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蝴文人的民间情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08:36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CADEMIC JOURNAL OF SOOCHOW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5 No.5 P.98-103

鸳蝴文人的民间情结--以案头弹词创作及评弹演出、发展为中心
秦燕春
摘 要:迥异于明清案头弹词的作者队伍多为女性,近世以来,以鸳蝴文人为主的男性作者,对于弹词的案头创作投入相当精力,并在理论探索中作出一定努力.进而在以苏州评弹为主的民间曲艺演出中,以脚本创作、提携艺人、亲历书场、行业鼓励等多种形式,对其发展、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旨在探讨近代鸳蝴文人与弹词案头创作及书场演出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此论证鸳蝴文人对于市井娱乐行业的热情投入,源于审美趣味与利益驱动的双重作用.由此见证近代案头弹词与明清以闺阁女性为主的创作在动因与风格上的差异.
关键词:鸳蝴文人;弹词;案头创作;评弹
分类号:I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5)05-0098-06
The Folk Sensation of the Literati in the Mandarin Duck and Butterfly School
Qin Yan-chun
 
作者简介:秦燕春(1974-),女,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作者单位:秦燕春(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参考文献:
[1]东峰.说书溯源:第7号、第8号[J].上海书坛,第93期、第94期.
[2]苏步青.姚民哀与其作品编年表[A].常熟文史资料辑存:第14辑[Z].
[3]书吧.上海生活,第4年第2期.
[4]上海书坛,第60期.
[5]朱恶紫.和评弹结缘六十年[A].评弹艺术:第14集[C].
[6]陈平原,夏晓虹.《图像晚清》之"西妓弹词"[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7]阿英.女弹词小史[A].小说三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鲁迅先生与我[J].新文学史料,1981(3).
[9]陈伯海.上海文化通史:上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10]书报话旧·民权报和民权出版社[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1]"弹词"之名,最早见于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郑振铎、阿英认为弹词起源于变文.赵景深认为弹词直接渊源于宋金元诸宫调.谭正璧以为明成化本说唱词话十三种,是"后来弹词的滥觞".陈寅恪在《论再生缘》中,从韵文叙事诗歌的角度,梳理了弹词与唐代七言歌行体的关系.参阅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阿英《小说三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陈寅恪《寒柳堂集》,三联书店,2001年.
[2]关于明清女性案头弹词写作,晚近的研究成果,请参阅胡晓真、鲍震培等人的著述.
[3]见陈句山(即《再生缘》作者陈端生的祖父)《才女说》,《紫竹山房文集》卷7,转引自陈寅恪《寒柳堂集》.
[4]此种工作,远逮完善,虽然笔者在可能的时间内力争穷尽资料,但遗漏甚多.如谭正璧《中国文学进化史》中提到的,程瞻庐的《哀梨记》、谭本人的《落花梦》、不知作者为谁的《拒约弹词》,都不及见.关于书场弹词的演唱底本,更有大批资料寂寂地躺在苏、沪等地的评弹资料室内,有待专业学人的整理和利用.
[5]1917年2月创刊于上海,主编胡寄尘.
[1]由于出自"革命作家"之手"改良弹词",与本文主旨关系不大,略而不论.然使得以"启蒙民众"、"教育妇女"为己任的革命作家兴奋染指的原因,恰恰源于弹词在江南地区基层民众中的影响之深远.笔者硕士论文《明清弹词的"女性写作"及其在近代的转变》详细论述了这个问题.
[2]就近世弹词创作的整体而言,这是作家队伍中"二水分流"的两大生力.
[3]见《上海生活》第3年第8期,"书苑"《夏荷生曾唱孤鸿影》.不过,这个逸事最令笔者感兴趣的,却是本为"耳学"的弹词开篇,何以逐渐成为受到读者欢迎的案头阅读的"眼学".下文提及陆淡庵改编张恨水畅销小说为书场弹词小说,经由名家响档演唱以后,居然依然能够将唱词底本出版售卖,也是此种眼、耳互动的绝佳明证.
[1]至于弹词何以未能如同词、曲在历史上曾经地辉煌过,一度大胜于宋、元,更在"五四"以降的现代学术话语体系中藉着"一代又一代之文学"的说法成为"中心"文体.笔者认为,既和民间曲艺与生俱来的地域性相关,也和近代以来文言写作遭受的突然没落同命.若干有识之士(如浦江清)对于韵文写作的独特惋惜,无法扭转整个时代变迁的大趋势.而在明清时期,案头弹词在江南地区女性叙述文学写作中的突出作用,业已越来越多地获得学术界的关注.参阅胡晓真、鲍震培、盛志梅等人的研究.
[2]遗憾的是,彼时的弦索艺人能够自创脚本的,实在少之又少.这也正提供了鸳蝴文人得以加入弹词唱本创作的契机.
[1]《珊瑚》半月刊一卷(苏州,1932年,范烟桥主编).而潘本人则是有过实际演出经验的"下海"艺人,如《晶报》记者张丹翁(张丹斧?),曾情愿给潘心伊写新开篇(如《防疫运动》),叫他弹唱.见《书坛与电台》之二十,《珊瑚》半月刊二卷总22回.潘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苏州鸳蝴杂志《珊瑚》的评弹掌故系列文章,娓娓可听,翔实生动.
[2]为南社骨干和"国魂七才子之一",1914年于上海创办《销魂于》,郑逸梅在《民国旧派文艺期刊丛话》中,称《销魂于》"开出版界所刊行的《香囊》、《香艳集》、《香艳丛话》、《花月尺牍》之先声".
[3]姚荫梅回忆,见《回顾三四十年代苏州评弹历史》座谈会发言摘要,《评弹艺术》第六集,苏州评弹研究会编,中国曲艺出版社,1986年.
[4]这似乎是现代题材评弹的肇始,据说表演时吸收了当时文明戏的一些表演技巧.见顾锡东《开书第一回》,《评弹艺术》第2集,1983年9月.《上海生活》第3年第5期,"弹词",《啼笑因缘首唱,朱赵档成名之由来》,称其为"改良弹词",述陆淡庵、戚饭牛事甚详.
[1]不过,这个"老九和"绸缎局亦非等闲之辈,和彼时弹词热点渊源不浅.
[2]如叶凤仪《上海竹枝词》,朱谦甫《海上竹枝词》,苕溪醉墨生《青楼竹枝词》,花川悔多情生《沪北竹枝词》,仓山旧主《沪上新正词》,云间逸士《洋场竹枝词》,邗江词客《上海竹枝词》,等.
[1]如顾锡东《开书第一回》中所回忆,解放前江南水乡,大小集镇少有剧场,一年中更难得演出庙台戏,乡民日常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到茶楼书场中听苏州评弹.见《评弹艺术》第2集,苏州评弹研究会编,中国曲艺出版社.
收稿日期:2005年2月2日
出版日期:2005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