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护理常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21:41
诊断

1.病史及体征  注意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的特点。

2.痰液检查  留痰前先漱口(清洗口腔),留取深部咳出的痰液并及时送检。新入院患者在采用抗生素前应尽早留取痰标本。发现患者的异常咳出物亦应及时留取送检。

(1)直接涂片:按需要进行革兰染色找致病菌。耐酸染色找耐酸杆菌。新鲜痰不染色直接涂片找虫卵、蠕虫蚴、原虫、真菌孢子及菌丝等。

(2)病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按需要进行普通细菌、厌氧菌、病毒培养和分离,必要时经纤支镜用防污毛刷采取标本。

(3)脱落细胞检查:可疑癌肿患者,留新鲜痰液至少3次找肿瘤细胞。

3.胸部X线及磁共振检查  常规应包括胸部透视,正、侧位胸片。必要时行体层片、倾斜体层片、CT片。有条件时按需要可行支气管造影,支气管动脉、肺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磁共振检查。应注意定期动态观察。

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直接窥视支气管病变,进行支气管粘膜、肺活组织病理检查,刷洗涂片细胞学检查,冲洗液生化、酶、免疫学检查,抽吸物病原检查。

5.肺功能检查  包括通气功能、气体分布、小气道功能、弥散功能、气道反应性以及血气分析等检查。有条件视需要可行体容积描记、气道阻力测定、肺顺应性以及运动试验等检查。

6.其他  酌情选择进行:①放射性核素检查:如肺灌注扫描、通气扫描、亲肿瘤扫描。②免疫学检查:血清、胸水免疫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免疫组织荧光检查。③分子生物学检查:如病原微生物DNA的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④支气管激发试验、皮肤试验、结核菌素试验。⑤活组织检查:经皮肺活检、胸膜活检、锁骨上或前斜角肌淋巴结活检,胸腔镜下或开胸肺活检。⑥血、尿常规、血沉,以及上呼吸道和全身各系统的必要检查。

[返回]治疗

1.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发热、大咯血者卧床休息。

3.发热或危重患者可给流食或半流食,一般患者可给普食。

4.对症治疗,如止咳、祛痰、平喘等。

5.病因治疗。

6.其他治疗应视需要,如进行氧疗、雾化吸入、胸腔闭式引流、机械通气等治疗。

[返回]护理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重视预防性呼吸道隔离措施。

2.恢复期患者可下床适当活动,危重患者如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支气管哮喘重度发作、大咯血等,应绝对卧床休息,并实行计划护理。呼吸困难者可取斜坡卧位,吸氧,护士必须掌握给氧方法和给氧的流量。

3.饮食按医嘱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多种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大咯血或神志不清时禁食或鼻饲流食。

4.严密观察病情,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的变化,注意咳嗽、胸痛的性质,咳痰、咯血的性质和量,气急、喘鸣等,并需熟悉酸碱失衡的临床表现。发现异常病情,及时通知医师。

5.行支气管造影、纤维支气管镜、胸膜活检、经纤维支气管镜或经皮肺活检、支气管肺泡灌洗、胸腔镜等检查,胸腔闭式引流、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治疗时,护士要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

6.准备好各种急救药品及器材,熟悉其性能及存放位置,并有专人负责,定期检修。护士应掌握人工呼吸机的使用、疗效判定、消毒方法及机械通气时的护理。

7.呼吸衰竭患者应慎用镇静剂,严格按医嘱执行,一般禁用吗啡及巴比妥类等抑制呼吸的药物,但在机械通气中需主动抑制呼吸时例外。

8.留取痰液、胸腔引流液等标本时,按常规操作,标本容器应清洁干燥,取样要新鲜,送检要及时,新入院者应在用抗生素前留取标本。

9.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每日定时通风,但避免强烈对流。空气消毒每日至少1次,可采用紫外线照射,1:2000的“84”消毒液拖地或雾化空气消毒。

10.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宣传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阐明吸烟的危害。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11.危重患者在抢救期间不应探视。

呼吸频率是每分钟呼吸运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在平静时的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16~20次。女性较男性稍快2~3次。新生儿呼吸频率最快,为每分钟40-~44次,1岁时为30次,4~7岁为22次。人体活动加强,呼吸频率和深度都相应增加。呼吸频率受延髓呼吸中枢的调节,同时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影响。血液化学的改变,如二氧化碳过多或缺氧,都可使呼吸中枢兴奋性加强,进而引起呼吸频率加快。

异常呼吸是周期性呼吸是异常呼吸型式的一种、最常见的有陈-施呼吸和比奥呼吸。陈-施呼吸又是最常见的周期性呼吸之一种。特点是呼吸缓缓加强达到最强以后,又缓缓减弱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后,又再出现上述呼吸,往往是中枢性窒息的征象。脑干的呼吸中枢的神经元活动受抑制,要发展到低O2和CO2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极度加强,其传入冲动足以使抑制的呼吸中枢神经元转为活动,呼吸复苏,随着缺O2情况逐渐解除,动脉血PO2升高,PCO2降低,它们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不再存在,呼吸中枢神经元活动又减弱到停止活动,再度出现呼吸停止。

气促/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而呼吸深度变浅,它常见于各种胸膜或腹壁病变引起的疼痛,限制了呼吸深度,反射性引起呼吸频率增快,另外,发热后,体温下降过程中也可出现气促,快而浅的呼吸有利于散热。

呼吸暂停/呼吸运动出现短暂的停止,一般在数秒至数

陈-施呼吸(Cheyne-Stokes respiration)的特点是呼吸逐渐增强增快又逐渐减弱减慢与呼吸暂停交替出现,每个周期约45s到3min。

当前认为陈-施呼吸产生的基本机制是因为某种原因呼吸受到刺激,肺通气量增加,呼出过多的CO2,肺泡气PCO2下降,肺部血液PCO2也下降,片刻之后,这种低PCO2血液到达脑部,呼吸因缺少CO2的刺激而开始受到抑制,变慢变浅甚至停止。呼吸的抑制又使肺部血液PCO2升高,PCO2升高了的血液随后到达脑,又开始刺激呼吸,呼吸又复变快变深,再次使PCO2下降,呼吸再受抑制。上述过程周而复始,周期性进行,产陈-施呼吸(图5-23)。陈-施呼吸主要出现于二种情况下:①肺-脑循环时延长(如心力衰竭),此时脑PCO2将升高,增强了对呼吸的刺激,触了陈-施呼吸;②呼吸中枢反馈增益增加。反馈增益是指一定程度的PCO2或pH变化所引起的通气变化,通气变化大,则增益大。低O2或某种脑干损伤可出现增益增大,导致陈-施呼吸十秒内,可自动恢复节律呼吸活动。应用吸入性麻醉药时,有时会出现呼吸暂停,是传入刺激减弱和中枢反应性减弱的共同结果,及时采用人工呼吸法,可以促使节律性呼吸恢复,并防止由呼吸暂停引起的循环衰竭。