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嘉年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25:52
文化的“嘉年华”
——世博文化中心功能定位回顾现代设计集团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汪孝安
2010年08月30日

4000座与18000座场馆的比较(红线为建筑的控制线)

浦江边上的“时空飞梭”(黄 臻 摄)
2010年4月30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在世博文化中心18000座主场馆隆重举行,世博文化中心的建设者们在历时近4年艰辛的前期策划、方案创作和建设的艰辛历程后也终于交出了一份令人欣慰的答卷。
抉择
时光追溯至2006年的5月,由项目主管部门上海市委宣传部重大项目推进办公室提出了举办当时称之为“世博演艺中心”的设计方案征集活动,7月征集活动正式启动。这个当时定位为3500座至5000座,总建筑面积为80000m2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在其后的社会方案征集及当年九月份正式举行的国际方案征集的一年多的漫长过程中,曾经产生了许多的奇思妙想,方案的国际竞争也在多轮比拼后,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然而,方案的实质性的推进工作并不顺利,这种困难已经不是仅仅局限于建筑方案的本身,而是更深层次的功能定位的思考——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建造一座文化中心?应当建造一座什么样的文化中心?而需要抉择的关键则是:作为世博会永久性的场馆,文化中心建设的着眼点不仅仅是世博会举办的这184天,更为重要的是在世博会后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对于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市委宣传部分管文化中心建设的张止静副部长在谈及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性时指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努力建设好上海重大文化项目,并以此为聚焦点和助推器,推动上海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上海的城市竞争力。”此后,由市委宣传部及文广集团东方明珠建设方共同推进的项目定位研究站在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上,跳出了世博园区转而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分析上海文化演艺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经营理念。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此时,美国最大的娱乐管理公司之一的AEG对文化中心的建设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初步交流的成果使得文化中心的建设上升到了国际化运作的概念。此时,文化中心的建设构想已开始从单一功能的演艺空间转向具有更强文化辐射功能的“文化娱乐集聚区”。
世博园区的规划选址,能明显地感受到规划者和决策者对于园区后续利用与都市区域整体发展的理性思考和长远的目光,记得韩市长在一次方案评审会中表达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我们没有想好永久场馆在会后长远的使用,那么我们宁可不建! 足见本届世博会务实的决策机制。这种具有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潜力的文化综合体项目的建设,已经为后世博期间的区域发展埋下了伏笔,是场馆在世博会后平稳过渡到常态管理并发挥都市区域核心功能以带动园区的整体开发,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它为这座城市注入的活力已远远超过了世博会举办的这184天。
4000与18000
4000与18000 不仅仅是一个数据的差异,其中或许代表了一种趋势,一种在当今已逐渐显现的都市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趋势。功能定位令人鼓舞,而解决方案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原4000座规模时,地上建筑面积为45000m2,而功能调整后场馆变为18000座,地上建筑面积则增加至90000m2左右,地上建筑面积增加了一倍,建筑体量也不可同日而语了,而此时,基地边线则已无法更改,这么个庞然大物放在滨江能行吗?
有关“碗”和“碟”的解决方案——“漂浮”
这是一个有关“碗”和“碟”的解决方案,主场馆观众席围绕演出区,由内向外向上层层展开,内部呈现“碗”状空间,下小上大的内部空间给我们以“借天不借地”的启示,内部空间的“碗”演变为外部形态更为轻薄的“碟”,同时,为了滨江绿带的延续,我们将底层大部分的功能空间用草坡加以覆盖,亦成了“碟”的基座,“碟”和基座间是玻璃环绕被虚化了的空间,“漂浮”的效果则应运而生。这个平视如飞碟,俯瞰似贝壳的形态,都是我们所希冀带给人们的美好联想。
多功能主场馆
何谓多功能,对主场馆而言,则是要求能满足大型文艺演出、演唱会、体育比赛、大型活动等,而显然,各种活动对于观众的规模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实现一馆多用是提高场馆使用效率的根本保证,那么,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呢?
NBA篮球等体育比赛的观众是全围合,而文艺演出则需要分隔出舞台区域,中小型的演出还需要把不使用的观众区隔离出去,以求得更为紧凑的演出氛围。为本项目特别开发的升降式灵活隔断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场馆因此可以在18000座,12000座,8000座和5000座之间进行灵活的分隔。同时,前区观众坐席的可伸缩可升降的创新技术,也使得表演空间更具多样性。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中心设置了上海第一片61m×30m的国际标准冰场,国际一流的冰上比赛和表演值得期待。
大众娱乐文化
世博文化中心面向大众的功能定位,面对的是大众文化娱乐的多样性需求,围绕主体演出空间所设置的相关衍生功能,使文化中心形成了大型的、独特的文化娱乐集聚区。场馆既为演艺活动提供舞台,并为观众提供各种餐饮、商业的特色服务,场馆内的包厢、休息空间引入了商业、餐饮的功能,场馆设置中央厨房制作配送各种食品和快餐,啤酒和饮料则由中央泵房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快餐供应点,观众在观赏演出的同时或演出的间歇可以享用美食,使观众活动空间成了人们新的社交场所。而主场馆以外的配套文化休闲娱乐空间,进一步丰富了大众文化的主题。场馆在不同的楼层设置了电影俱乐部、音乐俱乐部、真冰溜冰场、餐饮服务、主题酒吧和特色商业等配套功能,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而空中观景平台则充分利用滨江和周边的景观资源,世博期间复合型的功能配置,使商业运作的时段和空间得以尽可能的拓展,为实现场馆的后续利用和长期高效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上海世博会举行的184天里,每天有2场节目在这里上演,还有大型演唱会等活动,电影院全天放映有关世博会的影片,音乐俱乐部的音乐会也是演出不断;真冰溜冰场、商业、餐饮已全面对外营业,顶部360°、长580m的环形观光平台的开放,立即成为世博观光的最佳场所,浦江两岸世博园区的宏大场景尽收眼底,极大地推高了文化中心的人气指数,环廊内的景观餐厅也成为观光休憩的理想选择,熙熙攘攘的观光者使文化中心充满了节日般的气氛,文化中心将成为一个大众文化娱乐的永久的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