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债本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06:33

美国国债本质与人民币升值

[2608] (2010-04-16)

fieldset {width: 309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为了挽救美国经济,没有人能够知道美国究竟滥发了多少美元。世界有目共睹的是,在美元不断贬值的同时,美国的国债一直往上飙升。不难判断,美国正在通过滥发美元、从中国等生产国家购买商品;制造逆差,然后再通过发行大量美元国债回收已经支付的、留在贸易顺差国家手中大量过剩的美元资产,利用贸易逆差、发行国债、美元贬值的三部曲来绑架世界经济,挽救美国经济。

  美国保持贸易逆差的原因

  在国际贸易中,如果所有的国家都在扩大出口,那么谁来购买出口国生产的产品呢?要维持世界贸易量的平衡与增长,至少必然要有一个或者几个购买力强的稳定的贸易逆差国家。如果没有这样的国家,世界贸易就很难平衡与增长。然而对于非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发行国家而言,连续的逆差将耗尽其外汇储备,使其丧失对外支付能力。因此,持续逆差对这些国家是不可维持的。只有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发行国家(美国、欧盟、日本、英国)才可以保持逆差。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支付的货币,就是本国政府发行的本国货币。从这个意义分析就不难明白,美国正是通过贸易逆差、发行国债、美元贬值已经绑架还将继续绑架世界经济。盯住美元而又持续升值本币的其它货币发行国家,不得不承受美元贬值的巨大损失,被动地等待着美国的“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模式)的结构调整完成,再一次面临资产泡沫化和通货膨胀的灾难。对中国而言,直到有一天,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失衡状态才能根本改变。

  当然,中国在生产和低价提供各类商品给美国消费的同时,自己的制造业产业链、技术进步、乃至整个经济体系,也有了惊人的发展。同时,美国某些产业的空心化也因此而出现,这也是美国不得不接受的事与愿违的结果。

  美国国债的掠夺本质

  美国国债与美元贬值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能分割而目的一致。分析以下美元贬值的历史,就不难明白美国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手段与目的。

  可以看出,1776年美国建国以后至今,美元有过四轮较大的贬值时期:

  第一轮贬值出现在1776-1816年期间,历时近四十年。与英国人进行的独立战争期间,通胀难免,币值下降。

  第二轮贬值出现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经济动荡,林肯总统大规模印钞,引发贬值。

  第三轮贬值出现在1913年美联储成立之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四轮贬值出现在1929-1932年大萧条时期及其以后年代。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作为主要国际结算货币和主要储备货币的中心地位,实行美元盯住黄金(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金本位制。然而由于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美元贬值的趋势难于逆转,只是或快或慢而已。

  1971年8月,美国政府停止世界各国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牙买加协定以及两年后对协定的修改方案,确定了黄金非货币化,美元的发行数量不再与对应的黄金储备相联系。

  可是,由于美元危机引发的金本位制崩溃并没有改变美元作为主要国际结算货币和主要储备货币的中心地位,反而派生了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从而让美国能够继续利用贸易逆差、发行国债、美元贬值等手段,维持美国经济的长期繁荣和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

  值得深入分析的是,美国有过几次通胀时期,但是除了1970年代以外,其它时期的通胀并没有大幅提高利率而能够控制得比较温和,原因就是美国利用其金融霸主的地位,大量向海外发行美国国债,吸收了大量已经支付给主要出口国家的美元,从而控制了美元发行的数量与节奏。只有在1970年代美国经济的滞胀时期,美国的基准利率才一度高达20%。当时美国政府把控制通胀放在首位,因为如果通胀压不住,滥发货币也不灵。

  2000年,美国当年发行国债34098亿美元, 2005年迫使中国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当年发行国债45922亿美元, 2008年当年发行国债 58027亿美元。

  美国国债总额1990年为3万亿美元,2009年底已经超过10万美元。需要关注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国家持有美国国债的比重近年来不断增加。

  美国财政部2010年2月16日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中国持有美国中长期国债7554亿美元;短期国债724亿美元;此外还持有美国长期机构债4798亿美元;长期公司债245亿美元;股票1008亿美元,几类资产相加,超过1.4万亿美元。

  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目的

  截止2010年3月底,中国持有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24471亿美元,外界普遍认为,中国外储中美元资产的比例不会低于70%。

  由于中国对出口企业长期以来实行强制性全额结汇的规定,企业出口所收外汇均由国家全额支付人民币兑换,所有外汇储备包括美元资产都是中国银行已经支付人民币购买的,因此,其实际的美元资产量将因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而大幅缩水。

  从2005年7月到2008年9月,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了22%。

  按目前中国所持有的1.4万多亿美元资产计算,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再升值1%,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量虽然名义价值不变,但对人民币的实际币值将自动缩水240亿美元,相当于减少1600亿以上人民币。

  按照美国政府和国内某些重量级经济学家所言,目前人民币仍被低估40%,如果人民币最终将被迫按此幅度升值,那么,中国持有的1.4万多亿美元资产将自动缩水5800多亿美元,相当于39600多亿人民币,约占2009年中国GDP33万亿人民币的12%。如果美国能够如愿以偿,逼迫人民币对美元升值40%,中国将遭受巨大的国民经济损失,中国的“保8”“增10”还有什么意义?

  可见,美国长期以来迫使人民币和其他国家货币升值,并不是为了平衡世界经济, 而是要让中国和其他国家拥有的巨额美元资产不断贬值,向这些国家输出通胀,为发行更多的美元数量创造条件,以挽救美国经济。

  如何管理通胀预期

  出于某些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已经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各国政府不得不选择继续增持美国国債,让过剩的美元重新流回美国,反过来美国再用其来支付国债利息(用新债来支付旧债的利息),这样可以降低美国经济运行的成本。这就是为什么美国面对金融危机、能够在以0利率滥发美元的情况下,可以基本保持温和通胀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有些经济学家总是习惯按照经济学教科书的表述,一讲加强通胀预期管理,马上就提出要收紧银根、紧缩货币、提高利率,其结果必然导致经济运行和投资成本上升,最终结果自然会通过产品价格传递给消费者。

  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无国界。在全球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中国的利率上去了,而美国这个发行主要结算货币和主要储备货币的印钱大户的利率仍然还是0,这将迫使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到海外借款,通过套利交易来降低融资成本。可见,过早过快提高利率会对人民币升值形成压力,导致资金流入和更多的货币兑换。

  显然,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不能一味紧缩银根、上调利率。严格实行差别化信贷管理;按照不同的贷款方向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会更好。对产品有市场需求的企业,应该提供低息信贷支持。毫无疑问,对泡沫明显的房市、股市及相关领域;对产能过剩、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按照“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提高利率甚至实行信贷限制是完全必要的。

  应当看到,中国现在的需求太复杂,需要相当巨大的信贷支撑,但这并不必然导致高通胀。可能引发通胀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大规模的原材料和能源进口的价格上涨,这也是有人主张人民币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希望能用人民币升值来降低进口成本,进而降低输入性通胀出现的可能性。

  对这种输入性通胀,其实可以分别应对:如果原材料进口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消费市场在国外,那么水涨船高,提高销售价格转移通胀是可行的;如果最终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那就需要另一种水涨船高:把国民的收入涨起来。要知道,许多销往国外市场“Made in China”的优质商品,国民同样喜爱,只是同类商品售价,国内往往高于国外,国民虽然有消费需求,却缺少购买能力。

  不难明白,如果国民工资收入增长高过CPI的涨幅,财产性收入增长幅度高于通胀幅度,在温和通胀时期,不让百姓为金融危机买单是可以做到的。而尽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国民消费能力,也是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应有的题中之义。

  童晓谷 云南省国际贸易研究所所长《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