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仲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21:57:17
《说苑·建本》中记载一则故事,说有一个叫仲由的人,家里很贫穷,经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他为了赡养父母,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米回来,尽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仲由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仲由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我更希望像以前一样生活,吃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米来赡养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后来元人郭居敬编《二十四孝图》把这故事收入其中,取名叫“负米养亲”。仲由也因此被认为是孝子的代表之一。
说到《二十四孝图》,大家可能都会想到鲁迅的评语,鲁迅对《二十四孝图》颇有微词,尤其是对其中的两则“卧冰求鲤”、“老莱娱亲”更是语带讥讽。关于“负米养亲”他也说过这样的话:“很少看见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虽然没说什么坏话,但至少有贬义成份。我对鲁迅先生极其崇敬,但他这话,恕在下不敬,实在不敢荀同。个人认为,不管是将军还是百姓,为了父母而负米正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地人(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孔子的得意门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三千多人,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七十二是附会五行时令的吉祥数,不能算是准确的人数。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列传》中说,真正得到孔子传授并通六艺的是七十七人,这个数字应该比较准确。而其他******很可能只是再传******,或者是记名******。据猜测其中大部份人可能连孔子的面都没见过,类似于现代的“粉丝团”。子路是孔子的前期******,按年龄排数,他应该排名第三,比孔子小九岁。第一是颜无繇,颜回的父亲,比孔子小六岁;第二是以德行著称的冉耕,比孔子小七岁。
东汉的班固很尊崇孔子,他在《汉书·古今人表》中把人分为九等,一二三等为一类,是好人和聪明的人(圣人、仁人、智人),四五六等是平常人,也叫中人(中上、中中、中下),七八九等是坏人和很笨的人(下上、下中、下下)。孔子当然是一等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圣人之一,而且还被认为是众圣中的至圣。他的******都是二三等人,都是好人和聪明人(除了公伯寮,他是孔门的“犹大”)。在这七十七位好人和聪明人之中,又有十位特别突出,被后人称为“孔门十哲”。而孔子的教学方案分为四个科目,德行、语言、政冶、文学。子路正是十哲中政冶科的代表。关于子路的政冶才能,《论语》中多处提到,比如孔子称赞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意思是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子路可以担当军队的长官;孔子还向季康子推荐子路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子路处事果断,从政不成问题;孔子还称赞子路:“可谓具臣矣”,说子路已经具备做官的才能了。从政治实践上看,子路也曾数度做官:曾为季氏宰,做过卫国蒲邑的大夫,最后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
子路初识孔子,有一则故事很有意思,说有一次孔子师生一行到卞国都城东边游玩,走到仲村时感到口渴,就向正在提水的仲由讨水喝。 仲由说:“要喝水可以,不过你要先认一字,如果不识这字,就叫我三声老师。”孔子哈哈一笑,满口答应。只见仲由将扁担在井口中央一放,站在井边一动不动,说:“这字念什么?”孔子师徒围着水井面面相觑,猜不出来。仲由说:“井口加一竖是中,旁有一人是仲。”孔子满腹诗书却被一个少年难住,不禁叹息着说:“仲由真是神童啊,可以做我师父了。”这话一说完,仲由拜倒在地说:“仲由有罪,我只是跟您开个玩笑,请受我三拜。”孔子扶起仲由,收为******。因为仲由是在路边难住了老师,所以孔子为他取字叫“子路”。这故事虽然很好玩,却未必是真的,因为正史上没有记载,只能当做传说来看。况且孔子在认识子路之时应该是二十七、八岁,子路十八、九岁。当时孔子还没有正式办私塾,不大可能带众******出游。
司马迁说到孔子初见子路的时候更有意思,他说:“子路生性野蛮,好勇力,志气刚强直率,头上戴着公鸡的羽毛,腰间插着公猪的牙齿,而且带着侮辱性的语言攻击孔子。”可能是因为身高九尺多的孔子一付文质彬彬的样子让他看了很不爽,专门来找麻烦的。但孔子却阵设礼乐,慢慢引导子路,终于使得子路穿上儒生的衣服,带上礼物,拜孔子为师。但是怎样引导子路,惜墨如金的司马迁没有说。反而是被众多学者公认为是伪书的《孔子家语》有所补充。(现代考古学家从汉墓中挖掘出竹简本《儒家者言》,和《孔子家语》非常相近,证实《孔子家语》并非伪书,对研究儒家思想很有价值)
《孔子家语》中是这样描述的:子路见孔子,孔子问:“你有什么爱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方面。我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会使你的才能更好地发挥。”子路不信,说:“学习真的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于是孔子说一大堆的比喻,说明学习的各种好处。子路听着也觉有理,但还是不信,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需要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了以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还要学习干什么?”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了吗?”子路听了之后终于信了,说:“老师这话让我受益匪浅啊。” 这时候,子路对孔子真的是很服气了。
子路接受孔门洗礼以后,学识上有很大的进展,野蛮之气也减少了很多,但他的好勇却是终身不改。不过,他的好勇跟逞能好斗是有区别的,应该含有了伸张正义、不欺幼弱的意蕴。因为子路武艺高强,所以他做了孔子的贴身保镖,有一次孔子笑着说:“自从我得了子路,说我坏话的都听不到了。”但是,也正是因为子路好勇,使他不能成为儒雅君子,甚至让人感觉很鲁莽,为此,他常遭孔子痛责,《论语》中提的人物最多的除孔子之外就是子路,总共四十二处,大部份都是孔子大骂或者敲打子路。
有一次子路不知道说了什么冒失话,惹得孔子大怒,严历呵斥他:“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说,什么叫知道,我不是跟你讲过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叫知道。这句话像绕口令,通常小学生都会背,已经成为经典,把骂人的话骂成经典,恐怕除了孔夫子之外很少有人能做得到。
孔子最喜欢的******是颜回,每次提到颜回都赞不绝口。有一次孔子又在对颜回大赞特赞,子路在旁边听了很不服气,说:“如果老师带领三军作战,你会带谁去呢?”他认为,孔子肯定会说带他一起去,自己如此勇猛,而颜回弱不经风,道德虽然很好,打仗肯定不行了吧,那知孔子想也不想马上就回答说:“卷起袖子就想打老虎,光着脚丫就要渡河,这样的冒失鬼我肯定不会带他去的。”子路被挖苦地连头也抬不起来,他的鲁莽遭孔子谴责是很正常的。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这段对话跟本就不像是圣人圣徒在交流,完全就像两个小孩在吵架。读《论语》读到这样的对话,我觉得是最可爱之处了,可爱的孔子,不再是面色庄重,满口格言的长者。更可爱的子路,性格鲜明,跃然而出。
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都有******在旁边瑟琴伴奏,非常风雅。这一次轮到子路鼓瑟,子路原本就是个粗人,音乐肯定不在行。《说苑·修文》中描述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演奏起来大概是很激烈也很难听,孔子可能已经忍受了很久,实在听不下去了,说:“你这样的技术不配在这面前演奏,你要弹就搬到门口去弹吧。”孔子这话有点过份,直接让子路下不了台,以至于其他******也因此瞧不起子路。孔子发现后,赶紧出来打圆场说:“其实子路的水平还可以,已经升堂,只不过还没有入室而已。”读这段话让我感觉到,太神圣化的孔子恐怕不一定会让人喜欢,像这样的语言,多一点人性化可能更让人喜爱。而子路被孔子这样斥责依然对孔子忠心耿耿。如果换做是我,会不会在心里面留下些许对孔子的不满?我可能会犹豫一下才说:“不会”。子路不会犹豫。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听说卫灵公对他印象不错,于是就来到卫国。在路上子路问:“这次卫灵公肯定会让您上任为官,您上任后先干什么?”孔子高兴地说:“肯定先正名。”子路说:“您真的这样想吗?老师你真的像别人说的一样,实在太迂腐了,干嘛非要正名呢?”他公然在众******面前顶撞老师,使本来很开心的孔子勃然大怒,大骂:“你这家伙,太放肆了,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应该不要随便议论,你给我闭上嘴。”接着又说了一些关于“正名”的重要性,“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名言也正是这时候骂出来的。子路不仅敢顶撞孔子,而且还在公开场合骂孔子迂腐,恐怕在七十七******中,他是唯一的一个。
孔子骂子路的话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但千万不要以为孔子骂子路,是因为孔子不喜欢子路,恰恰相反,从上面的列子也可能看出他们的感情已经深到无话不谈的地步,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关系不仅是师徒,而且也像朋友。李零在《丧家狗》一书里说他们的关系有点像宋江和李逵,我觉得这比喻得很形像。
子路非常崇敬孔子,很听话,但绝对不像颜回一样一味顺从,在颜回的眼里,孔子永远不会错,老师的话他只要听着并学习就够了。子路不一样,只要他认为孔子有什么不对,马上就说出来,就算不说也会拉长一张臭脸给你看。而孔子有时候还真的对他有一点点害怕。有一次鲁国的大夫公山不狃请孔子前来共同管理费邑,孔子想过去。由于公山不扭跟季氏不和,占领费邑以后有自立为王的意思,因此子路非常不满说:“公山不扭是乱臣贼子,您什么地方不好去,非要去他哪里做事?”孔子只好作罢,并且对子路辩白说:“我知道公山不扭是什么样的人,我要去只是想为哪里的百姓做些好事啊。”又有一次,晋国的中牟宰佛肸叛乱,也想自立为王,召孔子去做官。孔子又一次动心,想要去。子路说:“您不是教导我们说像这样的叛乱者,君子决不能参加的吗?您出尔反尔,算怎么回事呀?”孔子解释说:“真正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真正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我总不能像挂在墙壁上的葫芦一样,只中看,不正用吧。”但说是这样说,毕竟还是在子路的阻拦下没有去成。还好没去成,不然的话孔子的形像恐怕要有所受损。还有一件事更有意思,那就是著名的“子见南子”。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长得很漂亮,与当时的一位叫宋朝的美男子有染,声名非常不好。司马迁说,孔子见卫灵公之前,南子派人传话给孔子,凡是想见灵公的,必须先拜见她。孔子只好先去见南子,入门后,南子坐在帷帐后接见,两次施礼时身上的佩玉碰撞,清脆可闻。拜见后,孔子知道子路会不满,可能他自己也有一点点心虚,赶紧给子路解释,说自己只是出于礼貌,不得已才去见南子的。子路还是不悦,一张臭脸摆得很难看,逼得孔子指着天发誓说:“如果我做了越礼的事情,就让老天来惩罚我!就让老天来惩罚我吧!”这世界上能够逼得圣人孔子发誓的会有几个?每次读到这句话我都会为子路大声喝彩,子路实在了不起。从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子路对孔子的影响也是挺大的。同时也可以清楚得看到子路刚正不阿的个性。
子路不仅个性正直,而且讲义气、重朋友,有一次孔子问子路志向,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意思是我愿以我的车、马、衣服、皮衣,与朋友共享,用坏了也没有遗憾。子路还是一位别人阔不眼红,自己穷不贪求的人,孔子说:“如果有谁穿着破衣裳,敢跟穿着绵衣绣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一点都不觉得羞惭的,恐怕只有子路。”这一点,我对子路非常倾佩,哪像现代的人,连小孩子都赶时髦、穿名牌。子路被老师表扬,很难得的事,所以他把这段话总是挂在嘴边,并且终身不忘。因此又召来孔子的敲打,说:“就你这么点德行,值得你是挂在嘴上吗?”孔子很了解子路,知道子路一得意就有可能忘形。
对与师生之间的忠诚,子路更加不用说了,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子路做季氏家宰,帮孔子一起“堕三都”;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子路十四年跟随孔子颠沛流离。孔子官场不得意,有一次心灰意冷,说:“如果我的主张得不到实行,就乘小木筏,飘流于大海,到时跟随我的人,可能只有子路啊。”
子路虽然对孔子无限忠诚,但也经常因为他的热心肠、急脾气而做了一些添油加醋,帮倒忙的事。孔子六十八岁哪年,得了一场大病,还没死,子路就开始张罗,搞了一个冶丧委员会,组织辈份比较低的门人充当“臣”来办丧事,这是以“大夫”的礼为孔子料理后事,孔子虽然做过一段时间的大夫,但他从来没有以大夫自居,而他最忌讳就是越礼,为此他还骂过很多人,包括鲁国当时的最高掌权者季桓子。孔子的病突然好了,子路忙了大半天,差点闹个大笑话,这点孔子其实不是很介意,介意的是子路越礼。孔子气得非常历害,大骂子路:“好你个仲由,平时看你还很老实,怎么也爱弄虚做假,我明明不该有这样的待遇,你却给我搞这一套,你这是让我骗老天吗?况且,我就是死,也不能这样死,与其让我陪着你派来的这些‘臣”而死去,还不如只有两、三个******面前死去。我就算得不到隆重的葬礼,还不至于死在路上!就算是死在路上,也比你这样办强。”子路虽然办了坏事,却是一片真心想做好事。被孔子破口大骂一定很伤心,当然也一定很惭愧。子路挨骂不是新鲜事,而这一次也不算最历害,最历害的可能是有一次见到子路一付很滑稽样子,“行行如也”。雄纠纠,气昂昂地,又愣头愣脑,很不严肃。孔子面带讥笑骂:“你如果都是这付的样子,会不得好死的。”非常不幸,子路的结局被孔子言中了。
子路六十三岁哪年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家宰。那时卫国发生内乱。逃亡在外的太子蒯聩在孔姬等人的帮助下,回到都城,强迫孔悝与他结盟,并劫持孔悝登上高台。孔悝的家宰栾宁见政局有变,派人通知了驻守在孔悝采邑平阳的子路。子路急忙赶往国都帝丘救难。赶到帝丘时,子路正好遇到他的师弟,当时担任卫大夫的高柴由城内逃出,因为卫国大乱准备回鲁国。高柴劝子路赶紧跟他一起逃走,子路没有听从高柴的劝阻,说:“接受人家的俸禄,就要救人于灾难!”毅然杀入城中,攻到孔悝被围困的台下。对着太子蒯聩大喝:“如果你不放了孔悝,我就放火烧台。”于是蒯聩派遣石乞和盂黡去击杀子路,子路虽然勇猛,但毕竟年事已高,帽子被击落在地。子路说:“君子就算死,也要把帽子带好。”说完捡起帽缨子,系好。这时石乞和盂黡冲了过来,把他砍成肉酱。子路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他的“结缨而死”被无数后人所称道。
当孔子听说卫国发生政变时,就非常忧郁地说:“高柴一定会逃回来,而子路这次一定会遭难了。”他对子路的性格了解得太深刻了。果然,没过几天,高柴回来了,同时也传来了子路被杀的恶讯。孔子悲痛万分,哭倒在中庭,口中喊着:“这是上天要我的命啊!”孔子很喜欢吃肉,当他听使者说到子路被剁成了肉酱,立刻把家中准备食用的肉酱倒掉。子路的死,对孔子的打击非常大。
孟子称赞子路“闻过则喜”,可以跟禹、舜相提并论。孔门******,我最喜欢的,正是子路。他的孝顺、他的率真、他的勇武、他的忠诚都让人无比起敬,即便是他的鲁莽也是那么可爱。
唐玄宗时,子路被追封为“卫侯”;北宋真宗时又追封为“河内公”,后又改称“卫公”;明嘉靖九年称“先贤仲子”,这就是我题目的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