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去世真想 誓将娱乐至死进行到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39:00
继余秋雨遭遇恶意谣言“被去世”之后,文坛另一位重磅人物金庸也遭遇“逝世谣言”,惊动全国媒体记者,金庸好友倪匡、潘耀明等更接到无数求证消息的电话,他们均表示此为谣传。金庸创办的《明报》亦明确表示所谓金庸去世是谣传。
“被去世”俨然成了最近的一个热门词汇。任达华、余秋雨、金庸,谁会是下一个?我们无法猜测。在造谣者看来,这或许只是一种无厘头的恶搞,但站在道德的角度,咒人死并不是一件符合公序良俗的事情。你可以不喜欢某位名人,但你不能咒人死。因为这是做人的底线。
作为公众人物,作为名人,偶尔遭受点非议是正常的。因为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喜欢你的人把你捧上天,不喜欢你的人恨不得让你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有人说名人“被去世”是黑色幽默,是在开玩笑。可这个玩笑开得实在有些过火,要不造谣者也让自己“死”一回看看。那些名人们可以大人不计小人过,一笑了之。但老实说,那些制造“被去世”谣言的无聊者已经侵犯了名人的隐私权,已经触犯了法律。
谣言与辟谣,这似乎是网络上每天都在上演的故事。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真真假假,这也是正常的。因为上网的人是形形色色。与2007年柯受良先生“被去世”那会儿相比,现在“被去世”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时间也是越来越短。或许这要拜如今更加方便快捷的“微博”所赐。
“被去世”是荒诞的,但这种娱乐至死的荒诞却是对娱乐精神的亵渎。我们的确需要娱乐,但不至于拿别人的生死开玩笑。明星去世,这当然是能引起轰动的大事件,但我实在想不出让明星“被去世”的意义何在?明星不喜欢,公众不喜欢,自己还落一身骂名,何苦来着?
对于一个健康而有序的互联网而言,这种“被去世”的谣传当然是很无聊很无奈的,也是被所有网友所唾弃的。
谁会是下一个“被去世”的名人?只有那些无聊者知道。不过对于那些名人来说,证明自己活着的最好方式是拿起法律的武器,将那些造谣者绳之以法。
金庸生平大事
金庸,原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浙江海宁人,查家为当地望族,历史上最鼎盛期为清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现代查氏家族还有两位知名人物,南开大学教授查良铮(四十年代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台湾学术界风云人物、司法部长查良钊。出自海宁的著名人物还有王国维和徐志摩。金庸祖父查沧珊是"丹阳教案"的当事人。
1937年,金庸考入浙江一流的杭州高中,离开家乡海宁。1939年金庸15岁时曾经和同学一起编写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据说畅销内地,这是此类书籍在中国第一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1941年日军攻到浙江,金庸进入联合高中,临毕业时因为写讽刺黑板报《阿丽丝漫游记》被开除。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因对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投诉被勒令退学,一度进入中央图书馆工作,后转入苏州东吴大学学习国际法。抗战胜利后回杭州进《东南日报》做记者,1948年在数千人参加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大公报》,做编辑和收听英语国际电讯广播。不久《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南下到香港。
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1955年开写《书剑恩仇录》,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用的艺名林欢)。1959年离开长城电影公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明报》,共写武侠小说15部,1972年宣布封笔,开始修订工作。
1981年后金庸数次回大陆,先后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以最高规格的接见,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86年被任命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1989年辞去基本法委员职务,卸任《明报》社长职务,1992年到英国牛津大学当访问学者,1994年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现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任教。
金庸博学多才,举凡历史、政治、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电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无所不包,是香港著名的政论家、企业家、报人,曾获法国总统"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英国牛津大学董事会成员及两所学院荣誉院士,多家大学名誉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