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与自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57:28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可见,自知和自胜是关系到人类生活的极其重要、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中这两句简短的格言,关系到人类生活中极其重要、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先说“自知”。自知的重要,并非老子的独得之见。当人类的文明开始进入到成熟的阶段时,中外的贤哲都关注到这一点。在古希腊,流传着阿波罗的伟大神谕:“认识你自己。”这既可以理解为对人类全体而言的,也可理解为对每一个人而言的。在《新约·马太福音》中,记载有耶稣如下的训诫:“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么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我们也很熟悉《论语》中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
就以上所举的例子来看,可以发现仍是老子所说最为深刻,他把“知人”和“自知”作了简明而扼要的判别。所谓“知人者智”,是说了解他人,乃是智慧和能力上的表现,“自知者明”,是说了解自己,乃是明澈的表现。换言之,必须克服某种障碍,才有自知的可能,否则,再多的智慧,也不足以自知。
自知的障碍何在呢?老子没有再深入说下去。不过,在现代的心理学研究中,这个问题受到很大的重视,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资料。我们简化来说,归结到一点,就是人都有自我肯定的需要,这种需要同冷静的自我认识形成冲突,乃致使自我认识的能力不能发生作用。
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有一位妇女在市场上买得一件质次而价高的衣服,她心里已经很后悔。但是,当别人指出这一点时,她却很反感;而若有人说这衣服其实并不错,她会自然地有所赞同。并不是她喜欢这件衣服,而是她不能够承认自己做了愚蠢的事情,甚至有所可能被看作是愚蠢的人。再说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看起来与此完全不同,其实本质上却相通。项羽败于垓下,反复地说这么一句:“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能够笑对死亡,却不能够承认自己在政治和军事诸多方面不及刘邦,而造成最终的失败。司马迁对项羽颇多同情,但对他的至死不悟,归罪于天,仍然指斥说:“岂不谬哉!”
出于自我肯定的需要,人们常把理想的自我当作事实的自我,沉浸在虚幻的满足中。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引了一则故事:在并州(今山西)地方,有一士族子弟,好作诗赋,浅陋可笑。旁人有意嘲弄,虚辞赞美,他却信以为真,大摆酒宴,招延声誉。他的老婆流泪苦劝,叫他不要出洋相,此人长叹说:“才华不为妻子所容,何况行路!”这也许是有些极端化的例子,但那种因为毫无根据的自负,而丧失真实地对待自己的能力的人,在我们各人的生活周围,都不难看到。也许在不同程度上,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毛病。  牵涉到权力和利益的分配,普遍的现象是,每个人都觉自己应该占有较大的一份。倘因此而发生冲突,人总是倾向于把过失归于他人,而认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所谓“公平”虽是人所公认的原则,但在具体的事情中,许多人却只承认符合自己需求的状态才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如精神分析学家卡伦·荷妮说:“一个积极剥削他人且威迫他人而在他人身上逞威的人,一旦别人坚持一项公平交易时,他将会恨恨地认为这乃是不公平之事。”(《自我的挣扎》)集团与集团、国与国之间的争执,也同样充满了这样的现象。
关于“自知”的问题,可以有说不完的话。但仅通过以上简单的解析,我们也能够明白:在自知的面前,有一层“自障”,所以老子说“自知者明”。那么,要达到自知,从道理上说也很简单:把“自我”与“他人”放在同等地位上看待,如此,用于“知人”的智慧和能力,也将在“自知”上发生同样的作用。只不过这道理虽简单,要做到却实非容易。
老子说的“自胜”,可能包涵了两种略有不同的意义。首先说前一种,就是克制、战胜自我。老子也把“胜人”和“自胜”作了简明扼要的判别。“胜人有力”,这很容易明白:能否战胜别人,完全看力量对比,力量大的,便能取胜。战胜自己,却不是表面的力量所能做到的,它需要一种内在的、根本意义上的强大。“自胜”比“胜人”更为困难,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人格缺陷以及恶劣的习性,都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是“自我”的构成因素。一个性格暴躁的人,并不是他要这样做,而是暴躁已经成为他对自己所不满意的事物的自然反应。《世说新语》记王述的故事,说王述吃煮鸡蛋,用筷子刺,不得,便发火把鸡蛋抓起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团团转,他看了更气愤,于是用脚去踩;踩不着,大怒,索性从地上捡起鸡蛋放在嘴里嚼碎,再把它吐掉。在这个故事中,把人受情绪支配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当然,自胜虽然困难,终究还是可能的。归根结蒂,人毕竟是理智的动物,能够塑造自己的人格。只是这种人格修养,需要很强大的内在力量罢了。
在另一种意义上,“自胜”可以理解为: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不必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压倒别人、把自我与他人置于对抗的位置,而只需要关心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这一层意义与前面所说的意义,其实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人必须战胜自我的人格缺陷,才谈得上发展和完善。
一般人说“胜”的时候,总是把眼睛盯着某个对手,老子则认为这至多只能达到相比较的“有力”,而不能达到真正的“强”。“自胜者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胜”,也可以说是不胜而“胜”。这里显示老子的思想,总是往更深处考虑的特点。在生活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需要说自己胜过什么人,不把他人看作对手,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承认他,尊重他。
老子所说“自胜”的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同样适用于民族、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与其追求“胜人有力”,不如追求“自胜者强”,后者才是真正的、根本的。“五四”前后,以鲁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激烈的态度攻击中国的所谓“民族劣根性”,大胆揭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弊病,以警醒国人,求得自救,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