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案例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09:33:42
南方周末    2006-09-21 14:47:44
■管理絮语
□刘胜军
如今,谈到商学院人们就提起案例教学,提起案例教学就想到哈佛商学院。不过,西谚云“魔鬼藏在细节之中”,人们对案例教学仍存在不少误读或片面认知。案例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仍被蒙着一层朦胧的面纱,问题萦绕……
商学院是案例教学的首倡者吗?法学院在1870年率先使用案例教学法,而商学院引入案例则是1920年之后的事情。商学院的案例与法学院的案例有很大区别———企业管理更为复杂和不确定,不像法院判例那样有比较标准的解答或原理。事实上,很多法学院的案例现成地取材于法院的判决,而撰写商学院的案例则要进行大量调研与访谈。
所有商学院都以案例教学为主吗?商学院一直以来分为两大阵营:理论派和案例派。前者以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代表,包括赫赫有名的沃顿、斯坦福、芝加哥。他们坚持把管理当作一种科学来对待,案例在教学中只是辅助性的。后者以哈佛和加拿大毅伟(Ivey)商学院为代表,认为案例是一种专业,坚持以案例教学为主体。这两家商学院分别以350篇和200篇的年产量成为全球案例的前两大供给者。不过,两大阵营并非泾渭分明,众多商学院游移在两者之间。
案例都是教授撰写的吗?理想的案例应该由教授撰写,因为只有教授才知道为什么而写案例,他们是最终用户,没有教学经验的人士难以准确把握这些用户的需求。1921年,哈佛商学院第二任院长Wallace Donham召集教授投票决定从“问题教学法”转向“案例教学法”,从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案例教学的征途。为解决来源问题,他在福特基金会资助下成立了“企业研究局”,组织了一批研究人员在1920年-1925年间集中开发了一大批案例。不过,案例积累到一定数量后,他解散该局,把案例开发的职责放在了教授们的肩上。如今,大多数案例都是由教授在学生或研究助理的协助下完成的。
企业都很乐意把自己变成案例描述对象吗?教学案例通常描述的是企业面临的头痛问题或决策挑战,并不能起到提振企业名望之功效。个别中国公司喜欢兴奋地宣布自己入选哈佛或IMD案例库,这多少会令教授们苦笑。这也折射出了国人对教学案例的认知仍颇为肤浅。在欧美,企业愿意成为案例研究的标本,首先是出于为教育贡献微薄力量的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其次是希望借助教授的视角为公司进行免费诊断,帮助寻找问题。在中国,一方面企业管理尚不规范,透明度较低,再加上东方文化对“面子”的过度关注,企业家往往缺乏开放的心胸来为案例研究提供足够支持。
案例教学是哈佛一家之功吗?的确,哈佛商学院对案例教学的执著远非其他商学院可比。但案例教学体系的形成和完善是哈佛商学院集合全社会智慧而成的。同样在福特基金会资助下,哈佛商学院于1955-1965年间组织了10期“访问教授案例教学计划”,先后有200多名来自全美主要商学院的教授参加,成为案例教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举措。现今,案例已成为哈佛的镇山之宝。2005年,哈佛商学院在全球共销售案例696万份,按照哈佛标准(每名MBA每年学习250个案例),可以供给约2.8万名MBA的案例需求,相当于31个哈佛商学院的招生规模。
案例教学真的能替代“实践出真知”吗?支持者认为案例学习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年复一年地等着经验的日积月累”,反对者认为案例不过是对第一手经验的第二手叙述,而课堂讨论甚至只是第三手的信息,管理实践是无法在课堂上模拟的;批评者认为案例其实删除了大量重要信息,难以准确反映管理决策的复杂性,支持者则辩解说有些信息是故意隐去以激发开放式的头脑风暴;支持者认为案例教学能让学员通过站在案例主角的位置思考从而做到从实践中学习决策,批评者讽刺说,案例教学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填鸭式”教育,案例讨论是被教授们精心安排的,有的教学指引甚至建议教授在黑板上写下什么,Turner(1981)认为“教师技巧越精湛,学生在课堂越感到兴奋,学习或许越没价值”。
哈佛内部存在争论吗?存在。如何平衡案例教学和理论研究始终是一个费神拿捏的问题。Wallace Donham曾试图缩减2/3案例编写经费以促使教授更多地关注商业理论;1959年福特基金会和卡内基基金会分别资助了对商学院的两份深度研究报告,前者担忧管理学教授中的大多数从事着不受尊敬的职业培训工作,强调案例只能作为补充,并敦促给予教授更多时间从事学术活动和正规研究;而后一份报告也提出了类似建议。这两份报告对全球商学院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天平朝理论的方面倾斜。
哈佛商学院也受到了冲击,不过是来自内部。哈佛大学校长Derek Bok在1979年年度报告中委婉地指出案例教学是一个出色的发明,但限制了学生掌握分析技巧和概念的时间,也导致教授只有很少的时间来研究更为长远的问题。不过这一意见随即招致了激烈的反驳。哈佛商学院校友、麦肯锡创始人Marvin Bower组织了15位校友写出了名为“一个战略的成功”(The Success of A Strategy)的报告予以回击,敦促“保持案例教学的主导地位”。哈佛商学院做到了这一点,但每个MBA两年学习的案例数目从高峰时的900个锐减到目前的500个。
但是,理论研究亦不能独善其身。领导力大师Warren Bennis于2005年发表《商学院是如何迷失方向的》一文,尖锐指出,“商学院正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太关注对所谓科学的研究……偏离了真正的真理。”一位专栏作家将充满了多重回归分析和实验室心理学的研究报告讥讽为“向上弱智化”。
如何平衡案例与理论,或许这本身就如明茨伯格对“管理”的定义那样需要“大量的技巧(经验)、一定程度的艺术(洞察力)和一些科学(分析)”。已故的管理大师德鲁克在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执行院长Pedro Neuno的信中说,“管理学院应该学习的一个好榜样是医学院……要不停地治病救人……我期望管理学教授也通过咨询、担任企业董事等方式活跃于企业界和经济当中……因为管理是一种实践。”果如斯,则案例教学当是防止教授们“向上弱智化”的利器!
(作者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助理主任,电子邮箱lgary@ceibs.edu)(P118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