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pe、Twitter或Flickr 一个分享的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20:45
早在1999年,当万维网(World Wide Web)还只是由前谷歌(Google)时代的搜索引擎松散连接起来的网页集合时,一个叫Eng-Siong Tan的新加坡人有了这样的想法:开发一种类似“随手贴”的软件,让网民们在网站上留下自己的评论,而不管网站管理者同意与否。
这个好点子足以让Tan和他的软件Third Voice在硅谷(Silicon Valley)立足,他们还被《财富》(Fortune)杂志评为“酷公司”。这彷佛开创了消费者力量的新纪元,正如《公共关系季刊》(Public Relations Quarterly)上一篇文章指出的那样:突然,消费者发泄不满的私下交流将被公之于众。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不对等局面即将改变──向着有利于消费者的方向改变。
然而尽管如此,又或许正是这种关注使然,Third Voice最终惨淡收场。由于未能吸引到足够用户来赚取广告收入,Third Voice在2000年改变了发展策略,转型为一家关键词搜索引擎。这依然不能帮助它摆脱失败的命运。2001年4月,该公司成了网络泡沫的又一牺牲品。网站关门大吉,Tan也变得默默无闻(记者未能立即联系到Tan置评)。
如今八年过去了,又一个新加坡人重新投入到类似的领域。庄振宏(James Seng)创立了一项名为SharedCopy的服务,用户可以在网页上添加、分享评论,甚至还可以信手涂鸦。这些页面既可以公开,也可以仅在少数好友间浏览。除SharedCopy外,我至少还发现了六种类似服务,其中包括zpeech、Trailfire、Stickis、i-Lighter以及Protonotes。所有这些服务大致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允许在网页上发表评论,而且其他人可以看到这些内容。
那现在和当初相比,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ThirdVoice有些超前。那时对我们而言,互联网更多的是用来阅读别人写的东西,用不着我们去反馈。当时也几乎没什么人听说过“博客”这个字眼。而现在,不管你怎么看,博客已经成为引领眼下这场互联网革命的先驱,读者和作者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
而在当时,Tan和ThirdVoice几乎成为众矢之的。网站纷纷声讨ThirdVoice,理由是它允许匿名用户随意乱写乱画。其中一个名为“对ThirdVoice说不”的网站(www.avantart.com/personal/nototv/saynototv.html)抱怨说,这种允许在他人网页上添加评论的工具为懦夫和丑陋者提供了便利。
如今,人们的态度发生了一些转变。现在我们对于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现象已是欣然接受(即使是在不留姓名的情况下);而且很多网站之所以拥有如此高人气,靠的就是网友留言的数量。还有像友你友我(MySpace)、维基百科(Wikipedia)等网站干脆就是完全依靠网友自己添加内容。如今的互联网或许和Tan的构想仍有差距,但应该比1999年时更接近他的想象。
这批网页留言服务新军意外地发现,用户不太喜欢将个人评论与所有人分享,而是更愿意有选择性地设定为只让少数好友看到。德国企业家赞腾(Boris Veldhuijzen van Zanten)去年创建的Fleck可以让用户在浏览的网页上发表及分享评论,他说用户的使用习惯令他们十分吃惊。他们觉得很多用户都会每天用一次、和许多人分享,但实际上他们却是每天用30次、同少数人分享。
庄振宏等人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庄振宏说,他们发现很多人都把这项服务用作私人间交流,这让他有些沮丧,因为他原本希望自己的服务能更多用于公众交流的。他说自己一方面在加强服务的“私人”功能,一方面在对那些希望在内部使用该软件的企业作出回应。
这可能听起来有些奇怪。毕竟,Web 2.0网民并不羞于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照片或是其他个人信息。那人们为什么会羞于在网络上分享评论呢?
我想答案就在于,直到现在Web 2.0都是一个供人们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而下一代服务似乎将更具针对性──利用各种软件工具自由穿梭于特定人群之间。想想谷歌文件(Google Documents)和37Signals吧,前者让我们在处理文件时建立了合作,后者的一套服务则让我们分享各自的工作安排、客户资源以及各种项目。
这让我们对全新的Web 2.0互联网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所有出色的分享工具来说,不管是博客、照片、视频还是音乐喜好,网络的意义都不在于与所有人一起分享,而在于与那些兴趣相投的人共享。有些人发现自己在某些特定领域称得上是明星,还能体会到一种鹤立鸡群之感,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网络世界仍然相对有限──只是Skype、Twitter或Flickr上的一群朋友,我们和他们分享着彼此的看法、照片,还有体验。
24岁的艾里克斯科克(Alex Kirk)是维也纳的一名软件开发人员,这位参与研发了网络留言工具Wizlite的小伙子说,他正在对软件进行调整以体现他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他说,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看重“群组模式”,因为我觉得你需要一些小规模群组来共同开展工作。
在我看来,这也是此类工具最理想的使用渠道。如果你碰到一些好东西想和朋友分享,你可以把网页链接发给他们,也可以直接把内容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他们。但如果在发送链接时能够附上几句话就更好了,最好他们还可以再添上新的看法发回给你。这样一来,交流范围可能就会越变越大了。
在我看来,SharedCopy是同类软件中的佼佼者,不过它们都值得一试。这类软件工具的发展方向证明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不是所有人都有表现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喜欢与人分享。
Jeremy Wagstaff
(编者按:本文作者Jeremy Wagstaff是《华尔街日报》科技专栏“Loose Wire”的专栏作家,栏目内容涉及科技产品、电脑、软件等相关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