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奇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52:53
冲脉
冲脉者,十二经脉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斜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
[交会穴]气冲(会足阳明);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以上会足少阴);会阴,阴交(会任脉)。此外,足太阴脾经穴公孙通于冲脉。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 为冲疝。
带脉
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凡八穴。
带脉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左右绕脐腹,腰脊痛,冲阴股也。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水不来,绝继复下止(也),阴辟寒,令人无子;男子苦少腹拘急或失精也。
带脉束腰带腹,约束各经脉,“带脉不引”就是失去约束,便会出现各种功能弛缓、痿废的病症。如腰部痠软、腹胀、腹痛引腰脊、下肢不利及男女生殖器官病,包括阳萎、遗精、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少腹拘急、疝气下坠等。
阴维脉
阴维起于诸阴之交(阴维所交会的胸腹部各穴),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在内踝上五寸踹肉分中(筑宾穴),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少腹,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府舍,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凡十四穴。
病证: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忧郁。心痛。
[交会穴]:筑宾(郄,足少阴);冲门、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期门(足厥阴),天突、廉泉(任脉)。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内关通于阴维(原交会经中无手三阴)。
阳维脉
阳维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取穴在腿肚下际,距离地面一尺许的部位--即阳交穴。
阳维脉起于与各阳经交会之处。
[交会穴]金门(足太阳),阳交(郄;足少阳),臑俞(手太阳),天髎(手少阳),肩井(足少阳),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风府、哑门(督脉)。此外,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通于阳维。
病症:寒热;腰痛,痛上怫然肿。目眩,肩息,洒洒如寒。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髎,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臑,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蹻于臑俞,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凡二十二穴。
阴跷脉
[循行](陰)蹻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1),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鼽(2),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蹻而上行。
译文:起始同起于脚跟,至颈部(人迎之前)还左右交叉至对侧,上达鼻旁,与阳跷交会于目内眦而交于脑。
(1)然骨——指足內側高骨,即舟骨粗隆,下方為然谷穴。
(2)鼽——指鼻旁。
蹻脈的“蹻”字有足跟和蹻捷的含意。
[交會穴]照海(足少陰),交信(郄;足少陰),睛明(足太陽)。
【語譯】
足太陰經脈有通過項部入於腦內的,正屬於眼睛根部名叫目系……在後頂正中兩間入腦,分為陰、陽二脈,陰、陽相互交會,交會於目內眥。陽蹺脈起於足根部,沿著足外踝向大腿外側上行,進入項部的風池穴。
陰脈是足少陰腎經的支脈,起於然谷之後的照海穴,上行於內踝上方,向上沿大腿的內側,進入前陰部,然後沿著腹部上入胸內,入於缺盆,向上出人迎的前面,到達鼻旁,連屬於目眥,與足太陽經、陽蹻脈會合而上行。
陰脈也起於足後腿中,沿著足內踝向大腿內側上行,到達咽喉部,交會貫通於衝脈。
【病證】“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蹻為病,陰緩而陽急。”就是說陰蹻脈氣失調,會出現肢體外側的肌肉弛緩而內側拘急;陽蹻脈氣失調,會出現肢體內側肌肉弛緩而外側拘急的病症。這說明蹻脈與下肢邉庸δ苡忻芮嘘P係。
據《針灸大全》所載:照海通於陰蹻,其主治證有咽喉氣塞、小便淋瀝,膀胱氣痛,腸鳴、腸風下血,黃疸、吐瀉、反胃,大便艱難,難產昏迷,腹中積塊,胸膈噯氣,梅核氣等。
陽蹺脈
陽蹺者,足太陽之別脈,其脈起於跟中,出於外踝下足太陽申脈穴,當踝後繞跟,以僕參為本,上外踝上三寸,以跗陽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脅後髀,上會手太陽、陽維於臑俞,上行肩外廉,會手陽明於巨骨,會手陽明,少陽於肩髃,上人迎,挾口吻,會於手足陽明,任脈於地倉,同足陽明上而行巨髎、復會任脈於承泣,至目內眥與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五脈會於睛明穴,從睛明上行入髮際,下耳後,入風池而終。
[交會穴]申脈、僕參(足太陽),跗陽(郄;足太陽),居髎(足少陽),臑俞(手太陽),巨骨、肩髃(手陽明),地倉、巨髎、承泣(足陽明),睛明(足太陽),風池(足少陽)。
[病证]:陽蹻脈氣失調,會出現肢體內側肌肉弛緩而外側拘急的病症。這說明蹻脈與下肢邉庸δ苡忻芮嘘P係。
據《針灸大全》所載八脈八穴,申脈通於陽蹻,其主治證有腰背強直,癲癇,骨節疼痛,遍身腫,滿頭出汗等;目痛自内眦使,不眠。
十五络
络脉是由经脉分出行于浅层的支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称十五络脉,或十五别络。
十五络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旭经;脾之大络从在包分出以后散布于胸胁。此外,还有从络脉分出的浮行于浅表部位的浮络和细小的孙络,遍及全身,难以计数。
十五络脉的作用: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从而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主治病症:
一、手太阴—列缺 手太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于穴名交列缺。这支络脉起于腕上分肉之间,与手太阴本经络脉并行,直入掌内,散入于鱼际的边缘。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可见到手腕上的锐骨部与手掌发热等证;属虚的可见到张口呵欠,小便次数过多等证。治疗时可取列缺穴。穴在腕上一寸半。本络脉由此处别作联络手阳明经络。
二、手少阴—通里 手少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出于穴名叫通里。在腕上一寸半处别出,顺沿着手少阴本经经脉上行,入于心中,再上行而系于舌根,属于目系。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症状为膈间支撑不舒;属虚的症状为不能言语。治疗时可取通穴。穴在掌后一寸处(小指侧,掌面)。本经络由此处别走联络手太阳经络。
三、手厥阴—内关 手心主厥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于穴名叫内关。在腕上二寸处别出,在两筋之间,顺沿着手厥阴本经经脉上行,系于心包络。如果发生病变,心系的实证为心痛;虚证为项强。治疗时可取内关穴。取内关穴时仍当在腕上两筋之间取之,本络脉由此处别走联络少阳经络。
四、手太阳—支正 手太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支正。在腕上五寸处(小指侧,手背面),内注于手少阴经络,其别出的上走肘部,再上行络于肩偶穴处。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骨节弛缓,肘部不能运动属虚的证状,在皮肤上生赘疣,小者象指头大的痂疥。治疗时可取正穴。
五、手阳明—偏历 手阳明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偏历。在腕上三寸处(大指侧,手背面),别走而入于手太阴经,其别出的,走入耳中,合于该部的主脉。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龋齿、耳聋;属虚的证状为牙齿发冷,膈间闭塞不畅。治疗时可取偏历穴。
六、手少阳—外关 手少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外关。在腕上二寸处(手背面正中线),向外绕行于臂部,再上行注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相合。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证状为肘关节拘攀;属虚的证状为弛缓不收。治疗时可取外关穴。
七、足太阳—飞扬 足太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飞扬。在外踝上七寸处,别走足少阴经。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证状为鼻塞流涕,头背部疼痛;属虚的证状为鼻中衄血。治疗时可取飞扬穴。
八、足少阳—光明 足少阳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所在处有穴名叫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处,别走足厥阴经,向下络于足面。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厥冷;属虚的证状为足软无力而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治疗时可取光明穴。
九、足阳明—丰隆 足阳明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丰隆。在外踝四八寸处,别走足太阴经。又一支别行的,沿胫骨外缘上络于头项部,与该处其他各经这经气相会合,向下绕络于咽喉。如果发生了病变,是气向上逆的就见喉痹,突然失音不能言语,属实的证状为神志失常的癫狂证;属虚的证状为足缓而不收,胫部肌肉枯萎。治疗时可取丰隆穴。
十、足太阴—公孙 足太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一寸处,别走足阳明经。又一支别行的上行入腹络于肠胃。如果发生了病变,因厥气上逆的会见霍乱的突发病证,属实的证状为肠中疼痛不移;属虚的证状为腹胀如鼓。治疗时可取公孙穴。
十一、足少阴—大钟 足少阴经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大钟。在足内踝后,绕足跟而至足外踝侧,别走足太阳经。又一支别行的。与足少阴本经经脉上行的相并行,走于心包络下向外贯穿腰脊。如果发生了病变,因起上逆的为心烦胀闷,属实的证状为大小便不通;属虚的证状为腰痛。治疗时可取大钟穴。
十二、足厥阴—蠡沟 足厥阴经脉的主要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蠡沟。在内踝上五寸处,别走足少阳经。又一支别行的经过胫部上至睾丸部,归结于阴茎。如果发生了病变因气上逆的为睾丸肿大,突然疝痛,属实的证状为阴器挺大;属虚的证状为阴囊暴痒。治疗时可取蠡沟穴。
十三、任脉—尾翳 任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尾翳(即鸠尾穴)。在鸠尾骨尖下部,散于腹部。如果发生了变变,属实的证状为腹皮痛;属虚的证状为腹部皮肤作痒。治疗时可取尾翳穴。
十四、督脉—长强 督脉的主要络脉别行,起点处有穴名叫长强(在尾闾骨端下)。挟膂上行,到项部,散于头部,再下行当在左右胛处,别行走足太阳经络,深入贯穿膂内。如果发生了病变,属实的证状为脊柱强而不利俯仰;属虚的证状为头部觉重而颤摇。这种证状若是挟脊之脉发生变化而起的,在治疗时可取长强穴。
十五、脾之大络—大包 脾脏的大络,有穴名叫大包,在渊腋穴下三寸处。这支大络布三于胸胁。如果发生病变,属实的证状为全身都觉疼痛;属虚的证状为周身骨节都弛纵而无力。治疗时可取大包穴。
经外奇穴
头颈部
1、四神聪
【标准定位】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4个穴位。
【取法】取穴时患者下坐位或仰卧位,先取头部前后正中线与耳尖连线的中点(百会穴),在其前后左右各1寸处取穴。
【功用】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等。
2、印堂                   【标准定位】在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取法】仰靠或仰卧位取穴。
【功用】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主治病症】1、头痛,头晕
2、鼻炎,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
3、鱼腰                   【标准定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取穴】正坐位或仰卧位,穴在瞳孔直上,眉毛中。
【功用】镇惊安神,疏风通络。
【主治病症】1、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近视,急性结膜炎。
2、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4、当阳  【标准定位】在头前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
【取穴】正坐位或仰卧位,在瞳孔直上,入前发际1寸。
【功用】疏风通络,清头明目。
【主治病症】1、偏、正头痛,神经性头痛,眩晕。2、目赤肿痛,鼻炎。
5、太阳  【标准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功用】清肝明目,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1、偏正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2、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等。
6、球后
【标准定位】在面部,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取穴】仰靠坐位。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功用】清热明目。
【主治病症】视神经为,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表光眼早期白内障,近视。
7、上迎香 (鼻通)
【标准定位】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处鼻唇沟上端处。
【取穴】仰靠坐位。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处鼻唇沟上端处。
【功用】清利鼻窍,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1、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 2、头痛。
8、金津、 玉液
【标准定位】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左侧的静脉上。
【取穴】正坐位,张口,在舌下系带左侧的静脉处取穴。
【功用】清泻热邪,生津止渴。
【主治病症】1、急性扁挑体炎,口腔溃疡,舌炎,咽炎。2、消渴。
9、夹承浆
【标准定位】在下颌部,当颏唇沟中点两旁开1寸处。
【取穴】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在下颌部颏唇沟两旁约1寸凹陷处取穴。
【功用】清热疏风。
【主治病症】1、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
2、急性牙髓炎,牙龈炎,根尖周炎等。
10、牵正
【标准定位】在面颊部,耳垂前方0.5寸,与耳中点相平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位,在耳垂前0.5寸,与耳中点相平处取穴。
【功用】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面神经麻痹,口疮,下牙痛,腮腺炎等
11、翳明
【标准定位】在项部,当翳风后1寸。
【取穴】正坐位,头略前倾。在项部翳风穴后1寸。
【功用】明目聪耳,宁心安神。
【主治病症】近视,远视,雀盲,早期白内障。
12、安眠
【标准定位】在项部,当翳风穴和风池穴边线的中点。
【取穴】俯卧位或侧伏位,在翳风穴和风池穴的中点取穴。
【功用】镇惊安神。
【主治病症】1、失眠,头痛,眩晕,高血压等。 2、精神病,癔病。
13、耳尖
【标准定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取穴】正坐位或侧伏坐位,在耳郭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功用】清热祛风,解痉止痛。
【主治病症】1、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角膜炎。2、偏正头痛。
14、内迎香
【标准定位】在鼻孔内,当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和粘膜处。
【取穴】仰靠坐位。在鼻孔内,当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和粘膜处。
【功用】清热通窍。
【主治病症】1、各种鼻炎。2、急性结膜炎。
15、聚泉
【标准定位】在口腔内,当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
【取穴】正坐位,张口伸舌。在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取穴。
【功用】清散风热,祛邪开窍。
【主治病症】1、舌肌麻痹,味觉减退。 2、支气管哮喘。
16、海泉
【标准定位】在口腔内,舌下系带中点处。
【取穴】正坐位,张口,舌转卷向后方,在舌下系带中点处取穴。
【功用】祛邪开窍,生津止渴。
【主治病症】1、舌缓不收,重舌肿胀,喉闭。2、呕吐,呃逆,腹泻,消渴。
17、上廉泉
【标准定位】位于颈前正中,下颌骨下1寸处。
【取穴】正坐仰靠位,该穴位于下颌缘与舌骨体之间,下颌下缘1寸的凹陷处。
【功用】清音利喉。
【主治病症】1、各种口腔炎,口腔溃疡。2、舌下神经麻痹,脑血管病引起的语言障碍。
18、百劳
【标准定位】在项部,当大椎穴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取穴】患者正坐位头稍前倾或俯卧位,大椎穴直上2寸,旁开1寸处取穴。
【功用】滋补肺阴,舒筋活络。
【主治病症】1、咳嗽,哮喘,肺结核。2、颈项强痛,角弓反张。
躯干部
1、定喘
【标准定位】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取穴】患者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处。
【功用】止咳平喘,通宣理肺。
【主治病症】1、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
2、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落枕。
2、夹脊
【标准定位】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取穴】患者俯伏或俯卧位,当脊柱棘突间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
【功用】调节脏腹机能。
【主治病症】主治范围比较广,其中上胸部(1-3椎)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位(6-12椎)治疗胃肠疾病,腰部(1-5椎)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3、胃脘下俞
【标准定位】在背部,当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患者俯卧位或伏卧位,先定两肓胛骨下胸平齐的第七胸椎棘突下取至阳穴,其下一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病症】1、支气管炎,胸膜炎。2、胃炎,胰腺炎。3、肋间神经痛。
4、巨阙俞
【标准定位】在背部,位于第四、五胸椎棘突之间凹陷中。
【取穴】患者俯伏头或俯卧位,在第四、五胸椎棘突间取穴。
【功用】宁心安神,止咳平喘。
【主治病症】1、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2、肋间神经痛,失眠,心绞痛。
5、下极俞
【标准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腰椎棘突下。
【取穴】患者俯卧位取穴。
【功用】强腰健肾。
【主治病症】1、肾炎,遗尿,腰肌劳损。 2、腹痛,腹泻。
6、腰眼
【标准定位】在腰部,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
【取穴】患者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穴,在与腰阳关穴相平左右各旁开3.5寸处取穴。
【功用】强腰健肾。
【主治病症】腰痛,腹痛,尿频,遗尿,消渴等。
四肢部
1、十宣
【标准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取穴】仰掌,十指微屈微取穴。
【功用】清热开窍。
【主治病症】
1、用于急救: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惊厥等。
2、用于各种热证:急性咽喉炎、急性胃肠炎、高血压、手指麻木。
2、四缝
【标准定位】在第二-五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四穴。
【取穴】仰掌伸指,当手第二-五指第一指关节处取穴。
【功用】消食导滞,祛痰化积。
【主治病症】小儿疳积,腹泻,百日咳,气喘,咳嗽,蛔虫病等。
3、八邪
【标准定位】在手指背侧,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个穴位。
【取穴】患者握拳取穴。
【功用】祛风通络,清热解毒。
【主治病症】1、手指关节疾病,手指麻木。2、头痛,咽痛。
4、外劳宫
【标准定位】在手背侧,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
【取穴】患者伏掌取穴。
【功用】通经活络,祛风止痛。
【主治病症】1、颈椎病,落枕,偏头痛。2、腹痛,腹泻,消化不良。
5、腰痛点
【标准定位】在手背指,当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2 个穴位。
【取穴】患者伏掌取穴。
【功用】舒筋通络,化瘀止痛。
【主治病症】急性腰扭伤。
6、大骨空
【标准定位】在拇指背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取穴】患者手掌向心,于拇指背侧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取穴。
【功用】退翼明目。
【主治病症】1、各种眼病。
2、急性胃肠炎。
3、鼻出血。
7、小骨空
【标准定位】在小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取穴】患者握拳,手掌向心取穴。
【功用】明目止痛。【主治病症】1、眼病,咽喉炎。2、掌指关节痛。
8、外劳宫
【标准定位】在手背侧,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
【取穴】患者伏掌取穴。
【功用】通经活络,祛风止痛。
【主治病症】1、颈椎病,落枕,偏头痛。2、腹痛,腹泻,消化不良。
9、二白
【标准定位】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二穴。
【取穴】患者伸臂仰掌,于曲泽与大陵穴连线中1/3与下1/3交界处,桡侧腕屈肌腱左右两侧各1穴。
【功用】调和气血,提肛消痔。
【主治病症】脱肛,痔疮。
10、气端
【标准定位】在足十趾尖端,距趾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取穴】患者伸足取穴。
【功用】通络开窍。
【主治病症】1、脑血管病急救,足趾麻木。2、麦粒肿。
11、里内庭
【标准定位】在足掌面,第二、三跖趾关节前方凹陷中。
【取穴】患者俯卧位,与内庭穴相对处取穴。
【功用】镇惊安神,消食导滞。
【主治病症】1、癫痫,足趾麻木。2、胃痉挛,食积。
12、独阴
【标准定位】在足第二趾的跖侧远侧趾间关节的中点。
【取穴】患者正坐直腿或仰卧位取穴。
【功用】调理冲任。
【主治病症】1、月经不调。
2、心绞痛,胃痛,呕吐。
13、八风
【标准定位】在足背侧,第一~五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侧四穴,左右共八个穴位。
【取穴】患者正坐位或仰卧位,于足五趾各趾间缝纹头尽处取穴。
【功用】祛风通络,清热解毒。
【主治病症】1、牙痛,胃痛,足跗肿痛。 2、月经不调等。
14、胆囊
【标准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不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取穴】患者正坐位或侧卧位,于阳陵泉直下2寸左右之压痛最明显处取穴。
【功用】利胆通腑。
【主治病症】1、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胸胁痛。
2、下肢麻痹,耳聋。
15、鹤顶
【标准定位】在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取穴】患者屈膝取穴。
【功用】通利关节。
【主治病症】各种膝关节病,脑血管病后遗症。
16、膝眼
【标准定位】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取穴】患者屈膝取穴。
【功用】活血通络,疏利关节。
【主治病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病,髌骨软化症等。
17、内踝尖
【标准定位】在足内侧面,内踝的凸起处。
【取穴】患者正坐位或侧卧位取穴。
【功用】舒筋活络。
【主治病症】牙痛,腓肠肌痉挛。
18、外踝尖
【标准定位】在足外侧面,外踝的凸起处。
【取穴】患者正坐位或侧卧位取穴。
【功用】舒筋活络。
【主治病症】牙痛,腓肠肌痉挛。
19、百虫窝
【标准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3寸,(血海穴上1寸)。
【取穴】患者屈膝取穴。
【功用】祛风活血,驱虫止痒。
【主治病症】1、蛔虫病。
2、荨麻疹,风疹,皮肤瘙痒症、湿疹等。
20、阑尾
【标准定位】在小腿外侧,当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
【取穴】患者正坐位或仰卧屈膝,于足三里与上巨虚两穴之间压痛最明显处取穴。
【功用】清热解毒,化瘀通腑。
【主治病症】1、急、慢性阑尾炎。 2、消化不良,胃炎,下肢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