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自知而通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06:3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首章:学而第一》
“人不知而不愠”,即使是多年的父母兄弟、老朋友、老同事之间,也不可能完全互相理解,看法也未免有所不同,也会有误解,更不用说生活工作中我们打交道的各种不同脾气、禀性、经验、阅历的人了。误解、冲突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当误解、冲突来了的时候,当我们做了事情,别人横加指责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 首先不愠的前提是自知,知道自己做的事是对的是正义的,自己在尽心做好自己职责本分的事情。循理行义,正道直行。
做自己职责内的事情。本来不是自己分内事,答应了,开始做了,就成了自己分内的事。开始做就要坚持,就要有始有终认真做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别人如何评说那是别人的事,我们管不了。
2. 其次,明确做事情都是“为己”的,做自己职责内的事情,做自己必须做的事情,做自己心里想做的事情。本质是为自己做事情,就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了。我做是因为我喜欢我乐意,与任何人无关,所以任何人没有资格妄加评论。
做事是以完成为目的,以效率和后果为检测目标。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受表扬,不是为人知,更不是为了某种纯粹的利益。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好坏结果都准备接受。
比如,见了乞丐施舍,是因为我们当时萌发了同情心。施舍完自己心安就行了。不必再琢磨对方是真乞丐还是假乞丐,省却了一些后悔。
比如,向灾区捐款是为了我们自己心安。捐多少自己觉得心安就行了。没有必要和别人比较多少,也用不着在乎别人的比,更不要期望人家报恩。
3、把他人看轻、把事情看小、把目光放长远。不受他人、琐事的干扰。不会殉物丧己――因外物的纷扰而迷失自己。
把人“看轻”、“看小”,把自己“看大”。 把对方看成小孩,把自己的心态培养成“大人”――胸怀大的人。“大人不计小人过”,也是一种“自大”和“看小”方法。把目光放长远,把事情“看小”“看轻”“看短暂”,看清楚不被他人理解实际上是很正常也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毁誉之言,未必皆实,修己者不可以是遽为忧喜。观人者不可以是轻为进退。所有问题都是暂时的,不过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时间能够证明、解决一切问题。
4、把目光放长远,关注人生中真正的大事。自足于内者无待于外。我们活着的意义并不仅仅只是为自己谋取更多功名利益,更大的人生价值在于我们活着能带给社会什么效益,带给人类什么影响力,带给人们什么感觉。如果能把自己定位于做好事说好话的爱心人士,那么我们的内心就足以支持自己一如既往地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
“人不知而不愠”,是规劝我们在受委曲、受奚落、受误解的情况下不迁怒,不发作,也不做过多辩解。一切随事情自然发展,用事实和公论说话,用历史证明一切。
清代有一哲人王夫之提出了“六然四看”: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第一,大事难事看担当。遇到大事难事,要看你能不能勇于面对它,是不是不回避、不逃避,勇敢地担当起来。
第二,逆境顺境看襟怀。碰到逆境了,或者处于顺境了,这时就要看你的襟怀,够不够豁达,能不能够承受得起。
第三,临喜临怒看涵养。碰到了喜事或者令人恼怒的事,换句话说,也就是得失了,喜就是得,怒就是失,就要看你的涵养,能不能宠辱不惊。
第四,群行群止看识见。所谓行止,也就是去留的意思,碰到去留的问题,就要看你的识见了,看你能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该去就去,该留就留。
最后总结为一句话:做好自己的事,少管他人的事,承担起自己的一切行为,自明、自律、自省、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