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第三极”的警示:全球变暖在这“烙”下印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03:05
地球“第三极”的警示:全球变暖在这“烙”下印迹
[ 2007-7-7 0:29:00 | By: 真实的新闻 ]
——来自地球“第三极”的警示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也是世界上独特的地理单元:冰川、湖泊、沙漠和冻土在这里并存。
记者日前随世界自然基金会对青藏公路沿线尤其是长江源区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全球变暖在高原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迹,使这块原本脆弱的高原变得更加脆弱。
青藏高原仿佛是一个受到伤害的巨人,以种种症状警示人们:全球变暖就在我们的身边,赶快行动起来,拯救长江源、拯救高原,拯救人类的未来!
冰川退缩:有一天会消失近一半?
(第一现场)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和14座连绵耸立的雪山,静默伫立在青藏线一侧,给无数首次踏足高原的人们以惊喜。玉珠峰西侧一个典型的冰川“U”形谷地内,冰川融水汇成的山溪时缓时快地流下。记者缓步向前,2个多小时前进了2公里多,沿着山溪抵达海拔约4500米处。雪线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山峰附近,冰川却不见踪影。
“冰川已经退缩到了那个山丘后面,后面应该是一个冰斗。”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李世杰一手拿着一块冰碛物——“熨斗石”,一手指着更高处的一个山坡说。
他曾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分别来过这里考察冰川。冰川退缩之快令他感到惊讶——这里的冰川在经历了山谷冰川、冰舌冰川、冰斗冰川等演变后,已经变成了悬冰川,“悬冰川是冰川消失的前奏”。
(科研进展)青藏高原有现代冰川36000多条,冰川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山脉,是高原河流、湖泊的主要补给来源,过去 100多年中青藏高原冰川面积已经缩小了约30%。专家预测,如果到21世纪末气温升高2.1℃至4℃,我国冰川面积将比现在缩小45%左右。
(专家点评)李世杰:冰川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高原上大部分冰川明显在后退,而且速度在加快。冰川是淡水库,冰川减少将对河流补给产生重要影响,因为亚洲的大江大河大都发源于青藏高原。
冻土加速融化:高原的生存之基在“松动”
(第一现场)驾车在青藏公路上行驶,个别路面会突然“隆起”,将疾行的汽车微微抛起……五道梁镇是青藏公路上一个海拔4700多米的居民点。镇两头好几公里长的水泥路面已经破碎化,一条条裂缝犹如网络一样,令司机视为畏途。专家分析,这一方面是重载车辆的损害,一方面是水泥路受冻土融化影响。
距海拔4767米高的昆仑山口不远处,路边一个灰色土堆仿佛是废渣山。专家介绍,这个“废渣山”原来是青藏公路沿线最为著名的冻胀丘,其内部的冰核融化导致丘状地形中部已经塌陷……
(科研进展)青藏高原上发育了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这些冻土层中储藏的碳水化合物将随活动层的增厚逐步释放到大气中,从而进一步影响局地、区域甚至全球气候的变化。科学研究表明,青藏公路的破坏路面中80%以上是冻胀、融沉导致。
(专家点评)李世杰:青藏高原存在大面积多年冻土,伴随全球变暖,一是冻土下限在升高,二是活动层厚度在加厚,三是冻胀丘中的冰核会融化。这种变化的后果是蒸发量增加,土壤变干,其水分“储存器”的功能减弱,导致一些地方的草甸变成草原,然后可能演化成荒漠。
草地退化:高原退化的标志
(第一现场)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部分区域,山坡上草甸呈现斑块状,有的地段草皮滑塌。已在高原上连续观测3年的中科院寒旱所李元寿副研究员说,近40 年来,在降水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高原上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冻土融化层加厚,冻土层水分的“水位”下降,土壤中水分不足,植物根系吸收不到水分,高覆盖度的高寒草地和草原面积减少,低覆盖度草地和草原的面积增加。
(科研进展)中科院寒旱所王根绪等人分析江河源区15年来的土地生态系统变化发现,高寒草地退化显著,较高覆盖度高寒草原与高寒草甸面积减少了15%强和5%强,高寒草甸沼泽分布面积锐减近四分之一。
(专家点评)李世杰:高原上的很多地方在干旱、在沙化,一些草甸变成了草原和荒漠。草场沙化固然不排除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超载放牧等,但是主导因素仍然是气候变化。所以青藏铁路两侧不少地方建有防沙设施,如堆砌石头、设立防沙墙等。
径流减少:黄河源断流现象会否在长江源重现?
(第一现场)网络纵横的辫状水系在夕阳的注视下静静流淌,几座大桥飞架……这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标志性景观。海拔4500多米的沱沱河气象站记录了近年来长江源区的变化:在气候等因素的作用下,这一地区水资源短缺,草原生态系统荒漠化。副站长雷爱国说,更大范围内的唐古拉山地区也呈现出了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气候变化趋势。
(科研进展)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未来15年至30年内,三江源地区土地覆被将呈现出水域、草地、林地、耕地持续减少,未利用地和居民点等建筑用地面积将进一步增加,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将继续下降。
(专家点评)李世杰:气象站告诉我们过去几十年长江源区径流减少。为什么冰川融水在增加,当地降水量从2000年开始有所增加,而径流量却在减少?这是因为随着气温增高,蒸发量在增加,蒸发量远远大于补给量,整个三江源都是这样。但是我认为,长江源像黄河源那样出现断流难度很大,因为长江源头有湿地,也有冰川。
整体反思:从公众到科学界都应该采取行动
25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犹如一个巨人横亘在亚洲中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就是一个全球变暖的“受害者”和见证人。
发源于高原的万里长江对全球变暖也有着特殊的脆弱性。进入中国20多年的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目光”长期锁定长江,从洞庭湖到洪湖、从长江下游到长江中游,如今,基金会正酝酿将长江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考虑,专门就其对全球变暖的脆弱性组织专家进行研究。
长江源的变化和青藏高原的变化警示每一个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行为,共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扰。
如今,放眼全球,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采取措施减少排放,遏制全球变暖趋势。但是只有每个人、每个国家都行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共同遏制全球变暖。
作为科学家,李世杰、李元寿等人也呼吁: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大气环流,使地球上同纬度多为戈壁沙漠的中国江南成为了季风作用下的水乡。鉴于青藏高原的庞大、巨大影响力和它的高度敏感性和脆弱性,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这片土地的科学研究。
“虽然国际上和中国开展青藏高原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但是对它的了解仍然远远不够。”李世杰说,从大气、岩石圈到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错综复杂,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青藏高原的研究。
面对长江源区正在往外搬迁的藏民,专家们建议,这些世代居住的藏民为了保护长江源和生态环境做出了一定牺牲,下游的人们应该为上游的人们进行一定的生态补偿,这样的机制应该尽快在全国各大流域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