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晋江乌屿的董伯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42:03
董伯华,明初晋江乌屿人,《晋江县志》、《泉州府志》、《福建通志》俱有传,内容大同小异。
现本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董伯华》,《泉州历史网》站长分段按注如下。
董伯华,性至孝,母嗜膏豚,因习屠。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载:元妙观“在县前。……明初有纪道士寓其中,后白日飞升,董伯华其徒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元妙观》)】
后得道术于吴云靖,遂弃去。谈征应辄验。
【《福建通志》载,晋江人董伯华,服气炼形,谈征应辄验,成化间(1465—1487年)常来往漳、泉。】
儿童与一钱,为画雷掌中,拳而伸之,其声霹雳。日得钱自给,以其余施贫人。
【《福建通志》载:董伯华“能呼风雨立至。又常画雷符,一张卖钱一文,然必童子乃卖之。藏符于掌,旋傍耳开之,应声而震,人称为雷师。”】
后尸解北山紫极宫,人即其真身塑像祀焉。祈雨辄应。
【明·何乔远《闽书》:清源山“紫泽宫,去纯阳洞半里许,是名下洞,菁深静杳,别为一区,唐·蔡尊师(蔡如金)、谭紫霄(谭峭)修道于此。今祀董伯华也。”(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山川·清源山》、《泉州人名录·何乔远、蔡如金、谭峭》)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4·山川志·清源山》载:“蜕岩下大石前为下洞。………稍右有仙人董伯华藏骸瓦棺,露存座上。僧称,旧有宫一座三间,即其瓦棺,塑仙人像。………唐·蔡如金、谭紫霄、明·董伯华俱修炼于此者,当在是。而与紫泽宫混为一处则非,盖紫泽宫又在前面山麓也。”】
伯华尝书“勤俭”二字匾其宅。赠所善郭姓风、雷、云、雨诸画像,及雷石一块,磨水可以愈疾,今皆存。
【《泉州府志》载:“董伯华,福建晋江人。性至孝,母嗜豪豚,因习屠,后得道术于吴云靖,遂弃去。能书、画,尝书‘勤俭'二字匾其宅,赠所善郭姓者风、雷、云、雨诸画像。”
“风、雷、云、雨”四神画像,被称为“四顾眼”,即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画中诸神的两只眼睛,都与欣赏者的两只眼睛相对,堪称明代泉州地方图画之绝技。
本世纪50年代初,厦门大学人类学教授林惠祥来泉州考古,据传泉州东街郭氏后裔仍然保存着祖传道教雷公石和“云、风、雷、雨”神图,立即拜访郭家。其后裔表示雷公石可赠与厦门大学,但“四顾眼”图画则不知去向。
50年代末,厦门海关发现“四顾眼”图画,送还泉州。如今,这四幅画完好保存于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泉州的雷公石,其实是新石器时代的石锛,呈长方形而扁平,长14.3厘米,最阔处6.3厘米,最厚处2.2厘米。刃口一面斜削,另一端原应是平的,但已被磨水治病,磨成浑圆了。雷公石今保存于厦门大家人类学博物馆。
我国民间早有雷公的传说,以为雷公一手拿斧,会从天上打下来。汉代山东武氏祠石室的石刻,便有雷神像。宋·沈括《梦溪笔谈》云:“世人有得雷斧、雷楔者,云雷神所坠,多于震雷之下得之。”这就是说,远古人类的石器埋于地下,雷雨后因流水冲刷,露出地面,被人发现,不知为何物,大惊小怪,于是便产生迷信,甚至要用雷公的威力来避邪治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把雷公石列为药物之一,并注明其功能是“主大惊失心,恍惚不识人”,用法是“并石淋,磨汁服,亦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