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0:57:4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做到拒腐蚀、永不沾,关键是要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要过好这“三关”,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切实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把权力视为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把职位作为服务人民的实践平台,把实绩作为回报人民的根本方式,把奉献作为为官做人的基本准则,与党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要切实认清权力就是责任,如果用不好手中权力,权力越大,造成的失误就会越多;切实认清待遇就是党和人民的关怀,待遇越好越应该兢兢业业地工作,如果一味追求享受,待遇越好,精神和作风就会越颓废;切实认清职位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职位越高奉献应当越大,如果不能尽职尽责,职位越高,给事业带来的危害就会越重。
能不能秉公用权,是检验一个领导干部是否真正树立正确权力观的试金石,也是能否执政为民、反腐倡廉的关键所在。
一要把好用人关。事实反复证明,大到一个政党,小到一个单位,用人公,事业兴;用人歪,事业衰。用好人事权,走群众路线是基础。我们的干部工作、生活在群众当中,思想道德纯洁不纯洁,能力素质强不强,精神状态好不好,政绩突出不突出,群众看得最清楚。作为领导干部,不论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多长,情况多么熟悉,在对干部的考察识别上,都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变“少数人相马”为“领导和群众一道相马”,有效防止选人失察、用人失误。用好人事权,严格程序是关键。严格按程序选拔任用干部,有利于端正用人风气,保证用人质量。要严格按照干部政策和规定程序选拔任用干部,防止个人说了算。用好人事权,出以公心是根本。在干部使用上,要看德才、重政绩、凭党性,一把尺子量到底。
二要把好经费分配关。经济预算是用好财权的关键。要从宏观上把经费投向管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集中财力办大事,真正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一定不要搞“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把经费用散了;不要搞“门面工程”,把经费用偏了;不要搞“寅吃卯粮”,把经费用过了。要把好经费开支审核关。坚持“联审会签”制度,变“一支笔审批”为“集体审批”,变“一人把关”为“大家把关”,有效堵塞经费开支漏洞。
三要把好工程建设关。近年来,工程建设越来越成为腐败的易发多发领域。把好大项工程建设关,日益成为各级党政领导的一项重要职责。其关键是要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慎重上马。对一项大的工程该不该上,什么时候上,搞多大规模,一定要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需要出发,组织有关领导、专家和群众共同论证,慎重决断,防止搞实际价值不大的“冤枉工程”、前面建了后面拆的“累赘工程”、本届班子是“政绩”下届班子堵窟窿的“包袱工程”。在建设规划上,还要防止和克服一届班子一个规划的现象,保持建设的连续性。二是公开招标。这是降低工程造价、防止“工程腐败”的有效办法。公开招标一定要按照有关法规程序组织实施,防止搞明招暗不招或层层转包,使招标流于形式。领导干部既要对招标履行好把关的责任,又要排除各种关系、人情的干扰,确保招标工作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三是确保质量。质量是工程建设的生命。对工程质量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必须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坚决纠正,力求把每一项工程都建成优质工程、样板工程。四是严格审计。要抓好工程审计这个环节,对工程的预算和结算,都要组织逐项审计,坚决把水分挤出来。
作为领导干部,在抓好制度机制建设的同时,要自觉接受监督,防止在用权上出偏差。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搞好自我监督,是秉公用权的第一道防线。把好第一道防线,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到慎初、慎微、慎独、慎友。要在面对“第一次”诱惑的时候把握住自己。在金钱、美色等诱惑面前,决不能抱尝试心理、侥幸心理和“下不为例”心理,要自觉做到不越雷池一步。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看看有没有越轨的地方,交友要慎。交品格高尚的朋友,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交富有学识的朋友,以增长自己的聪明才干;交敢于提出批评的诤友,以保证自己少出偏差。同时,要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防止别有用心的人从他们身上打开缺口。
领导干部要做到风清气正,还要有外因的推动和制约,这就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之下。内在的自觉性与外在的制约和推动交互作用,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合力,保证领导干部在权力行使中不变调、不迷路。
文化人要有文化担当
时间:2010年02月01日 09时00分   来源:求是   作者:艾 斐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3G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移动通讯与互联网技术的日趋融合,为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了快捷与方便,为文化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但一些人却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网络传播淫秽色情内容,牟取暴利,不法网站居然多达数十万个,而且境内外相互勾结、无孔不入,这已成为社会公害。最近国家有关部门重拳出击,大力整治,广大人民群众拍手称快。
本来,在宽松的文化环境和优越的社会条件下,在新的平台和载体上,作家们是最有可能释放创造力的。但一些人竟把写小说当成了“印钞票”,不是求质量而是争印数、争版税。在这种扭曲的利益驱动下,宣扬色情、暴力、低俗不堪的作品,流行于网络与市场上。其他如荒唐解构历史伟人和历史事件、公然颠覆传统文化精髓、无端制造和炒作奇闻艳遇、一裸而博千金等消极鄙陋的文化现象也常有所见。如此这般景况,给社会制造的是文学的怪象,给历史留下的是文化的笑柄。说到底,这是金钱操控文化的结果。
不错,在商品社会中,完全无视市场法则,自然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把金钱作为惟一的和至上的利益目标,则是对文化艺术的误解和亵渎。健康理性的文化创造与文化消费,要求我们不能将文化仅仅当作赚钱的工具,去蓄意制造什么文化掘金的神话。市场法则必须以艺术法则为基础,经济效益必须以社会效益为前提,这是我们在文化建设中不可动摇的原则。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误读亚当·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的论述。其实,作为经济学家的亚当·斯密,在提出那只“看不见的手”操控市场的同时,更以充沛的理论热情阐发了“道德情操”的重要性。一言以蔽之,市场与道德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兄弟”。只有在道德、情操、良心和正义的引导之下,那只“看不见的手”才有可能发挥积极、有效然而却有限的作用。
在商品社会,市场主体当然要讲交换原则,但是在精神生产领域,这一原则并不具备普遍的适用性。何以如此?就是因为精神层面的东西不可以简单地定出价格。比如良心、理智、素质、高尚的道德、纯贞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之类,能用值多少钱来衡量吗?当然不能。这种“无价”,这种“不能”,恰恰反证了它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孔子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强烈的崇德尚义的意识,通过社会实践而血脉传承,渐渐成为人们心灵深处的精神圭臬和思想范式;不仅在文化传播与精神建构领域是这样,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便是在一些以赚钱赢利为目的的商人中,崇德尚义也被当作经商与处世的首要标准。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纵横九千里,兴时五百年”的晋商,之所以能“处货殖之中心,执金融之牛耳”,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坚守“利以义制”的原则。
经商尚且如此,在精神文化的创造、建构与传播中,自当首先秉持一种崇高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奉献意识和勇敢的担当精神,绝不能懵头懵脑地被赵公元帅牵着鼻子走,把搂钱当成写作的目的。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价值规律经营文化产业,也同样不可舍义求利,更不可惟利是图。文化产业既然是以文化为内容的产业,它在创造、生产、经营、消费的每一个环节中,首先要体现文化的性质和效能,切实把开智、励志、养心的社会作用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用文化所涵蕴的先进思想和奋发精神给人以愉悦和激励,让人通过消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得到审美的满足、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促成向上、美化、和谐等行动,从而推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反过来说,如果文化产业制造的产品和服务不具备这样的性质,起不到这样的作用,就无异于从根本上抽去了文化产业的精魂,变得只有产业而没有文化了。
其实,前人早已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巴金、赵树理、周立波等许多前辈作家,都是主动放弃领工资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既已领了国家发的稿费,就不该再去拿国家发的工资。上世纪50年代初,年仅28岁的豫剧演员常香玉,日夜兼程到全国各地义演,硬是用血汗钱为抗美援朝捐了一架价值15.2亿元(旧币)的米格飞机。这种对国家的慷慨与她在生活上对自己的“吝啬”,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鲁迅一生辛勤劳作,但大部分时间都只靠稿费维持清苦的生活。他原本计划写关于唐朝文明和关于四代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还要写关于中国字体变迁史和文学发展史的学术专著,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种名利双收的选择。为什么?就因为那个时候进行现实的战斗更重要,指导文学青年健康成长更重要,为中国新文艺的发达充当“牛”和“泥土”更重要。
有人或许会说,现在搞市场经济,还那样自甘清苦,是不是有点儿犯傻。其实,时代再变化,社会再发展,文化人的职业操守也不能变。拜金主义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会为人们所不齿。就说钱学森吧,他说“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他不仅从不言名言利,还把相当可观的稿费、奖金悉数捐给治沙等科学事业。就说季羡林吧,一生节俭,但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一出手就是20万元。就说邰丽华吧,她以残疾之身艰苦奋斗,仅为四川地震灾区、左权革命老区、台湾风灾和国际慈善项目就捐出善款578万元。面对如此闪光的品性和人格,我们又该作何感想呢?
是的,该是作出义利抉择的时候了,该是把我们的笔墨和才华用于建构文明和召唤心灵的时候了。这就要求文化的创造主体和消费主体不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始终坚持以义制利、以义驭利、以义导利,决不能见利忘义、惟利是图。文化主体只有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文化创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才会形成真正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也会获得不菲的经济价值。
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
时间:2010年02月01日 09时00分   来源:求是   作者:蔡晓明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近年来,江西省上饶市委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坚持把“学习型”、“能力型”、“素质型”元素注入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建设,成效明显。
追求“整合效应”,打造永久型理论宣传队伍。一是整合理论宣讲资源。以专业宣讲员为主、业余宣讲员为辅,除组织宣传系统、党校、讲师团同志组成宣讲团外,还组织各单位理论骨干、理论爱好者等组成宣讲团,基本确保全市每个单位、乡镇、村庄都有宣讲员。二是整合媒体资源。在报纸、电视开设理论宣传专栏、专题,并在网上建设理论学习平台。三是整合专家学者资源。开办“鹅湖讲坛”,每次邀请一位国内知名专家、一名本地专家学者、两名本地领导干部,进行理论争鸣和实践探讨。
追求“致用效应”,打造“知行统一”平台。倡导“行动学习”,坚持学以致用。两年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先后安排了科学发展与城镇化、科学发展与土地管理等新知识专题讲座,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以“管用”为原则,实现授课者与领导干部互动。市委明确要求市、县委党校:指导党员干部工作、促进党员干部操作、推动干部学以致用的课程要占全年授课内容的1/3。
追求“净化效应”,打造“灵魂工程”。把弘扬“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方志敏精神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领导班子的重要抓手,打造“灵魂工程”,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干部健康成长“双健康”。近年来,全市推出了13个弘扬方志敏精神的优秀党员干部典型,在全市作巡回报告。不定期地为市、县两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推荐读书篇目,推进方志敏精神和科学理论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使之在学生中“内化为血肉、上升为灵魂”。
追求“示范效应”,发挥表率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领导班子自觉学理论的示范带头作用,每年召开一到两次理论务虚会。2009年,市委理论务虚会听取了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同志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报告,市四套班子成员畅谈了心得体会,工作经验,发展思路。领导干部用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党的创新理论讲给党员群众听,真正起到释疑解惑,打开心结的作用。
追求“引导效应”,完善“中心发言人”制度。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年度集中学习研讨时间不少于12天,每一个班子成员要力求做到“六个一”,即做一次中心发言人、做一次辅助发言人;研读一遍规定必读的文件和书籍;撰写一本不少于两万字的读书笔记;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体会文章;每年到各自挂钩联系的基层讲课一次;完成一篇调研文章。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都在中心组集体学习会上发言,交流调研成果。中心组成员还在电视上接受专访,让干部群众监督领导学以致用的具体情况。
用干部要既看才更看德
时间:2010年02月16日 09时00分   来源:《求是》   作者:徐文秀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要把德放在首位,并对干部的“德”看什么、怎么看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这是新形势下选人用人的重要思想和重要标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一贯的用人路线。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1940年,陈云同志曾具体阐述了德才兼备标准,强调“德才并重,以德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又形象地指出干部要“又红又专”。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强调“首先要革命化”。1989年,江泽民同志指出“选人、用人、育人都要以革命化为前提。”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我们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针对干部队伍建设新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作出的新概括、新表述,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选人用人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形势下党的干部路线的集中体现和丰富发展。
悠悠万事,用人为大。用人关乎队伍优劣、风气邪正、民心向背、事业成败。无数事实一再表明: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选出什么样的人,至关重要。用干部既看才更看德,既是一种用人导向,又是一种育人标杆。如果说德是人的灵魂,那么,才就是人的骨骼。“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的干部,如果有德无才,干不成事;而有才无德,终究会坏事。我们常说人没看准,主要是德没看准。当前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主要不是出在做事上,而是出在做人上;主要不是出在勤政上,而是出在廉政上。群众对有些干部不满意,也主要是对他们的德不满意。从实际看,干部在才上有缺陷,可以通过学习锻炼来补上,而如果在德上有缺损,解决起来就不那么容易。
用干部既看才更看德,就是要让干部的德可看、能看,真正“看得见、摸得着”。在一些人眼里,德似乎是个抽象的东西,不好把握、不易操作、不便“量化”。干部的德“看什么”、“怎么看”?就是要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重大利益以及是非原则上,看他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
用干部既看才更看德,就是要以德为前提,以德为先决。对于能力和本事差不多的干部,谁在德方面表现更加突出,就提拔任用谁;对于那些无德之人,即使能力再强、本事再大,也不能提拔任用;对已在领导岗位上德出了问题的,要坚决撤换下来。要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贯穿于干部工作的全过程。培训干部重在育德,选拔干部重在看德,考核干部重在察德,管理干部重在严德,真正让品德高尚、品行端正又能干事的干部受器重、有前途。
让吃苦的干部不吃亏
时间:2010年03月16日 09时00分   来源:《求是》   作者:陈 贵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胡锦涛同志指出: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总书记的这段精辟论述,旨在倡导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指明了用人准则和选拔任用干部的导向。
用什么样的人是导向。导向正则干部风气正,导向偏则干部风气滥。倡导艰苦创业,推进党的事业,必须先把正确的用人导向树起来。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吃苦是难免的,付出是肯定的。如何让吃苦的干部不吃亏,让付出和得到成正比,这就是我们在选人用人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让吃苦的干部不吃亏,首先就要关注吃苦的干部。在工作中肯于吃苦的干部,他们往往勤于埋头干事,而不善于表白自己和四处张扬。作为领导干部,应时刻关注哪些干部在“做事”、哪些干部在“做秀”,哪些在“打基础”、哪些在“捞浮油”,哪些在忙“公务”、哪些在忙“家务”,哪些在“跑项目”、哪些在“跑官位”。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关注那些长期在基层磨练、在一线锻炼、在前沿锤炼的干部,特别是要关注那些在推进发展中思路明晰、实抓苦干的干部,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默默奉献的干部,在急难险阻面前迎难而上、能解难题的干部。要经常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成长。当他们生活遇到困难、工作遇到问题时,主动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支持他们做好工作,使他们心无旁骛地“吃苦”、踏踏实实地干事。
让吃苦的干部不吃亏,就要重用吃苦的干部。吃苦的干部受到重用,是群众衡量“不吃亏”的朴素标准,也是干部“吃苦”的重要动力源。因此,对于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扎实工作,敢吃苦、能吃苦的干部,要旗帜鲜明地褒奖,不拘一格地重用,让他们在政治上有地位,在经济上得实惠,真正形成让实干与实惠成正比、实绩与重用成正比、有为与有位成正比的社会氛围。
让吃苦的干部不吃亏,就要让不吃苦的干部真吃亏,以此来激励乐于吃苦的干部和鞭策不愿吃苦的干部,从而倡导在工作中勇于吃苦的精神。在选拔使用干部中,既要大胆重用吃苦的干部,形成激励效应;也要敢于问责不愿、不能吃苦的干部,鞭策飘浮行为。对那些在岗位上挑肥拣瘦、在工作上拈轻怕重、在难事上退避三舍的干部,要及时予以调整;对那些在工作中敷衍公务、在岗位中应付“差事”、在服务中耽误政务的干部,要坚决予以撤换。要形成这样的氛围,就是要让安于现状的干部心不安,让四平八稳的干部坐不稳,让无所事事的干部无职位,让投机取巧的干部没机会。
让吃苦的干部不吃亏,必须用体制和机制作保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岗位体制、用人机制和考评机制,并形成制度,固定下来,长期坚持。同时,在干部任用中要亮明这样的态度:干部的生命就在于干事,干部的前途只能靠干事,干事就要吃苦,成事必须付出,从而使干事的干部干得有劲头,创业的干部创得有奔头。
要讲三种话
时间:2010年05月16日 09时00分   来源:《求是》   作者:张保振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如何讲话,关乎个人形象、事业成败。古人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玉;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西谚亦云:“舌头就是一把利剑,演讲比打仗更有威力。”今天,领导者的讲话要体现新形势下执政的水平和能力,适应网络和信息时代人们工作节奏更快、思维更活跃的特点,不仅要思接千载、继承传统,更要视通万里、与时俱进。这就要求讲三种话,即短话、善话与民话。
短话,特质是短,要义是至。至,就是讲话达到了言之极的地步:加一字,太详;减一字,太略。短也是讲话抓住了“牛鼻子”,点到了要害处,让人听着“过瘾”,用着“解渴”,而非云里雾里,听着洋洋洒洒,想想一无所获,要干无从下手。有道是“至言不繁”,正因为言之不繁才短,但短并非空,而是言之有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短话,实是管用的话、有效的话。而要讲这样的话,必须了解群众需求、打牢理论根基,否则,很可能是言不对路,底气不足,致使讲话这个“产品”一路贬值,反响了了。
善话,特质是善,要义是悦。悦,就是要让听讲话的人快乐起来、兴奋起来,以达到感情交流、情绪共振、目标共赴的目的。孟子《梁惠王下》说得好:“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就是取老百姓听着高兴的悦耳之言。只有悦耳,才能入耳;只有入耳,才能入心;只有入心,才能同心。反之,很可能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悦耳之言并非是“言不及义,好行小慧”之言,而是言近旨远、文简意明之语。这也正如孟子在《尽心下》中所言:“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悦耳之善言,就是要从老百姓的身边事谈起、生活事说起,并由此及彼、由表到里,把百姓身边事与国家大事有机联系起来,把群众当前利益与国家长远利益自然对接起来,从而你欢我欢大家欢,你心我心一条心。
民话,特质是民,要义是鲜。鲜,就是讲话要新鲜、新美、鲜明。古人说得好:“鲜,谓新华也。”要让讲话生动感人,用语不“新华”不行,而新华之语多出自老百姓的口中。最近几年,新的流行语不断涌现,网络语言不断刷新,老百姓的日常用语更加丰富多彩、时尚新鲜。如果讲话不适当吸收这些新鲜词汇,就很难引起共鸣,形成“粉丝”,甚至会被“忽悠”。成天下之务者存乎事业,通万物之情者在乎文辞。只有理深者,才便于时用;只有文华者,才宜于咏歌。要达到这一点,离不开深入民众,拜民为师;离不开读报上网,熟记民语;离不开善问敢疑,头脑过滤,让那种浅中见深、平中见奇、常中见险、陈中见新、朴中见色的民话、鲜话、家常话进入到自己的讲话中,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使听言者咀嚼有味,方能收到吐言贵珠玉、讲话回风霜的效果。
(作者: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
学习党史:善采资政育人的精华
时间:2010年08月01日 09时00分   来源:《求是》   作者:田培炎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是刚刚闭幕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深刻总结和运用我们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积累的丰富经验,善采资政育人的精华,既是领导干部的重大政治责任,也是领导干部增长政治智慧、提高理论素质、增强党性修养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
古人讲:“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规律、探求真理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弥足珍贵。深入研究我们党在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蕴含的大智大勇,尤其是在治国理政中形成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在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处理重大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凝聚的外交谋略、外事方针和政策,在治党兴党中获得的规律性认识,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国外执政党兴衰成败历史经验中得到的深刻启示,就能找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智慧之源。当然,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同样是宝贵财富,诚如恩格斯所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认真研究这些失误和曲折产生的时代背景、环境条件、主客观原因以及付出的沉重代价,可以使我们头脑更清醒,行动更稳健,少走弯路,不犯同样的错误。
历史是思想的沃壤、灵感的源泉。党的历史是党的理论的重要根据,理论背后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史实作支撑。毛泽东说:“我的那些文章,不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因为没有经验。”不了解党的历史,就无法感知理论的光辉和魅力,无法理解其深刻性和科学性,就会觉得理论是枯燥、抽象、单调的,既谈不上主动亲近、系统掌握,把握其精髓和灵魂,更谈不上用以敏锐洞见当下,正确指导实践,科学预见未来。进一步讲,领导干部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研究党史。党的历史是一个需要用宏观视野把握的综合整体。上自鸦片战争,下至改革开放,每一段历史都同当时的世界形势、国际背景紧密相联,对这些知识掌握得越全面越深入,思想驰骋的空间就会越宽阔;如果只是一鳞半爪,略知皮毛,要获得大视野、大见识,那是难以想象的。创新是贯穿党的历史的精气神。党成功开辟中国革命之路、发展之路,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在前无古人的自主创造中实现的。与党的历史同行,不仅能够受到创新精神的洗礼,而且有利于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思想方法真正学到手。读史当明变,变中存在辩证法。学会运用历史发展规律的大尺度来评价重大决策的得与失、重要人物的功与过,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客观、理性、成熟,从而辩证地认识事物、观察世界、处理问题。
坚定理想信念,既需要真挚的感情认同,更有赖对“主义”的真理认知。只有从党带领人民走过的风雨历程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人民选择改革开放这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由之路的历史必然性,对理想信念才会虔诚而执着,至纯而深厚。同样,对于党在自身建设中所具有的克敌制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只有深入了解它们形成、丰富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才能真切体会到其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并身体力行、发扬光大。对于革命先烈、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身上体现的崇高境界、高尚品德和精神风范,了解得越具体详实,就越会让人引以为标杆,不断激励自己;引以为明镜,自觉检视不足;引以为清洁器,经常打扫身上的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不断实现精神的升华。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习近平谈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习近平谈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全文)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首页-党校要闻-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Powered By ...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全文)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时政--人民网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转载)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人民... 习近平:领导干部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国企领导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正确的政绩观 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正确的政绩观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习近平同志2010年9月1日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习近平同志2010年9月1日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