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桌在哪里——农民工子女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49:44
【创新奖案例---传播类】农民工子女调查
09-11-25 22:08:12 新闻来源:
(原题:我的课桌在哪里——农民工子女调查)
【作品作者】黄传会
【作品出处】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品摘要】
《我的课桌在哪里——农民工子女调查》,一本关于一群特殊的孩子上学的书,他们说“有时候,我自己都不搞不懂我们是谁,用温暖的词来形容我们的话,别人就叫我么城市新市民,用准确的词来形容我们,就叫打工子弟,倒不如干脆称我们为弱势群体。我觉得用弱势群体这个词儿来形容我们会比较确切、准确。”
农民工们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提供给这个城市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但是他们的孩子却因户口、借读费、政策……一道道的门槛上不了学。上一辈人因为贫困而“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是“文盲”,而他们绝不会再让自己的孩子受“没有文化之苦”。既然政府没有准备好,那就“自救”吧。
通过张保贵、易本耀、李素梅、黄鹤、张歌真这些打工子弟学校举办者的故事,我们基本可以廓清这样的一条脉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外地来京打工者中,有人在窝棚和简易平房中,开始办起类似私塾式的教学点。随着农民工子女的急剧增多,特别是当创办这种专门为农民工子女服务的学校,既能满足农民工子女教育需求,又能产生经济效益成为一种谋生手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打工子弟得以迅速扩展。尽管这期间,这些打工子弟学校屡遭有关部门的驱逐和取缔,但是在供求杠杆的作用下,仍然是哪里有农民工,哪里就有打工子弟学校,它在一个时期内,解决了一部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社会问题,发挥了对现行教育体制的补充作用。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但让农民工子女走进城市学校,只是享受教育公平的第一步,由于家庭收入的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别等构成农民工子女的“心理落差”,对于这个特殊群体来说,他们还将面临如何建立自尊,如何让融入城市孩子之中,如何融入城市等一系列问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有一句名言:“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但是,“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如果难以享受到基本的义务教育,将来又何以谈得上‘人的因素’和‘人的质量’?”无论如何,帮助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入围理由】
被媒体称为“反贫困作家”的黄传会经过两年多的调查和写作,于2006年出版发行长篇纪实报告文学《我的课桌在哪里》,深切关注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难以得到保障的现状。该作品将“农民工子女教育”这一社会问题,真实地展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讲述了这个数以万计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代表他们表达出对平等接受教育的强烈渴望。
该书的出版引起了人们对一个群体的关注,他们生活在我们周围,他们却连最基本的教育权都不能完整实现。该书的责编脚印认为:“尽管以前有不少关于农民工的新闻报道,但是看了黄传会的书稿后,还是非常的震惊,想不到在北京有近三四百所外来农民工子弟的学校,有几十万的农民工子弟在如此简陋、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这不再是个别现象,已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她认为《我的课桌在哪里——农民工子女调查》是对这样一个我们所有人不得不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呈现,而且是极其克制的呈现。
一些专家认为,本书提出的问题,整个社会都应该共同认真思考,从法律制度、地方行政以及道义良知上,给农民工子女教育一个说法。
黄传会是个勤奋、高产的作家,从最初创作的三部与希望工程有关的长篇报告文学《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纪实》、《中国山村教师》、《中国贫困警示录》,到这部《我的课桌在哪里——农民工子女调查》,再到后来出版的《为了那渴望的目光——希望工程20年记事》,他多年来始终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和普通民众生活,他对“希望工程”的多年追踪和“反贫困”题材系列报告文学作品,体现了强烈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本书的创作,一直受到文学界、出版界的关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其列为重点选题,《中国作家》杂志曾提前选载部分章节。2006年,该书获得“石花杯”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