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商业日报 中国的成长之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12:19

  《纽约时报》上周末哀叹中国的繁荣引起环境不幸。读者从中得到什么呢?要回避经济增长和自由市场?

  两名记者8月26日从北京发来洋洋洒洒4300多字的文章,报道说中国的“污染问题已经粉碎了所有先例。”

  周看(Joseph Kahn)和杨金新(Jim Yardley)在这篇喷薄而出的文章中写道,“现在环境退化如此严峻,在国内外引起鲜明的反弹,污染不仅成为中国公众的长期大负担,而且对执政的共产党提出尖锐的政治挑战。”“而且尚不清楚中国能否控制它自己的经济巨轮。”

  《纽约时报》的文章实际上有点姗姗迟来了。在历史悠久的媒体上,这一直是一个连续的主题。叙事似乎朝两条不同的路发展:一条暗示,对中国而言,保持共产主义而不指望进步比经济增长要好。另一条主张国家必须介入管理增长。

  让我们看得透彻一点吧。早在中国开始自由化经济以前,它就是一片环境荒地。马克思主义政权治下的国家(例如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它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如今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如此)比那些有着自由经济体制的国家肮脏得多。

  《恶魔毒气(The Satanic Gases)》的合著者迈克尔斯(Pat Michaels)在2002年写道,“苏联、东欧和当今中国的历史显示大政府社会主义、污染和贫穷之间的明显相关性。”“在自由社会里,政府较少,贫困较少,污染较少。”

  我们不否认记者在中国的观察:“工业城市的人们很少看见太阳”,孩子们因铅毒或其他品种的地方污染而生病或丧生,或者“中国的城市常常笼罩者有毒的灰色雾气。”我们知道随着更多中国人装起电网,驾驶更多的汽车(这些是好事,不是吗?),电厂和汽车将排放更多的污染。

  但我们认为中国的污染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通过市场法则获得的经济成长收获。如果是这样,那前东西德之间德对比又如何解释呢?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两地之间的旅行开放了,有一个发现令访问共产主义东德的西方人震惊:和经济自由得多的西德相比,东德多么肮脏。

  同样地,在贫穷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农民焚烧植物材料,砍伐森林,令空气混浊。因为没有人有财产权利益(自由经济的一个标志)去制止他们。卡托研究所的泰勒(Jerry Taylor)说得好,他写道,中国“头重脚轻的、集中化的产业结构是高度污染密集型的。”

  自由化的中国经济带来了进步,而不是灾难。

  在1961和2002年期间,一度饥馑的中国其粮食供应增长80%。获得像样用水的中国农村人口从1985年的50%增长到1990年75%。

  在中国的自由化期间,婴儿死亡率下降,从1980年到九十年代末,尽管人口增长两亿,但反而不需要那么多地来养活这些人口。

  环境忧思者没有道出这一点: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限制,或甚至遭到中央规划者的制止,那中国也不会大幅度改善环境。

  事实上,它只会变得更糟。清洁的环境是只有富裕国家才负担得起的奢侈品,而且普遍增长的财富只能通过经济增长(中国正以令人目眩地步伐经历增长)实现。

  中国所遭受的是所有国家在经济开放和成熟以及人口城市化期间所必须经历的痛楚。环境问题是必然的,也是暂时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让国家得以克服众多污染问题。进步——即经济增长——是最环保(the greenest)的解决方案。(原标题:成长之痛)

英文原文:http://www.investors.com/editorial/editorialcontent.asp?secid=1501&status=article&id=273107276530172

文中所提到的《纽约时报》文章也曾刊登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上,英文原文见:http://www.nytimes.com/2007/08/26/world/asia/26china.html?ref=world
参考摘译见:http://www.singtaonet.com/ed_china/200708/t20070827_605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