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案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1:40:50
厦门外国语学校生物组    黄瑞芳
一 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亲代和子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并且了解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这节内容还与本册教材第六章《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有一定的联系,同时提到了一些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这为后面选修课《生物技术与实践》的学习也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这节内容在高中阶段生物科学习中有着重要低位。由于当时认识水平有限,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究竟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通过问题探讨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最后教材通过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说明有些病毒体内的核酸只有RNA没有DNA,其中的RNA就是它的遗传物质,进一步归纳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了解了生物生殖发育过程,掌握了染色体、蛋白质与DNA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熟悉同位素标记技术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再加上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学生初步掌握了探究实验的一些基本方法,也初步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加强了他们对新事物探究的激情,这都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极佳条件。
二 教学策略
1 教师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目标。“
2 学生学法
学生可采用观察、阅读、讨论,比较法,归纳法等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
1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⑴ 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索过程。
⑵ 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⑶ 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能力目标
⑴ 通过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⑵ 通过“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通过总结DNA是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索过程,学习科学家善于总结他人经验、在工作中互相合作,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追求不懈的科学精神。
⑵ 遗传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⑶ 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⑷ 认同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发现真理的过程。
2  教学重点
⑴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⑵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  教学难点
⑴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⑵ 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⑶ 探究科学发现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4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噬菌体侵染细菌的Flash动画
5 课时安排
1课时
四 教学过程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及受精作用的过程有了深入了解,在研究这它们的过程中,科学家发现有一种物质在这三个过程中,行为有着规律性的变化,是什么物质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具体引导在这三个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具体变化,进一步引导大家猜想,染色体可能和生物体的什么现象有关?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那么起遗传作用的究竟是DNA还是蛋白质呢?这个问题当时在科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思考回答: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思考回答:染色体可能在生物的遗传中起重要作用
回答是DNA和蛋白质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忆和总结,为下面引入遗传物质做铺垫
为下面探讨什么是遗传物质做好铺垫
提出探究的问题,引起悬念
引导探讨








接下来引导学生探讨,如果作为一种遗传物质,应该具备什么特点?
多媒体显示当时科学家对DNA和蛋白质的认识水平:
对蛋白质的认识水平:
认识到蛋白质是由许多种氨基酸连接成的生物大分子
对DNA的认识水平:
还不清楚DNA的结构,只知道它是由4种脱氧核苷酸连接成的大分子。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科学家,对DNA和蛋白质的认识仅限于上述水平,你觉得那个更适合做遗传物质?为什么?
提出由于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科学家曾经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接下来介绍这个观点最早被美国科学家艾弗里提出质疑,他是在总结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斯的实验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验证据提出遗传物质是DNA。
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实验材料
介绍此菌可感染人和老鼠,顺便解释“败血症”,接下来多媒体课件R菌和S菌的不同之处,强调荚膜的存在才使得S菌表现出毒性。
2实验过程
多媒体展示肺炎双球菌的四组转化实验并提出问题:
①     预测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②     第三组的“加热杀死”是什么意思?加热的温度控制在多少度?
教师指出加热的温度一般不超过90度,杀死是指S菌失去了感染能力,但里面的遗传物质并没有被破坏。
③ 第四组实验里活的S菌是怎么来的?
④ 提取出的S菌的后代仍然是S菌,这说明什么?
⑤ 究竟是什么物质使R菌转化为有毒的S菌?
教师多媒体显示格里菲思的猜测:
在加热杀死的S菌中必然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使R菌转化为有毒的S菌
⑥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科学家,为了弄清楚这种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物质,你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引入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同事们的工作,课件显示他们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到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
①     只有加入哪种物质R菌才能转化为S菌呢?
②     加入DNA以后所有的R菌都能转化吗?这说明什么?
教师补充转化的效率其实是比较低的。
③ DNA水解物是什么?
解释是加入DNA酶,把DNA降解脱氧核苷酸,说明只有完整的DNA才能发生转化作用。
④ 艾弗里的实验说明什么?
⑤ 艾弗里的实验思路和研究成果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介绍由于艾弗里所提DNA纯度不够高,还含有少量蛋白质,所以在他提出结论之后,并没有被所有的科学家认同
进一步引导学生开放思维,DNA纯度不够高,在实验中可能是什么起了转化作用?
由于此实验的不完美引入下一个实验
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 噬菌体的结构
2 噬菌体的繁殖
① 营寄生生活
② 在遗传信息的指导下进行繁殖
③     繁殖原料来自宿主大肠杆菌
④     子代噬菌体从宿主细胞裂解释放。
3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提出问题
① 到目前为止,一共学到几个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实验?
②     实验中为什么用35S和32P作标记?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45页右上栏的相关信息。
③     通过此项技术表明赫尔希的研究思路是什么?
4实验过程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5~8分钟,掌握实验基本步骤,阅读结束后,教师多媒体课件显示和实验有关的一些问题,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和相关步骤的掌握程度,同时强调实验的一些细节,比如保温时间很短,这有助于学生对后面实验现象的分析。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先分析35S标记的实验现象
引导分析
① 上清液放射性很高,说明上清液主要成分是什么?
② 沉淀物放射性很低,说明在大肠杆菌体内有没有被标记的35S?
③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进行检测,与我们刚才预测的结果一样吗?
④说明噬菌体在繁殖的时候有没有用到蛋白质呢?
多媒体课件显示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
① 上清液放射性很低,说明上清液有没有32P呢?
② 沉淀物放射性很高,说明在大肠杆菌体内有没有被标记的32P?
③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进行检测,与我们刚才预测的结果一样吗?
④ 说明噬菌体在繁殖的时候用到了哪种物质?
最后引导学生把这两个同位素标记实验综合起来分析,由学生归纳出结论。
Flash动画显示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体内繁殖的过程
提出问题:教材45页右下栏,在上述实验中,如果用14C和18O标记行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历经24年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启发学生从中得到那些启示?
学生讨论总结四点
①能准确的进行自我复制,传递给下一代。
②要有储存大量遗传信息的能力
③结构要比较稳定,不容易被破坏
④能控制生物的性状和代谢
讨论作答:蛋白质更适合作遗传物质,因为DNA仅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很难和生物多样性联系在一起,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许多种,在各种各样的排列顺序中很可能就蕴藏了大量的遗传信息。
回答第一组小鼠不会死,因为R菌没有毒性,第二组小鼠会死,因为S菌是有毒性的。
积极思考得出S菌应该是由活的R菌转化而来的。
思考作答:说明这种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思考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
加入DNA
从课件中得出并不是所有的R菌都能转化成S菌。
说明真正起转化作用的是DNA
分析比较得出关键思路在于把DNA和蛋白质分开来,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进一步总结归纳出科学探究要有科学思路,要善于总结他人经验
引导学生回忆病毒的组成
回忆共两个:一是探究光合作用放出的O2来自水还是CO2;另一个是研究分泌蛋白合成途径也用到此技术
阅读相关信息,得出结论
经过分析比较后得出他的思路和艾弗里一样,把DNA和蛋白质完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思考得出结论主要成分是被35S标记的蛋白质。
猜测应该是没有。
与猜测一样,在新的噬菌体里果真没检测到35S
得出结论:没用到蛋白质
学生回答,几乎没有,也就是几乎没有DNA了
猜测应该是有32P
与猜测一样,在新的噬菌体里果真检测到32P
分析得出结论:用到DNA
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噬菌体繁殖时用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而,说明它是在DNA的指导下完成繁殖的,进一步说明DNA才是它的遗传物质
学生思考作答
学生总结
①科学探索是艰辛曲折的②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发现整理的过程
③要科学的选择实验材料
④科学发展需要技术支持
为当时科学家们判断DNA和蛋白质哪个更适合做遗传物质提供依据
通过设疑,让学生自己得出曾经一个错误的观点,从中总结出知识水平决定决定认知水平。
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关键实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
让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轨迹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结论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噬菌体繁殖过程,为下面具体分析实验铺好基础。
通过不同的标记,使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后归纳出这个实验的研究思路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实验现象,归纳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认识和对科学坚持不懈探索的精神,
进一步探究
问题:遗传物质都是DNA吗?
通过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得出除了DNA之外,有些病毒体内的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看书思考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归纳
总结
细胞生物遗传物质是DNA
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问题:上述两个经典实验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吗?
思考作答: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五 板书
(一)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材料:R菌,S菌,小鼠
2过程:① R,没死
②S,死
③ S(加热杀死),没死
④ R+S(加热杀死),死
3结论:“转化因子”存在,使R菌转化为S菌
艾弗里:分离,单独转化
结论:DNA才是遗传物质
(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 噬菌体结构
2 噬菌体繁殖
3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4 实验过程
5结论:DNA才是遗传物质
(三)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细胞生物:DNA
非细胞生物:DNA或RNA
六 教学反思
“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尤其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整节内容理解可能就不会那么透彻,这样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采用“探究-发现”的教学方式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的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这就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思考分析和讨论中,学生的科学想法得以表达和流露,科学探索的热情进一步提高,这对他们研究性学习课程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在课堂上学生也提出了一些具有探讨性的问题,还有一些实验的细节问题,比如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时间很短,时间如何控制?为什么35S标记下面沉淀物中放射性很低,而不是没有放射性呢?32P标记的上清液为什么还会检测到有少量放射性?这些都说明学生已经融入到整个科学探索过程中,同时在探索中领悟到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精神,潜移默化中,也就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