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史话】《 周 易 》 -《小说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00:16

小说阅读网:言情小说 |武侠小说 |玄幻小说 |科幻灵异 |网游小说|现代纪实 |军事历史 |完结小说 |同人耽美 |青春校园 |经典小说 |原创投稿|博客
 控制面板 |短消息 |搜索 |会员 |帮助 |社区 |无图版
小说论坛 ->悠悠史话 -> 【原创史话】《 周 易 》转到动态网页

--> 本页主题: 【原创史话】《 周 易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梦想世界


级别: 遗忘天使
精华: 0
发帖: 5
威望: 61 点
小说币: 2164 RN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2008-04-27
【原创史话】《 周 易 》
《周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儒家尊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为“三玄之一”。从世界文化祖源出发,中国的《周易》同西方的《圣经》、印度的《吠陀经》、阿拉伯的《古兰经》,被认为是世界文化的四大元典,流行世界的“奇书”。
《周易》内容恢宏、博大精深,包括卜筮、哲学、科学、史学等多种复杂成份,具有多层结构、多重性质。《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周易》的卦辞、爻辞中保存着古代自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民俗、伦理等多方面的珍贵资料。中国古代哲学、史学、文学、历法、医学、气功等,都同《周易》的哲学理论体系和象数思想体系有着密切联系。《周易》的思想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活水源头,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周易》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易经》原是古代占卜之书,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符号系统和卦辞、爻辞的文字系统所组成。《易传》即“十翼”,是对《易经》的解释性著作。它使《易经》从占筮变为哲学,从迷信转为科学。阴阳范畴是《易传》总的原则,阴阳学说是《易传》哲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它将变化看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把事物本身阴阳对立的相互作用,看作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和万物化生的源泉。
《周易》的精髓突出地表现在其独特的思维模式上,有的称之为象数思维,有的称之为太极思维。它的思维模式是以阴阳哲学为内容,以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及其象数关系为表现形式。它突出地反映了东方思维的特征,并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的主要内容是取象比类,阴阳对称,刚柔调和,整体思维,强调序列,注重节律。这种通过象数模式来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开中外哲学史之先河。中国古代科学家靠这种象数逻辑思维方法,掌握了打开宇宙之谜的钥匙。17世纪以前,中国不少科技创造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同时,还提出了优于西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世界观。如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发展观;万物变化日新,物极必反的矛盾转化思想;仰观俯察,穷理尽性的认识原则;人能“赞天地之化育”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等,作为探讨宇宙和生命奥秘的指导原则。
《周易》具有强大而永恒的魅力。数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从鸿儒博士到军旅将帅,都抱着浓厚而广泛的兴趣,悉心钻研。或为断疑解难,趋吉避凶;或为谋求兴邦建国之策;或为克敌制胜,兴兵作战之计。“见仁见智”,各取所需。更多的哲学家、科学家则从中觅求认识自然、认识人类社会的指针。
从17世纪《周易》传到西方后,《周易》研究在西方广泛开展。近代一些西方科学家认为,《周易》中某些哲学范畴、思维模式等似乎更符合现代科学所揭示的宇宙图象,有的还从《周易》象数体系中找到了与现代科学相对应的数列和原理。因此,在全世界掀起了研究《周易》的热潮。《周易》热的兴起,将会对易学研究的深入和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内研究《周易》的热潮也蔚然兴起。研究《周易》,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才干,陶冶高尚情操,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周易》,可以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以及在现代科学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周易》概述
周易》,简称《易》,亦称《易经》。《周易》由《易经》即经文部分和《易传》即传文部分组成。儒家尊为五经之首。玄学、道家奉为三玄之一。其性质有认为是卜筮之书,有认为是哲学之书,有认为是历史之书,对其性质认识不一,但其内容涉及历史、社会、制度,范围极广,且蕴涵着一定哲理,而传文部分则是哲学著作。所以,《周易》具有卜筮、哲学、历史、科学等多种属性,是一部以占筮为形式的古老的哲学著作。对《周易》的“周”字有多种解释。一为“周全、周普、周遍”之意。一为地名之意。一为指周期,为朝代名。《周易正义》:“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周易》。其《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一为“周旋、周环、周期”之意。以上诸说中,一般以《周易》之“周”为朝代名为宜。“易”字的解释很多。一为蜥蜴,易为蜴本字,引申为变易。一为“生生之谓易”,意为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变动不居。一为日月之象。一为简易、变易、不易。一为宇宙之本。一为“神之用”。一般认为,“易”以“变易”之意为主。其他说法则为一己之见。
《易经》指《周易》中相对于《易传》而言的经文部分,传说为文王所作。由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构成,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两卦的“用九”爻、“用六”爻,共计三百八十六爻,即有六十四卦卦辞,三百八十六爻爻辞。合计450条,4900多字,一般认为是古代卜筮记录。其内容十分广泛,有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事件、人事行为得失、吉凶断语。《易经》分上下两经,上经从乾卦开始到离卦共计三十卦。下经从咸卦开始到未济共计三十四卦。上经多讲自然现象,下经多讲人事社会。“五四”运动以后,学术界有些人认为《周易》非文王、周公所作,成书年代也有争议。《易经》原本未附《易传》。自西汉费直始,才以《彖》、《象》、《系辞》等传解经。以后郑玄和王弼都以传附经,所以现存版本基本上是经传合刊。
《易传》亦称《易大传》、《十翼》。共分7部分、10篇:《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这些都是对《易经》(即经文部分)的注释和引申。所谓“翼”,有附翼、辅佐之义。据说是孔子所作,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也有人认为“十翼”非孔子所做。《易传》流传下来最早的本子是魏晋时期王弼、韩康伯注本,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作疏。宋代朱熹《周易本义》对《系辞》中个别章节作了调整,并又把经与传两部分分开。《易传》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它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宇宙自然存在着阴阳对立,这种对立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六十四卦即反映了这种规律,《易传》完成了《周易》从占筮之书到哲学书的过渡。
《彖传》亦称《彖》,分上下两部分。说明《易经》各卦之义,专门解释卦名、卦象、卦辞,而不涉及爻辞。主要从三个方面解释卦义:或以卦象象征万物释卦义,或以义理、德才释卦义,或以爻象在卦中的地位释卦义。认为“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普遍法则。天地万物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言对立物的吸引。“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言对立物的排斥。“万物睽而其事类”,言对立物统一性。另外还提出当位、中位、应位、趋时、承乘、时中、往来、刚柔消长、顺天应人、尚贤养贤等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象传》亦称《象》,分为《大象》和《小象》两部分。用以说明《易经》各卦的卦象、爻象。说明卦象的称为“大象”,说明爻象的称为“小象”。认为《易经》卦、爻都是一种“象”。多举天地万物之象,以比喻人事。比如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现象来解释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八卦。
《系辞》亦称《系辞传》,分上下两篇,是《周易》经文之外全书原理的通论,是对《易经》的结构章法的具体说明。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阴阳两重性,阴阳对立和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提出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生生之谓易”的观点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宇宙衍生观。阐释八卦来源、占筮方法等。它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系”为系属之义,即系在卦、爻后面的卦辞和爻辞,这里是系在整部《周易》后面的解说。
《文言》亦称《文言传》,专门对乾、坤两卦所作的解释。以孔子答问形式,借阐发天地之德,说明君臣上下,进退存亡之道,修身、齐家、治国之理。《乾·文言》颂扬“元、亨、利、贞”四德,说明居高位危,应不失其正;《坤·文言》颂扬坤道的至柔、至静,主张承天而时行,顺应自然法则,并要防微杜渐,谨慎处事。“文”是修饰,“文言”是指颂扬乾、坤两卦的伟大。
《说卦》亦称《说卦传》,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易》的整体概论;后半部分解释八卦的性质、方位、象征意义以及重卦的由来。《说卦》提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命题,将世界万物分成阴、阳两类,其运动、变化、刚健者为阳性事物,如乾、天、君、父、夫等;其静止、安全、柔顺者为阴性事物,如坤、地、臣、母、妇等。以八卦象征的八种自然现象的不同组合关系,说明重卦的由来。提出八卦方位,即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乾西北、坎北、艮东北,成为宋代后天方位说的渊源。《说卦》以乾坤为父母,其他六卦为六子,被宋人视为后天次序。《说卦》提出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成为后世理学道德性命理论的基础。
《序卦》亦称《序卦传》,说明《易经》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与道理。从天地万物说起,以“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来说明乾坤两卦居于首位。又以万物生长的过程、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物极必反、相反相生的运动规律等解释其他各卦的相互关系,说明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以两卦为一组,用对立统一思想,试图将六十四卦建立起因果关系链。
《杂卦》亦称《杂卦传》,用以说明六十四卦之间的错综关系。晋韩康伯说:“杂卦者杂揉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以相反相成的观点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两两一组,一正一反,简明扼要地解释其卦义和相互关系,与《序卦》相互补充印证。
八 卦
八卦、六十四卦是《周易》的主要内容,也是《周易》的主要组成形式。关于八卦的起源,说法多种多样,或说起源于古代的文字,或说起源于古代天文学,或说起源于占卜,或说是伏羲时代的八个官名,或说起源于河图洛书等。但传统的说法是伏羲作八卦。据《系辞》中说:“古者包牺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八卦起源的最早解释,后世多有记述。孔安国著《书经·顾名篇》:“河图、八卦、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史记·日者列传》:“伏羲作八卦。”刘歆说:“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而画之,八卦是也。”
八卦由爻组成。爻是构成卦的最小单位,爻有阴爻和阳爻两种,阳爻符号为—,阴爻符号为—。其题名(爻题)阳爻用“九”表示,阴爻用“六”表示。阳爻—代表阳、刚、男、君、强、奇数等,阴爻—代表阴、柔、女、臣、弱、偶数等。爻的起源说法不一,或结绳说,或男女生殖器说,或龟兆说,或竹节蓍草说,或日月星辰说,或算筹说等。每三爻组成一卦,可得八卦;八卦两两相重叠,可得六十四卦。
八卦又称八经卦或八纯卦。八卦是:乾卦、坤卦、坎卦、离卦、震卦、艮卦、兑卦 、巽卦。八卦分阴阳,乾卦、震卦、坎卦、艮卦为阳卦,坤卦、巽卦、离卦、兑卦为阴卦。先天、后天对八卦中乾、坤、震、巽的阴阳属性认识相同,对坎、离艮、兑四卦的阴阳属性认识不同。先天八卦中离、兑二卦属阳性,而在后天八卦中属阴性。在先天八卦中坎、艮二卦属阴性,在后天八卦中属阳性。八卦分五行,乾卦、兑卦属金,离卦属火,坎卦属水,震卦、巽卦属木,艮卦、坤卦属土。八卦取象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周易·系辞上》:“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说明八卦的功用,后来用以象征自然界的现象和人事变化。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参考下表)。八封之中最为重要的是乾、坤两卦,它是《易经》之门户,蕴含全部易理。乾坤(天地)为父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其余六子说明世界生成过程。《周易》义理都是在八卦基础上以取象喻理的方法衍生出来的,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八卦分先天八卦(伏羲八卦)和后天八卦(文王八卦)。先天八卦据说为伏羲创造。先天八卦图则是宋朝人创造的。按《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伏羲八卦次序是:
先天八卦图如下:
先天八卦图的特点是:
1、先天八卦图的循环过程有顺逆之分。由乾(1)至震(4)为逆时针方向,乾卦象征天在最上方。由巽(5)至坤(8)为顺时针方向,坤卦表示地在最下方。这种排列反映了八卦的阴阳消长,顺逆交错,相反相成的对立辩证思想。
2、这种图象是古天文学家用以纪年、月、日、时周期的符号,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即从乾卦到一阴生的兑卦,再到二阴爻的兑卦,再到二阴爻的震卦,表示了夏至一阴生起于南方。从坤卦到一阳生的艮卦再到二阳生的巽卦,表示了一阳生起于北方。
3、先天八卦图的各卦卦画均是相对的。乾卦三阳爻与坤卦三阴爻相对;兑卦上爻阴下二爻阳,与艮卦上爻阳下二爻阴相对;离卦中爻阴上下爻阳,与坎卦中爻阳、上下爻阴相对;震卦下爻阳上二爻阴,与巽卦下爻阴上二爻阳相对。
4、每相对二卦的卦数的相加均为9数。乾(1)+坤(8)=9,兑(2)+艮(7)=9,离(3)+坎(6)=9,震(4)+巽(5)=9。这种现象反映了相对二卦有相同的平衡的存在,并且相对的二卦阴阳数均相同。
5、先天八卦从1至8的排列运行,其路线是“S”线形,表示了太极图当中的阴阳交际线的“S”形状,也表示了螺旋形的运动轨迹,表示了从左至右的逆转形式。
后天八卦图如下:
据说后天八卦为周文王所制,因此又称为文王八卦。后天八卦是按《说卦》而制。《说卦》中有:“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其意为,万物始于震,震在东方,为初升的太阳,为春季;巽为东南方,万物在震出生,在巽则整齐,为春夏之交;离为南方,代表夏季,万物欣欣向荣;坤代表土,为西南方,万物均得到大地的滋润;兑为秋季,万物在秋季已长成,收获在望,为西方;乾为西北方,纯阳卦居阴位,表明万物收获在阴阳搏斗之中,为秋冬之交;坎代表水,为北方,为流动、劳累之象,万物收割后需要收藏而劳,为冬季;艮代表东北方,万物收藏已毕,一年劳作到此完成,为冬春之交。后天八卦是依据万物成长的结构图式。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异同:
1、后天八卦的循环过程体现了顺的过程,即模仿天的左旋过程。并且后天八卦为两条运行路线。一是奇数顺序(即1到9)的S型路线;一条是偶数顺序(从2至8)的S型路线。
2、后天八卦的循环过程体现了四季的变化和万物生长的过程,也表明后天八卦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3、后天八卦所体现的是流动的过程,所以又称为八卦流动图。
适用八卦是宋代天文学家、八卦大师邵雍所作。后来按时间起卦法和“六爻”预测法都用适八卦排列顺序。
实用八卦图
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八纯卦两两相叠而成的。八卦由三爻组成,六十四卦是由六爻组成。我国古代认为,由无极生太级,太极分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卦分六十四卦。汉武帝以后按六爻卦定型六十四卦的卦序,即从乾卦到未济卦次序进行整体编排。
由六爻构成的六十四卦,以上下各三爻为一组,上方三爻,称作“上卦”或“外卦”;下方的三爻,称作“下卦”或“内卦”。
六爻从下而上,最下方的位置,称作“初”,顺序而上为二、三、四、五,最上方的位置称作“上”。阳爻代表奇数以九代表阳,阴爻代表偶数以六代表阴。如果一卦全为阳爻,即乾卦,由下而上的六爻称作“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如果全是阴爻,即坤卦 ,由下而上的六爻称作“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从汉代以来,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有多种,有始于乾卦终于未济的周易排列法;有京房的八宫排列法;有圆图排列;有方阵排列;有圆中布方的排列;有以太极为始的起源次序排列等等。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周易》排列法和京房八宫排列法。
一、《周易》排列法:即按《序卦传》排列的方法,这是最权威的方法,分上经和下经两部分排列。
上经30卦:
京房八宫的排列法在预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六十四卦是由八卦衍化而来,而八卦是六十四卦之本,是物象的标志和阴阳的标志。其方法是把六十四卦分成八组,由八卦各领一组成为八宫。八纯卦又成为八宫的首卦。每一组均由首卦变化而形成另外七卦。首卦的变化在于阴阳互变。首卦的初爻变,即成为第二卦,首卦的二爻变而成为第三卦,首卦的三爻变而成第四卦,首卦的四爻变而成第五卦,首卦的五爻变而成第六卦,六爻不变,再返回首卦的四爻变(亦即第六卦的四爻),成为第七卦,第七卦也叫游魂卦。依据第七卦,上卦不变,下卦三爻都回本宫的卦爻,形成第八卦,亦称归魂卦。
20世纪20年代在洛阳出土汉熹平石经残石,亦称“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上有《家人》至《归妹》十八卦以及《文言》和《说卦》,其内容与现在通行本基本相同。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周易》,称为“帛书易”,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周易》文本。它的六十四卦排列顺序与上两种不尽相同。其卦序排列法是:
键(乾)、婦(否)、掾(遁)、礼(履)、讼、同人、无孟(无妄)、狗(姤)、根(艮)、泰蓄(大畜)、剥、损、蒙、蘩(贲)、颐、箇(蛊)、习赣(坎)、襦(需)、比、(蹇)、节、既济、屯、井、辰(震)、泰壮(大壮)、余(豫)、少过(小过)、归妹、解、丰、恒川(坤)、奈(泰)、嗛(谦)、林(临)、师、明夷、复、登(升)、夺(兑)、(夬)、卒(萃)、钦(咸)、困、勒(革)、隋(随)、泰过(大过)、罗(离)、大有、溍(晋)、旅、乖(睽)、未济、噬嗑、鼎、筭(巽 )、少(小畜)、观、渐、中复(中孚)、涣、家人、益。
由于卦名较多,不好记忆,古人按卦名排列顺序编写了一首歌诀: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古人的这个歌诀现在读起来比较拗口,且歌诀中无意义字较多。为便于记忆,今人也编了一首歌诀:
上经: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
下经: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周文王与《周易》
《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历史上普遍认为《周易》为周文王的著作,这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巨大贡献。
周文王姓姬名昌。父季历为侯伯。文王是周灭殷之后武王谥其父为文王。殷祖甲二十八年,文王生于岐山之下。姬昌自幼聪慧,倍受其父钟爱。季历被文丁捕杀,在位46年,姬昌47岁嗣为侯伯,又称之为西伯或西伯昌。在位50年终,其子发(武王)继位伐商,建立了周朝。
周文王在位时遵祖训,创基业,施行仁政,礼贤下士,尊老爱幼,招贤纳士,四方贤士纷纷应聘而来。辛甲大夫原是殷纣王的大臣,为人忠直,体恤百姓痛苦,不满朝廷腐败,屡向纣王进谏而遭到拒绝,因此弃殷而投奔西伯。西伯亲自迎接,待以上宾,作为公卿。鬻子,名熊,见西伯时已90多岁了,年岁已高,身体不佳,西伯也对他委以重任。鬻子对自己老而有为感叹不已。他说:让我像身强力壮的骏马追赶狡兔那样,身体是不行了,然而如使我评议政治,预断得失,凭我的资历和阅历还是强而不衰的。西伯唯才是用,各地有才之士如散宜生、闳夭等人多奔西岐。西周力量逐渐强盛,对殷纣王形成了严重威胁。
西伯侯、九侯和鄂侯是殷纣时期德高望重的大臣。九侯有个女儿长得十分美丽,被纣王娶进宫中。九侯之女不满纣王荒淫糜烂的宫廷生活,引起了纣王愤怒,一怒之下杀死了九侯之女,九侯也被剁成肉酱。鄂侯为九侯争辩,又被烤成肉干。纣王如此残暴成性,西伯侯听后暗暗长叹,为国担忧,怀念旧友。这件事被崇侯虎知道了,向纣王进谗言,于是纣王把西伯候从西岐召来,囚于羑里(今安阳市南10公里处)。
据《左传》载,周文王囚于羑里七年(《史记纲目》记为三年)。被囚期间,文王经受了殷纣王的重重折磨和生与死的考验,表现了坚强不屈的高贵品质。纣王为了断绝文王与外界的联系,不仅在羑里驻有重兵,而且在通往羑里的道路上也层层设卡。在伏道驻兵以监视,在愁思冈设立防城。文王的儿子来看望也不让接近。文王身居囹圄,不得自由,白天看不到太阳,黑夜看不到月亮,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有人说西伯昌是圣人,能推知过去,预测未来。为了检验西伯昌是不是圣人,能不能知过去,测未来,纣王把文王的长子伯邑考烹为羹,送给文王吃。文王在纣王淫威的逼迫下,忍痛将羹吃下。纣王闻知,嘲弄地说:圣人当不食其子羹。吃自己儿子煮成的羹尚且不知,谁说他是圣人呢?文王食羹遂又吐出,吐出之物后人称之为“吐儿堆”。尽管纣王对文王残酷迫害,文王还说:“父有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君有不明,臣不可以不忠,岂有君而可叛乎。”于是纣王放松了对文王的监视。文王虽身陷囹圄,但胸怀宽宏,自强不息,总结夏商两代八卦的精华,将伏羲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卦辞,爻有爻辞,遂成《易经》。用以探索人生、宇宙变化的原理,推演人生、宇宙和社会变化的规律。
为了争取文王的早日释放,西岐大臣闳夭等人,从有莘氏部落买美女,从骊戎部落买文马,从有熊氏部落买骏马,又弄了很多珍奇宝物,通过费仲献给纣王。纣王见到如此众多美女珍宝,高兴地说:“这些礼品中有一件就足以释放西伯了,何况这么多!”文王出狱后向纣王表示永不叛变,并请求纣王废除炮烙酷刑。纣王又赐给他弓矢斧钺,命他专管征伐。同时告诉文王,说你坏话的是崇侯虎。
周文王拘羑里,演周易,为历史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所称颂。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皇帝在祭文中说周文王为民立极,功德惟厚。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亲来致祭,说周文王“忠厚孝慈仁敬”,并挥笔写就《演易台谒周文王祠诗》一首。周文王成为历代君王崇敬的英雄,《周易》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周易》与太极图
《周易》往往用太极图来表示,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秩然于一图,突出了《周易》的主要内容。太极图的画法在历史上有多种多样,总计约有数十种。从考证来看,太极图与《周易》并非同时产生,而是先有古太极图,而后有“太极”一词,以太极图来表示《周易》更晚。
《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卦爻辞中没有出现“太极”一辞。在乾、坤等卦中提到“大”或“始”的时候用“元”来表示。如“大哉乾元”、“乾元者,始而亨者也”,“至哉坤元”。“太极”一辞是在《周易》的《系辞》中出现的。《系辞》第十章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关于“太极”的解释,历史上认识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太极”是指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有人以虚无本体为太极;也有人认为“大衍之数的四十九数未分为太极”;还有人认为“阴阳混合未分为太极”。诸多说法尽管不同,其意均为大、尽、极点、宇宙本源、变化之源。
从已出土文物中画有太极图有关太极的记载相比,太极图的出现远比“太极”一词在先。在甘肃省永靖县出土的伏羲时代的双耳彩陶壶上画有雌雄双龙蟠绕的古太级图,距今约六千五百多年,是我们已知最早的古太极图,现藏瑞典远东博物馆(见图一)。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上,也多次发现契刻着雌雄双龙缠绕的古代极图,可见太极图历史悠久。
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及项羽烧咸阳阿房宫以后,古籍和古物中的太极古图失传。一直到北宋时期儒学家周敦颐在写《太极图说》时,他揣摩古代传说,根据陈抟所传道教修炼之图改成为天地万物生成图式(见图二),图内包含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表示出阴阳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生成万物,万物变化无穷。《太极图说》有图有说,以说来解释图,为儒家的宇宙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当时备受推崇。南宋时朱熹集周敦颐、邵雍、张载等北宋以来易学研究之大成,以程氏易学为骨干,融会各家的长处,为易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不敢轻易接受周敦颐的太极图。为了弄清太极图的本源,他晚年派门人蔡元定入蜀采访。一年后蔡回到的白鹿书院时,朱熹已经去世。因此在他的主要著作《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两书中的太极图处留下了空白。
在朱熹去世前,四川曾刊印一种木雕板的《道藏经》,有说北宋版,有说南宋版,书中刊有“古太极图”(见图三)。传说此图是老子承传下来的。春秋时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入蜀潜修前,曾把他所典守的周室古物,简绘成图,以便携带,入蜀后便把若干简图契刻在石洞壁上,这就是现在流传的黑白古太极八卦图。
明代来知德所承传的黑白太极图对古太极图有了改进,以圆心为中介画两个内切半圆,于是在圆中出现了一条S形的正反抛物线,而成为曲线二等分一个圆了。黑白两路,表明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气机生生不息,循环不绝。来知德又以太极图解释伏羲八卦,参照邵雍先天易学画出《伏羲八卦太极图》、《文王八卦太极图》、《伏羲六十四卦太极图》等等。
太极图的画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易学研究的深入,也不断发生变化。当代著名画家吴作人根据电子粒子的学说,绘制出被今人所承认能反映时代特征的太极图式。(如下图)
几千年来,经过无数学者的潜心研究,认为太极图能够集中地反映和表达《周易》结构模式和精神实质。因此历朝历代,以至于今天,都习惯用太极图作《易经》的标志。
太极图由阴阳鱼组成。阴阳鱼是对太极图中阴阳各半的形象称谓。太极图中,以一条“S”形曲线分为二部分,其形似鱼,故称为阴阳鱼。其中黑色部分表示阴,称之为阴鱼;白色部分表示阳,称之为阳鱼。阴阳鱼互纠,表示阴阳相倚而不相离,既对立又统一,也反映宇宙世界阴阳双方的运动变化规律。太极图中的S曲线,亦称之为“太极曲线”。
太极图中两条鱼形头部的小圆称为鱼眼。白色一边的小圆呈黑色,黑色一边小圆呈白色。白色象征阳,黑色象征阴,以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有人说表示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无论哪种说法,都有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道理。
吴作人绘制的电子太极图
占筮方法
《易经》原本占筮之书,占筮方法是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六十四卦为自然和社会的构成模式,则占筮就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方法。它的多维思维方法对我们有重要的启迪。占筮方法历史上很多。商朝多用龟卜,故叫占卜。周朝多用蓍草,南方用竹签代替,故称为卜筮。隋唐用铜钱占筮,又称掷钱法。占筮是以《周易》作为依据,筮得某卦,再查阅《周易》该卦的卦爻辞,以此推测所问之事的吉凶。《系辞上》第九章详细介绍了“大衍之数”揲蓍法,《说卦》等传是对春秋以来筮法中取象和取义的总结。自古以来,对占筮定吉凶之说就有不同看法,义理派排斥象数、占筮。今人一般认为占筮是封建迷信。不管如何,认识占筮方法有利于认识《周易》的思想。
揲蓍法具体操作不详,根据唐宋人的解释,其演卦过程大致是:以五十根蓍草为大衍之数,先拿出一根放在外边不参与蓍草数目的变化,以象征天地未开之前的太极。只用四十九根蓍草。第一营,把四十九根蓍草任意分成两部分。左象征天,右象征地。第二营,于右边一堆取出一根置于左手小指、无名指间,象征人。第三营,以四根蓍草为一组,先用右手分数左边的蓍草,然后以左手分数右边的蓍草。每四根一数象征四季。第四营,分数完左右两边的蓍草后,每边的蓍草必有余数,或余一根,或余二、三根,或余四根。再将左边蓍草的余数,置于右手无名指与中指间,将右边的蓍草余数,置于左手无名指与中指间。小指中的一根与左右两边数余下的蓍草,合起来必定是九或者五。至此完成第一变。一变之后剩余的两堆的蓍草为四十四根或四十根。两堆混合在一起,再按上述方法从第一营到第四营的程序数一遍,完成第二变。二变之后再将剩余的左右两堆蓍草四十根,或三十六根,或二十二根,按四营的程序再数一遍,此为第三变。三变之后可以确定出卦象中的一画或一爻之象。一卦六爻,共经十八变,便可得出六爻的形象,成为一卦,亦即“十有八变而成卦”。确定一爻之象的方法,一是挂扐法。三变之后,其总数只能有四种情况: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如为三十六,则为老阳之象;二十四为老阴之象;二十八为少阳之象;三十二为少阴之象。阳爻之象画为阴爻之象画为--。画卦顺序由下而上。二是过揲法。第一变挂扐之数不是五便是九。第二变挂扐之数不是四便是八。第三变之数与第二变同。三变挂之数有八种可能:如为五、四、四,三数相加为十三,用四十九减去十三为三十六,为老阳之象;如为九、八、八,三数相加为二十五,四十九减去二十五为二十四,为老阴之象;如为五、八、八,三数相加二十一,四十九减去二十一为二十八,为少阳之象;如为九、四、八,亦是少阳之象;如为九、四、四,三数相加为十七,四十九减去十七为三十二,为少阴之象;如为五、四、八,也是少阴之象。挂扐法和过揲法共同之处:都以三变的结果中找到三十六、三十二、二十八、二十四之数,各除以四,则为七、八、九、六之数,七、八为少阳、少阴,九、六为老阳、老阴。
以上方法较为复杂,简单的揲蓍方法是只演算三次便可以得到上下卦与变爻。具体方法是:定下卦。五十根蓍草,先除去一根为太极。将四十九蓍草分握于左右手,由右手中抽出一根,夹在左手的小指间。用右手数左手中的蓍草,八根一数,数尽时不留,余下的加上小指的一根,合计为一时是乾卦,二是兑卦,三是离卦,四是震卦,五是巽卦,六是坎卦,七是艮卦,八是坤卦。一次得到下卦。定上卦,再用四十九根蓍草分握左右手,同样的地数,就得到上卦。定变爻,将四十九根蓍草,分握左右手,由右手取出一根,夹在左手小指,将左手的蓍草,六根一数,数尽时不留。余下的加上指中的一根,合计为一时是初爻,二是第二爻,三是第三爻,四是第四爻,五是第五爻,六是上爻,为变爻。再以变爻的爻辞占断。
据唐代《仪礼正义》“士冠礼”所记,占筮方法还有“掷钱法”亦称“文王课”。即用三个铜钱抛掷,两个面一个背时为“单”,为少阳;两个背一个面时为“拆”,为少阴。三个背时为“重”。变爻老阴;三个面时为“交”,变爻老阴。这样,六次就可以由下而上得到全卦。六爻中有一个“变爻”时,占断看“爻辞”;有两个以上变爻时,占断看“卦辞”。
从占筮方法看,占筮是十分慎重的,有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
中外《周易》探析
历代周易研究
(一)先秦易学
先秦的易学一般称之为古易。这个时期是易学思想体系基本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古易的内容可分为《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也可以看作易学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传说《连山易》为伏羲所作。伏羲画八卦为易经之始。《归藏易》为黄帝所作。《周易》是周文王囚于羑里,在伏羲八卦和《归藏易》的基础上,将伏羲八卦演释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并作卦爻辞而成。关于易经的形成和发展,《汉书·艺文志》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讲的是周易学产生的历史过程。“三圣”一般指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古”是指上古、中古和近古。伏羲为上古,周文王为中古,孔子为近古。也有人认为,“三古”是指我国历史上神话传说时代、夏商周时代和春秋战国时代。周易是历史的创造,并非出于一人之手,伏羲、周文王、孔子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易经是我国古代先人占筮的典籍,在卦序的排列法上,《连山易》是艮卦为首;《归藏易》以坤卦为首,乾卦次之;《周易》则以乾卦为首,坤卦次之。《连山易》和《归藏易》早佚,唯《周易》独以传世。我们说的《易经》即指《周易》,所说的易学,即是汉代以后的《周易》研究的学问。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易学研究,夏商周三代已经有较详细的记载。殷商时期盛行用龟甲占卜,以烧裂的纹络,占断吉凶,称作“卜”,“兆”字就是裂纹的象形。甲骨文记载了大量的占卜内容。周代卜筮之风更为盛行。不仅有龟甲卜,而且也用蓍草占卜,因此称作“筮”。北方卜筮多用蓍草,南方多用竹枝、竹棍。殷代和周代还出现了数字卦,在殷墟发掘中,不仅发现了大量的刻有卜辞的卜骨卜甲,而且还出现数字卦。1950年在四盘磨村发掘一卜骨上有三组由数字组成的数字卦。分别为“十 十 十      十 十   ”,读为“七八七六七六,八六六五八六,七五七六六六。”1967年-1977年在小屯发现一块龟腹甲甲上有三处数字卦,即“ + 九   十一 十九十十 十  ”读为“六七八九六八,六七一六七九,七七六七六六”。从周代开始设有称作“太卜”的官,掌管占卜。春秋战国时期,连年战争,占卜多用于兴兵作战。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加强统治,焚书坑儒,因《周易》是占卜之书,才幸免于难,流传至今。《汉书·刘歆传》记载,秦代形成“天下但有《易》卜,未有他书”的局面。关于古代运用《周易》卜筮的事例繁多,在《左传》、《国语》、《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都有记载。
春秋战国时代,对《周易》研究甚为盛行,解释《周易》之书众多。这时的卦象与数的记述上,有了很大变动,卦象的书写从 等过渡到— —   。 代表阴,读六数;一代表阳,读一数。如西周离卦写为 ,《阜阳汉简》写为 ,《马王堆帛书易》写作 ,现在写作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卦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才逐渐走向规范化的。
这个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成果就是产生了《易传》,它是先秦易学集大成之作。《易传》即“十翼”,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十篇。《易传》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此说一直沿袭到宋代,欧阳修首先提出疑问,后提出多种说法。据张岱年先生考证,《易传》成书于战国时代无疑。《易传》的成书使《周易》内容逻辑化、系统化,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第一次把宇宙万物分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大类,是最早的辩证法思想的形象表述,从而使《周易》从卜筮之书变成学术经典。《周易》用其最简捷的形式概括了极其博大以至无穷的内容,其独特的理论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时间、地点、条件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由于《易传》是经多人之手而成,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也反映在其中,丰富了易学内容。同时,《周易》思想又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融进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之中,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成为我国几千年来的普遍价值观。
从学派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易学已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一是承袭古代卜筮的道路发展,一是摆脱巫术束缚而向哲学方向发展。前者以《左传》、《国语》为代表,后者以《易传》为代表。
(二)汉代易学
汉代易学是易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统治者重视,易学研究出现了极盛时期。《易经》被定为五经之首,易学成为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周易》的学派众多,不仅有儒家的,也有其他学派的思想家。易学出现明晰的师承脉络。
从师承关系来看,汉代易学开山祖一般认为是田何。他先传给周王孙、丁宽、服生等,后又传给杨何。丁宽传给田王孙,田王孙又传给施仇、孟喜、梁丘贺。三家均立学官,故史载“《易》施、孟、梁丘之学,”即指这一体系。后孟喜传给焦延寿,焦氏又影响了京房,于是“《易》有京氏之学”。此外,汉易还有费高(费直和高相)易学系统。费直传给王横,高相传给子康和毋将永。由于费高二家未立博士,故有费高二家为民间易学之说。孟、梁、京房易学属今文易学系统,费高易学属古文易学系统。除此二派易学外,还有一些大学者如淮南王刘安、严君平、扬雄、刘向和刘歆等人,也对《周易》颇有研究,是汉代易学的另一支生力军。
汉代易学解经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以孟喜、京房为代表的官方易学,惯以奇偶之数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说《周易》经传文,以卦气说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解释《周易》的原理,利用《周易》大讲阴阳灾变。二是民间费高易学,反对阴阳灾变说,着重阐述《周易》中的义理。三是道家黄老的易学,着重讲阴阳变易的哲学道理。三派之中孟京易学影响最大,史称象数之学。
西汉末年,由于神秘主义思潮的影响,谶纬开始流行,易学也出现了《易纬》之类的著作,这是代表汉初官方的孟京易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变种。其中代表著作有《乾凿度》、《稽览图》、《是类谋》等。这类著作将卦气说和象数说进一步理论化、神学化,提出了“易一名而含三义”说即“简易、变易、不易”三义,以及太极元气说,太一取阴阳之数以行九宫说,八卦之名源于古代文字说等,这些学说对后世易学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汉末,扬雄的《太玄》是对易学研究的总结性巨著。他视“玄”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揉合儒、道、阴阳三家学说,运用当时的天文历法知识,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认为事物均按九个阶段发展。《太玄》仿《周易》结构,另创八十一个符号,叫八十一首。每首与《周易》的一卦相似,分别由-、--、---三种基本符号按四重构成,自上而下,称为方、州、部、家。每首又分九赞,类似易卦之爻,共七百二十九赞。并将八十一首七百二十九赞分配于一年四季之中,用来表示阴阳二气消长运行,万物兴衰成亡的过程。他将阴阳五行、四方四时、日月星辰、风雨物候、山川草木、人体结构、心理性情等自然的、人类的变化活动都纳入其中,重构天人贯通的自然社会哲学系统。这是对西汉以来易学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周易》结构与内容上的全面解释。
东汉易学又有了新变化。首先是作为官方学派的孟京易学势力衰微,而作为民间学派的费氏易学兴盛;其次,费氏易学与孟京易学出现了合流趋势,形成了以五行的生数和成数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的五行生成说。孟氏易学流脉是范升→杨政;费氏易学的流脉是陈元、郑众→马融→郑玄。而郑玄融合了孟费二氏易学,形成了郑玄、荀爽和虞翻以象数解易的三大家。到曹魏时期的王肃,其解易已十分注重义理而略于象数,文字简明,成为晋代王弼易学的先河。与王肃同时的虞翻,发展了卦气说,引进了一些新体例,并以变卦说解释《周易》经传,将汉易象数之学推到新的境界。
东汉末年,道家黄老学派逐渐演变为道教,黄老易学也逐渐与炼丹学说结合起来了。东汉末年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开始以《周易》原理解说炼丹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月体纳甲说,即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干支和日数,以月亮的盈亏来说明炼丹运火的程序,成为道教易学的先驱。
(三)晋唐易学
魏晋隋唐时期,易学开始了新的转向。大体说来,由两汉的重象数转向了晋唐的重义理,玄学派的易学成为晋唐易学的主流。
魏晋时期,老庄学说十分流行,并逐渐以贵族的面貌与儒家截然分离。其时佛教的东渐,又加速了老庄学说的流行。因此,魏晋玄学易学实质是道家易学和费氏易学结合的产物。
王弼是玄学易学的创始人。他的《周易注》,师承古文经学的解易学风,文字简明,义理通畅,使《易经》和《易传》成为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甚至以老庄的观点来解释《易经》的爻辞,将“自然无为”、“归根曰静”等思想解释《彖传》文字,以“忘象以求意”说解释易学中的取义学说,寻求《周易》经和传中的抽象原则。他主张阐明《周易》所包含的义理,摒弃汉儒灾异说和谶伟说,恢复先前《易》的本旨,从而开创了后世以义理解《易》的先河。
韩康伯进一步将王弼所未注的《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传亦加注解,依据筮法中的取义说,从义理的角度提出新的命题——“八卦备天下之理”。把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辞,看作是天下之理的高度概括,通过《周易》可以把握天下之理和变易之道。这种将无形之理视为《周易》之根本的观点,实际上是借易学中的范畴、命题宣扬老庄。易学的玄学化,使《周易》、《老子》、《庄子》并列成为“三玄”。
晋代玄学易学除此两大家外,还有阮籍、荀粲、梁武帝萧衍等人,可惜他们的著作已失传。在玄学易学以外,也有反玄学易学派。荀岂页、荀融、欧阳建、干宝等人分别对玄学易学进行了批评、责难,促使玄学易学不断修正自己的主张。到南北朝时期,北方易学与南方玄学逐渐出现了新的融合趋势。
隋唐时期,随着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繁荣,文化也进入了融合时期。唐代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便是两部融会魏晋南北朝各派易学观点的易学典范作品。《周易正义》一方面推崇玄学易学,一方面吸收各家观点,对之进行修正,提出了“易含万象”,“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的原则。并将玄学易学贵无贱有论发展为崇有论,以阴阳二气解释乾坤二元,以元气说解释太极,提出以气为核心的世界观。并以“自然无为”来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提出“无阴无阳乃谓之道”的新命题。认为阴阳二气自然本有,其开通万物的品德是自然而不造作,故把道看作是“自然无为”的称号。《周易集解》没有提出什么新命题、新观点,但汇集了汉易以来各学派的注解,对义理派的观点也不加评析地收集其中,是一本很好的资料汇编。这两部易学巨著的出现,表明易学正走向融合的新动向。
另外,唐代的佛、道二教中一些人物也援引《周易》卦象解说其教义。道教解易系统内便出现了《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见《道藏·洞玄部》)等著作。
(四)宋明易学
宋明易学的特点与宋明时期学术特点联系在一起,此时学术特点是注重从义理角度探讨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不注重文字的训诂、考据,是新儒家的兴起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易学也突出地表现为对《周易》经传中哲理进行探讨的特征,是古代易学哲学高度发展的时期。
由于《周易》经传,特别是《易传》一直被汉以来的儒家奉为经典,而《易传》又是儒家思想体系最具哲学色彩的著作,所以,宋明易学的哲理化特点,又使宋明哲学形成了以易学哲学为主要内容的新特征。宋明哲学中五大流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无不同易学有密切关系。据《宋史·艺文志》载,仅北宋解易著作就有60多家,其中著名的有李觏、胡瑗、周敦颐、邵雍、王安石、张载、程颢和程颐等。至于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文学家、史学家,亦有解易之著作。
北宋初期的易学大体有四大流派。一是以陈抟为鼻祖的图书学派。此派学脉是:陈抟传给种放→刘牧、李之才→周敦颐。到刘、李之后,又有所分化。刘氏推崇河图洛书,李氏重视卦变说,最后,周敦颐重视讲象,提出太极图说,论述宇宙形成过程,为儒家成圣人的理论提供根据。二是邵雍的数学派,提出先天学。三是由胡瑗倡导的义理派,后传至程颐。程颐著《伊川易传》,创立了理学派的易学体系。四是张载的气学派,他吸收了唐代孔颖达的气论学说,著《横渠易说》和《正蒙》。
南宋时期,邵、程、张三家易学都很流行而以程氏易学为主流。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以程氏易学为主干,会通各家之长而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易学哲学体系。与朱熹同时的杨万里著《诚斋易传》,一方面阐发程氏易学,另一方面又吸收张载易学思想、阐发太极元气说,企图将阴阳二气说同程氏的天理说揉合起来。此时,心学易学有所发展。陆九渊大弟子杨简,继承程颢和陆九渊的易学思想,以人心解易,提出“天人本一”,“三才一体”的新命题,论证卦爻象和天地万物的变化皆出于个人的意识。他认为易之道即人之心,主张人心即道,宇宙变化即人心变化过程。他著有《杨氏易传》和《己易》二书,是宋明时期心学易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对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有重大影 响。另外,功利学派的易学也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薛季宣、叶适等人提出了“河图洛书为古代地图说”,“道不离器说”,否定孔子作《说卦》等说,对传统易学有所突破。而图书学派易学,经朱震和蔡元定等人的阐发,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元明两代,《周易》朝普及和纵深两个方向发展,先后出现了一批注疏《周易本义》的著作。元代胡一桂著《周易本义附录纂疏》、《易学启蒙翼传》二书,其子胡炳文著《周易本义通释》,胡一桂的学生董真卿著《周易会通》,这些著作都对朱熹易学进行了阐发。明成祖时,胡广奉敕编《周易大全》,便以胡一桂所著为蓝本。《周易大全》的颁布流行,表明程朱派易学占居了明代易学的统治地址。
但是,由于元明两代易学以程朱易学为标准,义理派反而相对薄弱,没有出现新观点、新著作,倒是河洛之学和邵雍的先天易学有所发展。元代道教大师雷思齐承刘牧、邵雍易学学脉,推衍出许多图式。他以九宫图为核心解释《周易》原理,主先有数而后有象说。而俞琰、张理和萧汉中等人,亦以图式解易,但主先有象而后有数的观点。到明代,象学一派成了象数之学的主流,以来知德为代表的象数易学与程朱易学展开了长期的争论。明末清初,方以智父子将象数易学发展到高峰。
明代义理易学派的发展要归功于易学家蔡清。他著有《周易蒙引》,将张载易说的“气论”引入程朱“义理说”之中,批评了朱熹离气言理说,主张理象合一,成为明代易学“气本论”的倡导者。明代心学流行,易学中“心学”也有发展,他们主要以内心道德修养方法和精神境界解释《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辞,其代表人物是湛若水和王畿。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子,站在气学派立场,对宋明易学作了一次总结。他继承宋明气学和象学传统,修正程朱义理易学,批判心学易学,并对河洛先天之学和邵雍的象数之学也作了批判,先后著《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等著作,完成了易学哲学“气本论”的任务,宣告了宋明易学的终结。
(五)清代易学
清代是复兴汉易的时代。清人解易著作十分丰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其中内容和倾向都很复杂。清代易学主要有两派,一派以惠栋和张惠言为代表,倡导汉易。一派以焦循为代表,力图会通百家。惠栋著有《周易述》、《易汉学》、《易例》、《周易古义》等书,笃守汉易,不敢发挥,并且注重卦象的形成和变化,淡化《周易》的哲学价值。张惠言则专攻虞翻易学,著有《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息》、《虞氏易事》、《虞氏易言》等书,企图全面恢复虞氏易学。焦循则不然,他一方面依汉人解易的精神,注重象数文字训诂,另一方面又独辟蹊径,以建立新的易学体系。著有《易学三书》,即《易章句》、《易通释》和《易图略》,成为清代汉学易学的殿军。
对《河图》与八卦关系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康熙年间的学者江永研易从朱熹之说,在《河洛精蕴》一书中对《河图》与八卦关系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从总体倾向来看,清代易学缺乏对哲学问题的探讨,对易学哲学的建树甚少,理论思维很薄弱,是古代易学哲学的衰落时期。
(六)近现代易学
20世纪初至70年代,《周易》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
第一,注重对《周易》经传文字的注释。代表著作有沈竹初的《周易易解》、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学》和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其中以高亨注释的《周易》水平最高。他将经与传分开,认为经是卜筮之书,传是哲学著作。不讲象数,并且将“元亨利贞”解为大祭和利于占问,不以为是四种德行,发前人之所未发。
第二,重视考证,并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周易》卦爻辞中的事件。代表著作有:于省吾的《双剑讠多 易经新证》,闻一多的《周易义证类纂》,余永梁的《易经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郭沫若的《周易之制作时代》、《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顾颉刚的《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及《易系辞传观象制器的故事》,李镜池的《周易探源》,胡朴安的《周易古史观》,屈万里的《周易卦爻辞中的习俗》。
第三,注重对易学史上的著作加以评述而寓己见于其中。如民国初杭辛斋集古今易书达620余种,著有《易楔》、《学易笔谈》。周善培著《周易杂卦证解》,专以“杂”字解,自成一家之言。还有朱谦之的《周易哲学》,高亨的《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易大传的哲学思想》,金景芳的《易通》等书,使易学研究出现了新面貌。
第四,用现代科学证《易》。本世纪30年代沈仲涛著有《易与科学》(英文本),主要论述《周易》与西方科学的暗合之处。沈氏之后,又有薛学潜著《易与物质波量子力学》及《超相对论》二书,丁超五的《科学的易》。这 些科学易的特点是以科学比附《周易》,还未能以《周易》的思维方式去推动科学,或在其思维启发下进行科学发明创造。
80年代后,国内易学研究十分活跃,严肃的学术研究与民间易学都十分火热。从学术研究来看,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有易学史研究,“易”之义理研究,“易”与文化史研究,还有《周易》与中国古典美学、文学之关系,《周易》与现代管理,易与医、易与养生学等研究。更为突出的是,周易研究同自然科学领域找到了《周易》超越时空的价值,出现了“科学易”。各种规模的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不同层次的学术团体、研究院、学校相继建立。不同专业类型的刊物、报纸也先后面世,如《周易研究》、《周易报》等,而且逐渐形成《周易》研究中心,如河南安阳《周易》研究中心,倍受国内外易学界的重视。民间易学更是五花八门,尤其是《周易》与算卦,《周易》与气功,《周易》与古代堪舆(风水),《周易》与预测等。
海外周易研究
亚洲国家接触易经最早。日本在唐武后长安二年(702年),就曾颁布“大宝令”,要求学生通晓一两部经书,其中就包括《周易》。日本历史上不断涌现出有影响的易学家和《易著》。
西方最早读《周易》的人是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明末(1582年)利马窦传教到中国,在华生活28年,翻译和撰写了许多著作,使孔子思想在16世纪就传入意大利。
《易经》第一部西方语译本是法国传教士金尼阁(Nielas TriBauit)于杭州译出,为拉丁文本,揭开了易学走向世界的序幕。金尼阁曾于1610年、1620年两次来华传教,同时悉心研究《周易》,他译的拉丁文版《易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西文译本,因此被称为西方易学上的哥伦布。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f)1659年到中国,在上海、苏州、镇江、淮安等地传教23年,他同恩理格、殷铎泽等人把《大学》、《中庸》、《论语》和《周易》翻译成《西文四书直讲》,书中附有《周易》六十四卦和六十四卦之意义,1687年在巴黎出版。法国传教士雷孝思所译拉丁文《易经》,书名叫《中国最古的书》,于19世纪30年代出版。
《易经》第一本英文版是英国传教士麦格基(R·C· mcciatchie)于1876年译出,由于该书杜撰成分过大,被西方某些评论家评论为败笔之作。由英国传教士利雅各翻译,1882年于牛津出版的英文版《易经》,尽管冗长、呆板,但是当时在西欧被认为是最理想、最有影响的译本。1963年美国纽约大学又将其再版。美国贝恩斯(Baynes)根据卫礼贤译本转译成英文的《易经》,1950年在纽约出版,这本书胜过所有据中文原著翻译的英译本,成为当今西方英语国家所通用的“标准译本”,一再被翻印。当代欧洲心理学权威、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英文《易经》的序言中说:“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对《易经》给予极高的评价。
最早的《易经》法文本出版于1750年,由法国传教士宋君荣(Antonius Goubil)译。后又有法国霍道生的译本。而影响最大的是比利时人哈雷兹译于1889年在布鲁塞尔出版的《易经》,成为当今西方通用的法文本。
《周易》传到西方后,立即引起西方学者的浓厚兴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大代数与微积分的发明者莱布尼兹,在1679年靠自己的聪慧发明了“二元算术”之后,因为不能应用而无实用意义,不敢公布于世。后来,他从在华的传教士白晋的来信中知道了中国的《易经》和易图。由《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中得到了有系统、有条理、有逻辑的科学方法,发现伏羲六十四卦与他发明的“二元算术”完全一致。他在给白晋的信中说:“人们都知道伏羲是中国古代的君主、世界著名的哲学家、中华帝国东洋科学的创立者,这个易图可以算现在科学之最古老的纪念物。然而这种科学,依我所见,虽然为四千年以上的古物,数千年来没有人了解它的意义,这是不可思议的。它和我的新算术完全一致。当大师正在努力理解这个符号的时候,我依大函便能给它以恰当的解答。我可以自白:要是我没有发明二元算术,则此六十四卦的体系,即为伏羲易图,耗费了许多时间,也不会明白吧” 。他还说:“将伏羲的文字再延展出去,发明一种新的文字。易六十四卦给与‘普遍文字’的发明以重大的暗示,使思想与数发生关系。对于思想计算上非常有利。这个发明,对于人类精神作用的完成及道德与宗教真理的进步,更有兴趣,而眼界也拓展了。”他意想不到其得意之发明早在中国伏羲六十四卦中就有表达,钦佩之余写信给康熙皇帝要求加入中国籍,并在法兰克福创立起一所中国学院(此学院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才被毁)。莱氏之举,引起了世界各国对《易经》的普遍重视。
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凭借中国《易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他在自传中说,他的著名的正反合的辩证逻辑定律,是受中国《易经》启发而完成的。并且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是有绝对权威的”。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依据阴阳学说提出并协原理(亦称“互补原理” )时,总觉得语言叙述不能充分表达原意。1937年应周培源教授邀请来中国,先后到北京、南京、上海杭州讲学,游览了长城、十三陵、六和塔等,在孔庙看到了太极图。他看到阴阳鱼构成的太极图时大为惊讶,认为太极图是他的思想最恰当的表现,因此选中了太极图作他的族徵,象征着中西文化的融合。玻尔曾与泡利很有兴趣地专门研究过《易经》。我国唯一在玻尔指导下工作过的学者冼鼎昌回忆说:“听他(玻尔)讲东方哲学与物理认识论的关系,我惊叹于他对中国古典哲学的深入了解,开始懂得他以中国阴阳太极图为其族徵中图案的道理了。”
最早的德文版《易经》于 1924年在法国耶拿出版 ,由德国传教士卫礼贤(Richard Wilheln)译。卫礼贤精通汉语,1899年来华传教,在华居住达25年之久,曾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在华期间,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向中国的易学家、京师大学堂校长劳乃宣和胡适请教。他曾在北京大学和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举办《周易》讲座。1913年开始将《易经》翻译成德文,译笔简洁流畅,忠实可信,成为利雅各之后影响最大的西方译本。卫礼贤之子卫德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于1943年向驻北京的德国人作学习《易经》的辅导报告,1944年将辅导材料整理成书,书名为《周易八论》,成为今天西方人学习《周易》的指南。1960年贝恩斯又将其译成英文。
1987年美国海军天文台的罗伯特·合林顿宣布:太阳系存在第10颗行星,这是客观存在、毋庸置疑的。这一宣布使人类有可能解开两个玄妙的宇宙之迷:一是19世纪天王星的运行轨道为什么会“失常”;二是26000年前地球上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但是最早预测太阳系第10颗行星的不是美国人,而是中国旅法学者刘子华于1940年在巴黎用《易经》八卦原理推算出来的,并且计算出第10颗行星的密度为0.424(水=1),轨道运行速度为1.689公里╱秒,对太阳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以179年为周期绕太阳旋转。他的《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的论文使世界震惊。巴黎大学哲学系主任、论文审查委员会主席爱米尔卜勒耶说:“他费了许多考证和智慧显示出现代科学与纯直觉的知识构成的中国古代科学有深奥的吻合。”法国仆尔日天文台台长摩尔称:“其博士论文为我们指出了中国古圣贤的宇宙科学,竟如此与最近四个世纪中若干代学者耗尽艰辛所得的结果相吻合。”
物理学家卡普拉从许多方面比较了现代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以《易经》为核心的东方传统思想的相似处。他认为:现代物理学与《易经》都把事物的变化看成自然界的本质,而由变化产生的结构及对称性只是第二位的。《易经》具有通过变化产生的动态模式的观念,可能与现代物理中的S矩阵理论最为接近,八卦图同强子八重对称性类似。他的论著问世后,对世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从《易经》的阴阳消长的原理中受到启发,提出“原子能态二组的奇偶性虽是不灭的,但不是不变的,而且存在着盛衰消长的变化。”这一重大发现使他们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博士说他之所以怀疑到德国舒氏的奇偶性不灭定律,与他在西南联大时读《易经》有关。美国地学家特奇根据八卦归类、推理的系统结构,撰写出专著《地球构造图》。他把地球划分为八块,以此来论述地震和各种矿床分布。新加坡南洋大学教授田新亚认为,八卦可以比拟于元素的八族,它们彼此之间的内涵性质有多处是可以对应的符号。易卦排列能和组成物质的元素内在组织上的周期性适应。此外,尚有特具的显示功能,是已有元素周期表所不能表达的。按《易经》原理推断,化学元素决非现在的107种,应该更多,现在已被科学所证实。
《易经》蕴涵着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广泛的科学知识,其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就数学而言,它蕴含了全部近代数学,它不仅包括二进位、十进位数学,而且还包括勾股定律、黄金分割律、排列组合、求极大极小率、概率、大衍求一术、二项式定律、余数定理等。物理学方面如宇称不守恒定律、测不准原则、相对论、原子学说、电子理论、夸克理论等都可以从《易经》中找到联系。被称为现代化学之渊源的炼金术,是凭借《易经》的阴阳学说才得以发展。生理学中双螺旋理论(即DNA缺氧核酸)的发现,是因DNA中的64种核酸数,与《易经》中的六十四卦数和卦爻结构相符合。当代最为人们所关注的生态学问题,其本质可以从《易经》中找到“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联系。
《易经》的博大内涵,对现代语言学也发生了巨大影响。美国布法罗纽约洲立大学教授荷夫,运用《易经》八卦来分析英语中的单词。他将每个单词的形、声、义用八卦中的爻来表示,相同者为阳“   ”,相异者为阴“- -”,把所有的英语单词归于八种结合。声、义,对于各国的语言文字研究开拓了一条新路,具有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管理易”,把《易经》思想运用于管理科学,推进了管理科学的发展。国际易经研究会主席、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美国远东高级研究院院长成中英,吸取中国《易经》文化而提出管理新理论,即“C”理论,他说:“中国的易经有两个作用:一为察微知变,就是透过细微的东西,作为判断;一为变通入神,在变通当中,了解对方的心理。这些都是管理的软件”。有人认为日本管理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就在于对中国文化的应用。日本在60年代研究《孙子兵法》,70年代研究《三国演义》,80年代研究《易经》。许多科学家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正在由近代分析潮流为主的阶段转向以整体综合潮流为主的阶段,中国的《易经》中一些哲学范畴、思维模式,更加符合现代科学所揭示的宇宙图景,特别是《易经》的天、地、人的自然界一体理论,独特的象、数、理思维方法,是启迪科学家解决当今世界重大难题的思想体系,对现代科学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在作用。
近几十年来,欧洲、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国的学者相继成立了易经研究组织,并在大学设立了易学专业,研究范围已由纯理论走向应用科学的领域,涉及数、理、兵、医、艺术等多种学科,出现了“人文易”、“科学易”、“管理易”、“艺术易”等学术门类。《易经》先后被译为拉丁文、德文、法文、英文、日文、朝鲜文、俄文、荷兰文等十多种文字。台湾易经学会主办的《易学月刊》发至世界各地。近几年来,在武汉、北京、济南、安阳等地多次举办国际性的《易经》学术讨论会。安阳举办的《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每年一届,有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学者参加交流。有关研究《易经》方面的成果和著述层出不穷,仅日本在近时期就出版了200多种。其中主要有1943年出版的武内义雄著《易与中庸》,1958年出版的诸桥辙次著《易经讲话》(五卷本)。1958年后,先后出版了高田真治著《易经译注》、《易的思想》,宋井宇三郞著《宋代易学研究》、铃木由次郞著《汉易研究》、《易经译注》、《易与人生》、《伏羲八卦方圆图与莱布尼兹二进法算术》,户田丰三郎著《易经注释史纲》,赤冢忠著《易经释注》,本田济著《易译注》、《易学--它的形成与发展》等。
朝鲜是最早接受《周易》的亚洲国家之一,李朝时期的易学家李滉(1501~1570)曾精心研究《周易》,他继承朱子易学思想,经过改造、修正、阐发,使《周易》更适合朝鲜国情,为《周易》研究奠定了基础。韩国(南朝鲜)把太极图作为国旗图案,已大大超越科学研究的范围,足见其国家对《易经》的重视程度。
据统计,从本世纪60年代以来,闻名世界的重大科技成果有14项,其中有多项与《易经》的理论有较密切的关系。这些项目是: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分形几何理论,一元数学理论,物元分析理论,天地生偶次序,全球地质构造吕德斯线,地球经络穴位结构理论,地震自然节律,自然同期可分度理论,生物全息律,宇宙全息论等。如今,世界上许多学科的科学家都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对《易经》进行研究和探索。
安阳周易研究
安阳是《周易》的发源地,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易学研究提供了方便。安阳易学研究历史悠久,代代相传,能人辈出,出现了一些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易学名家和易学著作。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卜商(子夏)曾于汤阴的西河与魏文侯讨论易学,鬼谷子曾在这里演练兵法。西汉时期,易学研究出现了极盛时期。据《滑县志》载,“京氏”易学的开创者京房就出生这里。
京房(前77~前37),本姓李,字君明,推律自定为京氏。学易于焦延寿,以通变说易,好讲灾异。元帝初元四年,以教廉为郎,后立为博士。屡次上疏,以灾异推论时政得失。因劾秦中书令石显等专权,出为魏郡太守,治郡有政绩。不久,石显诬陷京房与张博通谋,诽谤朝政,归恶皇上,斩于街市。京房是西汉著名的易学家,他把《周易》看作是占算吉凶的典籍,从而创造了许多占算的体例,以讲占候之术而闻名。在占算体例的解释中,进一步发挥了孟喜的卦气说,并吸收了当时的阴阳五行说,对易学的发展影响较大。京房易学的主要成就是:(1)八宫卦说,包括世应说和飞伏说。即将八经卦的重卦称为八宫,按乾、震、坎、艮、坤、巽、离、兑顺序排列,把六十四卦分别纳入八宫。(2)纳甲说。用八宫卦配以十天干,各爻分别配以十二地支,甲为十天干之首,故称之为“纳甲”;配以十二地支,亦称之为“纳支”。(3)五行说。以五行学说解释卦爻象和卦爻辞的吉凶。此说包括五星配卦说,五行爻位说,五行生克说,八卦休王说等。以五行说解《周易》,始于京房。(4)卦气说。有与孟喜卦气说相同的地方,比如以坎卦主冬至,离卦主夏至,每卦六爻各配6个月份,表示气候的变化。也有与孟喜卦气说不同的地方,比如将坎离震巽四正卦纳入一年的日数之中。孟喜以六十卦、三百六十爻配一年之日数,而京房则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配一年之日数。跟孟喜之卦气说相比,他于四正卦以外,又增加了巽艮两卦,主管二十四节气。卦气说以讲灾异、灾变为其特征之一。(5)阴阳二气说。以阴阳二气的变易,解释卦爻象的变易,以此说明“易”就是阴阳二气的升降变易而永无休止。京氏易学,不仅讲占法,而且通过对占法的解释,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用来解释自然和社会,形成汉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著作有《京氏易传》三卷,其他皆已失传。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京氏章句》,黄奭《汉学堂丛书》、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等书中也有辑录。
三国后期,曹操都邺,邺下文人中多有研易人士。
唐宋时期,研究《周易》者,既有本籍人士,也有客籍人士。本籍人士中以崔良佐和邵雍为代表。
崔良佐,唐代滑州灵昌人。历任卫州汲县尉、虢州湖城主簿之职。后因母丧,遂不仕,隐居共北白鹿山。著有《尚书演范》、《周易忘象》等书,撰写《浑天》等数十篇文章。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谥康节。北宋著名易学家。河北范阳人,幼随父迁河南,始居衡漳(今林县邵康庄),后迁共城(今河南辉县)百源,故后人称之为百源先生。屡被推荐为官,均坚辞不受,终身以研究《周易》为业。后居洛阳,与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从游甚密。共城令李之才曾授以“物理性命之学”,即《周易》象数之学。经过他刻苦探索,多有独到之处,在易学象数派中自为一家,以先天象数之学闻名于世,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其学术思想与王弼以来的义理思想相悖,他把陈抟等道教的思想与易理相结合,为理学的命题作论证,使易学成为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易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生出天地,天生于动,地生于静。又认为太极是不动的,太极显发而有变化的功能,于是生出数、象和器。提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按照“先天象数”的图式展开的,把先天象数归之于心。当时,邵雍的数学派同张载的气学派、程颐的理学派成三足鼎立之势。象数易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以乾坤坎离为四正卦,由此推衍出一套图式,进一步发展了李之才的卦变说,认为乾坤坎离为四正卦的图式乃伏羲所画,称作先天图,其学为先天学。而汉易中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的图式,乃文王之易,是伏羲易的推演,称为后天学。邵雍对此两种图式均有解说,但推崇并着重研究先天之学。他提出先天学有卦无文,却尽备天地万物之理。八卦和六十四卦次序图,是说明八卦的起源和六十四卦形成次序的。以加一部法或称一分为二法,解释六十四卦卦数和卦象的形成,把奇偶二数的演变置于第一位,有此数学法则,方有六十四卦。这种解释乃汉唐易学所未见,排斥了无生有说及汉唐易中取象说,创立了以数学观点解易的新学派。并称天地万物都是按八卦生成的次序演变出来的。其八卦和六十四卦方位图,是说明八卦和六十四卦所处的方位。其中方圆合一图是宇宙的时间和空间的间架或模式,用来表示天地万物均处于此模式中。其皇极经世图,将卦气说加以推衍,制成宇宙历史年表,用来推算人类和宇宙历史的进程,为其一大创造。邵雍将卦气说中阴阳消长法则加以推广,用来解释人类和宇宙变化的规律,并依据阴阳消长规律得出“天地终始”说。认为人类社会已盛极而衰,将历史分为“皇、帝、王、霸”四个时期,提出一代不如一代的历史退化论。其学说经后世人发展为算命学,社会上卜卦算命先生,均以邵雍为祖师,标榜其为康节神数,在民间颇有影响。著作有《皇极经世》和《伊川击壤集》等。
元明清时期,安阳易学研究有了较大发展。这时期研习《周易》人数增多。其中有崔铣、许三礼、韩鸣岐、刘廷士、暴骥远等。
崔铣(1478年~1541年),字子钟,一字仲凫,号后渠、少石、洹野,世称后渠先生。河南安阳人,弘治进士,明代著名学者。在易学研究方面以程氏易学为宗,兼采王弼、吴澄之说,与朱熹《周易本义》颇有不同,他舍象数而阐义理,认为陈抟所传图象皆衍术数,与《易》无关,诸卦变之说亦支离无取。他的理论笃实近理,反对阳明心理和禅学。著有《读易余言》,晚年著《周易大象说》,多精微自得之旨,为时人所推崇。
许三礼,字典三,号酉山,清初安阳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任浙江海宁县知县。第二年利用旧庙办起了“正学书院”,后又创办“海昌讲院”,亲自授课,并邀请了一些知名学者讲课。康熙十五年(1676年),邀请著名学者黄宗羲赴海宁讲学。黄氏主持海宁讲学达5年之久。许三礼与黄宗羲交往甚密,崇尚程朱理学,对易经的理论研究较深,1681年著《易贯》。
韩鸣岐,滑县城东北魏庄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举人,历任济阳、荥阳教谕。著有《卦爻便省管窥录》、《地理一隅》、《等韵指掌》等书。曾任知县,后借故辞职,以教育学生为业。
刘廷士,字元直,安阳城西25公里冈西村人。家赤贫,天性奇特,苦读不倦。精易学,著有《中天易经》、《大六壬银河卓》等书。他根据《易传》的思想,以三十八图来表示天地自然之易。其中河洛之易4图,伏羲之易6图,神农之意5图,黄帝之易5图,周文王之易10图,孔子之易8图,他补绘中天5图(连山)、后天5图(归藏),表示失传的神农、黄帝《易》。筑藏书楼三楹。清道光辛卯,举孝廉,任卢氏教谕,为人清正,乡人称道。
暴骥远,字良甫,世居滑县城南暴庄。其祖菼(tǎn),字西庵,精易学。父大儒,字超亭,清朝道光三十年进士。他从小跟着祖父读书,16岁应试,取为庠生。他博览群书,贯通六经,尤精于《易经》。他认为后世注《易》多言玄妙卜筮,失去《易经》的本来意义,乃博采历代易学诸家之长,著《周易辑注发明》二册。
客籍人士中,以河北人杜瑛和崔述较有名。
杜瑛,元初信安(今河北霸县)人,后迁于偃师缑氏山中治易。杜门著书。主要著作有《皇极引用》、《皇极疑事》等。崔述,直隶大名人,字武承,号东壁。乾隆二十七年举人,曾任福建罗源和上杭等县知县。罢官后,寓居安阳,专心研易,著有《易卦图说》等。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连年灾荒,研究易学者寥寥无几。安阳人王金声,以邵雍的《皇极经世》思想为主,著《先天三皇大数演易》。李宗模著有《读易钥》和《图象浅说》等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对《周易》认识不清,常把《周易》和封建迷信、卜筮算卦等同起来,甚至视为禁区,很少有人深入研究。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周易》研究逐渐兴起。1984年全国第一次周易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促进了安阳周易研究的开展。1989年5月在安阳召开了《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第一届全国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学者和专家参加了会议,收到学术论文45篇。会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一书。同时出版了顾明著的《周易象数图说》。1990年10月,召开了《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海内外专家、学者128人出席了会议,收到学术论文78篇。会后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周易与自然科学研究》。1990年8月,安阳周易研究会成立。《周易》研究在安阳逐渐开展起来。安阳周易研究一开始就抓住与自然科学结合的方向,拓展了《周易》研究的新领域。安阳已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易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
(原文载《安阳史话》)
[ 此贴被紫色璎珞在2009-07-26 13:41重新编辑 ]
[楼 主] Posted:2008-04-27 12:14|
梦亦非


级别: 贵宾
精华: 0
发帖: 1617
威望: 11832 点
小说币: 481 RN
贡献值: 92 点
注册时间:2006-09-13

这本书看过 只是可惜的是 愚笨的我看不怎么明白的说哈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1 楼] Posted:2008-04-28 12:31|
莲芯

级别: 守护天使
精华: 0
发帖: 65
威望: 14 点
小说币: 2059 RN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2008-06-24

看了一半~~但是有些东西很难贯通起来~~
[2 楼] Posted:2008-06-25 18:51|

 小说论坛 ->悠悠史话

快速发帖顶端
内容:
HTML 代码不可用
使用签名
Wind Code自动转换
[查看帖子长度] 标题:
按 Ctrl+Enter 直接提交

论坛导航顶端
女人天堂武林三国都市言情玄幻武侠幽魂鬼境舒心茶坊原创都市生活佳作推荐万国帖志原创青春校园写作素材传递窗原创奇幻武侠悠悠史话精品网文原创短篇在线书友风采诗池词林似水年华品茗话书星语塔罗美图贴贴天籁之音婚恋物语恶灌满营
本版推荐帖子
【历史人物讨论】驳诸葛亮借刀杀关羽
【原创史话】<诸葛武乡侯>
【历史人物讨论】周恩来总理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外国史话】俄罗斯发现诺亚方舟遗迹
【历史事件讨论】秦汉之间为何漏掉一个楚王朝?
【外国史话】记实   古代智谋外国篇
【历史人物讨论】中国名将评述
【原创史话】草根历史,能火多久?
【历史人物讨论】功 到 雄 奇 即 罪 名(民族英雄袁崇焕)
【历史事件讨论】大明皇帝为什么那么残暴?
《文学博客网》推荐博客文章
《相思满袖却无言》
《<二十四城记>是一道独特风景》
《在最暖的时光里》
《四月。夜之殇》
《秘密<外一首>》
《故土沧桑,历史壮歌——读马自祥历史长篇小说<阿干歌>》
《风筝<之二>》
《写给黛玉》
有感于《于丹〈论语〉心得》
《关灯影视--<潜伏>杂谈》
精彩小说推荐
《透明的淡淡人》
《紫日》
《修真魔神》
《岸河》
《『我的野蛮王子』—千变泡泡爱》
《十字路口向右转》
《暗夜浪子》
《跑到古代当女皇》
《恋他恋她》
《大碰撞》
《小说阅读网》版权所有 2004-2009,言情小说、玄幻小说等小说在线阅读和博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