看美国影视剧,经常见到的每当警察抓捕嫌犯,都会说到的,“你有权保持沉 默……”那一大段话——再也没有一个嫌犯因为刑讯逼供而蒙冤入狱。当然,美国司法仍会犯错,但错的原因没有一件是因为刑讯逼供。但“沉默权”的直接后果 是,导致美国警方破案率从60%一下跌到40%。显然,加大对嫌疑人的保护必然要约束警方的权限,也会加大司法成本,从而使得更多的罪犯逃脱法律的制裁。
美国人能够忍受米兰达规则带来的副作用,是因为他们认为,法律首先要管的应当是政府官员和警察,其次才是社会上的犯罪分子,所谓的加强法治,首先应 当从制度上约束和限制政府官员的权力,防止统治者和执法者无法无天。因为执法者胡作非为,其对社会的危害要比任何的个人犯罪严重得多。
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个道理都懂,但选择却不容易。因为赵作海的无辜,人们对刑讯逼供感到愤怒,但如果面对命案必破的重压,只有一个嫌犯,人们会不会 又会群情激愤呢?人人喊打的刘涌,因为被刑讯逼供而在二审改判死缓,结果全国网民大骂二审法院。我们中的许多人并非真的反对刑讯逼供,它取决于被刑讯的对 象是谁。但是嫌犯获得公正审判之前,普通人又何从知道谁是坏蛋,谁是被冤枉的?
可以容忍任何个人犯罪,但不能容忍任何执法者的犯罪。可以容忍根除刑讯逼供带来的副作用,绝不容忍执法者以法律的名义对公民(包括嫌犯)随意修理。只有正视法律的缺陷,两害相权取其轻,坦然接受法律的副作用,才能真正地根除刑讯逼供。
【推荐理由】我们过去总是习惯于默认,公权力是不会 犯错的,但是事实总是告诫人们公权一旦犯错,后果远甚于普通人。这是一篇深刻剖析法治精神与现代政治理念的文章,根除刑讯逼供的利与弊悉数呈现,民众当然 希望所有犯罪都能受到惩罚,也更讨厌执法者犯罪,然而,当两者不能得兼,作为普通人你又会如何选择?在国家机器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弱者。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