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案例阐述你是怎样用对话进行教学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13:33
黄瑞华[201018],发布于 2007-04-28 18:30
地址: http://acad.cersp.com/3002/1090701.aspx打开
本文已被阅读 21 次(其中会员 8,非会员 13),评论 3 条
 
《林海》教学片断:
师:大兴安岭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自由读2?5小节。
生:大兴安岭的美体现在岭、林、花三个方面。
师: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老舍爷爷一起走进那原始森林,亲自去体验一下。
(学生看多媒体课件,领略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美丽景色。)
师:这番美丽的景象,语言大师老舍爷爷又是怎样来描绘的呢?请同学们在“岭、林、花”三部分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重点阅读。
要求:1、找出岭(林、花)的特点,并划出有关语句。
2、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先自读、圈画,再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我最喜欢“岭”这个部分,岭的特点是“多”。我是从“这里的岭的确很多……”这句话看出来的。
生:我从“多少条岭啊,在疾驶……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也能看出岭“多”。
生:我认为岭的特点不仅“多”,还有“温柔”。我是从这句话体会到的:“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盛气凌人。”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也说明岭的“温柔”。
师:说得真好。“岭”的特点大家都体会到了。这段话中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云横秦岭”是一种怎样的险?
生:“温柔”、“盛气凌人”两个词是用来形容人的,怎么作者用来描写“岭”了?
师:刚才两位同学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真正是“用心”在读书的。老师先给大家比较两幅画面。
(多媒体对比出示:一幅是“云横秦岭”的险峻;另一幅是“大兴安岭”的“岭”的平和。)
师:请同学们图文对照着读一读,刚才两位同学提的问题会解答吗?
生:“云横秦岭”的确很险峻,孤峰突起,高耸入云让人害怕,用“盛气凌人”一词正合适。
生:大兴安岭的“岭”比较平缓,线条柔和。“温柔”一词写出了“岭”的特点,也抒发了作者对“岭”的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真正读懂了这段话的意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喜爱、赞美之情。
师:喜欢“林”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学习体会。
生:林的特点是“多”。
师:让我们再次来到那大兴安岭的“林”。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林”的录像)
师:大兴安岭的“林”,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来确切地形容?
生:林海。
师: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称作“林海”呢?它到底哪些地方像海呢?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生:“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一样。
生:还有大海的海水颜色深浅不一,林海的绿颜色也很多:“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各不相同。
生:大海有浪花,林海也有,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远看就像白色的浪花。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写得很美,读起来短促活泼,还有许多语气词,比如:“呀”、“呢”、“吗”等,表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下面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这些特点。
生:自读,指名读,评价,集体读。
师:这段话是美的景象、美的文字和美的情感的完美的结合,我们要熟读成诵。
生:熟读背诵,指名背。
师:请一位西画“花”的同学,给录象配配音。
(一位同学配合“花”的录像配音,其他同学边听边观赏。)
生:“花”的特点是“多”,而且“美”。因为河岸上有不知多少野花,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开着野花,连爱花的作者也叫不出名字,可见花真的是多极了。
师:不管师岭、林、还是花,大兴安岭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美)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赞美大兴安岭的?
生答并出示文字: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师:听老师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作者是把兴安岭当作人来写了。
生:我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兴安岭的深深的喜爱、赞美之情。
生:自己读,指名读,集体读。
师: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是大兴安岭呈现在人类面前的外表的美,它还有着内在美呢!
再次出示文字:
生: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师:“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说一说。
生:“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这句话正好说明“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生:我是这么理解的:大兴安岭的“林”用途很广,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都离不开木材。
生:大兴安岭的“花”也有作用,其中的小红豆可酿成红酒。
生:大兴安岭的林木还能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了水土流失,净化了空气,这与人类的建设也密切相关。
师: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无疑是课堂阅读活动的主体。但学生不会阅读,如何实现与文本对话,显然课堂中的阅读自然包括了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对话质量,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效率高低。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又怎样使得这种对话进行得更深入生动、有效高效呢?我以为关键在于调整好阅读教学中以下四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确保生本对话。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先钻研文本,然后根据自己的钻研所得写成教案,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贯彻自己的教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文本学生是懂了,但不是读懂的,而是听懂的。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渠道并不畅通。教师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不能称为“对话”,只能算是“传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教师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被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是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将自忆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真正成为学生的同伴,与学生建议平等、亲和、友善的合作关系,在不露痕迹的征询、提议中精心设计和组织对话方式,在自然而然的启发引导中把握对话的方向。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鼓舞,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只有附和的份儿,根本谈不上平等、民主的对话。师生对话虚有其表,生生对话更是无从谈起。
三是要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贯彻对话教学理念。
传统的阅读教学忽视过程,关注的是可以转化为考试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背诵词语解释、中心思想、课后习题的答案等等,如此就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此种教学模式,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把语文教学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努力,只要听讲、背诵条文就能匹敌、获取高分的地步。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的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失去了学生意义构建的过程,是与对话教学的原则背道而驰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与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
四是要正确处理预设与开放的关系,提高对话质量。
老师在课前要有充分准备,如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如果我们一味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急着走过场,则很难让学生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者最为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