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外交战略中的石油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06:33
2007-06-24 12:42
当世界各国的能源贵客频繁出现在通往北京的国际航班上,当新闻画面中一向由西方首脑扮演的石油掮客换成了中国面孔,当安理会里按着表决器的各国代表为一场关乎切身利益的能源战争而神经紧绷,当几个被国际社会拼凑出来的国家每天都有油管被人为破坏时,关于今年中国人最易被植入的地球村概念的谜底也就昭然若揭了。
作为中国持续吸纳全球制造业转移的附带后果,今年几乎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在为原材料和物流的大幅涨价而叫苦连天。为了“安内”,不唯中国的石油巨头冒着被闻“腥”而至的欧美同行“龙”口夺食的危险在外奋力打拼,就连总理的南太平洋之旅和主席的中东非洲之旅也都瞄准能源,尽管他们可能无缘参加西方把持的八国峰会。
中国今年四大外交开局有一个名字:石油。之后的一系列外交部署也与之密切相关。中国的能源外交战略追求和谐世界下的良性竞争,一方面是与欧佩克、俄罗斯和美国这样的能源领域的强势者“连横”以分享现行国际规则的好处,另一方面,也要跟伊朗、苏丹、安哥拉以及印度这样的弱势者“合纵”以促进新规则的建立。在国内,当务之急是推进能源流通体制改革,打消石油进口和分销巨头一路雁过拔毛的幻想。 ——谢奕秋
中俄能源博弈中的国家利益
引子
锱铢必较的价格谈判
2006年3月,普京任总统6年来对中国进行的第四次国事访问期间,中俄签署了《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该文件确定了天然气供应的期限、规模、输送管线以及定价公式的准则。此后俄气和中石油、中石化共同决定,首先建设全长约3000公里的西线管道,整个方案造价为100亿美元,管道的建设费用将由俄方承担,预计5年之内建成通气,年输气量达到300亿~400亿立方米。
中俄之间的这一协议等了将近10年。此前,俄气曾经于1999年和中方达成一个意向性的天然气出口协议,但由于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飙升,双方最终没有签署这项合同。就在去年秋天,中方在谈判中还坚持每千立方米70美元的价格,并坚持以煤炭作为价格计算公式。俄外长拉夫罗夫在备忘录签署后表示,俄罗斯将以“市场价格”向中国销售天然气,并称这一价格是根据该国向欧洲销售石油/柴油价格的同样公式计算出来的。
过去3年中,中国一直不愿同俄罗斯签署长期的天然气进口合同,主要是因为天然气的价格与油价同步上涨,从俄罗斯进口的成本价格远远超出了国内的市场价。年初俄乌斗气后,俄罗斯将对欧的天然气价格统一调整到每千立方米230美元,而同期国内天然气的市场均价只有100美元。莫斯科一名参加中俄天然气谈判的专家对《生意人报》透露说,由于管道建设的问题,往亚洲输出天然气的成本要比往欧洲的高,所以在新达成的协议中,俄方的价格肯定不会降得太多。《生意人报》估计,最终价格可能会在每千立方米150美元左右。
□梁 强
伟大的蓝图
比起刚刚进入协议阶段的中俄天然气贸易,中俄之间的石油贸易开始得很早。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但受制于铁路运输能力,俄对华石油供应只占俄石油出口的很小部分。2005年按照协议,俄应向中国出口1000万吨石油,但实际出口量只有760万吨。2006年对华石油出口量增至1500万吨,不过据专家预测,实际完成量将是1200万吨,仍然没有完成预定目标。单一的运输方式决定了中俄之间的石油贸易在最近几年内不会取得更大的突破。目前最有可能的,是借道已经建成的中哈石油管道向中国出口石油,但由此而来的价格问题,仍然会继续困扰两国的石油贸易。
在中俄达成天然气协议后,俄罗斯媒体称,中俄两国正在建立史无前例的能源联盟。除了天然气协议外,两国达成的其它能源文件还包括:中石油与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会谈纪要》,双方决定启动远东石油管道到中国原油管道支线的投资论证工作。该管道起点为泰舍特,终点为距离中俄边界只有60公里的斯科沃罗季诺,预计将于2008年前后完工,耗资115亿美元,年输油能力1000万吨;俄罗斯统一电力公司与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备忘录》,俄方承诺在2020年以前,将对中国的输电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这些协议和备忘录的总金额达到200亿美元。《生意人报》指出,如果中俄签署的这些文件能够实施,未来的5~10年俄罗斯将成为中国能源市场上最重要的伙伴之一,俄罗斯将在2011年提供中国20%的进口能源,到2015年,出口中国的能源将达到俄罗斯全部能源出口的一半。在未来的15年里,俄罗斯将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供应者。
不过市场分析家们对这些协议能否得到落实表示担忧。虽然俄罗斯承诺至斯科沃罗季诺的管道在2008年会修通,但双方在价格这一最关键的问题上仍未达成协议。伦敦查塔姆研究所俄罗斯问题专家波布·劳对《金融时报》表示,普京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大量协议,这种情况“令人鼓舞”,但“签署协议和真正执行这些协议,有很大的不同”。波布·劳称,过去中俄两国政府也曾签署过看似雄心勃勃的能源协议,但其成果却都有限。尤其是双方所签协议的文本尚未公布,因此很难确定双方承诺的程度。
标准普尔信用评级在题为《能源供应能否让中俄两国关系更进一步?》的报告中也指出,中俄最近签订的能源协议虽然为两国带来了极具吸引力的远景,可是,如果没有实质的政策调试相配合,有关合作计划未必能够顺利开展。这份报告还特别指出,俄罗斯可能是试图以此作为换取更多贸易优惠的诱饵。据俄罗斯媒体的报道,2005年中俄两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290亿美元,但这只占中国全部对外贸易的2% 。就贸易总额而言,中国是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俄罗斯只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而俄罗斯则刚刚超过墨西哥排名世界第12位。一个客观事实是,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货物当中,石油等原材料占了越来越大的比重,而机械和工业装备等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到3%。去年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额增加37%,但俄罗斯制造的商品出口到中国的数量却减少了大约一半。俄罗斯《独立报》因此发出疑问,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贸易结构的话,那么我们还要开采多少的石油和木材来实现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00~800亿美元的目标?在3月22日举行的中俄工商界高峰论坛上,普京也特别呼吁,俄罗斯与中国应重组双边贸易关系,并促使贸易往来多样化,他同时警告过于依赖原料贸易的危险性。《洛杉矶时报》认为,俄罗斯人“正在中国人面前挥舞富裕的能源这根胡萝卜,好刺激他们购买俄罗斯其它产品,如重工业产品等”。
“双头鹰”的能源战略
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成了吸引俄罗斯向东方倾斜的主要动力,这种影响也体现在俄国的外交政策上。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主任卡钦斯说:“克里姆林宫已经对西方不断的批评感到厌烦,它现在把脸转向东方,寻找新的朋友。”俄罗斯世界政治研究院研究员塔基里延科也认为,尽管已经加入八国集团,但俄国近些年来的经济复兴却很少拜西方主导下的全球化所赐,其前四大贸易伙伴都是欧亚大陆上的国家。尤其是作为其东邻的中国,对俄罗斯的影响力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在逐年增加,而西方的善意却在逐渐减少,这也让俄罗斯近些年来的对外政策出现了明显的向东方、向亚洲倾斜的态势。塔基里延科称,随着俄国在西方丧失朋友,它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把脸朝向东方。而卡钦斯甚至认为,为了配合目前向东方倾斜的政策,俄罗斯可能会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亚洲国家,而不仅仅是一个欧亚大国,这样,它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这个最蓬勃的市场中来。
目前,东亚地区的能源需求已占世界能源需求总量的1/5,未来20年,东亚将成为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源。而中国大陆、日本和韩国的能源需求量,则占东亚地区能源需求总量的98% 以上。俄罗斯在1998年后急剧增加对东亚各国的能源输出,中、日、韩等亚洲能源消费大国,都成了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新客户。普京“外交为经济服务”的方针,在俄罗斯的东亚能源政策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俄对向东亚出口天然气一直持鼓励态度,未来俄罗斯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天然气年开采量预计将达1136亿立方米,普京希望通过对东亚的天然气出口发展该地区的经济,改变这些地方长期以来陈旧的发展模式。为达到吸引东亚国家投资,促进对东亚出口的目的,俄罗斯在政策上做出了许多优惠,其天然气开采、输出和出口的重点,也都出现了向亚洲转移的迹象。在未来的天然气出口中,普京很可能也实施一种“双向”战略——同时开拓欧洲市场与东亚市场。
亚洲对能源的大量需求让俄国有了推行自己东方外交的新砝码,同样也给了俄国在能源输出中奉行传统的“东西平衡”的地缘政策的可能。俄罗斯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和出口国,俄未来天然气开发的增长率也将高于石油开发的增长率。而俄罗斯目前天然气的主要出口市场仍是欧洲,俄每年50%的碳氢化合物出口由欧盟吸纳。对俄国人来说,开拓中国市场显然可以在天然气销售方面减少对欧洲的依赖。在中俄天然气协议里,俄方承诺,中俄东西天然气管线都建成后,向中国出口的天然气将达到每年800亿立方米,这是目前向欧洲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这样一个大客户加入到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行列中,显然给俄罗斯操纵能源杠杆提供了更多选择。俄地缘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雷诺金在评价中俄天然气协定时认为,今年年初俄乌斗气之后,面对来自欧洲的不满和压力,普京已开始有意在天然气问题上打中国牌来压制欧洲,以便在同欧洲下次交手时能处于强势地位。雷诺金认为,普京3月访华时公开承诺对中国的大宗天然气出口,就是表明俄罗斯可以通过宣布开拓中国这一新市场来同欧洲周旋。
不过现在莫斯科最关心的还是当前的大客户。3月13日,普京亲自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八国集团能源部长会议,并在会上的发言中表态:俄罗斯将是欧洲能源的可靠供给者,俄供应欧洲的天然气会随着欧洲国家的需求而增长。普京还表示,为了增加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俄方正在考虑新建多条通往欧洲的新输气管道。
在发言中,普京也首次对同时向欧洲和东亚供气的“双线”战略进行了阐释。普京说:“亚洲国家能源需求明显的大幅增长引发的不仅是市场的倾斜,而且还有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政治安全因素。俄罗斯在能源安全领域的政策是坚定的、也是明确的。这就是建立一个能够保障所有能源需求国利益的均衡的能源供求结构。”
“全球能源结构图”
传统的世界能源路线图一直是从海湾经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欧洲、亚太和北美发达世界工业区的海上走廊。作为英国之后最强大的海权国家,美国无可争议地成了这条世界经济动脉的看守者,也因此而获得了国际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唯一全球性国际政治主导国的强权地位。
进入21世纪后,随着里海和俄罗斯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世界油库开始出现了向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转移的迹象。目前这一地区已成为继海湾之后世界第二大能源产区,而且,里海还有储量更大的油气田等待进一步勘探。不过,让深居于欧亚大陆深处的能源大国们头疼的是,世界似乎已经习惯了美国主导下的海上能源运输方式,这些国家尽管拥有丰富的能源,但却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外运,各国的国力也因此并未受惠于全球化而得到大幅提升。
里海国家能源出口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前苏联时代的产物。在苏联体制下,中亚各加盟共和国一直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来开发本地的能源,而已开发的能源也只能按照莫斯科的中央指令供应西部大都市,中亚各国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动机去开拓与周边国家的能源贸易。苏联解体后,这种模式几乎原封不动地被独联体继承,俄罗斯成了独联体境内油气出口的新垄断者。由于掌握着管线控制权,俄罗斯可以低价收购中亚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再转手以高价卖出,从而赚取大笔的差价,并让中亚国家永久依赖俄罗斯,成为其新原料基地。
美国陆军学院战略研究所教授布兰克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指出:“俄罗斯至今还在阻挠中国取得中亚能源开采权的努力,不愿意放弃任何遭俄罗斯垄断的油气和输油管,也不让非国有企业和外国公司独立运作。”在中石油打败俄罗斯卢克石油成功收购哈萨克PK公司、中哈石油管道贯通、中国的陆上能源战略重心开始向里海地区转移的背景下,俄罗斯正竭力组建一个类似欧佩克的能源垄断机构来控制独联体内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普京3月访华时,也已经向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协调双方能源企业在第三国竞争的问题。
“双头鹰”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俄国要谋求成为能源领域的欧亚大陆均势主导者。同样,中国积极寻求从大陆国家获得的新能源供应,也是中国作为陆海复合大国的地缘政治效应在能源领域的显现。对于中国这样的陆海复合型国家来说,长期依赖于海权下的能源安全绝对不是一件好事,而且从经济学上讲也并不是一件有效率的事。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诸国有7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原油和天然气的输送管道可以直接从陆上走,施工方便,建设周期短,还可节省投资,这些便利条件都决定了亚洲大陆国家间能够开辟出一条更为经济和安全的贯通欧亚大陆的能源新走廊。中国和中亚国家的战略家们已经看到了开发这一新能源走廊的巨大前景,并开始积极地着手实施。双方在这一领域的效率令世人瞠目:2005年底中哈输油管道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投产,这是哈萨克斯坦第一条不用经过俄国领土的石油外运管道,工程总造价7亿美元,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今年4月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又达成为期30年的大宗天然气协议,土将比俄提前两年,从2009年起每年向中国出口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在实现陆权下的新能源安全后,中国也获得了现实性的机会赢得对海权大国的外交独立。
亚洲大陆出现的这种新的能源地缘态势给欧亚大陆上的所有能源大国(生产、消费)提供了实现新的国际能源共管,防止能源军备竞赛的机会。在年初确定“世界能源安全”为今年圣彼得堡八国峰会的主题后,《华尔街日报》专门约请普京在该报头版发表了一篇题为《能源原教旨主义行不通》的文章。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在当前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里,任何形式的能源原教旨主义都是行不通的。普京如此概括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我们不仅要制定一个能够解决当前能源领域问题的基本立场,还要确立一种面向长远的长期政策方向。我们不仅要协调未来几年的能源供求平衡,还应该为下一代人勾画出一个稳定的全球能源结构图”。中国和中亚的能源合作已经走到前头,中俄之间能源合作如果得到落实,将为这样一个新的“全球能源结构图”奠定最重要的架构。
结语:无利不起早
去年5月的中俄边境谈判中,俄方作出了让步,在4300多公里长的边境勘测中,普京同意将12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中国,而中方从此结束对两国历史上所有领土问题的异议。在经历了革命外交的热情后,中俄两国现在都重新回归冷静的现实主义,并且成为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和导向的现实主义外交大国典型。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不管是西方的观察家、还是中俄两国自己的国际关系学者,几乎都没有将中俄目前形成的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视为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美关系那样的天然盟友。在论述两国关系的诸多著述中,涵盖了政治、安全、经济等现实主义起作用的全部领域,但很少有述及两国在政治文化、在对待外部世界价值观上的差异。前者毫无疑问是构成战略关系的基础,但在相当大程度上,后者才是对双边关系至关重要的相互信任感的基础。历史上美英著名的“军舰换基地”协议,双方如果没有利益作为交换,这桩交易不会这么早实现;但如果只为了利益,这桩交易恐怕就根本无法达成。
中俄两国一个是正在崛起中的新兴强国,一个则是力图摆脱急遽衰落势头的前洲际强国。许多西方战略观察家都饶有兴味地想知道,到底谁才是未来欧亚大陆的真正强国?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使两国间能源合作无法真正启动的深层次原因。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不能建立互信,要修建连接两国的投资巨大的油气运输管线,对双方来说都是不能承受的巨大风险。
但国际政治中唯一有效的规律就是权势斗争的规律,唯一能够被理解的概念就是国家利益。能源已经成了俄罗斯最主要的收入之一,俄罗斯在能源输出问题上采取在商言商的态度,不会因为中俄的战略伙伴关系而放宽谈判的底线。同样,能源也成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任何的让步都会触及深层次的国家利益。最具体的价格谈判,现在成了当前中俄关系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中俄战略合作关系在许多具体的问题上都将继续面临着利益取舍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