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说连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24:17
  第一回

        英布村人杰地灵出才子

        宗文魁海角天涯拜神医

 英布村因汉代名将当阳君在此驻屯过,故而得名,后来改名官桥镇,沿用至今。

 该镇位于徐州南四十五里,萧县境内芒砀山区龙头山下,黄河故道清水河畔的古驿道上,通衢南北二京,横接江淮漕运。官桥镇这一水旱码头既是交通枢纽,又是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徐州控鲁豫,厄苏皖,雄踞淮海要塞的重要屏障之一。

 纵观历次改朝换代,徐州均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徐州南大门之称的官桥镇则必先受兵。

 屡蒙战乱浩劫,兵燹蹂躏的官桥镇兴废更迭频频,倔强的官桥人不屈不挠,一次次在弥漫着战火硝烟的废墟中站了起来,重建家园,没有舍弃这片热土。世代相承,繁衍生息,延续了下来,依然车水马龙,一派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景象,有词为证:

          官桥镇

 傲立龙头山下,欣欣向荣人家,远离帝都也繁华,集逢一六三八。

 渔翁荷蒌而来,猎户珍禽市卖,店铺林立车马喧,叫喊柴米桑麻。

                                                                                                    调寄《西江月》

 郁郁葱葱的官桥镇竹影摇清,镇西的白果树八人方能合围。白果树学名银杏树,亦称公孙树,属新生代第四纪冰川的刁遗植物,故有活化石的誉称。

 所谓第四级是地质科学的一个专用词。是人们对史前其中一段时间内各种自然史料便于研究的统称。系法兰西德斯诺伊尔斯氏于一八二九年创立的,她是地质史上非比寻常有着划时代重大意义的地质年代,伟大的人类脱颖而出,站了起来。风风雨雨,百万年来经受了无数次各种灭顶之灾的磨练,终于成了这个花红柳绿大千世界的主宰。因此第四级为人类纪或者灵生纪。

 镇周围数里之内有千岁以上高龄的银杏树数株。故人们争相传说官桥镇是地脉汇集的聚宝盆,有灵气。

 宋代大文豪东坡居士在徐州任职时便经常到官桥镇视察,在镇西雾潴泉便写下“岂知泉下有猪龙,卧枕雷车踏明轴”的诗句。

 孔夫子在官桥镇办过私学授过课,“圣人坊”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镇东有占地面积很大的古墓群,其中英布之妹英姬的幕葬最为庞大,占地数亩。地面殿宇早已荡然。次墓早年被盗,巨大的条型基石被移作它用。零星出土的一些随葬品,如陶制多层每层均设有神龛坐有佛像的宝塔等则时有发现,散佚在附近村民的家中。

 有关英姬墓各种神话般的传说在当地流传甚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闲言少叙,话说大明万历年间,在这人杰地灵的官桥镇上,有个名叫宗文魁的少年,颖悟绝伦,笃志嗜学,于书无不读,事母以孝闻。

 邻里称颂:“文魁年少有侠气,浑厚朴实,极具君子风范,日后定成大器。”

 因母疾,多方延名医诊治罔效,痛不欲生。自度:“天下岂有不治之症,不治者,医道不精之故耳。”

 遂弃举子业,专治岐黄家言。

 素闻名山大川多隐世外高人,为治母疾,拜别家人,历尽千辛,前往从之。一路南下北上,穷登涉,忍饥寒,穿越荆襄,遍访秦蜀,日夜兼程,风雨无阻,依然奔行晋赵之间,意坚砥砺,疾志不悔,十分令人钦佩。

 这一日来到陕西地面终南山下的界外峰前,恰逢风雨过后,草木山石焕然一新。春色如妆,洁净无尘,昊天朗朗,辉映相茵,微风煦煦,阵阵清香袭人。

 但见茂林葱葱,修竹亭亭。茂林葱葱蔽日月星辰之辉,修竹亭亭映龙泉虎涧洄潆。

 童子采药攀悬崖绝壁而上,樵哥负薪缘荆棘小道疾行。

 绕山溪水缥碧绿,盘崖古槐龙蛇形。实是欲界之仙都,修性之圣境。

 行至深处,林壑幽邃,荆棘丛生,藤萝纵横,无路可走,只好仗剑开途而行。突然危峰横阻,巍然兀立,仰望绝壁上有个山洞,竟然有个人影一闪不见。

 宗文魁不由精神一振,即刻扑向悬崖,奋力援木寻葛,猿臂相引,流石蛇行,攀葛牵棘,踞岩而上。

 在这险峻挺拔的千仞峭壁上攀登,其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是雨后苔藓湿渌,地衣滑腻。愈向上愈是难爬,山风飒飒,飞鸢在侧,窥深悸魄之至,稍微不慎,定然粉身碎骨,葬身渊涧,绝无幸免之机。历险数次,遂达洞口之上。

 达于洞时,已是精疲力竭,“噗通”一声,跌倒在洞门口的平台之上,顿时便昏了过去。

 宗文魁自己不知过了多久,苏醒时已躺在门侧的石几上。

 面前的石凳上坐着一位雍容大雅,举止端庄的中年道姑。

 道姑身后站着一位和自己年龄相差不多的少女,戎装素裹,背插宝剑,英姿飒爽。

 这分明是仙姬下界,哪里是世间凡人。急忙滚下石几,纳头便拜,不敢正视,以防亵渎仙体。

 禀明缘由,长跪不起。

 道姑不顾,长袖一拂,连同少女进入洞内去了。

 宗文魁不敢入内,只在洞口稽首而已。

 就这样在洞外一连跪了三天三夜,饥寒交迫,几次昏倒,依然跪拜不起。

 朦胧中,忽见少女出,托一水晶盘子,盘内有颗鲜果,送至面前道:“吃了吧。”

 宗文魁叩首致谢,伸出双手恭恭敬敬地接了过来,不识其名,状似龙眼,略小,呈赤色,绝非俗物。入口即化,味甘如饴,津滋蜜蜜,馨香绕口。说来也奇,不仅饥渴顿失,且疲惫荡然,神形充沛,气力倍增。欣喜异常,益信求拜。

 至七日,道姑忽出问曰:“痴子,所求终欲何为?”

 宗文魁叩首有声答道:“求仙学艺,为母医疾。”

 道姑晒曰:“去,世上无神,何自苦为。”

 宗文魁自讨命薄,于仙无缘,母疾难愈,虽有赤子之心,却无回天之术,枉为人子,徒活于天地之间,不由人一阵阵心如刀绞,扑簌簌泪似泉涌,正可谓“万念俱灰。”

 遂起身面向家乡遥拜了三次,毅然纵身跳下了绝壁深谷。

 说时迟,那是快,只见道姑将长袖轻轻一抖,迅疾若电,白练闪动之际,宛似云龙戏水,早已把宗文魁凌空捲了回来。

 宗文魁浑浑噩噩,迷迷糊糊睁开双眼一看,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一切是真的,怎么依然躺在跪了七天七夜的平台之上。

 道姑郑重言道:“念汝至诚至孝,无虚无伪,仁术可诲。”

 绝处逢生,悲喜交集。

 宗文魁闻言,哪敢怠慢,整冠肃容,忙行大礼道:“弟子宗文魁拜上仙姑。”

 道姑笑道:“真是痴的可爱,吾非仙姬,也不是诵经拜佛的出家之人。着此僧服,原先只是为了避乱,天长日久,习以为常,也就如此了。世上偏就有这么巧的事,你也姓宗,可谓同“宗”共祖,你今年多大啦?以后咱就姑侄相称吧。”

 “是,孩儿今年十八岁,姑母大人在上,受儿一拜,叩祝姑母大人萱堂日永寿同松柏千年碧,宝婺腾辉品似芝兰万世清。”

 道姑深情地爱抚宗文魁的头道:“魁儿甭叩了,信然,机缘天定。这是你表妹朱弘柔,小你两岁,顽劣任性的很,这以后可是有人管着了。”

 那位叫朱弘柔的姑娘背着道姑做了个鬼脸儿。和宗文魁见过,遂同道姑进入洞内。

 进洞伊始,顿感爽快宜人。此乃天然溶洞,岩滴如柱。仰观钟乳倒挂,千姿百态,玲珑生辉,俯察流水穿岩,曲绕石笋潺潺,峥淙叮咚似乐。

 后壁左侧现一小门,委身而进,沿溪顺势,逶迤下行,路虽崎岖,然其坡度较缓,前进不难。

 行了多时,渐行渐明,斗见天光,步出山洞之外。

 啊!宗文魁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这层峦叠翠,上出九霄的环山拱抱之中,竟然另有一番天地。世上果有“世外桃源”。

 宗文魁不由信口道:“四顾环山山势云容高与接。”

 “一览曲水水光天影莹相涵。”身后的朱弘柔即刻联上。

 宗文魁暗自称奇。

 “魁儿,你看如何?”

 “很好!”

 道姑微微一笑,漫不经心地似乎微晃了下头道:“说说看,好在何处?”

 “在这剑锋千仞与世隔绝的群山环抱之中,竟然会有这么大一片广袤富饶美丽如画的大平原,远山含青,吞云锁雾,近水绕绿,明灭曲行。农舍隐现炊烟袅袅,铺青迭翠,禾浪千顷,蜂蝶飞舞,鸟语花香,好一派恬静安逸的田园风光。”

 道姑望了一眼朱弘柔示意宗文魁道:“她向来持才自傲,魁儿不妨评论一下她刚才联的对儿,孰是孰非,终究如何?”

 宗文魁面呈为难之色。

 道姑爽朗笑道:“不必拘泥,但说无妨。”

 宗文魁望着朱弘柔真挚而无所顾忌的眼神道:“很好,韵律平仄,字词对仗及其意境、情调等均属上乘,无可非议。若执意要文魁说点什么。。。。。。”

 “魁兄尽管直说。”

 道姑正色道:“男子汉顶天立地,何以吞吞吐吐。”

 “孩儿并非故意作态,是在推敲若以“九逥”易一览,是否更耐人寻味些?”

 朱弘柔不禁拍手叫绝,连声赞道:“妙!妙!改得好!改得好!四顾本就一览无余,何如这九逥,恰似画龙点睛,真乃堪称神来之笔。”

 “魁儿,活人济世之奥义,浩如瀚海,茫茫无涯,资一生不难,谋一代名医则绝非易事。”

 “孩儿记下了,定当发奋进取就是!”

 “医母疾此乃孝道,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上自天子王公,下达于庶人百姓,虽尊卑有差,及乎行孝,其义化一,至德至要也。然万万不可忘记医乃济世之航,不当,即为殃民之刃。”

 “谨尊姑母大人的谆谆教诲,绝不辜负您老对孩儿的殷切期望!”

 闲话间已过了一座天然石桥,忽见翠竹似帐,引径内伸,遮天蔽日,诸鸟飞鸣,流水淙淙。在这绿竹丛丛的小道上信步缓行,倍感雅静,爽快异常。

 不一会儿,幽径洞开,现一硕大无朋的赑屃负岩阻道,张口为门。携手入内,穿腹而过,豁然开朗。一处殿宇呈现眼前,红墙绿瓦,气势雄伟。正门有扁,上书“避尘陵宫”四个大字。原来此处竟是帝王生前兼做行宫的陵寝之处。近前细看,下面落有“万历三十八年岁次辛亥仲春上浣之吉”十六个小字。

 殿前两厢肃列着精雕细镂的文官武将及栩栩如生的瑞兽,均依制序列,宏伟壮观。

 宗文魁竟不知现在身置何处,是否自己在做梦。半响,才呆呆地问道:“姑姑,难道京畿幽燕之定陵是疑陵?”

道姑面色一沉,厉声斥道:“休得乱语,以后任何人面前均不得谈及避尘陵宫之事,否

 则,杀勿赦!”

 宗文魁诺诺应允,哪里还敢问这问那。

 

 欲知后事,切看下回

                

                  【宗娘娘倾其所学传剑技,众太医鞠躬尽瘁授岐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