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书评(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9:01:02

    由于人类用温度计等仪器观测气温的时间不超过
170年,所以此前的气候变化都出于间接复原,在这方面,欧洲的文献依据远不如中国,复原的精确性和代表性也不如中国,两者出现差异是完全正常的。但毫无疑问,200年前的气候变化基本上是无法用温室效应即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气温上升的理论来解释的。

即使是对对1979年以来的变暖趋势,作者提出质疑:温度计的数据记录显示了相当强的变暖趋势,而卫星和高空气球的数据则显示变暖的趋势很微弱。这也是一部分科学家对“全球变暖”根据的疑问:地球上的气温是一个点一个点地测定的,大多数固定的测量点会随着人口的密集化和建筑的都市化而“变暖”,但与此同时,地球上一些变冷的点却未必有测量点,由于地球的热量大致是固定的,冷暖之间实际上会互相抵消,所以由卫星或高空气球获得的宏观结果应该更加符合实际。

   尽管由于史料有限,并且并不系统,更不完整,对以往气候变化的复原还远远谈不上精确。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完全没有大量温室气体存在或者温室效应不明显的情况下,气候也在变冷或变暖。那么近期的气候变暖有没有地球本身的因素呢?如果有,究竟占多大成分?如果对这些原因没有进行起码的研究,凭什么肯定人为因素要占90%以上呢?在只有分子而没有分母的条件下,百分比又如何算得出来呢?

 

 本书对“全球变暖”理论相关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挑战,作者否定温室效应理论,认为担心海平面升高,气候变暖将导致饥荒、干旱和土地贫瘠,数百万野生动物将永远消失,暴风雨将频发,可能出现突发的全球变冷等,都斥之为“毫无来由的恐慌”。自然,他认为《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根本不可能改变地球的气候,从而断定它将以失败而告终。

 在这些方面我并不完全赞成作者的观点。十多年来,我对未来气候和环境变化所采取的态度一直是“不能无忧,不必过虑”,而不必过虑的前提是不能无忧。特别是在很多现象尚未得到合理解释,人类对自然所知甚的情况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节约资源,保持环境总没有错。为了人类的未来,采取谨慎的态度总是有益无害的。但作者的一些分析也使我们看到了事物的另一面,至少了解了良好的愿望与实际效果之间的矛盾。如作者指出,像风力发电、太阳能电池、“绿色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昂贵代价,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根本无法取代传统能源;对《京都议定书》不可行性的分析;都能给人有益的启发。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质疑“全球变暖”,或反对《京都议定书》的论著大多得到美国石化财团的资助,是为石油化工利益集团说话。我不知道本书的作者是否得到过石化财团的资助,好在我没有拿过它们的钱,可以自由说话。但认真想一下,即使如此,也不能根据这一点就否定一种科学研究的结论。请问当今世界上,还有哪些科研项目没有基金资助?肯定“全球变暖”的项目不都有政府或基金会的资助吗?它们的结论是否就不可信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