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外石油战略的得失功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02:56

Dan Blumenthal
Phillip Swagel
在美国领导人看来,高油价是一个需要他们作出回应的政治问题,但对中国领导人来说,高油价是对他们的政治统治的威胁。石油消耗急速增加带来的越来越大的财务负担使北京政府感到恐慌,而恐慌之下是难以作出明智决策的。
由于在全球商品市场缺乏经验,同时,也出于对美国的担心,中国的决策者正在盲目地到处寻找能源供应来源,试图以此让自己能游离于世界能源市场之外。为获得能源供应,北京政府支持一些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政权,对看中的能源资产不惜支付高价,还斥巨资兴建基础设施,以便减少对海上石油运输的依赖。中国还在加强向海上石油运输通道投放军力的能力。中国当然有权利做这种浪费资源的事,但这些蹩脚的做法无疑会加剧国际紧张局势,进一步推高油价,从而损害到其他国家。
过去4年来,全球新增石油需求总量中有40%来自中国。该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石油消耗也在快速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富裕阶层的不断扩大带动了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与此同时,中国的汽油价格因享受政府补贴而相对偏低,同时,企业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这些因素加大了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出于环境保护的考虑,中国不愿再增加煤炭的使用量,为此,北京需要在全球市场四处出击寻找石油。
由于急于收购现有供应来源并开发新来源,中国国有石油公司甚至到一些在国际社会声名狼藉的国家投资,比如伊朗、苏丹、尼日利亚等。中国一方面高调宣称“不干涉别国内政”,另一方面,他们私下却正在做著这样的事,比如向那些不断制造事端的政府提供金钱和武器支持。
中国政府应该意识到,与这些反动政权称兄道弟并不能使中国免受恐怖分子的威胁。尼日利亚武装力量最近针对中国的警告就是明证,它要求“中国政府及中国石油公司远离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
当然,中国对海外石油资源的投资对增加世界石油供应、缓解油价上涨压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毕竟是杯水车薪,相对于由此带来的地缘政治局势加剧动荡的风险,这实在是弊大于利。
这种矛盾在伊朗问题上表现得最突出。不论谈判的结果如何,美国都不会允许在世界其他地方制造恐怖并威胁邻国安全的德黑兰专制政府成为核大国。用威胁对伊朗实行金融制裁来支持国际社会的呼声不会引发战争,相反,它正是在不诉诸武力的前提下应对伊朗威胁的最佳途径。北京反对制裁伊朗实际上加大了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从原油价格上涨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伊朗爆发冲突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因为由此导致的油价飙升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将严重损害中国的出口型经济,进而将导致中国就业机会减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每年涌向大中城市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会让政府更头痛。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人们是以忍受政治上的压制为代价去换取物质上的逐步富裕,而伊朗爆发冲突将使中国社会的这种妥协局面有被打碎的危险。
令人感到可笑的是,中国一方面从美国对全球现有能源系统的保护中受益匪浅,另一方面却试图在海外建设自己的能源基础设施。中东产油国之所以能安全地开采并出口原油,在很大程度上是仰仗美国为维护该地区安全作出的努力。上海街头驰骋的保时捷Cayenne运动型多用途车消耗的石油是油轮从波斯湾途经马六甲海峡跨洋运送而来的,而保卫马六甲海峡的正是美国海军。
不过,北京政府对这种安排似乎并不满意,为此,它正在建设另外的能绕开美国军队势力范围的石油运输通道。在巴基斯坦港口城市瓜达尔的一个投资额达2.48亿美元的深水港项目中,中国提供了超过80%的资金。这个港口建成后,石油可以从巴基斯坦经陆路运输到中国西部地区,从而降低中国对海上石油运输的依赖。中国的军事战略人士公开讨论过如何最好地保护中国的能源供应。一些人建议建设一支能远离近海区域在外海作战的海军。虽然瓜达尔港按官方说法只是一个商用港,但许多人相信它最后将变成中国海军保护本国油轮──乃至威胁其他国家油轮──的基地。
中国的石油战略有一个错误的出发点,那就是中国领导人认为,独占能源供应就能使其免受全球能源市场波动的冲击。这种想法导致中国为获得石油不惜血本,去年8月,中国最大的国有石油企业中国石油(CNPC)收购PetroKazakhstan在哈萨克斯坦的油田时支付了41.8亿美元,较该公司当时的总市值有21%的溢价。另据《华尔街日报》本周报导说,中国另一家国有企业集团中信集团(Citic Group)正在就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Nations Energy进行谈判,后者的主要资产也是位于哈萨克斯坦的一处油田。
这样的收购暴露出中国在一个问题上的无知,那就是每桶70元的油价不仅是石油买家必须付出的金钱,它也意味著一方在消耗自己所拥有的石油的同时,放弃了将其对外出售获得每桶70美元收入并将其用于其他用途的机会。即便中国完全实现能源自给,人们还是可以从全球市场的油价上看到北京因不对外出售石油而放弃的物质利益。如果财务条款适宜,中国当然应该购买石油资产,但如果出价太高,那不仅是对金钱的浪费,而且也无助于缓解油价的飙升之势。
如果中国对油价信号不作反应,而只是独占一些能源资源,那么,油价波动还会加剧,因为如果石油市场上可发挥调节作用的供应减少,那么供应面(如尼日利亚爆发冲突)或需求面的变化导致更大幅度的价格波动。
如果中国能以建设性的角色参与全球能源市场,那么美国和其他国家将大大受益,同时也将惠及中国自身,它可以(正如中国在学会尊重别国知识产权之后自己也将受益一样)与其他国家在水电、核电等新型能源的开发上展开合作。不过,如果中国在疑神疑鬼和实现强国梦的复杂心态作用下继续试图把独占能源供应、支持一些不断制造麻烦的政权、扩大在全球的军事势力范围作为保护能源安全的替代手段,那么,上述合作不会产生什么成果。
虽然投资新能源项目对世界总体而言有积极作用,但可惜的是,中国为获得能源供应而作出的不明智举动同时也加大了地域政治动荡的风险,对全世界而言,这实在是弊大于利。
Dan Blumenthal / Phillip Swagel
(编者按:本文作者卜大年(Dan Blumenthal)是美国企业研究会(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驻会研究员,他曾是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中国大陆、台湾事务主管;Phillip Swagel是该研究会驻会学者,曾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