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禮樂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12:34
                                                                  一個興字

                                                                   胡蘭成

                                     一

                       中國文明的造形不但音樂,便一切日常人事與器具諸藝亦莫不依於大自然之意志與
            息,資於物之形而遊於物之象,興於物之意,故可以之為禮,而有人世。
              先說中國的人,就是形軀的背後尚有象,故可以是天地人的人。中國的女人是有在
            女形背後的女人。中國的日用器皿如殷周以來的銅器漆器等,皆是會得了物之象,故能
            有如此多的形態變化。而且中國人與中國的東西都有一種疏散開展而強大有力,這疏散
            開展與強大,則是得了物之意,而通於大自然的意志者。中國人的常言、「凡事要留個
            有餘不盡」,亦是會得這個意字,中國歷史的長久,便是與大自然的意志同其無窮。
              人世的時空有限而無限,有限時空是生於物形的,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時空,而
            無限時空則是生於物象與物意的。
              中國的庭園,尋丈之地可以寄無窮之景,此即是空間在於庭院,不是庭院在於空間
            了。今日春睛,里巷草溼地潤,日出在樹,道旁人家院落中少婦在曬棉被,男人上班,
            小孩上學去了,午前閑靜,惟聞雞啼。只覺世上的日子好長,此即時間在於人世,不是
            人世在於時間。
              此就是
禮樂文明。
              中國文明凡有形制的皆是禮,可說凡器皆是禮器,凡事皆是禮儀,器物與人事皆是
            有物之形,有物之象,有物之意的,其空間時間皆是有空義時義的。
              凡器物人事有物之形,即是皆可以觀。有物之象,即是皆可以群。(物形有隔,而
            物象則有相通,故可以群。)有物之意,即是皆可以興。
              凡器物人事有人世的時空,即未央宮的一片瓦亦可以頌千秋萬歲。然則樂之德可以
            觀、可以群、可以興者,禮皆有之,樂之頌天地歲時人世長久,亦禮皆有之,何況樂之
            形制亦列於禮,樂記即收到禮記中,何必別言樂以與禮對,而曰
禮樂乎?
              事實是禮的形式太重了,又繁,物象與物意有時會被其物形所壓倒,而至於停滯迂
            腐,此即成了末世禮弊。而樂則雖亦有形式,但是遠為較輕較簡,禮可說是知識的,而
            樂則直接是感,禮雖弊而形式尚在,不易感覺其墮落,而樂若墮落了,即流行起淫猥萎
            靡與躁妄之音,即刻可感覺到。
              所以禮可偽,而樂難偽。
              譬如紅樓夢裏榮寧二府很重禮,但自賈老太太一代,至賈政一代,再至賈珍賈蓉三
            代,禮的精神是大為差減了,然而表面看起來還是上下大小都規規矩矩的,榮寧二府的
            生活形式是禮教的,但大觀園中賈寶玉林黛玉與眾姑嫂丫鬟過的日子卻是詩的、音樂
            的。賈珍賈蓉薛蟠等都是衣冠人物,此就是禮可偽,但他們在飲酒拈令講到女人時就顯
            出粗蠢與下流,此就是樂難偽。一部紅樓夢,全靠有寶玉與眾姑娘丫鬟並鳳姐的風光,
            纔有以老太太為中心的場面的禮儀之美。
              所以樂不只是在於鐘鼓,樂是在於自朝廷至於家常的器物與人事的禮儀的全面。樂
            是禮的精神。然而還是要有鐘鼓之樂以與禮對。古詩「大人且安坐,?#123;絲方未
            央」,指校正宮商角徵羽,而樂亦是所以校正禮之風格者。
              譬如詩別於文,然而任何體裁的文都不可沒有詩意,樂則別於禮,然而凡百形式的
            禮皆不可沒有樂意。如詩則知樂。 孫文先生不作詩,而其講演與文辭皆是現實的,則
            有可觀;其言制度行事通於萬物之象,則是可以群;讀 孫先生之書使人想要革命,則
            是可以興,此即都是詩的了。孫先生的建國大綱像周官的是禮,而其性情則是樂的。如
             孫先生定的禮服與國歌即是。
              中國文明以禮為形體,以樂為性情,有性情則形態可以極美,不美的不能是禮。日
            本尚有習禮法,如習武道,我曾在小笠原道場得見,教師紫香先生,是女武者,其時已
            八十幾歲,學的人一是防衛大學的男學生,又一是店舖的女會計,皆年輕。二人分別在
            廣間榻榻米上練習,皆是穿的日本式白色浴衣,學進退跽起,學持物,是捧匕、鬯,動
            作簡靜,以息行之,冷天亦津津出汗,人變得非常的清淳,不帶一點豔情而美到極點。
            我心裏敬愛,只覺眼前的人如天如地。
              又則是日本伊勢遷宮的大禮。
              伊勢神宮每二十年一遷,新宮即近在境內,星空下四山森然,道旁瞻拜者數千人,
            踏正子時遷宮,神體是一面鏡,施以步幛,神官皆古衣冠束帶,執火把圍隨步幛行進,
            音樂好像只用笙。勅使前導,齋主是昭和天皇的第三皇女,王朝裝束,捧圭走在神幛直
            前,那樣的莊嚴肅穆,而新鮮朝氣,使人想像周之祖先遷於歧山下。
              今禮法成了特別的修業,如岡野的作陶是昔時大眾日常用陶的殘存,伊勢遷宮更為
            希遇,其實倘能重興
禮樂之世,是自朝廷至於庶民的生活形式全面,風吹吹皆可以是這
            樣美的。萬民皆能,不必是習禮法者與神官。
              而革命則知樂。
                      二
              孫過庭書譜:「楷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性情,草則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性情。」
            此言可以譬
禮樂,禮若干像楷書,樂則若干像草書,禮形質多於性情,樂性情多於形
            質。形質尚可摹,性情最難學,戰後美國人多有學的日本茶道與插花的,但根本不是這
            回事。
              中國史上,每樂失則禮弊,而樂失了興則疲。孔子以詩說樂,詩之賦比興,即亦是
            音樂的。那當然中國的詩,中國的樂;若西洋的詩與樂則根本是別一回事。詩最要緊的
            是一個興字,中國歷朝如西漢初唐北宋之詩便多是可以興。明初高青邱之詩,清初王漁
            洋朱竹垞之詩亦有可以興者。至如遼金元士人之詩,讀了初不知其為何不好,再想想纔
            知其是缺少一個興字。詩弊即是意味著樂弊,詩與樂離開士人了。
              宋儒不知樂。
              宋儒言理,理是抽象的,不可以造形。又受佛教的影響學靜,佛教否定動,所以佛
            教沒有一個興字。佛教有願,宋儒之願是希聖希賢,但願不是興。南宋尚詩有辛稼軒,
            樂有姜白石,但自士林皆歸宋儒後,詩與樂遂皆離開士之手而轉出在民間的小說與戲曲
            了。雖然亦曾有高青邱王漁洋朱竹垞,但比之初唐北宋的詩人可說是寂歷孤花。儒有祭
            孔之禮,樂舞八佾,然而精神全非,只覺可厭。此豈古樂之罪,乃是這班儒者的做人根
            本沒有了一個興字。當年朱熹還講易經,但不知一個興字,也是枉然。
              中國史上從來都是朝代將亂樂先衰,新朝將起樂先興。歷代新朝皆有郊天祭太廟與
            朝廷的新樂,樂可以興,禮制遂亦都是有新意的了。
              樂的興是一代人的大志。五四運動的青年們所以天生的都是詩人,後來張愛玲讀了
            五四的白話詩很讚歎,比如今看似成熟的新詩要好過一千倍。他們要打倒舊禮教就是因
            宋儒以來禮沒有了興。也不止是學生,清末民初是一般民間都有像要聞風興起。徵象是
            京戲大流行。京戲的前身是北曲與崑曲,明清士大夫家為之,民間則做地方戲。清季出
            來京戲,初時亦是在皇宮與貴族邸演唱,但隨即在外面戲院裏發展起來了。京戲有北方
            的嘹亮與江南的明艷,這兩點特別合於民初民間人的心意。
              彼時的人們都有新時代的明亮,喜愛新知識,對於時令節氣、山川城郭市廛好敏感
            的,那是時代的青春,人們不分老少,皆如夜來春雨後路面的新溼。彼時的青年對男人
            講尊重人格,尤其女人與貴氣、聰明、美貌是同一語。人們都覺得有一個新的世界要開
            創。彼時江南如江浙一帶,暑夜月下有井水處都唱起「孟姜女」來,使人想起往昔每天
            下將大亂時的童?#123;。 孫先生的三民主義與建國大綱、建國方略的草稿即成於彼
            時,這些是建設新中國的禮制,而革命是興。 孫先生說的喚起民眾,是四方風動,要
            有此風。其後北伐,抗戰,皆是此興,可惜黨工無此自覺,所以宣傳不如人了。
                      三
              佛教的願不如興。
              四十八願度眾生,願是有課題的,而興則是尚未有課題的。基督教說的信望愛還與
            興相近,但是望主再來,亦不如周文王的「望道而未之見」。李白詩:「登高山,望遠
            海,六鰲骨已霜,三山今安在?」興只是風吹花開的風。
              宇宙萬物與人,是大自然的意志與息所創造。而佛教否定創造。創世紀講神造天地
            萬物與人,錯是不錯,但是也不及中國的說是造化小兒。中國音樂的基?#123;就是造化
            小兒的嬉戲。基督教信望愛的話亦是確有所見。依物形、物象、物意來說,是信在於物
            象,望在於物意,愛在於物形。我小時只覺得母親永遠是這個樣子,沒有年紀的,這就
            是見的母親的形背後的象了。見了絕世的高人,「時人見此一枝花,如夢相似」,便也
            是說的象,賈寶玉見了林黛玉,只覺得天地都在,自己也在,見了她就是三生石上的盟
            誓都在眼前了。見了她只覺人世什麼都好,沒有慳吝,什麼都可以不擔心了。這是見著
            她的真人了,沒有再比這個是大信的。
              物形背後有物象,那形纔也可愛。賈寶玉與林黛玉的人性命相知,於是對她的形也
            愛,拿她的衣袖來聞聞也是好的。愛她的眉與說話時的口齒,愛她的身裁與穿戴。所以
            說信在象,愛在形。而於是你會想要做一樁大事,為了她。也不是為她,而是為了天下
            人。而於是想到千秋萬世。這千秋萬世就有個望字的意思在內了,像「登高山,望遠
            海,六鰲骨已霜,三山今安在?金闕蓬萊如夢中,秦皇漢武空相待。」李白不是譏剌秦
            皇漢武,他是同感。
              而這想要做的大事,其實是可比今天的好天氣,做什麼事情都可惜似的,這只有一
            個興字最好。興是意思滿滿的,子兮子兮,如此良辰何,只可以是來革命。
              佛教與基督教都有好語,但是不及中國的言語更好。
              佛教否定物之形,而說妙相妙色妙音聲,此是肯定有空色之際的物之象,但是否定
            物形即錯了。佛教又否定動,曰誓願,是肯定意志。因為若無意志,便飲一口水動一動
            嘴亦不可能,人若無意志,細胞亦都死滅,大自然若無意志,宇宙都停止,萬物都解體
            風化了。若無意志,便亦沒有息,便亦沒有涅槃,沒有佛法僧三寶了。但佛教的妙相妙
            色妙音聲及誓願與現實的物形脫了節。凡宗教都有點脫落現實的物,故佛教沒有一個親
            字與愛字。
              佛教說慈,基督教說愛,還不如和人家也吵架,對東西也生氣的好。林黛玉與賈寶
            玉時常又吵架,從來的小說寫戀愛沒有像這樣的。而晴雯則撕扇子,與彩雲把賈環擲還
            給她的脂粉玩具拋於河水,都是對東西生氣。正月訪日本國學院大學理事長松尾先生,
            要我新春試筆,我寫了四字:敵滿天下。
              說到望,大自然有意志,神約與望當然是不錯的。日本也說神約。中國則孟子說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也是望。佛教否定神約與望,其所謂誓願非來從大自然的意
            志,單靠人的願力,所以貧薄有哀意,稱為大悲願。但基督教說的神約與望也太確定
            了,不如中國人說的天道幽微難言,又說造化是頑皮小兒。
              天道原來像你所愛的女子,她十分肯了,亦說話不落實,每每又使你不能安心,這
            纔是她的愛嬌,而你也至誠。天道不連續而飛躍,每有驚險,所以有天幸,所以有人的
            跌蕩自喜。宗教有神恩而非天幸,也不許有人的跌蕩自喜。
              世界上惟中國文明有大自然
五基本法則的自覺,有物形、物象、物意這樣簡明的言
            語。而此即是
禮樂之事。尤其講到物意的「興」字是樂邊的事。
              可是其他民族不能,而代之以宗教。
              宗教是染色。譬如顯微鏡看切片的細胞,要滴上顏色,纔可以分明看見。大自然是
            神無方而易無禮,宗教是把神來染色了,這纔分明感覺得了,有了依傍,可以安心。大
            自然的意志經此染色,宗教的信心與之拍合,像人身上的電氣與空中的電氣相接觸,遂
            發生強大的力量,所以凡宗教的信者都堅毅不動搖。史上基督教徒的殉教不屈,乃至目
            前日本的新興宗教的信徒的大力佈教,都是事實,使無宗教的我每覺得自己不及,反省
            又反省。
              基督教與日本的神道都有神的誓約。猶太人因信這神約,至今到底再建了以色列
            國。日本是天照大神遣皇孫降臨下界,授以稻種,開創日本國,神勅許以萬世彌榮。以
            來經過多少天皇,到了江戶幕府末年,西洋列強入侵,危亡逼在眉睫,志士吉田松陰悲
            痛而言「若神勅不偽,則日本不亡」,於是發動了明治維新。
              而中國沒有這樣的神約。
              中國人不藉宗教的染色,而直接於神無方而易無體,但知大自然的意志是向著善
            的,可是也難測,人不是?#123;神而得保障,而是人亦縱身造化的大浪中,與之一淘難
            測。這裏所以有多少驚險,「天地不仁」、「天道無親」的話都是這樣直接感覺出來
            的。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也不是神對中國民族有此誓約,而是從歷史的檢
            討,但也不可看得太牢靠。
              中國人沒有神約,沒有佛教的「願」字與基督教的「望」字,而獨有一個興字。
              大自然的意志是未有名目的,物最早從究極的自然的無出生是沒有原因的,是向著
            未知的,這在人就是興。中國人是直接感覺得了大自然。中國人沒有宗教的「信」字,
            而有易經裏說的「感」字,信神不能人與神為一,神可以無因,人不能無因,神可以是
            無方的,人不許可也無方。人都要依神,何得有興?而感則可人與大自然是一體之感,
            大自然有興,人亦有興。沒有?#123;藉而興起,完全開向未知,只知方向是善的,這大
            自然的意志就是的人浩然之氣,而與造化的大浪為一體前去,變化難測,七顛八起,絕
            處逢生,有多少次灰心與懷疑動搖,亦所以有天幸,如此,故切膚感知了
大自然的五
            本法則與物之有形有象有意,而以之為文心的造形。所以惟中國民族有
禮樂
              如此想過,我纔不羨慕宗教信者的強毅與安穩了,那強毅到底不夠大。宗教把神著
            色,就與大自然多少有了隔,人不赤身裸體在造化的大浪中,沒有一次絕望與大疑,不
            知天道驚險與天幸,所以他們像那種強毅的人多是能成事業而沒有創造性。
              西洋是連他們的革命亦沒有一個「興」字。西洋式的革命今後已不能再有,無論是
            在蘇俄或美國。惟中國的革命是興,今後是只有革天命可以,而為此我們今日要來研究
            樂。
            (※本文錄自胡著《中國的
禮樂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