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 经 八 脉 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49:32

洮河人收藏   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经凡十二:手之叁阴叁阳,足之叁阴叁阳是也。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总為十五。(《难经》作「阴络」、「阳络」)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阴脉营於五臟,阳脉营於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復始。其流溢之气,入於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臟腑,外濡腠理。奇经凡八脉,不拘制於十二正经,无表裡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降盛,则溢於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霶霈妄行,流於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者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如此,难安炉鼎。时珍不敏,参考诸说,萃集於左,已备学仙学医者筌蹄之用云。   八脉   奇经八脉者,阴维也,阳维也,阴蹻也,阳蹻也,衝也,任也,督也,带也。阳维起於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於卫分﹔阴维起於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於营分﹔所以為一身之刚维也。阳蹻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阴蹻起於跟中,循内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蹻捷也。督脉起於会阴,循背而行於身之后,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督起於会阴,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衝脉起於会阴,夹脐而行,直衝於上,為诸脉之衝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於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蹻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蹻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衝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   阴维脉   阴维起於诸阴之交,其脉发於足少阴筑宾穴,為阴维之郄,在内踝上五吋□肉分中。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小腹,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於府舍(在腹哀下叁吋,去腹中行四吋半)。上会足太阴於大横腹哀(大横在腹哀下一吋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吋五分,并去腹中行四吋半),循胁肋,会足厥阴於期门(直乳下一吋半)。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於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天突在结喉下四吋半宛宛中,廉泉在结喉下二吋中央是穴)。凡一十四穴。   阳维脉   阳维起於诸阳之会,其脉发於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吋五分。上外踝七吋,会足少阳於阳交,為阳维之郄(在外踝上七吋,斜属二阳之间)。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於居髎。(在章门下八吋监骨上陷中)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於臂臑(在肘上七吋两筋罅陷中,肩髃下一吋),过肩前,与手少阳会於臑会、天髎(臑会在肩前廉去肩端叁吋宛宛中,天髎在缺盆中上毖骨际陷中央),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於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吋五分)。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蹻於臑腧(在肩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於风池(在耳后髮际陷中),上脑空(承灵后一吋半,夹玉枕骨下陷中)、承灵(正营后一吋半)、正营(目窗后一吋)、目窗(临泣后一吋)、临泣(在瞳人直上,入髮际五分陷中)。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於阳白(眉上一吋,直瞳人相对),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本神直耳上入髮际中)。凡叁十二穴。   阴蹻脉   阴蹻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於跟中足少阳然谷穴之后(然谷在内踝前一吋陷中),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在内踝下五分)。上内踝之上二吋,以交信為郄(交信在内踝骨上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衝脉,入頄内廉,上行,属目内眥,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蹻五脉,会於睛明而上行(睛明在目内眥外一分宛宛中)。凡八穴。   张紫阳《八脉经》云:八脉者,衝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蹻脉在尾閭前、阴囊下,阳蹻脉在尾閭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吋叁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吋叁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炁衝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採之惟在阴蹻為先。此脉纔动,诸脉皆通。次督、任、衝叁脉,总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蹻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復命关,曰酆都鬼户,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如此,使真炁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於一身,贯通上下,和炁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閒来往,叁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閭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產铅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   频湖曰:丹书论及阳精河车,皆往往以任、衝、督脉、命门、叁焦為说,未有专指阴蹻者。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阳蹻脉   阳蹻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於跟中,出於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际),当踝后遶跟,以僕参為本(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上外踝上叁吋,以附阳為郄(在外踝上叁寸,足太阳之穴也),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胛,上会手太阳、阳维於臑腧(在肩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行肩髆外廉,会手阳明於巨骨(在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会手阳明、少阳於肩髃(在髆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陷宛宛中,举臂取之有空)。上人迎,夹口吻,会手足阳明、任脉於地仓(夹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微脉动处)。同足阳明上而行巨窌(夹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沟),復会任脉於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至目内眥,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五脉会於睛明穴(见阴蹻下),从睛明上行,入髮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风池在耳后夹玉枕骨,下髮际陷中)。凡二十二穴。《难经》曰:蹻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合一丈五尺。   《甲乙经》曰:蹻脉有阴阳,何者当其数?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為经,不当数者為络。气之在身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藏,而阳脉营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復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臟腑,外臑腠理。   衝脉   衝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於少腹内胞中,其浮而外者,起於气衝(一名气街,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两寸,横骨两端动脉宛宛中,足阳明穴也),并足阳明、少阴二经之间。循腹上行至横骨(足阳明去腹中行二寸,少阴去腹中行五分,衝脉行於两经之间也。横骨在阴上横骨中,宛如偃月,去腹中行一寸半),挟脐左右各五分,上行歷太赫(横骨上一寸,去腹中行一寸半)、气穴(即胞门,一名子户。太赫上一寸,去腹中行一寸半,少阴、衝脉之会)、四满(气穴上一寸)、中注(四满上一寸)、肓腧(中注上一寸)、商曲(肓腧上一寸)。、石关(商曲上一寸)、阴都(石关上一寸)、通谷(阴都上一寸)、幽门(通谷上一寸,夹巨闕两旁各五分陷中),至胸中而散。凡二十四穴。   《灵枢经》曰:衝、任皆起於胞中,上循背里,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於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餘於气,不足於血,月下数脱血,任衝并伤,脉不荣其口唇,故髭鬚不生。宦者去其宗筋,伤其衝、任,血泻不復,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鬚亦不生。   《素问 ? 水热穴论》曰:叁阴之所交,结於脚也。踝上各一行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衝。   王啟玄曰:肾脉与衝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衝。一云衝脉起於气衝,衝直而通,故谓之衝。   《素问 ? 阴阳离合论》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阴,其衝在下,名曰太阴。腧   啟玄曰﹔心臟在南,故前曰广明,衝脉在北,故后曰太衝。,足少阴肾脉与衝脉合而盛大,故曰太衝。两脉相合為表裡也。衝脉在脾之下,故曰其衝在下,名曰太阴。   《灵枢经》曰: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歧伯曰:不然,夫衝脉者,五臟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於頏顙,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於少阴之大络,起於肾下,出於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膕中,伏行骭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并於少阴,渗叁阴,斜入踝,伏行,出属跗下,循跗上,入大指之閒,渗诸络而温足脛肌肉,故其脉常动。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王海藏曰:手少阳叁焦相火為一府,右肾命门為相火,心包主亦名相火,其脉同诊\\\\\\\\。肾為生气之门,出而治脐下,分叁歧。上衝夹脐,过天枢,上至膻中两乳间,元气所繫焉。右足叁焦太阳之别,并足太阳正路,入络膀胱约下焉。叁焦者,从头至心,心至脐,脐至足,為上中下叁焦﹔其实真元一气也。故曰:有臟无腑。《脉诀》云:叁焦无状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应。一云:其腑在气衝中,上焦在胃上口,治在膻中。中焦在胃管,治在脐旁。下焦在脐下膀胱上口,治在脐。经曰:原气者,叁焦之别使也,贤閒动气者,真元一气,分為叁路﹔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   李濒湖曰:叁焦即命门之用,与衝、任、督相通者,故附着於此。   任脉   任為阴脉之海,其脉起於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在两阴之间)。上行而外出循曲骨(横骨上毛际陷中),上毛际,至中极(脐下四寸膀胱之募),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脐下叁寸,小肠之募,叁阴任脉之会),歷石门(即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叁焦募也)、气海(脐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会足少阳、衝脉於阴交(脐下一寸,当膀胱上口,叁焦之募),循神闕(脐中央)、水分(脐上一寸,当小肠下口),会足太阴於下脘(脐上二寸,当胃下口),歷建里(脐上叁寸),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於中脘(脐上四寸,胃之募也),上上脘(脐上五寸)、巨闕(鳩尾下一寸,心之募也)、鳩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上喉咙,会阴维於天突、廉泉(天突在结喉下四寸宛宛中,廉泉在结喉上舌下中央)上颐,循承桨,与手足阳明、督脉会(唇下陷中),环唇,上至下齦交,復出,分行循面,繫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二穴)。。凡二十七穴。《难经》、《甲乙经》并无循面以下之说。   任衝之别络,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灵枢经》曰: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其侧动脉,人迎,足阳明也。   督脉   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於肾下胞中,至於少腹,乃行於腰横骨围之中央,繫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俱绕篡后屏翳穴(前阴后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在阴尾尻骨两旁,凡二穴)。贯脊,会於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歷腰腧(二十一椎下)、阳关(十六椎下)、命门(十四推下)、悬枢(十叁椎下)脊中(十一椎下)、中枢(十椎下)、筋缩(九椎下)、至阳(七椎下)、灵台(六椎下)、衝道(五椎下)、身柱(叁椎下)、陶道(大椎下)、大椎(一椎下),与手足叁阳会合。上哑门(项后入髮际五分),会阳维,入繫舌本,上至风府(项后入髮际一吋大筋内宛宛中),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在枕骨上)、强间(百会后叁寸)、后项(百会后一寸半),上巔,歷百会(顶中央旋毛中)、前顶(百会前一寸半)、顖会(百会前叁寸即顖门)、上星(顖会前一吋),至神庭(顖会前二寸,直鼻上,入髮际五分),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鼻準头也)、水沟(即人中,)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在唇上端)。上齦交(上齿缝中),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叁十一穴。   督脉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由小腹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繫两目之下中央,会太阳於目内眥睛明穴(见阴蹻下)。上额,与足厥阴同会於巔,入络於脑。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胛,与手足太阳、少阳会於大杼(第一椎下两旁,去脊中一寸五陷中)。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难经》曰:督脉、任脉四尺五寸,合共九尺。《灵枢经》曰: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张洁古曰:督者,都也,為阳脉之都纲。任者,妊也,為阴脉之妊养。   王海藏曰:阴蹻、阳蹻,同起跟中,乃气井而相连。任脉督脉,同起中极之下,乃水沟而相接。   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源而二歧。一行於身之前,一行於身之后。人身之有任督,由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浑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李濒湖曰: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故魏伯阳《参同契》云,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须。崔希范《天元入药镜》云:「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归根窍,復命关﹔贯尾閭,通泥丸。」《大道叁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十二经、十五络廉輳,虚閒一穴,空悬黍珠。医书谓之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俞琰註《参同契》云:「人身血气,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黄庭经言﹔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天经乃吾身之黄道,呼吸往来於此也。鹿运\\\\\\\\尾閭,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凡此数说,皆丹家河车妙旨也。而药物、火侯,自有别传。」   王海藏曰:张平叔言,铅乃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為丹母。其虫為龟,即坎之二阴也,地轴也;一阳為蛇,天根也。阳生於子,藏之命门,元气之所繫,出入於此。其用在脐下,為天地之根,玄牝之门,通厥阴,分叁歧,為叁车。一念之非,降而為漏。一念之是,守而成铅。升而接离,补而成乾。阴归阳化,是以还元。至虚至静,道法自然,飞昇而僊。   带脉   带脉者,起於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章门足厥阴、少阳之会,在季肋骨端,肘尖尽处是穴,带脉穴属足少阳经,在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於五枢(带脉下叁寸)、维道(章门下五寸叁分),凡八穴。   《灵枢经》曰:足少阴之正,至膕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杨氏曰: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故名。妇人恶露,随带脉而下,故谓之带下。   带脉為病,张子和曰:十二经与奇经七脉,皆上下周流,惟带脉起少腹之侧,季胁之下,环身一周,络腰而过,如束带之状。而衝任二脉,循復循胁,夹脐旁,传流於气衝,属於带脉,络於督脉。衝任督叁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叁歧,皆络带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